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6:01:26
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x}IsbY_biF1xdeg.붲\t[[ !&1iBBI#; + s@H>D.Ӕg`ŭ0;̓ut`u3އ+aU oU>4߇߇Khj7*2[??k?``"2%^AC82`w(RTjiMLH|R1vdba 2tCa{ {6,HT>#+L#ܒ塱9ƇJIK59V!>YbT*vuƺ{xK1G5U>ݡկ|&*k+l  s1؝)<_iF9uf[MY[c?jٓ q3u>6*5FR5D%6OdoW٘U~U~/. V!ٳ}\0qr?(dtwNڨF !xuXGY>&w0fC4PO>6|p-0\$<`IpIJcǒoґHǨ\YKx:rf$FNnоmiA[0U un;(Lɰ#XUT-ЯcfxEiEcNs#9OɕwÊY#q3u ׏IrY.hOȞwL9>aN~@Tɮ?j:?TA޸HhqCXf.LP {Uz 0Bol︂݌el (;0iy#2-f~-C2 oXp?#TsrA| ܣ!@Gm]HBbl1:õ jN磍|r'F*<T593 G&3шɸ:P o9YHf.GcYцJ]-Lr>٦azla!5`+_bGގ~dR1#i8U3OID5ZIָ' mn86=j$ χЛpMG!}a7CWL}6&Ѝq GV&LM^Cځ>[UiՋ=PvMIب5ӧ >f I!Kh! tb"AYɊ_ʟۥu㱕nQ|]\n0P+,@{ꡃ#Q 7Dw;bHp+GFMsH5Tg߼:EӟJǃ5!%JǢ4g!QAھ/@;mchR7vj1\.zny~cF/չpkq)~%u5JAf|R3Vr0JPXq!{@]w%QݙjT1I;50^t5U00-~A&,BqVweBCT);A3BP#>aմS q|adWޓAP54Ns>jHlz3 8tޖYNAuV7aqksiGFy:K?`k+Uyt MS4TݿiAjuo#\zQ$狞+s>๎@foΡ/tcU\YEAaL[w[pU7fΪH;ݰgw&}"nAG˩ttP # D$k-v5aо50_9HWQYG*l" ?\hYVZ?mȸ& D!@~֌&>[Yu j(iLȶ 6fl~#2 y8ٳ Z,=AWXAZSa˝ # Gz' ʟBΜ[}QC?-71ޥW7"y#{g~% kEh߆Vh+uyM6+;O(U@ ذN#@/ƒ}q7> "lnJ`œt'ňgCxЏiKmt#KzGc]F'|sy-a4ʳ |!]> _jT6Iw DQ'Ajx3Ą&֛MlRśf7`dɅ6ΓY^ !TˊBz|iNac`NDkk6v)as:)V^CFȮM+נgZZFmr̓@~ՉNfjWSt ?^"s(`j9X D h<FufT7-sUR0Y٠P H1D!XAAh@Y>d;W A2 AɵV9z@>hl@ݹ)eLYQjNΡc$:ƥ(!dci@w;ɁW6(I z蔏-O*aׇ 08sg'̺]Uݽw,< -bM`wUkG0ƌczʸQ`䆅O$Z[RM{H `74[9b*=2|!l&A  lFLJkt9ODUg*>fܙH?sۂE  }Y(P=q +󡈝(:0ǯhx{n<-8x:"j,ˢPxCp*EtAr#A uD|63ڌ+`_ r'FtAijﺹ.kZ;ɷQ2ѹo7dh4? vFL@ E {H'N&g <s3.6,zגatH81{j>烊՜I_p6$6;q"cgJ*/GHg:B;!l#6"V#:߹=E.j%y. EM0xC zխ:\CFӫ M+@*] 3p2?fm*[Y 5"99.B(.u(n ^Ly[N>;6LZւ^'.B"]Hf6"{`h+Yj-_oCfꕧm !֏QE7 LC'@܏wnլ((z܀-E$2/Ӱ<4A'V - uO?=*D!_1KSU0kMG_?ϡ}߽oǿ?<֏<Їp8$)C8 y#q%qЏOȧyWVmz4o^Aɷ]=q}`uUw, !R)p}{?nn;gI2qI 㫕TaȪȶ}0u:VEc`Q 9njNi3V2c 1ҝʗ͋5T޸ؽ [@dv<*smQl!ìzj8#6i떀ǣ˷#Qs\'yݳϑ0#ˇyV+Jbۿ{E<ןs\6*Ph ؙv9Pb+y<ذMfilTouz'E]{.>oT`5euh W dVc7f%2FS|t hkX^+ڝ: ؠaN$6+ :rʡ>{0gsp&5%QTgMcgN]/&\v=l@ @vuvUϝ+5̤)StY KRk|ۜ7)L['pj@hU{e!sĬa/YȆNlg=Gz8E 8\QFW'Cc錓c#x:l^{qwm*s7&d.lzU!ʓ s(ؗtqh ۫_6Tb(cNf\<'^vӣt8K C99>$ۭQۗNQUhw~># y5S#9~1X!K<-k)1rO򵉌BBf5 #jb_y.oҲSh֬'PÁ;܇}3SK].Ї3z$T/F5ږjS Q^ !zG5#te1NoR|u)U!tn P"Eyb >3 1+~A **,#S7[3qV^Tg{F-f0žP>S v/ζt 8k)[5g4J8G}D=\C%[ (m>oqf[| 82o4GNuƬRv>_@E89 6?sNl;c0Z`K>lf㩰9YѮy YMw9 Jvp<#]er)A(]o/Wf2D g҂->,GBKeh!x<., l%qPmKW&V{(hFXkhOi_۰I1"&DhEJQt Lcw`>| ͯ /P$L L.ՈNvdY%+1& Ŝ"U҅p# ] q3 &ľNZvf6 [|b@zN\q0e&2MϞ a~=%V?ub)|*F>%-qcY:f>:);IHqܯ^A$8 " G+bRWs=lU#uI6t}T u}-'Jj1q_gY"~2kAO^ҡ1'%.6M#y"&YџS˭ڂ-  ItTW35IDUf5IhZ6Zq.Ra)Q #D2oRؠC;M$SS@o($˅"`'*!#Ke>à (P0lV,O}M~?NX5uC ǓJ9籝!\5k?>؁'|ĭt*4)*:;$cD>b읓2Rmlv%thcOHy0jH(p\Pl_u>߯=Dt88Hawwu‚hn̸"Wp8Ŋ^St)W0ǢT ¸Z{%AL֨6b`GY{`4p:fX>o g], ^в9#f`:Q[X h\>,:HI:&~rZ~9tU,J$6 谒tՠq} -Ȩ8nnҿ?e-ygR1E",tv53fUI\ylbFt@6dR>ǧT%|^eIeW,8,,f3>0FFiF.4_YJmĤYmmVu$G~\cOE9.(>`de),C$6[F Bݞ] ON1EiW"Mc8ptfE%5k_rY?9p)(+a fcZe9/.w,8WEHRAY]2EbJʹDA!ݿQyǢl%6α'ORGv Cm?.g^D•\BG*H̸:Sʰ4Gz~+mEdv - G)feLeU8_#ӗJ7TVVrEU 00KjR,?Qss&5F^(hL&6QA%z 8g;GIg11R@?MG'~/whO,jBGtj0 Kke1M)mTfiB7 :F} UF9|cmqH[Gt:G bѵim4я<h;. !7JB>҂2|ANe[ 0ӜʃJYkC06eHy6A3*0ŘP8)ܞYZ)7յz8,RT-%BR53ukia 48AjKgq$)1O'%: $kchGG̫Px.B!3"?gFDG/FDq2l3h :`%'oVr_:Zr\_nI⪰xVEVFTd:7'!;ģu#\kڍr TKXQ5vB _ƙ3إ[JE'XbCr|09xq9:p8Bc>~0=!kvm(f9T{]9^" J@Κ0f$́m\—נo8ձUbA+/aIL:]5+h'zIp֓槔~?!s|"9qيO}\|܎!XʪȢQc534\h֨IX_P@Ͽɵ)~M&1Cq坸?z3#mGruIÞcP'؋ ;鈆A$*8=rl 5SSa y݈z \@e .lZ0%v gi^La9¤KЭI*xg} _[@'qƁ ~R֮s< (<+z;4<_zӳx_6kfrH._Z͌]5_rWT=m.y<(kG #G==`zbF&aT8."[4Dd&$x˫(y$#Dɴ_h)gO~>|B"Vǧ4mӛDMbק&v5!UrB;NKR!3ȠSRۧLVG7'X|E/&}/`l=;o߼}o|߼zwoUνu2ퟸHΝ4MM?2[)}%4{xoT4zBI~ّ?zi=Ge3Mșr;t!UJR9'1wȩk>[S/;A7TR߈"P[uO,^8EU7,EX=rB3Iҁ>Ӌ \.WR>r{ѧ}ݲ%N 9$UHVGbCͧitv$j/q(n 1) 5Ilm ƻAUh%pօd XWUg_Weu=1 k,GA6"jftK4c*I&pʪl禥C]߽{,9Tje&_ 48.NT]C.ڪ<κ䦕%K5%QB\q3EEK2wu}twuލ uKzu濦8C_^K u_+VW._Ru;zDYne>@"Y]@\YZB '4Ki% e%ždu =>S.X*D{8<廭ɯVDK=aO7N>ͺ\㯩OWW){OHV߄(R Ĺhq7?Y$>0*ݹ!bEXL( ;fnw=ʍAYs[*_WvconAy/8Mda_Z2r/$w/s=M}ۮ<=(bCs/]l1Әwg#gnO2;}o%2FSЍuw_+wqq-8 4^;&\Nq#.R8l$OIGV듫M+w6_GVeHO"EmѢk_E-ڇmkwO#-VUPd|8EڻǨA0uE$ڐbit{|N@nw'oթ(kls3UFBtg?9K }/}kF4^B@|\wh|G]v$@.QO|`Qqu# Q66폊Gn\g~uώpvV'GbK x_@m a|p^\FΓjw+5Rں #MY(v.`>s6Zi'Li$W'j$ _֌H9m,ppafiaWi%>*owyC`5ٜ1y|r-9.qnrDFB+&J|&Wi,O-I7`ٺPq6)T*ȷ[24~ &T!LT7yk38ȃC<'xNy ӬS/b\>0zty@|}F)o` 0Moۚe5ѹX6r^j9);t`gXbP=ooܐߘFfìNUN5(Ћ,Hs}S9V[ψ5A:LD]@``{{`N"KVwӛJ5ncU1-灎OҕRۢis] =$(I]%=oFFz77צ2ÉoZJ-V46MhC8_Co:S=׶TT Y5ֵ}4UGD۝ՙk$)? 7똺zzH}0%LR$'RS#(Gdkr=7kΌտ4/Ԕ }bt!&U'qܨHu٫PĽaDD[PWj:a]l@_CkȂ?AMy>#Dy%+V c*7Hư,QӬrtIJqM l+I~MP"TL7lI}R0aBmG\}{"Ah7ss"GlͿg~*-JRO~zUbyҖje;O޾/w> ? $eһe.L/9K߰ZQ箭u]G ɍcbhyzUZh WR|Wh+ЯKa( R n/.n}<$>jɽeʺ֢Y x&*FWSJƩgL}as xޒ:]x7D{WXM/zB=0X@ ZbZMߨl3>~NB^ߘu:y,ϕv\ LZ4\1vNJqQp$HyѦx/Q]UECkTO_u|} I݈XA `YMjxocYʋH'GuVr5JvzeZ2ˬLY=oaLz:r;٥"o= h>>uzQGUDB,9΀>_ hARK1R?-[Vʧ4UD6ZFF^vhނld$MS5a>d>˧/șL- "T{tiY%oY`J݆K3~jm]\ućtmyNzIz4mqS1<΃Sg 4RfR6Iim."R _cfkvw7KK%ҋ C0?A㈤s23EzmU8Qx鯙[2Hh|JWzry5 mL{/ʝc)g{iuzRUfމӽ́@kv\ [W~B8ߔ<N\EO ׳oÖ<^>8WUIռ샊47S>zbϺ۳ tsRa0Oep|/_wTu\

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2.怎么样.3.哪里.4.多么.:5.为什么.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2.将,将要.3.而且,并且.4.况且,再说.5.尚且,还.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
8.被.9.受.10.向.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2.那么,就.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6.原来是.7.同“辄”,总是,常常.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2、的.3、往,到.去.4、这,此.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6、我.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9、向.
更详细的用法及其意义请参见我的“百科知识吧”:
http://post.baidu.com/f?kz=90811043

一.【而】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 蟹六跪而2 二螯,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

全部展开

一.【而】 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1 蟹六跪而2 二螯,3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十.【焉】 (一)兼词。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从这里)。(《劝学》)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在这件事情上)者也。(《五人墓碑记》)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五人墓碑记》) 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非再至,焉知其若此? ③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代词。 1.相当于“之”。? 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哪里,怎么。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②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三)语气词。 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③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 ②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十二.【以】 (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 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一以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二)连词。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四)动词 以为,认为。 1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2.通“已”,止。 ①无以,则王乎?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 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 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③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劝学》)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陈情表》)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很不错哦,你可以试下
f病sku』n塄cy⑦Хn塄eb撷攻ǐ27632328002011-9-12 22:28:31

收起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全部展开

之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六)表示修饰关系。如: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如: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如: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奚 ⒈〈古〉指女奴隶,奴仆:~隶。~奴。   ⒉文言疑问词。哪里,什么,为什么:水~自至(水从哪里来的)?~谓轻法?子(你)~哭之悲也?   <名> 会意。据甲骨文,左为手(爪),右为绳索捆着的人。本义:奴隶,又专指女奴   同本义   凡奚隶聚而出入者,则司牧之。――《周礼·秋官·禁暴氏》。孙诒让正义:“奚为女奴,隶为男奴也。”   酒人奄十人,女酒三十人,奚三百人。――《周礼·天官》   又如:奚女(婢女);奚奴(女奴。今泛指奴仆);奚童(奚僮。未成年男仆);奚隶(男女奴隶)   【奚落】:用尖刻的话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受人~|他被人~了一顿   【奚幸】:同“傒幸”,烦恼(多见于早期白话)
以  1.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quot;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劝学》)   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   (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   成然之。(《促织》)
谢谢采纳!

收起

之 可做助动词 结构助词 代词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

全部展开

之 可做助动词 结构助词 代词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收起

文言文中的虚词 “之 ,而,其,奚,以,然‘’的用法及种类? 关于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应用要求,五个虚词:之、其、而、以、因每一个虚词对应一句文言文,和一句现代汉语,要求这个虚词在两句话中的意义相同(现代汉语可以是广告词,成语,或者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归纳.看清楚,鄂教版.之,以,为,其,与,而. 文言文虚词解释 之 而 其 已 于 文言文虚词分类之,以,而之类的 语文文言文虚词用法比如说“以”“之”“而”“为”“当” 文言文虚词这些虚词的用法和意思.之、而、其、乎、于、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子于 而 之 其 以这几个的用法和例子. 文言文实虚词详细翻译实词:次 当 举 虚词: 之 以 而 文言文虚词问题请给出下列文言虚词的用法而 夫 盖 乎 其 是 所 为 焉 耶 也 以 矣 与 哉 则 者 之 小石潭记的虚词,之,其,以,于,而的翻译 赤壁赋中含虚词之其而以的句子 虚词之、其、而、以四个的整理积累 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比如:而 其 之 于 与 以 且 因等等它们在什么情况下是什么作用和意思请通俗而有准确一些告诉我! 愚公移山中的虚词用法“之”“而”“于”“以”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虚词用法“之”“而”“于”“以” 马说中的虚词之而以的用法 人教版必修二文言文单元虚词归纳虚词:以 其 知 盖 焉 为 而 因急用啊..尽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