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为什么不得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21:24:49
孔子为什么不得志
xXirJw7g9ċ U6 6I](_sJtOLLDI\K}wZѪ3tjӹo?߿w rvQ((}k+:k9={/8ax}r>2pKnM/?n/3`/;ccQwy[%:,< }Ӵe{ZEvM,f8Om?\z&I, p\? lEνl*  pch~#I٢hR5G$@!oGv58c"!.9 /-e1!dl=F UZڬWo6?Ta'톨{%9V0} ~41jkdjމyF4:x38Wy7d aB3ovy_e h|%Vw->ޣՠޑ)\M)/ck#ߣ{9hȝ˻-p߬7h&* |KY+UZuyܱiͦÏOYe)x8vCRe[": ۸ ?O憲 ,Mxkg"FhDi]h5g82<%WH)xi㿗ў1}i'})<3bԐ/e#-tJ5JEN}\)g"\_.=;_r%gbYt*pt .ɞCEdt&6}*;r(g@E*ֆA_"8'<To#.geo9NgTR,tH M[BLH{13xi^麈a\u!əX8r4oʼny|OR`^MFp+>k% $% w9l4 iڦ3:R"kbgj{x+B4P6PĐΨPUKEdNiѯbg * @ $v [S5"Ɯ]'A'qw?_֕7LƝ,\fvDyplv8 ,VBht{{4Qf[.tXgauMi5O&"/Z9EfZѦYl}-خ#J[豨Јf+90)\&`_g3Y[6C<Ւr<=YmVG0l1Qakp%vsG_G#B$pcӁm̘ps=m#^zHa=G˵$KDrv{59&dNd^rWh+P7D:sf7«9<ʥ+0e: etIc6$˳k<O~T>8ʯ@LflSet"׿_,

孔子为什么不得志
孔子为什么不得志

孔子为什么不得志
大家都知道,人是社会的主体,也是社会的元素,是构成社会的有机成分.一个人对于社会有没有作用、作用是大还是小,除了取决于人这个元素自身的价值外,更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这个机体的运行状况,决定着人这种社会元素价值的大小.如果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那么就是有价值的;反之,社会不需要,或不急迫需要,则是没有价值的,对社会无用的.用另外的话讲,就是边缘化的人.概括地讲,就是人的作用的发挥和价值的体现,是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密不可分的.所以,我们常说生不逢时或者说生逢其时,就是这个道理.
孔子所生活的年代,是我国古代的春秋时期.在这个时期,伴随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变革,统一的周王朝名存实亡,诸侯国兴起,各自为王.各诸侯国为了扩充势力,争夺地盘,相互间经常爆发战争.这一段的中国,一直呈现兼并杀伐、混战不休的动荡不安局面.缤纷复杂、矛盾丛生的社会环境,也催生了人们对于社会的种种思考,于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诸子百家思想诞生了.
诸子百家,最为有名的要数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纵横家等几家了.孔子就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倡导人们从思想上进行改变,树立仁爱的思想理念,相互间以礼相待,以诚相待,不互相压榨,严格自律,共建和谐社会.就目前来看,这种思想是很先进的,到现在也不过时,当今以及在之前相当长的中国历史里,一直是把儒家思想作为社会文化的主导,把孔子尊为其同时代的先秦诸子以及中国历代文人之首.孔子以及他的儒家学说目前如此风光,但在其刚刚诞生的年代里,就当时的社会需要来说,是有些超前了,或者说没有太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当时,各诸侯国的第一要务,就是打仗.他们看重的是如何取得战争的胜利,如何征服和消灭对手.大家都在战争的漩涡中,想不打也不行,不进攻就要被进攻,不侵略就要被侵略,国家的生死存亡都不可料定,国君每日都处在危机中.在国内,各派政治势力争权夺势,相互倾轧,你死我活.内部小混乱,外部大混乱.所以,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那些能够指导战争和规范秩序的带有兵家、纵横家、发家等流派性质的学说自然就比较受欢迎.而孔子所主张的以仁义为核心、礼让三先、相互献爱心的理念,对利益熏心、已杀红了眼的诸侯王来说,简直就是对牛弹琴,在这样战乱的局面下显然是无大用处的.那些王公们,想要占领另外一个国家,让孔子过去讲一通仁义礼智信,对方就乖乖把城池献出来吗?就会心甘情愿伏地束手就擒吗?当自己的国家受到了外来强敌的侵犯,让孔子站在城头,弄一个大功率的高音喇叭大讲一番儒家学说,对方就会自动退兵吗?很显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好比是急需动手术的病人,却给了他一兜子不能立竿见影的保健药品;去探视糖尿病人,送的礼物却是蜜饯.
孔子就像一个抱着金饭碗到处流浪要饭的乞丐一样,带着世上近乎完美的学说周游列国,却处处碰壁.运气好的时候,能被收留,还能被任命当个小官;运气不好的时候,不是被驱逐出境,就是被围追堵截,就地圈禁,好几次险些饿死.其实,那些诸侯王也不是愚笨之人,知道并相信孔子的学说是对的,是科学的理论,但是,就是不合时宜,不是目前急需的.这就好像史上对汉末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关键看他所处的大的历史环境.孔子的学说亦是如此,如果是太平盛世,这的确是治国兴邦的先进理论,但在乱世呢,需要的是带有张力的兵家、发家和纵横家的理论指导,而不是内敛的儒家学说.所以,有些国家的领导人虽然很敬重孔子,待以上宾,包吃包住,但只是作为人才储备,就是不大用他.孔子的才能无法得以施展,感到很郁闷,想要跳槽离开.而这些诸侯王又怕孔子的高深学说被别的国家所用,就会千方百计设置障碍,阻止孔子行进的步伐.有的时候,孔子的离开不是自愿的,是受到国内一些恶势力的排挤,有了生命之虞,才不得不选择逃离,颇有几分“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的伤感味道.
孔子虽然得不到将自己的先进理论用以指导社会实践的机会,但他对自己所主张的儒家学说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丝毫没有产生怀疑.他一生都在努力传播儒家学说,弘扬儒家文化.在得不到国家高层领导人认可的前提下,孔子不得不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办法,先组织基层群众开办了儒家学说学习小组,培养自己儒家文化体系的接班人和新的核心传播者,以点带面,进而在各诸侯国兴起学习儒家学说的高潮.事实证明,孔子的抉择是正确的.他这样的做法,不仅使得自己的儒家学说得以保存,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提高,最终在后来成为封建社会各时期帝王将相统治和管理国家的理论指导.而且,孔子这种传播自己学说的理念和方式,在不经意间又开创了我国的一项新的伟大的事业,那就是教育.创造先进理论和开创教育事业,这两个方面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孔子中国文化第一人的地位.这样看来,孔子在世时的不得志,是造就他这两方面伟大成就的一种磨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