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与墨子的生平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6:49:03
孔子与墨子的生平简介
xnkY*mDEfDU]~?+]U ;)")Κ(58Ię@>JK[>ȶa \(}k^ktNi5*8xMgucio䧿_k?O?oW_??i?ڷ?v㵟cf;7ugŶ}M Vj58L{7tIםj2m VF/WRލGyXܻ)ˋ,o w8unNu&NI&L7x:??oypcp%'5S$g^zة|Né|:fZd]N p,b(_fѱϯƭ3?E9swiu#cwٻBx75tXM `5rMݣ>yG9suw[lQ+C\P.V2H'cbeoٱ({o,xw" ONq|qa5kLs ;_( șž!=)B9F묆Ee+,prg$=l TVޫE/XRV",+؇s T{Yvm9s3so/'Ł'Mr~Y ZDΫӟٮڮLH h6 l9 skZN9k+dzwa t&g}=9]sQBr BwwJ=9iI `z6\ە>eC8al=pQҧ$- *fDO`f֞AϦOvs39]]A0{svy@.$|}=y9oM0+ 8&˵S|11+F/`')#6XMs ?h5f|6*=r@hN1mNIFL %1LJI!HΙG c[?NDiE57"WG`̊ҿt+L$8ytSNwe҉!en7Y)LLRqDgY x%:>Dn(p~VcH蛼E yܞ޷_ǽ_ oհb%rt{ژPK\)S-}pz/?seeI_ZOʑ~"'$Ͻ[Ut$3𬺝+'6)[^7()T GUVfBd4y_9Y] ؑxԚ!CuJIPe2:rXxpKe9[qW] !!H>Koy>w31polte9458B '6DC\& ?G#p85dO52!+TuI "si \e'^^+1#KXpG>Vx/#tJDe!x S%xeSeP̎0}̏8$ ؃fJgNiO21*kJd|TH^8b݉`baٴY?l ^}^QiqfyFTġ]7ۜ4vXAzʿDp MmCfJIʙ8mq5TլEi q>!BHp . X98 -^Ia_== }N(07U*D&$)qR ʋ®BZ$%̄-bީmIUGaY2^&ɃغDId]bN)Ԉ`-^'$!ĩ\ٝK-Q/@Bf "JzIj]ڜ T]ѼttB!ƀЏF RSTK] _JkoI(c%$ y6!&V0 &QJ"zkG;=q& UL3k\HiŢ{>s 7NYڳ38s坽 X;t\j.0B8Nؿ"?H IԴ2[7.i^̜Qʝ?=)8/7`?,z. ФʭY(</s*C:x^ gzN{u5'En gnZtZ)& X`M2ԭ@5٦U7cM+9znfv=xt٭ š8םt ;: h@w"bj~rk'.\lW[| !N;g 'h]7EDJ2KcKW&Q ZtפQ@@i8Ť`V?Rq4/g+{7={>.\U8 )ɑ8}d6xDmg 4: `&6 ܮ(Ux =kuRHO(/;(7 QE*LOyRyT'wMbUCt,dCw/ŝPgpW0 lK WDĴ+v -˓A>bپEb)T[N:J+VD}'9451ٛѫ{p҇u9}&oFKwK0T‰+BS6lz!>lG5l,M˾nA]oMS2EH /W2BIp_wG\N*V>Y$q.oݴ2\LaZAP幛KqI'Ԇ0~U /Rid<:zS*{4boUb$NEp16˅]9t'_-~`ʇP|"CQIRpdu?G17lܿ9J)hMo^+v(]K@*|jyA*(TNW]( \F3/:`+>'XK^xKJ@y"d*hW?J)ڰM?K(acœw~C o_@+$\2L =Vz-1CM,bхxv *7#͏#J##_yJ!xW8i9^XrQVS>+X4~9꼁WM0-T k>L;5]vzH2@5^#-^8i*g &ȯ}\h~?>?7-xZE ّ P؟ԛȖ`wmZM9Atݺ4f^5ՠyB? |mWz[/'LC6ndu+%c0Xf8i< Rbcj=_ #T9NC8FHאB*U=1B 'O(@;rڇ@c197YN*,,bt! Jͮ@H 3uz*;h)c}t3 ]5"xCEʽ%㌉ ڟH=i@]ٲ1d^u!nеE4Izҳq8{31gНkd|B!r5S'&gGȟҲmg|;x Q.5"W;QD$o:,4Q-$GQ?42nqva9e}V/ef2 AWvGJ ^A`ZƯ D:jC2CH3QY(ŭu{l9K+ҟfVU?:jm_n iZMETv뛿~/cQv73vVJMʉt-Z-TDjצssWW[_g-Ȏ|  $ݤo!=]o k4d)yncjD>ImNɗ;r7=KŃc{OmÈx4x*=-^DMo v@e^+Y2V,B?q1@eg~De_9N$@LAW~{e8e6G"HBn˓6R -onFg0*E6`[)Ju(z+SLos}-B͖$=]:~EΊ,"-9[Nޝ\:?ŷ?? F<[÷?wl/*Vêw>+j6[ p@a(Bު-1WfU9 nΟkE=\ShljzΆW y֛S/o4e572޶0DCyCxax 9d{vAew(i5DB=5w21h΂R*'5_sM[t'RF\YxG-(JDBi8PIo?"jwøDɈ|3tvID\Ώ'\t \5X}w|:2~Mb[2FT_$W농08(t݄U9 ~5Z`VB{W~bQk컲5o {f󪠞Hw&֑d9hY RM06)GVWW4j$ty([a\ v\8D$A O'MDU 6]$v+jdpFTyhuOK" wK cH֧4 "D(\٪X_39'@aµL9э4 }4qy7"b)t g 2jҵga<"l &܈/ʴ/7czid~hMcuX HNr>]9۵r!_[EmKR$#˄m.%(5+!>\MYb-GMˎPXgixG?NH9|7J7cY2i QK{:sT>'MIl!,|jRꧮAZQc[rGd6z6uKٶ|'gr'u)@V)Lg˭]n$~ؾ?%R1b4e)Ľ|A*mh'^ ]={2cbG{SWN7}&]jF:Y6E3]ؾ[+ձKpHJ>C,F LʾaU?I#,d^ % + JfZxry @X*91! F0*Tty50(n`"=Kr"nFYM"SpkܣK2Sm5pn!"pآ>7ۡxspam @ZctFI[>X3> S]{Y7o&~5E(h",+Y|)4Nec9ghWwuX{C)@H2p,Ǚn |3'V>2\ P2/k=@`h$'"ŤȄ\9)g˳/־\-'f~ f9.FX #KL)ƅ[XBO(3=)ܳ8bف?NDdl [gHoA[#Jmصv$ ?%cgA<C BMi<( ;-Dg8R}Z ׊% R:Mcْ*|=B`IlBX^뎟탠xQfʐƸ? 縵iAdHdj2KOa[#cBT$c3׊il/HHGUvir]D :%tXm;CȻ25C~N`(r/BP,,PhD&-!6~1`Jޘ}iAY轐#7}TMԲJ1ߍ_Z49팓”*4(vN/I8<0P Ѝf6)r3cPq̺MK38faWƥY&SE8UkEx-qѯ89t7Df.5HjD̈́vq3h4-aE]o&TpXmMY;9t[BuԷgg% pϟޛگ@ Rȟƙ $N 3봒Hw  /oM٭jQiuCjD~Pd)Z֤ &~^PSfYKk)l''<%/9a6P܄wZKpUُ.Okn.b<ٜ? 0^B: 8(x?+~A/( 9=.jiJ5`,j@FZ1JJ f=ЭNUYPAMOf=+~Ov[:EiƜ6m[yUhPJ.򸎏uuUF s# 7j n@_i[ٰ]("4 zkq(%7qOMpNv,y mˀ)9q׺Ka4f ">&/eTvi4(vEU:QͿ:"C(:wYzXMWҤ­3LE7|s Yp>}0^_=^Sj4vN+ѪqJ;Z`̠TCx3(tIR&8KpZERF̍8*Fg u`Ti:Pt vIē>WRʷ:Y sGVZ29j#L3'/(>l/иKLIM:I c(Mч{ }EK;j^(=[MnRT1Rb a ӼYU EDm/c^"mS<Xi?R.}pHd ׆oҧ9ĢFl.@WBIkӤϩ+COZ3gvZ1Xk0CoJ)+xzBQ ;JϚ E܋]LiN،Fd}>t mB&'ؠQDKYV 3˓gg x.Z!4/ ^(ϽƟ[?*äR%ՏO]֗b =ԲCYjʄU񰯸"Cfl6yWz,qZܚϷ@dύq/T? y?VtJf~z_3ә(ʐ˿ո'Aڙ2Dhר0&n=43Y1ʞ ثh_#CZq'yl} \A?Q}ގ*[?s} ^K8EP焙5 j J@Ȼo"jq̀U(5di|/D׬lkLKfan&ׯzM:[<уG vӘYn R?D&#T($JeN^B1l@QfZ n!#9Xր 0K~ϗl$EވboӒʬlH{S2o]tQ_\T-O}M&ֻoQ6*xO,רV>dDI'7{P*bFGtvZzN xQa^Z 1͢ s9tʓz,8U/>Y5D =j矂NkKjNrc!Ʋ02KMp֘S;1=UA l j\QeEj3 |vk,m0>Y[P^%Ȗbka%YA57}ӁQE^ 7b!kG v#4@/k22}=uLFf6)ɻ?:3S>Y[P[jZ7Kdbk}ʟar8[ǨYss@R1JfʨvbP{jHZVTJ]A^䕾(esM,AD`(4XBc+9W?5,2;ns$ ];E^jA*͏Y4 bEN @jJ}JI6Fд'038jTl ]Dt/0T>r=8,Iɘ ƿ]cC0I+-AC6(񚇪I90cSBۦZdP % /2%#'u/Tj>] 5 RȈ{ꡠeQk mZӑu;7:[k@^ R9ڨ6 ij"WNNkK Ɗcp;vJu $w`5n d 72T0>*G 7  љ4bA.^,h$ Z ݎS?l?B }UEN#">li GYxE/kUKc29e+ j?d ZfNxwZ7W 2bR9ikA|<ƃf;6Oj~/MPUa}a%壖SlFbk 1 Et.eE'ѢQZeD-o~g Ôԛ_:~5!Dq:{8[Ѷ'Mzeݦt kc {,ϑ#o/?d6C,U{| T]h @AeuއsuZa}zAXu!;Zl쯭jt5ΤE !@vp+Qpa6_ yT%Ѝ-k`պ1 KE C@n sKZp"U?~a8l8Sδj4DutHEKu;i-l~E)6~n_7~ƭ W$^2\`S jvI&x Bi@zaow!fݣ{7X^seqf" լ4*:f0^Y>ab1 f] D70]AF g\96H.T$\qxM/ 1O\%JT*ڭwܸ.dy[x֠9{g\6/wZMrḱF?'#PY7Nq+Hw-g/jz'qm't.omgX"MyX)اBw?DM_W0Ɂӻ~*%g7 o64ƛW~N&zIAac*;Mz̺{& =3O`f}Y~$$%.ĢxM4'Ra&"޺CQXc&(TE}K"zX(\Eo`2˾ kНښ5L"6NW=uh?^)zɿȺN͉jSe3O3@<(lY}HM~e@Mpd( ri&2 /81՟M`"LNmH-\QB,:a7]6 >٥Y70Y֡vڬZjjT39ƟTh;l)Cr RȰqE\0 G$,LOx~6 I0paݯc}*`j %#&jM[[?:^Þݡ_]~U([417ʆ1~żRfcwML-E+A M JnC /kAUCF<p!EoG"lmvDz,Txٵ)zSy.cu[#P0'DD^i?x{=. Lg7!= j~Z{*[ҿډtcd*F3kG}u,Zo.7M̉8U!4p>gZ]y=C=u=a.<叉uVujYlak3 +d%x'.n}BJ"LdBq3a9Z D: xh)L_TN~n4aP3>Y5N{$QJ,Bف1wh$L3_pXJo߰MԻ,H (^r /-\2qz7hsa$ ߦ`ȓFADZv."v IgkፙK+T}ebAƙ(jU${PBo !KL:=Q7‹AkV_ T6Pjr^Ws7CMOqNo,Z:B߉좨Z$P^sU4+Z?@SLi _IE-m¸Ag%mr|'<Pj(׉5̙6U.ձsBϫ@uB-T)j=cXXy>(oh=\G;bZḳ(9\JkZZ nX}iڨhZA5߲Rqdl%ItA϶Guwx*ilMϕ5 ;$I˲>aA sq.(CDFGIv(w Dd 8ᄆ895 0!$HZ6Qh7Lk(Qz%\+yM uaLa@ə<@:rmu_^#pyZ0 U3p =rQ4c^kg)lɚ["WȄXhE>D|JL;{SE5 xEDrF,)ުS/oj/Z] aAmWĄh'/ Bmkf< N'܌wnɾ[Ƅ/ԏ Qf2Ѧ~`t z/DF}dļ{Zz阚|.n&54h,65A5hҔ iڕz_l^S9j>u>W\kiC )-'c\ס6QM/ke,mDD$a#aQn|MJe^aF/yhH~w&pSXc¤5BnxQ\f( vKFx+>' YrOƿ wƬȵYV`0.,]9ԓN#)r/t"I9N!Vͫk/"打nH:OkQWZ>,ӏ^ zA !o\i)LUXx,{7(2U 4 $ Qe|;Ȅjk(؉fp!{Fȷcay5(L5Cp&2 ,YOBjk7A(&- oÎëB/,`zJ9qYXL05e6J$s},mf,bUfxh/@yJ~TE}[i RZQȥ j=kIOHIfC-S9' &UˡX?lSW sjv\jr>f7wTswnf5ϣM3 I|F'D{scg9Y:BuB>l}+^Wpi']7tB֮vGzdEf0V4iUq'Ωcj@ t/@d>AٹP/-t)NUƒ2XS}]_0JWi 7UW0rwMqnY5:u/x=4q]U\MUT0"N$@Tڷ5uVZ]آkGM,9#1~bN S@ cyV!H1j&YxG-Zz¡o e}`Z^ _;ɾ{T5ge;lo~$/foyDr2x|g=̽P#D͎֭Huw0h4ohJѶhJ>Po` y ZiSHN2Lُ0PQo'c*&WfÒqF[ûhlm3ow4qqVݗ;A`$f@&fm/ qZaYѴ7U㶈6k! OԟUUx{YL.m^:ޘ Lנ;EQǔ`a q(OՇϋT+/+rfpp-7kSgYwV7'<,8Zbx'VN]Y畽?(Q;T#!6FD^ ZZ돬n 7*/+ad(qF*HX2b ÷u8JoPGJ<r\L⛪rҙ#kr{'9`31: 똯Mbn?P)Zn1.;_we|yS.TBȴnhqa6dF/k] itXlWrJlF0A -qaf2If ˜(u0{TcB;*9ƎB@ ޳)ŞjŅ' 3Uv(޴ݓnG WGnR[,y`Ew: STEW}NIcaߌ{k&&&#Sfܤ U=tsF]fnپgWL1JYX]@LzD~SMD£7"pNBMiҺ 'i A Ve7Kd&Z&ӋTHd}+j´W"l`,:+ŏW ]. +:"Ɂ ||FU:VpnZ=ٔظ!|H( C9  ̄Y~ݝ;Z}RIt5+Y~(؛6p[je[pqF[-Wڣ-htEsY gAl$} FOFy;AAO[01)bhhॴgR>|^Uvn/D3%Z[ub un%IMr ّ kO'α,?ĦoDt kzT* \^I"HYo;'=knHR# וxMmE+>wPBkEO>傼7n,:a׉l/QyC&32'*'dKȟڈy PW hD5 61#8$f9{-&炴?@NLU̕9J; o0^^[?ATW(}8L"yb<lKDqtTb`#PCM#~JUqdqLC @\7<a4Ȗ iӣFgpٸ}qGIռ0[}͂yA-]tsf+<\oӏ^!wBoH~뤄]{lV/|>@8'VDe Zqu!in5Ƶĭ ED.MN6s8NkJznJ $/p(V{èhPy ea9wNA\T9|&x4aX9٘&f3K;4؇Ϲe .]zjkE\<̐67 -L-5/ϐTmA>60^a Ѽ"SuCS9!"L4wBJI1V36Bo1͇Z6MD[c+_ B "֍G wj}g#W[?m*'ax±/W~2!nCKhz0.Vޡ#lE$Cz5Jޟz=-Dva1zg1.h3вMaE We{|yDue[ 9EA"X@~)8Ft\"&쓛9X6R`J62fbɛ<4 ,R*[VY:!O&J흟 w~PHWFC|}mCѫo>!3P9 >$q+F<\Xm)Yj]` M<6;u4Zdiք^1QJj( |4cL0a5 Q͵};M\{}5[`9 zU8ik) *a0c5l<ÞLqROzsm@f qs7>j ?*uPхC;oP ow$wC.RHWk;ҋݖhVޔ,B/ jDLA3qx&olm%7Am~~TLղ3tY5Co]-si~J ~1.QĻYD- 2h.S~"0n~wc|Œ"f/pj5/Lyݚ '1o0tlɩ)6aZ,~Fv dk» k3z#_ۛw'BqՑ ,=qGNEV )ܯ!SEe=co;b h+$z4tVDm̉BF6b $kқ *7E3.jXLꪓbo'Rcn9 f

孔子与墨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与墨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与墨子的生平简介
孔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176.html?wtp=tt
墨子http://baike.baidu.com/view/2232.html?wtp=tt

孔子姓孔,
墨子姓墨。

墨子,汉族。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
【墨子生卒考】
[编辑本段]
钱穆
墨子生年,自司马迁已不详,仅附...

全部展开

墨子,汉族。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
【墨子生卒考】
[编辑本段]
钱穆
墨子生年,自司马迁已不详,仅附著于《孟荀列传》,云:“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二说相较,后者为是。《汉志》云:“墨子在孔子后,”《后汉书 张衡传》注云:“公输般与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皆是也。余考墨子止楚攻宋,在楚惠王四十四年后,五十年前。时墨子年三十余,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当死于其时,年寿盖逾八十。(葛洪《神仙传》:“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学道。”孙诒让《闲诂》谓其说虚诞不足论。然墨子年寿必逾八十,余尉或可墨子寿八十二,后世遂谓其入山学道也。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则此事无足深论。)上推墨子生年,当早周敬王之末年,或犹及孔子之未死也。(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近人梁启超《墨子年代考》颇精密,然谓墨子生于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间。)约当孔子卒后十余年,卒于周安王中叶,(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间。)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则犹微有误。余考墨子之生,至迟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后十年。其卒当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较梁《考》移前十许年。以止楚攻宋一事为主眼,似粗得墨子年世之真。梁《考》又谓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于郑繻公被弑之后三年。因谓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郑繻公被弑,在安王六年,故黄式三谓鲁阳文君将攻郑,在此年也。即弃去一年计之,郑繻被弑后三年,亦仅为周安王之九年。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盖一时之误。
《淮南 要略》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盖墨子初年,正值孔门盛时,故得闻其教论,受其术业,非谓墨子亲受业于孔子也。《墨子 耕柱篇》:“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对曰云云,子墨子闻之,曰:叶公未得其问,仲尼亦未得所以对。”今按:墨子幼年,正当孔子晚节,或竟不及与孔子并世。孔子游蔡,遇叶公,墨子尚未生。此云闻其问答,亦得之传闻,非谓其时墨子已生,有知识,能云云也。《耕柱篇》又载子夏之徒问鬪于子墨子。孙诒让《墨子闲诂》曰:“《史记索隐》引《别录》云:按《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在七十子后。”此亦误。《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岂得谓子张在子夏后?谓墨子年事较晚于子夏则可,谓墨子在七十子后则非也。
【生平】
[编辑本段]
墨翟相传原为宋国人,出生在山东枣庄市木石镇。后长期住在鲁国。曾学习儒术,因不满“礼”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成为儒家的主要反对派。据说楚王曾计划攻宋,墨子前往劝说楚王,并在与公输般的模拟攻防中取得胜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与主张见墨家。
西汉太史公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所以后世一般认为他是宋人。
公元前5世纪初,墨子可能是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他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他自称是"鄙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和"贱人"。汉朝的王充甚至说,孔子和墨子的祖先都是粗鄙之人。墨子曾做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曾经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之术,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 、《书》 、 《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舍掉了儒学,形成自己的墨家学派。
墨子"好学而博"(《庄子·天下》),并且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大好人。孟子对他这种"士志于道"的精神还是十分赞扬的:"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尽心上》);庄子也由衷得称赞:"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庄子·天下》)。
墨子许是洞察到人性的弱点,其著作《天志》《明鬼》宣扬敬天事鬼,以震慑当时权力不受约制的天子国君,遂形成墨家宗教观,也因此受到后人的曲解与批评。东汉哲学家王充写《论衡》一书时,狠狠批判了墨子的宗教观。但无论如何,墨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无疑占着极重要的位置,墨子本人也是一位极杰出的优秀人才。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地反对兼并战争。
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相传收藏图书甚多,有图书达三车。《墨子》称“今天下之士,君子之书,不可胜载”。梁启超在研究私人藏书的起源时:“苏秦发书,陈箧数十;墨子南游,无书甚多。可见书籍已经流行,私人藏储,颇便且当。”
在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对立的最大的一个学派,并列"显学"。
墨家同时也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格纪律的团体,最高的领袖被成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领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后转脚跟后退。
墨子的思想共有十项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基本点。
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西到郑、卫,南到楚、越。他还曾和公输盘论战,成功地制止了楚国对宋国的侵略战争。
墨子还在名辩说方面有所成就,成为战国时期名辩思潮的渊源之一。墨子的事迹,在《荀子》 、《韩非子》 、《庄子》 、《吕氏春秋》 、《淮南子》等书中有所体现,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墨家弟子所编写的《墨子》一书中。
墨子天资聪慧,据说他用木头削成的车轴,能承受六百斤重的物体;看到满山的野果壳在雨水浸泡之后流出色液,就发明了坑布之法引导山民坑染布料。墨子还把自己对坑布技术的感悟上升到哲学的思维高度,这就是后来他写的名篇《所染》。 由此可见,这位墨子还是一位发明家、科学家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在军事上知道以兵制兵、以战制战、以术制术、以器制器。为此,他写了《非攻》、《备城门》等一系列军事名篇。
墨子在学习中,常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对照,写出了《非儒》、《非乐》、《节葬》、《节用》等名篇。许多知名之士都投奔到墨子门下,墨家学派开始形成。墨子对其门徒不但授以思想理论,更重视在实践中学习,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出兵打仗。历史上有名的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墨子的著作中,还有一部分学说涉及自然科学,如力学、光学、声学等。小孔成像原理还是墨子最早发现的。他的微分学原理,也比西方要早。因此,他被西方科学界称为东方的德谟克利特。
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墨子老年隐居于鲁山县熊背乡黑隐寺并卒葬于此,现存有土掉沟、黑隐寺、坑布崖、墨子城等古迹供人们瞻仰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2232.html?wtp=tt
回答者: zwlmagician - 经理 五级 9-2 19:04
我来评论>>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 个人评价

75% (3) 不好
25% (1)
相关内容
• 如果物质分割的条件是“化学变化”,则《墨子》中说...
• 墨子讲述鲁人葬父的故事,是想说明什么道理?
• 《墨子》,现在一般认为是() 和()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 墨子发明过连弩吗?
• 子禽问墨子>的译文
更多相关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墨子 简介
其他回答 共 3 条
墨子
中文名称: 墨子
又 名: 墨翟
性 别: 男
所属年代: 春秋战国时代
生 卒 年: 约480~420
生平简介
墨子(约前480~前420)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他和楚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目前所知墨子事迹仅此。
墨子有著作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后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仅五十三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其余大都为墨家后学所作。其中《经》、《经说》和《大取》、《小取》,均属名辩之作,以讨论人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等问题为主,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故为集名辩大成之作,是今天研究战国名辩之学的重要材料(见《墨经》)。《备城门》、《杂守》等十一篇,主要讲城守之术,应为兵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种见证。还有如《亲士》、《修身》、《所染》,前人多疑非墨家所作。
《淮南子》说,墨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家和儒家都以《诗》、《书》为经典,但儒家尊周,墨家尊夏,两家不但在学术渊源上不尽相同,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互不相容。儒家辟墨,墨家非儒。墨自儒出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据《墨子》可知,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著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家在战国是一重要学派,和儒家一道被称为显学,其徒属遍天下。墨子弟子中较有名者有禽滑□、县子硕、公尚过、随巢子、胡非子等。《韩非子》说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
当时人称活动于齐、鲁、宋等地的墨徒为东方之墨者,称活动于楚、越者为南方之墨者。墨徒进入到秦国者也不少,从惠文王时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礼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号令门》篇即出于秦国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国具有较大的势力。
墨徒对自己要求较严,《庄子》说他们“以绳墨自纠,备世之急”。特别在生活奉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从而形成了墨徒与别家所不同的一种独特形象。墨徒之间还组成纪律严格的组织,以精于墨理者为首领,号曰“钜子”。“钜子”死则另传他人。墨徒以钜子为圣人,“钜子”权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处置犯了过错的墨徒。《淮南子》说“钜子”可以指挥其徒属“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后,阳城君等贵族反对吴起而失败,墨家“钜子”孟胜效忠于阳城君,其徒属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难。
从西汉开始,墨学不再为世所重,故很少有人为《墨子》作注释,仅西晋鲁胜曾为《经》、《经说》作注。宋郑樵说《墨子》还有乐舌注,不过鲁、乐之书都未流传下来。清代学者因治经而兼及诸子,于是卢文□、孙星衍、毕沅等又都为《墨子》作校注。清末孙诒让《墨子间诂》为各种墨注中之最佳者。
回答者: josheng - 初入江湖 二级 9-2 19:05
墨子,汉族。中国先秦墨家学派创始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科学家、人权活动家。
(约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出生于山东滕州,也有少数学术界人士认为墨子出生于河南鲁山。
回答者: miaozhun - 秀才 三级 9-2 19:06
墨子(约前480~前420)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创始人。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他曾仕于宋,为大夫,又到过卫、齐、楚、越诸国。楚惠王时,公输般作攻战之具,打算为楚攻宋。墨子闻讯,行走十昼夜,到楚加以阻止。楚惠王晚年,墨子曾向惠王上书。他和楚贵族鲁阳文君相友善。目前所知墨子事迹仅此。
墨子有著作传世。《汉书·艺文志》著录《墨子》有七十一篇,后亡佚十八篇,故今本《墨子》仅五十三篇。其中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者有《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其余大都为墨家后学所作。其中《经》、《经说》和《大取》、《小取》,均属名辩之作,以讨论人的认识论和逻辑学等问题为主,可能成书于战国晚期,故为集名辩大成之作,是今天研究战国名辩之学的重要材料(见《墨经》)。《备城门》、《杂守》等十一篇,主要讲城守之术,应为兵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也是墨家善守御的一种见证。还有如《亲士》、《修身》、《所染》,前人多疑非墨家所作。
《淮南子》说,墨家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墨家和儒家都以《诗》、《书》为经典,但儒家尊周,墨家尊夏,两家不但在学术渊源上不尽相同,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互不相容。儒家辟墨,墨家非儒。墨自儒出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据《墨子》可知,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是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命鬼神的迷信思想是墨家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它不仅决定自然界星辰、四时、寒暑等的运动变化,还对人世的政治起支配作用。因“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对于鬼神,墨子不仅坚信其有,而且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也会赏善罚暴。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上同于天子。墨子认为,国君是国中贤者,百姓应以君上之是非为是非。他还认为上面了解下情也很重要,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尚贤是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④节用。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著极为俭朴的生活,而且要求墨徒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墨家在战国是一重要学派,和儒家一道被称为显学,其徒属遍天下。墨子弟子中较有名者有禽滑□、县子硕、公尚过、随巢子、胡非子等。《韩非子》说墨子死后,墨家分裂为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三派。墨徒受到不少君主的信用和看重,“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不可胜数”。
当时人称活动于齐、鲁、宋等地的墨徒为东方之墨者,称活动于楚、越者为南方之墨者。墨徒进入到秦国者也不少,从惠文王时起,若干墨者受到秦的礼遇和信任。今《墨子》中的《号令门》篇即出于秦国墨徒之手,表明墨徒在秦国具有较大的势力。
墨徒对自己要求较严,《庄子》说他们“以绳墨自纠,备世之急”。特别在生活奉养上提倡“以自苦为极”的牺牲精神,从而形成了墨徒与别家所不同的一种独特形象。墨徒之间还组成纪律严格的组织,以精于墨理者为首领,号曰“钜子”。“钜子”死则另传他人。墨徒以钜子为圣人,“钜子”权力很大,可依墨家之法处置犯了过错的墨徒。《淮南子》说“钜子”可以指挥其徒属“赴火蹈刃,死不旋踵”。楚悼王死后,阳城君等贵族反对吴起而失败,墨家“钜子”孟胜效忠于阳城君,其徒属八十三人都和他一道死难。
从西汉开始,墨学不再为世所重,故很少有人为《墨子》作注释,仅西晋鲁胜曾为《经》、《经说》作注。宋郑樵说《墨子》还有乐舌注,不过鲁、乐之书都未流传下来。清代学者因治经而兼及诸子,于是卢文□、孙星衍、毕沅等又都为《墨子》作校注。清末孙诒让《墨子间诂》为各种墨注中之最佳者。
孔子(前551-前479) :
春秋末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曾任鲁国司寇,后周游列国。晚年又收徒讲学,弟子相传有三千人。其学说以仁为核心,而“仁”的执行又要以“礼”为规范。政治上提出“正名”的主张,提倡德治和教化。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自汉以后,经过不断补充和改造,他的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影响极大。著作有《论语》。

收起

把孔子与墨子放在一起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两家都是先秦时代的显学,如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其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渊源。对此《淮南子》的说法是“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韩非子的说法则是孔、墨“俱道尧舜”。再次,则是他们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对此《淮南子》的叙述是“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而韩非子的评论则更客观一些,他说孔、墨“取舍...

全部展开

把孔子与墨子放在一起讨论是很有意义的。
首先,两家都是先秦时代的显学,如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其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渊源。对此《淮南子》的说法是“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韩非子的说法则是孔、墨“俱道尧舜”。再次,则是他们最终走上了完全不同的道路。对此《淮南子》的叙述是“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而韩非子的评论则更客观一些,他说孔、墨“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要了解这其中的原因,关键在于把“周道”与“夏政”这两个关键词的内涵搞清楚。简单说来,“夏政”是《庄子·天下》中讲的“禹之道”,它是氏族首领与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原始公有制的象征。而“周道”则是一种讲求“爱有等差”、“亲亲尊尊”的私有制初级阶段的象征。前者在中国古代也被叫做“大同之世”,后者则是所谓的“小康之世”。
当然,即使墨子乃夏王族后裔之说成立,也不能说它就是墨子推崇“夏政”的根源。从某种意义上讲,与孔子热切地鼓吹恢复周朝礼乐制度一样,墨子扛起“夏政”的大纛也同样是冷静思索与理性判断的结果。这是因为,生逢天下大乱的春秋战国时代,如何找到它真实的原因以及在这个基础上探索解决现实危机的出路,既是包括孔子、墨子在内的所有先秦诸子的最关心的时代课题,同时也是激发他们产生各不相同的思想智慧,甚至是相互之间发生激烈思想冲突的根源。对同习儒者之业的孔、墨的分道扬镳,也应该从这个角度来认识。
在孔子看来,春秋时代之所以出现君不君、臣不臣的“礼崩乐坏”局面,完全是因为集中体现在周礼中的那一套君臣父子关系被破坏了。而这个文明框架的被破坏,则又直接根源于个体,特别是诸侯与贵族阶层的心术不正与私欲的恶性膨胀。或者反过来说,假如不是个人的本能冲破了礼的规范,假如每个人都安于他的本分,那就根本不可能出现“礼崩乐坏”的可怕局面。一切现实问题的总根源都是由于私欲的恶性膨胀,这就是孔子赞美周朝“郁郁乎文哉”、提倡“克己复礼”,以及要不惜一切代价重建周礼的权威性的根源。而墨子的观点与此截然相反,他以为春秋时代的社会动荡与人心的不古,不仅不是造成现实世界“礼崩乐坏”的原因,相反,它本身恰是由于周王朝在政治上重礼隆乐、并为此恶性地损耗了社会物质基础的直接后果。墨子的论证可以表述为:首先,周礼的等差制度破坏了“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原始公有制,而一部分人变成寄生阶层则意味着社会生产力总体水平的下降;其次,在维护这一套礼乐制度的运行中又耗费掉原本就相对不足的物质财富,它们使本就比较紧张的物质生活资料变得更加不足;再次,在周礼中确定的新型人际关系还直接败坏了朴素而高尚的氏族风纪,使人心日渐沉溺于不可自拔的自私自利的泥潭。如周礼中最看重的“父父子子”就直接破坏了氏族时代的人人平等原则,它是人变得极端自私,只爱其身而不兼爱他人的罪魁祸首。此外,还有周礼的三年之丧又直接影响到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使一个社会的劳动力资源陷入匮乏之中,等等。总之,在物质生产、人自身的生产与精神生产三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墨子看来都是由于周王朝的礼乐制度造成的。而如果没有这一套礼乐制度,像夏代那样一方面人人参加劳动以增加生活资料的总量,另一方面平均分配劳动成果而杜绝一切贫富差异的发生,那难道不是一个更加理想的社会吗?这就是墨子“背周道而用夏政”的根本原因。
这两位先哲的论题与论争,用孟子《告子下》中的一句话,即“礼与食孰重”?用今天的话说则是:政治文明重要,还是物质文明重要?而两位先哲争论的焦点则是,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上应当采用何种政治理念来行政?这其中的重要性是自不待言的。与西方文明的核心在于发展生产力不同,中国的农业文明尽管发生很早,它的生产技术在古代世界中也一直遥遥领先,但由于它的自然地理条件不是太好,所以不是如何从吝啬的大自然中夺取更多的食物,相反,怎样才能使有限的生活资料获得更合理的分配,或者说,在中国文明中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这才是孔、墨两家的根本分歧所在。
在这里,孔子与墨子提出的是两条完全不同的政治思路,而这个问题本身又是一个在逻辑上不会有结果的两难论题。正如现代哲人张申府所说:
人类所最需、也就是中国人所最需的,就是相喻,相信,相谅,相与为善,就大同,弃小异,取彼此之长,而舍彼此之短。
但是,在没有饭吃的时候,说这个有什么用处呢?
但是,不这样子,又几时才大家都有饭吃。
具体说来,在“没有饭吃”或不能“大家都有饭吃”就要出事这一点上,孔子与墨子是一致的,他们的分歧主要在于用什么方法来实现“人人有饭吃”的理想。墨子对此开出的药方是,一方面要集体劳动以便尽可能地增加生活消费品的总量,另一方面还要平均分配以避免“几家欢笑几家愁”的两极分化。而孔子则更看重“不这样子,又几时才大家都有饭吃”。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首要的问题不是外在的物质财富增加多少,只有首先使人成为与禽兽相区别的、有礼义的人,才能在根本上一劳永逸地取消分配中的“争”和“乱”。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合理性,因而,一种理想的政治理念与思路,就应该同时关注到这两方面的存在与需要。但遗憾的是,由于孔、墨命运很不相同,一个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而一个则很快成为绝学,所以后者的合理性价值也就往往被深埋起来。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讲述墨子的一个原因罢。

收起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简化像墨子生于东鲁(今山东省滕州市),死后也葬于滕州。目前有西安、北京、上海、香港、山东和河南等地的诸多专家出版了21部专著认定墨子故里是滕州,...

全部展开

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前376年),名翟,今山东省滕州市人,汉族,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曾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简化像墨子生于东鲁(今山东省滕州市),死后也葬于滕州。目前有西安、北京、上海、香港、山东和河南等地的诸多专家出版了21部专著认定墨子故里是滕州,并从七个方面论证墨子是滕州人,滕州大量的墨子遗迹也为此说提供了充分的史料依据。再加上滕州濒临微山湖畔,因此滕州市也被愈为——“墨子故里,江北水乡”!
2006年11月1日到4日,《墨攻》(《墨子攻略》)影片发行方西影华谊在山东滕州举行盛大的“寻访墨子、敬拜墨子的大型活动”,导演张之亮率众主创人员亲自前往墨子故里——滕州。随后,《墨攻》所有主创也将于11月中旬在北京、上海、深圳和香港等地举行盛大首映礼。
2008年5月16日,中国(滕州)首届国际墨子文化节暨第七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在滕州成功举办。
[编辑本段]二、墨子姓名考
历史学界至今无法确定墨子的真实姓名,有以下各种说法:
1.墨子姓墨名翟。
最传统,最为大众所接受的说法是,墨子姓墨名翟。《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内都如是称。《元和姓纂》明确说墨子乃孤竹君之后,本墨胎民,改为墨氏。而《新唐书·艺文志》也沿用这种说法。另外,在《孟子》中也提到墨子名墨翟(与杨朱并提)
2.墨子姓翟名乌。
南齐孔稚圭所著的《北山移文》则称墨翟为“翟子”,元朝伊世珍所著的《琅环记》[2]也附和此说,并认为墨子姓翟名乌。清朝周亮工所著的《固树屋书影》更具体地提出:“以墨为道,今以姓为名。”认为他姓翟,并将姓转成名;而“墨”是一种学派。晚清学者江琼所著的《读子卮言》承袭周亮工的说法,并进一步说明,以为古代确实有“翟”这姓氏,但无“墨”姓,而且战国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小说等,都没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
3.墨翟为“貊狄”或“蛮狄”之音转,非姓名。
近代学者胡怀琛有研究墨子,在其所撰《墨翟为印度人辨》一文中提出,墨既非姓,翟也不是姓,更不是名,而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是用来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外国人。
4.墨为古代刑名之一。
近代学者钱穆的《墨子传略》从墨刑是古代刑名之一的角度展开研究,认为古人犯轻刑,则罚作奴隶苦工,故名墨为刑徒,实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为极。墨子和弟子们都“手足胼胝,面目黎黑,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这样,就被称为墨了。而历史上西汉淮南王英布遭黥刑后称为黥布,也是一证。而翟确实是名,因《墨子》和《吕氏春秋》记载墨翟,往往称“翟”。
虽说墨子的姓名不可考,但他长得黑却是真的,人称:阿黑哥,小黑。
[编辑本段]三、墨子故里
滕州墨子像墨学研究学者张知寒在《墨子原为滕州人》、《墨子里籍新探》等论文中进一步考证,墨子出生地应为古代邾国的“滥邑”(现山东滕州境内),滥邑后来归属鲁国。其主要依据有:
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史载滕州东南有目夷亭
墨子学说继承了邾娄文化的传统,而邾娄号称“百工之乡”,而墨子生活习惯和科技成就与此密切相关。
虽然张知寒在当代较早开始研究墨子,但是"墨子是宋国贵族目夷之后"这一主要依据没有证据有力证据支持。
长期以来,墨子里籍一直是历史学界争论的焦点。墨子里籍到底在哪里。国内21部论著论述墨子里籍在山东滕州市, 这21部论著从四个方面列举铁证证实墨子里籍在山东滕州市。一是专家学者到实地考察列举实据。冯成荣、高天生、徐希燕、史党社、萧鲁阳、潘民中、杨晓宇、陈金展等二十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在山东滕州市考察发现,这里拥有大量墨子遗迹、遗址、墨子庙、墨子店、墨子洞和墨子故里碑;墨子故里碑见证人年逾八十岁的张冠文先生当年曾护理故碑;今鲁山县黑阴寺附近还有一个黑姓聚居的小山村,该村人都姓黒,祖传下来姓墨,自称是墨子的生裔;另外,滕州民间还有很多关于墨子的传说,如墨子的晒布石、讲经洞、墨学传人等。二是实地考察中,专家学者将墨子留下的《五十三篇》书中方言与滕州市现在方言进行印证,结果如出一辙。如“荡口”(意为言不由衷、唠叨不休、夸夸其谈)、“隆火”(意为生火、点火)、“安生生”(意为安静、安宁、安稳、平静)、“中不中”(意为行不行)、“强梁”(意为蛮横)、“待客”(意为请客、宴客)、“不材”(意为没能耐、没出息、)、“饥”(意为饿)、“宾服”(意为服气、服从)等。徐希燕博士说:“语言是活化石,墨子只有从小生活在滕州市,其书中才会有这种语言。”三是专家们查阅了大量史书记载,列举墨子在滕州市活动的佐证,东汉学者高诱为《吕氏春秋》作注,在《慎大览》云:“墨子名翟,鲁人也”;为了证实“鲁”是东鲁西鲁,清乾嘉年间,陕西巡抚毕沅、山东博山知县武亿注:“鲁即鲁阳(即山东滕州市),春秋属楚”。四是历代许多志书记载了关于墨子与鲁阳,墨子与鲁阳公、墨子在山东滕州市活动的情况。
一、 关于“自鲁趋而往,十日夜至郢”
《淮南子·修务训》载:“昔者楚欲攻宋,墨子闻而悼之。自鲁趋,而十日十夜,足重茧而不休息,裂衣裳裹足,至于郢。见荆王。”
鲁国距当时楚都郢城(今湖北江陵),按地图之直线距离,也有两三千里之遥。在当时落后的交通条件下,十日夜至郢是不可能的,何况又是步行。因而刘蔚华认为:如果理解从鲁阳出发,出鲁阳关,经方城或南阳,路程仅及鲁国至郢的三分之一,倒是有可能的。故此,把鲁都认为是鲁国,是有点武断了。
二、 关于“南游于楚”
方授楚在考证墨子故里时,也曾驳斥毕武之说,他说:“按楚人之说,(鲁阳当时属楚)毕沅、武亿均由误解‘吕览’高注(即《吕氏春秋·慎大览》高诱注),谓鲁人即是楚之鲁阳,而非鲁卫之鲁。考《贵义》篇称:‘墨子南游于楚,’若自楚之鲁阳往,当云游郢,不当云游楚,……其非楚人可知。”就以此认定,墨子不是鲁阳人。笔者认为,这要从两方面来考察。首先是鲁阳地区的隶属沿革。武亿篡清嘉庆《鲁山县志》载:“鲁阳于周,为东都近畿地,春秋时属郑又属楚。”这就是说,鲁阳原为东周的直属地域,后又属郑,在其后又属楚。原来并非楚地。而且鲁阳又是鲁阳文君的封地,是一个独立王国,对楚来说有它很大的独立性。其次,这时的墨子已不仅是个鲁阳人了,而是一个“以天下怀游走四方的学者,一个有严密组织的墨派巨子。经常来往于宋国、鲁国、齐国、卫国、楚国等许多地方。”鲁阳虽为故里,但早已是个外乡人了。说他“南游于楚”,不言南游与“郢”,也无不可。
三、 关于“北方贤圣人”和“臣北方之鄙人也”
孙诒让还根据《渚宫旧事》载鲁阳文君说楚惠王曰:“墨子北方贤圣人”和《吕氏春秋·爱类》“公输般为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之句,认为墨子“则非楚人明矣。”(孙诒让《墨子传略》)
他认为墨子既是鲁阳人,自然是楚国人,既然他是楚国人,说他是“北方贤圣人”,而不说楚国贤圣人,那墨子就不是楚国人。
笔者认为,这里说的“北方”,同“南游于楚”的含义一样,因为墨子已名显齐、鲁、宋、卫诸国,不仅仅是鲁阳的贤圣人了。又齐、鲁、宋、卫等均国均居楚之北方,说他是“北方贤圣人”,才能显示出墨子的声望、地位和影响。而且北方这一概念,也完全包含了楚之北方,鲁阳就在楚之北境,因而鲁阳文君向楚王介绍墨子是“北方贤圣人是十分确当的。如果说墨子不是楚国鲁阳人,鲁阳文君反而不能说“北方”。如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向大臣们介绍晏婴说:“晏婴齐之善辞者也”,齐在楚之东北方,他为何不言“晏婴是东北方善辞者”呢?正因为晏子非楚国人。
关于“臣北方之鄙人也”一语,过去一些人把“鄙人”理解为墨子自贱的谦词,实际不然。古人把内地称国,边地称鄙,这句话正是说墨子是楚国北方边陲的人。当时鲁阳正处于楚国北方边境,此语也是十分确当的。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云:“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和《墨子·鲁问》:“鲁之南鄙人,有吴虑者”,皆即此意。
对以上考辩之后,笔者还有几点管见,愿与学界商椎。
一、 墨学不可能产生在儒学渊源地之鲁国
中国第二大儒孟子怒气冲冲地说:“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尽管墨子时代孔子已经作古,然孔子门徒“有名七十二贤,无名者三千”,至墨翟时,孔子的再传弟子不知该有多少。从此可知,墨学不可能产生在礼仪之邦的鲁国,而产生于僻远的近夏之域的鲁阳倒是可能的。看来墨翟当属鲁阳人颇为近理。
二、 墨翟为何与鲁国政府关系殊少
墨翟与鲁阳文君的关系太密切了,而恰不多见与鲁国国君之交往,是否也可从此推知他是鲁阳人呢?
三、 关于墨翟故里的传说
山东滕州市一带群众,流传说,此地有“墨翟故里”石碑一方。当地群众言:“墨翟故里”石碑,在民国时期修上汤温泉浴池时铺入水中。尽管此碑没有找到,然在偏僻的山区,群众竟有此传说,也不是没有根据的。
另外毗连滕州市的二郎庙乡群众流传说:墨子是山东滕州市人,还说墨子家旁边有个莲花池,池水是黑色的,后墨子家改姓为黑.兰教,而伊斯兰教由先知默罕默德一手创立。故在默罕默德之前的称之为回教实属不妥,或许会引发宗教争议。
[编辑本段]四、墨子思想
据《墨子》可知,墨子思想,有十条五类纲领,即《墨子·鲁问》所云:“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则语之非乐、非命;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国家务夺侵凌,即语之兼爱、非攻。”其中兼爱和非攻是墨子思想的核心。
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①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爱人若爱其身",并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贵傲贱的现象,是因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②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③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④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大禹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哲学政治思想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 “ 耳目之实 ”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唯一来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能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据。墨子从这一朴素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检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废(发)以为刑政 ,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 、“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效果为准绳,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成见。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名副其实。墨子强调感觉经验的真实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局限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但墨子并没有忽视理性认识的作用,墨家学派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逻辑思想体系。
一种观点认为,墨子世界观中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一方面他强调“非命”、“尚力”,认为决定人们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说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扬“顺天意者”,“必得赏”;“反天意者”,“必得罚”。他认为“兼相爱,交相利”就是“顺天意”,“别相恶,交相贼”就是“反天意”。 但另一种观点认为,“非命”与“天志”体现了墨子“天人之辩”强烈的思维张力,在墨子宗教哲学里,天志兼爱而不不制天命,天道酬勤,天喜欢自强不息的人。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 “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兼以易别”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体行动纲领。他认为只要大家“兼相爱,交相利”,社会上就没有强凌弱、贵傲贱、智诈愚和各国之间互相攻伐的现象了。他对统 治者发动 战争带 来的祸 害以及平常礼俗上的奢侈逸乐,都进行了尖锐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则上,墨子主张任人唯贤,反对任人唯亲,主张“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他还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 ”来充当; 而人民与天子国君,则都要服从天志 ,发扬兼爱,实行义政,否则,就是非法的,这就是“ 一同天下之义”。
逻辑思想
墨子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他还在中国逻辑史上第一次提出了辩、类、故等逻辑概念。并要求将辩作为一种专门知识来学习。墨子的“辩”虽然统指辩论技术,但却是建立在知类(事物之类)明故(根据、理由)基础上的,因而属于逻辑类推或论证的范畴。墨子所说的“三表”既是言谈的思想标准,也包含有推理论证的因素。墨子还善于运用类推的方法揭露论敌的自相矛盾。由于墨子的倡导和启蒙,墨家养成了重逻辑的传统,并由后期墨家建立了第一个中国古代逻辑学的体系。
[编辑本段]五、墨子著作
关于墨子的著作有《墨子》一书。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墨子及墨家学派的著作汇编,在西汉时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但六朝以后逐渐流失,现在所传的《道藏》本共五十三篇,原来都写墨翟著,但其中也有墨子弟子以及后期墨家的著述资料,这是现在研究墨家学派的主要史籍。按内容,《墨子》一书可分五组:从《亲士》到《三辩》七篇为墨子早期著作,其中前三篇掺杂有儒家的理论,应当是墨子早年"习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迹;后四篇主要是尚贤、尚同、天志、节用、非乐等理论。从《尚贤上》到《非儒下》二十四篇为一组,系统地反映出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十大命题,是《墨子》一书的主体部分,《经》上、下,《经说》上、下及《大取》、《小取》六篇,专说名辩和物理、光学等内容,前人因其称"经",定为墨翟自著,实际是后期墨家作品,这是研究墨家逻辑思想和科学技术成就的珍贵资料。《耕柱》至《公输》五篇是墨子言行记录,体例与《论语》相近,是墨子弟子们辑录的,也是研究墨子事迹的第一手资料。《备城门》以下到末二十篇(含已佚九篇),专讲守城技巧与城防制度,其制度与秦相近,是战国时期秦国墨者所作,这是研究墨家军事学术的重要资料。
《墨子》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西晋鲁胜、乐壹都为《墨子》一书作过注释,可惜已经散失。现在的通行本有孙诒让的《墨子闲诂》,以及《诸子集成》所收录的版本。
现存《墨子》五十三篇,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是研究墨子和墨家学说的基本材料。其中的《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经》或《墨辩》,着重阐述认识论和逻辑学,在逻辑史上被称为后期墨家逻辑或墨辩逻辑(古代世界三大逻辑体系之一,另两个为古希腊的逻辑体系和佛教中的因明学);其中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特别是天文学、几何光学和静力学。
自秦以后,墨子及其弟子的言论,散见于各种典籍之中,如见于《新序》、《尸子》、《晏子春秋》、《韩非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列子》、《战国策》、《诸宫旧事》、《神仙传》等等。西汉刘向的《汉书·艺文志》将散见各篇著录成《墨子》。共七十一篇。经历代亡佚,到宋时,只存六十篇,目前只存五十三篇,已亡佚十八篇。其中已亡佚的有:《节用》下篇,《节葬》上、中篇,《明鬼》中篇,《非乐》中、下篇,《非儒》上篇,除此八篇外,另十篇连篇目皆亡佚,在这十篇中,只有《诗正义》曾提到过《备卫》此篇目,其余无可考。
《墨子》一书,既非一人所作,又非一时所成。一般认为《墨子》是由墨子自著及其门徒记述墨子言论的书篇而写定的一家之言。
按梁启超的分类,《墨子》一书内容可以分为五大类。
第一类:《亲士》、《修身》、《所染》、《法仪》、《七患》、《辞过》、《三辩》共七篇。
这一类杂有名家之言,混有杂家之说。比如《亲士》篇中的“?者必先挫,错者必先靡”、“甘井先竭,招木先伐”、“太盛难守”等,皆出于道家之语。“修身”一词,为儒家之言。《所染》中的“染苍则苍,染黄则黄”疑是出于名家之性说。“法仪”一词,疑是法家之言,纯出伪托,而后四篇是墨家记墨学的概要,有可能是墨学的提纲挈领。
第二类:《尚贤》上中下篇、《尚同》上中下篇、《兼爱》上中下篇、《非攻》上中下篇、《节葬》下篇、《天志》上中下篇、《明鬼》下篇、《非乐》上篇、《非命》上中下篇、《非儒》下篇,共二十五篇。这一类是代表墨家的主要政治思想。除了《非攻》上篇、《非儒》下篇之外、各篇皆有“子墨子曰”四字,认为是墨子门弟所记的墨子之言。
第三类:《经》上下篇、《经说》上下篇、《大取》、《小取》篇,共六篇。这一类被治墨者称为墨辩,亦称为墨经。此六篇难通难译,古字词较多,辩理深奥,加上杂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理论,光学力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理论、社会科学、伦理学、逻辑学等等,实在难以理解。这一类是《墨子》的精华部分。梁启超认为这六篇是墨翟自著。而孙诒让则认为是后墨学者所著。孙诒让所据的理由之一是:公孙龙与墨子时代不同,而且公孙龙在墨子之后,因此不可能有坚白石之论。
第四类:《耕柱》、《贵义》、《公孟》、《鲁问》、《公输》共五篇。这五篇是墨子弟子记载墨子的言论行事。亦算是对墨子的生平的记录,体裁接近《论语》。
第五类:守城各篇。它们是《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共十一篇。这一类可以说是墨家兵法。墨子提倡非攻,以守御为主,十一篇皆以守备之法为主题。墨家兵法是墨学之弟子精研而成。此十一篇古字词颇多,古代兵法阵法用词不少,很少通译。
此书文风朴实无华,但部分内容诘屈聱牙,以致两千来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近代,才有学者认真解读这本古书,才发现早在二千多年前墨家便已有对光学(光沿直线前进,并讨论了平面镜、凹面镜、球面镜成像的一些情况,尤以说明光线通过针孔能形成倒像的理论为著)、数学(已科学地论述了圆的定义)、力学(提出了力和重量的关系)等自然科学的探讨,可惜的是,这一科学传统也因此书在古代未得到重视而没能结出硕果。但这一发现,震动了当今学术界,使近代人对墨家乃至诸子百家更为刮目相看。
在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这样一个时代里,墨子能够脱颖而出,就是他实力的最佳证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