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内陆循环 2内力作用 3逆城市化 4农业区位因素 5农业地域类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9:55:56
1内陆循环 2内力作用 3逆城市化 4农业区位因素 5农业地域类型
1内陆循环 2内力作用 3逆城市化 4农业区位因素 5农业地域类型
1内陆循环 2内力作用 3逆城市化 4农业区位因素 5农业地域类型
内陆循环
内陆循环是指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指外流区域)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它既包括陆地外流区域的水循环,也包括陆地内流区的水循环.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是来自地球内部、促使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成分、构造、表面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其能量主要包括来自地球自转产生的旋转能和放射性元素蜕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地震等.内力作用的结果,使地球表面变得高低不平,形成高山和盆地.成为塑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力军,对地壳物质的形成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也是形成地形的基本力量.
地球内部作用力来自热能、化学能、重力能以及地球旋转能等.由地球内部这些力所产生的作用,称为地球的内力作用.大陆上的山地、盆地、高原等,大洋底部海岭、海盆、海沟等地形的形成过程中,内力作用起着主导作用.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地壳运动、地球深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以及地震.
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农业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热、水分),地形,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
农业地域类型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技术、经济条件综合影响下而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农业生产体系.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在一定地域内的较稳定的、区域性的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世界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有六种:1.水稻种植业: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区 2.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在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家和地区,有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3.种植园农业:分布在拉丁美洲、东南亚、南亚、美国南部以及萨哈拉以南非洲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5.混合农业: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 6.乳畜业:分布在北美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业地域类型包括:迁移农业(如南美亚马孙河的原始森林)水稻种植业(如我国长江中下游流域);商品谷物农业(如美国家庭农场) 混合农业(珠江流域的桑基鱼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