如何处理规范教育与德育主体性发挥之间的矛盾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1:27:58
如何处理规范教育与德育主体性发挥之间的矛盾关系
xZrH~!3?;ze6:v^@;bc 6cwQ_ efI|ccc"{~E=KO{gY1R?ys+wsGU=ץ< 3&u^s2O!J?It\57AFpӭLXU|%{ݺX N]gpTKYaT/ T ],!tE˫MᲦK!7. :8tWzHbZ*ooۀrV[# ~@P ^FmwY5^GeųDpI%և&V$Pr7u.E(3PKK5(2K 5#T4V]tZrip]>EcbkTRtBJvZ9=*F}vd0Uɏ̌OGԶF?spHEMc¼9/hYR(>'{8(Orc)]RYے|4*P--ZwTP-)BA<+I#Fhpa (T&Y lBK݂E~7xk#I85ΎFN5 @긤׸VjbvS60."O;JqΗGQP܅ZO_5e1ƣxFȴLhX$G.Y|GtN^NZ1ޓWj2ו!AHG ,s I:g CwSeU7g-ztkb0lH*V/A n$U*aKɲvj'IPd{9tEUuNVKC`ږSߨL*ji(M7" ZCFQ+VRg;RK`Xfp"Ѿѵ`kd#*"x.8̈́U\x] I^:L=G^U3>2gFA3Kx_,U+wT4g$'TA+H)̻Sn MPn9CQ*Kx:\'`a6&R34o永yVJmO-*R?7n plZ,_r hhWPGkU-!{VP_.EHPe {T9*QS{%Q(C$IP|4SVrAC蔈C $ai֛D5Ad G2E)HSK4N- |7 &u5Й\-R#yKˊ=pXo%]29%S*l ߐLjgu>TM!UB9KΑ'. ʉEe@C-:Mefі wfѯvw=y(Nܕ.9 z`X{82PH`r>'b3_*j1R'\ 坒,liePS+ef'3cu˖MPgߩ!?]YVR6 nKǓ(Q),GO%j>x~5IʣBaaQqKΠaV{΃w\Bҩ!Pp!_.KMJxSV߼dpOX""Un.GR3q5 ŪcQ3ޖ{zS*84، zˌMzN<t|/!= H|0VRPl=~V?RDd"! K)#9kX)-]9+)]>h$(q_<ΏG9\YE2'$A]wթH=tEV O޷F]oG"R|(+R ,虾W%ATp(f|鋆[%t4^0e4tZ58oiߌ(JR)K?#^Y2,˝m2gr,4Z d}jWkJR 8ޯo*.~|K|I=Օ\yf]89PΧ\Uv/ʪ3ܠkc%wEEnzWyۀGlQĖMm|-+`" eHH3+$J 6$Bԗc6_.wwiïݸ#F.d{JLQM%_Vp]ˑtVM-3|ޚY91ѵLA1.1HqlbkO^1/7H#!˿"QZ|aWN%%BËI׮@) kMl[LX~jZІ -(LVZ~p @$u۩AU7X,%ku6]G$R"u+?S) _R8ߒf<%ȷR<&,Gx3n +6 ^.ɒho詿G@]j9l=b;Bb ]A~&mnD(~FUr75y2e>,B{(ث'v_#Ry[IL&D ,7=fNx$VbU[ K6젛 RgE,NjiOh菨h]QAٝ =ߴzϷMTsr|M'5o:\ef؛$yr<8F!#+dY^M/zMUU4pFiFш<>ވX."ȯn,̍"wy_AI+

如何处理规范教育与德育主体性发挥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何处理规范教育与德育主体性发挥之间的矛盾关系

如何处理规范教育与德育主体性发挥之间的矛盾关系
我国道德教育长期就是借助灌输的方法把那些成人认为天然合理的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想“正确”东西、做“正确”事情、奉行以“听话”为标准、以“服从”为目的的教育,这是一种“驯服式”的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德育教育.这种教育是与现代社会追求开拓进取、呼唤自主理性的时代精神不相契合的,与把学生看作主动选择和吸收教育影响的主动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主体而不是作为被改造对象的现代教育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一、目前高校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第一,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不衔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德育教育模式化,德育目标单一,对全部学生使用统一标准,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此外,德育教育过于理想化,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脱离了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识水平.过于模式化、理想化的目标要求,使得高校德育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德育内容缺乏时代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以灌输式教育方法为主,教育内容很难转化为学生的思想实际,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差.
  第二,对德育工作者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到位,德育教育的合力尚未形成.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专职德育教师和其他德育工作者共同实施的.专职德育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两课”教学实施,这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其他德育工作者的教育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日常管理工作、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实施.实际上,由于之间缺乏相互理解、沟通和协作,没有形成德育教育的合力,德育的人力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德育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另外,由于一些高校领导对德育教师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了德育教师的培养,没有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其发展,因而,严重挫伤了德育教师的积极性,从而造成了高校德育教师的不稳定和工作责任感的下降.
  第三,高校德育教育的评价机制不完善.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尚未建立起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尚未形成督察、评估德育教育质量的有效机制,在对学生的德育评价上,存在着知识考试与品行考评不衔接的现象.在对大学生的德育考评方面,第一课堂的评价主要以理论知识为考核指标,第二课堂的德育实践活动则尚未纳入德育课程和考核体系,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学校领导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把学校德育教育放到重要的位置,因而,造成了学校德育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德育教育的效果和功能受到削弱.
  第四,德育内容陈旧,缺乏说服力.当前正处在一个创新和变革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必然推动道德生活的变化,出现新的道德问题,这就要求德育内容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充实,务求贴近生活,以增强德育教育的说服力.但目前的情况是,高校学生普遍反映德育内容陈旧、过于理想化,严重脱离实际,枯燥乏味,不能面对开放的社会和多元的价值现实,无法对社会道德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过分注重道德规范教育忽视实践问题,内容过于教条;过分注重理想教育忽视基本文明素养,内容过于空泛.这就使得大学生能夸夸其谈如何树立崇高的理想,如何坚持集体主义,却不愿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注重日常的文明修身,缺乏处理现实生活中各种矛盾的道德判断能力.
  高校主体性德育,就是教师主体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激发学生主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师生双方平等交往、交流、对话等形式,促进大学生现有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把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主体意识的人的德育活动.
    二、主体性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    主体性道德素质的核心品质包括自主、自理的品质,能动、独立的品质,自我发展的品质,这些品质及相关的道德能力就是主体发展性德育模式的主要培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性,使学生学会自律
  个体道德自主性表现为个体在道德情境中,有独立自主地行使和支配自己的权利的能力,能把自己从周围的环境中分化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主体;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外部信息;能意识到自己该做什么和在做什么;能够自觉使自己的思想与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这种品质能够帮助个体合理选择和接受现存的合理规范,使个体适应社会环境,是个体自主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培养受教育者的客观的自我评价能力、积极的自我体验和主动的自我调控能力等,使受教育者能自觉接受道德要求与规范的制约,学会自制、自律,自觉抵制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社会规则,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个性特征.
  2、培养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
  个体采取道德行动的前提,是个体具有采取道德行动的能力.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关键,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道德践行能力.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选择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使其不仅具有较高的道德自律水平,而且能够自觉采取行动,解决人际冲突和道德矛盾.道德选择能力是个体能动性的反映,指个体能在面对现实中多种价值取向和思想观点,做出最有意义的选择,并按照自己已确立的价值观自主选择行动方式的道德能力.道德选择能力是一个人的道德动力系统,它为纯粹的道德规范和原则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便其不再作为异己的力量而机械地存在,而是融入人的个性当中,成为个体稳定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3、提升学生道德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
  学生道德上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具有超越性,意味着道德规范己经内化为个体的品格,主体不再满足于自己的道德现状,把德性的形成、道德人格的发展当作一种需要,一种追求的目标.他们能够创造性地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再感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力,实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处于类主体的状态,体验着道德生活带来的审美境界.它是主体发展性德育的最高的、最重要的目标.道德需要的提升是人们探索、认识、肯定和发展自己的一种积极手段.
    三、高校实施主体性德育教育的方法    1、融德育工作于良好的校园风气的建设中,形成良好的育人环境
  校风是学校文明的标志,表现和渗透到学校管理、教书育人等各个环节及其过程,关系到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良好习惯形成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学生技能的培养等诸多方面;校风是学校的风气,它能展示学校的整体风貌,反映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是师生共同行为和心态的体现,是教育机构中的重要“软件”,然而校风的形成和改变,要经历较长的时间,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良好的校风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就会形成学校无形的约束力,对学生的心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师生身心健康,陶冶情操均有很大影响.
  2、树立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实际的班级管理工作中,为人为本,就要时刻注重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激励人.班级是学生学校生活的中心,班级管理过程中让学生全方位地自立、自治、自我教育.所谓全方位首先是班级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由学生自我管理;其次是全体学生,人人参与管理活动,作集体主人,这是民主管理的最高形式.这就要求高校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自我管理的意义和可能性,提高班级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健全班级管理组织,不断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实行班级民主管理,使每一个学生从单一的被管理者成为管理者,他们既是被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都处于管理和被管理体系之中.这样,民主意识得到增强,因而焕发出管理的积极性和对班级的责任感.事实证明,学生的民主管理体现得越充分,积极性就越高,班风学风就越好,越能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3、注重学生干部的培养
  怎样选拔,培养学生干部?主体性教育认为,选拔、培养干部,小而言之,培养自主能力,锻炼自主人格的过程;大则言之,应该是一个现代民主、法制启蒙的过程.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干部的培养,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强化学生干部的服务意识和生活意识;采取定期培训、挂职锻炼、定期述职等方法,使学生干部具备四种“前”意识和能力:一是计划在老师提出建议之前;二是协调在老师处理矛盾之前;三是检查在老师发现问题之前;四是总结在老师评价之前.学生干部摆脱对教师的依附性,由“管理的助手”变为“管理的能手”.
  4、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的主体性教育
  高校要针对学生思维敏捷、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等特点,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如举办学术讲座、组织学生深入实践进行社会调查、结合实际座谈讨论,还可运用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演讲辩论、志愿者环保行动等各种方式,使道德教育在潜移默化中付诸自主的一种行为.
  主体性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而是教育过程中通过主体的道德自主性品质及道德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道德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层层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