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于明朝哪年建成?又于哪年毁于火后重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8:56:09
天安门于明朝哪年建成?又于哪年毁于火后重建?
天安门于明朝哪年建成?又于哪年毁于火后重建?
天安门于明朝哪年建成?又于哪年毁于火后重建?
永乐十五年(1417年),大规模营建北京的工程正式开始,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方告完工,永乐十九年(1421年),朱棣颁诏正式迁都北京.
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基础上,吸取历代都城规划的优点,又参照南京规制营建而成.“凡庙社、郊祀、坛场、宫殿、(门)阙,规制悉如南京”.实际上,北京新建的宫殿比南京的更加壮丽.它外城包着内城南面,内城裹着皇城,皇城又包着紫禁城,全城形成一“凸”字形.内城基本亡取元大都旧址,明初北墙向南移五里,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后又将南城墙向前推移到今正阳门一线.内城有九门,正南为正阳门(即元代丽正门);皇城在内城中央,共有六门:东有东安,西为西安,北为北安,广场南侧为大明门,承天门左为长安左门,右为长安右门.宫城又称紫禁城,是北京城的核心,共有四门:南为午门,北为玄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由于南城墙向南拓展,皇城与紫禁城也依次南移,皇城南移到今天所见的位置即长安街北侧.皇城的中门,根据明南京城的名称改称承天门(今天安门),承天门内仿照南京城布局建造端门.宫城南移到现在紫禁城的位置,正门由元代的灵星门改称午门.在营建紫禁城的同时,又利用午门前方的中心御道左右两侧,按“左祖右社”规制建造了太庙和社稷坛两组严格对称的建筑群.此外,在承天门(清代改称天安门)前开辟一个“T”字形的宫廷广场,广场东、西、南三面都修筑了宫墙,使广场封闭起来,并在东、西两翼和南端凸出的一面,各开一门即长安左门、长安右门和正南方的大明门(清代改称大清门).
承天门属皇城中的重要建筑.承天门在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时,只不过是一座黄瓦飞檐的三层楼式的五座木牌坊,牌坊正中高悬“承天之门”匾额.承天之门寓有“承天启运”和“受命于天”之意,喻示封建皇帝是“受命于天”的,替天行使权力,理应万世为尊.
明天顺元年(1457年),承天门遭雷击起火被毁,当时没能立即恢复,直到成化元年(1465年),才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这次重建,奠定了今日天安门的形制.此后,明代180年间虽有修建,但都未作较大变动.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占京城,承天门又毁于战火.清/顷治八年(1651年),清世祖福临下令大规模重建并更名承天门为“天安门”.后来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1952年的两次大规模修缮,1970年的重修,基本保持了顺治时改建的形制.1970年重修后的天安门比原来的天安门高了83厘米,通高为34.7米(原高为33.8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