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特点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05:42:14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特点论文
x}n+۵ݯl @l1oI10R[DHD5$JbO rUU|:1\XAhcX"V3l׿w f2̫~xK^'~v;Io_MÌ=32`[_b&5a;` p[io/7Hr9OxrdMr{;6ɡ+?r<^+?~M&IJW_DPwm9l{a K/ޤ'VWNW`Iޙ|u|j 7MK3E.sønmTW+oo~ڟ@Iuw&sׯ_h`S.bt5wz@(L;,'wx",W.}{̫ޘ|Ҕ1W o^}kԧM\Ŗr\cz|WN ^<6$ۤǦt6pDtlV7)U~r9+q0y7I-Je$_rrV7} ]giiQbf78T^ 8{h9~5w{~`B3ŸJa;Y5,!f253ϘrX~ғptCwCdb۟m6sBȼZ,:|9)zIK|SXtLu%Ly& ~ Px:XRFnt<ٕW!{6*]NzzJ:OYӈS#E^8n4Uy绔t(krצcrW^t9XStGr+ y~p ~(prx67C GEgG\ۄl6ޘy%G'4OXl`ru*(sChu~yVLmnHj\ "Mx$XBQLoVZ7ί"NbB+J8|Y_64%+/hW1DpS't`X;\220 }iHIT8Du!MӺ)ݓZB9(rHJ5"N[׾ҽI0w" y8 qz'URL6<% OP}:i/\ǔgLn:P%d0irAgQ).t M̲5KAӝx95i.6QCj!ɔ`۴c淊^C%XX%& AO 5 x+{_9XF^5'R=wcr1LJ7C%?iŽg| 7Jj (WN`f[ &,øbE::Z,ofK식~F!D}Ayk1V٫3":t.V$7r3ē37XYNɥw6G6`-`y2J&{g94(YɲFKj]bv݊<{]%f?j̻Y=[ Z˩Itd&hu*e9p"$htS/j1KBa4:,x<˦-cUc;ndzgSdl]z9!I=VHYr3taDA[ٹZ̴H}}Y>d/<%͊8l(ؓ#S2`P"_8l5!*x1y(bT.9IlNS=оbgK/Z^Ħ)8S[]WSl34NL&cD>A_@f01-9<ٖPx!OR[M/cB$}KuBOຮ!OHpjP0;j}&ʹ)L3x:X (8xw:5@̵Wtrܧ⿮̺RTVYU;S7rzU>hJ˨cJoHJ:R*$XU&5 +`CS z:ӑw1PUE^ *-w$;țI%6cc]Br( <0e7*N,$ߨztH09P@Nux/弣1*11Xo铂+0=P͸.?ChVixf1xT|jU+*NEN~t9Pd}sˠ8&.2^7+5tF @=9[Q^㭭{;fN'tXM9vS ,T4^XZ#R8[SP8(t oa!ͪ57Ӽ %AU:%LͽV7)0n ܘ`Ih9 !7ܫ8v>I;qa `⡧u^/wzlrR/%5f$v(pD# Wl  ={=Ƃ )*u4.8`W#)?_ gMsLkt&8g1vpm>M},QpV+tUڼW<\՚9:JGQ& åUϽk'0~.跳`*ܥK;RFQ:Xlhkzv+њ}o',FkKCXE@uԨ)tB$ T{IӲj6bih^5~,q7)RWLU_Nn"j̉b@18KD=!۴In) T~_l a!9˽p/2TM{m>eKE1ΫtѐZ%BQ+⥪ /Ԇ-'O` -G&۝EԜP="QW!y# UٸNnn:=D8oc{O&lE6*Qm#k%a QG##')jo3}rTEzHa!oZшQx&ƍ/7GSg h2%נc P3QXGs^<ZOLAЊǶsiɁ_c\H;҇G1.m 8T٫22A'gUnp,^{^Ĩ}q"(; rP#e4nU5pkTVNXݿw^qJݧO>wy..OcCDpq0˙g09Ƹ|%\*mUQwr6',NmZ4~?|LŔPLd2Nz[HQR2EiѹOA54n[VCx7aΘr 8ocq$]]N>)Hy& c5&2̱Mo7Zvb3(CI.+YR#<}|޾he6e:͑ߪxf=)fSf(d|>=.pB䝹ٕ0(K~'4& oV*Rj!e m#(~r僭J弮/q;K&>uY~cI2ؚWk 9(DY7eb׫JkR[^ZEzauLes<)6*)g]YFB4wy2oIfg8k볘-1Ǻ˲iZDLV0j2+:]%#:^T֍>@P-B88C6 ,P %x%V\?`G̍nQj籩 4}|P{:7["mY)If:Ng@i ZR,k0K$=}Vl# 3ɤ`P(0\}rxpNT wVo~IaиժH9"p:SՋz g%uWrqr/i1&qe+=q*5(FGyCj6hf>oJI8re>mP[)OeVኘRD>&ί$bV*t&h~EW)f4.NT9i!s疶^x_|*OJ攩Z>;4Ͷ0OBKGB8j@ާ}ejr&ĕղ+^zbpb9rW b}MzwlAFcdȻj5tq tw!o~6ѥ/y|>ISjgtB|֋UΠGd1S*JrCb.ͮj3'l·fZXfqGCwc@2'D,Bw@Ǒb4m &+KօgCC坤Yڧc<AIr3<B(~pj`+?,؄NAGu$%Wt$p%q,ٖT:$cw>sB$үL*i: x:QQɗཤ6ū-Q"(HpTÝ(D|dLdHJ\X^`<J.G}`kJ_zaݾD(nΡЂ 5DK{?=^'杂 ݡWu2?nrN{Km@^\bOOg9 Ck)Iy+)D1e :(o]N$):+oCrfCaqhlp(QP5"d+棟| 0 = w^8kk9YJ%ba5}eJ\Gս3Tz vg~c g;šu &g{Dל'd aSzkɚ˨sFEBT©Y1yԍ$ Zyj;P(t@X-)_Z+&om59Kd#O_=XxYoվ1Qr|˩gv֖e}Q2ɺЋqËwuRidJKھ7ȜN8]dSX)L].SR)bIwʎm1i'Wf_au@&'K s#4t3Fca ltciGBܘԢm!8ͽ,ӌ{58 گ)㎬cזZ6cPL r`7Mت :QwdsTFs+ɽ q޾(%ə\9_խ[A#Aߜݩ)J[wT 5pWgI(heXԋK%n3Cl@ZvyjiQZէV+i+)@5 ?_K;i":NX璳Mg{QB` $.3h-i-s[nԖiEod*iѝ^SbYC!3dThx} T~XʕHj.vkuvo&q?TFԦ- amPQO\4-Tz4oDn)XIxI uLϯ`SڨLE+f:Q\?7Ȇ%a_U]5W+Pg.mB_^,5Ac`qX]߲O$Pgxu1¿5gPBh'x9|a䋶 UvخH&'Q-q"$V(ŤFHN@JbPUAOFK`̴+YlP]nVMѸ6fI\[̠*ȴtƓl[~ﺠGqɐ8/ zZ\Y-]q+ Rv;YTY pv·4`f}sNg,0 iL}>p?<=v)ĩuN۟Z, a@+_dCOu"O@LLPj'2=/R چI1t/^r!J2;}f|pήTʤ.[e· |+a查-xK9bgkv).C^$k#%8`Xg+q$ێm I?}UG#YMӎ`>+@y f/̒gj0gܻ:>`;Ū[ʺKV4LϘYZ=I5~iJ%8TnZ-{f`l,ߐ`NEc@5Κ `,"!+ cqZz &H&g8נ6q R * i$XYի?17|i%6?6蜱ü6SBO.kI x+싈^%5v8~?wA6cVZz3- ˹f[DpEC PZ(BuS^;i+ 0CULV`~bdbf!ox++4 -|+a 2G /4Ϧ~63KV3@q+gKyrZu#Q0!@rYz!TW|вYzYS ؊b2@OAd14S4ʹb.J^za'ӹvZEZyVHaճbhlUHD򞵷kB\PbO)@W&ms"Z!M]]ktҴBQvbFpF(gfǦZ~B)ؚܒ͕BdijsK]Ծ1~0 7TPJb@(,(4|[}21IKeֵEZ1xJ\<d$ 4"z^ash@ ~EbEg 8k KK+Co>WV~F iYz}}eg_P6"L2.eFO6R̊ea!NեGddeHu`'c\׺Fw_̚|#p#i u>ͶWUw9~򻢊[܁$»n_e׹m930z –ZKmyP%Mlh,~;qN֪NլawP>F]77mB3q>_moT5Ñ ;v\hM_ 3dWr}^$cSz ﮚd髙_SB6d/ [G+p)3&+Ei9"'Uy:ęDw0R@CAvڸEFuz"*,ҋ~3u#ObZe4Bh^ y zY{j݁j8 swRg׀)'N'?9;b `jJSKk]M^&!ؿszd06Eۋ(e[̈ UbmG "y&h2R m) __~jLnV]ܾ,K3,*#m6Mv-֋k?_wxsJE3%Eo Prm m#FDr6kR`75)yqњD7) h+7Zn HlxC {Z^P^~%]^"WI$~%ǚuuM.ńTmROUlR6Z42#I[VypJ_mwk+aAwPM.K=(>pw_.Z>Ue !>\FW$#xPdlqEe1'RШ\M_-E){"I?/QqHuARձ#+zmi]d\kBbVE NS+bL:XWUjiY`F[9p^UmD9û#(OÕW!]Keo-c=Y^ϡެ,@:.l'][_m}A{݂lu8+1P^nCItYEW\4c4|o,AiGD;%Nr"-GxOYQ$GH_}\!7R)? y9G7 }anV-f-=-DX!=(6KgҾ VbwG.Rier"s˾wU|흱#ka̖m_$r]d |o{߮8=EV7v$"Aü-ڶpA9/!{اuuy`Fo-+ /lڼ`?$ۓSz/mٗ %k(.$6̻kXdo:&o)}߸2~^^a5[@ۃA W襏$7lH"5:(P#/9ELZogK+ ej#D-pWrVJ;E <G=w`ҫk$ƔFpY/Z:yޖbYmyE{\]S}Vfmuz,gouU+ \@._q_uA@YUp2mVNDZ^)Awak]ۿ%ڽݒr^ĠWM0hŖxFLȘ@\8a HW2"'τ0'HlWV-5'mlF1યxkRmLo)lnXc2$]މpW-~}4Y+w̙h)]iPxLȮx‡2e%$t}x$NQO%ާjQ{֛,>3 {&wo?&6DuxA5 `s T:ޕD8ZU[k oޓҊ ,6=NE򆭯?s5/a/1:8tFֻlX۫>O7y+ 7M|k+rfYTVT'tu^b 9O(OZeP=*ͦ'3XϽ7n9ճw]l-UFnl4tbhtwn; 핥'#VƂf]v', Py̘FMtH~]KϜFgkNr%*n!s{5"zfw#a iDz'g %L[a4`+"\5hx[a)͏qz~U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特点论文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特点论文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政治特点论文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具有两条相辅相成的线索,一是封主封臣制和封土制的形成和变化过程,一是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我们把这两个过程称之为封建化过程.
⒈西欧封建化过程的起点——萨利克法典
法兰克人五世纪时分为两支,一支迁莱茵河中游,称河滨一里普阿尔人,一支进入北高卢,称海滨一萨利克人,即克洛维为王的那一支.
萨利克法典是萨利克人的习惯法汇编,形成于六世纪初, 511 年前后.它反映了五、六世纪法兰克人在进入高卢以后的社会生活状况,既包含了日耳曼人的社会因素,也反映了一些高卢一罗马人的社会因素.西欧社会的封建化过程,就以此为出发点.
克洛维进入高卢后,把所占领的无人居住的土地交给法兰克人的农村公社,他自己占有罗马皇室的土地,并把一部分赏赐给贵族和亲兵,形成日耳曼大土地所有制,对高卢一罗马地主和教会的大地产,则很少侵犯.所以法典反映的土地所有制就有三种: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王室土地所有制,贵族地主土地所有制.
一般认为,农村公社是从氏族公社发展而来的自由农民的社会组织,特点是土地公有私耕,行政自治.但也有人认为,它是在中世纪地主庄园内重新形成的.
⒉自由农民的农奴化
最初,法兰克自由农民都是公社成员,有权利和义务参加战争,分取占利品,使用公社土地,参加社员大会.到六世纪下半叶,国王希尔伯利克( 561 ~ 584 年)颁布一道修改萨利克法典的敕令,规定死者如无子嗣,土地由其女儿继承,而不再交还公社.这样,公社的耕地逐渐变为可以买卖的自主地.这时的公社称作马尔克.公社农民内部的经济分化加剧.
但是,法兰克农民农奴化的主要原由,并不是经济分化的结果,因为当时系自然经济,经济分化缓慢,而主要是外部暴力所造成.外部暴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教俗贵族地主利用特权强力兼并公社农民的自主地,失去土地的农民被迫投靠大地主,逐渐变成农奴.二是 6 ~ 10 世纪战争兵役频繁,对外扩张,外族入侵,社会不安定,豪强官吏勒索,这一切使自由农民无法进行正常的农业生产;另一方面,军事制度也有变化,从原来的步兵或轻装骑兵发展成为重装骑兵,战斗力加强,但费用开支也大大增加.据估计,当时四家小农方能装备一名骑兵.这种状况,使许多农民干脆就近寻找一教俗贵族保护,把土地交给贵族而由自己耕种,只向此贵族一人纳税服役,既避免了官府沉重的军役、捐税,也避免了他人的勒索和盗匪的抢劫,此称为“委身式”,也叫“投托”.久之,这些农民就变成了农奴.他们在法国被称为“维兰”.
在法国,还有一些农奴称为“塞尔夫”( serf ) , 他们大多是奴隶的子孙,地位比维兰更低.维兰实际是永久性佃农,份地世袭,劳役有一定传统标准.塞尔夫则由主人任意剥削,并可随土地一并买卖.一般来说,维兰比自由农、佃农的境遇往往要好.
八世纪前半期查理·马特采邑制改革以后,法兰克农民农奴化进程加速.
847 年,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的墨尔森法令规定,“任何自由人都必须选择一主人,或是国王,或是国王的臣属”.
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过程一直延续到 11 世纪.
封主封臣制与封土制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阶段:墨洛温王朝时期,六、七世纪,国王采取赐地封土的办法给其官员,封地与公职相联系,这种土地分封是无条件的,久而久之,大贵族势力上升,国王军事经济实力削弱.
第二阶段:到八世纪查理·马特任宫相时,进行采邑制改革,将封地与附庸制度结合起来,从而向西欧封建制度迈出了极其重要的一步.采邑制改革的另一契机是军事制度发生变化.西欧在与阿拉伯人的接触中,学会了使用马蹬,马蹬的出现,使骑兵从轻装发展为重装,铠甲及贵族族徽都随之出现.更重要的,是由此需要专职作战的骑士,普通法兰克农民既难以负担,也无此技艺,而骑士则需要土地和农民来养活.这样,马蹬→军制改革→社会制度(采邑制)改革.
中国明末时传教士铸造的西洋火炮为何不能引起中国社会制度的变革?顾准这样提出了问题.
马特没收了叛乱贵族和教会的大量地产,分封给他的附庸骑士.受封者,即封臣则以服骑兵役为条件,并向封主宣誓效忠,这种军事封地称为采邑.受封者若不能履行封臣的职责,封主有权收回采邑.这种权利和义务是双方的,是一种契约关系,封主也要保护封臣,不能欺侮他的妻女,若违反,封臣也可另找封主.西欧封建制度的特征就是它的相互性,在封建制度下,没有人是权力无限的统治者.若上面对下面的权力是绝对的,不可反抗的,那就不是西欧封建制度,而是绝对君主制了.这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中国封建制度的概念大不相同.
查理·马特的采邑制改革,到加洛林王朝的矮子丕平和查理曼时继续实行,因为即使查理曼当时也无足够财力搞职业军队.而各级领主,也有自己的附庸骑士,形成层层分封.打仗时,这些附庸的附庸在王室军队中参加其直接领主指挥的军队,并且只是单线联系,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采邑制的广泛推行,导致以下后果:①加速了封建化进程,大小封建主竟相争夺劳动力,把自由农民变成农奴;②巩固了中小封建主的地位,奠定了骑士制度的基础,排除了农民当兵的权利;③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依次互为主从的封建等级制度.
每一骑士都靠自己采邑的农民的赋税和劳役生活,这一骑士对自己的采邑拥有行政、司法、税收等管理权.国王有时还把一些豁免权赐给一些大领主和教会贵族,豁免权也叫特恩权,指这些领主的领地可不受国王代理人或官员管辖.这样一来,就使采邑领地具有独立王国的趋势.
第三阶段:采邑原本是终身的,封臣死亡,采邑交还封主,不得世袭.封臣的继承者若要继续从前的关系,要重搞受封仪式.到九世纪,采邑逐渐变成了世袭领地. 877 年西法兰克的秃头查理颁布克尔西敕令,承认采邑和特权世袭.
查理曼死后,王权的分散,无休止的内战,外族的入侵,使原本有序的金字塔式的等级统治走向混乱.原来的封疆大吏一一伯爵,以自己的附庸为后盾,从王室官员演变为独立的地方王公.从本质上说,政治分裂是封建制度最正常、最普遍的社会状态.对王权而言,封建制度的兴盛正是王权的阴暗时代.

西欧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
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
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土地关系的确立;在东西法兰克王国,分别以《米兰敕令》和《克尔西敕令》为标志,承认贵族领地世袭。
2、自由民农奴化。

全部展开

西欧封建制度
西欧封建制度的基本概念是:
①封建主之间形成了特殊的封君封臣关系;
②形成了与封主封臣制相适应的封土制度;
③中央权力衰落,各封建主在其领地内有独立的政治权力。
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
1、封建土地关系的确立;在东西法兰克王国,分别以《米兰敕令》和《克尔西敕令》为标志,承认贵族领地世袭。
2、自由民农奴化。
关于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问题
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经历过一个演变过程。罗马时期,奴隶制度曾经达到高度发展。奴隶数量之多,价格之低,在古代世界是空前的。到中世纪,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而在西欧占有统治地位。从历史分期来说,我国史学界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世界古代史的结束。而从一种剥削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来说,则有一个逐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从历史上看,一种剥削制度取代另一种剥削制度,新的生产关系总是在旧社会的内部产生的。西欧的封建生产关系也是在罗马奴隶社会内部萌芽的。西欧封建制度是在罗马封建因素产生和日耳曼人氏族制度解体的基础上形成的。
大家知道,还在罗马时期,封建因素已经存在,这就是隶农制。隶农原指耕种小块土地的自耕农或移民。后来由于奴隶制的危机不断加深,以奴隶劳动为基础的大农庄越来越无利可图,大土地所有者于是把土地分成小块,出租给小农,奴隶或入境的日耳曼人。这些租种土地的人统称为隶农。这种剥削方式在共和国末期已经出现,而在以后危机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它作为延缓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隶农租种土地,必须按照规定履行义务,如交纳一部分收成,在耕种和收获期向土地所有者提供劳役,等等。完成这些义务,隶农就可以使用土地,使用大地产上原有的水源、树林、草地,还可以在交税的条件下使用磨坊和压榨机。
这里需要指出,大土地所有者在分块出租其土地的同时,往往保留一部分土地,归其自用;他们在利用其奴隶各自耕种小块份地的同时,也往往保留一部分奴隶耕种自用地。这部分奴隶与前一种奴隶有所不同,他们由主人统一使用,没有自己的经济;而租种土地的奴隶则有自己的小茅屋,虽然他们也像租地小农一样交租,提供劳役,不过他们的身分仍然是奴隶。这些租种土地的小农和奴隶是大土地所有者自用地的补充劳动人手。
这种现象,表明罗马大地产的经营方式出现一些变化。它已经不是集中管理的奴隶制大农庄,而是一部分出租,一部分自用,由一块块大大小小的田地交错而成的一种结构。两部分土地既交错又相邻近,便于佃户履行劳役。这种经济结构我国或称之为庄园,或称之为别庄,它除经营农业生产外,还有作坊生产日常用品,经济基本可以自给。
这种经济结构是罗马大土地所有者的一种经营方式。实际上,土地经营情况多种多样,并非千篇一律。劳动者的身分也有各种差别。罗马学者老普林尼的外甥兼养子小普林尼,在给他友人的一封信中,就说他的一处地产上已经没有奴隶,与它相毗邻的另一处地产上也没有。而且,社会上还存在其他形式的租佃关系和雇佣关系,也还有独立的小农。这种小农靠家庭成员和少数奴隶种地,不过根据估计,隶农越来越处于重要地位。
到了罗马帝国晚期,由于小农不堪豪强压迫勒索,已经出现被迫将土地交给有势力的人,再向他领种土地的情况。这时奴隶和隶农起义,奴隶逃亡频频发生奴隶制更是岌岌可危。
日耳曼人长期处在民族社会阶段。根据塔西佗的记载,1世纪时,日耳曼人也有一些奴隶,但是这些奴隶并不像罗马奴隶制盛行时的奴隶那样从事有组织的劳动,而是分别居住,各有家室;他们耕种土地,只须向主人交纳一定数量的谷物和牛等实物,此外并无负担。日耳曼人经常作战,军事首领拥有很多亲兵,结成依从关系。亲兵分成若干等级,效忠首领,平时拥护他的地位,战时保护他的身体;首领供养亲兵,并将掳获的战利品分给他们。这时日耳曼人已经开始出现阶级分化。到灭亡西罗马帝国时,他们的民族正趋于解体。
日耳曼人击溃了罗马奴隶主的政权,克洛维由一个部落首领顿时成为大片土地的统治者。但是日耳曼人为数不多,在高卢人口中所占比重甚小,其社会发展阶段又低于罗马,过去并没有一套管理整个国家的行政机构和制度,也缺少这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在处理日常政务方面,特别是在教会事务方面,大量起用文化程度较高、经验较丰富的高卢——罗马人。而高卢的土地,则大量为日耳曼人分享,其中无以国王占地为多。日耳曼人原有的亲兵制,也在新的物质条件下有了新的内容。过去,日耳曼部落首领酬赏亲兵的是掠获的战利品。现在国王占有广大地产就以土地赏赐亲兵、部下。虽然长时期内连年征伐,内乱频仍。出征掠夺仍不失为一个额外财源,但地土毕竟已成为重要财富。亲兵们在分得土地的同时,也得到土地上的劳动者,并沿用现有的土地经营方式。封建制度在这种条件下逐渐发展起来。
奴隶劳动这时已经不占主要地位。但是奴隶并未随着西罗马帝国的崩溃而消失净尽。而且由于日耳曼人连年征战,掠人为奴,加上天灾人祸,生活无着的人卖身为奴,有人因此认为在最初的时候,有的地方奴隶反而有所增加。但这只能看成暂时现象,奴隶制度毕竟已经过时,而且这时候的奴隶与希腊、罗马奴隶制高峰时期的奴隶处境有所不同。这时农业奴隶大多分有土地,有独立的的经济和家室。向主人交租并服劳役,只是他们的负担比较重。后来,由于破产农民迫不得已向附近的贵族、教会“献地”,由于采邑制的推行,等等,大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封建化的进程加速推进,奴隶逐渐消失,各种类型的依附农民区别不断缩小,汇合到农奴的行列中去。
为了减轻难度,减少理论概念,九年制义务教材没有也不必讲封建制度的形成过程,而只是说明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主要依靠剥削农奴为生。”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知道封建主和农奴这两个名词概念就可以了。教师需要掌握的是,在封建社会里,仍然存在自由农民。虽然他们地位并不稳定,常因破产丧失土地,沦为依附农民,但是并非全部自由农民一概沦为农奴。他们有的私有土地,有的租种土地,身分自由。因此课文提到“主要”二字,是为了更符合事实。
关于封建等级制度
配合封建制度,课文附有一幅《西欧封建等级》图解,以增加形象性,补充文字之不足。图解主要说明封建社会的等级构成。封建等级制度与日耳曼人的亲兵制有一定的渊源关系。这里作几点补充:
关于封建等级,从地位高下来说,国王是最大的封建主,以下大、中、小封建主依次降等。地位越低,人数越多,因此封建等级制度被喻为封建金字塔。但是从分封关系来说,并不限于国王只封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只封中等封建主,以此类推。封君分给封臣的土地,有多有少,依从于封君的封臣,可大可小。特别是骑士,骑士制度是随着采邑制的推行而发展起来的。原来法兰克军队由自由农民组成,随着自由农民的不断破产,兵源减少,于是改用以服骑兵兵役为条件封赐土地的办法,以充实国家的战斗力量。骑士土地较少,自备盔甲、武器、战马。他们作为以战斗为业的队伍,对各级封建主来说,都很需要。因此国王有自己直属的骑士,其他封建主也一样。遇到战争,骑士有义务随封君作战。后来由于火炮的应用、雇佣兵的服役,骑士的作用减少,骑士阶层趋于贫困没落。《堂吉诃德》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况。
关于封建金字塔下面的劳动者,原来高中课本提到被压在塔下面的是农奴,而本书图解中注的是农民和城镇平民。这是为了更全面地反映剥削关系。农奴处在封建社会的底层,是基本的被剥削群众。但是大小封建主的剥削对象,并不限于农奴。独立的小农和其他身分的农业劳动者,都处在封建主的统治下,其所受的剥削与农奴相比,在程度上会有差别,但受剥削则是其基本的方面。因此,这里的农民总的指农村广大的劳动者,含义比较广泛。至于城镇平民,也同样受封建主的压榨,只是形式有所不同而已。城市最初是在封建主的领地上重新兴起的,封建主以种种手段加以勒索,城市越富,勒索越重,城镇居民都受其害,普通平民尤其不堪负担。因此图解将城镇居民也列在金字塔下面。
关于封建等级上下级之间的关系,按照惯例,封君必须保护封臣,裁决封臣之间的纠纷。封臣的最高义务是效忠封君,并在封君被俘需赎金,或有其他需要时,献上一定的助金。这种关系发展的结果,会形成“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的现象。根据西方一些学者研究,这种情况历史上曾存在于今天法国的一些地区,但还不能说极其普遍。法国由于封建主的强大,查理大帝死后,王权日渐衰落。后来历代国王经过几百年的努力,才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而在英国,情况有所不同。诺曼征服以后,威廉一世即申明国王是一切土地的唯一所有者。法律规定,依附农民的份地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国王。威廉并要求大小封建主,包括封臣的封臣,一律宣誓效忠于他,并服军役。这与法兰克国家只要求直属封臣效忠的情况不同。因此威廉从一开始就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权力。
关于查理大帝和阿尔弗雷德国王
教材对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力求作较全面的介绍。由于篇幅所限,西欧封建社会早期重点讲的,只有查理大帝。查理是当时欧洲最有名的历史人物,他的文治武功对欧洲有很大影响。
查理大半生都从事戎马生涯。当王子时,他就受到军事训练,随父出征。即位之后,他为了扩大其统治,夺取土地和劳动人手,进行了50多次战争,征服了意大利北部的伦巴德王国,进军罗马,把意大利中部献给教皇,并侵入西班牙,夺得厄布罗河以北土地。历时最久且最残酷的是对萨克森人的战争,自772 到804年,前后30余载,进军达18次。萨克森人当时处在氏族社会末期,他们顽强抵抗。查理采取残杀和强制推行基督教的手段,有时就以不皈依基督教为借口,一天杀数百人。战争结果使国家版图大为扩大,并赢得周边各族的畏服,至阿拉伯哈里发也和他有使节往来,拜占廷皇帝对查理称帝虽怀嫉视,但后来也与他建立联系。
查理在位时是西欧封建化剧烈进行的时期。战争中掠夺的土地,大量赐予亲兵和臣属,采邑制也随着战争的需要加紧推行,而许多农民因不堪负担无休止的战争,纷纷“委身”于教会或贵族。土地加速集中,封建世纪在西欧确立,并推广到欧洲中部广大地区。
内政方面,查理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行政、司法、经济管理。他将帝国划分为许多伯爵辖区,任命伯爵治理,经常派遣由伯爵、主教、修道院院长组成的巡按使团巡回视察各地执行合理化建议情况,受理并裁决重大司法案件,从而加强对帝国的控制。他还对各地的习惯法作了补充修改,要求法官具备法律知识,制定了一些陪审。查理对皇室庄园的生产管理细心过问,详加指示,对于基督教会大力护持;对于教育颇为重视,除开设宫廷学校外,他还命令教会和修道院传授文化,令人抄录古籍。他本人则从不列颠学者阿尔昆那里学习修辞辩论术和天文学,努力练习写字。西方学者把他提倡文化教育的成绩誉为“加洛林文艺复兴”,这显然是溢美之词。而且查理的一系列措施根本上是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并以基督教作为其统治工具。他对反对自己的阴谋者的严厉镇压,对萨克森的残杀,都充分说明这一点。但是他不失为一位有所作为的君主,他建立的许多制度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奠定了模式。
查理晚年,北欧人对西欧的侵袭刚刚开始,查理着手巩固边防,加以防范。在这方面,阿尔弗雷德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业绩。
教材古代部分没有正式讲英国的君主,因此这里仅简略介绍阿尔弗雷德,略作弥补。
英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过几位名王,但因篇幅所限,未能涉及。阿尔弗雷的时代晚于查理,他的文治武功可以与查理相媲美。但他的武功不在于侵略扩张,而在于成功地防御了北欧人,主要是丹麦人的侵略。从公元8世纪末开始,英国就不断遭到北欧人的侵袭,这些入侵者原来只是抢劫而去,而到865年,丹麦人大举入侵,而且志在久驻,几年内席卷了泰晤士河以北之地,进而南侵。阿尔弗雷德恰巧在此时登位,重任在肩,努力从事,经过几年艰苦奋战,终于收复泰晤士河以北部分失地,军威大震。他还下令建造大量战舰,巩固海防,为保卫国土做出了重大贡献。
内政方面,他在几种原有法律的基础上,经过选择,编成一套法典,由教会和国家共同执行。他鉴于当时连年战争,破坏严重,文化衰落,大力提倡学习。他以身作则,聘请英吉利和欧洲大陆学者前来传授学问。他亲自将教皇格雷戈里的《教士守则》和罗马时期的某些哲学、历史作品从拉丁文译成古英语。一般认为史学名著、比德的《英吉利教会史》也是他翻译的,从而促成了《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的编纂。
因此,阿尔弗雷德是英国的一位著名的国王。
西欧基督教会的势力为什么会膨胀起来
罗马帝国衰微之际,基督教会的势力却正在增长。教会大体按照罗马的行政区划,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逐级管理制度,如大主教管区、主教管区、教区等。西罗马的统治机构随着帝国的灭亡而失去作用,但教会的组织并未破坏,圣职人员也都保留下来。当社会上新旧交替、兵荒马乱之际,世俗政权瘫痪,教会趁机扩大影响,出面维持局面,承担社会事务,一时之内,俨然成为西欧唯一的一支自居体系的势力。克洛维接受基督教,开始了日耳曼王权与教会的结合。查理大帝的基督教作为推行其统治的工具,对于教会更是护持备至。许多教会人士受到法兰克诸王的重用,甚至充当使节,参与政事。越来越多的教会领地享有“特恩权”,即教会在基中享有独立的行政、司法、收税之权,形同独立王国。在君主的卵翼下,教会的政治地位与日俱增。
经济上,罗马帝国时期教会已经富裕起来。罗马法律规定,教会可以接受赐赠。法兰克许多国王更是向教会大量施赠。克洛维的孙子希尔佩里克因此慨叹教堂把财富都汲干了,王权也转到主教们的手里去了。查理大帝严格要求居民向教会交纳什一税,向教堂捐献土地、房屋、钱财,乃至奴仆。他本人在遗嘱中将金银、珠宝、御用衣物、金属器皿、日常用品等动产的2/3以上转给境内的21个大主教管区。另外,贫苦农民的“献地”。虔诚信徒的捐赠,教会的巧夺豪夺,大修道院得自经营土地的厚利,都使教会的产业猛增。到7世纪末,基督教会在高卢已占有1/3左右的土地。教会产业与世俗封建主产业不同的是,世俗封建主死后,其遗产由诸子分享。法兰克国家的土地曾几次在诸子之间剖分。君主有时还向臣下分封土地。因此,世俗封建主个人的地产有分散或缩减的趋势,这是后来王权衰落的原因之一,而教会没有这种情况。教会反对分散财产,力求土地保持完整。教会各级教区的主管人去职,教区产业由其后任接管。因此教会财产不断增殖。经济实力雄厚。这也是教会权势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文化教育上,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教会可以说是处于垄断地位。长期动乱,造成西欧文化低落,学术衰微。查理大帝和阿尔弗雷德尽管本人求知似渴,提倡教育,但从整个社会而言,成效有限,而且这种教育以服务于宗教为宗旨,谈不上真正的研究探讨,与拜占廷和阿拉伯帝国的钻研学问之风相比,西欧黯然失色。当时教士成为西欧唯一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阶层。那时流传下来的几部重要历史著作,如《法兰克人史》、《英吉利教会史》、《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查理大帝传》、《伦巴德人史》等,都出自教会人士之手。教会人士凭借文化上的优势,得到国家重用,并利用对教育的垄断和群众的宗教信仰,宣扬神学,推行愚民政策,以维护本身的权威地位和封建制度。
总之,从组织上和政治来看,教会处于有利地位,而在经济和文化上,教会更具优势,因此教会势力不断膨胀起来,以至不仅可以与王权分庭抗礼,而且还企图凌驾于王权之上。11世纪格雷戈里七世任教皇时,公然发布敕令,宣布教皇高于君主,教皇有权废黜君主,使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一度甘拜下风。其后,教皇莫诺森三世又提出王权得自教皇,犹如月光得自日光的理论。在王权和教皇权力之间长时间的争执中,国王有时处于劣势。这种情况直到以后王权加强,才有所改变。

收起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

全部展开

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指的是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一时期的历史。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已经走完了约1000年封建社会的历程。
在欧洲的封建社会里,国王、贵族和骑土等大大小小的封建主构成了金字塔般的等级制度,但是他们的权力和义务都是有限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 的附庸”,这种复杂的等级关系使得欧洲封建国家长期处在割据状态,和东方中国“普天之下,莫非王上;率土之滨,莫非王巨”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大不一样。各国统治者仍不断进行战争,相互抢掠吞并,许多国家一直没有出现统一的稳固政权。封建地主凭借土地所有权和政权对农民进行剥削。在欧洲,基督教会已成为封建统治工具,他们和世俗封建主共同维护封建制度。农民和农奴的劳动被封建主以劳役、实物地租、名目繁多的捐税和教会“什一税”等形式侵吞。农民的反抗持续不断,但是起义的规模一般比较小没有像中国那样发生过多次推翻了一个王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
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封建经济主要是以一家一户农民为基本生产单位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民由于可以拥有一些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可以获得一定的劳动产品,因此,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得多。中世纪时代铁制工具早已普及,再加上生产技术不断进步,使社会财富大大丰富起来,并且促进了商业的发展。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中国在16、17世纪,在江南一带城市中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在封建生产关系中滋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说明封建社会已经走到它的尽头。从那时候起,欧洲一些国家的资本主义兴起已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势头。
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落后,思想愚昧,是历史上所谓的“黑暗时代”,而在中国,正是文化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期,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宗教在世界广大地区占据了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在许多国家成为“国教”。儒家学说则主宰了中国的思想领域。这种文化现象虽然对封建社会的巩固一度有推动作用,而当资本主义兴起后,它就成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的障碍。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欧洲出现的“文艺复兴”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它促进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和近代科学的大飞跃。在东方,由于封建思想的长期桎梏,社会发展趋于缓慢,从此开始落后于西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