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虫和害虫生活环境和特征蝉蛾、蜻蜓、蜜蜂、蚊子、蝗虫、蚱蜢的生活环境和特征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7:15:41
益虫和害虫生活环境和特征蝉蛾、蜻蜓、蜜蜂、蚊子、蝗虫、蚱蜢的生活环境和特征
x|rYQ2DR*jͦ@ŮR(6SJ\ \Eb5Oč&~NHyݥ^ɮS7qӉzs箵X^; q: 3oPxI&s sy-)Ƥqe&TCM>3._R'+C8`T.hCE4gHa\!3͒M!Ijq_Iaf4O.1ykY3&Ӕ2߅ɔ ?Jnkmܩ[IPTÜ^a_ͯxIPjR Hl[jF'eyǭ^C+7n;T4{Ȉ{z{ [Sj{0C(, >T;I9 zS{'FYzy267f"uNBiAism#&O1)D0}7Sr8.'hCwv׳4U͐7\Na.yk/GUyiTeŐS5yܡIފ>L{~ldI<;܉;gYYAOWɹ?PWf"#Ql3[^U4d,r?o{MY T E bij=z|я\?q7svܮe'N?.ЁrPW].d{~MqOja0*ay՗[*&64`H[/D @zP`dbp0b[jL6na$uX:d-±[ucPM #h-*=X-tùߑe(F適nih@.aFp,)DܭH'ܖKʗiݸtSm}zI"sHD'[;udo 3U3lԘE٬86`3`կ-l<4μ˲3ogW3WCkǀiGlb)7|RXS UPԬP"Yv^]E]ouUA}3ٳgTYr4d^o 63R޿˻>z:;wAi#yB;|MܐW4Q3Ok ˸1o9I8b5U:MxHK"h,y8`Ӯd+SGC) :˔[}R[ZZ/f3uV! x^Jh/VrѼ֝B!7 vjI#2ÔpɚBQ#;b݁(gpEn: J;ͨ{ `hb(|c7dQ-bvU gq!U,M!h1dM𘌘opZ VaMRiHVϨW E-1Y>7o?eۥ'/uNnU|'8,^o_uΞ[ynԨN\5_Æ˧+@.Yל)|E\ ?%.@S.b &k>|)y^ܽs,uV;^ջ ~rKoزۏ8MI.3. \+ޕ :C>,Q(@D@|O>}: >h3.̒oXC=y>O)ɜkد[R? v ݝ"O$""t}!,NRejW?DSCHjK'_߽7{ M8 fb@E !>t9wc1 )#tq{_iH#gy[::4m 1t܉b4W^z!bL6',&{ȺmêR@0wd.Xo\Evl+1>6>PtD`#9[Jjq1/WϨd˻;,XT+E -%;n>7]>26ө|rn,5DSrs#8DKmf#%IA6FtFEЁ!sY zg#XxN74Vd3["AVW6m9_Srt54.yxws~R\q#yfp`f OȄ icՃIFS\ ºYF?jB^DаUOpo#)}C&:LZx 0luadTBC)w:Pq(ۇG^x -Mz( `Ǒ$@=qo߁@VdMqoBPD<>蓏@Cb!ܕ%ǏkA6!s7ێ%P.Y.W&+ p8.K9Yd >8ufR⤶D`!7 2-O/1b!P>-Sk$U 1([2E2]SBK/R;@[ISSsB:nfҤiKf,sޚl\6nOv0ڸ aa͏ Ki938춎,yKH@9 6+ގ$%o2a7UX > uƒf 嫍 +^/N9u,=}Ԣʉ }-PZ՟Hu$^)eӿ@._96.ERq)Ɲ캛MYSw'#zRm<0֬L8x&,DAD1rJ1r> !̶M k71D+(z;0TrR!Vȶ^CF0f#Z"y0#JZ*rpܳ_zMeȦl@xj6ÁɔhՊ╽/4gEs~EȚ/k=H&,Y̸pK,I$Vf`*4C|K$:h%z9u TzO2Bp)aP"(ބ9wBɈñ=hJ# vOAd0RS~{nqǺ3ȹYXwo煅/uBZ'pK>*a[K7ݙp~^U'&O>уRy~͛Ʋ6KmN-x)>-xJhGq R G<RӒTJ(WôO$T~»+ iٛ =B cQm9?(!TRTtPLSTt1@|~R(âncq'3z&s!{F.(,'%~jRnYvoODdw2oc!srnzO GorGZqLؕw5='v(nn]_j]7J·氅~2ý8,>wo,h]$@s\Hy [q"DKs7؞cZe'ۿ|XxhzAY&manմxNT_J_yX9mdS?|X9oxL_ ¾B@Lp^i+E>ehCM"ɴ 3 k@^~W~*nkUG앜 JWh%II칭^LL6 v~ 4O>/ .H?wLk^C6t:%:CBFr&KHi;Bq>"5vOcŐ lc.ڭ0pJgGքq̃leT!m?D3&vBM AX'R>]4ge V[<: Yߗ ,ֆ< pR\1mxŔMmW#YXu/ ԭM6B:g0 8˽ʹiWo*ElF+ϊR8v86etALZL6Aq_|6cIv;ّ>BQz.yYCv~8]FE4wug2,Ot_16M,*.@|{wN,$Vč;M64r\b ׶!𣕥Gך̩#G>mM.5/]`@dAz n?ޜ=;"FM䃬z!E$(RZ[`WҞ%/!t(OfS`WiA˯~xW/IS.Bz-Bc*~Gxxzdqt`]9JCLwxpb@R%=<uȟ/nh^/Ya۰6w.؁"*>Ԭ% 1~Xʋ9Kn{ ]Lmv4P˷3 ~́hIiQtWYs7+ [-^̛rmcZM/yAq~פvf3{#^qK!.3#-s*؀cd;״edv}M[%`''^!OR6[ɶ @Y!xLФPw{0K8%m.- /ݫŤ)-/Y@5ֆ@{>Y#}c)6z(gl ]6lioC,<@ԖvaQTɴ_Sj+.ҳá9 ^#o IC;6yüjULk i6J06sgy=wɩ̭~B<lr#?zݝqYHB3]bd+U<]r- WB,?$~zo~(l. k9l/50svF2+iܝ' '2z{^̜K/pB2W ;5L2)L J^Mu@IѬ\w͕'{‡<.dYY~ a5M[oW"#7Xӗɷ^E'tu-|l(N_9Ժn*hxsYӒ a/ȇ)nO%m 9<;燘g~Տ;^jvh€үB$2+b"łRzk`r;ģؽHeIbHX쾽AC_5>l;JGO6yBX4YncgP}|Y X'FI8Fл+.:m_Đ䘠?"⍫ZJh/VH.m$_Ęk*<=cñT~Db sϯ>h܇__`XPqPװHgyp)ՕcX=x"o;N ҃Oxh&cu k:XHm-8};%m^ RCVx L%?lC.g 'b,|Lx֜a>kw,,V>ﶙ\eA0<> Gd .-i>lion$ڇt2(h͟9[6!AY~ b V񝕦){'`p%$OC -'zXe jʜ=P z|eŵ*N޸G'lIUH8lij<1]k9&ó9 V@ |ϏnxاڸntWo8M}ɻٍ0E(YR!GMN@JR]K-.5%kvX*uCGJ:2cCs !hտҟ+~9/=)-HrwmΊ  "@I֧,9 F4CV%Y&ɡ-]R򺂣^[z$ W#l9+P`5NIM?յO=6t}gSn^GSvv1b!,ҁRpϽ+sّyq/.&UBmӈx}&0FҎ ˔IDC9ם D72C:}?_ ?4 OG\/'{Tm n§ц4kz<>{ $@׳Γ A66qʹ *OJν^֣)r=wfQMX6quٞV[ 0YVWﯠ2'P Ǿ0\RAc} cuaEDr p1]sR7&39 8/IćwuJ_xZvx( *eaC1_Qo  ab` ?8зfV-aI^H(I"a;,{'o)(n;,~N=sK褉$7OJA15&[g<>rըHސH6YJi$d-|]*yh5뭚cr~Woȿi

益虫和害虫生活环境和特征蝉蛾、蜻蜓、蜜蜂、蚊子、蝗虫、蚱蜢的生活环境和特征
益虫和害虫生活环境和特征
蝉蛾、蜻蜓、蜜蜂、蚊子、蝗虫、蚱蜢的生活环境和特征

益虫和害虫生活环境和特征蝉蛾、蜻蜓、蜜蜂、蚊子、蝗虫、蚱蜢的生活环境和特征

  俗称“知了”.一种昆虫,同翅目,蝉科.多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寒带较少见.蝉的幼虫期叫蝉猴、知了猴或蝉龟.最大的蝉体长4~4.8厘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树上叫声响亮,用针刺口器吸取树汁,幼虫栖息土中,吸取树根液汁,对树木有害.蝉蜕下的壳可以做药材.
  蝉是一种较大的吸食植物的昆虫,通常大约有四五公分长.它们象针一样中空的嘴里可以刺入树体,吸食树液.蝉也有不同的种类,它们的形状相似而颜色各异.蝉的两眼中间有三个不太敏感的眼点,两翼上简单地分布着起支撑作用的细管.这些都是古老的昆虫种群的原始特征.
  蝉的家族中的高音歌手是一种被称作“双鼓手”的蝉.它的身体两侧有大大的环形发声器官,身体的中部是可以内外开合的圆盘.圆盘开合的速度很快,抖动的蝉鸣就是由此发出的.这种声音缺少变化,不过要比丛林金丝雀的叫声大得多.
  蝉的蛹在地下度过它一生的头两三年,或许更长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它吸食树木根部的液体.然后在某一天破土而出,凭着生存的本能找到一棵树爬上去.蝉蛹经过几年缓慢的生长,作为一个能量的储存体爬出地面.它用来挖洞的前爪还可以用以攀援.
  当蝉蛹的背上出现一条黑色的裂缝时,蜕皮的过程就开始了.蜕皮是由一种激素控制的.蝉蛹的前腿呈勾状,这样,当成虫从空壳中出来时,它就可以牢牢地挂在树上.蝉蛹必须垂直面对树身,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是为了成虫两翅的正常发育,否则翅膀就会发育畸形.蝉将蛹的外壳作为基础,慢慢地自行解脱,就象从一副盔甲中爬出来.整个过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
  当蝉的上半身获得自由以后,它又倒挂着使其双翼展开.在这个阶段,蝉的双翼很软,它们通过其中的体液管使之展开.体液管由液体压力而使双翼伸开.当液体被抽回蝉体内时,展开的双翼就已经变硬了.如果在一只蝉双翼展开的过程中受到了干扰,这只蝉将终生残废,也许根本无法飞行.
  蛾
  昆虫,种类很多,形状略似蝴蝶,但腹部短粗,静止时双翅平伸,常在夜间活动,有趋光性.幼虫一般称毛虫,多为农业害虫.
  绝大多数在夜间飞行的昆虫,约150,000多种,与蝴蝶、弄蝶组成鳞翅目(Lepidoptera).
  体大小悬殊,翅展从约4公厘至将近30公分(0.16吋至1呎左右).适应力强,除两极外到处皆有.翅、体和足均覆以一触即落的粉末状鳞片.相较於蝴蝶,蛾体比蝶粗壮,色暗.蛾也有羽状或粗的触角.休止时翅像帐篷一样折叠覆盖身体,或包覆整个身体,或向两侧伸展,而蝴蝶则把翅折叠与背垂直.
  生活周期与鳞翅目其他种类相似,分为4期,即卵、幼虫、蛹和成虫.多数种类的幼虫和成虫吃植物.尤其幼虫最会破坏观赏树和灌木,甚至许多重要经济植物.蛾类幼虫中为害最烈的是螟铃(bollworm)和尺蠖(measuring worm).有些蛾(尤其是谷蛾科〔Tinidae〕的衣绒)吃毛皮、丝和羽毛.
  较有名的蛾科包括:麦蛾科(Gelechiidae),危害棉花、玉米、番茄和其他作物的螟铃就属於此科;卷蛾科(Tortricidae),卷蛾是森林害虫;毒蛾科(Lymantriidae),包括毒蛾以及森林害虫舞毒蛾;灯蛾科(Arctiidae)的灯蛾有许多颜色鲜艳的热带种;小卷蛾科(Olethreutidae)包括几种有害的种类,如苹果小卷蛾和梨木食心虫;夜蛾科(Noctuidae),包括夜蛾,是鳞翅类(21,000种)最大的科;天蚕蛾科(Saturniidae),即大桑蚕,包括最大的蛾;尺蛾科(Geometridae)包括尺蠖蛾、波蛾、凤蛾和地毯尺蛾.
  蜻蜓 (Dragonfly)多彩昆虫的一种,四个大翅膀是其最明显的特徵.出现在泥盆纪时期.到了石炭记时期,出现翅距超过七十公分长的种类.它们至今仍可见,而在交配时,通常一前一后地飞行.它们将卵产在水中,而幼虫有鳃状构造用以辅助呼吸.
  蜻蜓(拼音:qingting,英文名:Dragonfly)
  可分为蜻蜓类的差翅亚目和豆娘类的束翅亚目,另有将日本大绿和在印度发现的一种蜻蜓等仅二种划为间翅亚目的.大型昆虫,也是有翅亚纲里的最原始的昆虫.翅发达,前后翅等长而狭;头部可灵活转动,触角短,复眼发达,有三个单眼,咀嚼式口器强大有力.雄虫交配器位于腹部二、三节腹板上.不完全变态,幼虫“水虿”生活在水中,用极发达的脸盖捕食.无论成虫还是幼虫均为肉食性,多食害虫.约有5000余种,在我国约300种,最常见的蜻蜓有3种:碧伟蜓、黄蜓和豆娘,这3种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个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一般体型较大,翅长而窄,膜质,网状翅脉极为清晰,飞行能力很强,每秒钟可达10米,既可突然回转,又可直入云霄,有时还能后退飞行.休息时,双翅平展两侧,或直立于背上.前翅和后翅不相似,后翅常大于前翅.翅的前缘,近翅顶处,各有1个翅痣,呈长方形或方形,可保持翅的震动规律性,并可防止因震颤而折伤.头部能灵活转动,复眼1对,较大,约占头部的1/2,约由28000多只小眼组成,是世界上“眼睛”最多的动物.视觉极为灵敏,单眼3个;触角1对,细而较短;咀嚼式口器.腹部细长、扁形或呈圆筒形,末端有肛附器.足细而弱,上有钩刺,可在空中飞行时捕捉害虫.下雨前喜低空往返飞行.雌雄交尾也在空中进行.多数雌虫在水面飞行时,分多次将卵“点”在水中,也有的将腹部插入浅水中将卵产于水底.稚虫水虿,在水中用直肠气管鳃呼吸.一般要经11次以上蜕皮,需时2年或2年以上才沿水草爬出水面,再经最后蜕皮羽化为成虫.稚虫在水中可以捕食孑孓或其他小型动物,有时同类也相残食.成虫除能大量捕食蚊、蝇外,有的还能捕食蝶、蛾、蜂等害虫,实为益虫.
  常见的蜻蜓如蓝面蜓多分布于浙江、四川等省;长痣绿蜓分布在华北一带;黄蜻全国多省有分布;玉带蜻仅产于我国,主要分布于北京、江苏和福建等省市.
  蜻蜓飞得很快,有些飞行时速可达100公里,而它又能在空中短暂停身不动.它飞行前进时不能灵活改变方向,要定住身体然后转向.在休息时翅膀仍旧外伸,即不能折叠翅膀,所以停留的地方要有相当的空间,多半在枝头或叶顶.
  蜻蜓的交配也在飞行中进行.雄蜻蜓用腹部末端的钩状物抓紧雌蜻蜓的颈部;雌蜻蜓腹部由下向前弯,把生殖孔接到雄蜻蜓腹部第二节下面的贮存精子器官,而后雄蜻蜓进行授精.蜻蜓为什么用尾巴点水?蜻蜓和其他许多昆虫都不一样,它的卵是在水里孵化的,幼虫也在水里生活,所以们它点水实际上是在产卵.雌蜻蜓产卵到水里面,多数是在飞翔时用尾部碰水面,把卵排出.我们常见的所谓“蜻蜓点水”,就是它产卵时的表演.
  蜜蜂 英文名:Bee Honeybee
  昆虫纲膜翅目蜜蜂总科的通称.有产蜜价值并广泛饲养的主要是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和中华蜜蜂(或称东方蜜蜂)(Apis cerana).有前胸背板不达翅基片,体被分枝或羽状毛,后足常特化为采集花粉的构造的蜂类.成虫体被绒毛,足或腹部具由长毛组成的采集花粉器官.口器嚼吸式,是昆虫中独有的特征.全变态.全世界已知约1.5万种,中国已知约1000种 .有不少种类的产物或行为与医学(如蜂蜜、王浆)、农业( 如作物传粉 )、工业( 如蜂蜡、蜂胶)有密切关系,它们被称为资源昆虫.
  蜜蜂总科共有8个科∶1. 分舌蜂科(Colletidae),是较原始的类群,黄蜂状,有5或6个亚科,约45属3,000种;2. 地花蜂科(Andrenidae),体型中等且独栖的地花蜂,包括一些寄生种;3. 集蜂科(Halictidae, 地花蜂或打洞蜂),某些种会被汗液吸引,故又称汗蜂,最著名的汗蜂是Dialictus zephyrus; 4. Oxaeidae科,一种体型大、飞行速度快的蜜蜂,构造类似地花蜂科的蜜蜂;5. 准蜜蜂科(Melittidae),介於低等与高等间的一种过渡蜂;6. 切叶蜂科(Megachilidae, 切叶蜂、泥匠蜂),以其精巧的筑巢结构而著名;7. Anthophoridae科(包括木匠蜂和布谷蜂),有3个亚科的大科,曾一度被认为是蜜蜂科的一个亚科;8. 蜜蜂科(Apidae),包括熊蜂、挖地蜂或地花蜂.
  【生活习性】
  蜂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家养蜜蜂一年繁育若干代,野生蜜蜂一年繁育1~3代不等.以老熟幼虫、蛹或成虫越冬 . 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蜜蜂以植物的花粉和花蜜为食.食性可分为3类 :①多食性,即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如意蜂和中蜂.② 寡食性,即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如苜蓿准蜂.③单食性,即仅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如矢车菊花地蜂.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而切叶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
  蚊子
  蚊子的平均寿命不长,雌性为3-100天,雄性为10-20天.
  蚊子有雌雄之分,雄蚊触角呈丝状,触角毛一般比雌蚊浓密.它们的食物都是花蜜和植物汁液.雌蚊需要叮咬动物以吸食血液来促进内卵的成熟.
  蚊子的唾液中有一种具有舒张血管和抗凝血作用的物质,它使血液更容易汇流到被叮咬处.蚊子唾液中的物质,让被叮咬者的皮肤出现起包和发痒症状.
  蚊子每次叮咬吸吮大约五千分之一毫升的鲜血,每次饱餐一顿之后,蚊子通常是在出生地2公里范围内活动,不过最远情动距离可达180公里.
  每只雌蚊子一生产卵总数约为1000-3000个,它们一般把卵子产于水面,两天后孵化成为水生的幼虫——孑孓.孑孓以水中的藻类为食,它们经历4次脱皮后才成长为蛹,漂浮在水面上,最终蛹表皮破裂,幼蚊诞生.
  蚊子的生活史包括卵、幼虫、蛹、成虫4部分,一般卵1-2天,幼虫期5-7天,蛹2-3天,成虫羽化至吸血产卵3-7天,整个世代1-2周左右.
  吸血习性:
  蚊也是通过吸血传播疾病的,了解蚊的吸血习性能察知其与疾病的关系.
  只有雌蚊才吸血,雄性不会吸血.雌蚊必须吸血其卵巢才能发育,繁衍后代.雌蚊多在羽化后2-3天开始吸血,温、湿度,光照等多种因素可影响蚊的吸血活动.气温在10°C以上时开始吸血;一般伊蚊多在白天吸血,按蚊、库蚊多在夜晚吸血;有的偏嗜人血,有的蚊则爱吸家畜的血,但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故蚊可传播人兽共患病.
  栖息习性:
  掌握蚊的栖息习性是制定灭蚊措施的依据.
  蚊羽化后和吸血后均须寻找地方栖息,一般讲蚊喜欢在隐蔽、阴暗和通风不良的地方栖息,如屋内多在床下、柜后、门后,墙缝以及畜舍、地下室等,室外多在草丛、山洞、地窖、桥洞、石缝等处.
  据吸血后栖息习性不同把蚊分为以下三种:家栖型:如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半家栖型:如中华按蚊、日月潭按蚊等吸血后有些在室内,有些到室外栖息.野栖型:如大劣按蚊、白纹伊蚊等吸血后要飞到室外消化胃内的血液.
  蚊子主要的危害是传播疾病.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在地球上,再没有哪种动物比蚊子对人类有更大的危害.
  疟疾这种病是由疟蚊传染的. 疟疾又称瘴气.据1935年卫生署的调查,在瘴气盛行的区域里,居民血液内有疟原虫的占50%,患恶性疟疾的占72%.1936年江苏皋县因患疟疾死亡二万人左右,1876年开凿巴拿马运河时曾因黄热病及疟原死了无数的工人,以致1889年不得已而停工.后经昆虫学家解决了蚊子的问题才得以继续完成运河工程.1930年远东热带病医学会的报告指出:泰国每年死于虎口约50人,而死于疟疾者达五万人.
  蝗虫(grasshopper)又名“蚱蜢”、“草螟”、“ 蚱蚂”、“ 蚂蚱”.
  蝗科(Acrididae)与螽斯科(Tettigoniidae)昆虫.栖息在各种场所,在热带森林低洼地、半乾旱区和草原最多.头部触角、触须、腹部的尾须以及腿上的感受器都可感受触觉.味觉器在口内,触角上有嗅觉器.第一腹节的两侧或前足胫节的基部有鼓膜司听觉.复眼司视觉,单眼感光.草食性,少数种是作物的重要害虫.后足腿节粗壮,适於跳跃.雄虫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的音锉摩擦前翅的隆起脉而发音.有的种类飞行时也能发音.有的栖所特异,如南美的Marellia remipes在漂浮植物上度过大半生,能游泳,产卵於水生植物上.蝗虫一般大型,某些种类(如南美的巴西排点褐蝗〔Tropidacris latriellei〕)长度超过11公分.有的地区以蝗虫为食品.天敌有鸟、蛙和蛇.
  特征:通常为绿色、 褐色或黑色,头大,触角短;前胸背板坚硬, 像马鞍似 的向左右延伸到两侧,中、后胸愈合不能活动.脚发达,尤其后腿的肌肉强劲有力,外骨骼坚硬,使它成为跳跃专家,胫骨还有尖锐的锯刺,是有效的防卫武器,产卵器没有明显的突出,是和螽斯最大的分别.
  蝗虫的头部除有触角外,还有一对复眼,这是主要的视觉器官.同时,还有3个单眼,仅能够感光.头部下方有一个口器,是蝗虫的取食器官.蝗虫的口器是由上唇(1片)、上颚(1对)、舌(1片)、下颚(1对)、下唇(1片)组成的.它的上颚很坚硬,适于咀嚼,因此这种口器叫做咀嚼式口器.
  在蝗虫腹部第一节的两侧,有一对半月形的薄膜,是蝗虫的听觉器官.在左右两侧排列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就是气门.从中胸到腹部第8节,每一个体节都有一对气门,共有10对.每个气门都向内连通着气管(下图).在蝗虫体内有粗细不等的纵横相连的气管,气管一再分支,最后由微细的分支与各细胞发生联系,进行呼吸作用.因此,气门是气体出入蝗虫身体的门户.
  食性:喜欢吃肥厚的叶子,如甘薯、空心菜等.
  变态:不完全变态.
  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
  交尾后的雌蝗虫把产卵管插入 10cm 深的土中,再产下约50粒的卵.
  产卵时,雌虫会分泌白色的物质形成圆筒形栓状物,然后再把卵粒产下.
  蝗虫的发育过程比较复杂(下图).它的一生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刚由卵孵出的幼虫没有翅,能够跳跃,叫做跳蝻.跳蝻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与成虫相似,只是身体较小,生殖器官没有发育成熟,因此又叫若虫.若虫逐渐长大,当受到外骨骼的限制不能再长大时,就脱掉原来的外骨胳,这叫蜕皮.若虫一生要蜕皮5次.由卵孵化到第一次蜕皮,是1龄,以后每蜕皮一次,增加1龄.3龄以后,翅芽显著.5龄以后,变成能飞的成虫.可见,蝗虫的个体发育过程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像这样的发育过程,叫做不完全变态. 昆虫由受精卵发育到成虫,并且能够产生后代的整个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蝗虫在我国有的地区一年能够发生夏蝗和秋蝗两代,因此有两个世代.
  这是已发育19天的卵;在24℃左右, 蝗虫的卵约21天即可孵化. 孵化的若虫自土中匐匍而出,此时其外形和成虫很像,只是没有翅,体色较淡.幼虫在最初的一、二龄长得更像成虫,但头部和身体不成比例.到了三龄长出翅芽,这是四龄翅芽已很明显了.五龄时若虫已将老熟再取食数日就会爬到植物上,身体悬垂而下,静待一 段时间,成虫即羽化而出.
  形态及生活习性: 蝗虫的成虫及幼虫均能以其发达的咀嚼式口器嚼食植物的茎、叶.
  蝗虫善飞善跳,头部的一对触角是嗅觉和触觉合一的器官.它的咀嚼式口器有一对带齿的发达大颚,能咬断植物的茎叶.它后足强大,跳跃时主要依靠后足.蝗虫飞翔时,后翅起主要作用,静止时前翅覆盖在后翅上保护作用.雌虫的腹部末端有坚强的“产卵器”,能插入土中产卵,蝗虫产卵场所大都是湿润的河岸、湖滨及山麓和田埂.每30~60个卵成一块.从卵中孵出而未成熟的蝗虫叫“蝻”,需蜕5次皮才能发育为成虫.雨过天晴,可促使虫卵大量孵化.蝗虫还具有惊人的飞翔能力,可连续飞行1~3天.蝗虫飞过时,群蝗振翅的声音响得惊人,就像海洋中的暴风呼啸
  .
  成虫的后脚腿节具有一列相当于弹器的乳头状突起,前翅径脉基部有相当于弦器的粗脉,二者摩擦时,振动翅的震区便可发出声音,这就是它们的发音器.蝗虫的听器也很特别,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侧方.
  蝗虫俗称“蚱蜢”,台语称之为“草螟仔”.它们的生活史是卵→若虫(幼虫)→ 成虫,属不完全变态.具咀嚼式器,为植食性昆虫.大部分不太挑食,在野外草丛中,常看到它正一口一口的啃食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它的触角没有螽斯那么长,呈短鞭状,但拥有强而有力的后腿,可利用弹跳来避开天敌.有时可看到两只蝗虫雄上雌下的结婚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