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风俗的名言最少5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8:48:19
关于风俗的名言最少5条
x}n3ɒݫ1.HQ\EEI$s(,n2U_D$K׆uUqbo&\j9|HNҌOvo??6d?;{)lgmclSo܏MN.f0bK39-;ɛ|Ut$j:X\v^Ί~vqf<).7/rj;+66MHnh<^vGv5LH0ISyy ?_Գi;WM[ʌKN|uZ+մW`wJ( :)ap_0?pm}`9>wv[2KӿHL&K6,ue9 *8o'dfppdzQ#]=zf68)Ea-!Nv F Jn-4~kgz?0G 1”[( G$V GC¾bIzO-Y AmߒGo[~!p“veZybVfY1 >>Gco?ou֥5vq #ԫgt V)zY+N{%ϬЊsd?lmn>A6h7G+qd{|^xƭM)ʝDUЭelAoEM4J5?Mbwl|sYX3 -z=0Liڗ:D<`|+iհ"W d"Sjzxs+b=L< %02 38ao[?]b!=fٿdGX"x><O3Κaږ U ja4<ʙݼVm(-ݾ%S ii_Ivv^M>XP$oG~a^!ngkk1='iX(R):T`pG twUFDymzǽqj?*#~ÇԩO ]]L!}2͟oTjJVBWU11 n,yc4vXpHhwmߖRJg|U0üp2X<1v~en՚-PT%Ixfy(cu- vlz:[ܩ:C#(RquHXH ;:^1mShGMBl+J&(xrh+E 4-O@{D29`.qj&͠!U 9-;Z$L~-j3&kJb2$|ɂ2V~|mk@0ElkJ~DA!]6wHIz @j^$e7L3,x^]H gܽ7i*=: .=q Ӏwo6VB!]fʼnl`*\=A:([b&,U@I}SO贀1Y3fypei_;|v`@ʨO$MR\o"svE5ܺɺ2ؾ.a0m1 θҏX`!-iHL Wv KPZ? F=tŖq^@)/@t6ü+v@eh,)*cLhŨ(B`zXxls^1P{@ׁ0<Ӑ8MH03{y&xj|'+v.zyPBo;PT 90iXo$x0V~#~AoނE /,a"ڻgV;w3? %޶0QhjYr/F$uާ@7kJ$B&f$x»7?B~nނQ1 MwW )@Gls9YK$BKC"amڧNe^'Dzd~QB&9Ou%\=yB"Wiݢqa/,^'˜rlnhb!* < YrrFi[}0gM0?rmz'/r C;Psnٱl&rݫ~ OFS#F(e%xqN)[h^t3g{jvQl it])DXhDO={r~{mitI6TY" MbHAĜŁŞ P<B3_C1.HDXCP)=]5KЁY/.X&t/BQS39Yǰom}DT%tDu8g;1G-lE%="j}pԧQ.$ v7z̍c46CaZ| sLtޚ}j'~'ϗ˶jw% ut #U֖/2 SC-[ ޻.FC lާ ߀ =R%uѦd\O/`",ۦsK+:*jW`j`9?ZONpzQq2f7!1 UXⅭ__oXa\ʈ>_hɕ߆ :Ɣfz.r˷o@=H)#QŽ=QPUǭS=T1C?QcmAО NW D7{ȝWʱgmM!Q2`f; 7~AQf"V.>Ci&5m{As?Yrp=LX? ͷxC؜'lmps՝eul2͂J䓦<>ucYh̡`Uv.e#^ݣG/wK`p G|] Üy|*Ca^ : j">i!KȊ,ߠ;Z ۾1fk¡Q$<ڍ3`AMK1WnժwOgx[u0m})?cIP8> ״oxEq13 ^ܞݠ_^Pbƴm _$8O Gkmɀ \MmB|ƴMF0պWUpDfl}s\Έ?8aK8v@cH;(Vq5zwMGGXP'~~0  ~Dǯp9bpZly\݋pO93⯧G<т`wMH,}FL]&-`.DF%Ԙg4`#/lFʲ-XR݃qX7?r>1e}?A@YđtN2atD 14\ftQ`GHL)EiB+,+%Q(*bh>B=JtByD G)\-5S5-RJ̙CD7i~ܵV,>'ȼ a(TawBfyd@:g4ڀ0VO3H {6^/(plhS8,óID53"])&yB)vAtV5{a҃mwת? \ $aLg7==14) %1L͠}gžU]lzs=@zj3=儏1#fBv>L{@"X˭<?sU@ҽia)aG͹=,Xz4%'Yl CR1:omHnr4u&Khg .( Ջ5pۼ O{x@k?Ԅ=w-bsjōl)ƹǠٯMq0Ǩ\ BFqGw cyd[mdzg=F{ʄX ]U䡋8Mej!]`IXqٴD >G,>5eٛz )ٛRɮ[akM,N*(ƪ߁tOzW{&+@{)iTpzKvz9~"|T,B| p7Tѩ.dpbf)B{ARE,Sztppd)M[< tJ>9d?fNח}+6ɌsSc*W슬ölLgVFr=.cu;f\NR Q Wc?G ZgƉӦ0w!ʐPcP'k^lfwC]3KnXNLm;OB!JP2A$lcMC/"jto)7[*"Hr7SzneҬZg$1c%ƒ43oRGu+#,KG蔘,r `ciY ri]Kz ]䞙s SbS^dUٸ/V4cfh'bwMX< NN3 0Mki* &>v "p$~u}p^V2 Ju-pjLB.h(8og"ҳAN3ǟF[hA_hLR\-ɑVj*wB뛺%s ?*\E3x2o?sa \ibh 5}Ln-,0Ta0LMabx[`4'Sمa3{V ӥhqhfiw[B4-ߑYjwp-dqJ?;&<>((SR˾kj95(Ɍ# YYa\ .n4,+A-D %`?:+"jcB(n SzRoLQ;5\pk;?]A^dٹ~_$ׄŸղDӶ)Y/ ya" HLwe=I]]_#ޤMa^~%cQB70C+DQpW%ũtvU vjMRSG]GQJREڅY ubP;,$tt,{odfphRiIJh[>Ӭ u{Y{ݹ⻥L߁Nm#H6|x}VnY 7 %I,Y!v'cZT~> &M<OX.+{+u֧[AlIXT?Տ{6JT*qc". r].xX`j7 M@7L-4dCNjKkc߳ڷx[OE\N猸LT ',m*Tdx Vk[LBq1^|?wOII4&~%> U{J'(TLӉ2q]vلk ˾ FB%{\^]ѥ5iE{Y~86Xi. sNi['Q~ CB fukuM5%NT"2w zKIIj[Нɭ*sDrF NM=4 dyE8>(yvE+"hv#~I⋧(=yZ‹uխ`/wx;i˝c%}NdFf` aY`PB)/{S WNMvIalz+Mlת$^7& I h (jwT$UwTN9\K <^[B EqHu|_;[dɃ%Acϯu  q1. v,1[oa%ʕw'd ͕b`gbxD;lׇ= Aa. &[Ǖ0.xL<"[Y+ƁR1)|+ϮT~QAh5:EڹַKY[^ ĞHX}UznttsRDiXiǺ? w?^9xL)Ca qAF@$˘D6" jw\HlKwPWzJ;vo~9tAdλIfN,+.y @2h*rlci$ ٱgh>Dx, enPFYZC v  jNLZu)p# 7 HM)aK'$@A$Oq(,ʈ`o܏,%; )HK6 ^Tf6{`~xTO8⏔ޑCb!6wfct ғ֗,%g9UpoDRnB2V23Z}%D [9DzH~BՌc |NαcTłG$ϔ!eC{8+֜;EaHkK>ZkJ;pJㄻwÉڟ˴%Y$^a䉘z$w%8髰8({q~s1$eJs=V"fyeq2"@ZL&;xKـ''$k͈ ?|4 +!$A#z*yp[KrΞxp<,l*R"Tjۆ~MS<‡ VO%&ĥ;7$+G$*s(wN#=II`N/zYd<~ czˋ#VqN%y:mG7KVyFg?n5Xr\crpv]>oyrP$0Zuythj6~ltnRa{=LgQ-Cx =O{pp /zL~>w䋻jd逩1 h'jr'D w(Wpԟl7$_Dewң}o;m#NɊ.X* 1Đ2~8Z8+4K>c)uU$ࢲtjHZVVx־kCϼ!kG. N Y(YGߋ.oӵ4xÃg_~2џe϶eZK,51p1tL<.YÁ?ThCs,\^ڭv֠ F%Ohkw :(ԋ x?}hׁ$N_|_]2KhKc6gϢ z HR#pa iH/p~S$tk=(c=٬D?@L Eŗ2|#0gX[ILP{Sdhq;ݩf)?MȤP șY7 9 ˺NYd|CT[8_>w@TbDKVV +&0T0]4/D?B.A BV9K$רukOAU,qn wF%Z;rdiS%9Nf4h|e֋XqEtSZطEZLBJtJK IF.;G+샯!DnBN[RNpk~ UPGsT"8Z,],<ȻawkфgؽZs5B\D=ksH*9{Dέ՗Y~2yS .5'+ hXQwIPUwbtΙE0yg6Z]ݩG3V>g> >ktD;OPF*6q[|{D8s#< Nau9vP{;dn5j 11j%ynϏ.uwp$ 佴zdr*DnIϗN;/{0dk<1:2{]X&Ubc;?w®FpDu0~aM~TbkrkAqmMUUrr|=we8B&RRjo)Xʲ%<ެ2XeV[KVEsJHmrpOh뿬8s ^˥=wn\<[t<{%3P~RZSpvUc>i/[m*Evhd TD+{#!W5zâ㡚?߮0 .<u)e4g4UG&AISe0XEmfLmV7JGK?(yB3{*ۏp>68LO֫я`F葯  4iTU:51Veso4V'*x9aӭlWg<V`Eb-@*q'V"Cx?|m Y|d\c(?넥^x\3Wݟxu%KECzmR"-'Dz1 %uT1QWz_SN@ t

关于风俗的名言最少5条
关于风俗的名言
最少5条

关于风俗的名言最少5条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桃符的传说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
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贴春联(20张)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月大为30日,月小29日),称之为“除夕”.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日子.由于农历大月有三十天、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所以除夕的日期也就有廿九、三十的不同了.但是这一天常常不论是二十九还是三十,习惯上都被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团圆吃年夜饭(农历一年中最后一顿饭),年夜饭以后有发压岁钱和熬年夜(守岁)的习俗,表示从农历本年的最后一天守到下一年的第一天.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置天地桌 传说此夜为天上诸神下界之时,所以民间有接神习俗.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是除夕专设之桌主要为接神使用.一般无大佛堂之家特别重视,因为平时对佛供献较少,到年终岁尽时要对神佛大酬劳一次.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偶像大都是临时性的,如“百分”,是一本木刻版的神像画册;“天地三界十八佛诸神”,一张用大幅黄毛边纸木刻水彩印的全神码;福禄寿三星画像等.以上诸像有的接神后即焚化,如“百分”,有的则须到破五、甚至到灯节才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堂屋地方宽大,可置于屋中;如屋内无地,就置于院中. 吃年夜饭 看春节联欢晚会(6张)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看春节联欢晚会 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古有的习俗,但进入80年代后,由于电视的普及,春节联欢晚会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一道文化“盛宴”,每年全球都有超过十亿人通过电视或者互联网收看春晚.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年年有余(5张)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习俗后来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接神 接神是为新旧年分野,但接神时间亦不太统一.有的子时一到就开始举行仪式,有的到“子正”之时,即午夜零点开始接神,有的则在“子正”之后方接.祭灶后,诸神都回天宫,不理人间俗事,到除夕子时后,即新一年来临时,又降临人间理事.接神的仪式在天地桌前举行,由全家中的最长者主持.因为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至于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带领全家举香在院中按方位接神.如辛未年的“宪书”上指示:“财神正东、福神正南、贵神东北、喜神西南、太岁神西南等”.按方位叩首礼毕后,肃立待香尽,再叩首,最后将香根、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在院中备好的钱粮盆内焚烧,同燃松枝、芝麻秸等.接神时鞭炮齐鸣,气氛极浓烈.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之类的口彩. 另外,有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胡子,身上背黄布袋,装扮财神爷的模样,后面跟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以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等一堆讨吉利的话,直到主人欢欢喜喜地接过财神爷像给他们分些钱,这些人才连声道谢,更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的户家.
正月初一
放爆竹(11张)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正月初一还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别称,意即年、月、日三者的开始.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名贴相互投贺,由此发展出后来的“贺年片”.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压岁钱(17张)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在古代习俗中,元日全家饮屠苏酒,以祛不正之气.制作屠苏酒的方法是: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至元日寅时取起,以酒煎四五沸.古时饮屠苏酒,方法很别致.一般人饮酒,总是从年长者饮起;但是饮屠苏酒却正好相反,是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这种别开生面的饮酒次序,在古代每每令人产生种种感慨,所以给人留有深刻的印象.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正月初二
正月初二(北方地区为正月初三),嫁出去的女儿们便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它反映的情回娘家(15张)意却甚浓,真正的是“礼轻情意重”,它表达了姑娘对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和羊肉.老北京的大商号,这天均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正月初三
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 烧门神纸 旧时初三日夜把年节时的松柏枝及节期所挂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以示年已过完,又要开始营生.俗谚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里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格式:“公元一九九四年岁次甲戌正月初三日当对神前香火前门钉断四方男女赤口贼盗火星一切祸灾归天大吉大利”),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一般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正月初五
财神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 民间有吃饺子的习俗,寓意着招财进宝.按照旧的习惯要吃“水饺子”(北方叫“煮饽饽”)五日,如今有的人家只吃三两天,有的隔一天一吃,然而没有不吃的,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在这一天归宁. 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破五习俗除了以上禁忌外,主要是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传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 送穷 正月初五“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令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此外旧时除夕或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是在这一天开市.
正月初七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送火神(20张)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菜令人长寿. 送火神 在山东半岛,正月初七这天还要“送火神”,孩子们选一根两米左右的木棒,用麦秸将其绑住,这就是所说的“火神”.黄昏时分,在家门口点着“火神”的一端,孩子们抱着“火神”的另一端跑向离家较远的地方,直到燃烧殆尽为止.这个活动寓意于将“火神”送出家门,一年之内家里没有火灾,平平安安.
正月初八
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这一年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顺星 顺星又名祭星.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等天上星斗出齐后,各家都要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金灯”(黄灯花)中国结(16张)并点燃,叫“散灯花儿”,有避除不祥之意.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 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 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正月初十
正月十一
正月十五
元宵节 “腊八 腊八粥
年糕
北方年 饺子
元宵
春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