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0:35:00
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
xVYrF rYv\ϒ J. dQQ&$JK<=3US =x L'=Wfh ?_O+:ռlՒ{>VyP'[}U?EMmǿlJ)8x/~*mҤ"V3MѰCSsDmPX 3q.\O66/ M{+?GXMnp.2>%mU1,ʉOżpӔe ٘zp-zܖ4|Olfe9%>v<"]sɻ`)O{7HUJySُ»c\ry#|_VabDOɅ6mKA.oLT>'8ՊS//*"ptIUua&r b)8)ꋛ`WF^ xv%P.d! & q`+܋u?6]*D3lSz:Nx]*zzG#eQTĺI[HMGN}!͟%:%]j;RE F 2#x3S^ゞ}ƧI{3VS 9#"_(%u'4\|#קչ!oT3른 ap$c?nUilKrzO7DVX8"yVǏx/Yҋ!:hyࢆa*Oz~*4p XM۔j‡v ;)כ+zSkƒvͪe {sߧ?F(p߽G!a1h,1`ml شI8o͕PW+òܯ,pHpf.Xpe vnؔ#RZ.nCn}x;GC[YᖢxJQr&m=L |KuټV8FTMMaӭiD%"eZd";3j66g?ݎV*h`h.l K5=R[;Ν|Fې,e[;7Il+Hm<߰,A*a2L;5gմNDi.T5Z@,O4

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

如何能做到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成,给了极高的荣誉.
王阳明出身于官僚家庭,父亲王华曾任礼部左侍郎,在1499年,王阳明中了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1506年由于与大宦官刘瑾(因残害忠良,最后被陵迟处死)结怨,贬到了贵州.1510年升为知县,到1516年又升任右佥都御史,最后做到了右副都御史.晚年聚众讲学,在世时著作就被弟子们刊刻印行.
王阳明的思想中典型的是知行合一.他首先强调人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即他说的"致良知",但如何使人的主体与可体联系起来呢?王阳明主张"求理于吾心",即"知行合一".他用主体包容了客体,将客体的独立性、自然性和物质性否定了.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著实去做这件事.若著实做学问思辩工夫,则学问思辩亦便是行矣.学是学做这件事,问是问做这件事,思辩是思辩做这件事,则行亦便是学问辩矣."所以,王阳明的"行"范围很广,包括了学、问、思、辩,这在《中庸》里是"知"的四个侧面,在王阳明这里合一了,因为他模糊了两者的界限.
王阳明进一步提出,人的"一念发动处即是行."这实际上是取消了真正的"行",所以,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即王船山)批评他"销行以归知".
王阳明这样用意念代替"行"也有合理的方面,他要人们树立一种信念,在刚开始意念活动时句依照"善"的原则去做,将不善和恶消灭在刚刚萌发的时候,这也叫"知行合一".所以,对"知行合一"应该全面理解,这样才能正确评价.
另外,王阳明的教育思想中还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第一,立志、勤学、改过、责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衡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而且立志可以促使勤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改过"是指自己,"责善"是劝别人改过,这里面还包括了"谏师之道",即向老师进谏,指出错误.第二是独立的治学精神和能力.第三是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第四是强调身体力行.这些教育思想对今天的青年人学习有很好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