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两百道关于小数点移动的口算题列如:0.3*100=30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8:49:25
四年级下册两百道关于小数点移动的口算题列如:0.3*100=30
x=r"Kv'nj#,v_/W$@E]-Zh-Z$%I婬*='o@y[?jt]0A7M~-VnKg)/{&k..19Dt?ߎׁLNN 2E??$/3:jvrn  &gqS~]L`zfnqrjvy/,ʛ?e/D2)9Gf2mYsj RVa3K Mvox6ٌit_tRt/U~b>\,= l~M$C/u9|ËVOYwl.qvԒB00|oa}xdMy9m_/ ڷb9 aaxE_gS xB5|6o{u|:fEXiMFd_Wz"K~OSp?d庹6/gga 靬쯩*ޓx4͎/in spʰ 1`[N`ES=n_0 ~>Z;LJiNy7Jݥar!p_:/-_!ͼ.f;KaϬ /W9;75ŀH wI_5(n fpvjAFg A@|)_Lc=:])0_ᩀjh)sWؾ8Ɂd c xDjֽG$NgT>xG<6/^KcVCPpeyw7/ak1szOH&*9G0x+,dؠO]-E-f7aXa:#?:~>Cd@ }k(ADKEKՆe _0'񐘀~LH60!?(^'*?ar#2C3+ocGU1piz{忁X?I2  daCD2(54`~p )z9a? #hl|GVin=CC:L:tX9U) V~}A1ox0Z-w!:rlʻ[fF= 6.=! {_;&ӏCgتq0!''IJ6HO_]|VM|gL97hw]BLx9XHEq,$^[ꃖF~sk /L6;l31 Q Ȋ',(%sOzDm)x~~+ :lWWL[ORyMMgAЙ xsN\R0],y~ #Ŏ4# {-#]?twaN xV4` pv3S5wrD)?/F V&j "KjhVXlݝ>Qe9y 3Ґ3_?Z䧱H2)e:~F8A3;nR Q!`aPK"Ť'[waib[Sz%IAb*+!\6"qom=ӢC^ 1/gxW 'g9+YTqeb |{GM`1{0ӲZ丆a;bMk& HR'!,U3ʐms>!فY3ӎe$W%qGy *VD R SnD+ƃWh?ϼ"9#/?l^0@= j KVΡWt非w^- G4"7Woɿ.{d<ͻ84_ 1`xq<+5D%x|!^;K*$juȼ5\I-.瘣цWJ$#B*+*EhhC&7^ѝ C? &>3lE#W;~ _tQd`~W}dB/vz0fMM9L9KL9LA+ }׋S1+7G[5p0 h u~D+V#x)uPGvq kO:.M!* %̴k~;:؎ߊ b  >>7! Gw}F˯pKSLNG._b2R,~K<x{0Df50/wq@ŸGx~3Yr) Ȝ=8I.k|֚Kտǿ߳2o鈺vEQl?|ƤVrAS5:n@D~WlC'KDzJ4 3sÅ<#Y q0.qAB D^EzT0 ts"ѯvnB]9?fW\2FLGI?,6ɻhb&Ja rY X6N%Bẋب_<24^0MS`G{$=Ʉ̻9e1 #ݒM:6ХOpȦ5C؃PMPŕ1 ̀IUڛ2rYs1 Æ^pm,L|_7}دku[n\ |렻EiiG"2n 2;Z%8O&" q&P V"qu:cfhߪca+p^ildCcA%{N2LYZ`/L B#^8.V 0ocŕETjvqbH#<;*,BuYy/~t+5!'0 Acft+`dTSˀWl5Ťp5'.؃&n07y6I+{7s$ f@6$)ΙrS&{02bgUibMS^˷nyմ_!^D<WGEK7.&6 vy]IӼ($Ab`EFsLnt/5A&{ MK-)xTZ@r1aq"ЧYWÂɵt r, &,R8` ;t$d[9t*7Qv]$8#yUBZ Q4ձI M1].AWH]+W^ ~e~(StFiE* 6$Eϰw])k*MiTYbi-S䏌\:Pc 2Ial6y4ﶙ:n&ekzwM\d2:}䮢oQʴ 5|*rN(M Y7I5JhQ+ڸ szK\H|ЩDѱicB@r@͵x~dd` 3yN*@m}޹ۑD5D1 N`_NRNzcl^aIy^ƠSD$; LMn?R 崟{sYS-ƋyZMQET%uj hRgN)7Y2Ñ4pm(! A!g`X+36:B`}Aqmq5|[7f<Ѿ$UCkUQ7,9lẏ)L?ے <' dZ55c^CFE`W~NgC^3v>ǩvA6ЙElv6mNesSx /UlDgl|vb 9W0i!u6y`;8tfp6Q|d ڷ氋{G%[EqmG{KmuXR"%A\e|HpbW 6dA"lߞ"[KtT W}pLJ NYKXRu"TNp\/zR쯿~-G8;<{'/X?G*T:?@ .q=<NA \'!:Ԁ+4/`/9nd}Q VرUv\ЈWD\>0g~ub2@i.+Q[`G+ qo5}Nq %TΞ|DuIxRiD`De*\q>Zl,AT[d=RMZ0Q0 w/6iBWbsHE&pKN -+%þ[DP \z$i(0Ⱦ@bhpC Bb#EtOSO.20av.d #-\М4[͕rW&_7UP[8}-mtlivW[hپ:|U0H*r! yڊ㸖ӎdIщ_}'sF9A2u&m" ox~EZqC4hC1d8AVx`GZ]#0A`YH2}K{B!hcZKA]{6%ɃFFqghCB+'l3l,cHyk~^%[z C+Dp4esx"u?Jw^f('tus1=EsaPK,:xcfcdz2Cp6VdWwZpw,͑aH_GkXH=,s\6vi @m=a7rX+7eW QZ}Jv0B=Ebz8 =I*y Ls$;e`Vذhn,qbgnTv'r\@iބX`&QkUP !pqάHFzxTz|8B^~ŕA 3%HG]!ȭ,G ( ;FaC",153.CQܷry>q<ނ45hGQlP-m.{ۃ⸄ģ>$@0^ĥwSluict s%#e vesMhjq2Jaƀfw$y *7-D%0'G~IiIh oB?O%_v0^sXw:Kΐ|)S;r hbNwZzOĦcӞ]', !bSaWK|}LcژMw m=#iɉðQVG#?}h;b0`gP`5 }On@o sQ S#m:(TbFPi!&HTD[-9DXf[]ҥ]Խؘ,^@sϝ[px&|ܴ*Xέx Qra>srO ;Ubk#,Qv21~٬{SurTYpx s`~[zU 79 ݥ6BQ]b]:B&]MI8f3ݣCEE0uʠR. 0W>-3F\#{rrxcTqaj֙šhvzT}6Zu۵x7^=bnDnj7K/ݖ?d{[gZ-_2~$v[0ee3*iszmeȚDki+ @.ͳ[AИL,0Ǎ'w'xIz, fyVr?‘νTlLNKg}o 4$;r+J'{ŸHDſlU>qK\*h:ya%m'GI j93"þJ6ݭ9=ZmהO tWB9V38|viʅiGa=[4#. T[܊!C~PȒgw`撜Euߢ&75:.R婨$n:xD\w۬FyGf=]v^CsHAr5% IM&HR&j2BHq/uWmKKڒ96.BER]U=(,C%2ŌK|w"˪I)x~^}u ;h)6Ȣ_n :s〚G Պ+m觾H-ȢJ$`f Vxܫqz餖$-6u Vj'=R\ERE[4.Χܒ'Q|HjE)~īܼ{nyyՙ^_2k:F/A;hUWZs63轊߻CxcJeŇcɃU;~*TY z#Sr1;ptWԐ4d܅KgJua LW\r`&sW-Qy2Wgh59]Xd}*3^-ޘ*1o t5^Ƭܵ`þ.+Yx!x^M`bxJB݇5HoMGXH'"1ј-{h`mSnJNN`֚8^^Kꝺz0Ѐgoܫ8wG6+t$hV^!5(Ҍ'"h/9/Q^gŞylhgui-.LՐH~t'-![%&g+&k|xmZo Sgj:Ҳht-bsXL#}HgJEW0\O n ͵sJ!νv;r(@MZToqӛ$ʝ`w§$UarmjAsJ^Y(z,M!jc~x_)iA9b$d|{7z%`6P2Ms`FDG=R\BO R ) KM=rW ]s՞o X;ЉuNBZM ege ,[&l)VA)eZ89^+gg_lM39>v1mB|ʍN8ua݄ nsL^,Uw9QPGz@U.@ Q!-Bzth .\d]_/#F9[PY{e~vQѵ8(;0C 2W9n 'ěJû.]㎌oeZ[#c,$dZZEh reSute=t\wZюFL(ZhC,DmAɮ8ލ-Kr وTB ;:_·wUQX>tq҈MF+9:1~XTG ƿ$y8kLc;ɤy ̙ UHb H 7j(9jS ivvlO)=SZ(awЙy<*7k=0hO9l2<1>wJ..$L͸s3_@;ib~MM;in_vѧ~yN '剅$}[IxuN^yoCr O;3yf` NѼL괂@Ut!茝yA_%>ML-з4-8]NN`)A&!H)L|s<_L/<vfO8 SLs[lW&Ekfx'r!9;X)a\"O)|qz.>[3 = `U$ʬp, KuYXp3dVr  &IUMЛr ɩY|ȴ9|2=9?##g'2'89OGKTMz,cVJ)$?a _[yh:;9O,Ygokipmٿ^? :{ \8g

四年级下册两百道关于小数点移动的口算题列如:0.3*100=30
四年级下册两百道关于小数点移动的口算题
列如:0.3*100=30

四年级下册两百道关于小数点移动的口算题列如:0.3*100=30
1.23*10
12.3*10
1.23*100
12.3*100
1.47*10
15.62*100
1.59*100
1.32*100000
159.159*1000
13469.258*1000
1.23456789*1000000

0.1 10=10

第五单元——小数的认识
主要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性质和用小数表示较大的数。
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
主要内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小数加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数学...

全部展开

第五单元——小数的认识
主要内容:小数的意义;小数和分数的关系;小数的读、写;小数的性质和用小数表示较大的数。
第七单元——小数加、减法
主要内容: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习小数加减计算和加减混合运算。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会用计算器进行计算、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的。《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对整数乘法的要求是“能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因此,本单元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整数乘法。主要内容有: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乘法估算,探索乘法运算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以及乘法的简便运算等。
在过去的教材中,积商的变化规律,一般在多位数乘除法单元安排,乘法的运算律都在学完多位数乘除计算以后,单独安排“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单元进行探索和总结。在新教材中,一方面,根据《数学课程标准》降低了多位数乘除计算的要求;另一方面,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则强调在学习计算时,结合具体的事例理解运算的意义。所以,本套教材不再单设上述单元,而是把乘法计算、估算,探索乘法运算律和探索积商的变化规律安排在一个单元中进行学习,其主要思考有一下几点:第一,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乘法估算学生在第一学段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单元中也学习过,并且学生经过近四年的数学学习,已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所以,乘法计算、估算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来讲是比较容易的。第二,在“乘法”计算学习中探索乘法运算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既能使学生理解乘法运算律和积商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感受这些数学内容的价值和数学运算的具体意义,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学生已经会使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具有非常强烈的操作和实践的愿望,把计算、验算、用计算器计算贯穿在本单元的乘法计算和规律探索中,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又为学生解决了探索规律中的计算问题,使学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观察、讨论、交流等数学活动中。
在教材设计和内容安排方面与过去教材也有很大不同。乘法计算、估算、解决简单问题,仍然坚持选择具体的、现实的、学生能够理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己试着做、交流的过程中学会新的知识。教学时,要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问题情境,自己试着进行计算,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乘法运算律改变了过去直接由乘法算式的计算抽象、概括运算律的模式,首先选取学生熟悉的、现实的生活情境,如,一堆整齐码放的饮料、两块屏风有多少块玻璃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初步感知乘法运算律,体会运算律的价值,再通过几组式题的计算、比较,最后概括、归纳乘法运算定律,并用字母表示。使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规律和用字母表示数学模型的数学化过程。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进行探索的空间,鼓励学生在计算、交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概括乘法运算律,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积、商的变化规律包括乘法中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既枯燥又比较抽象,但有很大的挑战性。教学时,要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给学生创造充分的计算、观察、比较、归纳等数学活动的时间,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交流,用数学语言描述探索发现的规律,发展学生的类比、推断、抽象、归纳等数学思维能力。
本单元教育目标

第1课时(P73-P74),认识三角形。教材首先选取了自行车、梯子、斜拉大桥、电线杆等学生熟悉的实物,让学生观察、找出这些实物中的三角形,并引导学生思考上面物体中的三角形的作用。接着让学生动手拉一拉用木条做成的三角形架和四边形架,亲身体验、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然后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教材结合抽象出的三角形,先介绍三角形的边、顶点和角,让学生观察、交流三角形的边、角、顶点的特点,同时介绍三角形的底和高这两个重要的概念,并学习画高的方法。
第2课时(P75-P77),了解三角形的分类。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首先给出形状、大小不同的七个三角形,让学生自主分类,在交流分类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使学生知道: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活动二,首先设计了观察红领巾、交通标志,用直尺测量两个三角形的边等活动,在交流观察、测量结果的基础上,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概念,同时说明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接着设计了用量角器测量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三个角的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并了解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都是60º的特征。
第3课时(P78-P79),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测量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教材先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测量三个角的度数,并估算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然后把小组内几个同学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实际计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通过不同的、多个三角形测量结果的一致,使学生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活动二,直观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º。在“试一试”中,教材设计了用“其他方法验证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的活动,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操作活动经验,通过将三个角“拼”在一起成为一个平角等方法,再次感受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这一结论的确定性。最后,教材在“议一议”中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初步应用三角形内角和是180º这一知识,讨论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的关系以及一个三角形中锐角个数的问题。结合本节内容,教材还设计了“兔博士网站”,介绍“黄金三角形”。让学生感受正五角星的美,丰富学生的数学常识,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第4课时(P80),探索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给出了4根长短不同的小棒,提出“从4根小棒中任选3根摆成一个三角形”的要求,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通过摆三角形,发现有的能摆成,有的摆不成,然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思考摆不成的原因,亲身体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活动二,设计了让学生测量三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并将每个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的和与第三条边的长度比较的活动,通过测量、计算,使学生通过数据验证三角形的三条边的关系,进而概括、归纳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本节课,课堂学习内容较少,教师可自己补充练习
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平行四边形。教材首先选择了学生熟悉的伸缩门、衣帽架、升降机、扩缩尺等实物,引导学生观察,找出上面的平行四边形,并通过讨论、交流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初步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又通过“做一做”推拉四边形的木框,让学生看到四边形从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再变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并介绍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接着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最后通过测量角的活动,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的特征。活动二,归纳、探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特征,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材首先设计了让学生小组合作总结每种图形的特征的活动,在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议一议”中的问题,讨论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了解长方形、正方形都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教材选择了现实生活中的足球门、拦河大坝、水渠等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找出这些事物中的图形,并通过球门的侧面、大坝、水渠的横截面认识梯形。接着,设计了说一说“梯形与以前学过的四边形比较,有什么不同”的问题,启发学生讨论、比较,发现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特征。在认识了一般梯形特征的基础上,教材通过让学生量、折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纸片,认识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结合本节内容,教材还设计了“数学冲浪”,要求学生利用附页中的四个图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目的是通过这种富有趣味性、挑战性的实践活动,感受图形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教材首先选取了几个国家的比较典型的国旗,引导学生观察,从中找出自己认识的图形,初步认识组合图形,感受组合图形的美。接着,以学生熟悉的少先队队旗为素材,了解一个组合图形是由哪些基本图形组合而成的。 “试一试”则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分割的方法,将一个组合图形分割成学过的基本图形,为以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组合图形问题打基础。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并给孩子充分交流不同分割方法的机会。
教材共安排了两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问题一,铺甬路。教材设计了在一个长方形花坛周围用正方形地板砖铺甬路,需要多少块地板砖的问题,先让学生尝试解决,然后交流。教材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既可以先算铺地的总面积,再算需要多少块;也可以先划分成几个学过的图形,再逐个计算。问题二,用一定长度(48米)的铁丝靠墙围一个鸭场,求最大面积的问题。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周长一定时,围成的各种四边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的知识,要研究用一定长度的铁丝靠墙围成一个鸭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对学生来讲,既有很强的现实性,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教材在提出问题,初步讨论、猜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列表格的方法自主探索,从而发现用一定长度的铁丝在借助围墙围成四边形的情况下,围成正方形时鸭场面积并不是最大的客观现实。使学生了解用48米长的铁丝靠墙围,48米只是围了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三条边,体验 “周长一定,正方形面积最大”这一数学。
教材设计了三个探索活动。活动一,探索多边形的边数与从一个顶点画线段的条数以及分割成的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活动二,探索多边形边数与多边形内角和的关系;活动三,探索硬币组成的三角形图案中,每边个数和硬币总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个规律,在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可以概括出“ ×n = 总个数”的关系。活动三不要求总结关系式,学生只要能发现、表述三角形中硬币的摆放规律,如每边硬币的个数相等,摆出的是一个等边三角形即可。如果学生发现这一组图形硬币总个数数列的差是2、3、4、5……,教师要给予激励性评价。这三个活动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教学时,教师可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给予适当指导。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探索和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推理。每一个探索活动能否探索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探索问题的过程,学习数学思考的方法,丰富探索活动的经验。
教材首先提出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做一个镜框的要求,鼓励学生利用给出的相关信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做镜框图案。教学时,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参与设计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要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关注解决问题策略的个性化、多样化和实用性,在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单的小数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小数进位加法、小数退位减法,加法估算,加减混合运算及简便算法。
3.在解决问题和探索简便算法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能对简便算法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第1课时(P95-P96),小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教材选择了学生熟悉的购买生活用品的事情,呈现了两种帽子、两种手套的价钱,提出了“帽子、手套各买一件,需要多少钱?”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选择物品并解决问题。在学生不同选择方式和计算结果的交流中,进一步学习用竖式计算的方法,重点使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即相同单位的数对齐),学习小数加法的笔算方法。“试一试”中提出了用减法计算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尝试计算,在学生交流个性化算法及计算结果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小数减法的笔算方法。教学时,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商品,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学生不同选择方式的计算过程中,学会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第2课时(P97-P98),连加。教材呈现了三种商品的价钱和两个问题:(1)估算一下,买下面几种商品大约需要多少钱?(2)计算一下,实际需要多少钱?教学时,首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估算,通过个性化估算方法的交流,使学生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化。进行计算时,要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问题,在充分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学会小数连加计算,体验算法多样化,明白简便运算的道理,培养学生估算和简便运算的习惯。
第3课时(P99-P100),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教材设计了房屋侧面示意图和有关数据信息,提出了“窗户离房顶多少米”的问题,先让学生根据图中信息试着算一算,然后在交流学生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学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把计算技能的学习与解决问题整合在一起。教学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自己尝试,再通过交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第八单元 统计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会用统计表和单式条形统计图表示统计结果,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和读统计图表等。
本单元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统计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习新知识。如,在学生已经认识了复式统计表和用单式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背景下,教材给出了中华小学3~6年级各班学生参加合唱队的男、女生人数的复式统计表,提出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要求。在学生用单式条形统计图表示3~6年级各班参加合唱队总人数的同时,让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征。
2.重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把统计活动贯穿在本单元学习的全过程。如,调查本校各年级男、女学生人数,调查统计全班同学鞋号,测量、统计全班学生的身高等等。
3.重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注重选择收集反映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数据信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如,“十五”时期我国各年年末电话用户数。
本单元教育目标
2.通过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能用复式条形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能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
3. 能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有意识地获得一些数据信息,并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能用统计图表描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4.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统计量、统计图来表述和交流。
第1课时(P103-P105),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呈现了中华小学各年级参加合唱队人数的复式统计表(其中合计一栏是空的),提出了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要求。在学生用单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各年级人数的基础上,教师介绍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每个年级的人数,然后通过“议一议”中的问题使学生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征,接着“试一试”中,给出“亮亮”理发店一周理发人数和完成了一部分的统计图,让学生自主尝试完成复式统计图。
第2课时(P106-P107),数据分段整理并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教材呈现了水源小学四(2)班33名同学鞋号记录表,提出把数据整理到单式、复式统计表和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要求,让学生自主完成。接着,在“做一做”中安排了调查全班学生所穿鞋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复式统计图表示数据。教学中,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整理数据、填写统计图表,交流时,重点说一说表示不同鞋号的人数的直条的长度是怎样确定的。
第3课时(P108-P109),读统计图。教材选择了两幅个性化的统计图,一幅是西苑小学7岁到13岁男、女学生平均身高统计图,另一幅是我国“十五”时期各年末电话用户统计图。这些统计图与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不一样,第一幅图从0到100厘米中间有一条断线,从100开始,每个格表示10厘米。第二幅图把每一年移动电话用户和固定电话用户数据用两个相应大小不同的条块叠放在一起。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读懂统计图,了解统计图的特征,然后再回答问题。练一练中,安排了把两种电话用户用复式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和从报纸杂志中收集数据并用统计图表示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些数和学生收集的一些反映现实生活变化的数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和社会的发展。
单元最后设计了实践活动——测量身高(P110-P111)。这是一个测量统计活动,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全过程。教材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测量全班学生的身高,并记录在设计好的统计表中。第二,把测量的数据进行分段整理并用统计图表表示出来,然后通过回答问题,对数据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问题意识。
三 本册教科书主要特点
(一) 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选择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如,第2页,通过学生在不同角度画暖瓶和杯子的活动,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物体图像不同;第36页,通过用“1”描述一捆小棒、一筐西红柿、一束鲜花,使学生初步感受整体“1”;第48页,设计猪八戒分饼的趣味故事,通过把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吃1份和平均分成8份,让猪八戒吃两份,使学生在了解“猪八戒没有多吃到饼”的情境中初步感受分数的基本性质;第60页,通过“鸟中之最”的内容介绍,使学生认识小数,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再如,第六单元,在认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时,都选择了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物,让学生在找事物中的图形、讨论物体的共同特点的过程中,分别认识图形、掌握图形的特征。如:第73页,通过讨论自行车三角架、斜拉大街的拉绳、电线杆的斜拉线中三角形的作用等,使学生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第81页,通过讨论伸缩门、衣帽架、升降机、扩缩尺等物体的共同特点,使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易变形特征。这些典型事例,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能够理解的,既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所学知识,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重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
1.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第14页,通过解决一台面粉机一天磨多少千克面粉的问题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第16页,通过解决150人自助餐问题学习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简便的竖式计算及口算;第18页,估算一列火车有多少个座位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第20页,通过解决一本书大约有多少字的问题,学习连乘运算;第26页,通过解决师生春游中的问题,学习乘法的简便运算;第95页,在自己选择手套和帽子的模拟购物的活动中,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等等。这些问题都是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需要解决的。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既学习了数学计算,又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2.在“综合应用”中,培养数学应用意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并能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是《数学课程标准》4~6年级学段“综合应用”领域的要求。本册教材结合“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设计了四个“综合应用”主题活动。第35页,在乘法单元后面安排了“果园收入预算”,给学生提供借助计算器综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素材;第59页,在学习分数的认识后安排了“快乐的六一儿童节”,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发现日常生活、事物或现象中的分数问题,体验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用分数描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数学现象;第94页,在多边形单元后面安排了“做镜框”,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第110页,在统计单元后安排了“测量身高”,使学生经历数据收集、分段整理、用条形统计图描述数据及分析数据的全过程。这些活动素材,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并且需要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如,做镜框,既用到数学计算,又用到长度观念和几何做图及审美水平等。
(三)重视对数与代数规律和模式的探索
数学是关于模式的科学,数与代数中有大量的规律、公式和算法。对于数与代数的学习来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探索模式,发现规律,而不是死记结论。只有经过自己的探索,才能做到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能真正理解知识、获得知识,也才能培养自主学习、发现规律、探求模式的能力。本套教材始终把“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建构过程”作为一条重要的教材编写思想贯穿在全部教学内容安排及活动设计中。探索规律《数学课程标准》在三个学段都有具体要求,除结合有关知识的学习灵活、及时安排有关内容外,从三年级开始还专门设置了“探索乐园”内容模块,为学生创造探索一些数学运算规律、典型数学问题、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素材和机会。
1.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背景下,经历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公式、表示运算定律的过程。如,第6页,选择学生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年龄问题、买铅笔盒问题等,通过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让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初步理解字母表示的意义;第8页,在学生已有的两个相同的加数,位置不同、结果相同的知识背景下,先让学生根据算式不计算填符号,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然后把两个加数换成图形填符号,最后总结用字母表示的加法运算定律。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到一般的数学化过程;第9页,在学生已有的正方形周长、面积计算的知识背景下,给出用字母表示边长的正方形,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使学生经历用字母表示公式的自?

收起

(1~199)*100- -

640÷80=8
15×5= 75
23×3=69
12×2×5= 120
480÷80=6
16×5=80
27×3= 81
90÷15= 6
48÷4= 12
640÷16= 40
39÷3= 13
24×20= 480
32×3= 96
48÷16= 3
12×8= 96<...

全部展开

640÷80=8
15×5= 75
23×3=69
12×2×5= 120
480÷80=6
16×5=80
27×3= 81
90÷15= 6
48÷4= 12
640÷16= 40
39÷3= 13
24×20= 480
32×3= 96
48÷16= 3
12×8= 96
27×3= 81
56÷14= 4
24÷8= 3
14×2= 28
83-45=38
560÷80= 7
96÷24= 4
40÷20=2
40×30= 1200
37+26= 63
76-39= 37
605+59= 664
30×23= 690
12×8= 96
27+32= 59
48+27= 75
4500×20= 90000
73+15 = 88
120×600 = 72000
200×360= 72000
6800×400=2720000
280+270= 450
4×2500= 10000
6000÷40= 150
5×1280= 6400
4.3+2.7= 7
0.75+0.25= 1
4-0.26= 3.74
0.35+2.7= 3.07
4.6-1.9= 2.7
0.83-0.3= 0.53
3+0.05= 3.05
7.2-3.8= 3.4
0.07+0.6= 0.67
1.39-0.39= 1
10-5.4= 4.6
25.6+23= 48.6

收起

0.23《10
4.7》100
《=乘
》=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