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2:33:54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x}n3IޫэIpj3 c`q_%qIQHQ7w]W 8zXN;[O WrzJ1?tOp?y?bx ͯ5JmETM?QuH$7bjvmT:k,ptEc}5Rp3Bu;3~7;ZbizU7džMvϼ<ᙐ&MNfp<[,??np/,ᖮq Qop5p[ACU\o!z`XU|t1GY {dTҘcB1".k Xy/Iܻ-Fm 귘#C'7=8*nXv+DFrws\Ŏ{2*ONÂgT[.;`f288nZ09Z׽e'8e9JǏ>P@^W.jC>uɧw8bRGqe}Z& E5¾uܐOwJ|%VO0hsBD1$ l_q!n q?v.鸾=n(y7: Lg8wrq9,g}w7¬nktc=7 aݜWɭPP^nde vm[gTHb͍ U;ra J6OQ1AwuC}2°D7_x\*t BC\ 5O<#$Ured=FޖUʌ%.Dlq:\W u1BQYK1U1Mٸ{\ASbK=j H>Wj,˭G}Kq Tq?EZ$u)>^_z}uknʥ;N~?; RAKoe,`&Sfa{^6PVUPR+la|t`tN>r*}on?a![f.OfD7hZ+@p@r;5lWlz c ~J+],=LhTqw;ՠ&fҽ>C*WZ~/;rt%nq5EVgw J􊮆Q@ 2e:׍6 ,;N\l'2VpvB@is=MɡfS\bHΓHJ@WܩPp\_"`!>:2qW *rӥߙD92n@ڃ8|P7ZjӭZ+EQcۇsQxvХg8a}ʫo,LsЀꉌ} ޴75a|aex㱎'K[nq_p3M^+K gy@1U9n >D{X PWPoWDȑSX9.pW$\gi@BxՏ\)\~B Z_TG ;1q-Sv{R[HaCPRx V%:Q;J1Qh_q*a8Gv)>@ÑQnxi/ޡQQ;.*g0c rW9h֗os@d?y3\PCX*@x뇵^S ,<hQL [?\8{5۝;UxLumJxTERK]psH F^~.Db5Q w;39Xf / C$+19|%V.+~_Q0M8k?4AWI(lGuEֵ o. t?)\ 6ޖE%9o`n2{5ب9ޫb͛*v=}|::\㕩P[@42 mXX~U9FB\2|uS(+{lpx ~ Pe0 ]^Zt;xgCYSƈ@Vdt_ xH_ʟ Kq;} 7qZ@np K+B*M#p'O{Ǐ;P"3qf0PUe`NECz&)%dQ%L暉+I PCo| {oSA$bĒ>Mab Cp%> 0{&UÀw&֌Kv "$wz]96a1|pSO(3r.(;ʀ9Fee`0rMc-zaVryOx92zͬW6ue#n@.nAl#{ѱoD!|K'wk 'rUFɻ[djZ1 _#w# }gINgdU ?i0٬$ǜ)A0 -7..EyJQ!!qa)BMR+Kb j/+>4`զN ޏktRy(ɴ.ˇ}Es^4}R>4Z0θc|O(AO`]o_su ;Y}="TEj53!mFwLuM#!O_ġK28 Y O;UNr6 v4΄%2%׭1Զ},Sb[gz1RVS؆KT~8_O̽z{)dfI&©d'֯͂svoqI*sg@w 4hxb 9L`Ȋ% wIu9D,3ĐxCR5# 3`޾c5<8Bxӳ c{" O?J*$Vq@ŇЄɜGUMmJLѰ7^0C + ]HWz/LCsVZJ{YUf'FC7^aAcB$ H@,jr_. +ܷKlCgW8!ZoGXUKѹ$>o60#8vXD^C*&+Q^dj3 vV)?p+p]*7T:HB06V~X |<|3gdnݜP+ɒca-bT@>bR۽P + 0iB by9qURW'`[T$ۃeNIفX2Ⴞ[Id#a*H"xjR^acD |#׀I@TЇj?Iot0YT |/m-0Aad%8(aJQy{}>;'zH.Nt; QXo R1Xl.̣gʤݷyvx9pkjA6ܥ>MahJ@פ4R!]4Q⧘i _6\CwLONɏ ۄjtxkӅY86f^"lҭw|)Mx{Х*[Y\z_@ bHM'SJHA#W޸ |'r܃o{H7YÛd2Lb׵8 rR&ILP Z$|<L7XY3 Py*@wXX &êI8Ӓ3b3XsVYKxq6Q\0A~͍h $KBo4LTP&7d4 }MJΑ,T#XxD*ͽ#܏=97Lu;iS93n RWb]`*)t$T gt%LC"1_I6R8 (@rF]D'a9BxZrm(cbt{3!!eP:rFm7τXs`v̛xwuD^MO иEr؎W ՟UWD0cLpy0[lԍN![b-24V>LfU!_nldJu<]J:g{&ݶ7 x5ՋKo~U!fu3=j: $nRy%uq.nܶᐗS6OƔ]oX"]=S982e'&8l$Wł0,wG>8 bv \BY30.FYҴ?4\d)@CM҇v{?uA^sopa[p*ۃ^T C*td-Ѧa B/>sOA=GPް@Xj1m$vބ$}aP en/X8Oŀ^L2;_;ɥY UBbi5*b|| ^$5k˹*5_Mf=A) ggu)3X.MZjM9u#cL^&PJ}S 2qEu^KM'K[UItKk8v s_%T<˜C7)PԠ?Şs 's0Mx.L[.i9G1L68o׌n]6G 2=:xAJ3Da3PچGs̸\r jT<~wwGuX/ORHlx%ф1Qֽ2eF55ױ/*҂C/=es7g}+[hIVJ_Y"N5%!>'h>nXo.u{ >\`VUoJ_D?찱WŖ,w^ g NKL]tmP B^<IF_EwS' 拗YI+N[}$g6i+{3X[ JεW{amdx}ܷ7 Di 6R=5(t eyY8Jtt..8zZ6W|1oWk:{yt7کZT HTD>KĊ)LfB__z M!Hd"M LL{UU8J@M5<>u/+tY'තyU~;>GǬg_Cl҄ŢJN~Y72kt+EIziIB̼ؽn&GD_w]N8A X!ʛ$ɝSb$+K7x! `-@KrɈ#Zt R"^B5v%>֯]HRh&PqnS4'4h99I f⸻8yU|fju=85|7Uc1Ce"LOфKC^j\GabR,I#%~m㇡ӳݜ iQPXo-YlyQ6 zO}1FKFD3r6Ƿ|a/ŕr&scc[ER$U&3´dA2ielq}OD^b8"i])` ^ls/љ^ƭ55N @JlX؀d e5S91iY2jTCk Vm;CoB~@:]d+W(}~Np{q\㶇)v2 BY@F\WrIJw41k139Yg/w_zB&c/ALK5h [mQtd''DJ3oqBp2 7bxN}o̘ S% 8lk/uOE ?"ĺ@0ZפDD☎;j$ ~~Sv"7,wYb a沮 uMqFnN1ku$,OCRs]5L_ *9G\LyWb*%SKԗbR!ITʩ3qAl-ɾa%ΥlTPቐLnRp\* J0!3uN(%lXU, B(E~O bO 2KZ%)0r\_w vooMF1k0˒!#~ũ+n]TFeF۵KBvW_tLmVeZn HLhL:2Rv޺ج-<B6/?W4RhǼGs>䨶 r "St;֞qDG[!L 2j/ٯeA& tԮYF9]I1N)`'4 t8@n{pbQMWwKYΝߙ@fӔ#)"T]Oo+[ WZaK&1WK:'ĝ:1~ =VU}uEaLCʰǘ(FO=S;Szʦ 6˔;#_IZ0w'~*֭1sƅ!i2oђԍ5in{-G1_tfOHK:"k¯CA~ׅ̐3mԣO| jTg_o^Qa(z33/3 $|4ݮa kmr'ITŵ-P>m!F$J1ue r3Ub=i)V9MjPI[X2i2 'Vg~_%q3zv /^20pĪ46U\K>vcSwvp-`Vfءn2<]C'ovNb.Eoji Nb̬"mo24$zP0#|.5y+8\rʯFzHZ./ :a1ָ:Ak}bFf  >OR#9 ZAG*ղ嫜޼NW5<ք]5z$+ՃUn!meЀyۊ&߄n$A3%O!S̞ڋ]]?& Ls)QDTj"NDU-:Y7+*"e5D/,wLpT:w^z 哬&7u[,07B-BRe2k3-껅ԍSU7֐gŢ ;p G*)Iԅ q&U2rQP7p؇n?a| "nVLώ˝a6Y5T~FM}kw,%j6arX6ėK`Z ΁Wsbu±a+bE5Cd]3SxqIj+X0~VDcQN Х j֘gT£uM}xJ},B{@A֓Jlwʼnv!o-6YsG[0e*2Q%ݿOXP$/xQ2p-*v TX\Kǰ#8l=(YE| 3R I׺8up5Au.`"z3z€Og%tZф懺LK/ȴЎG6}9chHd ^ +c$jOޖ,sF8kC|גɷv_`]Ge[d!\Щ 7MIc' "mi4ԑ7Src f KMJFޗd>}խ7kd΍uzuF [ʸ&;Y9"WqN}ocAL$Uj9G&N {nkiMY-S|H#?l2`y{U_~}U=9rs70 Ţ0LoMTeJ,ɖjr5 br(R"p|hwXW(~I@ٝd}>1؞ hSZϝLA"6V3tTfFcau]ow>;[RȇKDtl(|>1qYAȖã.2n=6lkpGN12CsqEe䣊5}KyF&b3e70 nmFOGux~0פA&k0Ka!9A:1ШYڿ5UБ2GЮN~J1Vz?;"[zT1aWJ]paop j2$|/&dEF(1ܽe 71lۅdtY0|bÇ^mG"+Xa6*8_0ߙ< ݔ^mP0:Y-6:Qhd"9֑X{*8ZbYe Z ϗ,}Jw@Jݸk6%#"dtt{74N.-Hy#LdBYWǎ41Qg2V'KNX1e|uRK+4^Imm4%݆*cu2}:hKB8ϔ2&JvN^` \M$#w>t "ebrm5&? 3doٻت@ ۜLUD 1:n[(ؿoexkK7,yQy0 O4SLe2"|W,I_iJN3$wKʸ{cJj0nCe.?YM2z@"L gWaJ)Jln4w\Lw2oy#%5 kj,=_TS;W}^ r2w$ſޑd;3Z:8飔;{|c̷W\.[_ #o%ЄP?i6lmE|3uF5A&Dٗ_(^I4)SJr>1)I?1.O74l.gLZ׺Y_-طNgu aA|Lbf<17x.{UL9ӷ%x͏<7 V7Kl~`]\ n޿wh1R ,A8-@w h9(=k7>{޻d"I&Xd4I'p\a l[3Og;85:Oj >PzӬ j˧jp(-id`iċS!7Cmo9_+sKdߤFMA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为什么中国人吃饭用筷子?
子古今谈
作者 :安徽省博物馆 卢茂村
在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申,每天都离不开筷子、筷子在我国起源甚古,与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结下了不解之缘.据说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筷子的国家,远在商纣时期,我国古人就开始使用筷子.目前出土最早的实物是河南省安阳市殷墟侯家庄M1005的铜箸和湖南省香炉石遗址的骨箸.文献记载最早见于《韩非子•喻老》:“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另据司马迁在《史记•宋微子世家》中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在《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唏,哀叹)”.说的是箕子认为纣王用象牙筷子吃熊掌,极度奢侈,乃亡国之兆.与殷墟的文物相呼应,都说明商代已经有了箸.既然商代就有铜箸、象箸和骨箸,那么使用竹木材料制成的箸当早于商代.学者们都认为我国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使用竹木制成的箸.其实,商纣王所用的象箸,并非中国第一双筷子,箸的诞生应早于商纣若干年.《札记》郑玄注云:“以土涂生物,炮而食之.”即把谷子以树叶包好,糊泥置于火中烤熟.而更简单的方法,是把谷粒置火灰中,不时用树枝拨动,使其受热均匀而后食之.先人大概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启发,天长日久,最原始筷子也就出现在先民手中.
那么“箸”是如何演变咸“筷子”的呢?说来话长,一般人类进食主要是用手指、叉子和筷子三种方式.但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茹毛饮血”,自然是用手抓着吃的,自从“人猿相揖别”之后,人们发现把食物做熟了吃更有滋味.先秦时代,人们吃饭一般不用筷子.《札记•曲礼上》:《毋抟饭》(持,是把散碎的东西捏聚成一团.)可见当时是用手把饭送入口内的.先民们在烧烤食物时,不可能直接用手操作,需借助木棒、枝条或竹枝、竹片来放置和翻动食物,进食时为了避免烫伤手指,聪敏的祖先也就利用它们代替手指进食.在炊具中烧煮肉决和蔬菜的羹汤,也要用它们来挑取,逐渐学会用两根木棒或竹条来夹取.在煮粥时用它们来搅动,以免米粒附着陶器底壁而烧焦.在吃粥时也可以用它们来拨食,这就是筷子最早的雏形.可以说箸的产生是和用陶器烹煮食物的方法是密切相关.所以它也成了以粒食为主的东亚农耕的民族最具特色的进食工具.筷子的出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据考证,筷子在中国至少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
古代,筷子叫做箸,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箸,饭[危+支]也.……[危+支]者倾侧意,箸必倾侧用之.”另外,箸还被称为“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札记•曲礼上》说:“饭黍毋以箸.”即吃饭粥不能用箸,应该用匕.又说:“羹之有菜者用祛,其无菜者不用梜.”梜就是木头筷子.梜即策,《广雅•释器》:“荚谓之箸.”说明箸在古代是用来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东汉郑玄注:“夹犹箸也,今人或为箸为夹提.”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说:“箸从竹声.”而夹从木.北方多木,南方多竹,我们的祖先就地取材,故竹木成为我国最原始的筷箸原料是可能的,大约到了汉代以后,才普遍使用筷子.后来,“箸”又演变为“筷”,这与我国古代江南地区水乡民俗讳言有关.明人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民间俗讳…….行舟讳言住,住箸同音,故谓箸为筷儿.”从字音上听、称“筷”,是希望船快的意思忌讳语变成了吉祥语,从此“箸”改称“筷”,但还有少数地区至今仍叫“箸”.明人《推蓬寤语》书载:“世人误恶宇而呼为美,字者,如立箸讳滞,呼为筷子,今囚流传之久,至有士大夫间,亦呼箸为筷子者,忘其始也.”民间行船最忌“住”和“蛀”,故反其道而改箸呼为筷(快).而日本则没有这种禁忌的,自唐代传入至今仍称“箸”.筷子在古代还叫“筋”和“梜”,因为它们都不如“筷子”一词琅琅上口而又吉利,“筋、梜”二字早已被淘汰.筷子的悠久历史,还有考古实物作证.1961年,考古工作者在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发掘了一座罕见的铜棺墓,其中出土了三根圆柱形的铜筷,经放射性碳素测定,为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东周中期的遗物.1977年8月,安徽省贵池县东北约7.5公里的里山公社红旗大队徽家冲,出土了一批东周青铜器.青铜器是埋藏在一个土坑里.内中出土生活用器铜筷一双.该筷为细长方形,残长20.3厘米,宽4毫米.看来,青铜不但制成鼎、鬲、尊等炊器、祭器,也制成箸等小餐具.1978年5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市西北约三公里的擂鼓墩,发掘了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群,出土文物有食品箱和酒器箱.食品箱里除了铜鼎、铜盆、铜罐、铜勺等,还有竹策一件;酒器箱中除装耳杯161件及圆、方木盒、大勺等,也有竹策两件.竹策,就是现代的竹筷.先秦古籍《管子)称筷为“策”.三国魏人张揖撰《广雅•释器》栽:“策谓之箸.”经考证,食箱、酒箱为墓主人生前外游的野餐食具.看来,我国2400年前已有设计合理的旅游餐具箱,而筷箸已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餐具.《汉书•王莽传》有“以铁箸食”的记载.唐代名医陈藏器认为: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味,铁氧化锈迹斑斑,都难以进食.故铁箸铜箸渐渐为漆器所替代.湖南长沙马王堆墓群出土的随葬品申有一双朱漆箸.墓申有落葬纪年木牍,文为“十二年二月乙己制.”经考订为汉文帝十二年.这说明至少在公元前168年以前已有竹胎漆筷了.
而在欧洲,直到十五世纪,很多国家的平民还在用手抓取食物,只有贵族才用得上金属制的刀、叉、勺等餐具.在封建王朝时代,有不少王侯、贵族使用银制的筷子,金箸则为皇家所独占,因而银筷便在王公、贵族的餐桌土风靡一时.黄金餐具器皿向为皇宫所垄断.北魏王朝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自百姓、不许私养“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银器皿是犯法的.银箸之所以走俏,主要有银筷可以防毒之说.据说银遇到含硫的毒物会产生化学反应,使表面变黑,从而就能判断食物内是否有毒等,当时富豪士绅,达官贵人,因贪污受贿,制造冤案太多,怕人投毒,故求助于银筷.其实银筷防毒之说并不科学.从这些历史记载申,可以看出古代筷子有多种名称:英、提策、櫡、梜、筋,魏时又称筲或赢,隋唐时统一以箸字为名.
同时.可知汉代箸不仅相当普及,并向多品种发展.《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载:博陵崔元晖家有银匙箸.在谈到筷子时,各国的专家,学者都非常热衰于讨论它.西方有的学者认为,因为中国的食物精美细巧,筷子是适应了这种的情况而发明的.但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认为正由于筷子的精巧,才使中国食物发展得如此精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类“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自然难有定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的食物是精美的,中国的筷子是细巧的,两者的结合,可以说是完美元缺.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又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历史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旅游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中国的筷子不仅仅是一种餐具,它还作为一种与文化有关的器物,在历史上曾留下过许多记载.楚汉相争年代,高阳酒徒鄙食其向刘邦献“强汉弱楚”,谋士张良知道后即顺手拿起刘邦刚放下的筷子,在餐桌上以箸为图,说出郦食其的错误,并献出自己的剪楚兴汉的战略良策.这就是《汉书•张良传》记载的“臣请借前箸以筹之”的故事.成语“借箸代筹”即由此而来.历代文人骚客曾写过不少咏筷诗.诗人李白在《行路难》中有“停杯投箸不能食”之句,那是他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因受权贵谗毁,丢掉“供奉翰林”之职而落魄离京时食不下咽之忧郁心情的真实写照.唐代大诗人杜甫《丽人行》云:“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诗申“犀筋”,当指犀牛角制的筷箸.朱淑贞《咏箸》曰:“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前两句将筷子拟人化,形象生动有趣,后二句似乎又寄寓着这位宋代女诗人抑郁不得志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明代诗人程良规《咏竹箸》诗中有:“殷勤向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借箸喻人,亦别有意味.相传,刘伯温初见明太祖时,太祖方食,即以筷为题让他作诗,以观其志.刘见太祖所用筷子乃湘妃竹所制,即吟曰:“一对湘江玉并肩,二妃曾洒泪痕斑.”他见太祖面露不屑之色,遂高声续吟:“汉家四百年天下,尽在留候一箸间.”诗借楚汉相争时,张良曾“借箸”替刘邦筹划战局的,道出自己之政治抱负,最终博得明太祖赏识.今有赵恺诗人写《西餐》诗进而怀念起筷子:“举得起诗情画意,放不下离情别意.两枝竹能架起一座桥,小桥召示归去.”构思奇巧、意味深长.作家冯骥才曾手书咏箸诗赠上海藏筷名家兰翔:“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甘苦史,尽在双筷间.”民间还流传着一首以筷子为谜底的灯谜诗,饶有风趣.诗曰:“姊妹两人一般长,厨房进出总成双,酸咸苦辣千般味,总是她们先束尝.”
在中国古典小说里,筷子的身影时现,小说家常借它来达到刻画的人物性格的目的.据《秦馔古今谈》及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唐玄宗在一次御宴中突然将手中的金箸赐给宰相宋璟,这位宰相受宠若惊,愕在坍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赞扬宋璟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而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事上拒不从父皇之命,以折断筷子表示宁死不屈的决心.在《三国演义》中,筷子又成为罗贯中笔下的精采一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刘备意识到曹操的真实用意,赶忙巧借惊雷响声,佯装害怕将筷子失手落地,以表白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庸人,从而消除了曹之戒心、保全了自己.关于筷子在文学作品中也颇多描绘.曹雪芹的《红楼梦》即有“乌木三镶银箸”,又有“四楞象牙金筷子”出现在大观园的餐桌上.《红梦梦》第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乌木镶嵌银筷,按席摆下.”由此可见贾府的荣华富贵.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四回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恰在这时汤知县请他赴宴,山珍海味,美酒佳肴,还配有“银镶杯箸”.范进却退前缩后不肯入席.汤知县不解其故,经张静斋点拔,“换了一个瓷杯,一双象箸”.但范进仍不进餐,再换上一双白色竹筷,“居丧尽礼”的范单人才用之在燕窝里捡了个大虾圆子送进嘴里.原来,在这个装腔作势的守孝单人眼中,唯有白竹筷才最合乎“孝道”,至于是否大吃荤腥有碍“孝道”反倒是无关紧要的.通过这段不动声色“换箸进食”的描写,小说作者以辛辣的笔墨,入木三分地揭露满口“诗方”、“子曰”的斯文君子,其实都是蝇营狗苟的伪君子.诸如此类在文学作品中亦多见不怪.一把筷子(即拾双筷子捆扎在一起)难以折断,而一双筷子则易折.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喻为一把筷子即是一个集体,而单只筷子便显得形单影吊,难以支撑大厦.团结便是力量,集体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
古往今来,有关筷子的趣闻逸事甚多.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者,是位勇猛武将,生得虎臂熊腰,他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习惯,就是每日进餐必用二、三斤重的铁筷,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又据说:湘西苗族曾有位抗清英雄,他使用的武器不是别的,正是一双两尺长的铁筷,人称“筷子王.他的筷子功,又分为轻功和硬功,轻功的功夫能挟住飞翔的蚊虫,他可以挟了又放,放了又挟,不伤蚊子.他的硬功,一筷子下去,能致敌人于死地.“击箸和琴”,即是宋人何[芫+辶]在《春诸记闻》卷入中记载的一则佳话.南朝刘宋时的柳恽一次赋诗,正在酝酿之时,用笔敲琴,门客申有人“以箸和之”,奏出的哀韵使柳恽大为惊讶,于是“制为雅音”.事实上,借筷子为乐器的例子在文艺舞台上屡见不鲜.清音是流行于四川的曲艺品种之一,系清乾隆年间从民间小调发展而成,多由一个人表演,演员左手打板,右手便是执竹筷敲打竹板进行演唱.而在蒙古族人那里、筷子又被作为舞蹈表演的道具.这种舞蹈历史悠久,流行于内蒙古地区,起初多为男子独舞,解放后发展成为男女群舞.表演时,舞蹈者左右手各执一束红漆筷,伴随着乐曲的旋律,用力敲打肩、腰、腿、脚等部位,并时而击地,时而互击,时而旋转,时而跪蹲,两肩和腰随之相应扭动,边打边舞,动作刚劲,节奏强烈,场面感人,具有浓厚的草原气息,是牧民欢乐生活的反映.解放初期,蒙古族的筷子曾风靡全国,为人们喜闻乐见.民间还有用筷了敲击碟子的舞蹈,碟声悦耳,舞姿优美,别有韵味.在杂技节目中,亦有借用筷子为表演道具的.在传统的戏曲舞台上,也能觅其踪影.目连戏是一种揉合宗教、民俗等多种因素的大型娱乐活动,《刘氏出嫁》是蜀人“搬目连”所必不可少的开场戏,戏中新娘上轿时,就要撒24双筷子并唱“撒筷歌”.此乃民间借筷子讨口彩以祈求“快生贵子”的文化心理在戏曲中的艺术再现.在东北新婚洞房花烛之夜,有人就从窗外扔进一把筷子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快生贵子”的口彩.云南阿昌族娶亲接新娘时,在丈人家新郎官吃早饭用的“筷子”,必须要用足足有五、六尺长的细荆竹特制,梢子上还带着一簇簇绿叶,并拴上鲜花之类的东西.当新郎拿起这双“筷子”时,手常常抖得很厉害,有时还要用肩膀扛起来.有趣的是,新郎吃的菜,也全是特制的,如油炸花生米、米粉、豆腐、水菜之类的东西,不是细得夹不起,或是滑得夹不住,或是软得一碰就碎.这顿饭常常把那些身强力壮,神气十足新郎吃得满头大汗,给他一个下马威,让他今后对妻子要体贴一点!
我国古时的筷子,大多是用竹子制作的,“筷”与“箸”都是竹字头就是明证.但也有用木材制成的.后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帝王和贵族们,为了炫耀其地位及财富,又采用金、银、玉、象牙等名贵材料制成筷子,作为自己富贵的标志.现今的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里还可以见到这些筷子.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经艺人之手巧妙点化,又可制成高级精美而魅力独具的工艺品.小小筷子,方圆有致,式样精巧、或烙画、或镂刻,让人观赏把玩,爱不释手.例如,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饰以彩绘,华贵艳丽,桂林的烙画筷,烙印象鼻山,芦笛岩,独秀峰等景,白绿相间,清丽大方.如今,筷子的品种就更多了,上海豫国商场有家筷子商店,经营的品种达七十多种,而且造型也美,工艺更精巧,如杭州的天竺筷、宁波的水磨竹筷、福建漆筷、广东的鸟木筷、四川的雕花竹筷、江西的彩漆烫花筷、山东潍坊的嵌银丝硬木筷、苏州白木筷和云南楠木筷等,皆是中国筷子大家族的名品.现在,北京又制作了以硬木、紫铜、象牙、玉石等为原料,结合景泰兰、雕刻、镶嵌等工艺的高档筷子.有些竹、木筷子的上端还烤印有各种图案或名家诗句,有的还雕刻上十二生肖形象,甚为精致.明清时代,各种筷箸已由单纯的餐具发展为精美的工艺品.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说:“美食不如美器,斯语是也.”清代,在云南武定县出了个烙画筷子的名艺人武恬,他能在长不盈尺的筷子上烙画唐代画家阎立本的《凌烟阁功臣图》、《瀛州十八学士图》,所绘人物须眉衣饰,栩栩如生,其技艺号称天下无双,出自他亲手制作的工艺筷亦是身价百倍.四川江安的竹簧筷驰名中外,1919年曾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夺得优胜奖章.此筷创制于明末清初,以节长壁厚之楠竹为原料,经煮沸、制坯、露晒、打磨等多道工艺再精雕细刻而成.所刻狮头竹筷、有单狮、双狮、踏宝狮、子母狮等八十多个品种.据说,制作一双传统狮头簧筷,单是两个狮头,有时竟要雕上三百到四百刀才能完成.其做工之细,技艺之精,委实令人叹服!这筷画、筷雕,构成了中国工艺美术殿堂中独具民间特色的一员.
除此以外,筷子跟传统书法艺术也有很深的缘份.知堂老人五十年代在《吃饭与筷子》一文里,谈及西方人的刀叉和国人的筷子之异同时曾指出:“刀叉与筷子也不好说在文化上有什么高下,总之因有这异同,用筷与用笔才有密切的关系,正如拿钢笔的手势出于拿刀叉一样.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新加坡各国之能写汉字,固然由于过去汉文化之薰陶,一部份是由于吃饭拿筷子的习惯,使得他们容易拿笔,我想这是可能的.”西方人由执刀叉而拿钢笔,国人由用筷子而执毛笔,知堂老人这番立足发生学的推论,倒是饶有意味.今上海藏箸家兰翔先生更是以箸代笔,练就一手他自称“野孤禅”的“双筷书法”,名声传出,求字者纷纷上门.1994年7月2日《民族文化报》上还介绍了一位练竹筷书法甚有成就的部队文书.
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今天人们使用的筷子更是多种多样.除去过去竹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铜制的、象牙制的以外,还有塑料的、不锈钢的、铝合金等材料制作的,在其上面刻有各种各样的图案,多种书体的.当然一般平民百姓所使用的仍是木、竹制成的筷子.由于人们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筷子.它也给人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当您走进筷子商店时,在小小的筷子上,可以一览大干世界.真是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使人眼花缭乱.因而有人由此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皆属筷子的功劳.此话虽有点夸张,但也不无道理.时至今日,这种简便轻巧的餐具非但未成为古董进入历史博物馆,反而因科学家赋予了它新的意义而倍受青睐.
但是,中国人在使用筷子时是有讲究的,一般在就餐时,一忌敲筷,也就是说,不能随意用筷子敲打碗碟盏杯,这有催主人快上菜的味道;二忌掷筷,即发放筷子时,要双手理顺,将筷子轻轻地放在每个人的面前,不能随手乱掷;三忌叉筷,也就是说筷子不能交叉摆放,要将一双双筷子头尾有序整齐地摆放着;四忌插筷,即不能将筷子插在饭碗的饭申或莱盘子的莱上,依据民间习俗,那是祭祀亡人的;五忌挥筷,即不能在菜盘里上下左右乱翻寻,如同鸡啄米一样,有食客之嫌,很不文雅;六忌舞筷,也就是说在吃饭时不能拿着筷子当刀具,在餐桌上乱舞,这也是不文明的象征;七忌搁筷,即在民间的木帆船上吃饭时,食毕,不能将筷子搁在碗上,这样就意味着船要搁浅了,这是船家之大忌!
中国的筷子何时传入海外,虽然尚无确考,但它远涉重洋,遍及五大洲,受到各种肤色人种喜爱的历史事实,实在也是一桩颇为微妙的话题.如今,不仅亚洲的大多数国家使用筷子,连西方那些传统使用刀叉的民族,也都相当普遍地生产和使用着筷子.美国明尼苏达州的西滨城.有一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筷子制造厂,因而被誉为“筷子城”,一年的销售额高达l400万美元.在世界上,筷子除了它的实用功能外,还被作为艺术品广泛收藏.沪上筷子收藏家兰翔先生所收藏的各类名筷,不下千双,内中有一双唐代鎏金银箸,上方下圆,银皮镶包木胎,长28厘米.在筷的上端持筷处,有3厘米环形鎏金纹饰,经千年岁月的洗礼,金色依稀可辨.现在箸身虽已斑驳,但仍掩盖不住精美豪华原貌.印度尼西亚有位筷子收藏家,他的家藏珍品达900双之多,其中最名贵的一双,据说是我国明代一位皇妃使用过的金筷.目前,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筷子的声誉也在悄悄地增长.筷子,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有时还会有特别的纪念意义.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款待.尼克松作为历史上第一个访问中国的在职总统,第一次在中国政府举行的宴会上使用了中国的餐其一一筷子.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多伦多环球邮报》驻北京记者伯恩斯,顺手就把尼克松用过的那双筷子拿去,在场的宾客当即对这位记者风趣的举动的报以热烈掌声.消息传出后,有人出到二千美元的高价收买这双筷子,伯恩斯怎么也不肯割爱,据说后来竟要价到5000美元.1986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也有一则关于筷子的花絮.英国皇家电视台在报导女王访华的特别节目中,最使英国人感兴趣的是女王在在中国国宴上纯熟使用筷子进膳的特写镜头:一家报纸刊登的大幅照片,文字题示:国宴服务员正在为女王准备的一双筷子;另一家报纸则以用筷子夹龙眼为题.报导女王出席国宴盛况.美国著名导演史蒂芬,在前几年摄制的一部科幻片申,特别设计了一个男女主角在太空船上用铅制的筷子进食的镜头,据说,因此而使这种铅筷很快成了市场上的时髦产品,每双售价达40美元.筷子,是炎黄子孙引为自豪的餐具,正如曾到上海来访问的联邦德国著名电影明星科尔宾小姐说的那样一一“我会用中国的筷子进餐,等于半个中国人.”
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朝鲜、越南等亚洲国家,都以筷子为餐具.筷子,这种轻巧的餐具,自AL遣隋使将它引进日本后,1300余年来,筷子文化的软硬体都有不少的变化.“箸”这个战国时代便和中国人生活息息相关的古字,至今仍通用于日文中.谈到日本文字,不能不谈谈进餐前后的独特表达方式,日本人在动用筷子前必先说声‘‘领受了”,餐后放下筷子则说“蒙赐盛馔”,这些充满宗教感情的话语,实为感谢我们从山、海采撷的食物的人及天地、大自然的恩赐.
日本箸的材质,设计极为考究,乎日常见的有竹、杉、桧、瑞木、紫檀、铜、铝合金、合成树脂等造成的箸;遇有节庆喜事便使用称作“嬉箸”的柳制箸,而桑制的箸则意味着延年益寿.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日本人使用筷子,是在四到六世纪之间,从中国经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的,日本了是崇拜中国筷子的国家,日本人至今还保持着中国筷子古称“箸”.日本深受我国隋唐典章制度的影响,在宫庭和贵族们的宴会上,使用金属筷吃中国式的饭菜,以示尊贵.日本人非常重视筷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东京有一所筷子学校,专们教授学生如何使用筷子,每一期学员受训时间为三个月.日本医学专家认为,儿童使用筷子还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因而使用筷子的人也越来越多.世界上消费筷子最多的国家是日本,据日本税务局公布的统计数字,每年全国共消费筷子七十多亿双,发展至现代,愈来愈盛行一次性使用的筷子.日本还将这种普及使用筷子的新潮视为弘扬日本文化最基本的标志.据说有位叫本田总一郎的学者,为感谢筷子一日三餐辛勤为人们效劳,建议将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这位学者的倡议,立即得到人们的热烈响应.一九八0年八月四日,“保卫日本的节日之会’’分别在东京赤坂的日枝神社和新泻县三条市的八幡神社举办了供奉筷子的仪式.这一天,人们载歌载舞地庆祝这一庄严神圣的节日.从此,日本有了个“筷子节”.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热热闹闹地庆祝一番.以感谢筷子一日三餐地为他们服务.农村在播种、插秧、收获、生日或婚嫁的喜庆的筵席上.都的要换上新筷子,以表愉悦之情.

文明。

你要觉得不满,下辈子投胎去印度
左手洗屁股,右手吃饭

跟西方人吃饭用刀叉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