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是什么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22:34:13
“如来”是什么意思
x|Yoc׵_Q?Mr>CiK7FbC8(IQ)$*M O }kmQJvk[k/"u^w" ڛ"a(Ɨݯ__gOjn=mQ,oJyS|eo|\a՟# gm/419R@SZjR6f"}Gk|Tq+؋i9_߻ 7Wޭ1d;꺹~-b)wo(^^8lGjʢ[}(b>⿯u퇵U,`~a`8/U gi_" ̾;ᮟ|ci n joqwy*%Ʌfo ޤb~X3a 9b3{vAzopׯԀ ]/k~ǯ=xOH%lgYQ-;ڃp89X?z+\{oڇ߯}Z۵U $QS[֔Cͬ"IHnMLaWt+C&UYR6D x˽{ꂏf^C+oX_ 0rvcqs'k gY(GDpUS?,*FWЊK,CTs:}= C}V+"BbݏCv_Qg  }͕fɭ܃nOV[~ xZ^m>dusˢac9j-ʃ? 4_xh>>ye훵oA7[p^ 3jB7Ԡ1;uP`H:^,bA`>E:)@vYL?BS@Ϊ#'8.7 ߂UL$aqOg2TB.%D pnz66Txiղ7tNtBzY i>MZip2:N=l>F4vr@]n#y $3(!TH<.dbw&y|Ͽ_Wr[e7p/(8mPmM7*z}ft  _|~mܗm\F [td>":XUKo:>oNe?zE~|8S/0b0~G?8gnqzмAEA}N8F︑_:g ObiG9WA-b IX^Lg?Q$|+spΊP7g}xJ9g5`-϶HR:`:!UêWobFiCFZ`4Ժ5;mN蕯1WJx~σعށICyůϒ 'luN>[bk ԥ s&`p;S_TRu`gdti NM2HN ƀ惬иS* ĜIo=$#pKlN# #j̳$,{KQ N٦:hj$sfy_nO=f mrYn > .mK_ǽ9&sfZ8Q́ o++CO9݂0T rzՈC+aLZ$/T^< }4Ȩa/S{6¼6ajfH%\_Q&s߽9ǖ~#0r?}цSzsUA#u{/@.+"нg([Xߜݧgz /J(b< 2IZ9[Hj_)(1\rdd9[G6_lnb"`C]d0z 5rUbzf F>{EA٬9X7]E{?6ъhU'  "R7(MM"dXq,Zd9_bKCvȄ]F_Xxp_ljOY"X#`k[+K Dɢͬ:[z|Ɵc r,aJ_`m][iiz.o6c5L5TC5Tޛڔ Eu&\uW\o~k,wLfβȧi]\)ﮧpb`H{_845*gvHn6|X:ewü[Q%έ<NJ2LdIJ:h#/CZkGRja/ɅMѝr+fx1.SQ<5a;IJnޅ{ܬ +B ' Tep(iuuZ镫~Gw Ɯ飰^9CH E"ՙKWbIM)qA&g,>z8_Mh437٭Wn.2n}I2 "w@@PM{gކ?$amsUd$F) Y?iyT`` ;u^ %»CQ/_ط뗒/(! 3MPҖ7Й Z ޜS`sr/A=4Mj`2`wo'#%RubN%Tא Z4FR-ߜKѶx$=JT_ %0Gf8 3r,y Q8 Ӎ1ε47ͅ8uݫ 5(3u"\UL6W9(}ޅ)`M5s` Lf=o8p@gzCQ ?fw֍ YSܙ '9ҩIa>`=cj Js\) &e63=#ei! &2x2/sc>)34a)2 59{M-QBxyQr0gt|hrӆޅp'HŷF> ;g-{݊m$&M#f+,fQ|~ Zso_20$,·v{48r#}-yW 1D}\x6L~Yh&!ܷ=}L(V\5䷖jqx:H$}?|_&/33 apޘݓx?#y(Z&z;B@_ܚCU\ qސ5h|t^}8kJ~"?>183Ja;;q.{4W?% 2{EtD~ O>]䷤فp@1߳ ˋKh֒z6O \|'\rymFi -#&vbn=iAY[$XƢ[w{E0|4T<FER8~gr2wןZW,ˈmTneTL Ju{e /"܋Y!g>lJ Qt,N@-* ILK[QSmԽb mGުkJuя/Ǖy17*Z*PW Z]pL)d朝#VAgG4 jhnXӞ-#śHyx$Wi.r&BHtZPy<+^~_^Zї9M{m5Fg6f#!XޯF̗prHXOvVY׍YTaCeU8ub)i:'~Fu|>) cҌtK;4'R>$(ma赀Ӌ :&ofP;A;16np;9?u@q3܃O_EjU%pB>-ĄѮm̝)Z+7:s35boԤ(˟\V 90I$u9?BBKTY*;t:+Ʋ$Ԟn0OCp;'O)"sg{t& YHP BhuԬy)6vݠ\{qX 47?t#]a;n#F9lA3k ҍxhvm눖c }h 8V``E )C0O!`A%i0zt'Xݣhٍ!1賁 L$A)>p_V s&=A^m\p;=0sz@jʱ2''O

qkskp㟝Ź7J ؐ2*L=3SCk+PW"~i2=&n<ٷ2U_O#liluAɅr>i̻#{H,cG)сB">=ISS}dk}ʍąDoSR!& ;cf6/a66xHZ%` ,xw;u%a'xOeT+.xV9g> I!SB&ybG;[=b )`)*ho*>UP`ʸ7`BKyCky6d=AdR hy- bQ&_= nx@d$:"cxg>1*]o{1%-9݆SFNH^R 3pӟƞi`dH U*,J:Βnʠ]W ܃]lhnbWfcڔA;ONuGnjk?{{$ZaY]ojC|*ʲZ![4c1'΍^yXqpd?MP.qG. w_R̎vCqBD^5Hy4է)a&g z.nZ)䴬Qr`8 ?+ L|¼V55Pڡ7JRσc {;\QriAC27PRg3 /IpϽ:ّLPH5pIx[^)gaa1 4$\,f&V3v1D<"^2,!"+ R?w!j;n Ήb 6Mĥ. q&[#3gUv#l 畡D 6v}SuЧ=ZM1@uf=f{©8\.c;\hgx[¨qӪ1`3o.{;#ȍf͘7n"Wi{[ DW S@lۊ2p`QpYsX)+ |T|sܷ3v`E6Q Ӧ? # (J)=5h!I}L/i[0l飐Cܵ4?Irf'TܯڽVEOʱI͗; :MR)Y!K=Ǔi"2ٷrJXE)șALu$HFMf# F뗒E|:ɚ^n{5ljJt5.j1;rswBsܖ]6)h*8^cNݤ\sevG[S#ٕ)KXvmsRv!J-п> ]<`bg`Oz{4CXSG~EfvygVS%vڜ$~wjy?s16GR!${ /nW_{Zy7tXK~)m gM h󈛹JT~@y~cx ^O2Tؙ.V'H`X0F'iGf8*?x#t Rr%7}GYI67nVBo+UxViYYT[Z$Bst^g8Ӻy6RyT[ߚTB`=|$ꇥw5_i$9zbfMă9҈ R8jQQY!c}>< 6rZm‡i<]4]H''qBmLPZօ-&TrzG'go!`6Mqnrdz*혬^/s_pt{  n8MM;221#M"I[gkĊ Uzt<DԚ~$P`>)}MNYkCseRKpGୗKeȏP4m#ID4;[r# sP0%Q'䴞9ieUjRP qu\bHF~G0Yi.4J":1]E`jpAtSKj ް@I1Z(gUI Ԙt9{m|'7GeވHSz;fq|-R+КANt㚧ʼni5X j\'Wg:WQ^>Xibw'ywcl7<(XEr$j!Iyo'2O OAj;px%Z]6Ҧ2 m>k#5^^[S^3 fFRB:%o s4R'x2 ڰ@d?`C`:XPXꂸ=`*tR SYKANs"m@*tEu5du2OaŔ7:/kRmQ,oS# g++X$-f&mp#((]ӳ -~pP* d+$d?-uޖUtcq2O 8`^ k0:hnG7XosڤCqMfv#,M*aR4ƤӎLkHכ,,J)8Roc gqo7~,*' jg)HvR~l5n3.U7`jQfT+_FEvLcVM/&PsB qBՇ\,z|*Za$^k3$n|&8(diդECl SfVg].ṁe4HĘS-0 ?,.`BRADjY-YҦsOmK̂< "G-sʻ),dP5ʭ\8𥕢g2 _d/n[ yeĶ8FP0~S0a'"d4=XNb't]&\aw0Wd`vY6r>qGUl:+ۼépo#tqYt83\$UE3:5V諾C=ҳuC7rO&4ir;:gmd5{>|L֞!Cv=1קT!dCw!N>zgXIt5nz9 ?s\~ ģ [bWzS>DFfrRX"?#yϡwJҠ_%]!]7-vhw'k!XՐi6Xqu)dڶd%E_6mG%)2)n"KtE8A`/NMMJIX@LIh2zobEstu r~{RhǥHVwH)Tf[E4mZXlJT{- 6LSUW[Z:Us^ev!lh*(]3IۂrwSFa~Xng~ƬKq .@!A"g`]WX

“如来”是什么意思
“如来”是什么意思

“如来”是什么意思
佛有十种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如同老师、教师、先生是通称一样,这十种名号也是通称.譬如,『释迦牟尼佛』也可以称作『释迦牟尼如来』、『释迦牟尼世尊』;『阿弥陀佛』也可以称作『阿弥陀如来』.单说如来、佛,并未具体确指哪一尊佛.
本来佛有一万种名号,后来人们记不住,就慢慢简略为上述十种名号.
【十号】
(术语)劫初诸说上,皆有万名,众生渐钝,则减为千名(如帝释之千名),众生弥昧,则减为百名,众生更愚,则减为今之而十名.天竺俗法有十名,天上利根,尚有百名,大日如来天上成道,故应之而立百八号,释尊于人界成道,故亦应之而立十号.其十号者:
一、如来,梵曰多陀阿伽陀Tatha%gata,成实论谓乘如实之道而来,而成正觉,故名如来.又大论谓佛如自安稳之道而来,此佛亦如是而来,故名如来.
二、应供,梵曰阿罗诃Arhat,应于人天之供养,故名应供.
三、正遍知,梵曰三藐三佛陀Samyaksam%buddha,正遍知一切之法,故名正遍知.
四、明行足.梵曰鞞多庶罗那三般那Vidya%caran!a-saa%m%panna,三明之行具足,故名明行足.
五、善逝,梵曰修伽陀Sugata,又曰好去好去,以一切智为大车,行八正道而入涅盘,故名善逝.
六、世间解,梵曰路伽惫Lokavid,能解世间之有情非情事,故名世间解.
七、无上士,梵曰阿耨多罗Anuttara,在诸法中,如涅盘无上,在一切众生中,佛亦无上,故名无上士.
八、调御丈夫,梵曰富楼沙昙藐婆罗提Purus!a-damya-sa%rathi,佛某时以柔软语,某时以苦切语,能调御丈夫,使入善道,故名调御丈夫.
九、天人师,梵曰舍多提婆魔[少/免]沙喃S/a%sta%-deav amanus!ya%na%m%,佛为人及天之导师,能教示其应作不应作,故名天人师.
十、佛世尊,梵曰佛陀路迦那他Buddha-lokana%tha,佛陀译言知者或觉者,世尊者,为世尊重之义.然而此中分佛与世尊,则为十一号,惟成实论等合无上士与调御丈夫为一号,故至世尊,正为十号.盖以具前之九号,为世尊重,故名世尊也.又大论别开此二者,至佛,正为十号,世尊别为尊号.盖具上十号之德,故称为世尊也.梵曰薄伽梵Bhagana%n者即是.见智度论,瑜只经疏.尚详释于各项.

是众佛的首领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如来 :
rú lái
1.佛名
如来梵语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盘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

全部展开

如来 :
rú lái
1.佛名
如来梵语tatha^gata,巴利语同。音译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萨阿竭、怛他哦多、多阿竭。又作如去。为佛十号之一。即佛之尊称。盖梵语tatha^gata 可分解为 tatha^-gata(如去)、tatha^-a^gata(如来)二种,若作前者解,为乘真如之道,而往于佛果涅盘之义,故称为如去;若作后者解,则为由真理而来(如实而来),而成正觉之义,故称如来。佛陀即乘真理而来,由真如而现身,故尊称佛陀为如来。长阿含卷十二清净经(大一·七五下):‘佛于初夜成最正觉及末后夜,于其中间有所言说尽皆如实,故名如来。复次,如来所说如事,事如所说,故名如来。’大智度论卷五十五(大二五·四五四下):‘行六波罗蜜,得成佛道,(中略)故名如来;(中略)智知诸法如,从如中来,故名如来。’又因佛陀乃无上之尊者,为无上之无上,故亦称无上上。又‘如来’之称呼,亦为诸佛之通号。 巴利文长部经注(Suman%gala-vila^sini^)举出如来有九义;十住毗婆沙论卷一则举出如来有十一义。此外,大宝积经卷九十、大威德陀罗尼经卷十三、佛性论卷二如来藏品等,亦各有不同之说法。 另据成实论卷一、行宗记卷上等之说,乘真如之道而来成正觉者,是为真身如来;而乘真如之道来三界垂化者,是应身如来。 天台家依成实论卷一之‘乘如实道来成正觉’一语,解释真身、应身二如来之义,称为二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乘(如如之智)如实(如如之境)道(因)来成正觉(果)者,因境智契合,功果圆满,是为真身如来;而以如实智乘如实道(境智契合),来至三界示现八相成道者,是为应身如来。此外,天台家又依大智度论卷二之‘如法相解,如法相说’一语,解释法身、报身、应身三如来之义,称为三如来;据法华文句卷九之解释,即:遍一切处而无有异为如,不动而至应一切处为来,此指法身如来;从理名如,从智为来,此指报身如来;境智冥合为如,来至三界转妙法轮而说法为来,此指应身如来。〔北本大般涅盘经卷十八、十号经、坐禅三昧经卷上、大智度论卷十、卷二十一、卷七十、卷七十二、卷八十五、无量寿如来观行供养仪轨、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菩提品、大日经疏卷一、翻译名义集卷一〕(参阅‘十号’480)

收起

如来佛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 (Sakyamuni)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参见彩图插而第2页)。
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

全部展开

如来佛
如来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 (Sakyamuni)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参见彩图插而第2页)。
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 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在4世纪法显游历印度时,这个国家已日见衰落。19世纪末,考古家在这里发掘出一个藏有遗骨的石壶,上面刻有公元前数世纪流行的婆罗谜文字,意为释迦族供奉的佛骨。另外,在迦毗罗卫发现有阿育王巡幸时所建的石刻,从而证实了它大概的地理位置,以后尼泊尔政府一直在进行考古发掘。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有关释迦牟尼的生年,由于古印度典籍没有时确的记载,各国所传和学者研究,一般都是从佛教本身的史籍去考证,并从座年推算。因此说法不一,竟有60种之多。最早一说和最晚一说之间,相距达数年。斯里兰卡、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博寨等南传佛教国家,一般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624年,卒于公元前544年,并源宋?谰荩??956~1957得举行纪念释迦牟尼尼涅盘2500周年的盛大活动。西方学者根据南传史料,对佛灭年年代有公元前489、487、486、484、483、482、478、477诸说;日本宇井伯寿根据北传史料,从阿育王即位年代公元前271年上溯116睥,推定为公元前466生、386年卒。中村元又据阿育王即位年为公元前286年,推定佛陀的生卒年为公元前463~前383年。中国年代学者依南齐僧轵跋陀罗所译《善见律毗婆沙》师资相传的“众圣点记”,即释迦牟尼逝世的当年,优波离结集律藏,并在是年七月十五日,在收后记下一点,以后每年添加一点,至南齐永明七年(489),共计得975点。由此上推,则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灭于公元前486年,大体上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同代,而比孔子早逝七年。此说也为日本 、印度、等国的佛教学者所采用。 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又传有公元前1041年生、前961年灭之说。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怪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 罗。
出家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的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处长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 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随他。
释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
传教 释迦牟尼证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会、五蕴、四禅和三明等教说,五人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删 耶)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此后在他的故乡又说服了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儿子罗 罗皈依了佛教。
释迦牟尼传教的区域,订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大致是北到迦毗罗卫,南到王舍城,东到瞻波,西到 赏弥(拘 弥)。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为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他也曾居留说法。
释迦牟尼的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僧伽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 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 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
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以后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他伦理道德相龉,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病人以及年不满20岁者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的规定。
起初,僧团以云游乞食为主,无固定的住处。后来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开始在僧众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众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居所、医药等日常生活细则,作为僧团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戒律内容。
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同样可以证得涅盘。相传,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涅盘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传,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里的僧人,向他们讲了有关保持僧团不衰的原则,要求他们“依法而不依他处”,然后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烂陀、波吒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时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以后便来到吠舍离附近的贝鱼伐那村(竹林村)。时值雨季,释迦牟尼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说。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亦译“婆瓦村”),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食后,释迦牟尼中毒腹写,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译阿利罗跋提、阿恃多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终年80岁。
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火化。遗骨(舍利)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呔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史料 有关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经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无专让的记述。三藏的结集者,主要记录释牟尼的言辞。但是经藏和律藏在记录言辞中,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段教和制订第一条戒律的原委。这些记述,虽属片断,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触的那些人对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忆(其可靠性如何,已无法考证)。另外,在经、律中通过佛陀自己之口,记载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经历。在早期经藏和律藏中,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有《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等;记载初转法轮时情影的,有《杂阿含经》中的《转法轮经》等;记载教化活动的有《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经中的诸小经;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长阿含经》、《般泥洹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
后来,随着佛教向印度次大陆发展,统一的佛教分成很多的派别,同时受到了印度教、耆那教的偶像崇拜以及希腊文化的影响,在部派佛教中出现了对教祖的崇拜,把佛陀描写为神通广大、威力无穷、大智大慧,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如手长过膝、面颊如满月、梵音深远、胸表 字等。这就出现了专门记载释迦牟尼生世行业,被称为“本生”、“本起”、“本行”的一类经典。如《修行本起经》(异译《瑞应本起经》、《经过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普曜经》等。它们的特点是把原行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缀成佛陀的传记。但在内容上完全是泻染和神化佛陀,使佛陀成为一个理想化的崇仰对象。这些经典最长的也只主要记述了释迦牟尼成道后最初几年的活动。以后马鸣写了《佛所行赞》,他根据传说和资料,描绘了佛陀一生的经历,成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传。
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 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在宋志磬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盘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