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孔子与论语里的名言!字数少点,数量多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58:53
孟子孔子与论语里的名言!字数少点,数量多点!
x}r#YvޫTvwQhLhd2r [ b#VqHpHI,$Q$9эz97 \%9j̛w=,//LbESq'5z^>I.b_2 wI` b_3tX+v;f)Ϗʦ~֝qh~Wq'7y_)rK^zuj_/5QW^nY=~S,(]+bBP]2**3ͮ;h+㞷2:cq.]HP) /.w2pvx_' xiS\kYA(GzG\F1j c>?-yY>~&D;ls1p3 3)dĴnإ"f&f:)Ag*]zV0yoe'>̚ܘ]KQj*4LCb}Vs?i|_Gh+: 0LMvM-Tn`gʤH5AƉ]̼'5&y;kQA0@fI^I`qhlsI"N,shhO-0ՏEZ0\bD-vzژᦻyR>D,6^?>rbhNMb1"KTweɚT7(D/4iRn|۪vGHws<홇[HHn:m3oPcEI7#@u|ٌ>uz) )`c,{6PٛspyMe`C~D Ŀ6FV I7rGy^N]tKzz6;[vf-g2G#*bP_wfd|j M\4"AloJit+qoZu7"NZp8/>=vr另ڎ'{Oc8EhinN(h?7cQ9lPvMiL8&\mh ;f+,CI@:dY}y\!``Dx" O9]ڧds+vhq;i{;qE SKHd4W&w^ĵYVE>L(`;\w*)NuJGX˧:xZ0X@q{ܿPJ`C$~ k2fBhxdYw SӸwڢ-GZr7Vwof[j w6Ћq? SZ[y!ٹghz+OfE]Ydz';5gU-MbWϪ,DeR_,տUkeU6#1t1`Bѱ9>7*q揖-gާu97ܕv[E|gT^"Pl8f}[ucAm>`I{&ѧ ,Q[Eo="yUykhirpH}vmɝr}Cǃ#"،ؾn (Ftzr+t0\9lDsSi@ 7xgK*E5`3F %pq/i'#ju+phܫ%nĩ=:'`LdJV :î*4(E%xfʹ'plw'ScQAǘ.iUKĐn;}DO-Ek⬫1l%"n Yi8Y:%H쐞CVKz+@\8ʈ%p>D5qk" ^HBz+@!KN6hˢ{ #?hl^fވz1pZUQFx">=xS8[ɠqK w'ӀF%'[KLzbm{wpȴAjĢ4 AÈAQ`G1%hhKDA8[vԡ1}Z0 kn` @٫Km mDL{ޠO#bk$:❧a/MRKd$hD []Ĩ'12y ~Tw"a_yR ;ML>FrİRJbɃh_5Zh١a4@(#xlX q݋;^o27[s"4栗Z^.B+S zrfSvk{>UUhmr"3uz7r% h'զ 7a 1&k\QE-b-96q&ec 'Vwk1ƈ4 %c3wo=LaY!Ӄ1'GFY]vֳ#|<)xq+:kЩrH )߇qs g^AJ90C<$K>7}qD$J,ۦup-*220<K n}'HG]6!]G8c?I]ӫUhɚ^<6U\! t8Ȍy0*n v'{-xm XzIX[װ1 P }hWYK&az5os@#hdS iiS m2N pDp&p'!;MxyqyÏ^3Áp#&p2yOQr|rXg[|yPOxݼ!W'x=f\UI^(y:E$"?x[%m2(8Syޠ:ϲl3'z*ڡ: d)2,k&FQ$BcǪU_JMud$5jb-"7A'u[;*L nͲj[ڼb/Iw#\յ_bEQRCT*\'HD;J6Xd0jEFZ;{^-\9AJɅUHw䀨5n%j?rBuXѓ@or5R,tG6)h=8H!EX4~X,bVR/XS([+WyYe6 D~{ PP {`T$1'tL Z8t/ChG<1ԥv/:]>LJNn&[b7[s礻^sU}B-qfR F/SRS.iryB3Z7d&Jj+DoU&GE%ٺfOlhƾ WEEEEj`Ԯ89r8 ~zV woKS<2InLhH~LF2(Y٘B;kÑH[ vW6$?Dq$hO~t)/3Ȏ$:0+,`2k$:99֝A}%+ &GMɜWR662,e™#y{VEUX3xN M"NB:2b@ˡ(-"@=Z,W 2j'^sV*-`v1֭"<[[ܼPʹS+YmСJқ{-EߐYYOEҞCNTLxh(b繜/Oom@5>ǵe_F<$:_UTw ]K=OIQsI &=ɧrgmVwjeK"qݼSO`3ߏ0)1ՇT]A?؉֍p.njGF 2.z yi<ޕlB#/c%_+Aaݴ:,J}N4)_(gF- L:x:!I9eK!or԰a$(Yh<1"]ک`-Z D4<&W*&c6Y50e9M<ɎZdԯ7pY#y`Z&8&Hx|banK{6JSl"~-4/GLӽuMpDпQ>:&'k q/Qf iK=b[.׸:p'j8yx0vF/(K( _u%_dKo*?QT{8dȞЮ5&.#5=9ۻeuy_^kj帷N!fٹ>F yhHClvPmsAVmq]E,ƪ@M>^ vzp֕'G~('su0O&XpfK'-j'$։z2q c2AcS ƣTZ{̺pI?^:aْ^{+R`dI!n슎[T &1S]0? c[NkRc$T/vd} !";OӒڳOD<6&1AQ)jg=8YvZPʐjGҭ|C9;#cGǶgZ(F&'eS:p%k'[@C]Оj6&&%&${~%e blF=(P@ [a1tSʪ$^nyX3Wi.X gz(6K=e~崱i4t \IvHXS%Ts<^xWm=,^vT8Cb >cu% SEDo Òz{o;gsg y jsOwDEx-4KP`FqbN!f@KÍlNoM(:xla>H?J@k&|V,hX\To|ߧc#(i)٣) orv7^NTub0hãԞtDCYaK1h!TQB.S'8(ViJC^*jO)nor[^m} Ug&7ԁ6Nܫ#$|yne j&<*_pv3"(liʭ0ٽaWąL:&$B6_􋿔 z;)'s7FI[ &:y Uf[cӸ][̰eRv~`-?(vb~u%ۿ/?_~?V)v$qcU7x|2#5jcL[HQ|AGBeINN:dJ.sAoBDgqN=]< F- ?,eB[#f'oA㦡Wϱ鰫ҭN2\&vgi?@/L+ڨ.6*-~07!U Щnұr7רıUM#tM#kixrG7P.$q !&5j9Z>3q͂^L2g;,\v6`KŤ9a9Tb03JӴ2OH{(DE^;Bw},o71{P'"t=kKC٧3C "DjFcnVLNby:M&XzG%擭 +֣)T!yF]stC$z?A V[/anSԠT|GkЦ-̓j nĜv\r{c6亷bJm4R;. LE{;(s`=YJzޘ ޯhUnԽL5CcC36fZUqM1ox^'%s<~`m %YOT &_d\>'UFHd#'_Wve&92 `A *nc oDG~m7ea u)2@)>Hc/ՠ[X?ܥKΐZ'v߹bc@3d{=hԩAORoi Z?i]OhYMkRRqwM Tev)š%$iGl^e%LGyv֑KkH iGݬ{B+7it^NJGء7C8+TvLI) SE7?mėQŦw>E*/݀ާEO~nNׁ_\6Ȼwa\y.](|Ag%ft/ZWlW;)i:);tNX6#$E AkIrV3#A1;')v+ӛ-QjU6m)5Jc$5.`1}i޽ Nd*c9}N=MxwunBK @B !YbM- Q}erK[{Ѡ6,7u9ɔgn1j<8a}B2d蛢tPI5F]l71Я-74vPt^ `-+fj>eڶ49ӿyB7j? ) 5ō/<&XBvBK狼V P;*\폄`0^* ^SRoylfnN쮙w%sM7GL~]wZd[r›! :66^N.&-d$!Ԗd2d/0GА P =o2vk HrpF:vFOU$A{kR \RirKShL0}Iz'G+a'2]`rI$a*K5.*,I/&<2p~GTXbHU9ُ/0o+e2gF%!z[}.?t<'b}5]YtЕTQh}X LO]ZV?u{x A?6)7=CVjA/v`/ '$VixFB\R'`rҺ$تN`rTҠ;YQi@=i=|="f~ 6Bm#`5cjrz"fmïa|-AӒ~byV>Xu/cٰA f8;7g pICnBF]RrT!=ŝ\/̸bֆ "Y>.E6<:2RJH6]1JK6OxB_8zz +kNx9ˢRܫT`@4? ݋{|h?Տ4kh&rˤ>Zz"WxvpGN%x%#Wo1P6aNpƭw6ENխXN hOt% 'Lo?x_hp`g ΍]ӿ[lavZ~:mN*w;8\NC%P0_VB&{9@^^=λbF;å[N.iaF݃r#- י:8ᑜ䔵ue.ΜoICKiQ=Ϧ!.+{SU%>ZLD]M_y&ɗ;"zݒyj"N}݀qn=[ >"=u<%;,^s.y8.2BH=swϠJƟ6z݁L8z ˻׭~Y}gBΏYfoڗW i晩Zr٫Yc.܏no6 "rX z%b5j"x;/-1>Yqi&D pZǦ֯ sh*H|-j_Ծy)xõɔݴ̟1]tmif&l e?ȜK)FU$Xtli[{[*1f$ƿ_8u>e*ݑ ƾ>=vO5=.>Z,(&yp'}kes<l[ I9Z~ Nm맴jJaU@[]f}|}ܼ1P[!ˇN_y3[Eo?u2m|P`rm9Ag5VRJoΑ=PH NN^333qM-暴/zJcI IdTƏ_fcKeo>Ǡe>hR ɩ w@ŤMuֆ"_'餳N~e]pٳZth"QQ0poo)LM$1491 BfBp]PLS\Ss@Jw6n͘gΧVWALUxZw?(ޘ%?,}%){4k`O+s|ٱhb@%bU J%A9VEVϬKgwI%p2a$N$\_^\ M t w+eHЪ&?Wl\عnn5SZ~b;ƿi7:'Ӎ1k7ϙܤ_[ηB7wbsi >!R62sO<߿kqeIew{jgr(Pu;GuL|vSaYp`!rpau0rC¦A2򕸲 V5h۫ yG9A+)WĹίys]ݴ 1=(cz'EdFU?OĨ #sUsBƶ9 \ߪI" 7HQ́:-ԑPa8SP|ʆԽ%$1^? dΒ%9h>gɲ$Dd-+(ho]63(F4f#Oak w$Vtq8?m+5 }*[á^=;9ar67trkvxiB!Y9c_$.!b ^󁩪rbKeWTWx(1 mȠ"JRV0H ЂEHz ̘F9ڢE ?pb}pkC.mhFq'd(MoAm윱v(!la=U_/`G!Rwf ڰ ? 4:$:0ŬKv"Sްؤf H^FϜ~4|9&0Zv+%U&-eDBդ^xNa7#oX *ǃCyf3*#o<藂҅jzݡ?Ę #qSto$'i§8i5\{pQ[@-ޟi0W,Luhӧ4{x+n/cjSOb$8[y3aHr2K|^VNLn@Aix fXgA"z"kOO'Eh''e,{]07sSg'884=p {^Xhko_>-P d[ BUd߰7LoJ+H7ѷ)HQYcχQ?IsGPmI5{oek{IIʮ 3 ?\Ӯy6Zc&/V-nf3NB tx-!d+A\4cl sH[ddp3M B5mCDB%x)ظ47@>,N{!Yϓ L?4xl`*4U/9J(u% C)fC}Q$<-ΏiV4s`) +|UӓzYNQM91AGԢZ Ӗ֒dU;Z۔ x#U_gpىLAt*&1rij K̅ؔ=- >kzGLW2,knb?RqP5Q+02qzrYgr+U;asVWi ԧSVR΅(7xo9Yð8'-B@ϷaNN%]X&K,k &+Ӊ:TÌ |@x3߽uK$1l &Rٯ>shziRTDκ)jn! %sQK6b3h &_ߺs}l=1[S2e(o 42=1{ELNw|rgD8!jMrŖHɡQd~85:I zkoR4nw>8.،XS0<+,X<|[9=>[bX=7aPG CZaJ$C(Q3\| ?E5[-ԿЧs&):,a,S@~_{ UF*}V Va{5$n8+G+n@^r=pa.%1=tdpc5m7UJ[5VM{׊K7*x=6Sf*VԁlK"D76)6LB>JVO͚}Dadу H['dFo'{P0v׭oH~֎!CXAoGNaQĻnc3@>GHNȧ g1ڲ7Ӝ?cԪ-ev`<9 tBqe*;/n_<Ͻ~¨ǯ"yD|jeο[G= 㴒2}BuX\j#VVm[~$Rd Uv!(-/:s>ak5S9!= 7 .3 q9 O? ܈1,jUm|2Lf -aFO?#-@

孟子孔子与论语里的名言!字数少点,数量多点!
孟子孔子与论语里的名言!
字数少点,数量多点!

孟子孔子与论语里的名言!字数少点,数量多点!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2)时习:按时温习.(3)说(yue):同“悦”.(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2)鲜(xian):少.(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三省:多次自我反省.“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是他求来的呢?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赐:子贡的名.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南师怀瑾,天人之师
故而顶礼
-------------------------
论语别裁
原本大学微言
孟子旁通
礼记
诗经
易经等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
第一类是儒学著作。诚如怀师所言: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

全部展开

南师怀瑾,天人之师
故而顶礼
-------------------------
论语别裁
原本大学微言
孟子旁通
礼记
诗经
易经等
http://shixiu.fjbtv.com/nanshi/zhuzuo/
第一类是儒学著作。诚如怀师所言:中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主流,以儒家“四书”、“五经”为中心。“五经”指《诗》、《书》、《礼》、《易》和《春秋》,乃是中国上古文化传统的总汇。“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是专属于孔孟之道的学术思想。“四书”到两宋以后逐渐盛行而取代“五经”的地位。怀师对“四书”、“五经”的研究不但深入堂奥,而且每每有独特的见解。收录在全集里的这方面著作有《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孟子旁通》、《易经杂说》和《易经系传别讲》5种,都是怀师历年给学生授业解惑的讲稿。
《论语》是记载孔子生平讲学以及孔门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诚如怀师所说:“我们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必须了解儒家的学术思想。要讲儒家的思想,首先便要研究孔孟的学术。要讲孔子的思想学术,必须先要了解《论语》。”《论语》20篇像语录一样,用简洁的文字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名言懿行。自唐以后,历代名儒都认为《论语》的章节是随便编列的,没有内在逻辑。经过他们的圈点、注释,《论语》变成了死板的教条。谁也不敢跳出这传统的范围,墨守成规,沿习成风。怀师的《论语别裁》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摆脱千余年章句训诂的范围,将历代所讲的错误义理一一辨析清楚,重新确定含义,回复了《论语》的本来面貌。他指出:《论语》其实是经过弟子们悉心编排的。每篇都条理井然,脉络一贯,而全书20篇的编排也是首尾呼应的,等于一篇天衣无缝的好文章。怀师以独特见解,点化出《论语》本身活泼的生命,使现代中国人能以现代的生活经验来了解《论语》真正的内在思想。
《孟子》是纪录孔子思想继承人——孟子言行的一部书。孟子是战国时代人。他将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道德、政治学说发扬光大,因而有“亚圣”之称。《汉书·艺文志》着录《孟子》有11篇,现存7篇,相传另有外篇4,已佚。怀师的《孟子旁通》采取与历代名儒注疏《孟子》截然不同的方法,从孟子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入手,联系上下五千年来的历史人事,探究为什么孟子学说会从古到今而颠扑不破。点明孟子始终为人伦正义、为传统道德政治而奔走呼号,绝对不受时代环境影响而有丝毫改变。他身体力行的正是自己所提倡的存心济世精神。

收起

[编辑本段]1、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1、修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编辑本段]2、温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温习旧的(已经学过的)知识,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编辑本段]3、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编辑本段]4、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的你。”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编辑本段]5、勤学好问
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编辑本段]6、教学态度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十分谦虚,于是虚心地说:“对我而言,又做到了哪一样呢?”
[编辑本段]7、虚心求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编辑本段]8、育人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在教他了。

收起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

全部展开

《孟子》名言名句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离娄上》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论语》中的名句:
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②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③,不亦君子乎?”
出自《论语•学而》。《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宇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①《论语》中“予曰”的“子’’都是指孔子。 ②[说(yuè) ]通“悦”。 ③[愠(yùn) ]恼恨。
2.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出自《论语•学而》。此话是孔子的学生子夏说的。
3.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①,患不知人也。”
出自《论语•学而》。①[不己知]不了解我。
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①,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②。”
出自《论语•为政》。①[耳顺]一听见别人的言语便可分辨真假是非。 ②[不逾矩]不越出规矩。
5.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为政》。
6.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①。”
出自《论语•为政》。①[殆(dài)]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出自《论语•为政》。
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出自《论语•为政》。
9.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①也。”
出自《论语•里仁》。①[自省(xǐng)]检查自己。
10.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出自《论语•公冶长》。
1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公冶长》。
12.子曰:“质胜文则野①,文胜质则史②。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出自《论语•雍也》。①[野]粗野。 ②[史]虚浮。
13.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出自《论语•雍也》。
14.子曰:“知①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出自《论语•雍也》。①[知(zhì)]同“智”。
15.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述而》。①[识(zhì)]记住。
16.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出自《论语•述而》。①[愤]心求通而未得。 ②[悱(fěi)]想说而说不出来。
1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出自《论语•述而》。
18.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远。
出自《论语•泰伯》。这是孔子的学生曾子说的话。①[弘毅)刚强而有毅力。
19.子绝四①:毋意②,毋必③,毋固④,毋我⑤。
出自《论语•子罕》。①[绝四]没有四种毛病。 ②[毋意]不凭空揣测。 ③[毋必]不全盘肯定。 ④[毋固]不拘泥固执。 ⑤[毋我]不自以为是。
2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出自《论语•子罕》。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出自《论语•子罕》。
2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①也。”
出自《论语•子罕》。①[凋]凋谢。
23.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出自《论语•子罕》。
2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出自《论语•颜渊》。
25.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出自《论语•颜渊》。
26.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出自《论语•子路》。
27.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出自《论语•子路》。
28.言必信,行必果。
出自《论语•子路》。
29.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①也。”
出自《论语•宪问》。①[不能]没有能力。
30.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出自《论语•卫灵公》。
3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出自《论语•卫灵公》。
32.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出自《论语•卫灵公》。
33.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出自《论语•卫灵公》。
34.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出自《论语•卫灵公》。
35.子曰:“有教无类①。”
出自《论语•卫灵公》。①[有教无类]任何人我都可以给他教育,没有区别。
36.既来之,则安之。
出自《论语•季氏》。
学而第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凡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
吾必谓之学矣。」
『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10』子禽问於子贡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
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
之,亦不可行也。」
『13』有子曰:「信近於义,言可复也。恭近於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
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
知来者。」
『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之,患不知人也。」

收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

全部展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生态度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做人格言
不学礼,无以立。
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则匆惮改。
不迁怒,不二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巧言乱德。
巧言令色,鲜矣仁。
刚、毅、木、讷近仁。
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听其言而观其行。
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礼之用,和为贵。
放于利而行,多怨。
孔子论学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不学诗,无以言。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有教无类。
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政治格言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故为政在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路问事君。子日: " 勿欺也,而犯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收起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全部展开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