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个圈层的详细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8:03:43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个圈层的详细特征
x[Io#Iv+uTs1l_ c|nT)(Z(Q7drSz {dRU52 b22[ǯ~읐FЅU[wU<:uv<+a{nvbg?_%WG{0:[y^ c>!\빵;Q5ۛRAFS_Yms*6EWk>H;i5 W Al8[AVW-k +#^ }'{2n.8f27Nvy -b^ߟ$A:?pȱ66ܲ.4T3έ ۭ έ$kfDH:n92$1Ҭأo;d55jT/CMP/'{4.Ã:$BjlO,`>:Oq@pMUQ7=V`I5|$#c* 4[nK,uJEnXzM:qN)T|;k3x>:.a=S+(_nn+4xώwU7FgVɘLRMïl:0a>x.,6dxےdߏpsqݫ^ `'.);)Άu6Q1lu{'tFI$f1h%Mdխ$NɡJ.mnl;3:6֝Y^ 1;[d,xOܬ/_a5mBΧ[rcfՎJd vni]QXٗ4f~MeA[- vAU|0ts}4v*ңyjD]ZbKh^:N tƛ-%78p*wK~tM ׃ ȲʭzPY#,**vZ08>`}ON%HJܵ V~䭟5/^~٥{:{Ս@%H"ۤfb99u+0"!PZ4ZRĀ7=~$.0@L!^臔*FV}D˹U@\{ͩjQ C,\ Mhځ(޲$ A ES>@2!{P!Mov<4Du&Г:RU r%~owe3;@rYnH [4b t/̴ -o9%Xy ^n"|(~q+3b8 -WXOdMϳݽ )iCf |s:ū 7q5 \zI Aq%Puz!8"F <م b WitSB_;K氚daOtjE>- kdYH_׆~6u%t8  = J ߂'TOfTGx:?tRW{ : 0#QܪT3%x'GT&Iuy<{1GiB&_e bڸ,s[A].`i afOQ,qx*XmXCϳ9^/RE /yx 9nw>}D{GG|sTiIvJêVvc85( PvsxXBK@X)LfԸV_O"z7 x8W3jƯH-Tpu ś53g1`eB7T1%v(8{r%;VCND95iӍ%>GjQs߀AvE*_*/+}*Ȼ`T>CĊ7@ H7?R.@)#qZV'4+^w}89 Ӯ Q*$vI 31f,AxS}Jd 'btZb! Ie%e d9P$>(AcPf h+ /AċD :˪ZRBe\&gh b_IC>\!hUJu؈)uBi8.jhi^_rvy#EH9]'>ByEɕ\pS2uO* Vq⩂YxwJ_&(|$̘ip|VKLu:v&{Yoo +c4^hQe$ɽ ڣ+8jdz!84\BQo+rEO#d izWR?aRkrGHi6%uq8M i@ ըPveei~!D5qSBgApn =xGQ$2x!\\w{`b20qt3$,]R\.Q^WJ:{M:ԒWAt fv#Tj py{tu&G }Q: Gf&']K U]zTZ .qJse. @MW!#2_dtJHHY;bU"ճU&km N: 7Yx#u+hR,0KlVx7Ffv= $sGd-N!J<[߿Ϳ}_~۷}ISU(o+%5'ΔDŤ dLs ( p+9gr̆<<@"6Z#"r#Q?s:3#(<-yɱ*ppY,n@$W;թRpJqjeG^0Œj< BRx/] sr>!|K#qC3]ol~IS_7$$T7 >EVvыB&1!L~>ؓ V$ex@Q^iu+ ٨RR''XGXtQzVXh\%h]]iC^*jR@y$MpLy PObMy0@(cg;yS^r7 l]EϤ҅=A#'D La#rz0Dѳ2Y~9싔}C=޷G18wo{~|?N4?LB4.ĎP!۰w߼{oYND%rnɗY7`$r<2߾}l5L>:`nW;gtDuqd15̹RRLJ"$Lt[!vr-7Uo"E(SrZa5MN+D+Day̡8M7֬LT̎t.)WDID!``J1S&D-ٸ~Iz'rN8sxEF|FA AgQ;G3k,iRr+;Na=ָٰw g1ciV(ss ƲP<6' k8X@eAR>8N.i-d7?2t sqG3Pi.&OyFPaP#mw泺%)G2ړ+rf}i's?k~%51쨘|I:(HY~/GcaC&a;rD;S\R T!fXhBL0'f2W%9-63r# +TJj"\Ά2 {{QQ9ԋƂŐG?,mnl?C}0H'X,8'PY!fs߅JT-;Rub#9;1+yb92w@W20+5N05P|]L$zwۆzEF`dqh ~w^ށmS0r"U{GoI+o!/Z/&w!5N-ެ]-fx𢎜,-8 5W8Vt;D]1x9'$Zs5*g>:ڣ6z'|Ab\Nvoǯ'[z1';/(7!=H/]tXmi̙`9g>}nDcӖIV{0S.}-P]z[I[3:|{QMҥuA:~R~>`g;z-Ӑٛ2eO>oRٌ͔X/=Q Zv%+-o(A=3u${^?*7&^GD׽J {Ӑ3QGܽDq-1xizyo*3P13fǖV&7-]epTAYrW+muXx򚼽mK5TČ)^~hmf)\'Lr{S:AMw- ;͗+SQ4~-&n^ЬxTqI;|<֗a}`vou8hp>ul/PNڻjjQLǭndky4 zh^ x{,POŚy {zSlm=dk k^ ot1zc%AsyFe.hTmaۄݢPY~51b&pG ?iӘ1;6 ysc>)څ xYL| q#$Wh>b{;t{?^}gpg?#|I!! NVv"",uC|y#g#3t)٤tvh#@odu],7~/:^H"X?1nE~7y]FԽ{ ZW#>&+7TKTҵgwFW}#wE˵:'-={r`W;N{Q|ǖ8^>ALD"*&}7n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个圈层的详细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个圈层的详细特征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和个圈层的详细特征
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中心层是地核;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壳与地幔之间由莫霍面界开,地幔于地核之间由古登堡面界开.
地壳
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也是人类生存和从事各种生产活动的场所.地壳实际上是由多组断裂的,很多大小不等的块体组成的,它的外部呈现出高低起伏的形态,因而地壳的厚度并不均匀:大陆下的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公里以上;海洋下的地壳厚度仅约5~10公里;整个地壳的平均厚度约17公里,这与地球平均半径6371公里相比,仅是薄薄的一层.
地壳上层为花岗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铝氧化物构成;下层为玄武岩层(岩浆岩),主要由硅-镁氧化物构成.理论上认为过地壳内的温度和压力随深度增加,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1℃.近年的钻探结果表明,在深达3公里以上时,每深入100米温度升高2.5℃,到11公里深处温度已达200℃.
目前所知地壳岩石的年龄绝大多数小于20多亿年,即使是最古老的石头 丹麦格陵兰的岩石也只有39亿年;而天文学家考证地球大约已有46亿年的历史,这说明地球壳层的岩石并非地球的原始壳层,是以后由地球内部的物质通过火山活动和造山活动构成的.
地幔
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叫做“地幔”,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一般认为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推测是由于放射元素大量集中,蜕变放热,将岩石熔融后造成的,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和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物质呈可塑性固态.
地核
地幔下面是地核,地核的平均厚度约3400公里.地核还可分为外地核、过渡层和内地核三层,外地核厚度约2080公里,物质大致成液态,可流动;过渡层的厚度约140公里;内地核是一个半径为1250公里的球心,物质大概是固态的,主要由铁、镍等金属元素构成.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都很高,估计温度在5000℃以上,压力达1.32亿千帕以上,密度为每立方厘米13克
美国一些科学家用实验方法推算出地幔与核交界处的温度为3500℃以上,外核与内核交界处温度为6300℃,核心温度约6600℃.

17世纪以来,麦田怪圈的起源争论就不绝于耳。近日,媒体报道俄罗斯又出现麦田怪圈,这是全球每年出现的250个麦田圈中的最新发现,再次引起关注。有人说是超自然力量造成,有人说是鬼魂超感觉活动,甚至是外星人太空船。科学家证实,80%的麦田怪圈是人为制造,而此次俄罗斯的麦田圈被指是电磁场作用的结果。这些美轮美奂的图案究竟是人造还是“天造”?专家揭开了这个谜底。
人为所致还是自然现象怪圈成因存在五...

全部展开

17世纪以来,麦田怪圈的起源争论就不绝于耳。近日,媒体报道俄罗斯又出现麦田怪圈,这是全球每年出现的250个麦田圈中的最新发现,再次引起关注。有人说是超自然力量造成,有人说是鬼魂超感觉活动,甚至是外星人太空船。科学家证实,80%的麦田怪圈是人为制造,而此次俄罗斯的麦田圈被指是电磁场作用的结果。这些美轮美奂的图案究竟是人造还是“天造”?专家揭开了这个谜底。
人为所致还是自然现象怪圈成因存在五种争论
第一例关于“麦田怪圈”现象的报道可以追溯到1647年的英国,此后,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南美、亚洲等地都频频发现麦田怪圈,其中绝大部分是在英国。截至目前,全世界每年大约要出现250个麦田怪圈,图案也各有不同。但令人遗憾的是,350多年来,科学界对怪圈是如何形成的一直存在争议,关于成因,目前主要有五种说法。
一是磁场说。有专家认为,磁场中有一种神奇的移动力,可产生一股电流,使农作物“平躺”在地面上。美国专家杰弗里·威尔逊研究了130多个麦田怪圈,发现90%的怪圈附近都有连接高压电线的变压器,方圆270米内都有一个水池。由于接受灌溉,麦田底部的土壤释放出的离子会产生负电,与高压电线相连的变压器则产生正电,负电和正电碰撞后会产生电磁能,从而击倒小麦形成怪圈。
二是龙卷风说。从有关记载来看,麦田怪圈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在春天和夏天,有人认为,夏季天气变化无常,龙卷风是造成怪圈的主要原因。很多麦田怪圈出现在山边或离山六七公里的地方,这种地方很容易形成龙卷风。
三是外星制造说。很多人相信,麦田怪圈大多是在一夜之间形成,很可能是外星人的杰作。
四是异端说。一些人相信,麦田怪圈背后有种神秘的力量,就像百慕大三角一样。根据这种猜测,就有人把麦田怪圈说成是“灾难预告”,借以散布异端邪说。
第五种也是流传较为广泛的说法是人造说。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所谓麦田怪圈只是某些人的恶作剧。英国科学家安德鲁经过长达17年的调查研究认为,麦田怪圈有80%属于人为制造。
麦田怪圈具有五种特征人为制造疑云重重
然而,高百分比数据并没能抵挡人们对神秘怪圈的好奇。记者在网上论坛中发现,即便科学家已经证实美丽图案多数是人为,但仍有发帖者宁可相信怪圈是源自某种地外文明。为何科学家的论断仍不能说服人们?是什么增添了破解怪圈的难度呢?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郭正谊教授告诉记者,大部分圆圈在大麦和小麦田中出现,所有麦田出现的怪圈至少有四种特征,这些特征给破解怪圈制造了悬念。
还有一种重要特征是,根据研究人员所讲,在世界各地所形成的数以千计的圆圈未试过当场被人见到制造过程。
麦田怪圈频繁成为头版新闻,正是这些特征让怪圈疑云重重。如果是人为的,怎样能解释这些现象呢?数字6是关键专家讲述麦田怪圈人造细节
郭教授一直关注国外麦田怪圈的研究进展,他认为,麦田怪圈是一些艺术家在黑暗掩护下制造的杰作。这些人通常选择制造的形状不是最新电脑绘图软件的结果,是他们喜欢的设计和当天早些时候草拟出来的。
这些艺术家的秘密工具不是人们所预料的复杂仪器,而是简单的绳、木板和测量员用的尺。直升机红外线摄影机曾拍摄过麦田怪圈的制作过程,郭教授向记者描述了这个过程。
“制造者拿着工具进入麦田,记得麦田怪圈的第一个特征吗?(No Physical Evidence),那不是绝对的事实,小心查看可以找到脚印。通常地下十分硬,跟随轨迹,少许脚印会留下,而制造者会说是随后来访者造成的,他们总可以自圆其说。
进入麦田的通道是农作物中的小径。这些小径是农夫用来运送、施肥和收割时走的田间小道。当制造者抵达麦田内预先决定的地点后,其中一人站在中心点,另一个人开始画第一个圆圈,没有在地下钉上任何标记,因为他们不会留下痕迹。
当第一个圆圈完成后,一束小麦不会压平,而是被当作中心点,将来所有量度以这个位置做根据。由于害怕被人听见,于是他们用暗号联络。此时,制造者开始用自制木板压平农作物,制造弯曲图案。
木板有不同尺寸,每块木板两端有孔,让绳索穿过。每位队员拉着绳子一直向前跑,所到之处的小麦被压平,麦田的形状就这样随着设计的形状悄悄发生改变。
这个木板的尺寸造就了复杂编织的图案(Complex Woven Patterns)。然而,所有麦田怪圈都是根据几何原理制作的吗?(Secred Geometry)
郭教授说,那些艺术家们承认对制造单纯的几何图案没有兴趣,关键是轨道(Fram Lines)。6在几何学上是个重要数目,在探察中,不难发现一个细节,主要形状所有圆圈的直径都可以被6除尽。这种运算规律证明了麦田怪圈为何总能形成对称图案。
麦田怪圈是种行为艺术磁场说不可信
让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人为何要制造麦田怪圈呢?
郭教授说:“多年以来,那些怪圈制造者对超感觉都有兴趣,他们合作从事广泛的计划,包括美术和摄影。他们渐渐由传统艺术家变为隐蔽艺术家,合伙去制造麦田怪圈,因为他们认为,麦田圈的美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达。
由于怪异图案经常在他们家乡附近出现,却没有怎么制造的合理解释,他们最后决定看看人力是否可以做到。他们没有失望,在数小时内便完成图案,确保没有留下任何犯罪证据。
而针对近日的磁场说,郭教授认为并不可信。“如果没有被证明麦田怪圈全是造假,也并不意味着磁场说成立。不会有足够大的磁场能量制造出那么大的麦田怪圈,同时,磁场不可能引起麦田怪圈规律地形成几何图案。麦田怪圈是故弄玄虚的炒作,追求制造奇迹的结果。”

收起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

全部展开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依据
  地球内部情况主要是通过地震波的记录间接地获得的。地震时,地球内部物质受到强烈冲击而产生波动,称为地震波。它主要分为纵波和横波。由于地球内部物质不均一,地震波在不同弹性、不同密度的介质中,其传播速度和通过的状况也就不一样。例如,纵波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介质中都可以传播,速度也较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速度比较慢。地震波在地球深处传播时,如果传播速度突然发生变化,这突然发生变化所在的面,称为不连续面。根据不连续面的存在,人们间接地知道地球内部具有圈层结构。
(一)地壳 地壳厚度各处不一,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约35公里,高大山系地区的地壳较厚,欧洲阿尔卑斯山的地壳厚达65公里,亚洲青藏高原某些地方超过70公里,而北京地壳厚度与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相当,约36公里。大洋地壳很薄,例如大西洋南部地壳厚度为12公里,北冰洋为10公里,有些地方的大洋地壳的厚度只有5公里左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公里。一般认为,地壳上层由较轻的硅铝物质组成,叫硅铝层。大洋底部一般缺少硅铝层;下层由较重的硅镁物质组成,称为硅镁层。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
  (二)地幔 介于地壳与地核之间,又称中间层。自地壳以下至2900公里深处。地幔一般分上下两层:从地壳最下层到100—120公里深处,除硅铝物质外,铁镁成分增加,类似橄榄岩,称为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带;下层为柔性物质,呈非晶质状态,大约是铬的氧化物和铁镍的硫化物,称为下地幔。地震资料说明,大致在70—150公里深处,震波传播速度减弱,形成低速带,自此向下直到150公里深处的地幔物质呈塑性,可以产生对流,称为软流圈。这样,地幔又可分为上地幔、转变带和下地幔三层。了解地幔结构与物质状态,有助于解释岩浆活动的能量和物质来源,及地壳变动的内动力。
  (三)地核 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但地核不仅温度很高,而且压力很大,因此这种液态应当是高温高压下的特殊物质状态;5100—6371公里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整个地核以铁镍物质为主。
  地球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地球各层的压力和密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物质的放射性及地热增温率,均随深度增加而降低,近地心的温度几乎不变。地核与地幔之间以古登堡面相隔,地幔与地壳之间,以莫霍面相隔。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地幔又可分为下地幔、上地幔。下地幔顶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顶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为它主要由橄榄岩组成,故也称橄榄岩圈。地壳的厚度约33公里,上部由沉积岩、花岗岩类组成,叫硅铝层,在山区最厚达40公里,在平原厚仅10余公里,而在海洋区则显著变薄,大洋洋底缺失。地壳的下部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组成,称为硅镁层,呈连续分布,在大陆区厚可达30公里,在缺失花岗岩的深海区厚仅5—8公里。
  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 三层之间的两个界面依次称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地壳+上地幔顶部=岩石圈 纵波,横波通过地幔速度最大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收起

你是不是浙江农林大学的呀

呵呵,哥们你哪个班的?我也是写这个题目诶。我是从好几个网页正到一篇的,手写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