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里上上发生的关于人物、事件、大型建筑、科研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23:53:37
4月10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里上上发生的关于人物、事件、大型建筑、科研等.
x|nbKTU*iLu#g~V6dl clI y*"޿+`穼}uG# {GXo ۿ~[n\b=YӼZҋ_Ma1-F#7>xŜx{Upϊ]2;<1_}6]]L.pm1(if&?a$~"mttTNnbeZ{{|弉Mȯc&[~^/Ll 2훃cCӋ$M.oKFrև4JZs7&ɆAƋZ& fN͏ 0gm{|!]̞Ö~ `KX^ҞF؝bf"Dmm>F_[f/(&QYLG8e#=+_?~忛;-oN#9B5vR(0/į}7)&柣y7fRm݈qۛo^oݦY}y7c@b^O~l:Iph xGBwuWbr!d~5^ƱoVisw&)nPc²cSmk)pX4<5 MݹrL8ώj3 AUS&{ujl"~ܭt6W񑫰CmA nֽI Tmn9 % S5L"[MzIV➻_p,%>:xmo>R]b,R);2z':XA5?m}? %9?]I{|wzG@FAMcZ»K8o^'ı ,ŭLu]kH>Z(}o*zO=ǤLwZ3eSҵkT{U&P,{Yǽ' -Mۯح]7]dy,Ʀևcg֜m;sWv#R!`R 9n65:.Ҷ, so ߚb5,ZpW# F)ڷ銲WDwt(X$̎Ğ~L;wl&Q6;>YW95N̬l&&!gB&OpeW3M'M}`Qs1M+4C?z7;5u+iK(,1䘗{{R=d维 Z7b`F3_18N,Ys+ ǖnv/Eu:2ݘJ bnƛ^bl3L7[}~rf!qd`-щ G`ӹn+0Am? }Zݥ &쿗_?#%0>rެbE-u~4{8 ;7#H3;7w{hn8%)p=Pg1a̭WjSzBK hW˖9f;0%_K쑬;s@w|1=pL v8l,iStz(?;ŧ*~<RB,lZ-IAM@M$]lN!]>Pdg"|›G0JG͏!74"Й?mcdhcWi%:;L5LSlQ˽@qGڞ-ѩ8UΡT6>SP=)2+A Ś0(7U=p0ыr3"U{w8b2}R s&V8fTLmOwX?Pf[zIᵾ/i,Ad0޼uE Jpxu6 !51f0/>}Fp(1#b`(uIE--ƷxJ6ZK@&Z $`3l!@sB̀i"ؠbeiGe0X;t uӼY ?-Xpcɉw:m3p޸݆iB.m? `|ǟ yї}U!t}3pb@ ̍ㆇvۉP}6.NiS"qr //Khhs*bTuƟ^GTUp%w~"nSH%׾l6ynoj:9 =qkFBx(Q4ߍ DAz~eTʽH%L4īiydbr]Dլ9͑)ޯs%xu1YB".(L=N-n =2pCS>LA5Tm7T&ڽτN L<7B#!scY*]k\bݭ{sxtSQk3 Kl͏<7w=11D޵t+AB%#P&[~@,&mdaFoԒLN,H/ =pxӭmQ/9.|NK=~&8Fq88݊}ҷ={sυM" HtCUnk)<5|37V&Zq/Y]s'ג] 6Hp/rbt'̤L7WI!oWOB~pQ,Vp1-S:ukx1A0afG#Wsb0  D! Lmm'^)(.-q 8Py1Mlo.m4D+H-DxhXb0G̮N 2e^p*Ik.(]AM~GFm`9C8JbůaLޕ?~긚=֡-LKŞ&$y.2h"uhNw _L+}]p[cw*$)-7(82nZZtηLv`:audV薘/72mծmKh0~0z{ȯ˔tn;@|߄J1L{~u&Ѵ4g0*%vSCQ ^Ҕ`(v"nbـ&&~mx7-l)DOE˦H)rdq^h.vd}АVl\ʆpװ:da _<KȨOV?H61:M>RRu8f2[N #)BhC]s1ӂKKwNS aB)Cv G3 gNVw \riW}LSPP*tE'aF17DL? 0\PXۇ?rcSJg0\B̥qSm[?r'kwe {wm_F&nAbf>@qZidͽYn#eh;!> Qݡf9`DBC_TʹN 2%;v4 e K mP{Z-ޛxD̻؆H*-5ϣ5HgbI͜Aq}b,I\SSuPD +N\QW,m$b+>y Hϐf1n%Lp Bv6WnH!@@LCI>RZχQg.zDɦnL\ܨglc]nC8mVB0/ՠ&oVt/g`h4دKo6\jx|^J]2;y7z(vJ]jM 꽰K\H[)0zöH[wF\xx-X5cyDL`g^;̨*_HgxALAaRIj\/gս/wMph[so"mfE"߉~Ժre1jĶLwt)B 8x)c~Ͳa)tQXEE,WeiJbErGŲ%+/Dn`z3ssV6Mկ8x𷛧]G`L=יÆ̻N$WI<$ϊUY4N˰ixЫ bC}JgvcaYVenvjӚoj "oI=cRL/\l^3dIYKhbɉ9"&&Kmsz!QL͓hq8W^ #HڗUTkiR 騶淰wQMmj&p5\B+ P7U4mk3-eAbQ"hiW3Vi:ұ=am߆8ނk, 49;^_9ʃ,E}@*\of3a6V*~cN@>dyUo@83RB Lm㙒$%dVGн݆Sö+K&m#N(Iy<6s+NA8?~IdZyEf~9x.Ol<#(=Hi5̷!}gEL@ȡrx&aTt?za)ڮ2ܬWɚX5wIyBV DTA3Ck xpޛ2K-E#MS5sa S#89'cY<ǐa!𯂨=j~ [/WyBy}a^ͫ,UtLgwtу541|)ݐ= MW46AqYU +slvۭ>TB@ՠ&Ӷd3,Ca٣CqS>t0u1vgDԐPan'cm1{­]WR$.tu-rB/MǗL=ktKd96lN-',C[8ﰀmXT{`3.\~GĽa'lfFgߴsL+R Lt;S-v úeJ5ǔ0+Lv,x&); Id)i&=X'-\uN|hSB,duIJ`tӛ~Vih KfIN` Zeb3cæOsZf6EO:y Ie(?4uN⏋yc/97J_YD2ܪLbD35R*\cZ`DxF[ҋ`D$'E!mv֪ gMbYײkڶRQ ,LYɛB엋HsX.{_k*=^%)s[|xj^ʼ~gSdW5 l\K,[çGGOkJq^hDN42_޴߬P2Uh{4s#彦l .-& ctn˘/{H4 f .`O9'x< G*e-?X韔EL} ɮW-:q⳿gꢒB !>%k3l*e]'zfMħ+0 jLdQdFm1,Eec6M>=nj̈M&SbV'5,4xD| MBC=1E-s[)Өb1|I8T` T )筸N8Z p2vWP> R3&W/5j:M~흃؂?JAuHC(è"SPD3$x/}ѳ"tO"Z,_?:eE.6]'4IHȀ 2}ak'@}J;?%AZp/n&$vhE\_j}^DV0 mkJf_; |Nz{mZZ賿=6[,F6=vN<c;zЍSxrTaأj;Zj;vtxQj#ƈ}?ai3 %f%m15}@!'O/KaV2s!%T80 ϼRCz5ٸ\^H5Uw<6Lg)lmKBRs3ӖXp W%@`c5{ǖ6Wщ>!Q DQdSDOl*SGL *>[Kddž{՗USfOb<(!&9k~,t-j)3~_q8 Hf 'L{2r[:p~li^mdtL!U${UV1_ P Z6+'9qzR>sGHKiϕ+[ir ^ _J `Su\^6'IJA- F̗Szl<읬D[ irX0OFP: N2=, ꊭj?HQ} ji$dߥj7;?aUA ̙t+GsWHݸkB),? AsU >'L/WÜxy^7wl7BR%c)^X:fQUt䅯|az yeޥtQ&RYP@=kLdqiLUygmtKdjJ9I;X ZT u 2yyvM afeK %t/fs'3<qhO%{8wԳcw'lXl"-3"c\u>+ !K؁;9M$6׍ؙХ! TbIeD$/]Ħ΃DѝvbȉqÃoN0gӂݭ|!)&A *LˈBI3lLiDZJ"Zen#y Y%9v3; q=iM0WMzj:_"->#cT8kfL< L!Q A-  ), lQP!`@[Yʰ3ќѾ ?4./z ܗ`&xkG4A~GV6Rh ug5}2Qwe7v6O"*d#.^kꈒX;}Iq0 w9iTJںa;¨ukp"a JCW @JEx<;Lj`.xvDPj^7.[xJ$M=SCl wÛbI> CjP\e'[??6_Uf!RgB7{?& YHϦdnR;H1 fLևĮfӁ>AFp^F~e3ѕH 9dDV-y"7B^T07 *&9 GO, o׽t>R6yh-ąR2Q6!Yya(cMGefԫɍ@;oVO~ Dy4zJxuzad7hEN9-k3z:qԖ]nE,)|aS,SYQ3hbMqjrG_48'wfa ;:~, (c&ĭQl$m#(iK4'oض"EwMه`wέq@TrO֍}YFݻKJ3k.'m77/0GLZѽ^$7W-jA JG6EO,hKrs"^bwͨJ`+R(8;#ܝ%y/3&wyІAl_WFK=]'ad׋!J5KihG㗯ziaIlh]XglXC.̈b"lJHHQQO&g/ڟʋԤJoQ;|ԕ~hApWEAږw7(y=ã6ҹJkJn LiB mi8]F`_B[K'qQ2[Zto6O\NVRzYgLyT̞O@x R%w +2E|q)!ހL9@вgJΘZ^اcַѾ;:=U5x_cÉ(cS;atELHs7j2% $zaOP:$5-_dL!itu,׻ڸ\D%%jMS[;M&u#7~U'ą+呪LT}kI$j|0w}eٱΩ#pmzμAcEsVR%ߔ@= Dio׼n[_Zfv+yzٗ^;N$.&|kCvcLjh=bzxQJo'S*by8.a7%}LL[ap8}e_V+9dX֖G3XFO a rzV^7C%89 T֕,YxLD8Ғw.J/?׿ أ'

4月10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里上上发生的关于人物、事件、大型建筑、科研等.
4月10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里上上发生的关于人物、事件、大型建筑、科研等.

4月10日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里上上发生的关于人物、事件、大型建筑、科研等.
拜伦逝世(1824年)-----
  拜伦(1788—1824),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贵族出身.青年时代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对封建专制压迫深恶痛绝.
  1809年开始游历西班牙、希腊、土耳其等国,对这些国家人民反封建、反侵略、反迫害斗争极为同情和支持.
  1811年归国以后,开始创作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
  1812年在国会发表演说,为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因贫困而发动捣毁机器运动进行辩护,反对国会通过的《保障治安法案》,谴责英国统治集团对工人的血腥镇压.
  1813年开始,陆续刊行《东方叙事诗》,抨击英国当属而被迫出国.在意大利参加烧炭党人活动时,撰写长诗《青铜时代》,揭露神圣同盟的反动面目.
  1823年投入希腊民族独立战争,1824年4月10日病逝.
  拜伦的代表作有讽刺长诗《唐璜》.他的作品对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有极大的影响.
  中国公学在上海创办(1906年)-----
  1906年4月10日,中国公学在上海正式开学.
  1906年2月,因大批留日学生返抵上海,没有着落,留学生中的姚洪业、孙镜清等各方奔走,募集经费,在上海北四川路横浜桥租民房为校舍,筹办中国公学.两江总督端方每月拨银1000两,派四品京堂郑孝胥为监督.校务实际由王抟沙主持.革命党人于右任、马君武、陈伯平等任教员.
  4月10日开学后,共招学生318人,分大学班、中学班、师范速成班、理化专修班.
  列宁结束逃亡生活回到彼得格勒(1917年)-----
  1917年的列宁1917年4月10日,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这位言辞尖锐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领袖,已经回到彼得格勒,他有11年没踏上俄国的土地了.
  德国人安排了他这次从瑞士返回家乡的旅程,把他秘密藏在一辆火车里,保护这辆火车穿过欧洲战场德国人以为列宁会使俄国更加不稳定,从而使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束手就擒.
  列宁于1870年4月22日出生于辛比尔斯克.他是一个学校行政官员的儿子.1893年他加入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但是1O年以后,因看个惯党的拖拉作风及调和妥协的作法,将较为激进的成员组织成一个团体,即布尔什维克.这个党在1905年的那次短命的革命中表现了一定的力量.列宁逃往奥匈帝国,在那里一直呆到欧洲战争开始,然后又迁往瑞士.
  列宁对于这场正在进行的资本主义战争指出、它的最大目的就是获得足够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以便使得胜的机器(不管是哪个国家)开足马力轰鸣.列宁说他将立即停止战争,要把土地分给农民,废除官僚机构、军队和警察.他计划在几天之后,发表上述和其它一些建议.
  这位领袖很快就发现布尔什维克党员人数不幸地减少了许多,他们数月以来一直没有什么政治行动.然而,与列宁一同流亡的同伴利昂•托洛茨基和约瑟夫•斯大林预定将同他会见讨论新的战略计划.
  汪精卫篡夺武汉军政大权(1927年)-----
  1927年,武汉政府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面临着帝国主义和军阀的严重威胁.这时,汪精卫一伙以假左派的面目控制了武汉政府.
  4月3日,汪精卫从欧洲途经莫斯科回到上海.4月5日,汪精卫与蒋介石在上海召开了一连串反共会议,达成了反共协议.5日,汪精卫与陈独秀在上海共同发表联合宣言.4月10日汪精卫到武汉,伪装革命,高喊革命口号,极力装出“左”派姿态,接任了国民党中央主席和国民政府主席职务.不久,就一反常态,咒骂工农运动“过火”.
  5月,解散了湖北黄冈和黄防两个当时最大的农民协会.
  7月,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兴登堡选票上升击败希特勒(1932年)-----
  1932年4月10日,在竞选德国总统的第2次选举中,保尔•冯•兴登堡以多得600万票的优势击败希特勒.
  在上次选举中兴登堡的力量有所加强,但多得了200万票.
  兴登堡得到总票数的53%,希特勒得将近37%.德国的传统派希望选举结果有助于国内的开明势力,但希特勒却把这次选举说成是国社党的胜利.“这次胜利应该感谢那些为胜利创造了条件的人,但我们还必须肩负起争取进一步胜利的重任.”希特勒说,“国社党人不知道什么叫休息,不达到德国解放这一目标他们就不会罢休.”
  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1938年)-----
  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吴玉章、周扬先后担任院长.院务委员会由沙可夫、周扬、艾思奇、朱光、李伯钊、徐以新、吕骥、张庚等组成,负责学院日常领导工作.
  鲁艺设立戏剧、文学、音乐、美术等系及研究室、实验话剧院等.学制定为6个月.
  美国占领格陵兰(1941年)-----
  1941年4月10日,美国出于对近期北大西洋的德军侦查机中的忧虑,决定控制格陵兰,以保护它并确保它仍为丹麦的殖民地.罗斯福总统宣布同丹麦大臣亨利克•得•考夫曼就确立美军在这个战略地区有权建立空军基地和其他军事设施已达成了协议.
  格陵兰是正在受德国威胁的英伦三岛最重要的气象观察点.国务院官员们说,纳粹在格陵兰的空域的军事行动,使美国加速了将该岛置于哈瓦那条约中拟定的半球防御体系之中的决心.
  该协定在4月9日签署.罗斯福总统说:“那天刚好是德军入侵丹麦一周年.”他还说,希望丹麦能尽快解放.
  英国已对该协定表示慰藉,因为该条约加强了美英两国之间的亲密合作.位于冰岛加拿大中间的格陵兰有可能将作为向英国输送战争物资的基地.
  日本人投票赞成自由化政策(1946年)-----
  1946年4月10日,日本通过投票批准了一部新宪法并扩大了议会的权力,选民还迫使币原喜重郎辞职,并使自由党获多数票.吉田茂将主持新政府,他能够同议会中的进步政治家组成一个联合政府.
  这次选举具有历史意义.在日本的历史上,妇女第一次行使选举权.
  选举前,在东京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游 行 示 威来批评币原喜重郎,说他使自由化的进程不够快.盟军最高司讼麦克阿瑟将军宣布许多前议员不具备再一次当选的资格.
  哥穆尔卡被波兰政府释放(1956年)-----
  1956年4月10日, 1951年因背离党的路线和具有亲民族主义思想而被捕的波兰政治领袖弗拉迪斯拉夫•哥穆尔卡获释恢复名誉.
  波兰共产党说,哥穆尔卡曾犯过错误,但对他进行逮捕和禁闭是不公平的.该党还为“爱国的波兰军队”恢复了名誉,这支部队曾在1944年帮助打败了希特勒的军队.斯大林过去曾认为这支军队中的某些成员与流亡的波兰政府结成联盟,因此也是反动的.预计还将释放更多的政治犯.
  吴庭艳在越南大选中以压倒多数获胜(1961年)-----
  1961年4月10日,在一次决定性的选举中胜利,南越总统吴庭艳以获78%的选票再次当选总理.90%多登记选民投了票.
  这一结果使共产党的鼓动家们遭到一次惨败,他们曾要求选民们不要参加选举.除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孤立事件外,也没有出现共产党所期望的暴力行动.
  吴庭艳占压倒多数的胜利,主要归于他对政府机器的控制,以及在他的统治下这个国家所取得的显著发展.
  麦卡特尼离去甲壳虫乐队分裂(1970年)-----
  1970年4月10日,保罗•麦卡特尼宣布他将离开甲壳虫乐队,从而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解散了历史上最成功的流行乐队.
  麦卡特尼说这次分裂的原因是“个人分歧、生意分歧和音乐分歧.但是最主要的是因为这样能使我有更愉快的时间同家人在一起”.
  由于队员们各自谋求自己的事业,这支甲壳虫乐队看起来将要散伙了.这支影响极广并富有创新精神的乐队,还包括约翰•伦农、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
  他们将在这个月末发行一套名为《随其自然吧》的唱片,以此向听众告别.
  几乎20年之久,甲壳虫队或披头士个人一直是欧美各大杂志报道的重要新闻甲壳虫乐队的最后一张专辑《顺其自然》的宣传品.
  尽管画面左边依然是4位披头士的肖像照,作为背景的画面上,除了甲壳虫乐队成员和他们的音乐监制外,还有列侬热恋的大野洋子.她的存在似乎在无言地宣告甲壳虫乐队的紧密团体已经发生了溃变.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1971年)-----
  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周恩来接见建国后首次来访的美国体育代表团1971年4月10日至17日,参加在日本名古屋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应中国乒乓球代表团的邀请访问我国,打开了隔绝22年的中美交往的大门,被国际舆论誉为“乒乓外交”.
  在第三十一届乒乓球赛举行期间,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曾向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表示,在比赛结束之后,希望到中国访问.4月6日,比赛已接近尾声,毛泽东主席断然改变原意,作出决定,邀请美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我国.
  4月10日,美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团长和运动员科恩、雷塞克等人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对访问作了具体安排,指出这次访问对于打开中美关系的局面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此举对中美关系的突破产生了影响,被誉为“小球推动大球”4月14日,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等国乒乓球代表团,并同美国代表团进行了长时间谈话.中美两国乒乓球队举行了友谊比赛.美国朋友还游览了长城,参观了清华大学等地.同日,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声明,就改善、松动两国关系采取一系列措施.
  中美两国乒乓球队的友好往来,推动了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
  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获胜(1972年)-----
  1927年4月10日,各国在华盛顿、伦敦、莫斯科签署《禁止细菌(生物)及毒素武器的发展、生产及储存以及销毁这类武器的公约》.公约草案由美英苏等12个国家提出,经第26届联大讨论.该公约1975年3月26日起生效.
  截至1986年底,已有111个国家加入这项公约.中国于1984年11月分别向美、英、苏提交了加入书.
  公约规定,缔约国不得生产、储存生物武器,也不协助他国取得这类武器;缔约国在9个月内销毁一切生物武器;缔约国可向联合国安理会控诉其他国家违反公约的行为.
  中央对批林批孔运动作出决定(1974年)-----
  1974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林批孔运动几个问题的通知》.
  主要内容是:“批林批孔运动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不成立战斗队一类群众组织,也不要搞跨行业、跨地区一类的串连.”“已经回部队的三支两军人员,不要再回支左单位参加批林批孔.如果对他们有批评意见,可以送到所在部队的领导机.”
  “要欢迎群众联系本地区阶级斗争和两条路线斗争实际所提出的批评.有极少数领导干部,不批林,不批孔,捂盖子,怕群众,甚至采取恶劣手段挑动群众斗群众,破坏革命,破坏生产,煽动经济主义,破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央希望各级党委认真加强领导,团结95%以上的群众和干部,使批林批孔进一步开展起来.”
  果尔达•梅厄辞去以色列总理职务(1974年)-----
  1974年4月10日,以色列总理果尔达•梅厄今晚辞职,因为她所在的工党内部对1973年10月战争之前的以色列军事计划中的错误的看法不一而发生严重分裂.
  工党包括3个派别,其中两派倾向于把责任推到国防部长达扬身上,并撤换他的职务. 尽管上周的一份官方报告澄清了达扬的责任,但要求他辞职的呼声仍然持续不断,越来越强烈.许多以色列人要求有新的领导实行新的政策.为了不撤换达扬,不向对方认输屈服,梅厄夫人决定自己辞职.
  4月22日,以色列工党推选伊兹哈克•拉宾为总理.
  邓小平批评“两个凡是”(1977年)-----
  1977年4月10日,邓小平致信中共中央,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邓小平在信中说:“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把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事业,胜利地推向前进,”5月3日,中共中央转发了邓小平的信,肯定了他的正确意见.邓小平再次重申“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他说:“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讲的移到另外的问题上,在这个地点讲的移到另外的地点,在这个时间讲的移到另外的时间,在这个条件下讲的移到另外的条件下,这样做,不行嘛!”
  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批评,显示了他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巨大的理论勇气,是全党解放思想的先导.
  《红太阳》歌带在全国畅销(1992年)-----
  1992年4月10日,《解放日报》报道,去年底由中国唱片公司上海分公司推出一盒名为《红太阳——毛泽东颂歌新节奏联唱》歌带,目前的销售量已达350万盒,预计不久将突破400万盒大关.
  爱尔兰共和军爆炸伦敦金融中心(1992年)-----
  1992年4月1O日,爱尔兰共和军的一枚威力强大的炸弹在伦敦市内的金融中心伦敦城爆炸, 3人被炸死,多人受伤.
  这个100磅的爆炸装置在下午9时25分爆炸,造成范围广泛的破坏,这座商业联合会的高塔型建筑的所有窗户都被震碎了.
  海峡两岸就公证及邮件查询事宜签署协议(1993年)-----
  1993年4月10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唐树备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副董事长兼秘书长邱进益草签《两岸公证书使用查证协议》和《两岸挂号函件查询、补偿事宜协议》.
  科学家发现喜马拉雅山类似空中楼阁(1994年)-----
  1994年4月10日,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地球上的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竟类似空中楼阁,没有一般山脉所应有的巨大山根,这成为青藏高原山脉研究的未解之谜.
  据参加国家“八五”攀登计划“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项目的科学家们实地考察发现,地球上最高的陆地、平均海拔4500米的青藏高原上的几条巨大山脉,几乎具有同样的缺少山根的特点.
  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副研究员李世杰介绍,“山根”是指巨大山脉因重力作用而穿透地壳深入地球溶岩,也就是地幔的构造部分.根据一般的力学原理,山脉越大,体积越重,它的山根也应越大越深,这样才能保持力的平衡.
  青藏高原上的几条巨大山脉均是世界级大山.世界上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9座在青藏高原.尤其是号称世界之最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其山体的重量可想而知,加上青藏高原是年轻的大陆,地壳厚度较薄,按一般常理,这些巨大山脉完全有重量穿透地幔,埋入巨大山根.
  令人费解的是,这些庞然大物完全不依“常理”而巍然.
  据科学家们推测,青藏高原上的大山脉没有山根,可能同高原形成的造陆运动有关.在距今5—4亿年前发生的地质构造史上的泛非事件,青藏高原由拉萨陆块及其邻区相互拼合,成为古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经过一亿年较稳定发展之后,在4亿年的泥盆纪,这个超级大陆开始顺时针旋转运动,并持续到二叠纪中期,引发全球海陆格局变化.此后到上新世和第四纪之交,青藏高原开始大幅度强烈抬升,至今未停.因此尚无法形成山根.
  此外,青藏高原板块的运动形式也可能有影响,这座高原是印度板块向北俯冲,斜插入欧亚板块下,而塔里木板块又向南俯冲到昆仑山脉之下而形成的.这种板块运动形式引发的隆起作用可能影响山根的形成.
  尽管这样,青藏高原上的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昆仑山等山系却依旧高耸入云.它们是怎样维系住平衡的呢?要揭开这个谜底,还需进一步考察和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大学,国家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等科研部门和各大专院校联合进行的这项高科技攀登计划将会逐步弄清这个原因.
  北大学生发起中国首次网上救助行动(1995年)-----
  1995年4月10日开始,为救治清华女生朱令铊中毒事件,各国医生为她“网上会诊”,曾引起国内外舆论界的轰动.
  1994年3月,朱令相继出现瘫痪、神经麻痹、昏迷、自主呼吸消失、多脏器衰竭等危象.3月24日行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3月28日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朱令的生命危在旦夕,但病因还未确诊.
  贝志成,当时是北京大学力学系的学生,曾经是朱令的中学同志.当他得知朱令生命垂危后,便赶往医院看望,结果被她的惨状惊呆了:一个曾经开朗健康的女孩,现在却昏迷不醒,周身上下插满了管子,只能依靠呼吸机能维持生命.离开医院后,贝志成一路都在想,怎样才能帮助不幸的朱令?回到学校,贝志成见到同样对因特网感兴趣的室友蔡全清,便萌生一念:“为什么我们不上网求助呢?”于是,1995年4月10日的下午,两个年轻人将写有朱令病况的——“有谁能帮助我们?”——求助电子邮件发往因特网上的九个医学方面的论坛.
  超乎他们想象的是,在发信后的三日内就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子回信一百多封,其中有一个引起他们注意的现象:在医生或专家的来信中有68%认为朱令是化学物质(重金属)中毒,其中有50%认为她是铊中毒.
  协和医院医生在确诊后,为朱令用二巯基丙醇和血液过滤为她解毒.多位外国专家在网上得知后,通过电话、传真等各种方式向协和医院提出意见,他们指出“二巯基丙醇不是用来解铊毒的”,“服用后可能令病人严重肾衰竭死亡”,建议协和医院为病人使用口服普鲁士蓝(一种工业染料).协和医院在外国专家的建议下,开始为朱令服用普鲁士蓝解毒.
  在服用普鲁士蓝后不到24小时内,朱令体内的铊量开始下降.10天之后,她的血液、脑脊液中铊离子的含量就降至为零.
  朱令成为中国第一位通过因特网“全球会诊”的病人.
  陈云病逝(1995年)-----
  1995年4月10日,陈云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陈云,1905年生,江苏青浦(今属上海)人.一九二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六届至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七、八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曾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政务院副总理兼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等职.一九五六年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一九七八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书记.一九八七年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随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
  北爱冲突各方达成和平协议(1998年)-----
  1998年4月10日,历时近两年的北爱尔兰和平谈判取得重大突破,北爱八个主要党派领导人、英国首相布莱尔和爱尔兰总理埃亨在北爱首府贝尔法斯特达成一项旨在结束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性协议,就结束冲突及决定北爱未来前途等原则问题作了说明.
  1968年以来,北爱敌对双方不断发生武装冲突,导致三千多人丧生、三万余人受伤,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协议达成后,联合国、欧盟和美、法、德等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领导人纷纷表示欢迎.
  5月22日,英国北爱地区和爱尔兰共和国同时举行全民公决.
  计票结果表明,北爱尔兰有71.12%的投票者对北爱和平协议投赞成票;在爱尔兰共和国,对和平协议表示支持的比例高达94.4%.
  分析家认为,北爱和平协议虽然获得全民公决通过,但真正执行协议有关内容和实现北爱永久和平的道路仍将漫长而坎坷.
  北爱问题由来已久.自1921年12月英国被迫与爱尔兰临时政府签订和约,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为自由郡,北方6郡仍留在英国;英国国名由“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改为“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始,就埋下了北爱问题的种子.
  北爱60%的人口是英国移民后裔,他们信奉基督教新教;其余40%是爱尔兰岛的后裔,信奉天主教.两派分开聚居,互不往来.在北爱归属问题上,前者主张留在英国,后者则坚持回归爱尔兰.前者的代表是新教联合党等各联合党派,后者则是罗马天主教备党派,两者意见严重对立,而包括爱尔兰共和军在内的组织实施的军事活动火上浇油,流血冲突不断,使问题复杂化.
  北爱和平进程的最初迹象是1985年11月15日,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爱尔兰总理菲茨杰拉德达成的一项有关北爱问题的重要协议.
  它的中心内容是保证英国对北爱尔兰的长期主权并使爱尔兰政府对这一地区的事务有正式发言权,双方还首次确认,北爱地位的任何变化都必须得到北爱人民中的多数的同意,这一协议为以后的和平进程奠定了基础.1997年5月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获胜,谋求北爱和谈取得突破是工党政府政策的重要内容,也是布莱尔政治生涯中的一个重要期望,在多方的努力下,终于促成了北爱和平协议的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