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5条农谚,并写出其中所含的物候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0:40:15
请写出5条农谚,并写出其中所含的物候知识!
x}ncIޫ/Ѐ МTe E~c`)U%J"EM$7<˯y_DHU=;3n@"%22u&u` ̤^0bF/$_'3;𛛽1uR?wk9x=uC3Y޼Y er1̙z7F܌bC_ff-pLkj93zr';?.sM#^ѳMs圎L=FiޙJb1ywä^iey$ͬtbVG+!k]b\rKN+K,sǛ&426Y^w%[[S]ĭvtM'nYݜhn/[,-f;<\4|ĩL޽n &%T+NΆ/~@N+?4ui߻JӸsz]/\_rs1m8o"S``蒞[F%,ƿblx C;==c}bj u@ u0irKθԟMdfoq Ȭ5MOL[hߜ }^.tm-p1`WgASgk ZGHjNDZro^9[D0:] ^1SsTSDꝕ| $pVT Xn`5wzٿf&\krlǴ'7{oqS+$^a9]D mӯ_ gZ+_%q$XQ`2)S؃q;=t ;R)0kŒ!6:Y;2y#&ۉHFLHW$ns@Qt́S.SF$oo/^m1Ά,W@Qo~9n c.UJX8CÖRNv]h`i1lbJ9v* g4mn4F'JhtDO҆W=s:LH%8eXMoS=@Tdف{O#fzn^ˊitN8 ;ƎɅMv!?49uj BF^ PK5T.^[#"N3Sqq)B`)gA;NnHˠ0W8,8%g,e(,B;Ȏ&x_*u@&w@z#( )M5*;k'1!1Ƶa}Oa;(1;w' 8>uh!X[;a:#<}G Qe]Wnvd2wqmq3+I`H,(xL3 9(;a27d2:k1GT n7Dߔ/hR7B:hồ+';-&=+w}*KZ%0!3ʾ\\[spQ|inl2'$7H?frJmّSlG$Q(u{f,NAw wd1y!rS3Ɍv^@Qj!g4UrCRW<\R<9y~ CSGԼԔ_@[4b ikJrѶW?0zchH(dAS>`{X7LBP6Ma)dIƣXm|'XM k S ˆNʴWw)D+hDVd)"$%t.oR.de~KϽ%y/&?'aKǑXi7)o>Yn\Qd|= q?M|rO>>])sX#ҹbZ<&,霼i2{bҠ[x1*9rqйҨ2Ш/GŖؒѩD׾n|ž*J)iJsSHӢ\o('+k M< If|,8>a—oخ(g K[F*pްrGxmts&O7ݝ jvcYܥmt&/71__ݔ ߿٠3rЃ  f4@>D1n͢?;pam^8}̊-ʵY v/\1~<3.BŶ)7hOz ADFH\C Ck9uj캽<4 l,`e1@hR* bKfW6`*iڣUǍ|1V68xB帆O7{9>V8"Ѹ<8eҳU:g[NKf&cL9 U$>^cqb. m2)6ј:" ee( ja0Sn+?]Vop".7`;܍0zʧJK܆܄p3:O#)n 'cQF@\p" ~1ilz4 ]h\ԨP=!e(}FldR"ћ0*jׁ{ucU(qO?1^y ]`bO6~Bj󵍍϶E}a}% {+^rO|ҷ_>|Yv^~]9 t(.d8/"KQCI9IHw""b=.K~tHDjC(Z=yω]E)_GjKE– D̘TiOJtb萛L̋;? .R4^x!xp1ʔ!D4apLoe:BSznj ]JPUaQ582tWr*ÕYJe,zҲND I-g5MNGza(QviVi+d3;%vwM24H;^븗[x1S '񮾙Y>a!uwFx'3V?`nVwR_2fCiқf>݅vM"JS0:vg&z ThA (jkbJ,tѶ'H-ǵO>ئj/ĞxM(T*;*"VMI(i.0NWY#0|8qOP2p8M10ڥ|S1F%?jA^{ _mN6%[>d-8QG}Ug0_ⅺ±_0c)a9,ȀVN 6s޼PV )kil̻L!@\~ٟEMGy9,ŝ,*}d8Y꣈|䆇ͽmy􉛭H cr ^{-aBoyz_":?r\.6"vjod+Xֻmt \k~H;8p.H |MmdP|UQ{K[}Ju;2]`uRgzyĂ=~#ԫ*Jʶd 5Pk~FI;/tGG|S;eU^B$E2B?zRcݴA`W+:1+{a%17tK_i^Q<]eYIvHsTfJXM ML rf:[(hvLG LIN氪"j?hZ|OS4{@F*6% S 4\4a^rڌ?la.^kIүG8Dj 讝&o4ުݣkp@YVuLymv %xx-kŸ0!8 C+lveCz,O?R#T y[lBG]6G+B%wkT*@d XoF ߑ>+#Zr7n!iSyS6ժ5Fen]Ljx*|b _jouC\ؠ¥ %`hKʒQpl' ˼ .!E 4ΏטykDjtKs'NFXiߜ1adHEܷYfT$vS6ND[s4$"` $5D/edpn#+%sƇdxH㒗8vŦN0cUc`PWI[qUBf};, i*T[.k1h"ah%|{Vpiy46x9DSP/ uDZD$riQכwg"~͒ZV.؊Ax+$$8|whِ# 9/mL tQ59l1p*VPX UЂpZ%w,Lx_0çNnJ‰H8sUHNj*[|Iǘⴟ!٢ۮ)l~;*\JX|P8w"Z9}~ؗ oe 0/Yl[tMDc%A^V%*\mX=8d,ȉ':L =ENwV ⵦ *82 d!5o& .oI~KʷeA =7hBb{Bk Y x)bNv?{`mZJ# ^lFyj[5/M$ W9DŽ?50ײND{ ^;;:GxhL׽.zJV{#>ܸ=^4hFL%ajh}:"SGH]iSO_ \4RIY?Rl# pǒ(:hBˎ-&L}##1H׃ 歂lI6D80<"bbRXԡ 5LwufbDL1ݧ{ERd5W<@ù;ZeLݏOS\P` C,¿I7K|uOөUF*6rm),S_ע_zWƯAY>/ێm& $_>E~YA}λ o0o5G9?YaRϠI0P2C&a( ΆXL Z Xb:S1b՝l{6l3:ŸPT _nY7YQw4*q)i3b:14&ڇ M^)׃RTF+riuRy$| x @#tl7 &WmnT 4^W>)BIln??d%`: #":H(,nC3E9[Z<]OZm|->D~b ;%ݒ4$rZvf$=MTa3PA=`{LÛveO\9iki<:bQ+TT&]6)l(0Y;Dx.S {p/2E˿S3fɻ;0Ӏٷדڙ`xqJ,dUՃ_Uf^B{!+L-e;w#譗b+08vC f6H3|~<&ԏIiaV9џ_ O򷈞;G"J%“w#s5+B;5_k|+REU_XV)ϔ*Tɑk!v=P򊃿Sģ%|a G=\ =\@Pzsܔ%Y35bs$"b`@Qm;a릝%Jۧ4[j\c-Y["E;mG8Mp ,z_b1wygňxä9N,f!j-2[zHtBh.4kuKXlVՄe,~ K*c|RJ?* zpAbhvzy&w %Vuѹyi/簰J +3s'U ` ȩÅ\Ng&~TZ?(9VTgN[i sn|LyO/[]tac<ʽ%XSs'@|5fPE M A7RޓST)D>_ga #GI3)hX;.J]^4bn<_ra("9G2;bm%H|gO{%׶@JñCTagx@ \e 6EŶiҝ7O$@{s٥*5 XgKPxFkJ H+dz= ժ/idrucVX<8|4gƒmOvu\{|'u2rqJ<ϯlao4vCP3MXf+ru"ջzM^A9/x:IcV]I& ?vn`E}~sK/-h7?v'b"zn 4/gIT Bm׭8lS0Y^#Hnx~*m+*tnID*klrOȥPWm4z,lLXE.1dM{e:"f݋N%Plk$ bTTKSZL; g2Zi&e::F|TbĨ^Z&4`V2!cB:%Z9B+sIC3VEuнElÖc XW_Xn_nP+DVܒ܏I*[h\:'ր\YX<$\;y2W|1 dt,bu Jo ྣo|f!_-(L,Z4qt7u_Dyd5C_clmjKJW2DVr5=&xm/n #rc#0]hE٠X?Sdz8|Zfn,jWe?CsRL%IO\d*U%Hfi*$錨pX//w"-L Vfj7(b?o K#]9rykT!Bmi^#(7uVFbJZo,Y Q>xP.W<_N캴hp`]=i:F!`(s4JeL.>VX BrɤV-f بKT[`aw5TP. /*WXeW9" f=lk(\%bB 4>CFcVPzC7Z`X 5A{)V M…r^ϣįl+xA7-.Qi)qu2ܔXOA'Ϋgi4)'MmNz籄w5PԊ֧`9)xw:pJb_ns'[:Jc|-3Q4=ws/̦=)~;[`+0F~#.2#N!ԢJ F~bdWEӲqeM:[9a/eVqlw tě0 =fMP ޮ+aoG˷׫WoЗeA0Ei}݃cNRcQs$S^w_2; m` x;nW :Ak11Nj[~? ­wVRcyӅϨbwCݟ'|޷gL1!|o%hUfHYB6-*=/f^SVy Co>{dx*OӐc,lV^t$ެSlɣC ,IwynWRގ,$bW3%,f&;=MLW>i-$[k+nߵl֑+XؽY1(YEM#o\ KrQ6ދK(u:a84i^S~߆L]@3 t ܻX{&!ˀ{fyCAX8/O?%m;yߦqKz($,E9^Y{px{xʛd ]Ɗ5ZkZ0xȦOOiaz|[; 'x9 ztD/zb(fC07”̻X;-Y_^|+l4ލ`d\{ϸ\ˆH1#9յPa '4B

请写出5条农谚,并写出其中所含的物候知识!
请写出5条农谚,并写出其中所含的物候知识!

请写出5条农谚,并写出其中所含的物候知识!
农谚流传相当久远,不少古书上已有记载.例如,现今流行的“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古书中引用的农谚,还往往冠以“谚云”或“古人云”字样,说明被引用的该句农谚起源更早,到底早在何时,就不一定都能在文献上找到.至少目前所知,有些农谚可以远溯至数千年前,如浙江农谚:“大树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一句,同样见之于西汉(公元前1世纪桓宽的《盐铁论》轻重第十四:“茂林之下无丰草,大块之间无美苗.”“骤雨不终日,飓风不终朝”与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三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相似.由于农谚的来源可以不断地追溯,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农谚的起源是与农业起源一致的.而农业的起源远早于文字记载,所以农谚的起源也一定在有文字以前了.如果说,音乐、舞蹈、歌谣都起源于劳动,那么,农谚实在是农业劳动中从歌谣分化出来的一支重要分支.歌谣与农谚的不同,在于前者是倾诉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即着重社会关系方面的;而农谚则描写劳动人民与自然斗争,即着重生产方面的.这种区分是后来逐渐发展的结果,其实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截然划分的界限.因为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本来也可以包括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立身处世”的经验,再说农谚的音律和谐,合辙押韵,形式动人,富有生活气息,也难与歌谣截然划分.古代农业社会更是如此.例如《诗经》的“七月”、“甫田”、“大田”、“臣工”等等,既是歌唱农事操作的,又是农民抒发感情的.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谚才从歌谣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同时,属于纯粹生产经验的农谚,也不断增加、丰富起来,成为指导生产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农谚在生产上的作用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还没有同代的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指出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如果我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环节,几乎每个环节都有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飘,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等.拿水稻一项来说,浙江就有500条左右农谚.农民有了这些农谚,就好象现在有了技术指导手册一样,曾经起过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一些老农民中都还保留有这种习惯.1959年我们在丽水县向一位老农了解当地播种粟的经验,他就举出“红粟头上一枚针,只怕浅来不怕深”的农谚,并且拿粟和芝麻相比,说:“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我们在平阳县总结当地种植龙爪稷(当地称粟)的经验时,农民又举出“稻倒收一半,麦倒没得看,粟倒一箩收箩半”的农谚,说明龙爪稷的特点是不怕倒伏.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不胜枚举的,足以证明农谚对指导农业生产起着很大的作用.
三、农谚内容的特点
农谚讲的是农业生产.广义的农业生产包括农、林、牧、副、渔五业,农之中还包括农作物、果蔬、蚕桑等,这些内容在农谚中都有.再说,农业生产离不开土壤、肥料、水分、温度以至于季节、气象、气候条件,这些方面在农谚中占有大量内容.农业生产又是由人在进行的,因此农谚中还有很多内容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经营管理的经验等.解放前费洁心所收集的《中国农谚》,是由时令、气象、作物、饲养、箴言等五大部分组成的,虽然不很理想,但可以从这个分类中看出农谚内容的几个特点.据笔者对该书5953条农谚的统计.[1] 属于时令之部的为2961条,占全部的40.45%;气象之部1556条,占26.22%,作物之部1020条,占17.18%;饲养之部251条,占4.23%;箴言之部707条,占11.91%.从个分配的百分率可以看出两点:其一,气象与时令的农谚共占2/3,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不违农时,适时播种,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先决条件,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化的机器耕种,农业技术起了多么大的变化,只有适时播种是不能任意改变的.为了正确掌握农时,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总结了丰富的经验,经受了足够的教训,因而以时令为中心的农谚竟占到40%左右.旱、涝、风、寒等自然灾害在小农经济的封建社会时期,更是无法克服的莫大威胁,因此企图掌握自然灾害规律的农谚也占到1/4.
费洁心所收的农谚,限于他个人的条件,共只5953条.建国以后,农业出版社以吕平为主,进行了有计划的全国农谚收集工作,共得10万余条,经过归并整理分类,共得31400余条,分成《中国农谚》上下两册出版.上册是农作物部分,包括大田作物、棉麻、果蔬、蚕桑、豆类、油料直至花卉为止,据笔者统计,共约16200余条;下册为总论及畜牧、渔业、林业等部分,总论包括土、肥、种、田间管理、水利及气象等,共约15200余条.又将该书上下两册按类分别统计结果,大体上同上述费洁心的统计结果类似.但所见的规律性更为明显.即全部农谚中,以气象农谚最占多数,共得7903条,占全部的25.16%.其次就是水稻,共4573条,占全部的14.56%;第三是麦类,共3596条,占全部的11.45%.其余的分散到各种作物上,条数有多有少,都远不及稻麦那样多.稻麦及粟黍类农谚条数的比例,很像笔者对《古今图书集成》草木典谷部文献所作统计的结果,在《集成》中,也是以稻的文献量占首位,各种麦合起来居次位,粟黍又次之,三者所占比重超过其他任何的作物.[2] 文字记载量的比重同农民口头谚语的比重如此一致,是客观事物规律的如实反映.将果树和蔬菜类供不应求也只得1571条,占全部的5.00%.粮食方面,像玉米和甘薯是迟至明末才引进普及的.玉米很快积累起222条,当然比重不高,仅占0.70%;甘薯积累起366条,占1.16%.自古农桑衣食并举,棉花较之蚕桑是后起的,但推广极快,积累的农谚超过了蚕桑,棉花有1243条,占3.95%;蚕桑只355条,占1.13%,蚕桑的农谚不应这样少,其原因待查.农作物和畜牧这粮畜两条腿中,畜牧部分的农谚远少于作物,只有1433条,占全部的4.56%,这是中国农区食物结构的特点,农区人口增长的压力使得农区拿不出更多的土地饲养家畜.在家畜的农谚中,以猪最多,猪在南方是舍饲杂食,不需草场牧地.家畜农谚一个突出之点,是对家畜的鉴别农谚较多,且很生动有据,很像汉代以来的《相马经》、《相牛经》之类,只是句子短少而已.
下面再就农谚内容的特点试作分析,归纳为三点六性:
地域性和普遍性.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例如不同地区作物种类不同,播种、收获季节不同等等.浙江农谚:“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因地域而不同.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反映北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不是这样,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很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准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但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寸麦不怕尽水,尺麦但怕寸水”在浙江、苏北等地都有同样农谚:“六月不热,五谷不结”,“有钱难买大肚黄”……等等都是普遍性的农谚.其所以这样,是因为它们反映了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作物的生物学特性是它本身遗传性的表现,其所要求的环境条件、栽培原理往往是具有共同性的,还有一些基本原理相同的栽培环节如深耕、增施肥料、中耕培土等,反映在农谚上也大体一样.如华北、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以及华北农谚“锄头有三分水”和浙江农谚“旱来锄头会生水”等等,意思都一样.
不论地域性和普遍性,就其表达形式的类似来看,说明当初某条农谚可能发源于某一地区,随着传播开去,各地就按照自己地区的特点(如作物的、耕作制的、季节的、口语习惯等)予以变通,最明显的如播种期,几乎“××早,××迟,××××正当时”成为各地农谚的共同表达公式了.
概括性和科学性.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需要我们予以分析说明.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6个字就概括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同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似乎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饮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同,发酵发热的能力是大有差别的.有些栽培措施不但影响产量而且影响品质.如农谚指出:“九耘谷无毛,三削麦无糟”,是很有道理的,应该如何解释透彻,还值得深入考虑.有些农谚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才能揭发其理论意义,例如“种稻难种三黄稻”,“有钱难买大肚黄”.农民水稻专家陈永康提出的三黄三黑问题,几年来通过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和陈永康同志一起搞科学实验,初步明确了“黄是代表晚稻个体发育过程中在转折点上的一种生理状态,每次落黄后,植株即转向另一新的阶段”.这才算初步阐释了三黄问题,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同意见的争论.农谚中像这种概括性强,富有深刻科学原理的,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用现代科学知识或通过具体试验研究,予以分析提高.
群众性和通俗性.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其中最常用的是把生产技术措施与人的关系联系起来说明,最易为群众所接受.如说明拔秧以前要略施起身肥,以利发根,但又不必太多,农谚就说:“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在我们继承农谚遗产、总结农谚的特点时,必须把握农谚的群众性和通俗性这一特色.
四、农谚结构的分析
为了更好地总结农谚,有必要对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农谚,就其句法结构和表达方法作些剖视,以便从中学习一些对发展新农谚、创造新农谚有益的经验.
(一)农谚的句法 农谚的句子比较精炼朴素,但是把大量的农谚加以排以分析,就可以发现农谚的句子也相当错综复杂.先就每句的字数看,据笔者就全国农谚15823条(约36万字)的分类统计,[3] 最少的是3字一条,最多的是196字一条.如将字数不同的各条称为一个“句类”,则从3字一条顺次到58字一条,共有56种不同句类:从60字到196字,共有34句类,总计从3字条到196字条共有90句类.值得注意的是,这90种句类中各类所拥有的句子数是不平衡的,绝大部分集中于10、8、14、12、7、6、13、5、16、20、9和11等12种句类中,共有14524条,占总数的91.79%;而这12句类中,又以10、8、14、12、7、6等6句类为最多,共11857条,占总数的74.93%.另就浙江农谚农作物部分的统计来看,也存在同样的分配情况(表17).
从下表可以看出很重要的几点:
1、农谚是人们口头流传的谚语,除个别情况外(如九九歌之类),一般每句类字数不宜太多,否则不便于口头传诵.尽管有些农谚可达100多字,而实际上占绝大多数的不超过20字,更多的是不超过14字.又因为农谚的内容很丰富,太短了就无法表达较多的内容,所以6字以下的5字、4字、3字句也不太多,在全部15823句农谚中,5字句只出现468句,占2.95%;4字句只出现150句,占0.94%;3字句更少,仅出现6句(因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将各句类所占分配情况一一列表).

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
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
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杨叶钱大,要种黄瓜。
飞杨花,种棉花。
柳絮扬,种高粱。
柳毛开花,种豆点瓜。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全部展开

物候与农业(以指示作物为指标预报农时)
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
杨叶拍巴掌,老头压瓜秧。
杨树叶拍巴掌,遍地种高粱。
杨叶钱大,快种甜瓜;杨叶哗啦,快种西瓜。
杨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杨叶钱大,要种黄瓜。
飞杨花,种棉花。
柳絮扬,种高粱。
柳毛开花,种豆点瓜。
柳絮乱攘攘,家家下稻秧。
柳芽拧嘴儿,山药入土儿。
柳絮落,栽山药。
柳絮落地,棉花出世。
桐叶马蹄大,稻种下泥无牵挂。
桐树开花,正种芝麻。
桐树花落地,花生种不及。
桐花落地,谷种下泥。
椿芽鼓,种秫秫。椿芽发,种棉花。
椿树头,一把抓,家家户户种棉花。
椿树盘儿大,就把秧来下。
枣芽发,种棉花。枣芽发,芝麻瓜。
枣儿塞住鼻窟窿,提着耧腿耩豆种。
枣儿红肚,磨镰割谷。
榆挂钱,好种棉。榆钱鼓,种红薯。
榆钱唰唰响,种子耩高粱。
榆钱黄,种谷忙;杨絮落,种山经。
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
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卖薹菜。
桃树开花,地里种瓜。
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犁花香,早下秧。
揪花开,谷出来。 揪花开,麻出来。
七里花香,回家撒秧。
大麦上浆,赶快下秧。
柿芽发,种棉花。
麦扬花,排黄瓜。
秧摆风,种花生。
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
四月八,苋莱掐,四乡人家把秧插。
四月南风大麦黄,才了蚕桑又插秧。
荷叶如钱大,遍地种棉花。
荷花菡,犁耙乱;荷花开,秧正栽。
菊花黄,种麦忙。
椹子黑,割大麦。
麦黄杏子,豆黄蟹子。
枇杷开花吃柿子,柿子开花吃枇杷。
木瓜开花种小豆,小豆开花收木瓜。
高粱熟,收稻谷。

收起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3、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4、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5、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6、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

全部展开

  、立春落雨至清明:立春日若下雨,直到清明前都会多雨。春喜晴不喜雨,尤忌打雷。
2、立春打雷,十处猪栏九处空:表示六畜不安。
3、正月展春流:立春以后,潮汐海流加大。
4、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5、春曝死鬼,夏雾做大水: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6、立春赶春气:立春之后万象回春,稻田、池塘等水面开始蒸发,明示世人春天已降临。
7、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初一如下雨,初二则会放晴,初三若下雨则会落到十五。难估计。
8、雨浇上元灯,日晒清明日:上元日下雨,清明定放晴
9、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内谓之早春,若播种莫过早也不过迟,按季节行事。
10、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11、立春晴,雨水均
12、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
13、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
14、雨淋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
15、水淋春牛头,农夫百日忧
16、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17、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18、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
19、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双春好种田。
雨水
20、雨水连绵是丰年,农民不用力耕田
21、雨水日下雨,预兆成丰收
22、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气温低则多雨,冬天气温低雨反而少
23、惊蛰闻雷米似泥:惊蛰日打雷,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
24、二月二打雷,稻米较重捶:表示节气无误,风调雨顺,稻丰收,米价便宜。当天,如果春雷乍响,这一年收成很好。
春分
25、春分,日暝封分:春分日昼夜各为十二小时。
26、春分前好布田,春分后好种豆:这是台湾北部的农业现象,南部则比较早。
27、春分种芍药,到老不开花:芍药夏日开花,春分种太慢了。
28、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1.“大寒不寒,春分不暖”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大寒这一天如果天气不冷,那么寒冷的天气就会向后展延,来年的春分时节天气就会十分寒冷。
2.“大寒见三白,农人衣食足”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在大寒时节里,如果能多下雪,把蝗虫的幼虫冻死,这样来年的农作物就不会遭到虫灾,农作物才会丰收,农人们就可以丰衣足食了。
3.“大寒猪屯湿,三月谷芽烂”、“大寒牛眠湿,冷到明年三月三”、“南风送大寒,正月赶狗不出门”从民间流传的说法来看,大寒宜冷不宜暖。大寒暖,则对农业生产不利,这方面的谚语有很多,谚语表明,大寒节气天气暖湿,预示阳历2-4月份的低温阴雨严重,对春耕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4.“大寒日怕南风起,当天最忌下雨时”,“大寒”当天的天气曾经是农业的重要指标。只要这一天吹起北风,并且让天气变得寒冷,就表示来年会丰收,相反,如果这一天是吹南风而且天气暖和,则代表来年作物会歉收;如果遇到当天下起雨来,来年的天气就可能会不太正常,进而影响到作物的生长。
农谚:瑞雪兆丰年
如果今年下了大雪,则预示明年会有好的收成。
强调油菜腊肥的重要说:“千浇万浇,不及腊粪一浇”;强调处暑前后稻子灌水的重要,就用“千车万车,不及处暑一车”;强调秧田施肥的重要,说:“会施施一丘,不会施施千丘,施千丘不如施一丘。”
千箩万箩,不如根头一箩”,这是指草子施灰肥的,省去草子和草木灰两个名词。“早瘟迟冻,不瘟不冻,霜降立冬”,是指油菜播种和毒素病、冻害的关系的,省去油菜播种四字。“天花不嫁自家婆”省玉米两字。也有省去动词的,如“冬至中,暖烘烘,冬至头,冻死牛”,是指冬至逢月中或逢月初之意。
"馒头云,天气晴"是说根据云彩的形状预测天气状况。

收起

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
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卖薹菜。
桃树开花,地里种瓜。
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犁花香,早下秧。
揪花开,谷出来。 揪花开,麻出来。
七里花香,回家撒秧。
大麦上浆,赶快下秧。
柿芽发,种棉花。
麦扬花,排黄瓜。
秧摆风,种花生。
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 ...

全部展开

桃花开,李花落,种子包谷没有错。
桃花开,杏花败,李子开花卖薹菜。
桃树开花,地里种瓜。
桃花落地,豆子落泥。
犁花香,早下秧。
揪花开,谷出来。 揪花开,麻出来。
七里花香,回家撒秧。
大麦上浆,赶快下秧。
柿芽发,种棉花。
麦扬花,排黄瓜。
秧摆风,种花生。
竹笋秤杆长,孵蚕勿问娘。
四月八,苋莱掐,四乡人家把秧插。

收起

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

全部展开

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