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1:01:47
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xXn#y*h$H[ }_ܶ%Y%[%/Z-kW_뒬'B%Ked[d9~Hww)K |3=Z}:03߳ǟ?~ob4,RrsG.o~O?t6DJ,DE,~W*`x64JdQ.&fϔe]UqXEgwU5-g*w-STamB%uJ9a3 [j?3ce OBH3*]C*C&[5KOᤄw(_qN_ F49ѩ{#ghYSݡ]OU=4E.,O1 sah,u؋ixMNI㵜9wb °īl)P.Q>%xR+SD@ trhP7mJm^TrP H#L 8FM})(;y X 94s)U~v:vWC䁻kmLbF4l%ٰrEFZ"zwЩJ$rV'CP4#fhOӃhSbIKzk( cD>9&kkVT{dz->G+m#-(;ES*%;ds@~(*E TDy5o,ta|Sr# XmAv>!cuSXNUHGu`|lS1j4FV&EԤēU V"VdwdƊaC5aQ\ee!ҳ ƪ ,m!]muhjd?g^BF^8nPYz9r̶68[Oh/y'hF]Q&Ee2| c[(uVcodˆ_wu*Š9eT@k,B6ԼCī<( J?ݫWgbWomnբ7g?`AK*hUFX A{zku Ǹ[A*eT?A>a6#cᨫ:T1T ?}+Ck`hVI%C: ZRQ䒰둯ƁrCX%s=Nd.C&٭`uC9S^qev%8ݜ,&S-8$"DW aStÓ$TB.>6?r*_z[pۖzk%DچL$'**;{C uk+ ?@S.)f7 DEajՓhOrR:q r5}|14KYW QYl؈A4ڻ08 +L0VAѭGD.ȫbu+Tp,4&G25\d{Fv[J Z4U[,bSMq`H.f P%- r:$\p9d^$(ـRh(4Q| ~Gkƻ_[rW3.hB5ܒq( uܛ MLd^3X0 .˒-3>{OQE?}-t2 d@&aw;@K0WT['8O~>dA P;;a#wsϮ 9v\"`[0SRǢC X`H%i9fr}[/^778o?4%!@VvwW3;alxDsOЅ^>[LC-߸pvdGܚ*TB5sl]%ة=<)~gw݄L%f3@˯i r{p>N!€46=pkO >Y#&tYȺZ_{Q(gyM656~ H4Zu nQlI+|m[OfRX3<˚#ҧsWhdΥ?WΉB͗6jL=лy3# 2Cez T jKe,͟ K!g]w[!S_a&Y\ƃDU+ wnMTZk|*kk~6WGQCZx.p-.ybLauQ- E 9U7rU_b`E2ŗ85RMbL#ө"W.jbz#1ƹKϼ' /+9.lle%dY;DFWL0}ĝf*RIks1] ʏ7k8M>Sbw7P&1BDt1C<>}eita:|ow͍)zBu4*"s</sWtҝi_\/;Lep?o>G~n+`

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如何理解《逍遥游》之“逍遥”
庄子(约前369-约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一说为安徽的蒙城,另一说为河南商丘)人,生平事迹已不详,他大致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与孟轲同时而稍后.曾为蒙城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视荣华富贵、权势名利为粪土,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绝对精神自由.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请为相,但他不愿受官场的玷污和羁绊,并表示终身不仕,以快吾志.
《庄子》的思想源于老子,老、庄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最深邃、最有诱惑力的.《庄子》包括《内篇》、《外篇》、《杂篇》,《逍遥游》为《庄子》《内篇》之冠冕,其文雄放、奇幻,它是我们了解庄子的思想、感知《庄子》文学特性的一把钥匙,因而历来治庄者都十分重视对它的研究.
《逍遥游》反映了庄子多方面的思想,尤其突出显示了庄子的人生哲学.然而,由于《逍遥游》的思想深藏含蓄,文章又虚实相杂、庄谐并用,因此,对其旨意的解释分歧很大.郭象是魏晋玄学的著名人物,他的《庄子注》以相对主义思想解庄,在当时是普遍被人接受的.作为解庄的大家,郭象对《逍遥游》的理解是怎样的呢?他认为: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物,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郭象的小大虽殊,逍遥一也这种齐大小的思想作为《逍遥游》的题解,却不能不使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逍遥游》中高飞远举的大鹏与腾跃蓬间的鷃雀它们究竟是齐大小还是辨大小?《逍遥游》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庄子在讲这个寓言时,特别指出:此小大之辩.这里的辩字显然是辨字之借.小大之辩、辩乎荣辱之境,其辩皆为辨之借.辨,也就是别的意思.小大之辩、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意思相若.而郭象却注曰:今言‘小大之辩’,各有自然之素,既非跂慕之所及,亦各安其天性.这显然是一种曲解.
其实,庄子的逍遥是指没有任何凭借、没有半点约束和羁绊的绝对自由.即有待与无待的区别.所谓有待,就是有所依赖、有所凭借,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的实现要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谓无待,即无所依赖、无所凭借,是指人的思想、行为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庄子认为,有待是造成人生不能自由的根本原因,摆脱有待,达到无待,才能实现自由,即获得逍遥游,逍遥游也就是无待的自由境界.怎样才能摆脱有待,达到无待呢?只有将功、名、己三者完全抛弃,方能虚无寂寞,精神上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生命融入无穷的宇宙万物之中,翱翔于无何有之乡,游乎四海之外,而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不是外在的客观条件或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不知道以道观物、道通为一的道理;如果能从主观上齐同万物,忘却外在的一切差别,也就无所不适、无所对待了.
《逍遥游》就是在讨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中,有没有一种独立的、无需任何凭借的,不受条件限制的逍遥.他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了一切大众的逍遥,不管是高飞至九万里的鲲鹏,还是腾跃于蓬蒿间的鷃雀都是有所凭借的,因此都没能达到庄子所要求的至高境界.大至摩天而飞的鹏鸟的逍遥是有所凭借的,小至空中的游尘的逍遥是有凭借的,甚至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活动的逍遥也是有所凭借的,逍遥的境界越高,则其所依凭者也就越大;所依凭者越大,则相对逍遥之境界也越高.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这段文字正说明了逍遥的境界与依凭的正比关系.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逍遥游》中出现的寓言形象都是那种大众逍遥,也就是一种有所凭借的逍遥,这是一种有待的逍遥,一种相对的逍遥,是一种不自由的状态,这些逍遥都不是庄子追求的理想状态.从整个《庄子》哲学体系来看,庄子希望复归自然,提倡超脱于现实,追求不滞于物,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这就是无所凭借的、真真正正的逍遥.也就是庄子所概括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正是一种无待的精神幻想,成玄英在疏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时说:至言其体,神言其用,圣言其名.故就体语至,就用语神,就名语圣,其实一也.(《庄子注疏?逍遥游》)这种精神境界就是追求绝对的自由,一种无待、无累、无患的逍遥.庄子曾把这种幻想化为具体的艺术形象:藐姑射之山那种不食五谷,吸风饮露,霓衣云马,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的神人等,这些都是取得了无待自由的人.这种无待的自由,在现实世界中是没有的,是完全脱离实际的、违反人情物理的唯心主义的呓语.但庄子却凭借想象力把他们创造出来.这篇文章挥洒自如,想象丰富,不失为我国散文史上的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