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教 须敬听 正方辩文(名言,名句,文章,事例.)快,快,快,快,快,快,快,快,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11:34:31
父母教 须敬听 正方辩文(名言,名句,文章,事例.)快,快,快,快,快,快,快,快,1
x}nkKݯFp.~o4 vÆ 8E"))j8$JL>.sO+"wrν=h:W;w+|9p *~ X;2s֏V%}TŜ TgMp;lי˔<o'h~w{95M~Φ>Y+t+*}nuypȫQA>w"/NI}S Ҫߴ"YHI,"kXPGJdM@*o~iOimӜ[y.BDvUx&^p]as| ո#B8Fg&~$9FO;ocx&Ҡܲ#*fh$ 4 UNyBʚ(Қԍdڼa:S4c̨,gՓ;D&^8Ȑ?P}̍܁E Ϡ}"AA 8Ab,v݄vVa ,8J*}C#2,Qu= 0?#iq/4U"]O\<4KzcB4'U{HqGX'_|)fIH r#NX`*2tCa[Q~ U-1bWwt\7I˴h*lMHȡ B"\+7KV>tT&xAkE&ry 1GCS&`:k6zBnAl>wE^ZM-S+#M O 늹ȳ# U8#ywM _WB: AVgfMpӊ},"}VY51nb IP}3`fw.J>PXC c'#oрy8| 3b= Zc%VM)Y|yHI?6 t\;YD6R.J&0# pgJMzUYm%v8&ZTl "G@mq"gcӁJ?3i2 _ěD6cPk2 d)nLJCiCLK$HSX~ڄI,Bu'PgԐ?7#v -q\4b] etJ?R1WּUO2XlHXixF2xUU1NYq._9W& :0iǭFO9Bק 1h!Z2WJCLg3BJIc@;8IB%GFUBMa2+Sd/ӟ5z0^ t]`9%6l~b vђ_A(  Z֮)r2]gyغYV`dקN BJNr&VFȪ{ҽ&ykBKceRDk͚CȺh;ZcIlɃK=H,'m;;PgY+21qm IvhB=8uoA6Ǐβڔm{pU5B2> uGa CU ;'b$sD*IqD*CԄ?ٮ.;8$f#$@eFFA,7i^Ov@F(ġ&&8p;KmfG $vCM$D+i܆`}-BiYzHZ5hj~AZ Q ]nS/a-0OhC sc{;FDu=uǯbp'hAzBD|Dqq}o|,!X<URy@-#PQ +9uE*yU?rFlVSL?ͭV,,E{̰6 9oB*B!*s a ۠ ʣCr`+Ys::n세~ׁ1ކ׉m',3(LuYU0]C'uEȒp/_f'{keTl4dnSP1j@aRnBKwC[| xcڧ怀r+۵&g+|9gY6^0ÈB7!!KrohJsү'45!fVʷ:+ At kTo| :ZF\*g=;n(n:HVNeV?_HV4"-Iat7n*?V DXı|PG اvv19 Ή6g74qvgų1vzp^ I}$gS$kVo,޴VT4m݆ >҃$ =`՛ ׮'iT`f]+Yi^ #س,@wTz)lyrliqWlH#ph<~~$E6 E݈(MkE2m5B-8 u,B:QOzq2{$x/SA4ƹB40a`X 7֣E / zu (XƯ$OWVv 7ZRy@TΧXqmS:X+5I5y:8e KTՍvv/~ڎhm]̠۴mW0<3݄D!_;D$_Ū^ZY2z WbX+NMƑ Cjae?'q8хM0\F \Z[ >xBW8KpJٴ z5jG.᭯r7Vn 5Ž/XH=ihgnQ-Cpe5񵬦>dZoy2AhdȒyTK]7QrNCAli qпcvU_K(}b!:\,żv؊rc5x>TyJeZ'^$%)VN"agܩAƉCǥ5a~Lx#v B=@2 J!;< y.ĨIyxDU_ Y:路*c?.TN]y8_eXIB[4`!^2eڋs nz|23țlBT2ϊ̻yVOOOj`+U'b6?% %kHsآ,+`M<% -5V176n Rm͗F&Lӝ=k~S_- ?t^Ki 2{yN;KϬY؆<3ɏDC1:M%Fen%?\hA Obm@c@mid ^@>9)yɴoH o< ;ߐB!5UoEwk[>3+pFpڒ)Rɂk$g^_E~QD=kbdZj&HR37gb♟mC7] PX$K5pŦg<9w!,f$ESqɞǺ3F=bqbd]{FNKpT +3"ۄe)[T[ߗGAjlVӹID/ ZdxxAh^рjqP?& Xڀ=vz./7Z0`\j6 fÛx~7ĴDx\~؃~ iv JcW"{fUbޓVx'TIFqίj~ X[] @*lXc=<_l}m(Ћ%I3X۫{A x/JxpRs1 @wPC$,չx'C@.ƽ*Ҳ[vMHjrGFRçEȳyV6 +Oɮ:X,UMS;e{g;l;dϟ(uhN6``s ̌f6$^IIyo'3ov_U2DHJ{gT>߃ٕ~͎3,6; gGQ:  4]c86ac386e/,Ťz_L\ |1u͝e6_K^7#1x[FN˜H2<=SwN'J)Uw. a'z*rU5І)J avʙCkuR^Wsݓ@Xd|b4MŠ놫CHIz~j't7ZVשBgoY’j *\X ͼ{W9}[}aM[rnWU2%$̌LXCWeguq؟$xAK­o^V%>'deG#Qa;kR'|M ҉g-jEo}uKSZQ^{e'"Q@,Élrޏds`w5F%F0SRrK`&kNbb7fyѓ ye5_M\"žqZs҇Pc0șg9)15}cQD4vp$ǐ O߀${`RfY0m:VβݧSȃKfrcIGу)JTJ+o*韾fYS*جϰ;GbKV5'7]>T3 '2=j|:H9G"nInW9VpI IBv򅂪SM8t}ꝏ $ Wwɾ!_k͚[aKLKqPb2 owF<:c5p8ЫuIg&]rPF %CDb4ϘwԝdgYQI^1(O2gXѫa%/q`~@{Z{JTS9U񑬑=N@ mC UC#'V-$N[įxp!R{==%8x$w(N0W8:5͢>NMu*d%"ĄdC SYB@ʃTF+dR^U,THɱ"<_ PELN@͍jXqF<,Bglʘ=}=n0qi &(ƧjGe#=M;m->:sRF{&7^+&rǹiV㉕YJӧ;q]R穝"%C $႑q*1bZ&2jAOQ?-9P8[,*W߭?.,qI¢1[ w%F6Uʰ:C Wن6rk\("e_1;GS zK)-w5hdT;sݓ.@My{5MLO Zzq\ ϴuYs"ee=72 گEr1lzq x`rȧyG҇<{9VF a֩klT9<$\D৞6wtgOEj9aMӮLlF$y!6O2N)_X.gTȹ]B5 2) R ABT[OS+[+#MV :v < 6P2;i )Н[M-(@O ٻ-Tu^La>Ha`Q1Cqɚ4 }+*D]ĻLRUs>A $ u.1+uoqȋ/>{.LۧSm (Y2r` c,ض@[-u–p^ 8b q9*E>t2! H3Z]&Pi 8s,bhwN 9)$`ϾhF oi"jvoޑ?nGlIѨHQ "1_ 4x!Ѫ:k{}08I\ygɧG.J@ 2舦cspʲ*v4\%Dg'Įň%ȔxE.e, /OD6,ϼ)xiēYbxBf:"pfF¦TTxq=R M2ġ"h]ĠdOATQP5"20az1GaC'ĪOt}p+XaJqj.!LV EߤV\Cb_JCy|5蛴HLzQAhg5; xN_p}U_c׎ԏ>A BWR^<Jу$Ztdupsk"< H''HzͰ* ",>b1T\2J4IIIlͽ:\ _ddY |• ŕ1RCGuxfZ3Zت`l \!m8}1Hs &oa@}},]z1+# X-لOTNS,WUwp  f'lUrV#w}86Veo!]qQr-gm]IŎTztx*0#> sÌGBJOr8%Sd[_}Wƫ}@x,aT s Ց%9ku'ͺw-uBV 8}UiTTj.;D4!̦52 {]U$dwwO$1ƺ[ӾskTnݲ{|kz r^uH>[wLiV,c*ziOV%Mng/v/\} DMc`%*V1H_a3fg$D}Uy,*)6*lsӠ[}( Oe]#@jY=^pg5mJ>ī|)擉aha~zܮ6_DL!KP{jd)&KX_+9vc%nʘ8nmԳ0._*VĈIryoʩ/#MX+p:ǔ.z\^It{@hln(}r^ĵfø3o;C(#p*Z hu'g2ۦ17Oڔ+7%Fak{ndU6δ&V>5׹;':h;-",'.Xݔƽ5uT:Z4M\[SޔnQebFp!>.b_A≿ByF Zm8#ۭ`5FO!O ^akERS@>ljFh x7;M*]LR KܢU%RE.:mT@#m 6^ȽӁtz}DxHOb@" ,p5n}Z$JNMUt5~+t7NAď@!aeb8PL;p聦6x˴ CP\ G|b+&g3ǍhE=rCa%ot_iYI6 D%dϲm*D= {F =x1v␂:HBu RVQjf0d# #Nd֝vVV<*Q+8qɸ8g?_M: ꧜U]޸ . 8J>}vG8yا/a>0$eGf"OM$I L[5`}?ŻĮ ",lj+#j8 nV#]LGepN I#ϟӓ> ?2IZsJ  >7xD' *4F6yJ 8bK9qM>PF Aݲ?&jäoXJ&0U\ &ļ'<4Zp3'ɇ_-LJhQ;r3OY={?6I &hdw'_NA3w! ve7S>dU}SH#[8h.%c ;94Z N T5-Js^V3aB <=]p^|PX!v ӴIt&`N\AvtRd0I\>gX;Qs~?"Vϻ _uY{%n9\rx|igH~M[ծHZ-g-'uFa#X ;(g{b@?9Zl;kG +8LF"6;6Q'2 e%~HŽ[HʚՌ\z+Eb Xv&9[0<5~8>^n׉iG|rfI^ ȷEN`FqoyC6MsG/$6;g00%U>e0d*mzV)w=.c9Y9ؒ5&6eKM)jk-!QXn-I@I!A,;B o`|ay'Xaw$0GwCmB[*16̲.ۣO ana4/n yK*GVuN5b}y %#FF#!vǟz<ΓdYiUL>Q7_ /R03@dȐ5(;F50AQu*nU7v$g'ڮ.TYwOoU|nT"َB2̶FM!Cʗw]1}}#$ ~lf,ht9'dfoz\WY tqݑ-b1DaFnFxϺ2dU-Vݯ4^ZS=ۻT+dc;^w!2ot lsA<|gU&WK3*FP%0R33NdKg{~\ڸU ﯣH;h歱Ď>αOÄ8m_U 廙РV/GFhѻNutV%4ò_)~"?D0fɸrfW|E cm\ș9P[~(bN6Ef{T&CYn,D6?GNԞOl,\%9]rDnOsI+q$RxQ"U 2p+- I,w]g7Uz N cCHrhRn]%d1ĩ }#f0-l!TW^ep΀S-]7M\irCQ\EkZD `#ο`q_ݴט]`u =G <(aRBXb<Rl4GnIś%_Z~=XVHmV\0j]]3,ɇ4')ٗ!4&( gA𣄩m<1CTqù\(Xiq|4K#2JAoa:;=`$׀Xi%H-֝WrQYLae*V$-YRuh^W \'^Ux&lN4I xUq%cORqVo{8 4"v8Iv{RAza(.ĕ~9AkdxN"o唷! LL. F!}wɄaS;YD8.!C(;%S jh U l쇐3bw|s>LJS!7dNCS?UȘEM =n vs ={e_]!Ty<҄{<]a`Y+f gsadۭG =lIz Ӑ!6 =$MS|ͭVzh"c.&g`؋=9NxVrBJmp)GjYW{ %e!WH1"]'D q{ghg]wzs3"Mx/^.S%x2D?H?BA`FVt8.}8|kK$w-1KF|CrgH8NSjwr#T4E]ɷhӣʎJ|EOm -9=F`ɕ!jQԑnj^뮲HpD}qALWX_2,Zv@J ! &Mb'_zx[y@F#Ry n2?:=Ba.S[e V𾓘lL`a$]O,(I됡d -/N;tSFZ4g|HPX3` k1?"v ̫"%K#lp91fګ' _#uWqĘ jǢT u'v6` X[su <4,%qT 8k)M5D 3Pޓ]Ҝ@@u={S!YO˝I6)BFLj  ]%Pe/YYT{"?SK_| Wyng7VtI-Ur+x62HeϏ8&r<*5qAU6%[Y:$xG}/گRiB]%HaVHC'D3&Qbq`w-˂ F K2%G >n JR&CrQ]4Ꮤ1m ЬI\wՉKL}=.B`gH ,Ô^z9tY~!Ƨ_RfNMd3Qe6|#\WOzdwz<cn,+8l/,պ<{}õ5/C2ː5NB&sqD1scQ q$|9~9sQo{6n~<tbϪ]:C)u{ U]&J vr:i% Sqeݧi M^nx$LaU\aF^8&3o Lyc!CFAtTMO}?hAv= Da<'< w_\R$Ac!ә3QCBٳ' o&BoږRmd2&<:GKe i_{@RT pza0>#cUv[jCLV)*Lj$ۂsfԢ jddv _ea [bκ)L%l#baW;LX={;ψHbGxxM/ =k2 ͷ oC7uƅQjc;| IcB9%6nsvơ]TCm%}\&E$ڍ~b^5Zհ%f@ 3+!AnFᩡkTr]r暆+l7 ]#{vb5[ dFGL(&2hiiҬ k>T :bp3Q`G`;fMiA17`K{'&M!cpb0q\٥rl?sV#Xf끳;&-eI(_+akqXaHT9s~R͎hz&],moxh ֧MGzw~=agJ12=LzcHi7ȉ(? L`5j\q0G͇04I!KUv;/_a/K\,K@Ju/)5˹)͝;ih'}Q$wZBdjdKG\(6{b;ip<ǖ=j膻Φ!KN%FMS-zr$@e_L׻IwEsÅM>,4Q:7܈FŜX?+0FU>q9g}8Tstj"HM:7(dvUFVDx謘ͳu(P # 8 &l #9[CxFieGmzi y#h)2UFJǗD%4crb7a?4Z͵ds-?}r!@< !kF"ܷ\~tփlܑHcc6g٧&~/u񽗈=}gV֊:fV7 @xd"xw=MZTw ~;|n@>c}f`\Ο~d*ŝ*JGިYeJ]zQj} 8^*..Zq!!1wC|qolj* CRN bs3a&} /t&`Bζ&7LM:`vD5> \>~nἍ<.R!.Մ"M2'I'wζ'Xx}/",BVDZp0` Y alQ!Y1Ԍ_sc

父母教 须敬听 正方辩文(名言,名句,文章,事例.)快,快,快,快,快,快,快,快,1
父母教 须敬听 正方辩文(名言,名句,文章,事例.)
快,快,快,快,快,快,快,快,1

父母教 须敬听 正方辩文(名言,名句,文章,事例.)快,快,快,快,快,快,快,快,1
「父母教.须敬听」,这个意思首先父母要知道,从小就要教育自己的小孩.教育他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到,孩子有没有专心的听你讲.我们看现代的情形,几乎是父母跟孩子的对应,父母讲一句,孩子可能顶了三、五句.父母不说还好,一说孩子就会喋喋不休,所以完完全全时代都变了,是变进步了还是变退步了?我们要深思.孩子这样的态度是怎样形成的?从小父母在教自己的子女时,并没有特别注意到他们的态度.一个人在家里不恭敬地听从父母的话,将来在社会上与人接触、与人相处,很难用
虔敬之心去对待别人,长辈的话、领导的话,当然很难有诚敬之心.

所以,「父母教.须敬听」,从小我们就要教导自己的子女,要用恭敬之心来聆听父母的教育.父母从小应该要怎么教他?应该要培养他的德育思想,培养他的恭敬心、慈悲心.有一本书非常之好,非常适合父母讲给孩子听,这就是民国初年湖州蔡振绅先生编辑的《德育课本》,这本书精选了历史上孝悌的故事,忠信的故事,礼义的故事,廉耻的故事.每天你能讲一则故事给他听,他从听故事当中,他可以明白什么叫「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他可以
明白古圣先贤所有教化后人的这些典范.用这些故事来诠释《弟子规》深刻的涵义给他听,他不但爱听,而且从小在他心里这些德育的观念就扎下根来.

所以,父母教训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聆听,绝对不能一言九「顶」.假如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讲了十件事,其中只有两件事是真的,八件事你觉得是他误会你了,你要不要马上就把他顶回去?不要!因为父亲在训斥我们的时候正在气头上,这个时候你只要说「是」,父亲本来火气很大的,可能因为你顺承的态度慢慢就消下去了.等他骂完你,他的情绪就会平

和许多,突然又想想,我好象骂儿子骂过头了.他可能就会很主动地削一点水果,「来,一起吃水果」.这个时候你也要很自然地走过来,当作若无其事.你能不能马上说:要跟我和解吗?不要把家庭变成战场,我们要顺势而为.

当父母对你的责备,你都没有回嘴,对你的误会,你都能够平心静气地去接受,你父母对你的尊敬,对你的佩服就会提升.当父母愈尊敬你,以后你跟父母就很好沟通,他慢慢会觉得谁最值得我信任?就是我的儿子,就是我的女儿.所以「父母教.须敬听」.

我们要知道,父母比我们年长很多,俗话说「他吃的盐比我们吃的饭都多,走的桥比我们走的路都多」,所以他们的教诲对我们身心必定有好处,对我们的人生必定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我们如果能虚心恭敬地去听取,就能够帮我们避免走很多人生的弯路.如果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往往会吃亏,俗话都讲「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父母都是真心爱儿女的,都希望儿女能够顺利、能够有成就,我们如果能够听父母的话,那就叫有福了.「父母教.须敬听」,不仅要听,听了之后要照做,要依教奉行,这个听就没白听,这才叫敬听.听了以后不肯去做,那
怎么能叫敬听!而听父母的教诲,得利益的还是自己,父母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我们能够听父母教,父母对我们没有所求,我们自己得到最好的福分.

「父母教.须敬听」,不仅是父母的教诲,同时所有的长者、有德有学的人,他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包括我们老祖宗的教诲,孔子、孟子这些圣贤对我们的教诲我们也要敬听,听了之后要照做,不辜负老祖宗对我们后代的期盼,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而发扬文化最关键的是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能够把一个道、一门教育、一种文化发扬光大,而不是

这门教育、这门文化把一个人捧起来,所以关键是人要去做到.我们现在作为一个炎黄子孙、做为一个中华儿女,现在还能够得到全世界人的恭敬、赞叹,为什么会这样子?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有着五千年的道统,五千年的文化,令世人敬仰,我们这些做子孙的都沾了光,我们可不能自高自大,以为我们自己有什么了不起.我们如果躺在老祖宗的树荫下而不肯依教奉行,怎么能对得起我们的老祖宗?

「父母教.须敬听」还可以引申,我们要把一切人看作自己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教诲我们都要去敬听,别人给我们提的意见
我们要虚心恭敬地接受.这些意见,如果是正确的,可以帮助我们改过自新,帮助我们进步,我们应该对他感恩,因为他能够提醒我们,把我们错误的人生方向改正过来,这对我们的恩德就太大了.因此,能够提醒我们的这种人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步入社会,谁能够对我们常常提醒,耳提面命?父母、先生、妻子、老师、朋友、同事、领导、邻居甚至社会上不认识的热心人.

所以有人能够给我们提意见的,我们要把他当作父母一样感恩他.如果他提的意见不对,或者是他故意来找碴的、来挑衅的,这样我们怎么办?我
们还是要「须敬听」,对他还是要虚心恭敬.为什么?他说的不对,如果我没有这种过错,他提的意见不对、提错了,那我们也不要放在心上,既然自己没过错,心里就应该很坦然,他说得不对那是他的问题,跟我有什么关系,不是我的错,为什么要生烦恼?还要跟他去辩论,没必要.这是把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生烦恼,这是愚蠢的人才干的,聪明人绝对不会干那种傻事.因此,对待这样的人,我们的态度是「恭敬但不从命」,所谓「君子远小人」,其实并不是说我们要离小人远远的,而是说我们要有人生的智慧
去判断善恶美丑,凡是各种不良的言行举止,我们全都要有力量去控制,不让它们发生在自己身上.就像过去唐太宗纳谏,有人跟他讲他的缺点,即使是有人讲错了,唐太宗也不介意,反而会奖赏他.别的臣子看到了,跟皇帝说,他跟你说这个缺点说错了,你怎么还能奖赏他,惩罚他才对.唐太宗说,你们不知道,如果他说错了我就惩罚他,那以后再也没有人跟我提意见了,我奖励他是奖励他这种提意见的精神.圣明的君主有这种心量、有这种智慧,他的成就就大了.所以「父母教.须敬听」,我们这么做是为了养成我们虚
怀若谷的圣贤品格.所谓「宰相肚里好撑船」,一旦我们养成虚怀若谷的品格,我们就能突破各种人生的障碍,从而高瞻远瞩地经营我们辉煌的人生.






正方一辩辩词:谢谢主席,各位,当今很多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孰轻孰重表现出迷茫.所谓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的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而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是不可分割的.但要判断哪一个更重要则要从理论与事实上判断何者更能够使人的价值更大.我方认为:社会价值比个人价值更重要.
第一,从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历史涵概了所有流逝的岁月就象你在海中游泳你越出海面潜入海底海水哪怕你变成飞鱼最后还是落入海里,没人能超越历史,历史将前进这是必然.个人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一个人‘实现了自我价值’,在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含义,含义的差异取决于社会对价值的评判标准,任何价值都应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李嘉诚一种理财哲学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人生不能躺着游——像某些鱼类,不能爬着走——像某些兽类,而是站着前行的.站在历史的枝头微笑摆脱某些人生存只为个人架子的可悲姿态.惟有社会才是自我实现和个性发展的唯一场所.社会价值理所当然大于个人价值.
第二,对伟人与英雄我们充满崇敬与敬仰,他们以雕塑姿态巍然屹立我们心中,在焦渴的心里挥洒阳光和雨露为寂寞的灵魂献上灿烂与芬芳.像古代屈原以国为任,海瑞以民为本,辛弃疾爱国之心,他们身处逆境心志明,脚踏实地尽力为的献身精神,可歌可泣可敬可佩,而在当代,冯艾去西部支教,得到社会的充分肯定,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被称为英雄,是因为他们怀着大无畏的精神,为祖国航天事业的腾飞而做出了贡献.这是中国的脊梁.而成龙、周杰轮、赵忠详他们只是取得了个人的成就因此他们只是名人而非伟人.什么叫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才叫真的价值,有价值的人生就是有意义的人生,有意义的人生就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生,也是得到社会承认和尊重的人生.以上这些时代英雄们都是将‘自我价值的实现’同社会价值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
第三,一个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创造价值的实践是人的价值实现的根本基础.人的价值的实现及其程度取决于主体的综合素质和社会条件.如果人的个人价值不表现为社会价值,就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个人不断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的过程,也就是个人价值不断地充实、丰富和实现的过程. 我方反对把个人价值摆在第一位的个人主义.我方主张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是最大的个人价值的实现.一个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的人,也就是对社会没有任何价值的人.人只有实现社会价值,才能实现个人价值.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
第四,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要求,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位的人生价值观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它是主导社会主义理想、道德和信念的精神支柱,应该在社会中占据主导、支配地位.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如果脱离社会价值来寻求自我价值,或者通过危害社会的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寻求自我价值,这种自我价值最终不仅不能实现,而且还会陷入自我空虚、甚至被社会淘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些企业片面强调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即企业的自我价值,脱离社会价值甚至置社会价值于不顾,制造、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坑害广大消费者的利益,其结果是不仅该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和自我价值不能实现,而且最终必将被社会淘汰简而言之,人的价值的实质在于其对社会的贡献.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曾说过:“你若要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爱因斯坦也曾经这样说过:“人只有贡献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工作上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意义.”把人的社会价值确定为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在对人与社会互助关系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的社会价值本质的正确揭示.个人的自我价值必须以其社会价值为前提和条件,离开了社会价值,他的自我价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成为无法兑现的“乌托邦”.青年人富有遐想和抱负,憧憬着美好的未来.这是青年的特点,也是优点.但需懂得,个人的抱负不可能孤立地实现,只有把它同时代和人民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社会服务,才能使自身价值得到充分实现,所以我方观点社会价值比个人价值更重要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

全部展开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收起

我只能给你点提示,抛砖引玉:
抓住“教”“敬听”这几个关键字。
父母教,“教”的出发点一般都是为儿女好,为我们好。父母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感悟比我们丰富,他们有这“教”的资格。
须敬听,“敬听”意味着态度好,尊敬父母,洗耳恭听。这强调的是“敬”听这种态度。而非“听”这个动作。
无论他们“教”的于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害,我们听的态度,还是需要好一点。
因为我们都是有一...

全部展开

我只能给你点提示,抛砖引玉:
抓住“教”“敬听”这几个关键字。
父母教,“教”的出发点一般都是为儿女好,为我们好。父母的社会经验和人生感悟比我们丰富,他们有这“教”的资格。
须敬听,“敬听”意味着态度好,尊敬父母,洗耳恭听。这强调的是“敬”听这种态度。而非“听”这个动作。
无论他们“教”的于我们是有利还是有害,我们听的态度,还是需要好一点。
因为我们都是有一定是非判断力的人了,能够认清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
如论是否采纳,态度恭敬不会错。
态度好了,父母才会更加乐意“教”。
估计反方会抓着“听”字做文章。
“父母教的就一定需要听嘛?”
呵呵,用“敬听”来反驳,强调听的态度
“听”,意味着能够听得进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而非一意孤行。
“敬听”,更是突出了听取意见和建议的态度。
是否去做,得听了才知道。
如果听都不听,那就会失去许多自我改进自我提升的机会和可能性。
祝你辩论成功!

收起

弟子规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

全部展开

弟子规
〈总叙〉原文: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原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
孝经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youyou_c 实习小编 一级(48) | 我的百科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0/0) | 百度首页 | 退出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孝经目录[隐藏]
简介
孝经原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简介
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编辑本段]简介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封建专制君主服务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该书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还把封建道德规范与封建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孝经》古文经多出第十九章。《古文孝经·闺门章第十九》:“子曰:闺门之内,具礼矣乎!严亲严兄。妻子臣妾,犹百姓徒役也。”
[编辑本段]孝经原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编辑本段]孝经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说的合乎礼法的言语,不敢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实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不敢去做。所以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著意考虑也不会越轨。於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衣饰、语言、行为这三点都能做到遵从先代圣明君王的礼法准则,然后才能守住自己祖宗的香火延续兴盛。这就是卿、大夫的孝道啊!《诗经·大雅· 民》里说∶“要从早到晚勤勉不懈,专心奉事天子。”

士章第五
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母亲,爱心是相同的;用奉事父亲的心情去奉事国君,崇敬之心也是相同的。所以奉事母亲是用爱心,奉事国君是用尊敬之心,两者兼而有之的是对待父亲。因此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并能守住自己对祖先的祭祀。这就是士人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宛》里说∶“要早起晚睡地去做,不要辱及生养你的父母。”

庶人章第六
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

三才章第七
曾子说∶“太伟大了!孝道是多麽博大高深呀!”
孔子说∶“孝道犹如天上日月星辰的运行,地上万物的自然生长,天经地义,乃是人类最为根本首要的品行。天地有其自然法则,人类从其法则中领悟到实行孝道是为自身的法则而遵循它。效法上天那永恒不变的规律,利用大地自然四季中的优势,顺乎自然规律对天下民众施以政教。因此其教化不须严肃施为就可成功,其政治不须严厉推行就能得以治理。从前的贤明君主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感化民众,所以他首先表现为博爱,人民因此没敢遗弃父母双亲的;向人民陈述道德、礼义,人民就起来去遵行,他又率先以恭敬和谦让垂范於人民,於是人民就不争斗∶用礼仪和音乐引导他们,人民就和睦相处;告诉人民对值得喜好的美的东西和今人厌恶的丑的东西的区别,人民就知道禁令而不犯法了。《诗经·小雅·节南山》篇中说∶‘威严而显赫的太师尹氏,人民都仰望著你。’”

孝治章第八
孔子说∶“从前圣明的君王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即便是对极卑微的小国的臣属也不遗弃,更何况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了。所以会得到各诸侯国臣民的欢心,使他们奉祀先王。治理一个封国的诸侯,即便是对失去妻子的男人和丧夫守寡的女人也不敢欺侮,更何况对他属下的臣民百姓了,所以会得到老百姓的欢心,使他们帮助诸侯祭祀祖先。治理自己卿邑的卿大夫,即便对於臣仆婢妾也不失礼,更何况对其妻子、儿女了,所以会得到众人的欢心,便他们乐意奉事其父母亲。只有这样,才会让父母双亲在世时安乐、祥和地生活,死后成为鬼神享受到后代的祭祖。因此也就能够使天下祥和太平,自然灾害不发生,人为的祸乱不会出现。所以圣明的君王以孝道治理天下,就会像上面所说的那样。《诗经·大雅·仰之》篇中说∶‘天子有伟大的德行,四方的国家都会归顺他。’”

圣治章第九
曾子说∶“我很冒昧地请问,圣人的德行,没有比孝道更大的了吗?”
孔子说∶“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敬重父亲,没有比在祭天的时候,将祖先配祀天帝更为重大的了,而只有周公能够做到这一点。当初,周公在郊外祭天的时候,把其始祖后稷配把天帝;在明堂祭祀,又把父亲文王配祀天帝。因为他这样做,所以全国各地诸侯能够克尽职守,前来协助他的祭祀活动。可见圣人的德行,又有甚麽能超出孝道之上呢?因为子女对父母亲的敬爱,在年幼相依父母亲膝下时就产生了,待到逐渐长大成人,则一天比一天懂得了对父母亲尊严的爱敬。圣人就是依据这种子女对父母尊敬的天性,教导人们对父母孝敬;又因为子女对父母天生的亲情,教导他们爱的道理。圣人的教化之所以不必严厉的推行就可以成功,圣人对国家的管理不必施以严厉粗暴的方式就可以治理好,是因为他们因循的是孝道这一天生自然的根本天性。父亲与儿子的亲恩之情,乃是出於人类天生的本性,也体现了君主与臣属之间的义理关系。父母生下儿女以传宗接代,没有比此更为重要的了;父亲对於子女又犹如尊严的君王,其施恩於子女,没有比这样的恩爱更厚重的了。所以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却去爱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道德;不尊敬自己的父母而尊敬别人的行为,叫做违背礼法。不是顺应人心天理地爱敬父母,偏偏要逆天理而行,人民就无从效法了。不是在身行爱敬的善道上下功夫,相反凭藉违背道德礼法的恶道施为,虽然能一时得志,也是为君子所卑视的。君子的作为则不是这样,其言谈,必须考虑到要让人们所称道奉行;其作为,必须想到可以给人们带来欢乐,其立德行义,能使人民为之尊敬;其行为举止,可使人民予以效法;其容貌行止,皆合规矩,使人们无可挑剔;其一进一退,不越礼违法,成为人民的楷模。君子以这样的作为来治理国家,统治黎民百姓,所以民众敬畏而爱戴他,并学习仿艾其作为。所以君子能够成就其德治教化,顺利地推行其法规、命令。《诗经·曹风· 鸠》篇中说∶‘善人君子,其容貌举止丝毫不差。’”

纪孝行章第十
孔子说∶“孝子对父母亲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和悦愉快的心情去服事;父母生了病,要带著忧虑的心情去照料;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杞,要严肃对待∶礼法不乱。这五方面做得完备周到了,方可称为对父母尽到了子女的责任。侍奉父母双亲,要身居高位而不骄傲蛮横,身居下层而不为非作乱,在民众中间和顺相处、不与人争斗。身居高位而骄傲自大者势必要遭致灭亡,在下层而为非作乱者免不了遭受刑法,在民众中争斗则会引起相互残杀。这骄、乱、争三项恶事不戒除,即便对父母天天用牛羊猪三牲的肉食尽心奉养,也还是不孝之人啊。”

五刑章第十一
孔子说∶“五刑所属的犯罪条例有三千之多,其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过更大的了。用武力胁迫君主的人,是眼中没有君主的存在;诽谤圣人的人,是眼中没有法纪;对行孝的人有非议、不恭敬,是眼中没有父母双亲的存在。这三种人的行径,乃是天下大乱的根源所在。”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孔子说∶“教育人民互相亲近友爱,没有比倡导孝道更好的了。教育人民礼貌和顺,没有比服从自己兄长更好的了。转移风气、改变旧的习惯制度,没有比用音乐教化更好的了。更使君主安心,人民驯服,没有比用礼教办事更好的了。所谓的礼,也就是敬爱而已。所以尊敬他人的父亲,其儿子就会喜悦;尊敬他人的兄长,其弟弟就愉快;尊敬他人的君主,其臣下就高兴。敬爱一个人,却能使千万人高兴愉快。所尊敬的对象虽然只是少数,为之喜悦的人却有千千万万,这就是礼敬作为要道的意义之所在啊。”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孔子说∶“君子教人以行孝道,并不是挨家挨户去推行,也不是天天当面去教导。君子教人行孝道,是让天下为父亲的人都能得到尊敬。教人以为弟之道,是让天下为兄长的人都能受到尊敬。教人以为臣之道,是让天下为君主的能受到尊敬。《诗经·大雅· 酌》篇里说∶‘和乐平易的君子,是民众的父母。’不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德行,其怎麽能使天下民众顺从而如此伟大呢!”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孔子说∶“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或上司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於做官治理国家。因此说能够在家里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於后世了。”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说∶“像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孝道,已经听过了天子的教诲,我想再冒昧地问一下,做儿子的一味遵从父亲的命令,就可称得上是孝顺了吗?”孔子说∶“这是甚麽话呢?这是甚麽话呢?从前,天子身边有7个直言相谏的诤臣,因此,纵使天子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其天下;诸侯有直言谏争的诤臣5人,即便自己是个无道君主,也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地盘;卿大夫也有3位直言劝谏的臣属,所以即使他是个无道之臣,也不会失去自己的家园。普通的读书人有直言劝争的朋友,自己的美好名声就不会丧失;为父亲的有敢於直言力争的儿子,就能使父亲不会陷身於不义之中。因此在遇到不义之事时,如系父亲所为,做儿子的不可以不劝争力阻;如系君王所为,做臣子的不可以不直言谏争。所以对於不义之事,一定要谏争劝阻。如果只是遵从父亲的命令,又怎麽称得上是孝顺呢?”

感应章第十六
孔子说∶“从前,贤明的帝王奉事父亲很孝顺,所以在祭祀天帝时能够明白上天覆庇万物的道理;奉事母亲很孝顺,所以在社祭后土时能够明察大地孕育万物的道理;理顺处理好长幼秩序,所以对上下各层也就能够治理好。能够明察天地覆育万物的道理,神明感应其诚,就会彰明神灵、降临福瑞来保佑。所以虽然尊贵为天子,也必然有他所尊敬的人,这就是指他有父亲;必然有先他出生的人,这就是指他有兄长。到宗庙里祭祀致以恭敬之意,是没有忘记自己的亲人;修身养心,谨慎行事,是因为恐怕因自己的过失而使先人蒙受羞侮辱。到宗庙祀表达敬意,神明就会出来享受。对父母兄长孝敬顺从达到了极至,即可以通达於坤明,光照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应相通。《诗经·大雅·文王有声》篇中说∶‘从西到东,从南到北,没有人不想悦服的。’”

事君章第十七
孔子说∶“君子奉事君王,在朝廷为官的时候,要想看如何竭尽其忠心;退官居家的时候,要想看如何补救君王的过失。对於君王的优点,要顺应发扬;对於君王的过失缺点,要匡正补救,所以君臣关系才能够相互亲敬。《诗经·小雅·隰桑》篇中说∶‘心中充溢著爱敬的情怀,无论多麽遥远,这片真诚的爱心永久藏在心中,从不会有忘记的那一天。’”

丧亲章第十八
孔子说∶“孝子丧失了父母亲,要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悠长的哭腔;举止行为失去了平时的端正礼仪,言语没有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就心中不安,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的食物不觉得好吃,这是做子女的因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父母之丧,3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民不要因失去亲人的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人生的天性,这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为亲人守丧不超过3年,是告诉人们居丧是有其终止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穿戴的衣饰和铺盖的被子等,妥善地安置进棺内,陈列摆设上 、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生者的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以安葬。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并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亡故的亲人。在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奉事他们,在他们去世后,则怀看悲哀之情料理丧事,如此尽到了人生在世应尽的本分和义务。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