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先看过别人问的,答案不理想,我用高分抛砖引玉吧/可能是我问题表达得不够好,我不是想知道四川盆地形成的历史,而是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我也不需要四川盆地的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8:32:37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先看过别人问的,答案不理想,我用高分抛砖引玉吧/可能是我问题表达得不够好,我不是想知道四川盆地形成的历史,而是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我也不需要四川盆地的介
x}YokKv_ 4`v 8Al4l %QI#I$%RI$Sn𤿐UI鴻oN7{k׮ZXg ϫSH5"i;U(bYXEnáiMqlU"~NY;M+r`_g*gvTOdTߩTٙXg-DgNڙN4CjI&8ݥ?1lkjnȿ, S{K;1%/*9%-B6wv2wL {WvfW\l'n>sO8 -[h}˿ٟ<ʭBnT.;spZo,ӫ9Z{;h:nnyxӡ[MZ.+V!*޳+M&c*VӈՌе$#0{DcY|ċiP&|u/ ]BfnD32miXh@UwIž47y}cpo=Y5mE;ANCnjxEKw;M@QUUT (K]Udì:^[)#aPFoj(/%#9 "ŪIn59M|J,XgG*uFUh'33B;!׿\S[6*6t>MumhAfniހ\O|G]U^;K9|r"ؤ)f;7 T=h-frfi"b%+S'V*=`ѝ;ѵ<@"ǹtO\Kb(m®'UQ=ؔa` TϧbeC(?&(e2#̇yd香Cn9&-b7I"$#|_յ܂{w IwWG@}wVm{SGj]ڲ0i#Ʀ|{`t4z@0ZPDnvיӅy׍TOD"]YΦ[iNld+Y p2 G4<$R_ n G 쩽{봡:JXGI$e ؤ],- * ƵĪCBNjDͧ$U5b+zRm)mj@pf}܁=ڣa`+=$.C21)Lj`U^P-Y}\R?X"9ׁҺ,ZGhp\'7Opy>HlBM2mm6~U ww[U5gYCߛ*#PSN͓Fjx>{u0 h,) ZpW*^H"z꣯D$'I./[6k~iA>m.a.23fD.pV*O dӚ6EOf l{J%3c>+Z] 1 m3QQӗ6w˿_hg(c 'n(D:nɞ~>𮰳Qbv)ȁ2*bӂ{sgG|LC~;8K ua>'틶uxNoOD't3 &maL2ɼOG˟* @"ؙkܽ˻կ$⊬л2CeA9*y~D lB!" P jݩZηgddoc &A%2"pa6y0HkO29iu~V;CRI.&ኙy*+rJIcĊR1x|0`W7wQ8v3dWM+t3=J<.딬=:@g><&'xڿ8GY&fT%g4'> yVuxr-@Cr)# ?nD"Svޙ}P)9ܴ#8f֛~|HZ;tG Ma7^TmȊ`EK۷ب=Ȣ*ocmW"nMxk@<>u}yUdcI~ab4#{@ lא(ڴNBDd}#w_\$lCYg~krOpZZ ЮB2Kp>n4 -oy!:aP,uÆ@DU*Bd"҈n| ಢa7P<㑴&HsB1[ԑqMuriGi$9}0iww_s61} =:"H8іT@w'd!0{ABP];5~UU`xmǷϓڝ.& V[ , @<#1&x{M٤ $0$-b>kR$ ɰqkF" SMl}$3uz%B( 9(9OH@Df_4>@pQfUm6'~UM9Y'7Kd+vrfa N!]t<P&2˓58rDag"RxZߔ™\ʴ*VAbsF' <;a@sB}ϱDqfC| Yv2L>}g2 '?rx4#v%;hघa@ܾ xГ@7x}9ö[fI)>[}4?[lZLdžqq `ӄ̐̎LT$#BND#̓ 6w{Dt?4X,,q̛ۤZw$"jaѪyWzEښ?zNe5q Ĝ轑?7^9U|9^9gGj|9 dF:4>FޫI/H![#8JOXp5D;߷3n%esd 9=R:o ٥:bV#RKY:՜r`t=pj9\ & <&=zjv+a 193D|J7K1.n $͒'3vIxq X1g> Y #m+3 w=:AIg%|x~.Ѳ8x .])>y15[ 3!:\"`$9|r9LX͢~3їjAnm>»GFXuW pq"%/-E<,EEL8r@GV K.p!%秠=#H jBDx;zj.*(#Ưc^\V43JrYr(,؏)ͳ[Gż01K1LʈAQa vJp b -rp~HkG U*zIaPPD4,sqL+xϖ_d A!5a+"' $8QO˫-ن > loÅb1E$aGH>u#CbQ0{~$zW" Bݟ.='bD82#"#gn~/7`W>FN*%CʝSL3VlaD%rIڝ$Iިa ޺(׭Lս *Y7ʔU?1SJYVWE ID݋z66V$ֆpt \wƙ51Rϧ ! zlC?ٻ0nrH4 IaƷ.7Y"*i<sV~<'t<^ UD=Eή JrɝVV|roG5{)'WM^P~fhsC3x RƮ@L.H]J;)!0 n9K{w ݥTkƐJF;"*νJ[ʴ'ٕ I4mv?|*5 3-}|DĮr5f9^(V(uo[ɚ58swΝχNAiVOq#? rb˳~RzΎ$8g=^m[o9V8fKpJfHv^Y'<$S=LlLA9e`IsB&CMh9>WIģ(1eJ"O@t:->6-ZwHK|y-cwDt\n+KCPR/E+ ء?_&mP^JB+Ɉ:-V^—|G !gs;Dȟ!N^Ynɥ\/ Ғ~Y $)}XqQh؟.3l$ 8u޿50GKPPJK !r1kڦBdJ郓 ˺T"kMyд>e?袖r 8dLZvva/BzHܒT#+BGfY_3{J^2ϏRCdOx}y)$s|`JDBNpbԌOUsBxu$j"N{̤SvFѣ0Y#zmy"/Wu9,WuԵmsq毑Y>&H;YV}"CXCO`DP2>3+r]Gqye FH7$@О9zc"ˬ Ќ/:V,JtLtF2SMAU,:u-$W$K&pW\lXu6%y#һ%aJ@L@'U"Xt,_P*#+}9gZseߪsЫUGBc ?C/98, f*4R2y9aLqx, s1<đŒ3ރ&` 2,!zPeOMGzYT))b _] u=ķEp@4/S8;1VTu%R8D}.@H=n-1 ;-ƌW{mEfCVH%CLJ8+93b9 8W{vԤ35QI4,1\IbIEl9P0c <4 C,i ҦRP*qI+aqd"Fpظ:hS`=ҏ=4r۶ h~o[0ntKĉl*ErX1M"DIjdt(i.TTMr>3L]pEoAD88o岇8`%5 ?Rg@,=?‡rṪW3  ୽=-h= '!Lkk"vuSqtαp*y<"x|ѤȪhѸ"NH/t{*'I,i p HX7޽5Xښß$>g8n1o~2vxm& X #Y78;l4i䑎R=\-K(yuNz#y(rNAQGZ'cg9r p훏 $N޾NPm/70'Ab!߿b8h j4m+/^Cu{qw)ZWR84ڻ [oؽrt"y"ӽPYc۱;.6 U6K.k~ê&0]g4Yh 'i`)g2U@0>JTr;'4I{ BV2nV[_oSiJZtWgUV~{v~vzc " .Ξ~aI)*FC 2FN":E8q3Lx,DMPլ +V*=tbV+ ^vv %V _fCpgYb G9oq|)HXU,,թPE:΁2Z ӭ:a}"AX5 ItsVZש~3 %:((D`Z:/kzY j^ʏo*'E'3oO G9GLRje.عWȟHsO(\V$moT{jLQ!5';NՀp#0=̈,}>42 x êюͼ]dZNe^wQ72D2Iu+/Dfgvp!+)BC&,SIaDB13sf=?NE>.@:yedf82ŨLBgBmhC&&Ao9Sӧ {1;~uYh{*p%O 5aDOC$E 23:]9K "Z=aD'%袥 n9[Ex hyьr'=r3X/;HlϓsYQ&?E1CJ܁yQ4-*C>"TElj>VARӬR=-9(RϪ*fQBF{l6%y; K'=4UpкJ@U"$~#& z ?j0?Y$=,! hdKNZiH0K-*b:*q[6&A)úasa5fYNa#MQiim@$<}X&b9'=yALU=ɉxJ"em@NNf/}D {fjB .ʐbWO VnVoMĶP4e2904IGN {eI\Xx0OsE N%aaur#;]dί䤍%S'eI)T 31NĪ?ndX 玎#HL~8ӈm!`]pBE橖I}H?\TMSp>ӠRSpQbװTB-\3ʯT]Y+n!#I i\J21Z.x_sRڠ`ǖs㠇!_̱81#JxU Z0x-E ?JAEORn (*^6zG i Y>H &RJẑ7GQKZS yKBK0*>!i q 'Y\̂ɷdަtp+y[HiyHLWJ+TYvDp>'ULǂgQϋ D AũiSuX UŨX4/UO*/}pBOe5E}~ThBK HOg.ecWΔֲ+u+S8%dӁHM H۩>R?nb8MYn-;@RCBu2'a-3ćYr]%hǢҜ y 04Y8|Ȑ*n M 2i4#=,GsN#zŚi&ikN8Ub[JR˕ߺR4]R(oL[瞹ˌևw?yU߾:=js=+X$2bSjׯB:j1^ɐ]gmXѭ辎'x~a1Cɡ͢ Jo)e{o_'aW$nƐ$ #r8}[u9SLEWM3|)HT(e`jF:I9ՌY3aO8ʟ/ %o>}!eS9рl5}J3*]9;ۓ"z!8ޫuB!j*$3󚛏:"2.;Q{| &0j&rp٧[+5uӠ> \@ٜxB]`_d,}49/ sJ}n`@d Η'Dgi\J]j{N\j&!0"`lwQ!,IXdeiFA<.'v̑'tj%0^$<*#c>*Y ['TLjnfEvpbxdR8橔ptnNGnҶy&o6Y|FkLR6.푬UCk`Kb'ʈnNqр["hGdr9V'*Z2Ɂ8;Q(+4DS#R7!%Y`џ\IՕ{g{xUdnC_:ԥDV@śq4Vcp8"+7,ZͽbLI#C}ą% Cܑ'g4Y ;|K,mݵ5K^ͷY[7ҮiL#xi_Q޳+qά??1_7Yߚ[^~>o}|x?/*Xw|Y _[y{ꝦSwr[QKj^wQ(].?.uźbCx6of)[-֭V ȺbiϯFW`ٻ(J[o+xo୿G <@# r=`^ć{u'o/6~Gi .ҭo;-nЮȁzqf _GQώ=IӕCVP?T2ܽLyg ¤a#eƞ%'i.J6O^oavhMEm#q0Y5nUhi%QCl0 6O7鴘$Fbq(:DŽLɕ¬YXEx>Iu,Z'U7`V?~?/|RvQL\BE e":`b\JFhm_CI2):+YW|]ْLC{Di/.*w[_iKߔ>֙j^}JL wu% wqLhalJ`i"z”L"OzA ʟ&QLwJ҅5-}^2 %Y &uymGմø/=Ϡ#_Afijg/XHnWDH0@lMs`0nIt6}ɒʗGG)Zĵ&%M7vzaь=xT 2!̋ׯju.މxsCi' t)AUR$.G+Hi5pZ55\H *;$y,7wU:b J:蘗@zVpoJpz=6|FoduWi.D0nv$i)8O>Lyj#-D 5Ff^;,ٙƥM5^>)m=G]qEV*à|>/rZǘ0.pw>l>ޞw"'⻂aڞZ> w> O7h_O0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先看过别人问的,答案不理想,我用高分抛砖引玉吧/可能是我问题表达得不够好,我不是想知道四川盆地形成的历史,而是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我也不需要四川盆地的介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
先看过别人问的,答案不理想,我用高分抛砖引玉吧/
可能是我问题表达得不够好,我不是想知道四川盆地形成的历史,而是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我也不需要四川盆地的介绍,我就是四川人,比你们了解的不见得少。

四川盆地怎么形成的?先看过别人问的,答案不理想,我用高分抛砖引玉吧/可能是我问题表达得不够好,我不是想知道四川盆地形成的历史,而是想知道它形成的原因。我也不需要四川盆地的介
用最简单的语言说,四川盆地形成的原因是:它周围地区都褶皱隆起成山地了,而它没有隆起(准确地说,目前四川盆地上升很慢,而不是完全没有上升),于是就比周围低了,成为盆地.
那么四川盆地为什么不快速升起呢?
这是因为,四川盆地所处的位置,地下地幔岩浆上升活动很弱,地下地热活动程度比较低,因此在四川盆地一带的岩石圈厚度很大(注意,我说的是岩石圈的厚度,不是地壳的厚度,因为四川盆地地壳厚度并不算很厚),温度也比较低,而低温的岩石会比高温的岩石要坚硬不容易变形,厚度大也使它不容易褶皱变形,导致了四川盆地象一块坚固的钢板,难以褶皱上升,如果要使它快速上升,除非让它整体上升.
但要让这么大一块岩石整体快速上升,谈何容易,它需要的能量大到任何板块运动都无法提供.
我们知道,在板块分裂的地方,是地下岩浆上升活动强烈的地方,这种地方叫做热点,热点的存在导致岩浆上升加热了上面的岩石,并使一些岩石熔化,导致岩石圈变薄,变软弱.而四川盆地的地下则正好相反,我们不妨把这种地方叫做冷点.
这种冷点分布的地方,其岩石的下部一直深入地幔深处,象一根钉子钉在地幔中,它不仅使上面的地壳难以变形,还导致上面的整个地块难以移动,在附近有板块运动时,它们常常成为中流砥柱,顽强地阻挡板块运动,而周围运动的地块遭遇他们阻挡后,只好通过逆冲断层逆掩在冷点地块上方,从而出现高差巨大的山脉.除了四川盆地外,塔里木盆地也是一个这样的冷点.
那么冷点是怎么形成的呢?
我们知道,地幔深处有大量放射性物质在衰变并释放大量的热能,导致地幔上部熔化成软流圈并发生对流.
你观察一下水的沸腾就会明白,水沸腾时并不是水的所有地方都在翻滚,而是有些地方翻滚,有的地方相对平静一些.那么地幔的对流也是一样,有的地方对流强,有的地方弱一点.
一般说来,地幔下层放射性物质密度最高的地方,温度也最高,那里的对流也最强,这样形成的热点称为原生性热点,例如夏威夷岛就是个原生性热点.
还有一类热点,它们本来不是地幔最热的地方,但是由于曾经有板块携带地壳物质从这里俯冲到地幔中,而地壳物质密度比较小,它们一旦熔化就必然快速上升,导致出现强烈的上升岩浆流,这样形成的热点称为次生性热点.在所有弧后盆地出现的热点几乎都是这一类型.
由于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还有鄂尔多斯盆地这些地方,即没有地幔热量集中而形成的原生性热点,地质历史上比较近的时期内又没有哪个板块正好俯冲到它们下面形成次生性热点,因此这些地方地幔岩浆上升非常微弱,成为冷点,成为坚固的地块,在板块运动巨大挤压力作用下,他们周围的地区都褶皱隆起成为山地,它们却顽强地保持着原来的形态拒绝上升,于是成为盆地.

造地啊

“印支运动”“燕山运动”。

起源肯定是著名的“喜马拉雅运动”,应该是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CTRL+C么,“ 大哥大嫂” 你没看出来?...

全部展开

起源肯定是著名的“喜马拉雅运动”,应该是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全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
CTRL+C么,“ 大哥大嫂” 你没看出来?

收起

二楼太强了,我只知道一些基本的,比如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

全部展开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范围比50年代初期大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
四川盆地是怎样形成的,它在地形上有什么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选自顾晓波等编《中学生无师自通丛书地理篇》)

收起

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四川盆地是 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 50米 ,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因为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 色岩系,又称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
编辑本段地形概貌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

全部展开

编辑本段简要介绍
四川盆地是 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3000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7 50米 ,是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上相对凹下的部分;因为地表广泛出露侏罗纪至白垩纪的红 色岩系,又称为红色盆地。西部是大幅隆起、地域辽阔的高原和山地,海拔多在4000米以上 ,属中国地势划分的第二级阶梯。
编辑本段地形概貌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巴蜀地区也是中华华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莹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4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5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编辑本段地形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编辑本段地质地貌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编辑本段气候类型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25~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高温往往超过40℃,重庆、彭水曾出现44℃,故重庆亦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超过6000℃,如綦江超过61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编辑本段生物资源
四川盆地中植物近万种,古老而特有种之多为中国其他地区所不及。在盆地边缘山地及盆东平行岭谷尚可见水杉、银杉、鹅掌楸、檫木、三尖杉、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金钱槭、蜡梅、杜仲、红豆杉、钟萼木、福建柏、穗花杉、崖柏、木瓜红等珍稀孑遗植物与特有种。在湿热河谷可见桫椤、小羽桫椤、乌毛蕨、华南紫萁、里白等古热带孑遗植物。已在金佛山和缙云山分别设立了自然保护区。盆地东南缘的酉阳还有世界上最高大的白花泡桐,最高者达44米。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代表树种有栲树、峨眉栲、刺果米槠、青冈、曼青冈、包石栎、华木荷、大包木荷、四川大头茶、桢楠、润楠等,海拔一般在1600~1 800米以下。其次有马尾松、杉木、柏木组成 的亚热带针叶林及竹林。边缘山地从下而上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寒温带山地针叶林,局部有亚高山灌丛草甸。
四川盆地是中国动物种类最多、最齐全的地区之一。据统计,除鱼类外,盆地底部共有动物417种,盆地西缘、北缘和南缘山地分别为487种、317种与288种,其中经济动物均占一半以上。盆地西缘山地是中国特有而古老动物保存最好、最集中的地区,属于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灰金丝猴、白唇鹿等。还有珍贵特有动物小熊猫、雪豹、鬣羚、短尾猴、猕猴、毛冠鹿、水獭及鸳鸯、血雉、红腹角雉、绿尾虹雉、白腹锦鸡、红腹锦鸡等。
盆地西缘的平武、青川、北川、宝兴、天全、洪雅、马边等地,均为中国大熊猫的主要分布区。已设立唐家河、王朗、卧龙(见卧龙自然保护区)、蜂桶寨、喇叭河等7处大熊猫、金丝猴等自然保护区。
酉阳、马边、平武等盆地边缘山地溪沟中的大鲵及长江、金沙江中的中华鲟、白鲟也为四川所特有,均属国家 保护动物。
编辑本段经济概况
盆地有煤、铁、天然气、石油、盐、芒硝、石膏、磷、铝、硫及铜、锰、金、石墨、汞等矿产,其中天然气、芒硝为中国之冠,并有中国重要的锶矿。川中盐岩矿储量达2~3亿吨。盆地区水力资源蕴藏量近0.5亿千瓦。工业集中,主要工业城市有成都、重庆、绵阳、自贡、宜宾、内江、南充、泸州等市。
盆地为中国著名农业区。盆地分布的紫色土面积达14万平方公里,具中性或中性偏碱,富含磷、钾等矿物养分,质地适中,有较好的透水、通气性。早在西汉时期,即开垦种植。
盆地区的土地利用率高达30~40%以上,是中国最大的水稻、油菜籽产区。蚕桑、柑橘、油桐、白蜡、五棓子、银耳、黄连等产量均居中国第一。
编辑本段地理分区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为10万和16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农业上水土流失严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组成物质新而单一,多砂泥岩与第四纪沉积物。气候上属中亚热带,热量远比边缘山地为高,但降水量不及边缘山地。植被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连片,夏伏旱和洪涝是这一地区最大灾害。盆地底部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三者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
编辑本段盆地形成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编辑本段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特别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后,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四川盆地周围都是崇山峻岭,交通闭塞,古称“四塞之国”,在冷兵器时代,它具有易守难攻的特殊战略地位,因而避免了历史上很多次战争的破坏,得到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这就有利于她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上许多有眼光的战略家,如张良、诸葛亮等都把四川当作可以立国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关中发生战乱时,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乱,当时的成都,在他们的眼里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当时就被称为“天府之国”了。那么,“天府之国”的名称到底是怎么得来的?据考证,“天府”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本是一种官名,是专门保管国家珍宝、库藏的一种官吏,后人用以来比喻自然条件优越,形势险固,特产富饶的地方。历史上最早称四川为“天府”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晋代著名史学家常璩在所著《华阳国志》中称:“蜀沃野千里,号称“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天府之国”在历代文人学者笔下逐渐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词。

收起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

全部展开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四川盆地地貌丰富平原7%,丘陵52%,低山41%。
四川盆地可明显分为边缘山地和盆地底部两大部分,其面积分别为10万和16万平方公里。边缘山地多中山和低山。景观各要素过渡性明显,如动植物组成上分别渗透了华中区、西南区、青藏高原区和华北区的成分。边缘山地区从下而上一般具有2~5个垂直自然分带。边缘山地是四川多种经济林木和用材林基地。农业上水土流失严重。
盆地底部多丘陵、低山和平原。地表组成物质新而单一,多砂泥岩与第四纪沉积物。气候上属中亚热带,热量远比边缘山地为高,但降水量不及边缘山地。植被为人工的次生林木所代替,覆被率低,耕地连片,夏伏旱和洪涝是这一地区最大灾害。盆地底部又可分为成都平原、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三部分,三者以龙泉山和华蓥山为界。
这个很准确!

收起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巴蜀地区也是中华华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

全部展开

四川盆地由连结的山脉环绕而成,面积约16万平方千米。四川盆地聚居着四川、重庆的绝大部分人口,是中国和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也是巴蜀文化的摇篮。号称“天府之国”。蜀相诸葛亮曾赞其为「沃野千里,天府之土」。李白曾有诗为证,“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巴蜀地区也是中华华夏文明的的一部份。
中国著名红层盆地,中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26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这里的岩石,主要由紫红色砂岩和页岩组成。这两种岩石极易风化发育成紫色土。紫色土含有丰富的钙、磷、钾等营养元素,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四川盆地是全国紫色土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向有“紫色盆地”的美称。
四川盆地底部地区
四川盆地底部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按其地理差异,又可分为盆西平原、盆中丘陵和盆东平行岭谷三部分。
(1)在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的盆西平原,系断裂下陷由河流冲积而成,面积约8000平方公里,为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因成都位于平原之中,故称成都平原。成都平原海拔450米~75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表平坦,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50米,它由氓江、沱江、涪江、青衣江等八条河流冲积联缀而成,土壤肥沃,河渠稠密,有著名的都江堰自流灌溉,素有"天府"之称。
(2)在龙泉山和华莹山之间的盆中丘陵,地势低矮,海拔大多在300米~500米之间,相对高差50米~150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岩层近于水平,在流水的长期侵蚀切割作用下,形成台阶状的方山丘陵,南部多浅丘,北部多深丘。丘陵地表软硬相间的紫红色砂、页岩极易风化为紫色土,富含磷钾,自然肥力较高,宜种性广,是全省粮食、经济作物主产区。
(3)华蓥山以东为盆东平行岭谷区,由多条近东北西南走向的条状背斜山地与向斜宽谷组成,山地陡而窄,高700米-1000米,其中,华蓥山高1704米,为盆地底部最高峰。山地顶部的石灰岩被雨水溶蚀后,常成凹槽,故山地大多具有"一山二岭一槽"或"一山三岭二槽"的特色。山岭间的谷地宽而缓,海拔300米~500米,其间丘陵、平坝交错分布,是平行岭谷区工农业生产主要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区属强烈上升的褶皱带。地貌显著特征是,海拔高,过渡性明显,均为一系列中山和低山所围绕。盆地北缘米仓山、大巴山近东西走向,是著名的秦巴山地南翼部分,海拔一般在1500米~2200米之间,山势雄伟,山坡陡峭,沟谷深切,相对高差可达500米~1000米;南缘大娄山属气势磅礴的云贵高原之一部分;西缘有龙门山、邛崃山、峨眉山,山脊海拔都在1500米至~3000米以上,相对高差可达1000米,峨眉山顶峰高3099米,与附近的平原相对高差达2650米,山势巍峨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地形特征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位于长江上游四川省东部,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人地貌上看,四川盆地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它从震旦纪以来就是地壳比较稳定的大型拗陷区。晚三迭纪的印支运动中成为一个内陆湖盆,但范围要比今日的四川盆地大得多,中生代堆积了厚达3000~4000米的紫红色的砂岩和页岩,因此人们又称它为“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中生代末期的四川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成山,中间相对下陷,四川盆地的轮廓基本形成,并使盆地内部地层也发生大规模的变形。东部出现一组北东向的褶皱,称盆东褶皱带;中部形成穹窿构造,称盆中穹窿带;西部表现为沉陷,成为盆地沉陷带,这为今天盆地的三个地貌区奠定了基础。新生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使周围山地再次上升,盆地再次相对下陷,成都一带下陷更深。同时,长江切穿巫山,滚滚东流,完成了统一的长江水系,使内流盆地转变为外流盆地。
四川盆地是我国最大的外流盆地,面积10万多平方千米。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由于地表形态的不同,以华蓥山、龙泉山为界,可分为三部分:①华蓥山以东为大致平行的川东岭谷,由东北—西南走向的许多条状山体组成,海拔一般在700~800米,谷地中多低丘与平坝,海拔200~500米,是川东农业和人口集中的地方。②华蓥山和龙泉山之间为方山丘陵。区内由于紫红色砂页岩倾角平缓,受切割后形成大片方山式丘陵。海拔350~450米,相对高度几十米。当地劳动人民利用方山山丘土层深厚的特点,把梯田一直修到山顶。③龙泉山以西为平原。称为川西平原或成都平原,面积6000多平方千米,是四川盆地最大的平原,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平原,海拔约600米。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使平原得以自流灌溉,加以气候温暖,土壤肥沃,开发较早,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地质地貌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四川台坳。古生代时相对隆起,缺乏泥盆系和石炭系。印支运动转换为大型拗陷,晚燕山运动,特别是喜马拉雅运动后发生褶皱隆起。盆地的格局主要受北东—南西向及北西向两条构造线控制,构成了典型的菱形盆地,广元、雅安、叙永、云阳为菱形的四顶点,东西两边稍长,为380~430公里,南北两边略短,为310~330公里。以上菱形四顶点的连线与盆地内650~750米的等高线大体相当,盆地底部与边缘山地也以此为分界。四川盆地在距今1.4亿年以前,还是内陆湖盆。至距今6.6千万年时,盆地边缘山地迅速隆升,长江中上游水系开始沟通。盆地内湖水东泻奠定了现今之地貌形态。
盆地边缘多低山和中山,山势陡峻,发源盆地边缘山地的河流大多为“V”型谷,岭谷高差都逾500~1 000米,地表崎岖,故历史上就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山脊海拔大多在2000~3000米,西北部与西部可超过3000~4000米,如龙门山4984米,峨眉山3099米,小相岭4 791米。地表广泛出露古生代及其以前的石灰岩,其次为板岩、片岩、结晶灰岩、石英岩、砂泥岩和砾岩,局部有花岗岩和玄武岩。石灰岩分布区可见石林、溶洞、暗河、槽谷等喀斯特地貌,盆地南缘兴文县素有“石林洞乡”之称(见兴文石林)。巫山十二峰和金佛山等名山主要也由石灰岩发育而成。由石灰岩、玄武岩、花岗岩等组成的峨眉山及由砂泥岩、砾岩组成的青城山,素有“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之称,为中国著名游览胜地。
盆地底部海拔多数在250~700米,地势东南倾,盆地内各河流均由边缘山地汇聚盆地底部的长江干流,形成向心状水系。地表为大面积的中生代紫红色砂岩与泥岩所覆盖,故称“红层盆地”,是中国中生代陆相红层分布最集中地区。四川盆地为丘陵性盆地,底部以丘陵为主,次为低山和平原。
气候类型
[编辑本段]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冷月均温5~8℃,较同纬度的上海、武汉及纬度偏南的贵阳高2~4℃。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温高达25~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高温往往超过40℃,重庆、彭水曾出现44℃,故重庆亦为长江流域的三大“火炉”之一。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东南部的长江河谷超过6000℃,如綦江超过6100℃,相当于中国南岭以南的南亚热带气候。盆地气温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盆地边缘山地气温具有垂直分布特点,如峨眉山、金佛山海拔升高百米,气温递减0.55℃和0.61℃。峨眉山顶年均温仅3℃,10℃以上活动积温586℃,气候上相当于寒温带和亚寒带。
四川盆地年降水量1000~1 300毫米,盆地边缘山地降水十分充沛,如乐山和雅安间的西缘山地年降水量为1 500~1800毫米,为中国突出的多雨区,有“华西雨屏”之称。但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70~75%的雨量集中于6~10月。最大日降水量可达300~500毫米。“巴山夜雨”自古闻名,夜雨占总雨量的60~70%以上。盆地区雾大湿重,云低阴天多。峨眉山、金佛山是中国雾日最多地区,年相对湿度之高也为中国之冠。盆地年日照仅900~1300小时,年太阳辐射量为370~420千焦耳/平方厘米,均为中国最低值,故有“蜀犬吠日”之说。
自己以前做的小报!现在有用了!

收起

“huntshi - 江湖新秀 四级 '
同意!

兄弟我也是四川的,这个问题在高中时地理老师给我们讲过,四川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1.9亿年前,受“印支运动”使四川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把它和海洋隔绝,转为湖泊,称为“巴蜀湖”,到了7000万年前强烈的“燕山运动”,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再到2000多万年前长江深切巫山,把盆地的水方了出来。就形成了陆盆,及现在的四川盆地。...

全部展开

兄弟我也是四川的,这个问题在高中时地理老师给我们讲过,四川盆地是怎么形成的。
1.9亿年前,受“印支运动”使四川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把它和海洋隔绝,转为湖泊,称为“巴蜀湖”,到了7000万年前强烈的“燕山运动”,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再到2000多万年前长江深切巫山,把盆地的水方了出来。就形成了陆盆,及现在的四川盆地。

收起

ctrl+c的人很多的啊..
见人家等级高不爽啦..
不过刷楼似乎比ctrl+c更见不得人呢~
Yelina_dong 你觉得呢~
一不小心我和你的行为一样了,
真是对不起楼主啊~

据说是小行星撞得
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位于东经103°~108°、北纬28°~32°附近之间,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规则椭圆状。传统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型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含煤砂页岩建造,中侏罗统——白垩系多磨拉石和红色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主要为断陷盆地型含膏岩的红色岩系。
那么,形成这一断陷型盆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全部展开

据说是小行星撞得
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位于东经103°~108°、北纬28°~32°附近之间,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规则椭圆状。传统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型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含煤砂页岩建造,中侏罗统——白垩系多磨拉石和红色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主要为断陷盆地型含膏岩的红色岩系。
那么,形成这一断陷型盆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燕山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隆起,并且其构造受基底构造的影响极大,经过多次剧烈变动,才造成现代地貌的基本特征。但是,本人经过对该地区之地形、地貌及相关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后发现,在距今约6千5百万年——1亿年前,有一颗小行星从东北方向以极小的角度斜着撞向地球,也就是说其运行轨迹与地球以近乎相切的形式相撞,并且其陨落方向还正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对。它撞地后形成的巨大陨坑才是四川盆地形成的原因,而且由于巨大的冲击力所造成的那个核当量比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还大数万倍乃至更大的大爆炸,更是给中国西南部地质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生成、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生物种群演变和地球自身的发展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

收起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

全部展开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