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问题想象一下杜甫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并用一些话表达 CC啦 只要知道答案的 无论是GGMM老虾菜鸟 都感激不尽的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7:54:01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问题想象一下杜甫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并用一些话表达 CC啦 只要知道答案的 无论是GGMM老虾菜鸟 都感激不尽的啦!
xYo#I.W UF}O 桫[y{Z I(R$J&!Q=_;R(z0A'""Iٱ|رcDޯOn:]b׻Ѷz.Ű+zmg>hW]ky[XA#ji,{nqzlfboZv;Mm?v6,;۽_I1*-oOھ3GJv 7۟1ɽ oͮe).Z^"vIᏉ:zu;uG8S{YWc7x֎R|uϟy_qznEO^7wwZfNܫS~Hl~g粒ݩ۝;+Ǽ̥]y~ϔ11ٴ7hc=!"ZH߽+ϕ[M0%^{߾qY~{%=Q4ae֝CSxf~٩J_<ΩS>JUtNعu˯S{ܲ++^q98깽mrJŰfWˤHc@~[DnHg6jVɃ븂Hgkk7B6ʉS$ Cdgag1lO83շ+V9bTŨ؃ 4=ЛNJsl1_u8v_60s6ϧǛ*o^&XO11܆c҈y" M "\sϩY>)Ŝ=&'n7t^nzTU5oؕ/Wzdv/m|| :޺ ktt?m\ s;^K?_Wү谷|C]G] /ݟ0[4}g|| ^~6`8-7q+CBjS`!I"MM??;h`199@,_;1o֨|FN Svj믾G\D2fs~pāvaџ68ID]־[ᔐI޸~:0В=.`?~T ~j13{܃€Rtv۸O\C?U^}W@ê4)q8Tp$U (|On(Ь}_U(缶+-?(sP\p=7wWM]m9V!Mڢgy[9MWы6-7.q*9 { 3'z- |/_r\7Luq>0~‰r৭.FPQ}2]J.E; g4X:h3#cБs{܆xH[:."M=[%*T:-˯,p8`>P)|n8P dQ"2`%s#;{UT'h.[e\aЫDjk?I:;{bPzEm1$g X ǽ`[| o ̦d|"_LN ZӾ`|qz`#8-QCasLAm N›Ek2eWZ{o2(f;c E/& 9t'gl>i6 Wֹ_Hg&?v0 gdG=.7v f[{iǸB1,У7^[++ 8[ zgs"]8a?i7;tZ힓7–UZ{ oǜD<ޤ_9>:o9+Cy{[lƜdf4L9ˤlBN\٭q20YWtĭʶ]qCP 6fS~+ɎQ Q,K<*ۥݩ<;qYz`4K ׆L5yMAVS̫>yk;aO%\wQ86@ЯHauӍћos&L?N)2x S6CZ]YЋ7}V|m b:t1*uz,$eF(۔-̰ݣlOOaSN%k;:Gq! ߪ*ibSOpQ$MoAnq.u`CbLHi.eΧt~aL@P- Qc(UNęTǗKMh/*|X޼^$( _!TiOݘf 0!s\N6 5Ŋ)> a]aDQ%H2#D5 Qod'NdU 0s ImMЗ˽MZiA(a]!a'3 3e f*#'A#x3i K.Ţ7= H_CLS)71 8ف҅c .p:WHH(@F%Š +l-W"G1mshmM?e3qVbFcj<&͖{2` 6wոzIr˵- uLI䢾̌kk190/5Fڝ m`9ԥ#{Y1S|'e1qn eW痋w!h8ĕuuոǮFqj*fZӹ9*~,se`ۛ[ns-&;PLʹ;jlٞn].:Dj-q(I uN~[wiOrY:U Fս&كN;s{>#݆cO AufO!3$Wcq\UcnIbp Q̯,dsOZt#&K- ocϨyGW0E?Tot\2j?<4Cv! \=S9اbTUYp*{~'ch5 րz-nR.ȡ14h|eۘH+Ùy$l 2 `!)2pHC6&ùSsV6րνzNdrL &NEA3,F8R$C?Frs+0-x)'i2#`G3dbv{1 C?Ux䑟O*Atv:oYd"x;wn'03 }OqN +'.Xk&Nc^53\.džrKU{0ߌ37J]VtE"_h7XATSd%/ Zɥ]Gѻvr~ie4:7ΐlk~g݃[م}'ΰAz}kceTB[EĜIkvhMhU q.R|)V}EqeqX<~+X!{<WZ%L> OB s{#eDxNF ~>]/\jN+T@R{ ŘJX{F55W>#Ojt+?ux'5L.HI@//O98?ܰ&S&]/D &J8{ 𦷄~%S.:øB'abPT:Zxvy~^QS>y0a+i6 1@޽1;)8/x35PAp%9 p./=xX '6@p  w{z/zJgF z o;X^!b#Z'*/5"7rl /5g#^hdk %OZVeؒk74JʈM_q̠  ݎ9DuzYIVea.mP%Qe!l>VfOIh)\J  `{Vi \dp{5xI9*{))A+\.m@2"olg Y `B1^Cn<i\'Yҷ/?h;U?jVю]: }}Ovf9*IprI墍q={J ) flI'4Sw@dTAs=*[1jU°E*Gn?jq%4iT<x;SktCi mh1}x}{j[2v '71Œ/>s}(Q .9n96tI({"Jsa6pI.].,0L di(2Agfjf(2gdt`ɉz9%ز[t!R~#X"}"7থ`8i4F?q7-fT$, 9^t.c;oi[ƺ -@xs\+ I[0Kg`HײIb6cV{P`:sZq1$된 WL(hE&! h2Ừx 7\9僘Sm9-Of |8'?b!m Ef6g: PWy+Y#b8-qtk@-e"Yv|MxL%ʔ,C KDbؼ})*XZY9Wk #i*['L |7-]x*m~'Tֹԛx*\eT \f?3ovsM¸;5tڜַE(tJ|ObKf aUN"nZ28M^ŜBo ͮnZ'k.[TPɏ@{UX&LEK<,L>7nǍ)ipFշK4:qäQZgPXkLZH7Jm$[2! Q)N>{\zh_~zD+_&)pee2e܆P狊U&ztg^W ,?q;G=r M xgDDWLbfZpp䆟aEe5b5@rv T}V13|!- tЍO$=s3;Y0^/Pb|˜yn?Q\P3KEؕ:[0)L}㕘Ed846i/5>n:T]@9&07#fQѐtX@l)H^O䜭#ƅj ߈ "jQHx2uͥy %1]?K4J/F A^w͹pD>M^B.ƽ8r$ҟ;T쩶$0̻R7eq(#NS ޥ qiqmt1}&%H2|(cHT:_Db^&|S`d1*mQ[g@;f5-ߞ$4&VV{n#.ZO 7cMG͝}MvCqnsOV\4Ѕ*Bu>O:$ ]$%H W*!n7(M*Vn֡M7S4p¨>2IO u3; "/f2 h'{h?o $T9z{IsГh'%qh ::x̂|lߐD\SLzGЫcJMp>)p!eEQ~i(ĥ5bS5,MnԸ@S^1 Zxb!Vl1>Cp(%mIsӁ@DX݀Be*yhֹ10 4t֘iUMV]0NLHlc;ٗ$q!ܶFDCѶs_BwNXuhC.` 8O]ZZ 7҇QMƍaqx՞ӷFvU;\V\w?Ui}Ciz7<[SS1hBMKρ_+ua 9P WА.љżtb,a`}b/hW\rй7 &Ll?1+4RY(;L_}31xX)(Ъ޸@KE\ĺp8L, Ğ9"ѮLg}sb\EwY.bs%l+: 7=rI^'ĝԙlbb_ f R8~Dڸ$1LI^ 3S2d Ò_4٭cʅ p$] Cnj ¸ۘM;^F2d'KKKWب1eS&8'Kunbm< j;ZTbVN hNH9dMMǬW.c] gS% TiLI=9)Ӏԟ7.tz48jF*mNqZP%)[&Ķ&ƥVS=*Dֵ 1dH L5*_+)IpdE0 dlԠK"ez3g5`{1WoFJ 'a 4GK-d!y;ރ]6ý}F"G#Q'.`YZ=jqb3KfѕvBvWЁ3}n,%ۈ駵+J\:T[0O˯?"MS10V#yIY.Q ]HZ0 p v݇{28kR(0ޡH8;ך6^6*YbNč;-Ukh^A[@F|ӌFx78.êxG1?~zc q䆵˸.t -#x oY<{DlV"&X,٘;Ys'/J D~=TPahT]hTT4 }ĄV:S=SD/4(MC<;ˠg cŸGؿr)Ī @裰 NNiUg^Ԋ&B[2:GB kO2[?tIYWH Heyñ{^'*cPUJj$)JWSl%)xٿR^K%~X,)|(IxFo@fڸ^9PGܪX`=Vc:BoݩeX%[7Zїpiۿ1FqqĬ\B[pD1i/kO~Le(,3x ì*rZ#[öbΓv -a.%/k#FZR+1H6" zBdK3h\CxsR~< zbrљ m&L]tV9BJ(g|?&~iVZZϞ57Yi-6`A ILT''}+m\[II 4i-7H޶ 񆉁k@M^ 6pyxo>S,&nǏ̬'IVvvIX94oiȱ<';;]fgw=V9(8#5lb8t;|X&tL(IM ٦VtZy[}@B8M ] S{kgSѫը_0_oh^^^XƒkL1 v\BVetu0 ;k?P52x@E,憮ٓs27~g y!7F( S3U wy_1OT3P9횽BLJb8~6!,276{b`3B/U" -{2=msuT)K7{,Ι u$Nⷆv{ft#vdmOdMGp"$nhf˲RlhIY*_s8ccGJGˮ[FD?KY`heSAIѭK^^l ? ~8gN `hEQp{+"u*(Hda=b {-DZSbJ|jFOgWVU{+^OJ'54{ <Au!ǚgK0 CHp7yo޺+ ٍ Zwnݳ't9V[ z+ mg4Kp =nS/=v;/+-%Z>)ȯ{9@O!ut>3)C9lΜ\lѣ O^@B@a2cJw Y]T};ƾJ-Le$.ߧ"S}.LS$ |0O=^7uG{vbL?:z6Ts=#o{wH:?TgUQ:vm2MȅTJڌ);PJBqOb?!4ÁM'g9]Z μy.9sҖ sN#׀ڹߐ"I>//ęuoV[=({m:0,skpTiJ,# AM]WB_QSL w럐K*?AܕfL; ʴctZZlRB vDjIgtlrnPP/Ka`m;UkoEaQ &*AAXp(uvO gVt0lJ;4ÐvP}bPo>GqYF>6ʉBi =nEܱ_5I.&,rc`lqxQvrv;ҹW;~֜ ki^ /C"f1|[y[%'`hXYÐ ?7ܔz=g揷8{Ca b;yaVvLOn@ XDv-\_m6떮sW5`"S_,24h,;}U !aDFJD s8͹?Q*;6CwV4HDo`l*p6uVzB(c)uuӲO|J1+5VB}%C/<^HQY]Lȝ\ڥkg^ eqcXMm!Zր./w';ɪ Zc%$vUH W* JzܽjKQCڬxHE+퀮ˆf2,$p ͑]٦ٖ 7,?:pV{dFͲxxc&,Bd AIrXC^w,sM5كK9Onc7jv 4}.<u8ͺɰk4 *U?r_#FzzLO>c Hy *\ICm~mV؜-DJ|e*ƐjsRDI.UAQ?:'flsbl&- 5zUr]+Gܳ.i)}WEu T$󘴄k;9`9C@Log<3Sd+ovwbm1& kNsM[sŐԕ2JNtjGD ͥsw ⺏j%sZ{3 0jݍW9_l۵5e?Ĵ~B $!GI.7D2m}!ۛ'a"FH(CRҭ$BS?j{_">j5+/7 "Y?t@_U~4˷[~~g3%]B8_Υ73|)i˔Nk3MθEýP$ (IMQ}?q=6ίɲ2]C}-rQNçtσZ{4wS"2ASM)t8 ШUgHqݹ1N,- H™,,Y4R$(Jiñ ҚP>=Zzy2 7u꺵CCFpFdnvc)J/MYX]xo ~x4 |F*R$(F%D[ǐ=*/% *X>hGXJ\psT'qrr+BN+ ) rs䑫#JIonX’$99`7sNjabTB:^Sˠ[##|.3<i/qˡ$2)d_7h9`["Y1E༼)CM8l}~]DñF:z֛9P#8| Nm:%Ôu-P_0(rOXpRpLb?tGxH(8 b+P}s:N ,_L拧 2,%/c/T f gڽ*#7\AT>Bxx*Y A6 !+˳!։2Oy06T^p>Ľ!J:GvM?9{f~U%nӀny߿%Z={ =|c?><(׃-9b,P CD@hɔ1bzr8C#Э a>뼈 n)@e\) ,#L>s *]1<2jl4td93]ƛVsςTn;S]5J(2_E'8ڏmr:W˄[)v%MjXR*5}x[4v3jV,ݲA)!5 VgHOv,?MHU!*fYMR*FԊ*RpP?I-EFUX06y6W9 Y{tO1bclWj@Hx“9bM`kNZ ݄*iP7KoBORX@BrzgJ'}qM8+ewzܚƤ_jHin֛6q3g0\vp=U|:L?t"J #!E'sw֯|k}W?|K[xwmwo-+,A,PI,Є6wY?]%y\vbh(iV8ݹ㿠.݅[:h4@r 4@t T@v]/gw}5ͻy9Lhha,̕ɲ0[kٹ;W [?݆kwoi0ZZ skarZ?cw}X:+6J>pla6[r ha0ſ=$BX|3G(!`y(a}H41AA GκٹI jo0*r>d匡KϷ@Z(J&ť`:&Qo Q͛c\snTdqj=/#x, lFec̪95>o]kN1emGwhIϘK,Ű/q??>W ).R03w?{gw?oY@;~Z c;xs8m}üM\lV<'(ݠ///bAH*EaHPVˋ2)W|%V H+JhN ÏϢa6[15ɑCin3xuR!i48(wXz]{~WQoMYo>Tp0gd8P&>֛pCmBiX'֑;R +j2 nQ|6OlF]9 Y*zڢy[&PM# x/02Z3ΣYg8+&8K7ɶ_G:Fn?n!¹ں[EM Zq< 1{zk䎟ă\pPLfm!,jkosC`4JεCTWؼICJ?Z#y+(rm5\<0gu߭p!`+v甩5V60,'EŰ9sБ!0L%eypow?M~`&ȴ@1Q{_ԶK[<R)~HΩTӤIS;w*V95ڗ+Usx\`)CaWR*./DQmaޯJPpxYzslOv'"1Wqn^PɊ]D0wMl rŐ1 ~♉pD9@]E 2cW^ih1[Gyy[}B;k¹JiVYy1DZƸ~fo`C*R#b5A袢hWʙ?e)i;յZq]iz8, Ԃ6ZJ0?Ӈ9.v~Zc|3'(\#tRя夤4#ZJWo"%'[('gjk1p#&+rw2'D+Z-o|O bP|ZӾ0Wu#hE.G*GY-G-AuGw*7R*Gj45`k^m-<4{lGenHpnC ^T3H$Wez-p!N.q)>좝mZ=1Y*XM%Z4IaL}r byِjr@)t3z)р-#})JʫuPlr ȉ}7̬UE1ٻ'nKR8D ,Y dnl_2:nǞ8am-ŚݺOve)sQBKuwrͦm!uԌ&SɁ^A6rOI+KRMOa'Vƫڝ ;<=u)oH>8GP&%Z:y3P^MޠYE­憲`,kaXP%4!'VQEUS2TX)D]ָ|z:1Tf"X,d~rꓷj-ۆLiw:K0}qqV{wn1j!1rPνhPŪ :1=hM 5 T1Upm]ٚ/,DGD1E(LREK2/lm 4AŨnT׵ԝF۔-0!DASB+vkּu},"qbRHE)Y^{'K0klPF E,$5_5C[ Wӊshr SR󁻛Wz u}Uٙ?k@  6)ҙWMR+#X f @ij9\|) }5+irITԏx}ƈo 9I,C[J[X&tPCu[9ޗJ',v,h\Ϩ –pwXIr׏E7o! W!Vj賹JۚݐD $ˆ <*lxh Dxzrinʵ{lEPܣ,WSo\1^ qYǮd2Tt>\8]03v<ES{HTo ᤘ_I102)a)\\X)|+ ]X!NIULeU1|, [˟$lm' &嶉9hmMM%+hӈ.>=9kcioܓ20~w>Zrt bAD.o\c/%>gMgNSz*3h#f84'cri_<9CZ [45!LY)z^sNB`&T83ݞrĨ`^^KH6:+oc Wir\($+t!mΎV>%R%56 MZb꾄;r'Hb6٪-bNuc0mm2˖ $nNSإ9.: eK)vteJ#].ÂƱs@42鸙id a4 Q"s\Jl>®!ா`bpJq+TX,<=mTdM`$xHL:gNwCdX}0ngB|e/|܃NыɲT.fR)K2P|,]ӱ=֯Z^G1wVMn肫z\hJu$ijCfS ۵S;O Fu]K97+db͡M SRY}^WjL%ggfD _/}#fuҶ]sN6 r3:: t/u5'`dԀ+3di@VLu|><>4-2e>W~n,jbw|gj%$R~,f토xq2[c}=$8?]4'~i'J){L i59x/E)[so6$! )QAQc',܄_͹wssU*կ<Ȗ* AGgEVZBz6qRz?))/ ZxDVyH(fn֛x>nsaO=&I)mMy z#mZw)[f/ŽE{X,~N(Y!;y"+-fVLIYAD++* ì_Ow .'_DY6GRҘM[{TL|Y8˯`X7|R䃰)V)\߄=lrƴr_~ɓ‰ .?  F]$tE"+I ʃQS|3O9b{<"/i@p-=b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问题想象一下杜甫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并用一些话表达 CC啦 只要知道答案的 无论是GGMM老虾菜鸟 都感激不尽的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问题
想象一下杜甫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并用一些话表达 CC啦 只要知道答案的 无论是GGMM老虾菜鸟 都感激不尽的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问题想象一下杜甫听到官军收河南河北后欣喜若狂的情景 并用一些话表达 CC啦 只要知道答案的 无论是GGMM老虾菜鸟 都感激不尽的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目录
【作者简介】
【全诗内容】
【韵译】
【格律】
【注释】
【解说】
【问题探讨】
【赏析】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人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全诗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shāng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g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bái rì fàng gē xū zòng jiǔ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qīng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g
青 青 作 伴 好 还 乡 .
jì cóng bā xiá chuán wū xi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ò yáng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编辑本段]【韵译】
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时悲喜交集,眼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 ⊙ ⊙ ● ●, ○ ⊙ ● ● ●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 ○ ○ ●, ⊙ ⊙ ○ ○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 ⊙ ●, ○ ○ ● ●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 ○ ●, ⊙ ● ○ ○ ● ● △ .
[编辑本段]【注释】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3.收:收复.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6.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7. 涕泪:眼泪.
8.却看:回过头来看.
9.妻子:妻子和孩子.
10. 愁:忧愁.
11.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2.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3.纵酒:尽情的喝酒.
14.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路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15.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6.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17.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8.襄阳:今属湖北.
1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20.白日:白天
21.即从:立即从……到……
[编辑本段]【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编辑本段]【问题探讨】
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词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读shang呢,还是读cháng?
答: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裳”读cháng,不能读成shang.
同样,该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有的资料上翻译为“老婆(老伴)和儿女”.所以,这里的“子”读zǐ,不读轻声.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涕泪”的意思是眼泪.“涕”指哭泣,而不是鼻涕.这个词也不代表流泪,因为这里的“涕泪”应作名词而非动词.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安史之战】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 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 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 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将领,士卒骄横跋扈,废易主帅为常事.如河 北幽州(今北京市)、成德(今河北定州市)、魏博(今河北大名县)三镇在位的57个 节度使中,由朝廷任命的只有4人,其余53人或擅立,或为士兵拥立,其中又有22人为 部下逐杀.因此,在藩镇统治地区连年征战,攘夺不休,这种局面使方镇节度使争夺最 高统治权力的野心不断膨胀,终于酿成安史之乱.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安禄山以讨伐权相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反唐.
安禄山叛兵由范阳南下,一路攻陷藁城、陈留(河南开封市)、荥阳,直逼洛阳.唐朝 命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讨伐叛军.叛军田承嗣、安守忠进 攻洛阳,守将封常清军队被叛军骑兵冲杀,大败溃逃,叛军攻占洛阳,封常清逃走.叛 军追击高仙芝军队,唐军大乱,人马践踏,死者不可胜数.后唐军退守潼关,才阻住叛 兵西进.在河北,平原(今山东德州市)太守颜真卿、常山(今河北正定县)太守颜杲 卿兄弟相约阻击叛军.史思明率兵攻打常山,颜杲卿昼夜拒战,终因粮尽无援,常山失 守,颜杲卿及一家30余人被害.常山之战虽然失败,但却牵制了叛军攻打潼关的兵力, 减轻了关中的压力.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准备西进夺取长安(今陕 西西安市).唐玄宗任命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扼守潼关.哥舒翰采用 以逸待劳战术阻击叛军,等待决战时机成熟.但玄宗屡次催促他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出 关与叛军决战,结果唐军大败,哥舒翰力战被俘,投降了安禄山.潼关既破,长安已无 险可守,玄宗仓皇逃往四川.安禄山兵进长安,纵兵劫掠,搜捕百官、宫女、宦官押赴 洛阳.
当叛兵攻下长安时,玄宗之子李亨逃到灵武,即位称帝,是为肃宗.肃宗整军经武, 准备收复两京,中兴唐朝.唐将郭子仪率兵5万赴灵武,李光弼赴太原抗敌,肃宗政权 始能立足.然而李亨任用志大才疏的房绾谋划军国大事,命他率兵收复两京.房绾于是 分兵3路,向长安进发.他迂腐地效用古代车战之法,用2000辆牛车,两翼由步兵和骑 兵掩护,与叛军安守忠在咸阳附近作战,敌军乘风纵火,拉车的老牛吓得四处乱窜,唐 军死伤4万余人,部将杨希文、刘贵哲投降叛军,房绾只带数千人逃归灵武. 在抗击安史叛军的战斗中,影响最大的是太原之战和睢阳之战.至德二年(757年) 正月,安禄山为其子安庆绪所杀.
这年,史思明、蔡希德率兵10万两路围攻太原,准备攻下太原,长驱朔方(今宁夏 灵武县西南),消灭肃宗政权.唐将李光弼率领军民于城外掘濠沟,在城内修堡垒,凭 险固守太原. 史思明率骁骑兵攻城,命令军队攻东城西城接应,攻南城北城接应,百般设计,又 造云梯、土山攻城,双方相持月余.李光弼募人挖地道通到城外,把叛军攻城的人马云 梯陷入地道中,又制造大炮,毙伤叛兵2万余人,史思明才率军稍稍后退.李光弼派偏 将诈降,亲自率军挖好地洞,严阵以待,史思明正在准备受降,突然一声天崩地裂,叛 兵千余人陷入地洞,顿时大乱,唐军乘势出去,杀伤1万余人.史思明留下蔡希德攻城, 自己逃回范阳.李光弼选敢死士出攻,杀敌7万,蔡希德败逃,唐军取得了太原保卫战 的胜利.
与此同时,安庆绪命尹子奇率兵13万攻打睢阳(今河南商丘市南),唐守将许远向 守卫雍丘(今河南杞县)、宁陵的张巡求援,张巡自宁陵率兵进入睢阳城,与许远共同 坚守.二人齐心协力,张巡指挥战斗,许远调集军粮,修造战具,唐军只有6000余人, 但却士气百倍,昼夜苦战,有时一天作战20次,杀敌2万余人,尹子奇率军回撤.三四 月间,尹子奇再度围攻睢阳.张巡杀牛饷军,士卒感奋,全部出战.叛军见唐军人少, 麻痹轻敌,张巡率军直冲敌阵,杀叛将30余人,士兵3000人,追杀数十里,大获全胜.
此后双方相持于睢阳,张巡命令士兵夜间在城上列队击鼓,作出要交战的样子,叛军一 夜不敢休息,唐军则在白天息鼓休整.如此数日,尹子奇不复防备,张巡率领勇将南齐 云、雷万春10余将突袭敌营,直冲到尹子奇大帐,杀敌将50余人,叛兵5000人,南齐云一箭射中尹子奇左眼,险些把他活捉,尹子奇率兵撤围.七月,尹子奇第三次围攻睢阳, 唐军因伤亡无法补充,又无援兵,城中粮食也用完,张巡只好固守拒敌.叛军用云梯、木驴、土囊攻城,张巡随机应变,千方百计破敌,迫使尹子奇做长期围困的计划.由于数月苦战,唐军只剩600人,孤立无援.张巡命南齐云赴临淮(今安徽泗县东南)向贺 兰进明求援,但贺兰进明忌妒张巡成功,拒不发兵.叛兵见援兵不到,城中鼠雀都被网 罗以尽,攻城更急,唐军将士力竭不能出战,城遂失陷,张巡、南齐云、雷万春等36将 被害,许远押赴洛阳.
太原和睢阳保卫战,牵制了叛军大量兵力,对扭转战局起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唐将郭子仪率兵攻取凤翔,平定河东,肃宗由灵武进至凤翔,会集陇右、安西和西域之 兵,又借回纥兵,收复两京.至德二年(757年)九月,唐军进攻长安,李嗣业率前军, 郭子仪率中军,王恩礼率后军,与叛军李归仁交战.唐军初战不利,为叛军所败.李嗣 业袒胸持刀,身先士卒,唐军手执长刀,排阵推进,所向披靡.唐将王难得被敌箭射中, 肉皮下翻遮住了眼,他连箭带肉拔去,血流满面,战斗不止.叛军伏兵又被仆固怀恩和 回纥兵击败,士气沮丧.叛军大败,被斩首6万,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唐军乘胜收复 长安.广平王李俶与回纥王叶护、唐将郭子仪等率军兵进洛阳,安庆绪杀所获唐将哥舒 翰、许远等逃回河北,唐军收复洛阳.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杀安庆绪,自称大圣燕王,史思明由范阳率河北诸郡 兵南下攻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唐将许叔冀出降.史思明进攻郑州.唐将李光弼在河 阳(今河南孟县)拒战.史思明攻打河阳,命勇将刘龙仙出战,唐将白素德追杀龙仙, 叛军惊恐.李光弼又命唐军烧毁叛军布置在黄河中的船只,造浮桥炮击叛军,叛将高庭 晖、李日越、董秦都投降唐军.史思明亲自率兵攻河阳,叛将周挚攻北城.唐将李抱玉、 荔非元礼、仆固怀恩等奋击破敌,杀死千余人,俘虏500人,周挚遁逃.李光弼把俘虏 晓示南城史思明,史思明见大势已去而退走.
上元二年(761年)三月,史朝义杀史思明,自立为帝.
史朝义率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市),为唐将田神功所败.宝应元年(762年), 唐代宗即位,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仆固怀恩为副元帅,协同李光弼讨伐史朝义.
唐军在洛阳北郊大败叛兵,杀获甚众,史朝义败归河北,唐将仆固炀又在贝州(今河北 清河县)取胜.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败走范阳,穷困自杀,延续8年的安史之乱 被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唐社会矛盾的产物.由于唐朝社会长期承平,不识战斗,所以叛兵很 快攻下洛阳和长安.然而叛军每破一城,都大肆劫掠妇女、财货,男子壮者荷担,老弱 则被杀死,渐失民心.安禄山攻陷长安后,日夜纵酒为乐,没有进兵四川,使玄宗在蜀, 太子李亨在灵武立足,组织力量反击.唐将颜杲卿、张巡、郭子仪、李光弼等力阻叛军, 不但消灭了敌军大量有生力量,而且稳住了战局,为唐军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颜杲卿、 张巡抗击叛军的事迹,惊天地泣鬼神,为人千古传颂.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杜甫听说官军收复了黄河以北、以南一带,高兴得眼泪都出来了,他冲进家门,对妻子,孩子大喊:“失地收复了,祖国统一了!”全家人高兴的简直发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

全部展开

1、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译文: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了就什么也没有了。只是为没有亲眼看到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文:朝廷的军队收复北方领土的那一天,在家里祭祀祖先的时候,不要忘记{把这件事情}告诉你们的父亲。)
3、默读《示儿》,想想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l 画句子。( 表达诗人情感的诗句 )
l 体会情感: 《示儿》表达了诗人恢复中原、统一国家至死不变的爱国愿望。
陆游(1125一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是我国杰出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和他九千多首诗中,始终贯串和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最显著的特色,奠定了他在祖国诗坛上的崇高地位。他在临终前写的《示儿》诗,更是一首感人至深、传诵千古的名作: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译成现代汉语就是: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老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入侵或祖国分裂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在十二世纪初,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建立了金国。在陆游出生后的第二年,金国占领了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第三年把徽、钦二帝掳去,北宋亡国。而当钦宗之弟赵构逃到南方,在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建立了政权之后,不但不发愤图强,收复失地,反而任命臭名昭著的汉奸秦桧做宰相,一意向金人屈膝求和。绍兴十二年(1142年)和议告成,赵构竞无耻到向金国皇帝自称臣子,并答应每年献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跟金人划淮水为界。从此北方的大好河山沦为金人的领土,北方的广大人民横被金人奴役,而南宋小朝廷也只是偏安一隅,在敌人的威胁压榨下苟延岁月。后来宋孝宗赵眘与金签订的“隆兴和议”及宁宗赵扩与金签订的“开禧和议”,照旧屈辱求和。这种局面,当然是一向反对民族压迫的广大汉族人民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这一历史时代,不知有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而陆游则是他们在文学战线上的杰出代表。
陆游一生经历了北宋的末年和南宋的前半期。由于幼年在敌人入侵下仓皇逃难,以及家庭和亲友的爱国言论的启发教育,陆游对当时的严重民族灾难有着极其深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复仇的种子。此后无论在朝廷和地方做官,到川、陕前线从军,直至晚年在绍兴老家闲居,这颗种子生根、发芽、挺干、开花,虽然不断遭到风雨的摧残,却也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终于结满丰硕的果实。清朝诗人赵翼的《瓯北诗话》中有一段话,说得十分概括,他说:
放翁十余岁时,早已习闻先正之绪言,遂如冰寒火热之不可改易;且以《春秋》大义而论,亦莫有过于是者,故终身守之不变。入蜀后在宣抚使王炎幕下,经临南郑,瞻望鄠、杜,志盛气锐,真有唾手燕、云之意,其诗之言恢复者十之五六。出蜀以后,犹十之三四。至七十以后,……是固无复有功名之志矣,然其《感中原旧事》云:“乞倾东海洗胡沙”,《老马行》云:“中原旱蝗胡运衰,王师北伐方传诏,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则此心犹耿耿不忘也。临殁犹有“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之句,则放翁之素志可见矣。
当然,这里所谓“十之五六”,“十之三四”,只是粗略的统计,而且只是从数量上、表面上来看的;然而即此也可见陆游的“素志”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尤其这首《示儿》诗是他生命终点所爆发出的爱国火花,也可看做他一生爱国思想及诗作的总结。
历代文人,凡是读过《示儿》诗的无不为之感动。早在南宋当时,刘克庄就有一首绝句说:
不及生前见虏亡,放翁易箦愤堂堂。遥知小陆羞时荐,定告王师入洛阳!
这是1234年金朝被蒙古族灭亡之后,南宋政府从淮西调兵进驻开封城内,并从开封分兵收复了洛阳之后,刘氏在兴奋之际,想到陆游的子孙一定会遵从他的遗嘱,把这个好消息祭告“乃翁”的。但是好景不长,那个歌舞湖山、奸臣当道的南宋小朝廷连暮气已深的金兵尚且不能抵抗,更何况这“方张之寇”的蒙古大军呢?多亏广大爱国军民奋起阻击,才使得这个风雨飘摇的政权又延续了四十多年。这时南宋遗民林景熙写了一首《读陆放翁诗卷后》,词意极为沉痛,其末四句云: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这是说,陆游临终时以不见“九州同”为憾事,现在他的孙子们却看到了种这局面,但是统一中国的不是宋王朝,而是新兴的元帝国,这样的消息在家祭时怎样告诉他老人家呢?以上所举两首诗,前一首洋溢着“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激情,后一首抒发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悲痛,一喜一悲,都是由《示儿》诗引发的。他们的爱国热情与陆游息息相通。
其他评述陆诗而特别提到《示儿》这首的,就我所见,不下三十余家(请参看我与孔繁礼同志同纂的《陆游研究资料汇编》),或者说它有宗译“三呼渡河”之意,或者说它与杜甫“一饭不忘”的忠君爱国相同,也有读后叹息泣下的,也有作诗同情寄慨的。足见这首诗情真语挚,感人之深!
但是以上诸人,大都是受了此诗的感染而引起共鸣,却未暇对它的内容作细致的分析。值得参考和向读者推荐的,要数当代朱自清先生的《爱国诗》一文。在这篇文章里,他把我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诗分为三个项目:一是忠于一朝,也就是忠于一姓;其次是歌咏那勇敢杀敌的将士;再其次是对异族的同仇。并指出第三项以民族为立场,范围更为广大。他认为陆游“虽做过官,他的爱国热诚却不仅为了赵家一姓。他曾在西北从军,加强了他的敌忾。为了民族,为了社稷,他永怀着恢复中原的壮志。”因此在历代爱国诗中,他特别推崇这首《示儿》诗,并对它做了具体的分析:
《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以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元知万事空”,万事都搁得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这一件搁不下。他虽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无忘”,正见自已的念念不“忘”。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这理想便是我们现在说的“国家至上”的信念的雏形。……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见《朱自清选集》,1952年开明书店版)
朱自清本人也是一个深情的爱国者,新、旧诗都作得很好,所以他对陆游其人其诗的分析是深具慧心的。他从《示儿》诗中看到陆游“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换言之,也就是陆游爱国思想的进步性和它所达到的高度。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略加说明和补充:第一,陆游热爱祖国是和他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紧密结合的,既包括对“忍死望恢复”的中原“遗民”的深切怀念,也包括对“岁辇金币输胡羌”的南宋老百姓的同情与哀悯。其次是他对祖国不可分割的北方大好河山的系念,如“三万里之黄河”和“五千仞之太华”,以及“两京宫阙”等等。再则是他对民族语言和整个民族文化的爱护,惟恐在异族的长期统治下遭到破坏与同化,以致“东都儿童作胡语”,甚至整个第二代都“羊裘左其衽”,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忘记了自己祖先的传统(有关例证,详见拙著《陆游传论》下编第四章)。这些才是他“但悲不见九州同”和热盼“北定中原日”的主要原因,也是他爱国思想的根本内容。列宁说:“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其中包括对家乡、对祖国和对自己的人民、对优秀传统的爱。陆游诗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正是这些。因此朱文声称:“过去的诗人里,也许只有他才配称为爱国诗人”,这个评价虽显得过于强调,有抹杀他人之嫌,但为了指出特色,我们应该承认这是十分中肯而且公允的。
《示儿诗》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距陆游写出他的《示儿诗》虽已过去七、八百年,但诗中所表现的爱国热诚,仍然催人泪下,发人深省。“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首诗里“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音,对祖国统一,认同回归,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今译】
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
乍听到止不住的泪水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不知去了何方,
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呵且须纵情饮酒,
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立即动身穿过了巴峡再穿过巫峡,
然后经过襄阳再转向那旧都洛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官军:唐王朝军队。
收:收复。
河南河北:泛指黄河以南以北地区,相当于今河南、河北、山东一带。
剑外:剑门关之外,即今四川剑南一带。
蓟北:今河北省北部。当时为安、史叛军根据地。
初闻:乍听到。
涕泪:眼泪。
却看;回头看。
漫卷:胡乱地卷起。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春天。
巴峡:在今重庆市东的嘉陵江上。
巫峡:在今四川省巫山县东。
襄阳:在今湖北省襄樊市。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作者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作者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此诗是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如此等等,都是非常精当的评语。

收起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目录
【作者简介】
【全诗内容】
【韵译】
【格律】
【注释】
【解说】
【问题探讨】
【赏析】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

全部展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目录
【作者简介】
【全诗内容】
【韵译】
【格律】
【注释】
【解说】
【问题探讨】
【赏析】
【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盛唐大诗人,号称“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和唐朝大诗人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编辑本段]【全诗内容】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jiàn wài hū chuán shōu jì běi
剑 外 忽 传 收 蓟 北 ,
chū wén tì lèi mǎn yī shāng
初 闻 涕 泪 满 衣 裳 。
què kàn qī zǐ chóu hé zài
却 看 妻 子 愁 何 在 ,
màn juǎn shī shū xǐ yù kuáng
漫 卷 诗 书 喜 欲 狂 。
bái rì fàng gē xū zòng jiǔ
白 日 放 歌 须 纵 酒 ,
qīng chūn zuò bàn hǎo huán xiāng
青 青 作 伴 好 还 乡 。
jì cóng bā xiá chuán wū xiá
即 从 巴 峡 穿 巫 峡 ,
biàn xià xiāng yáng xiàng luò yáng
便 下 襄 阳 向 洛 阳 。

[编辑本段]【韵译】
在剑外忽然听说,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听到时悲喜交集,眼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再看看妻子儿女,忧愁哪里还在。
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
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我立即从巴峡穿过了巫峡,
很快便到了襄阳,随即又奔向洛阳。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 ● ⊙ ⊙ ● ●, ○ ⊙ ● ● ● ⊙ △ 。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 ⊙ ⊙ ● ○ ○ ●, ⊙ ⊙ ○ ○ ● ● △。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 ● ○ ○ ⊙ ●, ○ ○ ● ● ● ○ △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 ⊙ ○ ● ⊙ ○ ●, ⊙ ● ○ ○ ● ● △ 。
[编辑本段]【注释】
1.闻:听说。
2.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3.收:收复。
4.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年被官军收复。
5.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
6. 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7. 涕泪:眼泪。
8.却看:回过头来看。
9.妻子:妻子和孩子。
10. 愁:忧愁。
11.漫卷:胡乱卷起。指高兴得不能读书了。
12. 喜欲狂:高兴的要发狂。
13.纵酒:尽情的喝酒。
14.青春:指春天的景物。作者想象春季还乡,路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15.作伴:指春天可以陪伴我。
16.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长江三峡之一)。
17.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18.襄阳:今属湖北。
19.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20.白日:白天
21.即从:立即从……到……
[编辑本段]【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
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喜极而泣。前四句由“忽传”到“初
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作者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
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
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
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编辑本段]【问题探讨】
问: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古诗词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的“裳”,读shang呢,还是读cháng?
答:古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单音节为主的,而现代汉语中的词是以双音节为主的,因此在教学古诗文时要特别注意不能把两个单音节词当成一个双音节词。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裙裤,男女都可以穿。
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是双音节词,“裳”是轻声,读shang。古代汉语中没有“衣裳”这个词,所以这个“裳”读cháng,不能读成shang。
同样,该诗中“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有的资料上翻译为“老婆(老伴)和儿女”。所以,这里的“子”读zǐ,不读轻声。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涕泪”的意思是眼泪。“涕”指哭泣,而不是鼻涕。这个词也不代表流泪,因为这里的“涕泪”应作名词而非动词。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作者五十二岁。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飘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
杜甫于此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剑外”乃诗人所在之地,“蓟北”乃安史叛军的老巢,在今河北东北部一带。诗人多年飘泊“剑外”,艰苦备尝,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
真如春雷乍响,山洪突发,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喷薄而出,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就是这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第一个浪头。
“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逼真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元疾苦,都将得到疗救,个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怎能不喜!然而痛定思痛,回想八年来的重重苦难是怎样熬过来的,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象恶梦一般过去了,自己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了,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第二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情感洪流涌起的更高洪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自己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自己的喜,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季,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想到这里,又怎能不“喜欲狂”!
尾联写“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鼓翼而飞,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惊喜的感情洪流于洪峰迭起之后卷起连天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想象的飞驰。试想,“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多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眼前一闪而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万斛泉源,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吃食感情宣泄如奔流直下,语言明快爽朗,率性而写,不作妆饰,句句有喜色,被清人浦起龙称为老杜“生平第一快诗。”(《读杜心解》)
[编辑本段]【写作背景】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相继投降,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才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名作。
杜甫家人
草案 杜甫的家人历史记载比较少,按《杜甫传》看来,他的妻子姓杨,是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
他有两个儿子宗文宗武。有一女名凤儿,安史之乱才出生。随后举家流离,均到过四川,后面到川东,最后流落湖南。杜甫死后,妻杨氏无奈何,变卖衣物,买了棺木,草草成殓,带了宗文、宗武,几个姨姑,把灵柩送到岳阳。又把坐的船卖掉,才在当地勉强殡葬。后来宗文、宗武虽然成长,但是进身无路,家道还是那么穷困。直到宗武的儿子嗣业长大,长年焦劳,费了不少事,求了许多人,才继续先人之志,把杜甫的灵柩送到洛阳惬师。这时杨氏已早病死,嗣业才得把祖父母的灵柩合葬在首阳山。离开杜甫的死已四十多年了。
【安史之战】
唐朝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是唐中叶朝廷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势力分权的一场统治 阶级内部权力再分配的斗争。这场战争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 到代宗宝应二年(763年)史朝义兵败,前后长达8年之久,中经洛阳之战、常山之战、 太原之战、睢阳之战、河阳之战等重大战役,最后以唐朝平定叛乱结束。
唐朝中期以后,府兵制度破坏,募兵制逐渐产生,驻守边防城镇的节度使大量招募 军队,在其防地内逐渐取得了政权、财权和兵权,势力渐渐壮大。朝廷权力被藩镇割据 势力分割。节度使不服从朝廷调遣,联合起来反对中央,甚至向皇帝兴师问罪,形成与 中央抗衡的割据势力。相比之下,京师禁卫寡弱,不足以控制外地节镇之兵,形成外重 内轻局面。
天宝元年(742年)唐全国有55万军队,其中49万驻守边境,归各地节度使掌握。 河北边防重镇平卢(今河北卢龙县)、范阳(今北京市)节度使更是兵精将广,势力强 大。各地节度使都以养兵起家,极度姑息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