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一课》 课后练习三解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5:18:58
《最后的一课》 课后练习三解答
x|R+˵^!~tx}yvB7,H" e[Uǘ3UCv^Teees1/ǿl=n b??4N.A.N?477`_ [/vo/jOw3S]Fxi.^1cbT0`^w~AdNjA!ȍlksyZ'MwWAg`Zg650 5Ŵ'< [hb>c4޳l`QܸeKU8Nta{tUs; lk=?Š샳T;K\?t-tc/.A] Ms~nh;{v _蚫gj`Zn}K_ (wZ OdCn6l7K0:{*PMc ;t <} X1>)>ROh4;Mapj=sx˄ў>`n9&]r1/%SjNH! 3›;6@5 =*8 پ1FgC0ј[sSb5[;7o=$L6;I>mC݀ >0aNZ1+&6m,W"_u u]H$3f_ wTxq^?z~FNԣςyf1.߈/F5[ɾwE*p(7Oiz xaOAWϪ,Ipy+5}‹k1,{3Бb HlC!P&!;S)zxA:6qvk >N@͙"+" [,b12`~00Sng۪߭[gt{S<0O,\q(vp ? mRY,rY܂ Ț+bG ~H9v#g+ty·X^8z{ ?iT ܼ@tNMN*a U V:@3];a3œzTW R5AaNӾ9跕9xO=yl*h/~ꏫ Sx_$˶IS,IkܹƱ@|̆~Ln/L6L >WLn*G%'3`1DWu'aAf♍陱 Nze $R>^BQo;^9>Sk:-Lx}'7dQ8kB6ks,0M6gKǰ T~=X/IY f4qn]l_o/ҤSC=3qزU^ v }8g ZO2Wc%+"+% oxmCf:F E0KSϦaah` 6Fo2=2 r/Ƕu"Θ| {fTR %\2Ux[S먼ӛ<+1>]&s0p i¿[O=CNLHKzZFzHۢ,^(rP)~67le{% LlZb#e4-|1oD6,eLuO)b oT+,atd6$6Gya%-Qw dDkO#G U-^?@} ;(4HN p2d3 e]zR@|ypӹTդ(pl&YTHNp&pH[ǕLF~2 Ty$yB܃.* * kx!h~kp *0RE q5+ Em埦m (_ 5n =}xO{watピ])fsZ r R`yBFS5tD$UİK۫.iLy9ċǯ @_G-;#l8>kAbK)DoXkߜ5`r$ Cj[Xq?Q1\ޣ1W,ܯ K8NSH TOm3# I螟qCGi1r 0\|a8*/̲D2LcI[,.<:!OR.:3L"^`?ڰ>aԒ ՚&:CGLK0-09@Ivc*=U}ehbfp0}7A.W X*.$:J(aEy@_v=`R fVRۗ[ addx5O8 U;N-e9Vpt;gPri ؖ/Ud3' 6g$A ~ۦln8>N8I3$VxvntcK ?{wJR0>Y7 BSHZ c1=VaSvZA쁧/@̠k{c ȥA ,ÁqUOtS8LǦͩNΛjv>Q>.mK 9'ElrrIt¿CH;mqWTVէXeRf]]!fR Fbfp YV)_'ܖ@(БnT੼{F9 8.wls%ےnR$.2|`)7 ]jAjF6GW.?T }' uR3`['¯D/$z+2N?q'C|I!p0g>W<_U(~Ox0}=DhXB[ry>? Mt .ME3RLJYJV^J 6kjؖn>QeNMa _[0+G$5DTGi;T+W!S70|vF@p\E(o.psP-Tm[da m\c>3O6>Wh2M|0ަJ- #a>gęrw-(@irc8ZzEI O?K@|x$B,9<>BMmv󉙹bV% `Jt4vm,D|BtXI~y&*n3g鎫3s{rޙ[HK9q&[Az%4YfNIzɰ]@cs.CߨDQx_p[NH gľd~k{JJgږ nt+$eX*ÐYa1Ϻ_B"]o+.IbP&yk' ,.4j",^M/M$Е`]ZXÒ*VJQ ~bwԲBT0l9+5?)=k$/ ܷsTJH/&K tk LҔvEΌ9^0 (urشkyђa&[\.! 7"Dž3(o׭>@fIHkQ]Θm`gH8*G̒X=e-6^jp]~ I-t@ r})ՉvI5:%t`^ML[Yra7dNHF^ X UO٪+-,%GuE~鞖U#.8W>.Iox;lpPRSG3csb˰\>u>mQx?]2 (_ِkSgӞ[ q ɠ`@ܫ1#5 4ĶcRkL*P۱)mT|j(9"E`O}qJGXi7 ̈M" ]R#]Yl@T<֒6[ȴ,p-XnoNMH -ĭǾ:ɭ+Gh/+p%47*r V Yy=Qist@\ +<( 37 4# b=(Q# _L&+ uuD6䘶s!XXb9Ct?޴ZD%YuP$|q1k DY5xu +ٓwoU`wH1N Ip2 ]{/ \䊚`x)ҞG2.6uI?p۩t1-R8< kFQG9>†zЖ:gs,ӓ^ğ;մz)zv:R6h8jhbz%O%i~Ѱ p67y(Ddq=>.9FjHD+tSB9Uyz75d4G)8)`8)Ql][Ul (j؃ a  T?=6A|fR2݉VML u_z౮#:~JX>m#9gOX3Socs JޱjY~m:O]ao$`BV>7^&\)`/4 G3)ʝTPWtX#dlrf\;=6G[v Z^Xkk ϨdF Drmw7ʺU^5i=tMXֳ9;ݞ3|kb&sttbh:ZŬE#["vGLWz:$huF="-8Sol+TX-"$&=H]5!g6 W%HD0璻O/Z}"U\1T˯gRN66zk%eܛ VG47Zo((Hi>`8 1kb`SYr$_oqs6Yfotj8c%&1;s(Ko(fRlg?s.Yy*/f* x/>H0TO_{B Dm3:4ӎU"cX5 ?w8, AЦoo=Imp9Zaf:6x{|͚W{m&q-)ӥ|="n^Uʣ%2fHCFBTU' t~-_6R st \`Ypn0GWiCnwCL&`\?vђADLj@br,z ELZe;_;ֿi:Y\u*Iqu/f !ZfW䳄3с6o-0oB:F2#gEZpQOH+FoqWY} qI-/a1tYh^ʋ2{27dcP=hN'H])ᖔM Nk:1sD~ DBxa= beFW"W59pep&*iumᎤҎS9;]_H@꩛rWi"Y9$_e%ەti}Vv^J|+=- +z1ӵ999k=[ٜEhIS38~BMǮ(_m{,)ۓʯ+ڿk my_BGx$~OoI݈~G{OX_:;òi{~EFfy=wfL$5: Ois3[kNc,K/܋){l 3N.lכ|~_u͆0,vd )V,K#:|ҜƲ CMK>,eaӍΫO0B)Ϭ2nv&7(kq6WqOQG} :eI. fAY9.ƭfeJIhZ&twʮ<~p^L]h5QL`k:Θ9ew$ \ΰHYLZ/݋ I v焅R F+~KE5ۚVfߧ)>l%1V>s=3Wic=ďҕp@QBa lmg.2Iп6 3~*fkF4wLxw*`u빶+Kh5/jL?r^23'9e /3& ɛ7 t> kF5y_L\a?yf,/ZZwJҠ`a.r=.oo j}?¥UeME%kH 3Iuce~:m=6]9P)d,8)VU-uiٝߟ']K徢ai sңgS!aؾwc1I^>6!y{ sq8|$1| v Nf˙DW"GU Ba^}]!\SNM~Sڲ_ڗ/;/3`AI ~Y`ϥ0a$b^V)-k)M6 O|Zask8CqZ3Gߵj]jn:nqTh:(L A*\O -] cu 1cܧq42ߑ3gVJi2lTE#";+#Om1}Hq18f_j\UZZpNI+ze)u9[_ENimfaJoQqIgδ\eⅥ9䥽Lڋ#b/x ~!$}WNx槛v'T=Zh nHϚ^7ŮMY xr)d]Ŏ)ME-'?;\GJRW-؞f&hFe<ۃH3Yݲ{n6_=HF'eImE~GHm

《最后的一课》 课后练习三解答
《最后的一课》 课后练习三解答

《最后的一课》 课后练习三解答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
小说重点写法国阿尔萨斯地区被德国普鲁士军队占领以后,侵略者强迫当地学校改教德语的事件.最后一课,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典型环境,因为从此以后学校里不许再教法语了,小孩从此要学习异国统治者的语言,接受异国文化.这是侵略者在军事强占以后进行的文化侵略.作者在这里把一个小学校里的一堂课的意义提高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这一堂课的任何场景、细节都具有了庄严的意义.
小说在艺术上有两个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
一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品原来还有一个副标题是“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孩子的自述”.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作为主人公,通过他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心理的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恋恋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里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动.
二是生动的人物、场景、细节、心理描写.小说精心运用了大量描写,表现人们在最后一课上的种种反应,其中着墨最重的是韩麦尔先生.
例如细节描写.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是十分耐人寻味的.就拿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叫这一细节来说,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就留给读者去思索、补充.又如韩麦尔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不待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军队的操练和军号声,教室里飞进的几个金龟子,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几个大字,这些细节看来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又如对韩麦尔先生的描写.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观察、描写韩麦尔先生这一形象的.由于角度的限制,作者不能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只能借助外貌、语言、行动描写来表现他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征.作品首先写出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韩麦尔先生出现在读者面前时却非常温和,而且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让小弗郎士大感诧异.原来,韩麦尔先生就要离开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了,他和自己的学生就要对自己的祖国做最后的告别了!况且,韩麦尔先生是在万分悲痛之际、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保持着自己的镇定,维持着自己的形象,这是多么高贵的气度!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对大家的批评以及深深的自责,还有对孩子们的谆谆告诫,使一位恪尽职守、道德高尚的教师的形象鲜明地凸现了出来.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法兰西万岁”,这就像一个特写镜头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强烈情感,给人极深的印象.平时是一位严厉的老师,关键时候表现出庄重、无畏、深情,以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们心灵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作者塑造的韩麦尔先生的形象.这一形象,起初模糊,继而清晰,最后便如雕像般活生生地立在每一个读者的面前,让人强烈地感受到这个人物外在的力度和内心的激情!
二、问题研究
1.小弗郎士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首先,小弗郎士在小说中有贯串故事情节的作用.作者写了小弗郎士的逃学、上学经过.通过他的行踪,写到了几个相互关联却彼此分离的场面:普鲁士士兵的操练场,镇公所的布告牌,小镇里的学校.没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些场面就很难组织为一篇有机的作品.
其次,小弗郎士还起到了深化小说主题的重要作用.阿尔萨斯被割让给普鲁士,阿尔萨斯人不但失去了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还将失去自己朝夕使用的母语.这样惨痛的情感该如何表达?作者选择了小弗郎士这样一个平时不爱学法语的调皮男孩,用他的内心感受来反映整个民族的沉痛的感受.这种写法有着极其强烈的对比效果,产生出强烈的震撼心灵的作用.
2.作者是怎样塑造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的?
小说是从小弗郎士的视角来叙述的.因此,韩麦尔先生这一人物始终是在儿童幼稚目光的轻纱之后隐隐约约散发着动人的光辉.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作者没能够直接将笔触深入到韩麦尔先生的内心去.我们只能通过他的装束、语言、行动来认识他,并体会揣摩他的内心情感.
在孩子的眼里,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十分严厉的老师,所以小弗郎士对老师的主要印象就是“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当他走进教室后还特地注意到老师“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但是,在今天,小弗郎士虽然迟到了,韩麦尔先生居然还如此温和,这实在让人感到惊异!况且,老师今天还穿戴着不寻常的衣帽,也让小弗郎士大觉诧异.作者没有直接写韩麦尔先生的内心,但是读者可以和小弗郎士一样体会得到:只有在重大的事情——对学校产生重大影响的事——发生时,先生才会有如此打扮.
当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时,他的内心深处在翻腾着什么呢?自己服务了四十年的学校,突然要离它而去;一生与之相伴的母语,突然要从此放弃:其间的惨痛,连孩子都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难道体会不出吗?
最后,韩麦尔先生奋笔写下了“法兰西万岁”时,作者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对这一人物的塑造.这最后一个动作,使他真正成为一个爱国志士.
3.小说的情节是怎样安排组织的?
小说是从纵横两个方面来组织安排情节的.
从纵向看,作者以一个孩子逃学上学的小事把一个巨大的事件完整有机地组织起来.小弗郎士的行踪,串起了故事的起因和结果.
从横向看,教室是一个绾起故事各条人物线索的总枢纽.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小镇上的居民们,都在同一时间汇聚到了同一个地点.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就在一间小小的教室里完完全全地展现出来了.
4.如何理解小说第四段中“又出了什么事啦”这句话?
注意这句话中的“又”字.一个“又”字,写出了在那个动荡的时代里战乱频仍,变故迭起,人心惶惶.“最近两年来,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来的”.阿尔萨斯地区的百姓在这两年里,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法国战败、征发人员、调集物资……一切的坏消息都是在这块布告牌上发布的.这块布告牌简直成了一张法国社会状况的记录表!因此,小弗郎士一见到有许多人围在布告牌前,就立刻意识到“又出了什么事”了.
“又出了什么事啦”这一句,还通过孩子的疑惑的眼光,在小说一开始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预示着将要发生的一件大事.因此,后来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上的情节才显得水到渠成.
练习说明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设题意图:通过对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变化情况的把握,理解小说的主体情节内容.小弗郎士是小说中的关键人物,他的心态就是作者所要着力表现的主题.理解了这一点,就能够比较容易地从整体上把握小说.
参考答案:
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设题意图:作者是从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写韩麦尔先生的.因此,就无法直接涉及人物的内心活动,只能通过形象、动作、语言等外部特征来间接地描写人物的性格心理.练习中的三个小题,就是分别从服饰、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体会人物的心理.
参考答案:参见“整体把握”与“问题研究2”.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设题意图:这一题是为了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人物进行解读.这种变换视角的练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小说中的情境氛围来体味人物的心理活动,难度较高,需要学生调动更多的积累.由于叙述方式的限制,原文只是通过外在的细节来描写人物.但在阅读过程中,读者还应该根据作品提供的场景展开丰富的想像,补充大量的细节来丰富这一人物形象.这种变化视角的阅读,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所达到的程度.
其实,对于来到课堂听课的小镇上的居民们,我们也可以运用变换视角的方式来体会他们的心理.
答题提示:
要根据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合理想像.想像要符合文中的具体情境和人物身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写:当韩麦尔先生看到镇上居民来到教室听课时会有什么感受?当他看到小弗郎士迟到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当他坐在椅子里一动不动时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钟声响起时他究竟想说些什么?……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会把握文中的关键句、警策句,认真咀嚼思考,一旦理解了它的内涵,就抓住了小说的主旨.对于母语的作用,教师可以略加点拨解说,而对于母语的态度则必须依赖学生的自我体验,教师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参考答案:这段话包含几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亡了国的人民,如果还说着自己的语言,保留着自己的文化,实际上就说明这个民族没有彻底灭亡,还在以自己的方式生存着.如果一个民族完完全全丧失了自己的语言,那么,它就几乎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
其次,民族语言还能使民族内部产生凝聚力.人们把一个民族在千百年共同生活经历中形成的语言称做“母语”,意味着语言对民族文化、民族性格的哺育作用.亡了国的人民,如果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守住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这个民族的人民之间就永远存在向心力,不论异族的统治多么严酷,这个民族的人民怎样被分离,民族的精神文化随时可以把他们团结到一起来.侵略者只能奴役其身,不能奴役其心.正因为如此,普鲁士政府在军事占领阿尔萨斯与洛林之后,就马上强迫当地学校取消法语教学而改教德语;同样,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三省之后,也是不遗余力地大肆推行日语教学.他们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在军事占领之后开始语言文化的侵略奴役!因此,可以说对一个民族的军事占领还不是真正的占领,只有通过语言文化的殖民化才能实现对一个民族真正的占领和征服.但这,往往是最困难的.
这就是韩麦尔先生所说的这句话的重要意义.
一.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 、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画这一感人形象的?请结合下面几段文字加以思考、体会.
1.……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
(韩麦尔先生今天为什么要这样穿戴?)
2.我每次抬起头来,总看见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
(猜想一下,韩麦尔先生此刻在想什么?)
3.忽然教堂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请你用一两个词语形容韩麦尔先生此时的心情.)
三、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四、课文中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你对自己的母语有什么新的认识?
五..“我的朋友们,我——我——”(补出韩麦尔先生未说出的话)
六、重点品读有关韩麦尔先生的语段,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七、文章主旨归纳.
(答案去参考资料网站找,好吗)
我站在讲台上,看着异常安静的学生和教室后边坐着的镇上的人,心情很不平静.这时,小弗郎士进来了,我说:“快坐好,小弗郎士,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了.”小弗郎士一纵身跨过板凳就坐下了.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 同学们听了这几句话,都非常伤心.也许在后悔以前没有好好学习. 我开始检查问题,当叫到小弗郎士时,开头的几个字就糊涂了,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头也不敢抬起来,看上去挺难受的.我说:“小弗郎士,我也不责备你,你自己一定够难受的了.人们常想:‘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现在看看我们的结果吧.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现在那些家伙有理由对我们说了:‘怎么?你们还自己说是法国人,你们连自己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不过,小弗郎士,也并不是你一个人的过错,我们大家都有许多地方应该责备自己呢.” “你们的爸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为了多赚一点儿钱,宁可叫你们丢下书到地里,到纱厂里去干活.我呢,我不是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我去钓鱼的时候,不是干脆就放你们一天假吗?” 后来,我谈到了法国语言,我告诉学生,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我开始讲语法.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么耐心的 讲解过,学生也从来没有这样细心的听讲过.他们好像要在这最后一堂课上把所有的知识都学会. 语法课上完了,又上习字课,我发给他们新的字帖,帖上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学生个个都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我坐在椅子里,瞪着眼看周围的一切,四十年了,我一直在这里,窗外是小院子,面前是学生,用了多年的课桌,长高了的胡桃树,还有亲手栽的紫藤,而如今要同这熟悉的一切永远的分手,怎不叫人伤心!都是那可恶的战争啊. 接着我又教了一堂历史,教初级班拼ba、bi、bo.看到坐在后排的郝叟老头戴着眼镜,捧着初级课本跟孩子们一起拼字母,听着他那古怪的声音,我又想笑,又难过.啊!这最后一谭,我真永远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