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原文初一语文的《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6:23:50
论语十则原文初一语文的《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
x}[oٵ_Q tw ?d0 N$9< HIH*[%ul]HYī 0߷Vf"rNb0}]{Z~x rfQ0hZ-Y .f̘S޵ FJЋuݭ'tqUWN)ᔒKSr[}nC3{7"&ao#8[uZ-E'_r)<'OItDL6mů~6fm! ;;?g3 N텳C[,YNlČ S彙'333ٟ~plo`~{F|A$M^k!: c+^9Ą$5Ǵ0zEޔ#zW;yhM+Dl x:~@_~`Y^EZCr#Oanc2)RD0A{mdyɸHDԴxhCO&vm|k"GdQdq.V΁̍6Xl/쮔V0NQ5X@蜿vs x篽&zm#aԫ;45mn.$ʂy˜̀6^`ηQgǡ]b߂ l .#^;'$'ZYau`J$"57@?n J6OP<11aar暮aEt KauiAgX"BOtoVDT4ӕsޞF6zKw3b[S:-L.|3wPЭ(\(DtpCd 5lD1Et}oJ\{<jbFtl{sC]v|Bnmd3`* [SR`h^!Y/$x}C*{]U 0"6fzHi9@`'E1ībb, e(zImBօm/oK+o([ϡxQi)=Lf'c!1Z5\It$X ktܛ.RA[*A$p\xBDvah!8kw޾6ujiD08,- 6[D7xv4+;gM\ܼoWߒ3ӝjU'dqt]jN$bۦ!wf2@i,5׼ u8Ncۘ߉yW{~ʛJ/b^@w,-A*V1:@XJլ Df4<@C 9_rΆ6jH!"p/Z J":(511Б4̜_3g T;cm>w6˖?7ǢNA<#_hQo:,رWG9'>+YSq:5 d0l[dU&/Mlx^dɄƛ&wҭlZS%5 %Y_Bݯ&d%s8&>U>|5%tW*&^Uu"FO"5 \BT)^*C-(MU/+Wjk*QujN$};hTP0%' H-тb{km@' r;[9tAG @os'wPgwbr<x>GKqE7@vk:k.Ű5S `>`X]8۾B30U*mQgu2&]VΝV!]&jaɰHLnsJKy$:ċZu@O͙sf|Sۑl0w(,U yHK7tPkzY98#85h:w 5K9땱s"2X1q^tnլviSA\̪l»z=bD=@Ԅ'`N6;Y'])derF̬7c䷱%7,&o8t3w0)j䑈N`9l U oL{X< ýwb5]64 H%27^d+<) ;(bI(ZCӐ'!u6w8 uY:>R{kdw[1ޭUMCH¡ ;MԽpTWz%^T|I}z&U 5G02Qb씟e}uP';p2cŤ&֋!ΉR {OW&{[? zsK.%JwcGzY,+䝳}&@;px E>'^(X2dWRF^FOo}hC'̑%T>{^R51<-0N  EX#LniV-'Znz5܆̪Re#xI2JDjbFɤ ⠪(}m@+!B >L+IEWġ ukIGu,.@SF휛.r"tgJC^F;VY3;;h LKpؐ?roi{ɢqSE("FF>風\Ay k`^LEͲi6yR*.Su\U8fcv:%fB 68&+H_cJvW 6PB3|.,E@C@HBiq U,Խ7NemnZ8잳C>/g)q5rEEkKs -%(PEWCWU6/c6r(sWy.Iw D:qn&i+^ Պa3i[RBoG"|3P;'wH!km2M5y?!=u^'_فsEe ڱ$Rs{~6:Fcl_+6U wG{f=_lZ/h =*TҀB%pxVc4V) QtbFUh=`71a! N-}>u^=fk%nVfTARЌj;`ոKc=@󪗁mR+m4+Hĩ֨JrN`_67s}n*0 DICЎPd)]ha0l$I>* &c~c!/680N^ I ieЏɦ&yzgOF6}XѣŻYrז})kԄl4caI)wJLm? FЈ Y@'pgk%7~AO\J :+cdjߘ|6.ՈUYP)@9;qwpVj,ZEEu>sfqs` >4e 3vwl!kfEed^xRmρu/ڻ0Sy҉<%RZz(0ꝷKPmakUw *m,{*6L|LU-zi6EWzqOUfqJ$S݁]{\>[¦`0cV&7z7‘8G]G΄^BcFKFQM%)1㇡N+ "N[{ܥcOM3 ߢ C7wzeO '%^ЬI ;&Lɤ^tNM0xf}zzAL+; }#~3Cxα趷 +6`YڙOtv赛 %rn6{E$/t Bb%"%`%Y 8@8Ճ-BD70p(:-ІUoaoJ23@0vz"ouސ5>WƳCKE/u"衱a@&TSiP= 3(L&DP@5B91AO%2n0xd(`?ԌbijXr'1m fZ>uֽΖ̛i8m?+ &;9 &5p!<`/} ey,{Z*&@ Itmը*jeDNnPC'%< D+s,LAgkЏ]k?W<$ZUFI\ BHNu܀vk\&/4%qCLځ:6w͛TCyP-=:\DCZosL-sۧ]ܵލۣ7~笪(#M  BY5)>q0A|15>M|dҘM0u {DƀI顳|惪;<vC wAMQ1G,‚w῜!񫙿6r{pO~>f!o*D=0-?BYzhR~gBaHw4BoH}&5a&xZOLnEl*A+-xLLZ L1'1~ҋ$4NIN|j+mk<É$աD+A[r)mժSEڑf0)x(<+Z&5LsR~4?2td4Kn{#cUjjE:}Όn&p/dqYջ c1ȇ2#fJ7V|WFzSs'X`̥# XmǼ4Xb^KTsr@p5Fy4=D,~*ir5g z`Ћ;EcZ'0. 4e ^$"LfZh`kp\&r\j-o+ kU0$2  0QxT\Q e5U/uh((e_P{L 9psD Ldw k9˗؛RzդT0e|}iyMT;{-4|h '䁲@Ӯ-KGUN+S*+OzH iͬNR6HH03wY[ޡ,=Å+Mr ~Gy=E{F߻PexM{lApr{f}%q+Y PBBiB7hS6oJJ봗^laK 83T]jawO,{ex#e5c[qJڬ]}b{5@{mL5ayr['CeG=?!+y촓Cɭa`}vMGV]a$;Hm[-:t;WzV]%̓Ԝǥʌ6^IY_@g*HdݎɌJV"K>Kow1cJiM ^ZTTcmim$ôwYBJa׀l:iIxXĩxi̦nxN%3եs6#,MgD6f5m0\6Hq/ +/gz&1O@fCb!7TP$+ɊiQ/.E'~5Ii?#D: #q-D9r1ۢA} n`!??}1K|}e̩żA͠Q!9LOWxd+UE7910bZVgM@J~` ~_@P&gz&rmE¡Ou7x|3Qg`GZs,8S߸Gi1-d|~R:>n`|-nV|F-~|h|l?*>GG1)nJ lG۷.ߕ";Zµ?:Ů7$C^1_U}Ea/*EU/"ӣNF\AA_ڞ~Z_ 8pz2D~}?-"D~QO<a^>qw oʟ|nbjh_μ[-?q0G@0{_\h`u?2*$gC+3U'||< JC^8G*N@ PZ0AISG 1kMn'5iʜM}ƮL.?@ښٟ8FpLR~jtVLL/5{ϜlN` I/#S̴Fa h,4#nLA/pL x ptv$ Jx*р)2,OGY cw䑆h,+/!J`Y/ߠضU*xj V6R<Nڻkm8QWz n#!]ov(x|#N˜izM=No1gOVeBzqI7$nѤjnSK?0'j4տ=X8' hI' _$8ˣ_RˡG:yU6ɤGؓi cIYtؓ P*#}p{ORH?ZaBw&gZ{u~`#㡭]UX#|Z1\ɦ}"`>H+|+E$(/͏@kA?=dRNvG"YP H/N-3;6"3j1z__J䌭6dva]%tp=;E:2N{g[~>?tJ:-?wJNOj0QeMWϠPd:WR_0Z|,ZWc$ w/gI3ڄD-3e\\,_1V2^vHש V[{Y n_x1S1! ;[᧰m/ 'jΟ Mws & Ìޘ HN;5Jt:5 O]K8)saXOVX- L*uIK:~;zY*'m)&8ivkI D&;5 ׽xԃe[eUo,~ b/]^6PYO>tY"w}78hUFXE۽02^dot_&R6-WjXbW)7)8(oièIsm1OԀALJIw!Glګ OF,6i1p=#ZfR6Х%[DsʯG/ p,iS,WnW"gfWʾ9R a5`_pSwѹ3g.UIWʚ'S*Sנb>yů_ib13'תB q81\f4uU^e4m {F!E~_ʟ4UBI!z&>3;jJs1Ŭ?ߓ;fX%)7x0N$m@X@IZsYeى~R ۇw)r \C?oM/ZNӊY!#ӝ;-Z+_AK%{ʤ0 Bf2+}EcZ#v[f 6% 9w^]zu[\{ 8`yWzUYB3>u$*n6̕wdLO~>nMuuҽ=fO6a0˜myaiN ofY쨴iЕNnT*d7$I/EX#n\i

论语十则原文初一语文的《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
论语十则原文
初一语文的《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论语十则原文初一语文的《论语十则》原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

全部展开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智慧。
重点字词解释:
女:通假字“女”通“汝”,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通“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本段理孔子说这段话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看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句末语气词
本段理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第八则:修身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刚强,勇毅
仁:这里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已:结束
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 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 ,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第十则:修身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呢?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字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用自己的心来推想别人的心,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其:大概
评析本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逐则注解
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第二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通过对话论述了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可贵。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提高思想修养。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总共三类: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
《论语十则》,是从《论语》中节选的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及修身做人的十条语录。这十则语录都是格言警句,每一则都表达了精深的道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文字也颇具特色,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读起来相当流畅,富有感染力。
古文翻译的六种手段
录、释、理、添、删、缩
录: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人们熟知的词,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释: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添: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删: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六则)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四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成语
不亦乐乎:指快乐得无法形容。
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身。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任重道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
择善而从:选择有才能的人委以重任。
见贤思齐 :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向他学习,和他一样。
三人行,必有我师:一些人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岁寒松柏:比喻在艰苦困难的条件下节操高尚的人。
通假字
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
女 通“汝”,表示你
说 通 “悦”表示愉快
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故,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新,新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学而时习之:时,名词作状语,可译为按时。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优点长处”。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方位名词代理活用作状语。
一词多义
1. 知:
(1)了解(人不知而不愠)
(2)明白(诲女知之乎)
(3)通“智”,智慧(是知也)
2.而:
(1)转折连词(人不知而不愠)
(2)顺承连词(温故而知新)
(3)并列连词(任重而道远)
3、之:
(1)代词
(2)助词
(3)语气词
4、信:①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
②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③谓为信然:确实
④信义著于四海:信用
5、道:①任重而道远:路途
②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6、士:①士不可以不弘毅:是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②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7、故:①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桓侯故使人问之 故:特意
③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故:所以,因此
④ 既克,公问其故。 故:原因,缘故
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知也 (“也”表判断)
(2)省略句
1.可以(之)为师矣(省略宾语“之”)
2.人不知(之)而不愠(省略宾语“之”)
古今异义
学而时习之:“时”:古义:按一定的时间,今义:时间
“习”:古义:复习,今义:学习
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三”古义:泛指多数,虚数 今义:数词,三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古义:真诚,诚实,今义:相信
温故而知新:“故”古义:旧的知识,今义:过去的,老的(此古义变今义是意扩大了范围)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
“从”古义:跟从(学习),今义:跟从(此古义变今义也是意扩大了范围)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收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

全部展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mu)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mu)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收起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mu)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全部展开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mu)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收起

论语十则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

全部展开

论语十则

第一到第九则为语录体,第十则为对话体。

这里所编的十则,分别选自《学而》《为政》《里仁》《述而》《泰伯》《子罕》《卫灵公》,其内容都与学习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是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解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音yuè,实意“悦”,愉快的意思。
(5)朋: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6)乐(lè):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拼音:yùn,恼怒,怨恨。
(9)君子:道德上很有修养的人。
补充词解释:
而:连词。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吗”。
自:从。
知:了解。
而:连词。
时习:时常的复习。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
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
重点字词解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山东费县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三:泛指多次。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补充词解释:
吾:我。
日:每天。
为:替。
谋:办事,出主意。
忠:忠诚。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与体会。那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
注: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借。
为:做。
另外词解释:
温故知新(成语):
请注意不是温故而知新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自】:《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示例】:~是学习上的重要方法。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
而:连词,表示转折。
则:连词,相当于“就”“便”。
罔(wǎng):迷惑而无所得
殆(dài):这里指有害。本意:危险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孔子说:"仲由,教给你对待知或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重点字词解释:
女(rǔ):通“汝”人称代词,你
知(zhì):通"智″本字指“是知(智zhì)也”:通“智”聪明,智慧。
之:代孔子教的东西
诲:教,传授。
乎:语音助词。
由:仲由字(子路)(前542~前480)春秋时期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
[编辑本段]第六则:学习态度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
重点字词解释:
思:希望,想着。
省:指反省有没有相同的毛病。
齐:相同
贤:德才兼备的人
焉:在其中,代词。
[编辑本段]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短处自己也有,就要改正自己与他们一样的习惯。"
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
焉:兼词“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参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词语解释: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坚强
仁: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他提出要为“仁”的实现而献身,即“杀身以成仁”的观点,对后世产生很大的影响。《论语.颜渊》:“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卫灵公》:“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庄子.在宥》:“亲而不可不广者,仁也。”清谭嗣同《仁学.界说》:“仁为天地万物之源,故虚心,故虚识。”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直到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凋落的。"
补充词解释:
凋:凋谢
岁寒:在此指艰苦的环境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 ”孔子说:"那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行于别人身上。”
重点字词解释:
一言:一个字。
行:奉行。
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欲:喜欢,想。想要(做的事)。
施:施加。
评析本段:后为成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不想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它在今天的社会道德修养方面有积极意义,已成为警世格言。

收起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全部展开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收起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全部展开

3.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 "
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4.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5.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孔子说:"看见贤明的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要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9.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收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全部展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mu)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子曰:“由,诲女(mu)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收起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

全部展开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