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Q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21:10:32
3Q
x|[s"M_{,Yo-K،>$$.B@  n\$ Mn"2ž$LVE"<<܏_ǿ]pNqI%59rV{d߽߈TX%v"_)w[՟_zT_Ss`uקmu˨l\%+r8T^IwӢw}m=lvR#D?4AIUj0X3fdn.zQ֓]n^ GZ%qŝWs"Oڏa^vFû}pG; VWR "667]+r|F/XF[ΫE xCڹ1Y5 w) xVWwN ޶Q3gW|4: Tƫ}0WPǢ^M9ߛc]Q Tt}GsMsxCۋzH*w1YIw0sNًuA_؏cLGx?vvuC bնy};fUC_yِğƎiicg=NUw*Yv'^!H!lW 7ڻK3`Gc7yAzt)I7^h9Os}8W<}}԰ל=fkRתjWvU>VM;1<6(5zi7tnr9,'ͨײT:YcZɹWih16ToO.-09Q2p6zsjF7U8>`,g wIpҸfҍ&iCT]oԭ-ǾƂ61PJT#U_[ИD)/_/ޛfl;ջɵexqPub)^:K<,'yLN=3{Kv}xgSS]ōjN-^y9QAN%jr@]_ҳb̃@]o8٫J'鮜lj4`Pz4:֗C4gQK/.x#T8NM/@L閆mOμYp?}t9ވUutN^qwO/mnް ccd?o X/#[DTd0@N,"f'FtU 2ӡ(<;״"۰) z xe$7\'ʥtw`|n_pSCȧ&@ev戴~a(v3@ > %7}3DcAS qA21"\N_&6X)F=U % NKpJU G c r BY5OHŃ?B 4o`y՗טD*9IV(Pí܃r߈|E(FBaa?} u];k 蒨NIUu|E| b{)iH:@8I¾}ӓtW^$hv ts*{t`^o*uتaCfYOETUowo|hxuV)ih|)\}:aTdқ^OHOINwPc"z7?0@2Jx?[7Tci_뗮qXQ"mTo-g vA!5UhFkm{&Rbꥎl~{ #A, i;ܛbRtLo:ELE".WHEݗIv`mƎI5T7I:-4\*6A:mmDkmD#MX9*%_)>֑{֩M7^15|_zzkw@#'QyTj~M#NVP7&Dmvݭ0}.iSkr> p6 vA`ݨӰ\ SgQfQ0 pUDUo?ji2}uGȧDT2Oco&˿Pq sO๟>E)sT0HL>E>s,KJIƣ@Q.fӈ9-꫐Y=K!;5O -ef٠{7-ŕ~*rnGQi`5xtJfq8£5]ɸevLaYjvUBb';SWBH?B > ։;?yogdRۏ"Z024O]U`""|x輖;ÅSY^c &hD rqǖHACcsGx gnfSS7`5y7XkәvgG\/0'"NI¿)%!+-6g(^0ڰ%Cw- i(Xn&l W38tqc2_H?@'y4:xQ߬&CL?gtUy 贳8/ݹ1o5J؆ɗu; oXs[X|7xō{u2 _Af/&Gt]5Ӓʕ1Z705@tNl@>l[ ֵsSgtIyVZq*tm-m 0넞RWZ[ҍ҇8_+4lP{OQeqC&q Ck/r ⎨\#8S{݁sm 'Z)I f=LWi(9)Qr-U=s:"O~=Թګ$+=75d1eͦH,9B_ -MNsDRmM)Ƿ7 tdNP/޷nCշf{1. Dq#x} *L4Gl˂p4= DK~_ d/Y"@라s01+S=+<4< ,#*/3?x퍞7HUș15y[-4Bvc6ißJFN~~,>_og`z!Z"I`/X*=/'7";E1mCޕT],jTlz Q1 7 u}z Hvl9IBeh ׼h9sZgN,Buj|;gžr`qhAQZ̼e kr lpB,vqlnNThHzT4p~N}dz9=#SC32{ h gvD[M̌+Fj/DȓYaBsg#Fͭt锍"$A5۠hd@dӘL@m띝Ɂ' wi9?oߝ mc`KE@VX\R7۰t . -.-!fHؔˆ(ҚK΍,Naw4?.@pkTUkV=yCnn 0HW W~8g(]~iaNKC%DzFtlb =/ nYՅRTu3אo6RR/@ 721#EDA"xJst9$H!12ۘ~rl}5&O,| 0#*w-dݹI}pv9 {)ʽs $?E`5tk ZD$n\[4¢h{E+S6AxMrJ1N,! giAV9HHsKdi?6 1zc2CPko 4|}\G .h!NYnȒц; T;\aj =wׂnwA!PJc*{mL \`ݒq97ZE2a0yetU'Fq` y("SŠ g{NjlOILH°-}m/q\,<ڈDxW~v{Z*^f\r Viw`$W+dqJcaé]ߴ6F̛LƮNJ =K.j*]ddU Z>,1_%ś:5QIO>j;4t}<" E|} 7z@ <]Nӷ!'rsΖN֙#58"+o?%f9)ҳ# YMWd127qo8oA&b}`ባһ;M-ݰaKd Nй?oKv.MxT ]mG)}8˖`2 j#uvF%n؀ұX a)P;W ̘B(r=\r)~.)lw>3_1ZBmbvfۛAS铉Wf< H++Z*}GGlwԀm=˹?rP-h"%X>[[U:ZT6\ԙ.ѥVڶw{_H,hPOoIYzFF%9эٮ~JɻK+F0MB]Y\5ѸYY]S9NXmAq@&O᜖iL..,~A /Y@ڂh\"2OD d!G(EU6;-MN/$n9rtD{ՑcڍCmƏ7P}qx-/a;vNU7N<6i-".^c$qPKPNe$e^0|`c]O/4 ܞO9}ױY$-U7ߨI$P7n ݸWub&pz{9; A!:i4dZ'ѧ ['i4fӝ] # yZmG569fiL d9Ƞe `:{9fBHk3:76Lxw?onƔ*s}$dAOM$.-X x&7>@l𠤺u4dc<ZLHn_滒wC 17M?4~o yi'Y);ժƣSi# a=J܅' |s~7K]T}ϛ#> 0g羧mL)RYIroyVFqŒ=>ŰOi,`<rlS$ЃD@#Fj2Q\_X/dZ`$Q]s4-{^K6+!/R:Y|ۢjGpР\7n^չ"U.b Ȁڿ`۫M]xKwаܧ &|Q|a|xI%(r'n;2-e ]D5]Wt7h(nh8VJQܝ[3!RZ.J*@Y򇤄H/L$)ۏaX30AV@Npyըn ^?.K#KfMYe]#Uj5?-=Y빳OH쯥ɱTnS\56ڠ3WUA&s!l dVx>CȞŘI%1%Sƙ6kRTAemwbZ\DIo_զX0O2p> GΎMfčM6^wjh=߄CRrrCs-!hQW+.ԟSwP* LS8tt)Ef+4=MgqC(O,Sz.:+w)sEP m[MvUe8 pAw($C`59jp*Bc2vvXתϼW +FQ‡μIÔٸ:U҆w_펹'r':H%0&▬ ˭ЫϤT\TƔ L4c˯Y }H>H" :"UX/t&1p i슯C*RQ%d/TC!%#5>ؖ$F`$oKTXqQ)sΤOMw`fN=JE>nq$jZ{SFy 4m6nk`M^>tgr}+ܜZ?S>`jS3YH9+ =J;AvhL)y@ %5gg$e''YЩJarv6*y΁Aޚ')M16Y>0\?7V >7 T, 61ìxrSW *=\ ɽP8>^2lXIzYB _4QIUm%+6'δ!BJj.?%B,.F\q!_挟\Op-RA;񁮎>! V2aԽWi T!h{wc^ّ3tW|Eॡ@:| HWUBF9ЋLoޥ4ezgO2|+S!ߏqـO8}%&Wx$"#qn9nadʬ} ɨ̜2gТjgڐY|UL)j^yA bb|/6S*+xvGL͇X Prd.2;D{Qw+_;a6ib汨_71VܼrF-`NAȮ̻Xlq5YA 5-i>1K;|; 5iq.MVx4PrC/^r,q 3W_^Є;)[{#H1vlE8+w-cu %Kw{kwQi _p. *iNڸ ۿbاPU cDdwhԖu7ru2))~}= Ǯs.1W}KrꥌLvs_⼄sgIxMw.ovFo}-'e*ywuҖnt'Y^Y竎P$=VϠ-GJ|Lu U;-]ҽ{ő0m-+ x]9v"tjɉ(Y~Lҥ׮_MSDc[#ثB L r)W_jc*_[gathPGNZqYd[^c1Q*S0 Vɓ-F3GݽڢTMe%+Ɩw;`"8BR{]lpBU̠2Lː`1N(_މN UbE %Rm´_m [\Px'tZ{뎽,P1&10UwUk&37㚽 ȏ t['< hkFqү-g94 6*~"i 1'\']ռu3V4'[{4ey%D![2e:9ԃF ,oiϬmbtl ӱTԮE\ׂYhj^wp-D(apP}g*yzld,:v1hB~@PĊq}qw^:\'@`hXЄ/To֙w$ 59)Ғ9JI>Tpg0ALV--D̬<“C0ٲZ9.LAQ-A0Ku3h/,N?gSylSH~`'V,1&pe% ,d`{Op/ūhq'7&e$X}Sp+ڤ]q{T!ڐؾXWrҮA?[2cd6-yyP^ґڤjf/rr/h`9V>#|5ysK^sP>>MSb1IӢ`/y'i0B̜YhVn8@-1I&n7b̾BB }k>U[@X lD! 8"if twpmX srWgRJ;%PBSna󓵌F K5tzK\2y%a<鐉nwJMA7 u!S=W pfSֺ9zW-}8oDEg q8.U_sfeuKvr2W NV.6#ٌ^anXC_X:(t)|_Ь}I닉̲)|C |aX z _[ o6MW(DƯ$H=cd_Ȏj7D33~]C$"o la֙0ar|z=N @E&pT1X&glv D6, 'U"~LCXR.$]@_Fojz-nC2!oSEz;(.xk*m?G= A!:d[pwڤ $9& [6=/A cι1gy/4#ߦYmf2D{#x_xhYܼ_";bV"ȽW8?EjㄴKj$"V/Kjs:X+@s}BRw v-|M/.®+QHeANZqfGv.| P̀%.q 9|ߦx.p C/Σ0D hC>l֍[J֚ݷ>%zсonXv|&ś`z͙+<)6\VU1R9rb ,/*Bq߰c~Sv/nؖKHeQ7$˜Au3f.}-.5Uopd*dt=pg˙KaJi'ۋ m4ٙEv

3Q
3Q

3Q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 第一单元 5、童趣(沈复) 第二单元 10、《论语》十则 第三单元 15、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弃疾)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 20、*山市(蒲松龄) 第五单元 2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六单元 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 10、木兰诗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 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 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 《山海经》 两小儿辩日 《列子》 第六单元 30、*狼(蒲松龄)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桃花源记(陶渊明) 22、短文两篇 陋室铭(刘禹锡) 爱莲说(周敦颐) 23、核舟记(魏学洢) 24、大道之行也(《礼记》) 25、杜甫诗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单元 26、三峡(郦道元)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28、观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张岱) 30、诗四首 归园田居(陶渊明) 使至塞上(王维) 渡荆门送别(李白) 登黄鹤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21、与朱元思书(吴均) 22、五柳先生传(陶渊明) 23、马说(韩愈) 24、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25、诗词曲五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小石潭记(柳宗元) 27、岳阳楼记(范仲淹) 28、醉翁亭记(欧阳修) 29、满井游记(袁宏道) 30、诗五首 饮酒(其五)(陶渊明) 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六单元 21、陈涉世家(司马迁) 22、唐雎不辱使命(刘向) 23、隆中对(陈寿) 24、出师表(诸葛亮) 25、词五首 望江南(温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渔家傲(范仲淹)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翻译全集 第五单元 17、公输 《墨子》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9、鱼我所欲也 《孟子》 20、《庄子》故事两则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第六单元 21、曹刿论战 《左传》 22、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诗经》两首 关睢 蒹葭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 《古代诗词四首》 次北固山下 题破山寺后禅院 赤壁 浣溪沙 第二单元(金色年华) 《幼时记趣》 第三单元(民俗风情)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古代诗词三首》 过故人庄 游山西村 一剪梅 第四单元(多彩四季) 《三峡》 《古代诗词四首》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西江月 秋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 《梦溪笔谈二则》 以虫治虫 梵天寺木塔 《论语八则》 第六单元(奇思妙想) 《古诗四首》 迢迢牵牛星 观沧海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登岳阳楼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人物风采) 《赵普》 第二单元(童年趣事) 第三单元(建筑艺术) 《黄鹤楼》 《于园》 第四单元(动物世界) 《古诗三首》 蝉 孤雁 鹧鸪 第五单元(信息传播) 第六单元(诗词拔萃) 《古代诗词三首》 木兰诗 观刈麦 破阵子 《古诗二首》 黄鹤楼 归园田居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长征组歌) 第二单元(爱国情怀) 《晏子使楚》 《古诗四首》 春望 泊秦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过零丁洋 第三单元(至爱亲情) 《人琴俱亡》 《古诗三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夜雨寄北 己亥杂诗 第四单元 (江山多娇) 《小石潭记》 《记承天寺夜游》 《古诗三首》 望岳 钱塘湖春行 登飞来峰 第五单元(人与环境) 《治水必躬亲》 第六单元(高新科技) 《古诗三首》 雁门太守行 别云间 论诗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第一单元(借物抒怀) 《竹溪记》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陋室铭》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渔家傲 天净沙·秋思 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活板》 《山市》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核舟记》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送东阳马生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两小儿辩日》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目录 第五单元(学会读书五:借助注释学文言) 16.陈涉世家(司马迁) 17.桃花源记(陶渊明) 18.与朱元思书(吴均) 19.捕蛇者说(柳宗元) 20.岳阳楼记(范仲淹) 21.醉翁亭记(欧阳修)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下册文言文目录 9.曹刿论战 10.愚公移山 11.出师表 12.观潮 19.邹忌讽齐王纳谏 20.《孟子》二章 1 2 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墨池记 桃花源记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著名田园诗人.不满当时现实,弃官归隐.《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都是传世名篇.我们还学过他的《归园田居》. �� 文言词语 【一般词语】 〔缘〕沿着,顺着.〔夹岸〕两岸.夹,在两旁.〔数〕几.〔芳〕香花.〔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英,花.〔缤纷〕繁多样子.〔复〕再.〔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才〕仅.〔平旷〕平坦开阔.〔俨然〕整齐的样子.〔属〕类.〔阡陌〕田间小路.〔悉、咸]全,都.〔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怡然〕形容喜悦.〔乃〕竟然.〔具〕详细.〔问讯〕打听消息.〔云〕说. [叹惋]感叹惊讶.惋,惊讶,惊奇.[延]邀请.〔语(yù)〕告诉.[扶]沿,顺着.[向]从前,旧的.〔及〕到.〔诣〕到.〔遣〕派.〔欣然〕高兴的样子.〔规〕计划.〔果〕实现. 【一词多义】 [中] ①年间.(晋太元中)②中间.(中无杂树) [志] ①标记.(寻向所志)②做标记.(处处志之)[为] ①(wéi)作为(武陵人捕鱼为业)②(wèi)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寻] ①寻找.(寻向所志)②随即,不久.(寻病终)[闻]①听说.(村中闻有此人)②听到的事情.(具言所闻)[舍]①(shě)舍弃,放下.(便舍船)②(shè)房舍.(屋舍俨然)[作] ①劳作.(其中往来种作)②做.(设酒杀鸡作食) 【古今异义】 [鲜美]古:鲜艳美丽.今:食物味道好.〔开朗〕古:地方开阔,光线充足.今: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交通]古:交错相通.今:各种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无论]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相同.[如此]古:像这样.今:这样.[不足]古:不值得.今:不充足;不满. 【词类活用】 [异]感到诧异.[穷]尽,有走完或穷究根源之意.[尽]完,文中有消失之意. 【通假字】 [要]通“邀”,邀请. 【成语】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对某个道理长期思索不解而后突然明白.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探问价格或情况.津,渡口.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世外桃源]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理解探究 (一)用原文语句回答: 1.描写桃花林美丽景色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描写桃花源社会环境安定平和的语句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描写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语句是: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4.表现桃花源中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5.表现人民生活恬适的句子: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6.表明渔人总体感受的句子:豁然开朗. 7.表明桃花源中人来桃花源原因的句子:先世避秦时乱. 8.表明渔人背信弃义的句子:诣太守,说如此. (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第一段描写桃花林又什么作用? 渲染了神秘美丽的气氛,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2.“忽逢桃花林”中的“忽”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情? 事出偶然,意料之外. 3. “欲穷其林”中的“穷”字表现了渔人怎样的心理? 由于“甚异之”,想探个究竟. 4. “豁然开朗”照应前文什么内容? 初极狭,才通人. 5. 为什么村人“见渔人,乃大惊”? 村人对陌生人出现感到惊异,表明桃花源与世隔绝很久. 6.“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表明先世生活年代的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社会动荡,战争频繁,民不聊生. 7. 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精神状态怎样? 自然环境:美丽富饶;②社会环境:安定平和;③生活状况:安居乐业;④精神状态:自由快乐.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从文中可推断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说了什么? 桃花源外朝代更替,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 9.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 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 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 10.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 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 11.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 12.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 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13.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14.作者笔下的桃花源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追求的是怎样的生活?) 环境优美,人民安定幸福,民风淳朴;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战乱,人人自食其力,安居乐业,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 15.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 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对美好生活向往,对黑暗社会批判. 16.写出文章的整体思路. (渔人)发现桃源、访问桃源、离开桃源. �� 迁移拓展 1.与“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意境相似的成语是什么? 豁然开朗. 2.你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理想社会? 它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3.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 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 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 4.针对第二段语句作简要评注. 本段骈散结合,朗朗上口,三字句和四字句连贯流畅,精炼有意境.“黄发垂髫”又运用借代修辞,增强了语言表现力. 5.由“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你能从中联想到哪些人生道理或启示? 围绕“在人生的道路上,要有所作为,必须经历一些艰难苦难”回答即可. 6.第二段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入手描写的?请你以“桃花源美在……”领起,写两点赏析性文字. 例:桃花源美在自然环境的优美,桃花源美在社会生活宁静. 7.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 桃花源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 8.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理想王国,你的理想王国是怎样的?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来. (自我做答) �� 爱莲说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 �� 文言词语 �� 常规词语 【蕃(fán)】多.【独】仅.【盛】大规模.【予】我.【染】沾染.【濯】洗涤. 【清涟】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妖】美丽而不端庄.【植】立. 【亵(xiè)玩】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谓】认为.【隐逸】隐居的人.【君子】品德高尚的人.【鲜】少. 【宜】应当.【众】多. �� 词类活用 【蔓】生枝蔓.【枝】张枝节.【亭亭】耸立的样子. �� 阅读探究 1.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 从环境习性、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操. 2. “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指谁?文中的“鲜”与哪个词语构成反义词? 指陶渊明.文中与“鲜”构成反义词的是:众(蕃). 3. 从作者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 鄙弃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德. 6.“予独爱莲”中的“独”表现了作者什么态度? 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7.“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了莲花什么特点? 庄重、高雅(清高). 8.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其用意是什么? 批判贪图名利、追求富贵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9.作者不愿隐逸,也不贪图富贵,他追求什么? 在污浊的世间,坚贞不渝的保持自己的操守. 10.作者以莲自况,表现了他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委婉地批判了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11.文中的莲花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不追求名利,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的高尚品德的君子. 12.作者写莲表白自己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写菊表白自己不愿隐逸的生活态度,写牡丹表白自己对追逐名利世风鄙弃的生活态度. 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慨叹品德高尚的君子太少,含蓄地表明追逐名利、趋炎附势的人太多. 14.怎样理解作者在文尾的慨叹? 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既不想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向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15.用原文语句回答. 1) 莲象征什么? 君子的美好品德. 2) 文中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质朴,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或表现莲的高洁,概括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贵品德和坚贞操守)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 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4)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或特立独行,正直不苟,豁达大度)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 “世人甚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是:牡丹,花之富贵者也;“予独爱莲”的根本原因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16.请在文中找出一句骈句.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7.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本文用菊花和牡丹来衬托莲,其中菊花属于正衬,牡丹属于反衬. �� 迁移拓展 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①做一个避世的隐士;②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 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 2.鲁迅有诗:“扫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好问濂溪称净植,英随残叶坠寒塘.”这首诗称颂的是哪一种花? 莲花. 3.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 4.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 �� �� 三峡 �� 基本知识 �� 文学常识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奉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 文言词语 【通假字】 [阙]通“缺”,空缺. 【一词多义】 [绝]①沿溯阻绝[断,断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极] ③哀转久绝[停止;消失] 【词类活用】 ①乘奔御风[飞奔的马] ②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③回清倒影[清波] 【常见短语】 [略无]毫无.略,几乎. [自非]如果不是.自,如果. [亭午]正午,中午.亭,正当. [夜分]半夜.[荣]茂盛.[峻]高而陡峭. [良多]很多.良,很. [属(zhǔ)引]连续不断.属,连续.引,延长. 【其他词语】 [嶂(zhàng)] 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曦(xī)]日光.这里指太阳.[襄(xiāng)] 上. [沿]顺流而下. [溯(sù)]逆流而上. [或]有时. [宣]传达. [虽]即使. [御]驾,乘. [疾]快. [素]白色.[回]回旋.[巘(yǎn)] 险峻的山崖或山峰.[漱(shù)]冲刷. [旦]早晨. [肃]寂静. [哀]悲哀. [转(zhuǎn)]婉转. [沾]沾湿. [三]表示概数. �� 理解探究 �� 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结构提纲 总特点:山高岭连,中间狭窄.(侧重写山: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分特点:(1)夏:水涨流速,交通断绝.(2)春冬:水退潭清,风景秀丽.(3)秋:水枯气寒,猿鸣凄凉.(侧重写水:四季不同,风景各异.) �� 问题探究 ��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三峡自然景观的? 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 第一段总写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1)峡长(七百里)岭连(连山,略无缺处)(3)山高峡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第一段中三峡的山具有怎样的特点? 山高岭连,岸伟峡险(或连绵不断,遮天蔽日).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这一特定环境下的情景综合表现了三峡怎样的特点? 山的“连”“高”“窄”. �� 第一段作者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三峡的特点?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 三峡的夏水有何特点? (1)水涨(襄陵,沿溯阻绝)(2)流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写“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作用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你由此想到了李白的哪首诗? 作用:烘托夏天的水涨流急,也突出了三峡夹江对峙、狭窄险要的特点.写法:侧面描写.想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 第三段作者是抓住三峡的那些典型景物描写的?表现了三峡怎样的季节特点? 抓住了碧水、怪木、飞瀑来写的.表现了春冬三峡的风光秀丽. �� 总括春冬之景的四个字是什么? 清荣峻茂. �� “良多趣味”表现在何处?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 第四段写什么季节的景色?作者是从哪一角度写景的?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秋季.听觉.表现了幽静、寂寥、凄异的特点. �� “渔者歌”有什么作用? 说明猿声凄凉、悲哀,从侧面渲染了秋天萧瑟、肃杀的气氛.也暗含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 作者为什么先写夏水?又为什么先写山,后写水? 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为写水势,先写山势,这既能揭示水急的原因,又能使急流和峻岭相互映衬,能形成一幅险峻壮奇的图画. �� 分别概括三峡夏、春冬、秋三段时间三峡景物的美点. ①奔放美 ②清悠美 ③凄婉美 �� 第一段和后三段是什么关系? 总分关系. �� 本文在语言运用方面有怎样的特点和作用?试作简析. 本文多用四字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语言精练,表现力强,充满生气. �� 文中提到了巫峡,另两峡是什么? 瞿塘峡、西陵峡. �� 记承天寺夜游 �� 基础知识 �� 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