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3:17:25
(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x|N#M~_(3-ը̝m|Plh0೥y̫~鄪=ҌT< [^݅Ups}K۟_4C{RL~{:?Adzvh/~:gQwhK܏yt ׅM;KPN_,C~Y5O{~$>';l@V1&yK޹~- y9m.'y-W ח2=_l=ɉl0Jt "+L ZpUNrYp'ee#9 o{57yt>hڏ&I5{qi;{{?Q3}QZfdj7?ԇiHg<[P9(llzsWuBfU VUlݎ⫦R < vq7*+zʟej x??^J%:`wTެ ZtaXz5SiVw_,Zd/](rwΓIiuOT! AGER_ Jp|G3xA$YPhO0}@/a>_bknۥߓa҉F FY̐r B 5ޮ=7k->%jlG"LHd)bDŽ/7C$'.8\Y wb/MMV<\ALCx/JJT\&u[_V! ,`\,:Z^>{4:Ƽ\FA^D=N)FtxlaO\T2͠=EA6E&_.atsv *zt@z017\=!h#yB?3qvTWEGL1)z=L6 hLX03ȝBD^v<`Tlĕf\@X_O_^bb3VIISs$6AgUxzNlGx.l}%0ep}\;0s0oTW$xnx; {<`Q ?=c.5cEPsDC :5 ]3J$IIc tEH*nπJ|DO Wu o}{dqSٮ*<ꤲ21w[w̙>wLA1\uFe ]o|n̞Iim+wt0D(-r /M {>_7`]ff W2n- `[v)hV)#N$d, ӪtGp|'aJtl#$_̫_<"m{I  kd7X]5lkٻVRߔ N͋bJ+K"|j j5ARH8$a2K IV*Jh³akmSƭɗ|Oo&'m/?2rAv*оO"/o~߲ÇIz1Ӵa,eKtƟpbO{8N3 مuU&F!e;L>B<\;>7h˙RzW+U RcϹ u`Jh ɣ` az41vuUou><=&>9nl=yRxگRޮY0fp AW<\rf.U_D!ZK& _tT`q;=Z&װG meAziRl˜PsjY/;DZ%rʓ‡0snk=`q+? NU=6#^vLCҸm.fUYiΖJջ^|W0O*R)!MGЙ+,MH'ʵKJP4\g۪V[Q|Ӥ@'; _G9ԥJ˄^WA.qz"Pd`rCGݻ_4")w{(N}9pD;JbAK i?A2 @On~& b^1ѧpcz+ br$ (Dh %8*b}-N(gga爠s8~'Sll5 6 F"3إ| gpÛR ˯^h5P]\!߶ tf1#멥dEwT;ӱWM@}GoDZ8SU1֐#cQٶL3E>$kI'Kػ0&銿mʾkYMy31b[{O/cȹv ꠯v쪜 Kf}z8NpߔA1DAl#;=f?C͠Oᇫ'ƙcʘ+u1=~Wֹ=Djf3! Y3fXl.a~H0@GhW;cy;iW65Vb7J+22=VzcfOQ[O 龌mId|`pAu{į{4yVqՉ0#u8&4PoN.^ۉ±<9CcP)SFq4ϞZYWhwuXIh雒O.z748@ԱFS~:rn!6\ khN?ME: ۭpC E`_P0oI\Ɣ;.9ţ:z#/sޖ!SXM>oWddZUQ$}OC6dɂmY iT_e}ҞYw)0+hܫ3Bw$w7w/2ՍmC=n /Lػk=\t'sr z=QR'.So9(l^WbpGf?ʨAUo &@0WWgN7x$zHE@T=*>9!צa5qKx{oGu3^ݸs ,& |Ml埿)ycE!j j@U ϡYk$%F~F Mqfb\<СTG+gf&RI7x^ٓSZQlRovpIm{Oȶ%.yaEЍ잲l1Wpc#oY* iX켲62ɘJ֟_xo6ʜ+ރyg-XYټ]}xĈ-'' 0X%}}O` Va Щy4jF<%N'w1;2q^ܖo RjAXY()ð`8MSBY&\p$O<# ')?_ דi"

(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小山重叠金明灭)菩萨蛮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译文:
  眉妆漫染
  叠盖了部分额黄
  鬓边发丝飘过
  洁白的香腮似雪
  懒得起来
  画一画蛾眉
  整一整衣裳
  梳洗打扮
  慢吞吞
  意迟迟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
  对了前镜
  又对后镜
  红花与容颜
  交相辉映
  刚穿上的绫罗裙襦
  绣着一双双的金鹧鸪
  赏析:这首《菩萨蛮》,为了适应宫廷歌伎的声口,也为了点缀皇宫里的生活情趣,把妇女的容貌写得很美丽,服饰写得很华贵,体态也写得十分娇柔.仿佛描绘了一帽唐代仕女图.
  词的上片,写床前屏风的景色及梳洗时的娇慵姿态;下片写妆成后的情态,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全词委婉含蓄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并成功地运用反衬手法.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表现了作者的词风和艺术成就.
  对于温词的评价,有两个极端的现象.像常州词派就非常推尊温词,比之于屈子的《离骚》,也有的人则非常贬低温词,《栩庄漫记》的作者李冰若就说温飞卿词“浪费丽字”,“扞格”“晦涩”,(请参看《迦陵论词丛稿》),王国维也认为温词仅是精丽而已,没有张惠言所谓的托喻.我认为造成对温词评价如此悬殊的原因是因为他的词中表现的意境有一种特质,也就是文学艺术传达手法上的几点特质.温词有几点特色,一是标举精美的名物,“小山重叠金明灭”,“水精帘里玻璃枕”都属此类,而在所标举的精美名物之间又不作仔细明白的主观上的叙写,这样就使人觉得它不连贯,难以引起直接的理解和感发.不像韦庄的词“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之作直接的说明,然而温飞卿词使人推尊却也正由于此.我们刚才说,诗的写作有比兴两种方法,比兴是心与物之间结合的两种关系.司马迁《史记·屈贾列传》说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屈原的内心是芳洁美好的,所以他称颂的事物也是芳洁美好的.作者从志洁到物芳的联想是很自然的,而读者则可反过来由物芳联想到志洁,这同样是极自然的.所以温飞卿标举那些精美的名物,并未做详细的叙述,可是读者却自然的从这些精美的名物联想到了作者精微美好的思想感情,这正是温词的一种特色,也正是后来常州派词人推尊他的一项原因,这是第一点.再者飞卿词标举精美的名物是感性的呈现而非理性的说明.“小山重叠金明灭”,第一个问题是“小山”何所指的问题.如果说这一小山是屋外自然界中存在的山水之小山,那么就与这首词后面陈叙的情事不相连贡,是自然界的小山又怎么会有明灭的金色呢?又怎么和下句的“鬓云欲度香腮雪”连接起来呢?那么“小山”究竟所指为何物呢?在欣赏诗词时,读者虽然可以有自己的联想,但不可以胡思乱想.在闺阁中可以称作“小山”的东西,从中国传统和温飞卿所生活之时代的习惯来观察有这样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山眉,韦庄的一首《荷叶杯》写有“一双愁黛远山眉”的句子,“远山”是美人眉毛的形状,“黛”是眉毛的颜色,“愁”是那女子眉毛的表情.因此有人把“小山重叠金明灭”中的“小山”看作是山眉.第二种可能是山枕.《花间集》中有顾敻的好几首《甘州子》词,他说“山枕上,几点泪痕新”,又说“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古代的枕头是硬的,中部凹下,两端凸起,故曰山枕.第三种可能是山屏,即折叠的屏风,高低起伏像山的形状.温飞卿另一首《菩萨蛮》有这样一句:“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所以也可能是山屏.最近有人提出第四种可能,认为是古代女子头上用于装饰的插梳像小山的样子,但我并没有在晚唐五代词人作品中找到以小山形容插梳的例证,而前三种可能则是唐宋词人常用的术语.一般人认为山眉和山枕的可能性大,因为紧接着的一句是“鬓云欲度香腮雪”,是女子面部的特写,是说她的头发要拂过她的面颊,而“山眉”与香腮雪比较接近.但我以为不是山眉,原因是词中说“小山重叠金明灭”,女子的眉毛一般不用金色装饰,所以眉毛上不应有金色明灭的隐现,而且山眉怎么会“重叠”呢?!我还有一个道理证明它不是山眉,因为这首词下面还有“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的句子,在这里又写“蛾眉”,温飞卿是不会有这种重复的.我也以为并不是山枕,因为古人的枕头是不会重叠的.我的意见应该是山屏,不过也有人认为那放在门口的屏风不是离“鬓云欲度香腮雪”大远了吗?这是以现代的习惯衡量古代,古人的床前枕畔有一个很小的屏风,只遮面部,像温词中的“无言匀睡脸,枕上屏山掩”(《菩萨蛮》“南园满地堆轻絮”)以及“鸳枕映屏山.月明三五夜,对芳颜.”(《南歌子》“蕊添黄子”)可以为证.所以我以为“小山”应是山屏.飞卿所写的是感情的呈现,不是理性的说明,他为什么不说“屏山重叠”、“山屏重叠”,而只说“小山”不加“屏”字呢?那自然是因为“小山”的形象可以予人一种直感的印象,所以予读者直接的美感,乃是温词的一点重要特色,而且温词所予读者的还不仅是美感,温飞卿这首词还传达了他的观察和感受的细微.我们看一首诗或词,绝不能只断章取义的去考察其中的一句,而要看他整篇的结合,每一句和每一句之间相互的作用,所以他下边说“鬓云欲度香腮雪”,请注意这里用的是“鬓云”而不是“云鬓”,这其间的差异是很大的,如果说“云鬓”,“云”字起形容的作用,“云鬓”是说她那像乌云一般的鬓发.可是说“鬓云”则是感性的说法,不是理性的说明,鬓云者那头发的乌云也.再看下边的“香腮雪”,“雪白的香腮”,那样讲太庸俗、平凡,而那“香腮上的白雪”,就加了一个曲折.而且“山”、“云”、“雪”都是大自然界的景象,感性上品质相近.这是温飞卿的特色,他从“小山”开始就标举了感受上的特质,而不是理性的说明.而用得更好的两个字是“鬓云”和“香腮雪”之间的“欲度”.所谓“欲度”者,是正在进行,是鬓云在香腮雪上滑过.把这两句结合起来讲就更好了,是说一个女子在闺房的睡眠之中,当早晨的日光照在重叠的屏风上,那光影的闪动惊醒了她,就在她似醒非醒将醒未醒的时候,她的头那么轻微的一动,而长长的鬓发像乌云飘过一样横过她那白皙的脸庞,这一景象不是很美的吗?!“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假如我们换一个字,写作“欲掩”,太死板了,所以说这一“度”字是用得相当成功的.
  下面两句是“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我刚才讲了温飞卿词的第一个特色——标举精美的名物,做感性的呈现,而不做肤浅的理性的说明.现在我们要讲温词的第二点特色,就是与托喻之作的传统有暗合之处,温词之所以给读者以深远的联想入也就是因为这一缘故.我之所以要说有“暗合之处”,而不说有“相合之处”,是因为“暗合”者,是说他写词时未必真有托喻的想法,但是却能引起读者托喻的联想,妙就妙在这一点,清代常州词派的词人谭献就曾说:“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那么温词与哪一类托喻之作,哪一种传统有暗合之处呢?在西方文学评论界常讲文学中有一种基型(Archetype),这种基型,东方与西方也有暗合之处,即如屈原的《离骚》在中国文学中就形成了一种远游追寻的基型,不用西方的术语,用中国话来说,就是中国文学中有一些传统,像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鲁迅曾将此句写于《彷徨》的扉页,这种追寻的传统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很常见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还有另一种传统,即悲秋的传统,杜甫的诗就曾说:“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咏怀古迹》)然而这些传统都不是我们今天所要讲的,我们现在要讲到的是美人香草的传统.温词说“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无疑表明所写的是一个女子.屈原《离骚》曾说“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以蛾眉作为美女的代表,而后来的文学作品更把蛾眉引伸成才志之士的托喻的传统,唐人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咋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从题目上看可以知道他的真意是要问自己的答卷合不合这些考官的标准,而却以画眉为托喻来叙写.李商隐也写过“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无题》)也是以女子来自喻.女子的画眉是一种自己的修饰和爱好,是比美于才志之士的才志的美好,女子的容貌之美可以比美于士人的才志之美.因为在中国旧的伦理道德中有所谓“三纲五常”,在夫妻的位置上来讲,“夫为妻纲”,女子没有独立的价值和人格,依附于男子,只有取悦于男子,其生命才有价值和意义.她是被人选择的,是被人遗弃的,一切主动都不在她.在夫妻的伦理关系中,男子是“男子汉大丈夫”,但换一个位置,到了君臣的伦理关系中,他就变成了“臣妾”,他的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就在于有没有一个好的主子赏识他,他的被选择、被遗弃、被任用、被贬斥,也是主动在人的.所以中国很早不但有美人芳草的传统,而且有怨女思妇的传统.《诗经》中的怨妇之作基本上还是写实的,还没有什么托喻的意思,屈原所写的美人则大多是有托喻的了.很明显的写怨女思妇而有寄托的,不单是《古诗十九首》了,还有曹子建的《七哀》诗:“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则表现得更为鲜明.中国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画眉是为了给那欣赏自己的人来看,“妆罢低声间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她的画眉是为了讨得主人的欣赏和喜欢.可要是无人欣赏呢?温词之妙就在这里,也就是这一点引起了后来常州派词人那么多的联想,“懒起画蛾眉”,“懒”字在中间有很大的作用,当有人欣赏自己的时候,画眉是为了欣赏自己的那个人,那心情一定是愉快的.当没有人欣赏,画眉又给谁看呢?所以“懒起”二字便暗含有哀怨的情意了.唐诗中杜荀鹤的《春宫怨》有这样两句:“早被婵娟误,欲妆临镜慵.”“慵”字也有“懒”的意思,是由于没有人真正认识我的美好,所以“欲妆临镜慵”,而杜荀鹤的诗是有明显寓托的.所以从屈原的“众女嫉于之蛾眉”到李商隐、杜荀鹤的画眉和妆饰,都有托意,而画眉是要人欣赏的,所以“慵”、“懒”都表现了那无人欣赏的千回百转的哀怨,不过,虽然慵懒,却毕竟还是画眉梳妆了.原来中国还有一个传统说法是“兰生空谷,不为无人而不芳”,意思是兰花开在人迹不至的山谷中,并不因为无人欣赏而放弃自己的芳香,因为那是它自己原有的美好的本质.“懒起画蛾眉”正表明尽管没人欣赏,但仍要画眉,为的是自己本身的美好.“弄妆梳洗迟”,“弄”字也有很好的意思,宋人张先词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之句,“弄”字有一种赏玩的含意,把月光中摇曳的花枝很活泼的表现出来了,而且把花也写得有情,好像也在欣赏自己.而“弄妆”呢,则表现女子在弄妆时也有自我欣赏之意.自我欣赏本来是不好的,最糟糕的是自觉不错而本来并不好的人更让人厌烦.但我实在也要说,一个人要认识自己的价值,对美好的资质应该有欣赏,应该从自爱中表现出自信,所以自我欣赏是有两方面意义的.王国维的词:“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承恩”是得到别人的宠爱,这固然好,但我绝不因为无人欣赏而自暴自弃,我自己簪花在镜中欣赏自己.这绝不是那种肤浅的自我欣赏,而是对自己的人格、品德、资质的尊重和爱惜,因为已经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不是建立在别人的赏识之上的.因此,“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两句,可以说是没人欣赏的寂寞和自己珍重爱惜的两重感情的结合.“迟”字形容无人欣赏,不知为谁化妆的怅惘,同时也包含了自我欣赏的尊重爱惜,“迟”与“懒”两个字完成了这两种感情的结合.下半首“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是说她不但梳洗、画眉,而且还簪花照镜.“照花前后镜”是对照花的动作非常形象化的叙写,是说那女子为观察鬓侧和脑后的花是否戴好,除前面的妆镜外,更把一镜置于左右及脑后,将形象反映于眼前的另一镜中,便自己得以观察所簪之花是否位置适当,这一句写得极妙,不但写了照花的动作,而且流露出那女子化妆时对自己的珍赏之情.更可注意的是下一句“花面交相映”,唐代诗人崔护的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题都城南庄》),是说人面与桃花一样的美丽.李清照有一首小词:“卖花担上,买得一技春欲放,……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说我买了一技花戴在头上,故意要让丈夫看一看,是我美丽呢,还是花更美丽.“花面交相映”,“交相”二字用得极好,因为前后镜中的形象是相映相生的.佛经《华严经》论及法界缘起,曾说:“犹如众镜相照,众镜之影,见一镜中,如是影中复现众影,一一影中复现众影,即重重现影,成其无尽复无尽也.”所以当照花前后镜时,前面镜中的人面和花是无尽的,后面镜中的人面和花也是无尽的.一篇文学作品的好坏,特别是一首诗歌的优劣,主要在于兴发感动的力量,我们刚才讲温飞卿的词的特色是标举精美的名物,是用直感的呈现,而不是做理性的说明.我们常讲形象思维,诗词中注重比兴,要用形象.但同时诗歌中传达出兴发感动的力量更主要的是用赋的方法,所谓“赋”者,就是直接叙写,叙写的口吻很重要,如果你只堆砌一大堆形象,而没有叙写,那么这些形象都是杂乱的,死板的,不成章法的.把形象结合起来的是叙写的口吻,有许多好的作品的力量,并不在于它有多少美丽的形象,而在于有多少有力量的传达的口吻.我下面要再举两句诗来作说明.杜甫曾有这样两句诗:“种竹交加翠,栽桃烂漫红”.“交加”、“烂漫”,其中表露出了多少充满丰富生命力的感情,杜甫更好的是用了“种”、“栽”二字,不是说“看竹”、“赏桃”,别人种下的竹子,栽下的桃树,我去看看这当然也不错,但杜甫不是这样的,杜甫是要自己去“种”,自己去“栽”,不仅如此,他种下的竹子只青翠还不够,还要交加的翠,同样的,栽桃则要是开花烂漫的红.如果你要做一件事情,真正的把你的精神、生命、感情投注进去,这对你来说不是浪费,而是对自己能力和品格的提高.温庭筠的“花面交相映”也同样是倾注进了自己丰富的生命和感情的,不仅形象美好,叙写的口吻也富有充沛的感发的力量.
  最后二句“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新贴”两个字,有的本子作“新帖”,“贴”与“帖”可以通用.这句词有两种解释的可能,一种解释是“熨贴”,另一种解释是“贴绣”(把一种绣花贴在衣服上),这两种解释在唐宋人的诗词中都常被使用.“熨贴”的解释可引唐人王建的七言绝句“熨贴朝衣抛战袍”(《田侍郎归镇》)为证,是说一个征战还朝的将军脱弃战袍,穿上熨贴的朝服.至于“贴绣”之意,则李清照一首小词曾有句云“翠贴莲蓬小”(《南歌子》“天上星河转”),又说“售时天气旧时衣”,是指她衣服上绣贴的花样.在温飞卿的这首词中“新贴绣罗孺”,两个意思都可以讲得通,这个女子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一步步写到穿衣,穿的是有贴绣花样的,或是刚刚烫平的最好的衣服.罗是很好的质料,“绣罗襦”表明上面还绣有花纹,再加上刚刚熨平则更是好上加好.这种写法正像《老残游记》中写王小玉说书是“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从起床到穿衣的描写是层层上升的.至于绣罗襦上新贴的花样,则是一对对的金鹧鸪.“双双金鹧鸪”,也有暗示和含意,反衬自己的孤独和寂寞,虽然通篇都未曾提到过这点,但却在结尾之处用反衬的笔法将这种情绪点明,提出了人还不如绣罗襦上的金鹧鸪可以成双成对的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