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以家长的角度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8:47:39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以家长的角度写
xXYn#_t4И9}c`_HH"M 7"X\S5W{TQ0`!(2#cy"/v_?yLINVA2]PSOTJ2d^C z N_zHŸ"'l=v_TN e^Mr n+;ijߩ|E:noD Zov0q' ]ar+7RFjWkQ|+ czTG&ӾہP?U7 w LOi軾S i_ P@Neom8%@ū)wÄmD~EBﻲM2d ߱[.M;-_XY3;v*ᝑNے/p/v\>)37}ݬ]E󾳆cakYy"d2U+)OߋYJЋWSE{zT;"f8os[]w;y]ޝS*` l`7@au[ZmA\xT?Espu|vB9e nuE#"IJ\߯^`@5nOO3fbAcwwȜ^ zC1XHj/_nm=hx̋Θ2aj 0G-ѫAb.`LW&+Z9jTLRa\T*{ܢY#E$g?"9ؕpHݫBN 4|绹> ov =$J0Bl#U473}`Xf([#|i.0x@Sle^1uMUn x{j_a0rv;T$#@ 2[[ {#5Q98640%<'2Ʒan^^&R{#SiELIY;SvBPk(J (IƐ`Fɶ{e1W=P&Ð^ 3̞Ȑ,9#BIGmL߆9դ:5333< A"Ma&?z:5V;xr0XVp:$ܩ 2҄W8Ar @wEeI\.u7 =i//(1X"@E/m+;HYl#=~bAe#&!Rj%%k Ұ=yНW%Sx *R׀t:,*(mijL:k*>:N>3n2'Lw[" uO̓Kr"~wGgTc*7 ;QDæ!_Ty U8%aEOHۖ9r[vL2M\v56A%4 h)\a 7= 7g'Ɇ(ypp}oRPRCYeD@_ JXQ K hek4vPU먕)܌:f{A+"{ *5]^ Q.Afp%fqH"mo^jO7kѝ\3c=; BstTP㉠4I9wu7 fJS{GQ|^-Fp,q=jR z)DVDSyzL~L6S|雠cuEܒ{1H@NXY@^q:ݥE$`1YײT^QⲐ> C:yzcFu9;$"I*q2\,8ˮnmpA^ފZD|F̃[kk노qvAE'f+˽R~D@d_eJ?AXOW @^v6c~4߈Dl'x&ʤX خǕD]KA@gt e [ds +Oަbx:RQQcoE [o%ƻ]ξUqhi&BCDMr9g E_bCu῝A`N N J]GP`.T%rMdC׷JeAoZjf w0Ȩ`5q"ZUt 4ԅ}kM ݵ-U i7{wTwmd̄+C[B86?~[jE_ &vlVb9l-@;uoFcR/G~'`ӳU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以家长的角度写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以家长的角度写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以家长的角度写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儿子成长了,本来就和母亲渐行渐远,他有他的思考,有他对这个世界的抱负,有他的朋友圈——那是任何父母都无法跨越进去的圈子.于是,和家人之间的感情也就渐渐平淡.
龙应台慌了,她不晓得该如何掌握住她与儿子之间的联系.于是,她邀儿子安德烈以通信方式与她合写一个专栏,一方面她可以透过书信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渴求知道的——过的好还是不好?这36封信就是如此产生出来的.
龙应台出生于台湾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一个渔村.她的儿子80后,台湾和德国混血,生活在德国.龙应台的18岁,1969、1970年,住在人车杂踏、鸡鸭争道,只有一条窄马路的海边渔村(当时台湾也属“第三世界”).白衣黑裙,准备考大学,对阿波罗登月、中国文革一知半解,外边的世界不存在.安德烈的18岁,踢足球,和朋友酒吧聊天、讨论《华氏911》和美国入侵伊拉克的正义问题,准备考驾照、去旅游和学中文.音乐和美术对龙应台来说是知识,不属于内在涵养,自觉有美的贫乏和对生活艺术的笨拙.而安德烈一代人,在舒适、有教养的家庭长大(龙应台和安父亲都是博士),网络使其拥有广泛的知识,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
如此不同的两代人进行对话,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很广,比如:族群问题和身份认同、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民主自由和个体权利、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流行文化和艺术鉴赏、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母子俩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时也在努力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是成功的,母子收获了巨大的幸福.在我看来,龙应台对“中国”和“中国文化”非常热爱,反台独、反独裁、反强权,追求民主、关心民生,厌恶作秀的政治人物,呼唤公平正义.在给儿子的信里,她对“贫乏”、“愚昧”的渔村娓娓道来(“渔村确实没有给我知识,但是给了我一种能力,悲悯的能力,同情的能力,使得我在日后面对权力的傲慢、欲望的伪装和种种时代的虚假时,虽然艰难却仍旧得以穿透,看见文明的核心关怀所在”),她对故土台湾爱的深沉.在一些话题的讨论中,她多次提到大陆见闻,关于将来,说在西安的一家回民饭馆里,16岁的从甘肃山沟小村里出来的女孩,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个月赚两百多块,寄回去养她父母,安德烈说不知道将来要做什么,龙应台就问:“安德烈,那16岁的女孩,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些什么,你能想象吗?”回想自己,龙应台说:“18岁的我,不知道高速公路,不知道下水道,没进过音乐厅和美术馆,不知道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龙应台对安德烈说:“我对于享受和物质,带有几分怀疑的距离”,爬黄山的时候,她看到挑90斤重的少年挑夫,一边水泥、一边食品,早晨4点出门,黄昏爬到山顶,回到家深夜,肩膀被扁担压出两道深沟,一天挣30块钱.她说:“安德烈,30块钱不到3欧元,不够你买3球冰淇淋,山顶咖啡一杯20元,我不太敢喝,但是不喝,那个大眼的少年是不是更困难呢?”她讲黄山少年,我很激动,不知道安德烈是否也动容了.
从安德烈的信件中,我看到的更多是中西之间的差异,教育、意识,很多方面.比如,他们长于理性思考,而我们重情感抒发,他们会积极参与、干预现实,而我们更多是旁观.18岁的安德烈和他朋友讨论的内容在我们看来是不用讨论的,没什么好讨论或者讨论不出什么,我们受到的教育是接受,而不是思考,我们不会思考,也不会想去思考.我们依赖长辈、领导,我们相信权威,我们从众、附庸.就香港选举时间表出台问题,安德烈置疑香港游行人数的少,在他看来,争取小小的本该的权利,为什么不发出声音呢?龙应台是呼唤民主的,她在游行之列.当然,一些问题上,安德烈跟我们一样顾虑、烦恼.“妈,你要清楚接受一个事实,你有一个极其平庸的儿子.我几乎确定不太可能有你们的成就,你会失望吗?”龙应台说:“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要你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我完全赞成龙应台,但事实上只有少数的人不是被迫谋生.以龙应台的这一段文字来看,我认为,她衷心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所有的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快乐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为什么世上还是有这么多的父母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的身上呢?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顶尖中的精英,不断的期许孩子的成就能超越自己,这或许就是变相的施压吧.但……就放任着他一事无成、游手好闲?不!所有的母亲都会担心,会紧张.如何拿捏其中的尺寸,正是母亲的为难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