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物候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0:27:57
什么是物候现象
x}ncɲݯԣ 3\7ppj<$QD fA;I}7@Tqȝbib1x?{iu4 ǿwA~Ksݚ܅-1ՙ87~cܞM/qOi],F 3~S~vl Mz6xT7E_O?qrx=4dJSynL4~͠K<׬ݙoEG~ZL{BT/V_F3 fp1)ʼn^f1z}!c/2H)g!_Zo6Me?/j[S 3gyM;)?A2G6k3ulރ|򺱽BkDWNkBC:A*_r$}o7doiFߘԍ:rĸqqtnu#1,:klg7s&8,WM 姿a%+-;##/v;|ZeP,l Au ++] /7. [` 鵪η[uKf@I! ^f?T_Q (Ll.wQk]f?V{\`t2g'lu}m|k"b4 6N(X5u S 2m3"&oy,?s=Ckp)?d~h)!8b/y^s1I?ްOAHc@iA鵲fE$/­ kC#Dd&?LArR)E&X9ex/\;7XbPHq.bOgTWh׿|{@'΀gNI 䠆k/ϿaΣYR"[R A^LvBytTf ꦴ&@*g絊&w 0@G brNs:753HÌC^+i-JGxZr E`҅>oNytm7teuV՜uD봘\ _)_986,=:@(sz ^ܻcajͼvO !`/ Ynrpc[}[lo ʢZx`SIMr,FIZX{&R{`Kq8pRWcozOlN>Abzqށė %W v՛^[۠RxѱMp{CJhU2@ЮfrfԮs髩dθG\Ln~2_^p+ɮW o[@9?yW>^.tk奱Xu4+4y8`d6L{ I ߾6ww ^t~p;K|x'IX~{Z)b-;p\:zރyL/˙)?gm15[Lx4ƒ薏VE F3]oV'm}o'|L:rnR6TIf-EH?ŭ0l_q:;z<5nY RCi*vL u t]3fKzK5u޺w\]лu,۔]R0oPZ]1<Lk>훤Də9ljjN'm9%V^iH(=ѭ xyfABS暺eT =)ȷZoAF2R/GnЕB# W1 +d+J]*t0Ќ5h,mi6vy">1vh2Cd@\UԱ3x7_>۝MPС6%r4;yb~v1߲L;vjF1YKps`MTxȌ1A꼊 Ǻ-#q^X7G dGTڒͻOݾ"A=EٿI3+k> C<_Śo*Wi,[ПИR韛 BU]t,~*aUv1=>UbNMK1Doe.Nԫ*H>sa -7ʺ~d,lC-lKbۊ@oN9pQ11q>cH9F'Lb-l4zCG㉭^}9^&[IzrahIVshlƼ =9 6{ zU:Lܾ7>%FW:)/-n[bLIj3a`:a)#; V/E[^z q`]'K8-^ ̕-n[->& (d@fjAXr9u֙=B5! g*&љj륖Q]p_ w5}Rt+KYs+V?GOs 4"@-C-^~_˿0ރi.ɴ-gn Д+‚e3/a[8 ]5$Gl=B*[3 EŢF0 (4ccW#RfJ)rg*S!r4Lݝ?9puUwO#^P^뚨X`>qe /Jso ߜ{ۉ$KW#[0owӵ$Z|KR]+!xLbn'ڥ9 qi U_g0Qk̙YSБYu)dk61=רjR+L&r6ڇg\6%VB >aoBl/A{ ;)($uZ`_8sqB fJN)|V^u^1Dg3mJ,H>(H"&立ڸn@bh#ǮWEAmJCgN,;FOQT(.ac 5Wk+FOKIU#.mJ3}>; }Λ"24$6Mٔ:n@?1S Jϒҡ̾E2Y\/eUu(ɯiRxVeUi/pKn ޿tD9XV ~ג?`JԲ0 G3/\p&EG!@΃Z S3&xYkQkЬ,Dl^ \ZSc:6V7#? _3zk]LMX8`.8Kv1K-CILA…V6L ݃6* #k^F0 H24O>Ž0Z"4%L)M}{Q]L%n9 1s5U聇~#J/I7>koYjMjޅE~w~ihtzt3}BtO 0 Ad%4 A2S^Ny~dcڧSe-;jy<Ϣ Dp2LPRH]RV(XƠ `&e7b北V%r-q|Ոu֨ɞ[Zvذq󀺓 |3񠲅9Bw~pgro吚oFg`CͧP\ErRP7F _?K`8A.;*x{=OQ`ܓىbB5 ]'n{~ =Vج&`^'\ExSdfK>}<8$[cgJ=ZJq uʶFlhRgVI+_Ah/垅w9Rdj,EͰfakldAװUlEFƅΠs0mt-cהzx$R,ق}oeQM j%wi=Sߜc۲&xX`zkxOi6[z;H)LB#HSWlS`[V2DEH{|ctѦxy "^DҕWx(ė6͝Yd> ׈qzlF`rʅj2!LHX,-ߟ(.wTGK@ז-ڛү!`IEVlB}W4uՃiUg2K^Tɻ;a*Y@65Bo%EX`.]I 0H-Rc- Idݻ%1ws֋XhW\ޕ+yNr)hGx-SPlgIN0-x%앤$98f}ؼB/fus ^\$%el5ۄ [fmΩЩ|{Ǹ`vh^b_rX`XM6j&lT ) f7p*ʞ!D;`TX+yWuIwLsHj]X=uA$Mm?f0/!d!. {`Eh΋?(J] `8ot =6|} ccaחAyɓ_WN~7Vmf% Kv~;Be*;a;O7 =^2a˕6~h ǿYQnƫ3m]hߓ^hNACJ#PEaX(fQP^A< AxT~Mܙ{wֹ$PKKпҠ1)DZ%L,n7JXZCFb$ԇ7hS~o=9yʒQ84HvѦRt=o9KCoϼ g~cf )6w;hgZ=&[7.֛0q.8z$pFP\"h=F-bޟ~ P9BpTI^ȯ/_*tॄ  l^벀]ɴN@u1.͋:,sS*׿}՘ ~W Iѕ%NqCBi+Ek_-С]٢\=o9%q=V!%2?Ym.:Qh2F]AIpP͡-34؍&Iuc]J2qS#ie47}{,I1*)A/l&M>&W,|=cQO0)*نcA!+xx\2) as%d!2 Ǭx<}ioUĿ OM5׭$?v`9r.{>Ċsvj$ew!Xj!db}p`K/A[ˉ_aŋ%! 2Dk}9/Ң{R}[ǏY qK kCsLXqv_\Ty` Sϋg"Ik|AlkNЛqv'SS_Z}_9kYJ-#y݋Mj>-'K?dz^U.$ d,fMBc"cD $+IE;.°+}D c [36II#X:ANKKͣb3fiZjI֜D>5Pi5Ϋ'n]Ʋq`2xk[g{,:;:*|pK?;!i杂3 xƋ遞Q\MVœGUj/N۝Ø 6=mB/mS*rxp1ՆQW0RzwqQ96Zv-v<8'N\HRiO<| ibGڲ,MHѭt&঎ME Z3PwI8bu@h6"hM8qlOM+=R2#.ZVJAh%bapFDwo=#" -]y36rGA n{haUcvBDmIwHP UhSQ5'Ze]tZ=vaO5.QkWo^q>1+QJrWzqS6Ӡ%fo~\ ^9_(I GuЈbC24/mg A5U)9HAfTqB~vn-qgn+^d+jCzіm:3umvk:!ON1^-_RW4匷1+RMcCy@O{;g$ِB/:M71೘NFq=|3udo_) :A-wqMh+Op]r 9EQ+ûL: @\Mѽ*td׏.ӚE^;R&g!cFw+ Ie^Ks!y"{ RclX-:#VX0|!zOf| Ra {JԾudӿ&r}%0)gfBw`#KfGdL1%<սdG(ś&%޺x2ִ̼$O1nސ|֦&5TpV*E;? riaϰo<ޭ .l2Վ&BR}4fզ^<& ^ N̵+c1-[5JL.s;@ڕA9Bz`ea:ɑ0 vo7}v1-zs@U^-wJ+0 eN4X,շZLs[L<-F:f=P@yt儔_NK^Pk|2_ʢO3uНjuuvM򂅜ww , /R[5}PzSPmzW< FSp{## L#U>-#62myB充]";nS9c{c p˝&* 6SHOwھ-t//Wtxq?<]'-Oޒ˾-j@>1ԞAt Z!炜F63,CGr#1Y+riwL _,^b?6rc < "^+~1vMkA3-/,x VdʡFciTԊNqd}ə?;y߈p(1m mlK΋]jώ?>JTfwS9c<4Zܠ含_=,,^U A#[(cVr%zvǞ@9_bPU%[ϫ=x۪UFzlij#HG隕wf{@e%Ia8R;Hg gXX*OcL|v7,VSdڤWQe i-!jz#8:aeRS{_D|ܾQ{ఢd \ՠc=l/Fܽ_+]BC)ՇS&EF-*E`?Yo/y(mӛ4e*q6$J rGp&6 a6xwBcJp!h[ʵp(x|it5F Uϱl?}{^oj `I$!8)c3"{bi?Xod޳[m9~iǤvp[?_?}Ol:Xhz\d$G\Y&e4 k(jG1:Jyv;ErNcV"NKɏW6|bex):iaWR7‰H0MuWr5pT+4ĺ-s*3tǞWrTMb>L ݄W% cHzd6WaMɵ/Cm|Kf7fkHٓ0+6- !|\Dh c5I+_'g]j䎬 RʼNᖲO{c7R)oO*)WŤ۟* Fװ1Ka -Hh{ w?8h) kJp̢[Y0Z*)n\Sp}͜ fxgɐy S)f|F5gݻSNj>B.(rb=x=`NjAqbп;P2њ C*"6'Uǩ*&c*(2͔!lHh,a'|uRGkTliu˿kƭu|׋E)RKFok~UQ[_ձӱѣ<)aҩwً%Ft^ ?`i^xv:OO`R9z.nA)Gy#xi ɋL. HKqѝ@xvyOנm:N/=0rhYHqgQ*(R=&>dh1hgMIkAA5|17M0Gs'Ӱ =LRZewvs̢w@wI;#ZAtR}GX1:VAj#xmq2A㛟|b|G,4l!CD1 WG=pDyP8nNRw\@Y] Y+p!^k͹Rooooooo{MOCŬ;זV^oR܃)- `|ᐋSnr 5iq,ڦ҄6-6)5a)=ZO#VjSNӤ*L}8.PKCRֶU v9t^l2.,ۅou,ik C@Q/W(K~' q ÝKl57ѾZj4{|9+6.oQ8+I=:AbS)_K2Zh,H}%S @ UkGJo0$VB,5v, Um?k e

什么是物候现象
什么是物候现象

什么是物候现象
是自然环境中动植物生命活动的季节性现象和在一年中特定时间出现的某些气象、水文现象.
物候现象非常广泛,大自然中,那些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出现的、以年为周期的自然现象,都属于物候现象.包括三方面:
(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动物物候,如候鸟、昆虫及其他动物的迁徙、初鸣、终鸣、冬眠等现象.
(3)各种水文、气象现象,如初霜、终霜、结冰、消融、初雪、终雪等自然现象.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编辑本段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

全部展开

指植物在一年的生长中,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萌芽、抽枝、展叶、开花、结果及落叶、休眠等规律性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物候或物候现象;与之相适应的树木器官的动态时期称为生物气候学时期,简称为物候期。
编辑本段概述
  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例如,植物的冬芽萌动、抽叶、开花、结果、落叶;动物的蛰眠、复苏、始鸣、交配、繁育、换毛、迁徙等,均与节候有密切关系。非生物现象,例如始霜、始雪、结冻、解冻等,也称物候现象。
编辑本段物候与物候学
  物候与物候学也有着重要的关系。   物候学主要是研究自然界的植物(包括农作物)、动物和环境条件(气候、水文、土壤条件)的周期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的目的是认识自然季节现象变化的规律,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   物候也就是谈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物候是天气多年的积累,两者有从属关系。
编辑本段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①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②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③。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④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⑤。”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③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①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②、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③。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中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①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广,但是在大连,连翘③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但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 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油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①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   。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中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编辑本段物与候
  这些自然现象不知陶醉了多少诗人,因而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也都成了他们讴歌大自然的素材,成了他们抒发感情的凭借。不过农民们对这些自然现象的感受和诗人们又不同。几千年来,他们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与气候之间的联系,并据以安排自己的农事活动。在农民看来,鸟语花香、秋山红叶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他们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他们赶快种谷子。春末夏初,布谷鸟开始唱歌,可是我们的农民却懂得她在唱什么:她在声声地啼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一类的自然现象,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物”主要是指生物(动物和植物), “候”就是中国古代人民所称的气和候。在两千多年以前,中国古代人民就把一年四季寒暑的变换分为所谓二十四节气,把在寒暑的影响下所出现的自然现象分为七十二候。物候知识的起源,在世界上以中国为最早。从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关于物候方面的农谚,就是劳动人民实践经验的总结。
编辑本段物候学
  利用物候知识来指导农业生产的研究,在世界各国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科学,叫物候学。物候学和气候学相似,都是观测一年里各个地方、各个区域的春夏秋冬四季推移,它们都是地方性的科学。所不同的是,气候学是观测记录某地的冷暖晴雨,风云变化,例如某天刮风,某时下雨,早晨多冷,下午多热等等,据以推求其原因和趋向。物候学则是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往来、养育,例如杨柳绿、桃花开、燕子始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气候变化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气候观测是记录当时当地的天气;而物候观测的记录,不仅反映了当天的天气,也反映了过去一个时期内天气的积累。所以物候学有时也叫生物气候学。
编辑本段物候观测
  物候观测所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的构造比一般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因此,物候观测的数据是综合气候条件(气温、湿度等等)的反映,同时也反映了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把它用于农事活动,就比较简便,易为农民所接受。物候对农业的重要性就在于此。下面是一个例子。   1962年五一节前后在华北是比较冷的,但五一节当天早上的温度记录却比1961 年、1960年同天早晨的温度记录高摄氏二、三度。北京的物候记录却反映出了这一事实。去年的山桃、杏树、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和五一节左右开花的洋槐的花期,总的说来,比1961年迟开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开五六天左右。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农业季节来得较晚。去年,北京地区的农村人民公社在春初种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的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了低温的损害。假如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编辑本段物候现象的来临四个因素
纬度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首先就是纬度(南北的差异),就是说,在不同的纬度上,物候来临的迟早是不同的。例如,越往北桃花开得就越迟,候鸟来得也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不仅有南北的差异,而且因季节、月份的不同而异。   例如中国地处世界最大大陆──亚洲的东部,大陆性气候极显著;冬冷夏热,气候变化极为剧烈。在冬季南北温度相差悬殊,但到夏季又相差无几。从广东南海沿海直到北纬26度的福州、赣州一带,南北相差五个纬度,春初物候如桃始花相差50天之多,即每一纬度竟相差达10天。在这地区以北,情形比较复杂。如长江黄河下游平原地区,北京和南京相差六个纬度强;在阳历三四月间桃李盛花期,前后竟相差19天。但到四五月间柳絮飞、洋槐花开时,南京和北京物候相差只有9天而已。长江黄河大平原上的物候差异尚且不能简单地按纬度计算出来,至于丘陵、山岳地带物候的差异自必更为复杂。
经度
  东西的差异,也就是说经度的不同,是影响物候现象的第二个因素。东西的差异,在欧洲主要决定于气候的大陆性强弱不同。凡是大陆性强的地方,冬季严寒而夏季酷暑(中国温带地区就是如此)。反之,大陆性弱(即海洋性气候地区),则冬季既不太冷,夏季也不太热。在欧洲如德国,从西到东,离海渐远,气候的海洋性逐渐减弱,大陆性逐渐增强,所以德国同一纬度的地带,春初东面比西面冷,而到夏季就形成东面比西面热。   中国全国具有大陆性气候,加以天山、昆仑山、秦岭自西向东横亘于中部,因此地形气候与北美、西欧大不相同。天山、昆仑山高耸于西部,在东部则秦岭山脉由西向东渐次降低。到东经116度以东,除了个别山岭如大别山、黄山之外,都是起伏不平的丘陵区。所以冬春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潮,可以挟其余威长驱直入,侵扰长江以南的地区。这对物候有很大影响。除了寒潮,风暴影响物候也是常有的事。   中国西南、西北的同一区域的地形高下可以相差很大,物候随地形转移,经度的影响就变为次要的了。   一般说来,在同纬度上,经度和高度对中国的农业生产可能起很大作用。例如在北纬30度左右,稻麦两熟区在岷江流域只能种到2000米的高度;向西至大渡河流域可种到2200米的高度;更向西至金沙江流域则可种至2500米的高度。
海拔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但到了秋季,如乔木的落叶等现象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在研究这一因素时,也应该考虑到会有例外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在天气晴朗的空中,常会出现一种特殊的现象:在一定高度上,气温不但不比低处低,反而更高。这叫逆温层。这一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尤其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中国华北和西北一带,不但秋季逆温层极为普遍,而且远比欧洲的高而厚,常可高达1000米。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而不合适,就是这个道理。
古今
  第四个因素是古今的差异。就是说古代和现代,物候的迟早是不同的。利用历史上的物候记录能否证明这一点呢?西洋最长久的实测物候记录是英国马绍姆家族祖孙五世在190年的时间里对诺尔福克地方的物候记录。这长年记录已在英国皇家气象学会学报上得到详细分析,并与该会各地所记录的物候作了比较。著者马加莱从七种乔木春初抽青的物候记录得出如下结论:物候是周期性波动的,其平均周期为12.2年;物候的迟早与太阳黑子周期有关……近12年来,北京春季的物候也似乎有周期性的起伏。物候最迟是在1956~1957年,而1957年正是太阳中黑子最多年。根据英国马绍姆家族所记录的长期物候,我们可以把18世纪和20世纪物候的迟早作一比较。如以1741~1750年十年平均和1921~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与始花的日期相比较,则后者比前者早9天。换言之,20世纪的30年代比18世纪中叶,英国南部的春天要提前9天。
编辑本段各国的研究发展
  外国的物候知识起源也很早,两千多年以前,雅典人就已经试制包括一年中物候推移的农历。到了罗马凯撒时代,还颁发了物候历以供应用。欧洲有组织地观测和研究物候,实际上始于18世纪中叶。当时瑞典植物分类学家林内就曾对瑞典境内的植物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农业生产,这才开始注意物候学的研究。日本、英国、德国的科学工作者都先后组织了物候学的观测和研究。十月革命以后,物候学在苏联得到很大发展,获得一定的成果,对农业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美国是从19世纪后半期开始注意到物候观测的。到了20世纪初叶,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斯花了多年的功夫专门研究物候,尤其是物候与美国各州冬小麦的播种、收获与发育季节的关系。霍普金斯认为,植物的阶段发育是受当地气候的影响的,而气候又制约于该地区所在的纬度、海陆关系与地形等因素;换句话说,就是制约于纬度、经度和高度这三个因素。他从大量的植物物候材料中总结出如下的结论:假如其他因素不变动,在北美洲温带内,每向北移动纬度一度,或是向东移动经度五度,或是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4天。这就是所谓霍普金斯物候定律。这个所谓物候定律并没有考虑到物候的古今差异。   霍普金斯把美国境内同一日子有同一物候(如桃始花、燕子来等等)的地点连成一条线(即等候线),绘成等候线图。根据等候线图预告各地农作物播种、收获的时期。   不过从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霍普金斯的物候定律,只是根据美国的物候条件总结出来的,因此它并不适用于世界其他地区。因为物候不但因地而异,而且因时而异,并不像这个物候定律所说的那么简单。
编辑本段中国的研究发展
  中国向来以农立国,在汉代就有七十二候。但作物的生长因地而异,各年也有不同,所以古代的月令不能解决问题。公元6世纪,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所说的农业耕种时期的物候,与现代的已有不同,可是到如今没有进一步加以改进。   所以物候学在中国虽起源很早,到如今还是个空白点。因此,普遍展开物候观测,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制定各地的物候历(或自然历)是当务之急。编物候历应该选择能明显反映当地季节现象的、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物候种类进行观测。然后把各种物候多年平均的日期和日期变化的幅度列成一表。这种表就是物候历,可以根据它来预报农时。   1.东风袭,戴斗笠2、星稀稀,晒破衣,星密密,雨滴滴3、清明下秧,芒种打麻4、清明前后,种瓜点豆5、蚂蚁搬家,大雨哗哗
编辑本段意义
  物候学的研究是否只是为了选择播种日期和预报农时呢?不,它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栽培作物
  农作物的区划是推广栽培作物,合理配置作物的先决条件。例如稻麦两熟区的推广界限问题,需要有周密的区划,才可以事半功倍,获得增产。物候观测资料对解决这问题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引种驯
  还可以利用物候资料来进行引种驯化。如果了解了某种植物原产地的物候条件,就可以据以把该植物引种到条件相同的其他地区。美国人曾从中国移植不少品种的经济作物,其中比较著名的有移植到加利福尼亚的柑橘、移植到佛罗里达的油桐和移植到中部西部各州的大豆等。这几种经济作物经过一二十年的培养,美国不但能自给,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争取到了一定的地位。在移植之前,美国曾派人事先从中国当时的农业试验站、农业学校搜集移植品种的物候条件的情报和各地的气象情报。
对付害虫
  物候学的资料也可以帮助人们对害虫进行斗争。害虫的产生是有一定时期的。假如利用物候图使农作物的播种期提早或延迟若干天,往往能减轻或避免害虫的侵害,增加作物的产量。例如20世纪初,美国小麦害虫海兴蝇极为猖獗,美国农业部利用物候图使各地小麦播种期延迟了若干天,避免了这种害虫,增加了小麦的产量。
土地利用
  中国山区面积大于平原,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资利用。开发山区是中国发展农业很有希望的途径。但是山区的气候、土壤对于农业经营的适应性,有很多地方还没有进行调查。在山区建立气象站不太容易,但进行物候观测,就比较简单易行。今后若开展山区物候观测,那么如何合理利用山区垂直分布带的问题就能得到科学的解决。可以想见,这一措施将具有多么大的生产价值和国民经济意义!
绿化
  既然利用物候资料能预报农时,当然也能利用它来确定造林、移植树苗、采集树木种子的最适宜的日期。物候学的研究对绿化城市、乡村和营造防护林以哪些树种为佳也有帮助。
养殖
  此外,物候观测资料对于养蜂、放牧、捕鱼、狩猎,以及对其他一切与生物界有关的各种经济建设都有实际用途。利用物候资料还可以判断地方性气候的特点。   物候学是介于生物学和气象学之间的边缘科学。在生物学方面它是接近生态学,而在气象学方面则接近于农业气象学。但生态学(不论是植物生态学还是动物生态学)和农业气象学又恰恰是中国生物学与气象学中的极薄弱的环节,因此,在党的以农业为基础的方针指导下,应进一步加强和推进物候观测,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编辑本段古代诗词中的物候
  简单些说,物候就是植物的萌发、开花、结果、凋谢和某些动物的迁徙、冬眠等活动,反映了气候和节令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讲,中国古诗歌中包容着极其丰富的物候知识。   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其一)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时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风马牛不相及。《左传 僖公四年》   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战国 楚 宋玉《 风赋》   金以刚折,水以柔全;山以高陊,谷以卑安。晋 葛洪《抱朴子 广 譬》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唐 韦应物《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唐 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物候古诗词还有: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综观上述云云,可知中国古典诗歌的物候描写,不单有文学方面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物候学及农业、军事的可贵资料。
编辑本段有关物候的农谚
  “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芝麻头上两瓣叶,只怕深来不怕浅”的农谚,生动地说明了单子叶植物(如粟)和双子叶植物(如芝麻)对播种深度的不同要求。   “秧苗起身,还要点心”,以“点心”来比喻起身肥的作用和分量,恰到好处。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稻缺氮肥,叶片发黄,亟需增施肥料,农谚用“稻子黄恹恹,主人欠它豆饼钱”来讽喻。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秀稻黄,吃块糖;秀稻黑,没得吃”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   “削断麦根,牵断磨心”,是说麦子需要勤中耕,中耕后可以增产,但他不用增产等明字眼,而说麦子加工,磨大量的麦粉时可能会把磨心都牵断了,这样烘托来说,以鼓励人们作好田间中耕工作。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就是说有晚霞的话,以后几天都是晴空万里的好天气;早霞出现的话天气就会变坏   根据动物的各种行为来判断天气的农谚: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判断天气及播种、收割、收获的农谚:   雨打清明节,干到夏至节。   清明早,小满迟,谷雨种棉正适时。   清明刮了坟头土,沥沥拉拉四十五。   清明要晴,谷雨要淋。谷雨无雨,后来哭雨。   清明晴,六畜兴;清明雨,损百果。   谷雨有雨兆雨多,谷雨无雨水来迟。   立夏不下,桑老麦罢。   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   立夏到小满,种啥也不晚。   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小满暖洋洋,锄麦种杂粮。   过了小满十日种,十日不种一场空。   芒种不种,过后落空。   芒种麦登场,秋耕紧跟上。   芒种刮北风,旱断青苗根。   夏至无雨三伏热,处暑难得十日阴。   夏至无雨,囤里无米。   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   夏至有风三伏热,重阳无雨一冬晴。   夏至进入伏里天,耕田像是水浇园。   夏至刮东风,半月水来冲。   小暑不种薯,立伏不种豆。   小暑风不动,霜冻来的迟。   大暑到立秋,积粪到田头。   立秋无雨,秋天少雨;白露无雨,百日无霜。   立秋处暑云打草,白露秋分正割田。   立秋有雨样样有,立秋无雨收半秋。   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处暑种高山,白露种平川,秋分种门外,寒露种河湾。   头秋旱,减一半,处暑雨,贵如金。   白露天气晴,谷子如白银。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秋分不割,霜打风磨。   秋分谷子割不得,寒露谷子养不得。   粮食冒尖棉堆山,寒露不忘把地翻。   早起浮云走,中午晒死狗   早看东南,晚看西北   云从东南涨,有雨不过晌   日出红云升,劝君莫远行;   日落红云升,来日是晴天   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乌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乌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乌龙打坝,不阴就下。   云在东,雨不凶;   云在南,河水满   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   雨打五更日晒水。   春分有雨病人稀。   空心雷,不过午时雨。
编辑本段成语
  阴晴圆缺   落叶知秋   春暖花开   风和日丽   皓月千里   秋高气爽   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