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9:45:37
WEB2.0什么意思
x}Ys[ǵ_Ad!9=>KGTSrTDcPT $@L8i @$K{|Z ԩpS`^zZGŧů*IӋy~跿wϖcS:W8~t/AasZy3۫4 ~w8U\S &{PYv7ZoVkQTLOLv׬O ŗf,L)&7K|X@Aˇ[Y3t?lǃ;ʌkAxהF!U?i 9r`deå9w7{SmPٱqF a3T"vF0flK!Ԏ!*3]K1|6s 9gFL@t ^mSG7CGdUمzzӰ ?AfK0Ud2} Ndcr++aqלMQ fإM}JrƞA/mgWW}6Fk3h&7#~lZ-kIv-"Om.KA a:7aSΛYS;e5lC<"Dg *=bPҵ+lHYߪҏ?] {*.-ؗmwu&wuu:ζ.|Iӿ՝['mmc6_~~W5Vz=GY B7>mOg׾-la-Im\;ݲn`v&cʛ&_Dۿ?l߉&7=b<~dKU2 *t'XvX?99]ga$Aƣ&5f;trݑ_GcOwSGAclLÏ??tXשΎاN0@9n hh:Ku}z;ǿNvu%c_c_%:;ݱtw?+Wџb|`(N4x.PAZ xC,{XpAi@G+Vd_]σEp]ax,Owɾ vVC@&EAOQIu RVV\&\暮ϓ↱Ƿ!P;Z%c6{&tx&ށJ&#ՉMb<h;HC$Cf>"6LXk;er^Ǜր.&VDԎId@f#ưl2>Z?kK,B/I. 2+GfdZ ]=ަioVm?^nSTn[(K}:ӀgW#LoOHCˡ!8i؟&a`qɨhLV389Ǩ?{< Zϖ(mh$ {f(:c9Sin@kpV"Ym%PL܎ )0XH53 :Wdy<'Ifth_g8Z HCH *%уiLԟڅh딼 ?:ځuH7Ԥ hԅX_u TҚc:+GJnG0}nNQ ДeHjʊ$ AReQO C0h Mi",kO$zcp jÌRೕY?oȌ!6wђHɘEhv*ԯ;Jv66"04QK҉l1D]hotOFW ^iv{ LLgKt vz&A谶c|&rȎ52GWv:W;=0k?S%mk[[K-cI(KAR[3 }x!DOT:&bjp%y{<gVsclqrWs6{DMz.‚#8) }&h^_Ah&RS":)BMv䥢Q#"{ZȲIX;Y\ܚaE\ܙen?.)2d37 L;=4a(w3՝jMwXCg"TЭ`ꦑ˿u$ ѓ4XgɮddWkg#30I|a_` Qc! tþk귑OY&I.zDd}ҷ  ?f|#ů37<ᇢB*lbk`! ʀ`dY|$00yƵc?J;;ya"yW\0 ≀=(ª]8f,!t{wOg+n;/~b .ǨfǬȓd2=+k*Y`RgyvUU#mIQG2!Sfyl=_̌;Yt >p3}_{v$ ;)=Rc%Te0 VJQLQIYtoUaJ%*eR!QLMv~*hbKglrqV9 }nQ+‹l`8Iq'3jF-u hM 1*82b1RERan7. ]iRjjnCiȺ qTM K'ӱb\*]eW~L1y7Z_- 'fq{Lq{N^m$bJ_E+c/@;vv4G"]:Ԟr`dvB)O[DǽحDww#v;(֝p7bJN 6l"x%Xv,Ǽ͚hB6xZ,5ϼdr͟!pz8իW>忛Y8*SRҁ:W$(wY lgBƛkEQ`眮0Jkq(. ![EC(9!#aT ehTMu7u!j@PM ,,n7Hl,?=Bjsp EeXd]k\bz\_* J s(]^?‹LCW)` EFU;@TJȽjTuE?whfs.b7;#wWA'Iĕ%OM5&9XduJ#R(UUh<arq"F "6qE4mcr5$)9P8gz^QYT Umf>Y4;30B4tdO%ί /1S3~\ɾ?;A7΅uAkZv(rSfݟ@ 4ɗ6ϥ@vuDzjQv+.sakvDE ROl+8h'Zj"`Kksgܔ[غ8q|bb7ҼJ 7WmR`hkJQןiИe9GD*c^_Ty{XP';*ςʀIӆnPq=UqY]I @T$[[<. ^>n3cK'm*H%$̆bŊ[{ zmhMfU HcHGWʯ~}U^|,0h}̌la 5[|-݉؍MN@Bj(RΘn}v,œ9 u@f9cKF|"K<`r?RTTe#YmG8!lΖoHٜz`ښp]gO!'?W4lcn%+ZA(aOc}etXpF<忙بn l:ؠyb3,fF~=,M_c Y1tBOso f̜ǁ(T|q5\O\e9=Z;rf_lٔ3-n1K_U_Uh9o780+LSj,tiddGWdFǏb'3LB.;HS%hD[w揬$r,4a3n{.M`N-t.h /X-#ܘ {.hikVK4+D &L>ƾ!bӈ8C$|u:֝zdZ5̴ 4"+x0Wp߶\~)ykkM]m ݑa V؂>W g=2rZfIceŒe?:b/bko+D?c߼< wlHKAXfkX7֡oΈDb~[EBio0u^j?u(p~0=v)iVK9q" .V9d8=WV}M OrlWaqъ9~J7bFJ%zr`_")lXV}0깯R_u?j|my|~R*7X}lkƭ_`RH u8bpHw2|O-:㓻?omEu*sʱojV2=N̝[N=(OOR_*?%;SŤ[jy](tv&X_S\UW&)=u|DW~ G;3 ,`ȋ:+ e /]?}ĢL D"0W:'QkcUȱxfW^>YR,O@w>ƽ_2!*Q,Fw=R,>?dx0tn8/n(e,V;0fϪ$;w~ڜL Iwm\54Ut< ){f"Vl߈!N,&kru*/,*m۽>Wl+C9JfpPU]e\8(J smӸkߟ9bSE3(-ΞJkK視.WbC "Uv0&X8u0ږt[,]^;r77oDݿߙZEOyi,/ 4.@*>E7m{:%;;ޏic`Hcn>bIs VH#¬3E{dXp~;h$\Hˤ󸃛VM\jo JkrLW]V/3<]w¤86?#%RՋ=z-٠r̔@;mVqәNXQwnV=Pzd57ǝ)H@+_޼%algC4Ax=VE{q /M$OSGGY넿 ѬGV$]~{cG8D+vnK\5+r,XIs|Lif$n;ob#U=phOv2 hn]+NEֳ5Ӟ) }xs]zu-JYn3*#?lkL:ǭL+Dm1Yp*(UMn=x) 囐;LB_;*طO3 ͳ?2ju/ VU9L&OL* 襀m̞8Ŧx ĥFq)hbnZB9M)[31o{h6 ,ّ:AKOρ#{xt M`5*,/eZ\_ sN_amw7`Ws=xzR޼ [JB8RǥU9 [KyF "4qoG=bZ֎.+bpUϏ^: Y >H&E{6bٟh(e)(lۭ16pl/ KK8Gf s : YFȈ?m[jX.,嘂8zk9*.R?A*M[?@mKiZ4l2}r ,eVkN@馩_I><ʓ+%3Te5]N&Y{sNZ}p/kkrf_OeA"̮OX$H.y+:(|:N.dWbftO{LgZa,ZVCMD1/g~W|GA< YH&Mh ՟ 3`UFQ;flS myL?R/#>|8hw4ݮ@>Hz [t-.dY;..5Te-B =G&r~ȀCWs;3?Xgy3?i3`m#YlOMۡg i_ -M:*NT<%vlG|VZ&SyD {,{QZ"1zSU=Ą?3vB| KtKk4 E[c`nTdGkz ЁuON~]?R][A IxMKvǾKu%Sړ;̿iy7z6y5c|M ц^P4t%)wJd0$rg}RaKNwt$Tzd Y vArBss"  ^I5q8Lagܩq8~1{czg8T:x)O1CqV4ֽ&0ܐ.)pNv{D> `g:PO=G{f猰8{*VȜD"6FRĶC6#_G ( > MZP6& 2Jg.g)?Zk4IAn >,8.aiJ"9Wk!F$HH ŁZ&JdO4z #D&ߞjzs<2ywAR1,< 60"秪`֎P,ZYkP_{ x1Kbh꾼 +y4t1&ȋIrt~&rDS4)WL*ŪʽRrz17&e%EJZxPضUtp9wDCtQktp -T/+H[si{ VYP;o@Q<5ެ5e ȑ,Tx}qf}Kdd+??yҚ~x-чj_$Q!`bxĽgaǚgdΞXڍUJɔRT8>!rfYH3ڕHΎC1=\/6nYŧrKx<N=F ތ:g#/e #IGz16=8 A10.C?0:{;!uq:ʉی ]X@ F6mT>Ljd~}1k@L ⤏A7JHѻR|.}#duݩ4p % \j`iȯ6ΤP`/v2l FN*x{kFy85ȓ慴NEr̖I<2o Fa ' G78FiaĠVlmВ=F쌤tȕ7-g@[6QմO](U&˝D6auTuLGNDdCmAjцjvKܩQ1.Q4ĻR@&|j%,7M:W׵T)wmnL V(~^#5۟;i:cPhc+J@%'_d5o#EHid=~[p1Q2  mԇ,v>}}fҜ /o;7E([4@0~ϷR@slsff*I}lS^FY_lލMFfRNz4_w!ݱ*In'm0j6k]$ˇupn=f5D-%@%6(4ꊪj-XGy qㄔߍkݼywn< E͝^_fTXjA]bFo sn)r^A.9]3znKM]z@/c^Agot=JtWˡ<

WEB2.0什么意思
WEB2.0什么意思

WEB2.0什么意思
Web2.0,是相对Web1.0(2003年以前的互联网模式)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是一次从核心内容到外部应用的革命.由Web1.0单纯通过网络浏览器浏览html网页模式向内容更丰富、联系性更强、工具性更强的Web2.0互联网模式的发展已经成为互联网新的发展趋势.
Web1.0到Web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单纯的“读”向“写”、“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迈进!从基本构成单元上,是由“网页”向“发表/记录的信息”发展;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由“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转变;作者由程序员等专业人士向全部普通用户发展;应用上由初级的“滑稽”的应用向全面大量应用发展.
总之,Web2.0是以 Flickr、Craigslist、Linkedin、Tribes、Ryze、 Friendster、Del.icio.us、43Things.com等网站为代表,以Blog、TAG、SNS、RSS、wiki等应用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xml、ajax等新理论和技术实现的互联网新一代模式.
应用:
1、 Blog(from wiki)
历史:
Blog一词本起源于 weblog,意思是网上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 (http://www.jjg.net),将一些类似blog的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blog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 (http://www.eatonweb.com)成立一个weblog 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blog站.1999年,Peter Merholz (http://www.peterme.com)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blog 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weblog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blog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Blog托管服务商(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Blog的特点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blog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blog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blog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blog的写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Blog大量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blog,确知该blog作者最近的更新.对Blog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blog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blog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
2、 Tag (from blogbus)
什么是Tag?
Tag(标签)是一种更为灵活、有趣的日志分类方式,您可以为每篇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Tag(标签),然后您可以看到BlogBus上所有和您使用了相同Tag的日志,并且由此和其他用户产生更多的联系和沟通.不仅如此,我们还通过与Technorati的合作,把您的Tag发送到全球Blog空间,和全世界的人们共同分享.
Tag体现了群体的力量,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可以让您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Blog空间,一个热点实时播报的新闻台.Tag为您提供前所未有的网络新体验……
当然,您也可以简单地把一个Tag(标签)理解为一个日志分类,但是Tag和分类的不同之处也很明显:
首先,分类是您在写日志之前就定好的,而Tag是在您写完日志之后再添加的;
其次,您可以同时为一篇日志贴上好几个Tag(标签),方便自己随时查找,而原先一篇日志只能有一个分类;
再次,当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Tag之后,您可以看看自己在Blog中最经常写的是哪些话题;
最后,您可以看到有哪些人和自己使用了一样的Tag(标签),进而找到和您志趣相投的Blogger.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您写了一篇到西湖旅游的日志,原来您都是把这一类的日志放到自己的“驴行天下”分类下,但是有了Tag之后,您可以给这篇日志同时加上“旅游”、“杭州”、“西湖”、“驴行天下”等几个Tag,当浏览者点击其中任何一个Tag,他都可以看到您的这篇日志.同时您自己也可以通过点击这几个Tag,看看究竟有谁最近也去了杭州旅游,或许你们还可以交流一下旅游心得,成为下一次出游的伙伴呢!
3、 SNS
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会性网络软件,依据六度理论,以认识朋友的朋友为基础,扩展自己的人脉.并且无限扩张自己的人脉,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获取一点,得到该人脉的帮助.
SNS网站,就是依据六度理论建立的网站,帮你运营朋友圈的朋友.
4、 RSS(from wiki)
RSS是一种用于共享新闻和其他Web内容的数据交换规范,起源于网景通讯公司的推"Push"技术,将订户订阅的内容传送给他们的通讯协同格式(Protocol).RSS可以是以下三个解释的其中一个:
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真正简单的整合)
RDF (Resource Description Framework) Site Summary
Rich Site Summary(丰富站点摘要)
但其实这三个解释都是指同一种Syndication的技术.
目前RSS规范的主要版本有0.91、1.0和2.0.
0.91版和1.0版完全不同,风格不同,制定标准的人也不同.0.91版和2.0版一脉相承.1.0版更靠拢XML标准.
RSS目前广泛用于blog、wiki和网上新闻频道,世界多数知名新闻社网站都提供RSS订阅支持.
5、 Wiki(from wiki)
Wiki一词源自夏威夷语的「wee kee wee kee」,本是「快点快点」之意.在这里Wiki指的是一种超文本系统.这种超文本系统系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有人认为,Wiki系统属於一种人类知识的网路系统,我们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这种创建、更改、及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与此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那些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了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简便且开放的优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用某个领域的知识.
Wiki起源
1995年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为了方便模式社群的交流创建了全世界第一个wiki系统-WikiWikiWeb,并用它建立了波特兰模式知识库(Portland Pattern Repository).在建立这个系统的过程中,沃德?坎宁安创造了Wiki的概念和名称,并且实现了支持这些概念的服务系统.这个系统是最早的Wiki系统.从1996年至2000年间,波特兰模式知识库围绕著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不断发展出一些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从而使Wiki的概念不断得到丰富.同时Wiki的概念也得到了传播,出现了许多类似的网站和软体系统.
Wiki的历史不长,无论是Wiki概念本身,还是相关软体系统的特性,都还在热烈的讨论中;所以怎样的一个站点才能称得上是一个Wiki系统还是有争议的.与Wiki相关新近出现的技术还有blog,它们都降低了超文本写作和发布的难度.这两者都是同内容管理系统密切相关的.
Wiki的特点
使用方便
维护快捷:快速创建、存取、更改超文本页面(这也是为什麼叫作 "wiki wiki" 的原因).
格式简单:用简单的格式标记来取代 HTML 的复杂格式标记.(类似所见即所得的风格)
链接方便:通过简单标记,直接以关键字名来建立链接(页面、外部连接、图像等).
命名平易:关键字名就是页面名称,并且被置於一个单层、平直的名空间中.
可增长
可增长:页面的链接目标可以尚未存在,通过点击链接,我们可以创建这些页面,从而使系统得以增长.
修订历史:记录页面的修订历史,页面的各个版本都可以被获取.
开放性
开放的:社群内的成员可以任意创建、修改、或删除页面.
可观察:系统内页面的变动可以被来访者清楚观察得到.
由於Wiki的自组织,可增长以及可观察的特点,使Wiki本身也成为一个网路研究的对象.对Wiki的研究也许能够让人们对网路的认识更加深入
理论和技术:
1、 六度关系理论
目前流行的“六度分隔”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的心理学家米格兰姆(Stanley Milgram)提出的,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 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六度分隔”成为人际关系世界中无可否认而又令人震惊的特征,许多社会学上的深入研究也给出令人信服的证据,说明这一特征不只是特例,在一般情形下也存在. 最近,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系的瓦茨教授领导的EMAIL试验也再次证明了这一人际关系世界中惊人的规律.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六十亿人怎么可能真的构成如此紧密的相互关联呢?是互联网使一切成为现实.
2、 Xml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标记是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象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XML、XSL和XPath等.
3、 AJAX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它实际上是几种已经在各自领域大行其道技术的强强结合.Ajax混合了:
* 基于XHTML/CSS
* 由DOM(Document Object Model)实现动态显示与交互
* 通过XML和XSLT进行数据交换及处理
* 使用JavaScript整合上述技术
直观一点的说Ajax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当然更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而满足用户的操作,现在一些看上去很Cool的网站,很多是用这项技术实现的,其中包括:orkut、Gmail、Google Group、Google Suggest、Google Maps、Flickr、A9.com等.2SIMPLE的Co-mment系统虽然没有用到XML/XSLT,其理念已经暗合容Ajax,实现了不刷新网页提供动态内给用户.
现有的产品:
Wiki百科、Wallop 、yahoo360 、openbc 、 cyworld 、43things 、 flickr、 del.icio.us、 cragslist 、glob 、客齐集、 friendster 、 linkin 、UU通 、 优友 、 天际网 、爱米网 、linkist 、新浪点点通、skype、亿友、cyworld
现在说说web2.0的具体应用.
历史很重要.对一个技术的学习也应当从历史出发,通过其在时间形成历史的流变,得以知晓现状,甚至能够预知未来.
那Web 1.0是什么呢?
他们说,记得静态HTML的WWW时代么?
(那个时代的WWW应用、人们的Web体验、对社会的影响如何?)
那么动态HTML和静态HTML下的Web相比,是多少版本?1.5?对了,他们是真这么叫的.
(在效果和影响上,与1.0相比,扩展和加深多少?)
要呈现的数据存储在数据库中,通过Web服务端的程序,应用户的请求,取出数据,加上事先设计的模板,动态的生成Html代码,发送到用户的浏览器那里.
他是1.0系列,应为用户在浏览器中所见和Web 1.0一样,它有0.5的升级,因为数据不是事先制作并发布,而是动态生成,和用户的需要交互生成.
那好,在加0.5,到Web 2.0,变化是在哪里呢?
(看到了正在崛起的和改变的,会继续朝着什么方向改变互联网和社会呢?)
更新:关于各个版本的差别,看看亚马逊的例子.
事情没有那么幸运,Web 2.0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个阶段,是促成这个阶段的各种技术和相关的产品服务的一个称呼.所以,我们无法说,Web 2.0是什么,但是可以说,那些是Web 2.0.
WikiPedia的Web 2.0条目下列出了这些条件:
* CSS 和语义相关的 XHTML 标记
* AJAX 技术
* Syndication of data in RSS/ATOM
* Aggregation of RSS/ATOM data
* 简洁而有意义的 URLs
* 支持发布为 weblog
* RESTian (preferred) 或者 XML Webservice APIs
* 一些社会性网络元素
必须具备的要素有:
* 网站应该能够让用户把数据在网站系统内外倒腾.
* 用户在网站系统内拥有自己的数据
* 完全基于Web,所有的功能都能透过浏览器完成.
(以上内容引用自英文版维基百科)
虽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过,对于其中谈到的几个要素,大家还是公认的.
- 基于RSS/ATOM/RDF/FOAF等XML数据的同步、聚合和迁移.
数据不再和页面和网站混粘在一起,它独立了,它跟着用户走.这是Web 2.0的很重要特征.这也是为什么Blog是Web 2.0的代表的原因.在网志上,常主角的是相互独立的一则则的网志.
独立,然后有物理表现.现在,就能让他们活跃起来.透过对XML数据的处理,这些内容能被自由的组合,被各种应用程序,不论是Web程序还是桌面程序等呈现和处理.
(更新:参看商业周刊的All Your Info in One Place)
当然,最重要的是背后的人.
- 社会性因素.
内容跟着人走,内容又能够被用户自由的组合,也就是说,用户能够自由的借助内容媒介,创建起一个个的社群,发生各种社会性的(网络)行为.
此外还有标签以及建立在开放标签系统之上的Folksonomy.
- 第三个公认的因素是开放API,这个技术性稍强些,得另花时间研习,可以先看看例子:amazon、flickr、google map等.
(Web 2.0是个大筐,装了好多东西)
从Web应用的产品/服务生产者角度来说,该如何创建Web 2.0的产品呢?
重要的是要抓住这么几点,一个是微内容(这里有定义),一个是用户个体.除了这两个最基本的之外,还可以考虑社群内的分享以及提供API.
微内容:英文是microcontent.用户所生产的任何数据都算是微内容,比如一则网志,评论,图片,收藏的书签,喜好的音乐列表、想要做的事情,想要去的地方、新的朋友等等.这些微内容,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它的数量、重要性,还有我们对它的依赖,并不亚于那些道貌岸然、西装革履的正统文章、论文、书籍.
对微内容的重新发现和利用,是互联网所开创的平等、***、自由风气的自然衍生,也是互联网相关技术消减信息管理成本之后的一个成果.
我们每天都生产众多的微内容,也消费着同样多的微内容.对于Web 2.0来说,如何帮助用户管理、维护、存储、分享、转移微内容,就成了关键.
用户个体.对于Web 1.0的典型产品/服务来说,用户没有具体的面貌、个性,它只是一个模糊的群体的代名词而已.但是对于Web2.0的产品和服务来说,用户是个实实在在的人.Web 2.0所服务的,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如同幽灵般的概念.并且,这个人的具体性,会因为服务本身而不断地充实起来.
如何为这个具体的个体服务,是Web 2.0设计的起点.
因此,一类可以被称作Web 2.0的产品/服务将是这样:
服务于用户个体的微内容的收集、创建、发布、管理、分享、合作、维护等的平台.
这是表.
里呢,恐怕就设计到好些人提到的,微内容的XML表现;微内容的聚合;微内容的迁移;社会性关系的维护;界面的易用性等等.
其质,是否就是开源、参与、个人价值、草根、合作等等?
Web2.0是许多方面起头并进又相互牵连的一个新的阶段的到来.因此,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看法.那么,对于Web开发人员来说,Web2.0意味着什么呢?
他们说Web2.0阶段,Web是一个平台,或者说,Web正在变得可编程,可以执行的Web应用.野心家们设想这个它的终极目标是Web OS.
Web 1.0时候,Web只是一个针对人的阅读的发布平台,Web由一个个的超文本链接而成.现在的趋势发生了变化,Web不仅仅是Html文档的天下,它成了交互的场所.
Web 2.0 Conference网站的横幅引用Jeff Bezos的话说“Web 1.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for people,web 2.0 is making the internet better for computers”.
具体来讲,他们说Web成为一个开发环境,借助Web服务提供的编程接口,网站成了软件构件.
这些,就是Web Service的目标吧,信息孤岛通过这些Web Service的对话,能够被自由构建成适合不同应用的建筑来.
一些例子:del.icio.us、flickr、a9、amazon、yahoo、google、msn等提供的编程接口衍生出的各种应用.
为什么要开放APIs,这涉及到集市中的商业方面的技术策略.当然,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那是什么呢?
这种交互不仅体现在不同的网站服务之间,同时还体现在用户和Web之间在浏览器上的交互.这也是为什么在美味书签的收藏中Web2.0和AJAX如此相关的一个原因.
在Web页面上使用桌面程序有的那些便利,真的是很享受的事情.这恐怕也是Web可编程的一个方面,Web页面不再是标记和内容混合那样的简单,它就是一个可以编程的地方(是这样理解吧?)
有人反对说,AJAX的使用对搜索引擎不友好,只有Web 1.0的站长才关心这个事情吧,在Web 2.0时候,站长应该关心的是用户参与的便利、用户的自由度,至于搜索,有RSS/ATOM/RDF等,更本用不着操心,Google不是已经顺应这个趋势,让大家主动提交了么?
可编程的第三个方面,是否在于Web应用和桌面应用之间的无缝连接趋势的出现?类似这里说的“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
.
自己不是专业开发人员,对Web OS的学习就点到为止,下次换个方向,否则我非头大不可.
---------------------
cathayan和Live21说Web 2.0其实思路很古老,就是internet 1.0的回归.
Live21那里提到“关于概念的炒做应该不是一次两次的问题了”.
提到概念炒作,我还真见到过,今天在一篇报道中看到作为WEB 2.0的BSP的字眼,好笑得很.
不过,我真想说明,在目前中文Blog空间内能查阅到的学习、探讨Web 2.0的资料都不是炒作,因为包括我在内,大家都没有任何商业背景(注意,新闻报道中的那些Web 2.0除外).
[Web 2.0是个历史学的概念,而非是个技术性的概念,它是对Web发展历史断代的成果.对这个概念的梳理,能帮助我更好的把握互联网正在发生的技术与文化.]
中文网志圈谈论的Web 2.0内容摘要:
- “我觉得最有价值的一个是, web应用的数据格式开始逐渐出现了交换“标准”...这些标准...更加容易被机器自动化处理...能帮助人更好地过滤和定制化信息.其次,更多的服务将以web service的形式来提供,...这使得web 服务可以被互相集成, 从而诞生更多新的服务...人的重要性被提高了.过去web更多注重在信息提供, 而现在的越来越多的应用更加关注人,也就是所谓“社会性”.此外web的可用性改进正在被越来越重视...”[老冒:朝web 2.0泼点冷水]
- “RSS逐渐成为在线内容提供服务的标准发行平台.Blog以及user-generated内容的兴起.My Yahoo提供的RSS整合型服务.同时提出了值得密切关注的一些发展中领域,其中包括搜索技术,个性化,User-Generated内容(包括 blog,评论,图像和声音),音乐,短视频和Accessibility(易访问性)”[Owen:Mary Meeker新作 - 关于Digital World的发展报告的摘取]
- “我们谈论的Web2.0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可读写的网络,这种可读写的网络表现于用户是一种双通道的交流模式,也就是说网页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传统的“Push”模式演变成双向交流的“Two- Way Communication”的模式.而对于Web服务的开发者来说,Web2.0带来的理念是服务的亲和力,可操作性,用户体验以及可用性.”[Owen:BaCKpACK-体验可读写的Web服务]
- “web 2.0是一种可以被分发的信息概述,web文档被格式化成了web数据.我们不会再看到不同旧地信息,现在我们所注意到是一种聚合、再混合内容的工具.”[songzhen:也说Web 2.0的翻译]
- “从这些应用中可以看到:如果基于传统的HTML,同样的功能实现将变得非常复杂和不稳定,数据的再生产和交换成本是很高的.所以:RSS这个标准最终要的贡献就是使得互联网的大部分网站变得可编程:类似的例子还有Blog中的:TrackBack Ping等机制,这些机制都是依赖XML/RPC实现的.当初为Lucene设计一个RSS/XML的接口也是为了这个初衷,它使得全文检索服务可以轻松的嵌入到各种应用中,通过关键词将各种内容之间实现更丰富的关联(Well Referenced).”[车东:RSS,简单协议使得互联网可编程]
- “聚合的可能性以及如何更好地聚合(通常来说,更好的聚合应该基于个人知识管理和人际关系管理)很显然应该成为新一代或者说web2.0架构的核心之一.还有,你会重新发现,恰好是分散带动了聚合,聚合促进了分散,通过聚合的思维,互联网的网络状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密集,web2.0就变得越来越有趣味,它将web1.0时代的硕大节点即门户网站不断消解,去努力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自然网络图谱.”[Horse:rss,聚合的无数可能]
- “新的web2.0网站都依赖于用户参与、用户主导、用户建设”.[Horse:Web 2.0这个词]
- Keso:Web 1.0与Web 2.0的区别
- “表面上看,Bloglines取代了门户,成为一个新的中心,但这里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门户是只读的,它带有某种锁定的性质.你可以离开门户,但你无法带走门户的内容.Bloglines则完全不同,你觉得它好用,就会继续使用,有一天你不再喜欢Bloglines,你完全可以导出你的OPML,到另一个 RSS订阅网站,或者干脆用客户端软件浏览同样的内容.所以,像Bloglines这样的网站,是可写的,你可以导入,也可以导出.就像你对信息拥有选择权,对服务提供商也同样拥有选择权,没有人可以锁定你,主动权在你自己手上.”[Keso:再说信息选择权]
- “Flickr、del.icio.us、Bloglines等Web 2.0服务,通过开放API获得了很多有趣、有用的想法,并借助外部的力量,让用户获得了更好的体验.更多大公司也加入到开放API的潮流中,Google、Yahoo!、Amazon、Skype.Google桌面搜索今年3月才开放API,很快就产生了大量的创造,大大扩充了可搜索的文件格式.”[Keso:开放API]
- “归纳:web1.0天天谈门户,web2.0谈个人化;web1.0谈内容,web2.0谈应用;web1.0商业模式,web2.0谈服务;web1.0谈密闭、大而全,web2.0大家谈开放、谈联合;web1.0网站中心化,web2.0谈个人中心化;web1.0一对一,web2.0谈社会性网络;web1.0不知道你是狗,web2.0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我一清二楚甚至想要干什么呢.”[van_wuchanghua:发现了N.HOOLYWOOD,我还知道你今年夏天要干什么]
- “我认为Web2.0有下面几个方面的特性: 个性化的传播方式. 读与写并存的表达方式. 社会化的联合方式.标准化的创作方式. 便捷化的体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