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6:05:33
求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x}[ocWv_!ӲR` 7f*Lp%ȃ{:i7:7< %R"EJTRIU*QԵ(R}¬o}{*{#׵}OgHp86ks[:|#W??hцαEEk%S813xeL&forzmv/x2-aЕmf2ږ'/Z{k*vUKdf ڭHwvi?/,=.v-ԻNeR Wܮ&eN#l;:o|#^P\tfu+ɗe<5f<>6;#Bv;[yu\(@}kfx-hb1ٹ] jQuhȬe`yYcwׄV0.ksyQɬ4~XpEX@O^};g³嘣W0o hq+Zk&ox,2Nk/*ݘb}9+aWF'*J8ܕvxiNFr|-MvFg]ڔt>](&g=[OZXleh%Qs0ЏX=(N1t+GCW%mT(yF[nIfe'i:f@TE2 ~}.{*}^W8!Xv-SrN!3c")BR/F|oǓoaS&uA|2qK`(!Ors=%KJP9M;:zi OXUHڃݐ)h8L1;Qmͪdfw;&##6`ۄx̽(~DE2vJ_)C.  ;S9.MLħ7v :32C UVs4"tˊzAf9hF~t ha$ܔ:Qp|æADM3W.K@VEY SOxm8U|IL) |(dekPZvPn۬nA r얜(DEc"#?gw-/T[̍u|Tַ;K7~%xbR@b+᮳2S( ׳sOLFs7UiAt%(>QTX0j-y`x|0t{D!.b&F;-F+xr"EQS(O4wʎsKB؈{Aй2";Sl *΄kWz5h,8gVWmӣlw0T7AN3C6^?<>gPzX-q\P8:TV?Xj-san C+mI#kA-*x۰;(X؄T/C!t@PFx-L'Odv^%5%98)OS{u :j[NkZ:{ u V$U] GL(NYnƟc#:)cz3ou2&V~2BR,LM~ V`g(dXI&GU-Lmh#,;۔Ck*6[uQ: Wοd :ts}M٢Ә(QbwfbP(vVxvDh$賻1Ns}=侥Mڀ0Ma7`O;pζX<a'-(Ğq'ŷʈڹj!7hr >u~n1&)A ^Ps2}NZhw0g!w^ety A9, cOڢ]@xU"qH7.A>i'-inAS+odmD=[֮SU#E,?$<ͪJ#9Z4q<s5t =HН,ZA@TL]t^MOSgJxG N>Blp$hy2@tMX!63>4ج&74`&F' Ն֟0Tի=Y-jN_e<'5b5E7GjD;F֣9z}j/j}n{kZSc; C[LO88"P_r71hTgɼ巉""n.D3Vʡg5(5ŬV@x5%F,nQcѣtU֤%qk]0I(z]j;fn][&m'̔g [wZMeNf0:$ARO~ GO /:7@9).v)JD1!G8@!Ȯ6;3"W6gzs*]fg{"՚892 % ''2 돍Lo; hw:hIjxtI;kNǿRUO'ӱtdZN6,=.:WBv~+G5ݒ=8: tJ#ʱ*y}MډpF6X}Λleo8h6[-5XrhOTw1% 3[PN2=Dq!" M` g;Z ?v+Րm%Vֶ5;BԻnC[n(x<(2pt 詡K:k3o. @)Iiy ;C*L.y$h19F+e!6*,"54WL'݉t=֘kl"v~bi c0F]lf_io[,O*OT3(ȆYbwг%@C5Sl'`A f1.ԇ|\=Gh_(TX)aP yvIGnM2,k;t7];ه<6+dKd=#ĺi&Ni [V u'H| ׂsߦu8 Ԝs<>%T !<ց嶆p䳊i-3k@GUh3;\9y"-s1swt2P&* )`V,ӭ&xCHngh05KkA v1BTS.c V g 4LjQq֬7WVzLLTHcJ,Z fWfLq?{ Yz9B+ƯE Vee~^wEnpVd>K8 "#&⏉xд프X'9vs'L0uZ\ESOz; > cHM @/SQJupDy$ y^97f@xunVT}z+oOn2抙'KnnPRpqz#~{T } n}B>1Dmʻ] `$Dan8U]u KERެ6 t{S ss\ M31A *xhQ< ՊBLlav Mx|%CjZťupa3iO`\WaXEOX&#"DI.Rw,|"/M6?\Y kTf[{O~8.7} mX3Xɤ  `' yI'/qdžXr4/tV߅zﮙ'a ڕݖޜ0n"C!OnscU3{5N]TH1DTƢY6ͨZ&OAVIG'5-p"y9DRkxlwY c,7uПznhh:N"DMҝ(wwT"Qq%Dshz'XF9Z[Cjoyѹl?FS#V#vOkYdNE`..'8௾3{qIwtFAM;TzD!+-| %}i ܵ:V\ak%\*"F҂LhFqOSV2>x#..5J_[ >t)sgj:g/.Sjn#h'Z}n٫MR8ڈOpmWEJz]F d??ʼTAL}ˡ މzGGG)7+-8.x#w{;ysF8w97ҹ;FM%2Ūb[}e1p"VQ\kKc696-\DVt^d/j4\2ubVjiSo?SٷEcޝ$1p?xhn 1>zxOXl0shE>X\p70j5#\c2eՂDSįg^%>`gfDq3:Eo׿ow*9;":/!ibgݼÉ:\;)-PLt1i7A@^^H'foiʖ0s ѡ{׿t~v.SQ6*$'_{ K~ ʩI4C+viNx󕞐[fVׯUͣBD]~N.r7_|yF4zPR~aUaLwjHX$)y,څԩ#HiS=#qȉuW߸Lr+3{G>$1dHT 7ȾUWP>h^suaUN7<,[@Ź<Րl-3O2qf!IU Nc. rn u!;gk;@rĉn7_#7~sd+_ވ7&nVWe5bw]q0n =z"F'\"Ϭ-2w2\=lkGQda,cr] _t #g Ѻ9]~L1>M)~颀?mKngacQH&yy-f.q\[ aCf!9pO"Qx$u7EZ%BBüXGVn !yYEK R ]N%RxsBY 2z֖]eFt=:bwGɖR\GcZ.\I>hdQ'xN9wd(nPz?=+d_pfor/2KAVJOq,+P=kN4Ke3 qg6c[7P*mh_:Y[]s!18l֏BInXB(44 Eկ3 p5Q g96![p֩:\Zw`"i-Qe#x!>.r<ɵSn'3OGȾdM07[:iNje5ߥH[rZs :gp8Xn*P֏ºI+G g}s<\(T(>?_9o;Bvs2ٹ:Fdv!B%"N]qak;^\ph\.yM n:tVPdEyo_NBN:X9ynQ/ܐv=Ǒ̰Ց)x/[4:z ZnL΢e??v1/j*_)j;> GKR%5)jy'jXײAA> Z t"JFYٰ"?Kf9l6/S` mk,̖B$WSD>:~ւXR:6{zLuD*կӜ'_WZ2֤4ME>^֬|QQef*ƭ_W[+j!Jm`}h&.zbV&cPLȅzqaj*( V-C5?RG/ϖՔjÎc2bYXJ2nv/wDL'0,hpS%sa+sO(n=xsϗ`$F_}& |ȺB-ozT٪VuPXW'΍qL}\r(nT!5"={W9]fhRj(>z10UϝqwAqvZ2zI+ ע5Wi?7) ,=TnUcHj##ǷqkCcfHޠ-)4RTڟPMPv%6L틊4Ixd`f)2,\*o5rNoTًA8[oܬW-3ۡtУߔlzmTىCh9";i%?ʚ2<_Kj҄'̇I&>tDWz*5)HRTgbBa0XgD1=.E@-F5P /)dw~d aOG_8(KA?vKx5NHAܖl p$e-Fᒩϡ@ 1,+ʲW=UʼnX$h s[:0ҷ.Wk^DX|ꀽOșb%E1lœBXQ2ئt@ngx%l4~FglOvj)H@j!{Ή7Csª~{k)Tf5?,]T) 궃f~O1WRBkeW..R@. 2Kaʟv=Dn33㭹usa {Plł&p.R?&ʓ|0EKenf@ERb9%0m:^ݑg5p+4JG^ސfiJ )x(c6zFo_NʃuMSϙPyVf-S*\!K"2T NJp+.n\4OPm.Hlr*W2:$Z@7 {ҫL"5=20PHhaձcɻ>h&Q0Yo,Ɣ4iݼzD~dw@SntnBGr#SJ"M& *.heO%H֐IurgkT'CKX%!Ѳ'r-Iz*=۹ۉͻZH$WƬ4tiSB)ZǘHCB`^޺^1Kٓ]ٝ4e\gۘc!^TzN^\_`7"*!(~L%k\"8Csɫ2Qji:%uڰ\YsPgUƼ1W-f0Lx·P= PIc&)Bt {iU{+Aj&_1&)))XKlJI ޖ/BZ x7,|C~'; SkĊa3gbN{9%Nc ) 4Rnτ_jy0߀*r,(ӥ yΉrah/>B3x,EWi+{G] ʹ/ Ș~|7[W4oΫ6Pt ̖򡾎;z?p.ޜ=E]1p[#z΢4:*+c5ϙKkHйY]^w Wv+(by :D5:l1LO=`traol][?⋧Y7__Ԏ[(ݲ]&! S#%XcR$n> Vg`oyTXA/fLM$C!,o%ZӦ]EK/zz⼕0y2K>s)_v-wPOjMuYvtŒn~v72׿>x̹LDlt\1$Ǐg4-GKfx<#<;읹J`WcSa?prqCqkB:r6ʪ<~{[A*{nI`0)\:{em5l]gsaؕ_"6֭?QxhӇKKR^ tٓ2KSRP9Z'vVAe^'l-': &4v|o aa qr]=#Bo=Ucpˀ_(Φj B}x;8ur]ׯfAe{}]Ke|Fȋ/7cp~K/[A[M:.|(D~#{wv U{R\ "X=R ttNDh7{QrZ#(dזe@ {uAZO@HmAH1ޢ",ըn "9CM(F=tsuɞ,+[{VeHpe.4ţW&hMڍJFM٠wM49[~B2s)LT1N>`2ziֿHwѩpw݁ M 0c>hcYjlԨȔCzVஹ{63=o(2'?;Dq- Ar珟 q.\نXLO0#G8D~q'!i_ \@p3SC Ԓ\ba%;E=]Z[e >W#Lê2u^BWl@`U9ޮB^;P"VM4gS+3?^a)v2>|ts/ߗH#HK"e6F T郫/,aw(DmE~kB]L8)0<2TpMe=qfZ},%nB; atwtK5)Gwvvlw'({SBGp# mVG+$zRBV~ AkʜW IG m Օj\nvz ,DӞ|l2w'Acǵ`kՈuU„1B"]gf/bL8?7`ڏ[\wQK|נ|`&= e /s_ OW}gG#a;AF%|(M)O~@k%`yX!6lG;23 GzIA鷷"=olX}yl^lRyo EI,ތ|gof̥V"P8{7u>a+5k %>Go\ /I^GB-fS?ſS3uAzZL1'D6Q7dUueȖ`|wY8KT+?*\D=v-TQz Ջ7nwXVQ ?o Rh]weTqz7>Hpql1dRF_&{GAb~~YF?g ɼNG3F;kAcZn1B戀bLW0/c[_X6$?H7$ ~1%k8y= XHozIS*=4/MNj$G^y^Y?JPnJHh%KZqUM?\r\H틁 Fw:wy1{,s-\HmllU3H0Vl#H<07)2Km/<t.X<0(;!%8_N/T5sL~,`" ]P p

求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求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求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
1.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 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 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第一章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 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 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遗传物质.
12.组成生物体的任何一种化合物都不能够单独地完成某一种生命活动,而只有这些化合物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织起来,才能表现出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现象.细胞就是这些物质最基本的结构形式.
13.地球上的生物,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14.细胞膜具一定的流动性这一结构特点,具选择透过性这一功能特性.
15. 细胞壁对植物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
16.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17. 核糖体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为蛋白质的场所.
18.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形态.
19.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特性和细胞代谢活动的控制中心.
20.构成细胞的各部分结构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紧密联系、协调一致的,一个细胞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细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够正常地完成各项生命活动.
21.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2.细胞有丝分裂的重要意义(特征),是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亲代和子代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对生物的遗传具重要意义.
23.高度分化的植物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着细胞全能性.
第二章 新陈代谢
24.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最本质的区别.
25. 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26. 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值等条件.
27. ATP是新陈代谢所需要能量的直接来源.
28.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
29.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0.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31.糖类、脂类和蛋白质之间是可以转化的,并且是有条件的、互相制约着的.
32. 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33.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具双亲的遗传特性,具有更大的生活能力和变异性,因此对生物的生存和进化具重要意义.
34. 营养生殖能使后代保持亲本的性状.
35.减数分裂的结果是,产生的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36.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彼此分开,说明染色体具一定的独立性;同源的两条染色体移向哪极是随机的,不同源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间可进行自由组合.
37.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
38.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39.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十分重要的
40. 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个体发育的起点是受精卵.
41.很多双子叶植物成熟种子中无胚乳(如豆科植物、花生、油菜、荠菜等),是因为在胚和胚乳发育的过程中胚乳被子叶吸收了,营养贮藏在子叶里,供以后种子萌发时所需.单子叶植物有胚乳(如水稻、小麦、玉米等)
42. 植物花芽的形成标志着生殖生长的开始.
43.高等动物的个体发育包括胚的发育和胚后发育.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内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44.胚的发育包括: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三个胚层分化→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动物幼体
第四章 生命活动的调节
45.向光性实验发现: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而向光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向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少,生长的慢;背光的一侧生长素分布的多,生长的快.
46.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往往具有两重性.这与生长素的浓度高低和植物器官的种类等有关.一般说,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
47.在没有受粉的番茄(黄瓜、辣椒等)雌蕊柱头上涂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获得无籽果实.
48.垂体除了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动物体的生长外,还能分泌一类促激素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活动.
49.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
50.(多细胞)动物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即: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51.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52.动物行为中,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是相互协调作用的,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53.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是在神经系统-体液共同调节下完成的.
第五章 遗传和变异
54.生物的遗传特性,使生物物种保持相对稳定.生物的变异特性,使生物物种能够产生新的性状,以致形成新的物种,向前进化发展.
55.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在前后代之间保持一定的连续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质,从而证明了DNA 是遗传物质.
5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57.在真核细胞中,DNA是主要遗传物质,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所以,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58.在DNA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对某种特定的DNA分子来说,它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却是特定的,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这从分子水平说明了生物体具有多样性和特异性的原因.
59.遗传信息的传递是通过DNA分子的复制来完成的,从亲代DNA传到子代DNA,从亲代个体传到子代个体.
60. 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1.子代与亲代在性状上相似,是由于子代获得了亲代复制的一份DNA的缘故.
6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叶绿体和线粒体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63. 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上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4. 遗传密码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65.密码子是指信使RNA上的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信使RNA上四种碱基的组合方式有64种,其中,决定氨基酸的有61种,3种是终止密码子.
66.反密码子是指转运RNA上能够和它所携带的氨基酸的密码子配对的三个碱基,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有61种,所以,反密码子也有61种.
67.基因的表达是通过DNA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
68.由于不同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碱基顺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即:基因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69. 生物的遗传是细胞核和细胞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70.一般情况下,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在一个DNA分子上有许多基因.
71.生物个体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是:基因型是性状表现的内在因素,而表现型则是基因型的表现形式.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生物个体的表现型不仅要受到内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表现型是基因型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72.在杂种体内,等位基因虽然共同存在于一个细胞中,但是它们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的分离规律.
73.由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的发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现为代代遗传.
74.在近亲结婚的情况下,他们有可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相同的隐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现病症的机会大大增加,因此,近亲结婚应该禁止.
75.具有两对(或更多对)相对性状的亲本进行杂交,在F1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基因则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也叫独立分配规律.
76.据统计,我国的男性色盲发病率为7%,而女性发病率仅为0.49%.
77.一般地说,色盲这种遗传病是由男性通过他的女儿遗传给他的外甥的(交叉遗传).
78. 我国的婚姻法规定,直系血亲和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
79.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产生新性状.
80.基因突变是在一定的外界环境条件或生物内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种类、数量和排列顺序的改变而产生的.也就是说,基因突变是基因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的结果
81.自然界中的多倍体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条件剧烈变化的影响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体植物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使有丝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纺锤体.
82. 利用单倍体植株培育新品种,可以明显地缩短育种年限.
83.所谓的利用单倍体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可以得到纯合体,这里要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这个单倍体必须是针对二倍体而言,即是由二倍体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单倍体.
第六章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84.生命的起源经历了四个化学进化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物质生成有机小分子物质、从有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从有机高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从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85.进化论者认为,现在地球上的各种生物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经过漫长的时间演变而来的,因此各种生物之间有着或远或近的亲缘关系.
86.自然选择学说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87.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称为自然选择.
88. 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89.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是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90.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可以知道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选择则是定向的(定在与生存环境相适应的方向上).当生物产生了变异以后,由自然选择来决定其生存或淘汰.
91.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存斗争推动着生物的进化,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92.种内斗争,对于失败的个体来说是有害的,甚至会造成死亡,但是,对于整个种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第七章 生物与环境
93. 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无机环境.
94.生物与生存环境的关系是:适应环境,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在改变环境.
9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
9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影响环境.
97.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98.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9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种群的总和.
100.所有的生态系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还有赖以生存的无机环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10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便是流经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102.食物链和食物网是通过食物关系而构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渠道.
103.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顶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过生物富集作用,体内的有害成分却越多.
104.人们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设法调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0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06.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二者的关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稳定性大,则恢复力稳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107.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生产模式由传统的"原料-产品-废料"改变为现代的"原料-产品-原料-产品".
108.我们应当采取措施,保持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这样才能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稳定的产量,才能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109.保持生态平衡,并不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原始稳定状态.人类还可以在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态平衡,使生态系统朝着更有益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110.我们强调自然保护,并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而是反对无计划地开发和利用.
111.只有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从长远观点和整体观点出发来综合考虑问题,才能有效地保护自然,才能使自然环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里面是按章节分的,可以用到高三,希望对你学习有帮助

把你的邮箱发给我.我发到你邮箱 fzhjc@163.com

啥版本

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温度、pH、○生物的整体性: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只有在各部分组成一个整体的时才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

全部展开

第一章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 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 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三、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 基 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肽 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 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 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 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 氨基酸结构的特点: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 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② 催化作用:如酶;
③ 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 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⑤ 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① 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 — 肽链数
② 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二、核 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 ;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五、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有利于Ca、P吸收
第五节 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血红蛋白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动物缺钙会抽搐)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
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 胞 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 胞 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 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 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 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 蛋白质 糖类
↓ ↓ ↓
磷脂双分子层 “镶嵌蛋白” 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
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第五章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 化 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 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 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
基质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基质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 线粒体
内膜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点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1161kJ被利用,其余以热能散失),形成大量ATP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第四节 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一、相关概念: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二、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三、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
①、1648年海尔蒙脱(比利时),把一棵2.3kg的柳树苗种植在一桶90.8kg的土壤中,然后只用雨水浇灌而不供给任何其他物质,5年后柳树增重到76.7kg,而土壤只减轻了57g。指出:植物的物质积累来自水
②、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将点燃的蜡烛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密闭的玻璃罩内,蜡烛不容易熄灭;将小鼠与绿色植物一起放在玻璃罩内,小鼠不容易窒息而死,证明:植物可以更新空气。
③、1785年,由于空气组成的发现,人们明确了绿叶在光下放出的气体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1845年,德国科学家梅耶指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 起来。
④、1864年,德国科学家把绿叶放在暗处理的绿色叶片一半暴光,另一半遮光。过一段时间后,用碘蒸气处理叶片,发现遮光的那一半叶片没有发生颜色变化,曝光的那一半叶片则呈深蓝色。证明: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
⑤、1880年,德国科学家思吉尔曼用水绵进行光合作用的实验。证明: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氧是叶绿体释放出来的。
⑥、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光合作用。第一组相植物提供H218O和CO2,释放的是18O2;第二组提供H2 O和C18O,释放的是O2。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来水。
四、叶绿体的功能:
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分布着具有吸收光能的光合色素,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和叶绿体的基质中含有许多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五、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主要有:
1、光照强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加快,超过光饱合点,光合速率反而会下降。
2、温度:温度可影响酶的活性。
3、二氧化碳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光合速率随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而加快,达到一定程度后,光合速率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再增加。
4、水: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缺少时光合速率下降。
六、光合作用的应用:
1、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2、延长光合作用的时间。
3、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合理密植,间作套种。
4、温室大棚用无色透明玻璃。
5、温室栽培植物时,白天适当提高温度,晚上适当降温。
6、温室栽培多施有机肥或放置干冰,提高二氧化碳浓度。
七、光合作用的过程:




段 条件 光、色素、酶
场所 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物质变化
水的分H2O → [H] + O2↑ ATP的生成:ADP + Pi → ATP
能量变化 光能→ATP中的活跃化学能




段 条件 酶、ATP、[H]
场所 叶绿体基质
物质变化 CO2的固定:CO2 + C5 → 2C3
C3的还原: C3 + [H] → (CH2O)
能量变化 ATP中的活跃化学能→(CH2O)中的稳定化学能
总反应式
CO2 + H2O O2 + (CH2O)
第6章 细胞的生命历程
第1节 细胞的增殖
限制细胞长大的原因
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
细胞的核质比
细胞增殖
1.细胞增殖的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
2.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一)细胞周期
(1)概念:
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2)两个阶段:
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3)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二)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
1.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
2.前期
特点:①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②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3.中期
特点:①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②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
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4.后期
特点:①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②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5.末期
特点:①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②核膜、核仁重现。③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前期:膜仁消失显两体。中期:形定数晰赤道齐。
后期:点裂数加均两极。末期:膜仁重现失两体。
四、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
植物细胞 动物细胞
前期纺锤体的来源 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 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
末期细胞质的分裂 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 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