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自然灾害地理论文 600-1000 不要转载别人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11:39:54
广东自然灾害地理论文 600-1000 不要转载别人的
x|R#˖d?ԛ.ȓ);v뱬ںʮUIF4b 5@d֟rJt~Cn #E}w?|1[gɉTAU:N1F VWW?,9*NөJ-F#d뗿?gyUg.|[oUkL>oVT{ݱj͘;Tx[wJ^d18p]Pwui% ly1Ulobq[u,ۋ-_wS"M纒^ *X 1.Uj19ը?֓3=Ww| `߽d6x;x)"{b|6WN73jwTpEWUa;ު͇1Ա}6mmr":r'UK|[sfEnV4*P#Tg.En1J|+GmU<8qup9dkoOUɿw0+ QHTa&3(oUtV*yMw;޹*@ߋa =`ny\J 9-{zϱ;+Ui,NprIQJ##nWK߈PKuVc\=jGty s@:NܽQ%콮U~xUP "٬9G=X wӲ <ޅsQ7aHɂNa;?ºud1a[;,Ɨb”vVۋ8sSՂ^Y<7RQ}lot%wl[5PVQԎlp^8ѣ[Xj*V|պ,Qם3*: c m&AKƹTY?rw*|~TuXRXč ʜiE7^'7fA[ ` oA/(,΃ P#nW P&.n FedC?{.Pwcs O3BWn'64?:=rm1xM .[WFԍ :XVj4&\>da1J/oCDM/?h.cU6aý2#&.bR0vC>b#Q wg62_Q"3>j6N`iKȩ.R=!<6wKD#jC.&9# ,[̿9sX6?q~ᙱjKōfP$5uB#"a0H Rc(*w>gg~vb!@0~ƽJ_BЉ۪=ѓᓶB>fɌ])P/0|>7<z3q F^.ތ)>&mT1%Z+_Wf1]rXu2|<}]iE, x#, b*uDm'jG[i要 ',NY v|M=)X=zҥoNaʽ3 1ҏ0**y}?Ʀq]%ub y} ΋MDşd{m1Y z995z'nu{v"RO.;_ F>q*L0vSpP) z}Бj^Ku*ZbHnópv#VKJ sPd+ 樶(|sU{A۫;ٖw)#lx@?و])IV] 0mѧs4}avr}̐j!LI;߁$9CحO_uC5֍TRMLa n-~CB xX0Nl6aCRWfAvSe8%HCRKj R32K5c`O"TP.CXWE?bVZ=ΰ#DN^̹:e44&A\$x L{*S%x&|x;Y E<53;NCaa#{ʄsRٖlL}ZMʪ-rS>|d|0Y#Ia=?)m5mgJ%TNՂ?uNAG1c % | a V\ !2]\^ds~.n116tLx;xKF:y a?z ֥'IT P^gxQx {*5'bpEzfEÀLeܩ QX…*14S,bbBZI@1EI8t6bh:֦멄>-m$ TI#ݭ11EFJƋ! ڡ"Ӝ| xs|fK6 Rŀ.Y >ڣgGHLt%0ʋ]ѹqN>Du 3Q4 gnkh}[&v4-4Jxs遑c/|^J@rd;j<$•8 K Q*纭Oc7@/ $1H0  OȘlo%9ARN{7pv«*dHi[w X?UgƋ]BzaV.ֳPSI^9Kݟ%DB$eg7c^,KݏQ~g"ۗjxϺiFf&>8`xOz-ZAG;XB2a(Kl؁t6@!F%}knV^zwَwB1@15bsf.!D 5W~@7ޙ%Z~1-%u g ZM]R+&u5)Oi}aC[xr\l) QM 2 {di4;%š} 51VB 1&GgQM2][b0`sd^3%hQSNtFz&Sǻ~1BOKθ]oA2#s@@(5~j*Vަ-!ޗ}q1㜃M/wt<0l>q-McgB+8&@홁<,]'̋>r&6PÌ Cm3J ?p[IG@_)sK9ԓ a\焧|ԔmT`+:◤(B coxFOUgRn{㢸$FN= {5@lkB(ǎ2Txѹy"a(DQԙ#S~ϸM-Y}< ٲz q;9f )gy? y|gp[rrTq&kAQMĦ#3739ZS5dcCrAʷ*egH26 w!O$ [d~~g&\Lp3A[Fkee"Eo$.8&ɻW$ KSq-d휨Y|1aqً[̲-R\z>ՒdC;V x(ًəuպF§sɜB?,B! cn`B ?O&BJǡ9֍U!Za aDݢQ!5Yz]ؑ+c(JG#%<&˴ƋP9n[uLʄ`R}й9|ŽR 9ӜS:q< tlL/iBVolV\',nHOd$&ŢN%ra_2Afg2Rw@fO+?RgA8_!#uNF|WJ> gyI6[A$@/Bf>nyYڴkͿGU{aY'=f>xwG F'y]QB!@%l&E`^b@,x0j#/.4~+gQpɁ=D YqKc" +TNqS-?ZQIHnS2Mbcuo,9b:;#,|&6U:I|q.anc!/q##X=W_DIJ~ I6H@G\L{ D*uy&wՌ׳ Y)厎>L`]D'nu1]Sn0ċ:EqQQLOF ,dY?L [ ?$l)j"o1>K~n^aZS? Ђ1`SM T2wm|n`ɽ~U8yx!Lb}@P?Wy!)#mjäp+YY7 ͡s4e+KgNx)3p~ ~8mS%afD\٧ՠcsۭ urYIIQ;Y {9a7kPĘxiFN,kz% }Br3 =v7V &?31"W_cca)%ɔGU+!0,,iKR *&!sWe/h'1<4"_ZoN)"R0Jغ!/E22 Ć2Lt^I::-^>ٴjKlLmc4Z.+l)GSP 6 kT0.\%^d3UQr4Ł.=Il H;/2׷ѹx&Q4 YH*R о)UT)/:G hȏfSa~SBaX* ZIׅ-) ]C %~~T( vf-V"њ܈kĤ^1t$# }TIb[n\ X/$m*dcf |=f]l=tΔ3,9)qFآÕ&x&<1#⦜1__l&.u] Nud,8>W\_W8uSr> Bv͕s[N*]b])tH0s)'Ae`bsEK&xu࡜Ht %"BλJr{VYO IX*'xG}mom5\:`F%h7L3#l|%B&%/](2No)U0[S7lKŊeowhDldCD)k$g/`=(WqHƯ7㋩_$HVWߝ~QE٨g.0 gex)I5 $|۳#}?Rs-C K27>׆nI̓ȆO9JZb4ΛnX r\8!إ@CՇN>627%m<'-G7 h0"An`J.C漕swA1,S.LFa/HPw}{?yhQP`aS`DguPiEIu$ /JZQK 91F|FYJ 0Pr7g]Wo *Q532uM#ss&F_膔Ya6rri? M{*AkX/=q}Va}^drn$ 2aږI ʝMtJUMYx v[dS܍cdm>؃'뫫?a?pQZ@0=r;q#]ܒ<(c7ͩk¡<lM}tϛj#86rbwۥwV**1~}Б>'\VU{}Ic0i.fg|n4%y>(n2n1[| ߾'GǞX,5w6,iLo *A>Ipc=i;Gf2H7S}?uỊً܎ ՗&>BC)M`&"W}3>{й9˺fx2YNvQ6?!JߦWW$Ty!'a !8jmiEj+d.~ezrGR.9/ rO$<~e7t%/#Wu״tkvj6O.ʙ+?" y6b _˪Op{i ؑ}씎܍M>GsS$9H#>~-{ /_ Tb1$MӼj)7NjQ*̌E# 31L[k_>`ͤ0LPT|YU6U檻4auO`aIJMs77}!b 8H#HPx gd2i}uJN#~3/{['qBdw=DkSp.#3x8A^ܨ75$m\t,o\

广东自然灾害地理论文 600-1000 不要转载别人的
广东自然灾害地理论文 600-1000 不要转载别人的

广东自然灾害地理论文 600-1000 不要转载别人的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气体,世界每年的排放量达6亿多吨……;估计到下个世纪中叶,地球表面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见这一组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朋友,你有何感想?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到1800万年前森林古猿的出现到现在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向大自然索取,大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更滋长了人类的贪欲.他们在地球上大肆砍伐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污排废…….于是,曾经山青水秀,一片蔚蓝的地球母亲望去已是满目疮痍,污烟瘴气.这怎不叫人寒心呢?
至此,人类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的污染,生态的破坏来换取经济的发展,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我市的木兰溪,在50年代初本是一条清澈见底,鱼虾成群的河流,处处可见嬉水的孩童和淘米洗菜的妇女,但是近年,由于溪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不重视环保和对污水的正确处理,任意地排放废水废渣,致使木兰溪水质变坏,鱼虾绝迹.望着溪面上漂浮着黑色的泡沫和死鸡,死鸭,还有谁敢下河游泳,用河水洗衣作饭呢?河两岸的农民因用了污染的水灌溉庄稼,使庄稼减产…….农民曾多次要求县里主管部门解决污染问题,不知什么原因,一直拖了下来.
木兰溪中的泡沫及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中绝迹的鱼虾何日再归来?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只这些,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的水俣病,痛痛病等等无一不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无知而自掘坟墓.的确,环境问题无时不刻地困绕着整个世界.然而,这一出出悲剧又是谁一手导演的呢?是人类.当灾难再度落到了人类自己身上,到了大自然对人类无休止报复时,人类终于觉醒了,明白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人类如果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对于改造自然理应慎之又慎,又要大刀阔斧,勇于实践和改良,才能控制自然,使自身利益与自然协调发展.
面对我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绝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十分不明智的选择,其治理的代价很高.我们既要加速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的制约,又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倡导同学们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为保护环境,造福后代贡献自己的力量.
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

全部展开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收起

请以广州常见自然灾害为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初中地理主观题目~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9-2-6 23:2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各地区在不同时节可能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火山、寒潮、霜冻、泥石流、台风、洪涝、冻雨、干旱、暴风雪等。人们在适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请以广州的常见自然灾害为主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内容...

全部展开

请以广州常见自然灾害为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初中地理主观题目~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9-2-6 23:2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各地区在不同时节可能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火山、寒潮、霜冻、泥石流、台风、洪涝、冻雨、干旱、暴风雪等。人们在适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请以广州的常见自然灾害为主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内容包含:
⑴分析广州常见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⑵列举广州遭受的自然灾害实例。
⑶广州抵御灾害的措施和实施效果。
⑷自己对广州抵御自然灾害的实施建议和设想。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突出,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400~600字左右。
(注:也可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
1.雪灾
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死亡60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175.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270.8千公顷;倒塌房屋22.3万间,损坏房屋8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
2.缅甸热带风暴
2008年5月2日早晨,热带风暴“纳尔吉斯”在缅甸的海基岛附近登陆,最高时速超过190公里。3日,缅甸政府当天宣布5个省邦为灾区。截至16日,缅甸强热带风暴造成的死亡人数升至77738人。风暴发生的地区位于缅甸人口稠密区,占了国家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加之当地建筑抗风能力薄弱,多为竹木等结构,因而造成非常惨重损失。
3. 5·12中国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受灾。截至22日10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截至目前,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收起

请以广州常见自然灾害为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初中地理主观题目~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9-2-6 23:2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各地区在不同时节可能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火山、寒潮、霜冻、泥石流、台风、洪涝、冻雨、干旱、暴风雪等。人们在适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请以广州的常见自然灾害为主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内容包...

全部展开

请以广州常见自然灾害为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初中地理主观题目~
悬赏分:10 - 解决时间:2009-2-6 23:22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为频繁的国家。各地区在不同时节可能遭受不同自然灾害的侵袭。如地震、火山、寒潮、霜冻、泥石流、台风、洪涝、冻雨、干旱、暴风雪等。人们在适应、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请以广州的常见自然灾害为主题,写一篇科技调查论文。内容包含:
⑴分析广州常见自然灾害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⑵列举广州遭受的自然灾害实例。
⑶广州抵御灾害的措施和实施效果。
⑷自己对广州抵御自然灾害的实施建议和设想。
要求:观点鲜明,主题突出,立意准确,言之有理。字数在400~600字左右。
(注:也可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提交作品)
1.雪灾
2008年1月10日起中国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19个省级行政区均受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影响,死亡60人;失踪2人,紧急转移安置175.9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7270.8千公顷;倒塌房屋22.3万间,损坏房屋86.2万间;直接经济损失537.9亿元。其中湖南、湖北、贵州、广西、江西、安徽等6省、区受灾最为严重。
2.缅甸热带风暴
2008年5月2日早晨,热带风暴“纳尔吉斯”在缅甸的海基岛附近登陆,最高时速超过190公里。3日,缅甸政府当天宣布5个省邦为灾区。截至16日,缅甸强热带风暴造成的死亡人数升至77738人。风暴发生的地区位于缅甸人口稠密区,占了国家总人口的将近三分之一,加之当地建筑抗风能力薄弱,多为竹木等结构,因而造成非常惨重损失。
3. 5·12中国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造成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山西、贵州、湖北8省市不同程度受灾。截至22日10时,四川汶川8级地震已造成截至目前,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127人遇难,373612人受伤,失踪17918人,累计受灾人数4571.0965万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