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家改革思想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3:24:46
法家改革思想的特点
x}n+vޫ @` :'~G0<) NڒHID fN%l@ŗï -} ? 5Z÷k ޽YxϽg7=tɃ?~v24w _Lf8վNo0_ f&ml3{mMz LdL~a^ &W~ya5cf^-s ;xq'{`n1LSLԫyϸsi_&7Aγk»nx5~7[S#E r; .Ӝ)~ pLS`Ls'__)7*Zb$ \;ӄèt@rLLQe!'"a{O.{@ƝPLq$V;=G13CUaݟߙZԛg7YI1ïRmL1+}Xu`nPΦt =ܣ0]=KU;J>cJ-՛|мmsSj~6jԗ)jH3K'^; t,Ả8SS8v'\ֱj㾐NI %?eWZ:cYhvi!Q𶯫q6ln:;5JRB’MHHQJ爽ЉxkjN盩^^yǧ)<9-9:mp̡d3o}nӱJfXh ->Pj'|;:œ䐿 mO:_Z^{3=Qs`s:hd'arNn^ ;F2U"͂wN||'ħP[So'sI &O:K*ǟ~|jПHg0+'aX ܠ&L) PR \VJja-8f D(n &h]6ނ XT7Zzєfuf6|rNFc<۔:("@; ,=_A#U^ fd*<-c~cv7߫QAdv`8'U)31_:PC $#y/?m/^˔:M :m앩1߫o#~i/S󪶼wK~'X^;`ۓ#^\! foUNg.f+~#MŬi[ƨB:E'պ4PtӰ491nj/C~z@ɐ`r9a;OS@tv`W7%g<8^+je"Pb_EUYBiN^L7N1?F`b0v1< v:|:Qtͽ_+;u9H mtХ4OWE GNF FhG{)PD#icr$@-$Bs#\v_c˃tS>W*v3} vV{eB\qq&j`KUI )LOۥ5&MkA#2.vϻ0zvNFeqMbz2$PAWoJhgc=S@wn? &LeCٰf~a:b9)E ޾%S8JXjo1A<zPJ)YC@ؼ@n| ! vDbP*\OY4EP_XV`rz,e Xth.Tx:@Y[L'h ?Xӱ#^[4${ۣ˄0(Zwp 7'I2eyNEpkPE.Pk%$ԧM"Q, p;,s*-KVS|M{ b@S- X"D#M۝zX2B^#\27Вv%SJd=@x4Eg>XnܒL}iUJPD{bsp!fjg7bg݃;) wn}+7D3a?Kkf|.4jhsoP)w3EgȉkJ$!'{gj;c0d;e@G$ZwpDr^PP$.H-/ io ^@Qo6_۱.g6R*⏉GA$ |An?C0`%Cf;Jd {&8=݂c瓓y"2^~/lJ!a[V~Leaw+ 3mt(z|N>/9 cyh_д)mըDSt?]Cȟ]2.@iPdN мj/=&V >V& &KL HS] 9:Td0`Msň]xnF ^obC^ kj_7.J bwl6jJTl5'i׬HUBBBV߽q[°AjK.ԌwaӺ@d0f@1]=eDIu4v$-z^5)RQ06wшA ˵;E(Fr-0?]lp9TEY$)P{-؍dhTlZnİL0XIŔb >.?DĮ%J0xg ^P cg_d"Zw7stDBךdsluaO=,LVB HM(@p^}ohX@/YR,lX.zFR<܅Ӝ..Bz'zY@kq?u%pajɲ8]ٹMH,g[-ݘ}4)kS~zI #6+.-+ã/p\%C.W.2b5ml9?yIL&l9FT+Y-V( -Jv_\@Tq nGSd3j74W 0*X2D>eZSYl.A ֝g{>Olq-%TaK?3si 7$|NpX؜xPb0a>iI߻ PSg|L*E`Dwh6z40o] OP!'(KA?kIۚjަ<2 ^sL,c#k1U^:4.§nE(Q 3f Ѐxƈ"twaQ7Uk/+p{)t?H|DlSJ4Ku{C@& -_zCSRt@Gb,j)z.{F:F`|ɽ֨/ÂtU0mۼf.vhet  i . 8OkXBJZ$VJ))ֹoZp9l77ߴB[x|JoZ~[ZʪZ h"zT?4'g& R-lBF`D&Ƨ#%ߤ+9F$ќgq$&ұҥ-!`Jt8>.|31Z` %Ąn x}QOfp_iHoWK0{qtw".& .g"'\mp]4?ó-O7< &%sYr8o#h0dž}ukv6{jʊ*t@ Z2ۅ;[kSekh7fTmY0YY a>|?ɲ~6]aSyI1 bcoSO)NB[iuV{ęf5aYdZ(@6=aDbW4lUjJ窾,2} ѭ&>:^NiseD*1 p _-b r lkRɿuRF(*YkT̵wzr2EE|ʐQ+iWQcXTn5?'asf;9ƪԧ !"1#*ܣo?O1ߑʺ1TJJWWV!tfޖ4h-^Jy3 ?eMZs2dXˉ4e%`;M[-{ qi ݍ |hd ࣭afRZ O+x9LbO+9ydiuxtߙyssFsFXJ $)O°:km5R0!u{SYM"2}{RC431%FV^=3!cpl{@d4t''eȌ1JJƫ͍Y>WBt D\7adwHɚ1&=lAddXWqKh82XAmX(B5^GOM5>lK%SgzŞ.=+*', -~ҷj>^Wй}v}_ Xo58nZut! p<ђc Ngəd(Ҽ" A9o d>HDSJ$_jք dɕ颷#wKT])RJ*4i,8:< x4R@;ˏЧAʽMLS pY$Dl Խ `Z,+׼Glj7E\rXrg^u,ᮙ6eZ(y1#zPISKP7=$Q03K{́Kvpz}ӻMߝ- leP_=a9z{lEdMIߡhy h8kϳ(~P.R^YS 'sSxYќ #QIJ1=&OL%zMՊJ}!>DFNױQިI@TH#uUbe 5iB7"w"9.'D)o#MךP*D券 ~=V)9XP_ޑ虭Ǚ#wi}&-|1 |HBLq'ƣ3𰹹T3Tfċ3$A?0]6_͉T>=&qMB[&]pX k=֤Dd⣦3ǏG :^;2+ֺƄ.+JMXYQqGJ{|@MNdrq˧ӸRQ2ʵ!)丷5<9v2mk]rEȹqtZ5= ,$QLM;uJ/b_1WʧԊiV]@]8aR/Y,_m} ?,YLfOJ~O4O ?لP./5{B[SSAt4`̲G Gw;?dY 5+<ifQ*v*c^[ 6վW3?4m]Y׼rhX%wq!Aji ࠍ[`_ `3YQ&;W+tj\`1— ݳZC;_7oL?ǹ8?}-1< e ][xRm(=i^>M%26c8fH4o_MpKޜWǂB߃e񝒧I ebP3ƌaeVWzTPG?݈9q P^4(Yq oi(.${CzrcYIiip Jxpg$<2,Ҿg@y=哀^@bFqJDAbS)9Zi(A=FO'O%o 4l8I#uًъ :3rc)yLZAH= :1PWKisQvѺɼIzt',N$* ]xȢl,lf?1KHjyVu['lPO*:Z$E\SF0eLu1jS4o|0^NYق8a>:<.#InREh 7]L£Ts0ُIY&+nE}oy~7ݚoщ>wf7`unwTӘzcMWKy瘶n҅k/&-O2'\cF.v$mBF=23!cj6*N4 SGM%+7cu ñ\"3g);Bu:S^ Ԃ78:圷pR/?HD b=XF '"xN0RetZnITu):~oS˒ԂY뙊-v-O>>c83nR,n(MҙՁoM{s}o[_Ik=!*^K &1(=82B&B:'Ûm܌7x9tVt/Bշ\x2]сmP tk@2 9# a*L`9[ܼf0z§]#txKw?JA$ˣ3I0*ul;L/yT85 [`^HW"E% O/nJ!`=Lc Eul ZiMG)ڀfw.8vQ5z qE9D;j'*-$vT{)j^|!fI3,gTv.>}<sz=`?Sz&':l٭ʒ-0p!-e~POKZ{aUL\#6rb]#P{/1 lmTKY[gne:E$ՑSR:ج0azN:R"*=D>DmE}e3̚鈑9JX~=E`y؜l~\Pf`@Lr[`KG-{_ N)ar ?/6FYu%Eyt_kX\[Κ*}&s*=HQE~ Y3\B5h끤P'$RiO?2F*y g^aE+H&9'\/^ѽ٣-u%&K0W_~;)h/Ŀ2 3xY+Da!qirƿF>y׼o}*45{#Q^`y.paޡ!"FCk$~nv1SxT |KP^9Yk0JKA56D1ZWeJrKb ke%O* fUbzɠ$uMm$,^@]ARD`eORi!۰o3‰|[ h|4HJր ޅgmؘfH -;y8[S5<5 ye㤕2(?NsxrQ l!䠽R}eH6= |^zCG/*Vh8sJӱ;}9g*C=,Lp^95Mu_5my|0h&N;}$``!Ԗ&s^܈#< ҭUw^ Sp; Ju .(lQ1=GG&hL.-!a\C:LuKCBf͋^;!J.!?ov).]!A;cn=(^,ܱFŧ*Tsub ʧ`P4 }*^ŲyxiŭT5@m]^eqI<~W1g\QmeBR' YAT2@EK,]k HBTJ,v.H0:c^.jЇ Q%l(*(r_Ă]bMd_6Ób:OܿvxzP]|^ HΑ)kzl瑮/h5%wONibjD`wC)Ēڸ9Oy#%$=ƳԕRB1+ؓg /ڎ >8cx+LZʣ$Wgw krA{&(9k,E>^a"oPC)86Q/ۛTE(f)7Qi.؞!d.2ܙL,& ,~q`Q!>>=!*jG['0qɏlK fؖh,"GprI@ᬙMO!n/FVi}]*$`β9gދ݇VZJM{KfSyZヲ.>kFC&Jx-oَca oәuDi{c"}gGc!{L1vN%,

法家改革思想的特点
法家改革思想的特点

法家改革思想的特点
法家简述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在法律界及法理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而闻名,并提出了
  韩非子
  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制定各项政策提供了相当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商鞅、申不害、韩非子、李斯等.编辑本段法家学派来源
  中国战国时期以法治为思想核心的重要学派.其思想先驱可追溯到春秋时的子产,实际创始者是战国前期的李悝(约前 455~前395)、商鞅、慎到、申不害等.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建立了完整的法治理论和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体系.   法家思想同中国封建土地关系的产生与发展相联系,是地主阶级取代奴隶主贵族统治的理论表现.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春秋以来,周礼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法家
  旧有的典章制度随之衰落.为适应封建土地关系发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仲和子产既强调法制, 又重视道德教化. 在哲学上,他们表述了一些唯物主义的观点,管仲及其后继者提出“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的观点,子产则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的命题,承认自然界有其客观的规律,反对天人感应的迷信观念.   战国初期,封建制在各诸侯国相继建立,应经济、政治、思想领域全面变革奴隶制的需要,产生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法家学派.这一学派的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方策上亦各有别,但都主张以“法”治国.讲学于稷下学宫的齐国法家,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黄老之学,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较为温和的法治理论.《管子》中的法家著作和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是他们的代表作.而秦晋两国的法家则主张严刑峻罚,反对礼义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力并天下.他们是法家中激烈而彻底的一派,政绩显著.历史上通常把秦晋法家视为先秦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籴”法,兼顾农人与市民的利益.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 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与李悝同时期
  法家
  的吴起先在魏国进行兵制改革,后又在楚国进行政治改革,“明法审会,损不急之官”,“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打破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强迫旧贵族徙边垦荒,奖励“战斗之士”.后来,商鞅在秦实行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战,凡勤于耕织而多缴粟帛者可改变原来身份;有军功者可授以爵位;实行郡县制;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但是他排斥道德教化,轻视知识文化的作用.他用发展观点看待历史,提出“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重“法”,申不害则重“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为了防备大臣操纵权力、玩弄法柄,申不害建议最高统治者必须用术,君主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行统治.他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君主“方寸之机正而天下治,故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君主个人的言论和主张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表明了专制独裁主义的思想.   慎到是法家中强调 “势” 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
  法家
  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所谓“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   战国末期的韩非集秦晋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奖励耕战.在历史观方面,他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的观点,把历史的发展分为上古之世、中古之世、近古之世和当今之世.在哲学上,用唯物主义观点改造老子关于“道”的学说,指出“道者,万物之所然也,万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认为道是万物发展的总规律,理是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强调人必须遵循客观的规律进行活动.在认识论方面,他提出“参验”的方法,以“功用”的实际效果检验人的言行,认为“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这种把“参验”作为判别知识真伪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法家学派的法治理论对春秋战国之际进行封建化的改革以至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的封建国家起了重大的作用,并成为秦王朝的统治思想.到了西汉以后,独立的法家学派逐渐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的体系中,德刑并用,成为维护地主阶级专政的有力工具.但是,先秦法家对以后的一些唯物主义者和进步思想家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编辑本段法家背景介绍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运转,依靠的是两项权利原则:礼和刑.“礼”针对贵族,“刑”针对普通百姓.在西周奴隶制社会礼里,各种社会关系主要依靠个人接触和个
  商鞅
  人关系来维持.天子、诸侯都生活在社会金字塔的顶尖,与普通百姓没有直接关系,而与百姓打交道的人,则是一些下级诸侯和小贵族.诸侯国之间的交往称为“礼”,而贵族依靠“刑”迫使庶民服从.到了东周时期,社会各阶层原有的僵硬界限逐渐被打破,大国之间侵略,兼并;这在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中可以得到印证.各国领导人都想在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中保存自己的国家,强大国家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强化国家的统治,就需要中央集权.面对这样的形势,儒家、道家、墨家等各派都力图解决君王的各种问题,可是都过于理想化,不切合实际.各国君王爱听的不是怎样谋求民众的安居乐业,而是如何解决当前的严峻的国际形势.就这样,一班“方术之士”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有一些人为他们鼓吹的统治方略提供理论依据,这就构成了法家的思想主张.有一种对法家的误解,认为他们主张法学,其实,法家主张组织领导极权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法家本身更倾向于是政客而不是法学家.编辑本段法家发展历史
  韩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一派以慎到为首,主张在政治与治国方术之中,“势”,即权力与威势最
  申不害
  为重要.一派以申不害为首,强调“术”,政治权术.一派以商鞅为首,强调“法”,法律与规章制度.韩非子认为“不可一无,皆帝王之具也”.明君如天,执法公正,这是“法”;君王驾驭人时,神出鬼没,令人无法捉摸,这是“术”;君王拥有威严,令出如山,这是“势”.编辑本段法家的历史哲学
  可以说,法家的历史哲学观相对于其他哲学流派完全是一种全新、革命的观点.儒家、墨家、道家三家虽然思想主张各有不同,但是具有一种共同点:人类社会的黄金时代在过去,而不在将来.自古代的“黄金时代”以来,历史在逐渐退化,因此,人的拯救不在于创新,而在于回到古代.这就是三家的“历史退化观”.三家的这种观念,来源于中国依循过去经验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人大多是农民,农民通常被耕种的土地所束缚,很少外出旅行.农民种地,按时令变化耕耘种地,只需凭借过去经验,遇到新事,
  法家哲学
  就想过去有什么经验可以依循.孔子喜欢援引古代权威周文王和周公来支持自己的学说,这对后世韩愈等许多哲学家有较大的影响.墨子与儒家争辩,援引比周文王、周公更古老的夏禹;孟子为能凌驾墨家之上,往往援引尧舜,传说中比夏禹更古老的圣王.道家为能胜过儒家和墨家,请出伏曦、神农等三皇五帝比尧舜更早几百年.法家是先秦各哲学流派中最后出现的一派,他们认为,每个时代的变化都有其不得不变化的原因,因此只能现实地对待当今世界.古代的人民比较淳朴,只是当时物质条件的低下所造成的,古代人民的品德未必普遍高于当代人民.古者,“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韩非子曾对守株待兔的故事做了评价: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商鞅也提过:“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春秋战国时期 “ 百家争鸣 ” 中主张 “ 法治 ” 的一个学派.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位大师荀子(荀卿)是其先驱者,他的弟子韩非子(韩非)则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作为儒学大师的荀子在政治主张上对孟子的学说又有所发展.在尊王道、举贤能的基础上,荀子主张兼称霸力,法后王;不迷信天道鬼神而强调人的能动性,具有唯物主义的思想成分.韩非子与老师的政治思想也不尽相同,他尖锐攻击儒墨之道,提出了以法治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形成了较完整的封建专制主义理论.从文风来看,荀子的散文词汇丰富,句法规整,层次清晰,论点鲜明;而韩非的散文则善用寓言、比喻,锋芒锐利,议论透辟.师徒二人的散文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汉初许多政论家的政论文有着直接的影响.编辑本段法家代表人物
  春秋时期   管仲 子产   战国时期   慎到 韩非 商鞅 李斯 申不害 吴起 李悝
  主要代表人物及思想
  商鞅
  商鞅:原名卫鞅,也叫公孙鞅,战国时期卫国人.商鞅早年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孙痤病死后,魏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后来听说秦孝公下令求贤者,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秦孝公宠臣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商鞅得到了施展他变法理想的舞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为:建立新型的军功爵制,激励士兵奋勇杀敌;奖励耕织,保证了秦国后方粮草充足;制定新法,使得百姓各司其职,安分守己.秦国自商鞅变法后,迅速成为一个强大的诸侯国,为后世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   韩非子: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韩非本是韩国的王族贵人,但是,他的理论不被当时的韩王所采纳.在悲愤之下,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十余万言的著作.后来这些著作传到了秦国,秦王政看完后,发出了“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的感叹.但韩非在出使秦国时,没有得到秦王政的信任,更被李斯、姚贾陷害,最后自杀于秦狱中.韩非虽然一生都没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却著成了流传千古的《韩非子》.   李斯:战国末年楚国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
  李斯
  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与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被任为丞相.他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以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反对分封制,坚持郡县制;又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百家语,禁止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还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韩非子》
  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代表著作
  《商君书》   《韩非子》编辑本段法家的治国之道
  1、制定法律:“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通过赏罚来督促百姓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趋利避害.同时韩非子还补充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圣人治国的方法,不是依靠人人为善,而是使人人不作恶.一国之内为善的人不计其数【这是使社会太平的因素】;使
  法家
  少数作恶的【这是社会动荡的因素】)人不作恶,国家便能太平.君王治国,是依靠众人的力量并使(那小部分作恶的人)去除恶.所以,(治理一个国家)不要老是着眼于提倡好的道德,而应致力于建立(那管理少数作恶者的)条文.据此推论,君王只需掌握法律,以法治民,社会就会天下太平,而只以宣扬好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是徒劳的.   2、循名而责实:这是法家对“正名”的解释.君王需要有一套驾驭臣子的权术.而担任一定职务的官吏有责任去完成其职务所要求的各项工作.君王的职责是把某项名义的职务授给某人,这项职务所要求的工作已经在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君王只关心某个官吏是否恪尽职守,至于怎样完成工作要求,是臣子本身的事,不需要君王指导.君王要做的只是:完成任务有赏,完不成任务受罚.关键是君王如何选择合适人去担任某项职务.“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这样,能者居上位,无能者淘汰.   3、因此,总的说来,法家并不寄希望于通过教育将大众改造成新人.而是通过从实际出发,制定法律,配以君王的权术与威势,统治臣民.那为何韩非子对“立德”的文化教育如此不屑呢?其根源在于韩非子深信人性恶.因为他是荀子的学生.编辑本段法家主张思想
  在先秦诸子中,针对社会问题,儒家提倡仁爱;墨家主张兼爱;而道家则认为,仁爱和兼爱都不
  法家
  能救世,唯一的方法就是什么都不做,即“无为”的思想.三家激烈争论,但他们都主张回到过去.此时,主张面对未来的法家横空出世.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时期的商鞅和韩非.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的另类.在先秦诸子诸家当中,唯独法家的思想,是必须献出性命来实践,流出鲜血来祭奠,是血染的思想.这里面流血的、付出生命的,不但有当时许多有罪或者无辜的贵族和贫民,还有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比如商鞅和韩非.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
  法家
  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 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 术 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当代学者刘木鱼(刘铎)在《非法非人治》中提到:“法之卫意,在乎君政,政之所为,在乎一道”.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具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编辑本段法家作用
  法家相关书籍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并非以主张“依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是以“权,术,势”逐级统治为根本,建立了名为法治实为人治的“以法治国”封建规章体系,法律是君王统治约束臣民的工具(见后文:法家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区别),而并不是现代民主“依法治国”.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人治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编辑本段对法家思想的批判
  朱熹对法家之批判有二:一是只见刑名,“葢老氏之学浅于佛而其失亦浅,正如申韩之学浅于杨墨而其害亦浅”;“杨墨之害甚于申韩,佛老之害甚于杨墨,杨氏为我疑于仁,墨氏兼爱疑于义,申韩则浅陋”.二是惨核少恩,“后世之论刑者不知出此,其扵申商之刻薄者,既无足论矣”.编辑本段历史局限
  综述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秦朝法治思想的负面性,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强调法律价值的绝对性,忽视德治
  我们知道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了法本身的局限性,它不可能是万能的,有其滞后性,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法作为人类阶级社会的调节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比如涉及人们思想、认识、信仰等领域就不能用法律调节,因为人是理性的动物,他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评价标准,而这些东西用法律强制,只能促成逆反心理.又如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不宜采用法律手段,而应用道德来约束,给人们一个自我约束的空间.这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
  法自君出,实行“独断”
  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主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皇帝本人则凌驾于法之上,超越于法之外.至秦始皇时更加刚戾自用,法完全成了君主实现个人欲望的工具.我们知道一个没有约束的权力,是可怕的,《史记•秦始皇本记》记载:“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上不闻过而日骄,下慑伏谩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验,辄死.然候早气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讳谀,不敢端言其过”.
  “强国弱民”
  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法家的目标是富国强兵,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法家认为是农战,但法家认识到“民之内事,莫苦于民,民之外事,莫难于战”.农事之苦,战事之难是推行农战的极大障碍,那么如何驱民耕战昵?法家认为,必须置民于贫穷困弱之中,然后利用赏罚的手段,民才有可能从令如流,克已之难,以赴耕战,只有人民努力耕战,国家才会强盛.在法家看来,富国与富民,强国与强民是对立的,二者不可兼得,商鞅说:“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韩非甚至认为,应当让人民经常处于饥寒而求食不能的状态,只有仰仗国家禄赏才能存活,才能保证人民顺从国家的法令. 法家的“强国弱民”理论上,体现了国家与人民的权利义务界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法家主张无限的扩大国家权利而缩小人民的利益,这是法家理论的一个危机.如果当人民贫弱到不能生存时,他们就不会再抑仪国家的食禄,而会起来夺食,届时任何赏罚都将失去作用,国家强盛将不复存在.这个简单的对立统一规律法家没有认识到.
  “刑用于将过”
  法家认为在人们将要犯罪而尚未构成犯罪时,就应处以刑罚.《商君书.开塞》说:“刑加罪所终,则奸不去,赏施于民所义,则过不止,刑不能去奸,两赏不能止过者,必乱.故王者刑用于将过,则大邪不生;赏施于告奸,则细过不失”.从犯罪构成的角度来看,将要犯罪仅仅只有犯罪的思想,尚未实施犯罪行为,尚未产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就不应定罪处罚.因此,处罚“将过”实质上是按人们的思想定罪而不是按行为定罪.法家将有犯罪思想的人和有犯罪行为的罪犯等同起来,给予同样的刑罚,这与现代意义上的法理是极不相符的.此外,法家这种“刑用于将过”的理论,还混淆了罪与非罪的界限,无疑是重刑主义的表现.编辑本段法家的表现性质
  法家被认为只是在战国时期才发挥其历史作用.其实不然.中华其后二千年的政治表现都可以看到法家所表现的重要作用.其中最为显然的就是吏治. 中华所谓的法治其实是强意志理论.法家的思想重心只是一种对权势的体现方式.而几乎没有重要的理念.它没有真正的法的公正认识,其主要的表现就是无“法”精神的律治.着重于对统治者意志的律令体现.从而助长了中华形成了权力单极的社会形态.政治强盛而民间力量无有.而且正是由于这一点.古代中华的人的权力被极大的压迫.而且人民也有被压迫的意识.使得中国的国民性极其的淡漠.在近代战争中表现出无国家性的麻木.中国社会的这一性质可以说是法家所刻意打造的.也是它对政治建设的最大功绩.可惜它是反面的.编辑本段法家与现代法治精神的分别
  古代法家的法律是由国君所制定,而国君的权力大多来自武力侵夺.现在民主国家的法律则是由议会(Parliament)制定,议会是由民主选举所产生.古代法家的法律是国君的意志,现在的法律则是公民的意志.古代法家的法律是国君的政治手段,“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国君不同罪,这就是国君“以法治国”,现在的法律是保护公民.古代法家的法律,国君不受其约束并且可以酌情处理案件,现在的法律不容许有任何人不受法律约束,所以现代民主法治才是“依法治国”.   法家思想归根结底,追求的是“王法”,其本质是“只效忠帝王一人”,“给帝王做杀人刀”.而现代民主社会则要通过民意代表的投票,通过“宪法”,其普世价值是人人平等,用宪政法制来约束统治者的权利.所以不能将古代原始的法家思想与现代的民主法制社会混为一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