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把吴运铎、张海迪都称为“中国的保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2:41:40
为什么要把吴运铎、张海迪都称为“中国的保尔”.
x}Yn3IV0Bݮv +`\ EQ'EHj椑3{[bD&-Ή R|/8qL?F4fM%\_cq3;~7[uMc쮖-3-OӿJ?/ӿ/=:U2K!n2;S>տ]-kWM,#~Xr JaXv>㺍{32k,WݰEO9/oӿ2?;r)pj21o\)WW齙̔6ӱG 3/ fb['nׇˠґ~1DGɥ[omnf*swtWoκYfvCpu5M}fvh{WBpX 3[qPK{x _:߮/f6 ge5>᲎t jJ}+ SYg5Q&l߇&=6]1BЌ=Vf\~2C AŸB>|yL}QvAq=b7yP,f5=xV:Ѽ{?0ws_nL9ݒYЭ'Mm™ ]hf2ԺA^Uq:bPNLLG 6T }䷦ubz'|T6΅Yuo˂wa^lŰɪT0!w'$w/ /=+póKI| [fPb6D* b @opR+'=|}vLOO?;'Tʕz͝vAc8. r'>ȃ [[L Rv 髃f*w jzeҭ/<|(tmjӺI@.c&;x_A܋Q Sϫiay %W2iO7eeznyljpi5jn4D0 ]3BЊ٣gwIy3%ˇ>-Esg{LgL`k\ u';pQS3w\Y w>ސIr1&b6wc\،Sy|9Ig/?Sp'@NaV&_[MG IM@|R*Z>vLa5JnMVe*$os77g( g5j7ոhS3Ʉ&AI?`B?^Mɮ)ĕt#@?]Ex1 isekoumu*)L` JbuAяֱKdz}|&R4.+LKkyBc؟zR|5@̰0#\}][|K߷'Oc=hg&]#Zn I$JX4e31b~A=j?>Tin[@@G0|!)‡}$TtxaoD:г>ܮ ZS q`  mG5T "VEZu0 ЊoxgR݇/^ӂ'$?8=[bkfqe:%imխl4IfMmjTĆw{9X-{ ,$Ic4,+ʏ=7%lzŏسڭ)qX[y{ p>X5 mc Cۜ`xYm{0d[\pśip^ {G@(+nצ~e)5~ \}>)m)vlw k06ݖpҧr -,jރ}1})|R`|}慯F,eОxk>c a' % Enm+yv"!n1Pø\8鋲+U2dbnk(lPzS4L*y_ohm'0,BϜI`_PS sb؞؛r?CllbxHW&NgJ (f\lcbEi eYhaddlu{M%i֭@CvlÝK,omh3mi3d!޹ whbeĆR?{SEPJDK`sCĊG7@6ǭŔ&ĭK*|zo@SPKsZbNw}$_h썎ü Ӱ_AYQ 9}UJ2]{T/]S/7Z!L~*;~i/C@u*+N ii -3(24cEOQ͠m(t*ݰ0_.h˿Dm,Z>{geHp AQ4 t$g UfH`^jX._ڧipTkPj=^肢_㎬eP}ՎUw/~ cSϚP P mhS85gE/ueg8}|(lIʤA} ).2,L]k;8c2'Mϩ\' T="ٰwaU~v?Hެ&= #߱޹hhNh=SzTnv=c@;滚<  pijBW ,J :Gm`wc-ioN06o霚ELn+qh Pe-ʒWvA36x\C5`#գ.Vu2ϱa5.<}nwg|Ȑ_XNFlgf/1; @ީ,p5CvAjNJAŹ2]aH2RPx3?tOˠBnI:ڝ}R&Ϻփs v:` FAAxaAv4*)dW,r( r>㾻yK5q]"hFX.p'UxUϒ<2xc;ep4Xj'ܷ=FI[0rWƬ#TG qC^" OhD5BRy,g\sϱwO|6|at.,$Rtb6C>^[Q?Bw(N]" 0쐆c~ ̑/vO0=ܒ~uJ"lz8 'l /bA"8nYx`>_«]/:"z\f/h,MKlj^MfYP[PeW7U86L<{Y[G ;H VpίxhhsI6P"۟f<:,_SgjڭȊz!U? ȣu@h6n5ӄƙS92l]x>NշٳU'HqRbgr)׍{ls==tT`9XWX7*>*taQ uwDAP3h:_'7D# ra1#;,y4oc8HV$vLƨͨgw $o nѳDlC60hV=u,4;{r:Y&t"\e/.:&T/PkHZ@P5x" $g#%6?]Y6Hىīe/6a6W^ŀ82ನ:U~CWM( XPit6Ռ:ߒrw.el eʡEKOe@v&@M'KQ swqLŸEZtl } "ib2K 1Xt @`60`4 .I߂QPb!uG ٦lvG~T phߧȞ홸"Bw;מx o6R&fM{'u{5:UӋ;􌪛sIqXW8O8|t"ӉMU bRҞop.OUlc""(b֧zIȼn>sV#C7NuK6yH.Ƥ衏HFﶭ75PX2ځR[Sa>>~uNyz=e50j {$])KVM;b+9{ `vG2)~"5+2r1DQ8`=|֓)>Ϣ\OmfQ^`)"c>1 idr( K[/lphOyV u;?; $K:f^[WdC| `gǟ~ˠ}:Ɂ)8=Ȍ.]sToIvp.4 }5J`v4z^- wj(t#vfʖ‹gpTb| - ¹ bZr w TA&itp ×m Y (O)m\P0[&Y&}L$k\$^G1N8j6y.NW%@:YwtSeۂӠaf]վ0T @8G}%"~ ?(ZNn]{јG3˧&Ki u#ݵ:Q\v#-0LX{^s܂/ZN WӉ˯~hߡ(ւҹ T3"˧n "p7 cA %a~Obw1rdW6S܈ϖ*{oivIdQQ4uL|| +T;yNv;N$2!N%GQ&WT)E5TSa_r'Ånݪ(ĢhC*U7x *䔖^0O?r#(hVUj^5~-15~$Geƻ:4%aC;r>=ص83DK"뤡Enr-De!^EhQW0]^(_lP=auIF1P!6wds7 .Elw$K4B5II;.Cj ׭S35I:7%k8v;g6TRdZ'L1Ğչz{hX)fL9J%:#W&X.AЫd>ьば^RsGe|41UK a-ّ'Z'zye\y8& gSy66Q931^V7 тգpU:9e'htG s a4c`0~.)+OQJBukH X9EżTqg0.ywR80a$Eam`5rK`z s4χtgj.sRuior0 i0$?AzЏx;þ/*{FI%m>1Krзp'$lwέ/ڈkbxu}VjL>fSb.:oj4ǜ:Hr@*.u JOF$'3L-^wI{~x-ekh=&`t5ִ:.u6Nϐs> ϛFphDCk[Hcy:W*x#B@vuP~c4Ɗl 8xbsuff_:s30TkQ6t 0_O D"~PUVPH"/*3~ď;|Ndʾ17[dGm/S\1 ȷ"z$nrfl9|03E0?R LZDFMy̨]K#y/L4816h~STL9A  ?Q* pΟ&jαj" "jDC}0cLmǗnhͱ >kR΀T@()L2rWpAh؉(;>)jvuj'|ɹ>: vfL-YWH*Nܣ|{yRMBZNKs։Ƿ! 2ihSܪq V8>ӝD{D1fK_FF^Y?sIZW n3Ay,>X$ug@I8Z(8I|A]j!GwK婺 &U{'[POldf}UP΢ɍIӼ\ejc;3W"3&Nd.o $բ#c$23O\r`>F&c  n R4aVm'DQUTj\Թ`C0zyP4:,fWcTe}m%+B{V/7՜A0J.jAsESžR9O{THҦk&\~?⏰-ƺ[[iX_`ݧdVuʊ+I0Ce`Lv0BJ"`2TϭAc^i⹛/-w9Щ!7Э& r蕋*b+>3l5e5I~b.#>M]s_ZtlT11~u\#p9lns$/E=DX()SP e:3 F%1> =w8DŽ%Gݣ3\'_磤K̙,RleO@(l$ksO*.gMp.MH38X!󶴏MQߥxeԴhzY\0\eHql03h&eCd*mlUX" Pd,up5^ 跣$| ^UTnDuē2[}wF븫WTHpi7*R Oa5N:hc"U^aMKSɵpA^b̵ DsSV7S~^I0ݑ@5N}5t(V,Gx^mz 8Ȇ!g^C {OQ?)&aބ8S2de~/̫0廴N e/]w NPbO>JIͲ? K͠YbkA6؞&(dDhJ.i(o7M1F'M Ujo [`[t<8PͧvOui显9tr5i'?pJ#k;mڭ] r^ҕ,qU t-zӢ2'yZAu(_qA[AY~  v췠հ}9P(O|.'|a.& oI {edY~NEOwzԔ81 Xڀi'("bL";0hQTy\jc ‚:!/@bar#L.yᅀt$Gr7H3;;b,QdNI$oJCp|.VB<,٦sPaH]^̤xC4xf.U:M@NА np0,a뭛1X.?H&S4ot{Pkrw,D@n T]*TMU! hĥ \%ǖj/йa3׷hϭГKhD3-64$ՒVhЪDHWFc{ 0\\\2>279{ LNv5+`(]˩j3j9U,(Y9hI:Đ7c:L@+SZ=ꦿp!\%Sr)[uTGEvYYp]At3a&^t‹+dyFK?c?|_3ۑ 6Ź 6ԡ>h)`cvpdPȑT, :M,30_OGL\IZ>cg\W8ȋ+LU)=xϯr&8*EY$`nRqR9dGnE`9GM&5ENTiD=_ OZh91-hڻו&:2޾M/(HN>,lԎ40{ 5%t,lB&Jsw9Ʌz P*L\翝;C98ezCnzxxsc''?"lDq&ѭ͖Ǘ ӴG˰EO:~4BQO'5*8B KL{׎@;H뤍ܨ>U\@sQf]K}`?2E#06=_\ʹGAcۣy:P/LMƚI(W!BE^w].(DnA(f\hޥ/\p]ˤ-%v8!OJ CQ7<.3Q"UmDqKo%jQU2~W]CUC.6#9rz[ْb1ޟɔoʔ@`rn"F7R wKRy'R?9) waTוε$>Xа8|@~3BM!!Ɂal>3aկmO\?ujPmI㭔G|ԾV19Hr6gӍoW_stu6[ u99N@b7  wӺ; wlEQa( <0qjhm9)Ҟ}ƝiMĈT P͒)$.N;|)f@0#&2dYn%o94N/p:.O Dgny:OHOp$5'3Tr˴F A=xQ &δO׵{-)מRVKj :a5qB犚Mx͠ny2I}"q9߇_4fSx`,fG A#e\Mn"'ܞx(s'"dZ&/g(lvDչȓJEaugSHp.5އ17.H%݉4Qr,Yk<5:Q\ń4%[ۤ#jZÈ8Ae;_ѩ]WN.Ӱtڄ.(fnz3pǸH󴎁y"8''hY^n6aQ_'oi|4x/|EQ#/|ݺF쳍#5] m[}nPfFIjlR9S)9wO,ڰw,J|M QZFStz4=^q+aXaIpr麞)lCq;V|ht1?iZ(IbQh"f- G%BŠAʹq"q)W\`bz$ҽ0qI蜿'ɬY& r0o$E_F:WtB|b5}DAfwdxvnfS9РDkzdHsv_'qiW;aӕNWEZt l#6%]S/-6+p]L%ڱ3b]T^}144g QSar L"d@HW.C|\DIRjγT8PR/ 6h"(͐0i3``9`6h%*P.N+CrL&HH|q6?[Qz.p=f;rH}XRr5XUcI=jSJֵ[ŎY|%Bɖ*w0tjۉ&`8&:;bѳ*rF҈Z/<,A NMk>n/%‥bP N{zBh@22kYsr`Wk' Xxxp9B 5p^Z$KUZ$v36q)NY9%_~vLK3}#AR?@6RGeH߆ԕi a٦po./tzݫVJč{Atb1:*q]T FyǑV[ D''N]}EXՋƭzԛ+&'la\>l.ͤiZ[2EO~3P%[`W2yduX|-Jh6cl6J_Ɨ?0fs_xr MP.4x6rgE˒㌹CZE|I>"mk-azFo<& 0gMQ+yp^DOgHS}uƗFO&-wXOkdY`ܲ"PlS9M4g_>VE'xãĢ?iP &okI x×)cWܜScОף'c:tN,t{x hEg! s7MEAiޞӼGde:K_#ΈGN<9Z_U//_'xdd&"sSn;GMe@%A"crޮYܐ#bmй`re}rvH/:bWI<)MkZض,Uqol_WD]HPTߨ̟Lƍ\P.GmnO3B>,u8L^Y7wN؉Vm|R6~mtPQҡDXo֣鬅ljxS^D*`.==VA>vngz^ڱj3dw u&%JmL-/#6 #_Nd3)/BՙN\d&ɒ=`~\5 e^_R WN[(Gq|Il]؋]O7 :-иs"^27g^J޼%eaʔvL/giN}3HΘ|/?W0)

为什么要把吴运铎、张海迪都称为“中国的保尔”.
为什么要把吴运铎、张海迪都称为“中国的保尔”.

为什么要把吴运铎、张海迪都称为“中国的保尔”.
保尔.柯察金(爱称:保夫鲁沙,俗称:保夫卡)
是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俄语:Как закалялась сталь)的主人公,是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
他勇于献身,拼命工作;他酷爱学习,如饥似渴;他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不畏艰难,挑战病魔.他永不言败,顽强生活……这一切都可歌可泣.他有自知之明,他的深刻自我反省、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精神风貌和特征:为共产主义理想献身的精神;崇高的道德品质;钢铁般的意志和毅力;不畏艰难困苦一往永前的革命气概.
他身上表现了这样的人格特征:自我献身的精神,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坚忍的意志.“保尔精神”——顽强、执著、刻苦、奉献、勇敢、奋进的人格操守应成为青少年永恒的人生精神坐标
吴运铎、张海迪有和他一样 的品质和精神 所以叫 中国的保尔

呃……除了楼上所言
还因为保尔基本成了残疾人自立自强为了理想勤奋工作的象征

吴运铎
50年代初,一本《把一切献给党》曾激励了整整一代人。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作为革命理想和革命教育丛书,它继续影响着新一代人。该书的作者,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在1991年5月2日,结束了74年的光辉人生,离开了人间。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1953年7月,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在北京首次出版。这本书虽然只有6.8万字,但...

全部展开

吴运铎
50年代初,一本《把一切献给党》曾激励了整整一代人。至今,这本书已经再版了44次,作为革命理想和革命教育丛书,它继续影响着新一代人。该书的作者,被誉为“中国保尔”的吴运铎,在1991年5月2日,结束了74年的光辉人生,离开了人间。
吴运铎是我国兵工事业的开拓者,也是新中国第一代工人作家。1953年7月,吴运铎写的《把一切献给党》在北京首次出版。这本书虽然只有6.8万字,但它在社会上引起的反响异乎寻常的强烈,特别是对五、六十年代的中学生影响更大。那时,中学生的书包里,差不多都装着这本珍贵的书。每逢少先队、共青团活动日同学们读这本书;写课外读书体会,同学们要用到这本书;学生寒暑假选读书目中也列有这本书。它就像是青年学生的座右铭,成为青年人人生的路标。因此,在当时这本书是一切有抱负、有理想的青年的必读教科书。许多青年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都很自然地到这本书里找答案,或者写信给该书的作者吴运铎,请他作答。
吴运铎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就当了矿工,受尽了非人的折磨。1938年,他毅然投奔新四军,从事军械修理和制造工作。一年后,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不管是在马达轰鸣的车间里,还是在危机四伏的试验场,吴运铎不停钻研设计出了许多武器装备,并多次身先士卒,冒着生命危险去做各种炸弹、地雷的试制实验。吴运铎的左眼被炸瞎,左手4个手指被炸掉了,两条腿也落下了残疾。他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次又一次与死神搏斗,被解放区人民誉为“中国的保尔”。
吴运铎的事迹感动了当时的苏联人民,他们在莫斯科高尔基大街14号建立了“中国保尔纪念馆”,对这位奥斯特洛夫斯基式的人物表示崇高的敬意。
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
她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张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济南,成长于莘县。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了对社会能有所贡献贡献,她曾给农村的孩子当过老师,还曾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她还用学过的无线电技术,在山东省莘县广播局做无线电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配发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召开了“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宣传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代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
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着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医生先后给她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却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是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她必须靠在轮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得住。爸爸妈妈的心像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苦。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从7岁起,一连四次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看到她瘫痪的双腿都难过地摇摇头。每天,她只能趴在窗台上,羡慕地看着别人去上学。10岁那年,爸爸带她到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第四次报名上学。老师看她的确是个聪颖、上进的孩子,破例同意她报考。发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着她来到学校门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红榜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张海迪”,当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拍着手喊叫起来:“我上学了,我上学了。”他让爸爸背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大圈,这是教室,那是操场,海迪指指点点,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小书包,妈妈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当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去上学时,妈妈却背着她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说海迪上过学的话,校门对她只开放过半天!
学校进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疼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摸、捶。有时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着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有时,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玲玲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多数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深受乡亲爱戴的赤脚医生
在大家的鼓励下,张海迪咬牙、忍痛学习。她读完了一本本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书:《把一切献给党》、《雷锋叔叔的故事》、《真正的人》、《我的大学》、《古丽娅的道路》、《军队的女儿》、《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给了海迪知识和力量,在她眼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她从小人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次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她懂得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与疾病的磨难斗争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海迪慢慢长大了。她开始考虑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她也更多地想到,像她这样一个身体严重残废的姑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的问题。
1970年春天,海迪跟着爸爸妈妈从济南下放到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插队劳动。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张海迪就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天地真大呀,有青山绿水,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张海迪像一下子长出了翅膀,绿油油的麦田、小路,都在眼里一晃而过,因为孩子们跑得太快啦。有一次,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倒在地上,张海迪的胳膊都摔破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长了这么大,张海迪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自然的广大和真正的欢乐呢!
一次,一个孩子对张海迪说:“玲玲姐,要是用我的腿换上你的腿就好了!”听了这话,张海迪感激地望着那个孩子,忍不住哭了。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能吃上萝卜馅高粱米面的包子,对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一天,村东头的老奶奶做了2个包子,一个送给自己的孙子,把另一个塞在自己的棉袄袖口中,急匆匆地走到村西头的张海迪家,从袖口拿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说:“玲玲,你快趁热吃!”张海迪接过包子,眼睛湿润了,老奶奶还问:“玲玲,好吃吗?” 张海迪点着头,说:“好吃,好吃!”在这个包子里面,包含着多少疼爱啊,所以,张海迪永远也忘不了它,忘不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爱。
这天(1970年4月27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来到农村啦!这儿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原以为农村是青山绿水、花木果草。不,这儿的土地是贫瘠的、荒芜的。到处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只有窗后一大块绿——那是不怎么茂盛的庄稼。是啊!这里需要改造!我真想能在这块土地上做一个勤劳的播种人——把幸福的种子播下去。老人、孩子……所有的人对我都那么友好,这使我爱他们。人们啊!我真愿为你们做些什么呀!”
孩子们喜欢围在这坐藤椅车(她那时还没有轮椅,只是旧藤椅下面绑4个轱辘)的大姐姐身边。玲玲发现有的孩子不愿念书,就帮助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天天为她们辅导功课;她听说附近的小学里没有音乐课,就自告奋勇去教她们唱歌;还抽空为孩子们理发、做书包、缝补衣服。孩子们把她当作亲爱的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她也开始尝到了“为人们做些什么”的幸福和欢乐。
在他们的村西头,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又聪明、又漂亮。他从玲玲一家刚搬来的时候就围着他们的车转。别人说,你快叫玲玲姐姐。那个小男孩就叫她姐姐。玲玲见他长的好玩,就叫他“小不点儿”。小不点儿帮助他们搬家,一会儿提个小篮,一会儿搬个小板凳,很可爱。后来,他看玲玲常常在家里,就搬来几块砖头,放在玲玲的窗下,踩在上面,趴在那里看玲玲看书。他常常问玲玲:“姐姐,你不出去玩,闷吗?”玲玲说:“不。”他说:“我推你出去玩吧。”玲玲说:“小不点儿,你长大了,再推我出去玩。”小不点儿很懂事,有一次,他抓来一个小虫给玲玲说:“姐姐,我给你捉了一只小虫,这只小虫会咯噔咯噔地磕头,叫磕头虫。你玩吧。”玲玲刚想留住他,他又跑了。一会儿,他又拿来一个鸡蛋给玲玲,说:“这是俺妈给俺煮的,你吃吧。”
一天,小不点儿为玲玲抓来一只小燕子来。他一进门就说:“姐姐,给你一只小燕子。”玲玲说:“咦,你从哪儿抓来的小燕子?你怎么捉住它的?”他说:“姐姐,这燕子是个瘸子。”看到这可怜的小生灵,海迪心里非常难过,她拿着燕子说:“小不点儿,咱们给它治好了病,把它放了吧。燕子生了两只翅膀就是为了飞的。燕子给咱们带来了春天。”小不点儿说:“好吧。”玲玲和小不点儿一起包扎好小燕子的腿,把它放在纸盒里喂水、喂食。三天后,小燕子拍打着翅膀连蹦带跳了。玲玲把小不点儿找来,把小燕子放在手上送到窗外,“飞吧、飞吧”,他们俩看着小燕子展翅飞向蓝天。玲玲非常喜欢小不点儿,一天不见就会想他。
后来有一天,海迪正在家里,小不点儿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抱着他跑进来,说:“玲玲,你是城里来的姑娘,懂得多,你看看这孩子是咋啦?”玲玲一看,下了一跳,只见小不点儿口吐白沫,眼睛不住地往上翻,脖子直直地挺着。玲玲多次住过院,凭她的观察,这病不轻。她连忙说:“快送医院吧,千万别耽误了。”大嫂抱着小不点儿向县城跑去。不大一会儿,玲玲就听到村头大道上传来嚎哭的声音。
小不点儿死了。一个欢蹦乱跳得孩子死了。磕头虫、热鸡蛋、小燕子在玲玲眼前晃来晃去;“你看着孩子是咋啦?”大嫂求援的话也在玲玲耳边一遍遍回响。海迪心里难过极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会给他治病呢?自己要是会给他治病,小不点儿弟弟不就死不了了么?此时,海迪还是个不满十五岁的小姑娘。
“我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我应该为人们做些什么?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我的又是做些什么?……”
当晚,海迪在油灯下摊开日记,她心头忽然闪出一道光:医生,患者心头的希望之火。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必须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此时,她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能下地干活,学医给人治病不是很好吗?多少年来,自己饱尝疾病折磨的痛苦,深深地知道病痛给人造成的不幸。为了不再让小不点儿那样的因为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事情出现,她决心一定要学习医学,要给社员们治病。
打定主意,她就悄悄忙起来了。她把自己的零用钱,把爸爸妈妈过节给自己买衣服的钱都存起来。她从医院里几进几出,总算有点见识。她请济南的知识青年朋友,为她买来了医学书、体温计、针灸针、人体模型、常用药等等一大堆。她一心一意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生理学》、《人体解剖》、《针灸学》、《内科学》……开始学习针灸时,没有老师教,她就一边比着书,一边在自己身上、脸上、胳膊上练习,常常把脸扎肿了,手也扎肿了。然而,她想:只要能给别人早一天治好病,扎得再疼我也不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终于能给社员们治疗一些常见病了。社员们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就给扎上几针,有些还真起作用了。海迪能给群众治病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就医的人越来越多。海迪想,只是有给人治病的热情还不够,还有广泛地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于是,她就白天给群众治病,晚上翻看医学书,在油灯下找一些治疗方法。她开始自学解剖学。
海迪学医不像在医学院上学的同学那样,有老师讲课,有实际标本,有许多参考书。她当时只有一本书,找不到标本。海迪很着急。有一天,海迪的妈妈买菜回来,海迪看见篮子里摆了很多猪的内脏,有心、肝、肺、肾等东西。海迪就对妈妈说:“妈妈,以后你买了这些东西,先不要吃,先让我用来学习。”妈妈说:“好哇。”于是,海迪向爸爸要来了他刮胡子的刀片,一边比着书,一边拿着猪的心脏,用刀片一点儿一点儿地割开来。一边看一边说:“我明白了,这儿就是冠状动脉,这儿呢,就是右心室。”就这样对照着学习。后来,她又学习生理学。学生理学时,也没有标本,当学到神经系统的反射原理时,很困难,因为没有活的标本。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请村里的小朋友,上坑里、河里为她捉青蛙。这些年来,为了认识内脏,她把动物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了解神经,她解剖了兔子、青蛙;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下红红蓝蓝的点,一根根针反反复复地扎。她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张海迪为村民们治了一万余次病,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有些群众半夜来敲门,她也接待。凡是来不了的重病号,她就坐上轮椅去为他们看病。她为老乡们治好了一些常见病,还治好了一些疑难病。她治好了因为生病已经哑了三年、且瘫痪在床的耿大爷,治好了哑巴和瘫痪姑娘李秀莲,治好了腿有残疾的王小波、金朝中、王怀中等儿童。有些问题是在解决不了的,她就一一向外写信,请教专家、大夫。能为乡亲们治病,海迪觉得这是她最大的愉快、最大的幸福。每当她看到哑巴病人开口说了话,瘫痪病人又重新站起来,她常常流着眼泪,与他们一起分享这种幸福。
“能为社会多做些贡献,这就是幸福。我想,当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的时候,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一生了。”海迪这样说。
自强是更珍贵的财富
1973年春天,张海迪跟着爸爸和妈妈离开了她生活了三年的上楼村,与乡亲们依依惜别。
来到城里之后,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她成了待业青年,又一个人在家里了。这时候她想:“我现在是待业了,待业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消极等待吗?不,我是一个残废青年,应该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辟一条为人民服务的路。”于是,她又像过去一样,在艰难困苦中,开始了学画画、学音乐、学外语,她在医院继续为人治病,她在县广播站当一名修理工……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3年,张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还创作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张海迪曾经获得的重要奖项有:1992年度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她的长篇小说《绝顶》曾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张海迪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 。

收起

因为真正的保尔不是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