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2:40:35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粽?
x|nkIv36aЀ_3e]r9a׃IQAA$5F<)U8ˁ@ n4GI\~e/{pWB#V'r;xj>vSniqqz/zXvd;jf;'5}dxPj$F_^A4 We*Y۴ 5XV@^fR,1N_*>|"vBns&nBxoB-I ӆ(w {Wi.o- 3b60U//N~乗쵾<ǣnmݝB Z Xw'#cѪ7ݮ.BXH5㳃=͘塮 eO?[hfwE#!Іooj]voZHFM/Ym|\*RsNRnmulj+~<-!*o&wу!x!&-'V3տ1=fS/E5kRi0;Kbxm- i)YKv<AY6\ 煣̇78"z.b(y斬90Q!xoSzJ#!؏>yvqڋ[@H-b#Y#6틻(razzQL#/΄9ZZ}?qSUL.}:->qJW41)X]AbwPahiQm*.,̛HR<u©0MS?ib4D^|VjÅ8XwG ZU|⣯g"d>(R6БV}qbI-vHVT@3Ewωu,@fTI.u// MA ck Z?V)Lj~cեNyF3.N<4ہ_m^1d`!>mm.O- #b3u#8ԃ-\ N qlmg7j {eh0kBM%xKԃ^sYp,nV&ϱf"LHGR[f %$/@U#Ƅ݈9ɳ2Sƺ!O~4HB[AĴWUY8nazcUpQWnI6Rn: ډl1svVpXfw`gq87&8*2e= /OyMc3s1mpGp i֥;~"p)Gu*r4`-c,|L릞Um;]Qa⾽ -?6޸ph}~ G*B]} ``>c&CҜJz[}`B~=ECTI "n7֡.,npJ' \J;{(A7)FR]z>?!V@cLq7Jh(c>p|awU|D~8h6CLsDݽx fD p.tC,u{~8ol ՏzV_?P]'c^CnqlSLk6 UV2 fSrd,y\`4*Jw-s0A*$E$I1 ⚭eZj_.l,#r>8V xZz݆σM]wey<7-?rכo`\ GnF CI0r:'K)+AfPvks *D{F)nRKlSy[L]R b; j,N ]drOf EuA2ɽJN2uCa%M}bv p~ E̢|=&Kj|KJ!50mp[^Yj;#LIZ{RO}_n1RM\:Ea&T3as#y|A33 Nߡ:aw8ؑv s!FӅÅ5Ms`"䤺s{6D3f;R^፜C$^@av]paA_Tl%^,!W фrg3Hz;漩SrK Oú&Z]ycg A7n:v(^_THn a(dY{NJB-/nW%R#]a#;E[n;ejܙJ٘ atIdh0Dλ'󅹕a㿍RiOSa[:1IӯS07zj'~L:%-(rrWLnZ4-&A,i3pVah]u6:QvOB!˞z愇Qگ Z\vPk~nZZTgۉ}-V++ bQ5;%zdZZ`h>^QVAii>5Iۙi;GhNrb96Ӳmřr!8^#LVGA /髎wt1}L0|e*)*;$Xjg+hfkC<\W9 $+;vRP]D/GAV^`܋T'dt˘-u^ Vdc-#;Uo'xq 1BR=|{F>ܷb)&L0h7tV/1z+Mqo!nFp{;dgu9%5tGit1 n ]@t!sjܦ4>tGRxExZ C#Uѵ^@H4~l1z  ̚#Fv͜`mw죂kNp>&}c8pom4v6~ ॳ7eyw@}3c{oخkeL&͹F }jLjwuƹ|ñZ[清յlOL'PmGYTI(/6owvb13gK6c;G6xAqj1g/lGKbe>+?08!0WkOc bO˔>.Y繺Dv{:%߸eA= @ UcUޜV7:p?7|id$gr|/4n?hV"W@‡{ߜ=&ȭ&2UܽJil9#`6TYC* Hÿ7G}\3[4$ܓ!1,z덚`'!vyk5bxcm1NqTdQh<_rb?$auPf%1CK$ ]Q6>ngdSM=|3 J"a&(=`z}2 Ӽ^<};m20Yv#P/^ 9B:Zv졘7tH:]iY]~:5_<1 \;sO/U3kT?Nm=Bdi`JztJcl[:TW߭{Wlj\=:+X.V|jT1A?#VͦM7f޻!CWNdYK2_Xr[$tjdG/M;rMM+l GΟR9:?YOo wەs&֙AS=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粽?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粽?

为什么端午节要吃粽粽?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食俗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漫话端午粽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粽子话沿革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大江南北品名粽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外国的粽子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别称知多少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 http://linda.cnpkm.com/ArticleDetail.aspx?DetailID=221708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