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归纳一下汉语介词的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4:33:27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汉语介词的用法
x[rH~'v=t̻> 6|r`ns!K$]+엕BHBL22S?3O:gЧ2[mXz )&֪J}5/߿go#qm!g:NMmXLoZfvo."Wrw'"$Eys.o[Q|KtO YOrv pn"vHHbD+M>-Ov kjz-;9|2XQ 3Uv=ט9"c|%sKAc))[R2-@*Ml<ړoo4幵cZ_&V5jj| ۜufTKA0SKm "Zf$wUmOdؔm^گwٔ d?oH}=N~`k>u09E7܎Y]-evO7dK/23ulV<$(39ta Ak- 0wu.Y[v7RpO}YjusRsKI~__CR.<2~z tP(0yM{Ǒ2J}Ф^ua1GՂMbIewJeh"b̤~ZrW0qP;hBn`cڂ2/H-;ᓋQu3{o l6dN\ O#eCLdwvtpڕ>adbP˴I.N s!C_NyZȥ$`bЀ}uGΉl}bm6h,'3;#3s=um"^_y.:m!H?t9VInұO^`!bӞ??Ώ;2,G"%o在0V{xarK;#kT'ݷbXg3XϫRGBC3'w'W7n:WK0 +Q酅w= s*,kaˬζ{L˲59=f2 HX=X'@@K?pccCf0v+W, @Ѿ$.P y0%K{yV-Im\]OҀ ,C,X7J`*!qB߫7di!S4Btq6ͧ+XNecA íZfn$?EIsCmha=zMi֦c2 l-oǹ8+JVMG8n RlqVae=H@#9QHτJV]y=SտL TfuE62#x;c|IMAի;(Vb]4.(sXqȷR;6)5||6_'cew/IUh,Gݻ턔ZB(PMG'2CQK6 #ua$FA}۱]VF(:PL&7I2Qu-[}Nݥ[rJWdhƁ'{w6"۾,9sˎ+tU\"7d vA |˳x1ߕL!Ҧ7P ?1*m(U筻9gKN "ʔ_(O T‚F!vng*I4t] eSQb,E d/:TOt0 N$}gKWiJyHXs)L Dc~>h37Uu5ò}!E\8ujW="z(@#rs}썫}&^VyE~v)}Hv+Aюp,a>)}գ n.FEYѣft "}<f^k]j{>}l@m$VT٦U d0 r(堕)Pa8M Tj rFB )|߁p:2IQ4FUΎr?%D]޸h6V(Jgn>'ql)n)]A`H2yb?*UZR@9]KU_) 3lV/V UNz~1l?ąf-ϐRRC`'++5czTQy+Q([0O躷ꝠҔ@ψId:3}%ŜqP=N".mz6f;2+V!='V3{ - dB0"Dz(M,ЭʎΔ)"f+2uU3~ ӡU| l <-c+SHGqz0y{ 5ndA`_zb#nOy.^Q *XTj$nS#vv^U6G-6~xo/(1bշz?J~nkegˁV19]q[_&oTu~;3''VT**H*6Y&ScԞeVY-Ƹ:hQzmvvx;=`o"z%j7*R#_eݺ8ˡBPQM}& ßA np䑴 ;B>;PPl3/{OOL|=Z?W^fmP3{-{UWS`d/3\/G -]R*LQ2`Uod(\FL0z'T(jcAݩJm֨'yBUEg7bJpXy6 Qy) HaڍmsCDZC^:90<_\ JqߓnixXkDZt>>VaKNMo# !cFS5pA9J 1Ϝ7D[{)홭՜Q36'7KA(_*&*+CJ/ր :@d{yXD,d4-f2̓Q[Ԭ,)"[AyjD%Q`gH;  ^eN-!6M5AGd%(W||_@DpmWy8Va~"{ix"@̮EEYox)\ d3[{xs˧^!".&UOl_Fv|G*I/mw dg9RoU bJ]婿+1W<=P62׾flSwRtfM;r*x/S W]#htD0ddCbD:KXZ&>T\Wgh~CVt,ErL ԉY1YnrȲDd]}_DݬQМ44}*3 _.4ֶ"K~١סw8J(A2oe郆E17ϲDZ n+е4%Ack\wJ_P xŭ_DΡ$k6X@Ɵ+>bJݛmT@>[[Ϝ{Ӌ;5znu*48 [D JbDp(?څ:J|b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汉语介词的用法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汉语介词的用法

谁能帮我归纳一下汉语介词的用法
1、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共同构成“介词短语”.
2、介词短语整体主要修饰、补充谓词性词语,充当状语、定语、补语,有时用作句首修饰语,标明跟动作、性状有关的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
3、在现代汉语中,因总是依附在前面,所以介词又叫前置词.介词常用在名词性词语前面.有的介词还可以放在谓词性词语前做标记,如“小黑因迟到受罚.索罗斯以精明著称.大火由吸烟引起.”均表原因.
4、介词后面的成分叫介词宾语,与动词宾语性质不同,由于介词是虚词,介宾之间的组合是粘着的附加关系.
5、介词的语法特征:不能单独作句法成分,总要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少数还可以构成介词短语作补语、定语.
6、汉语的介词绝大多数是动词虚化而来的.有些词至今还是动介兼类词.
7、古代汉语介词宾语同现代汉语一样通常放在介词的后边,但是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为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边.现代汉语中介词的宾语是不能省略的,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于”的宾语不能.在语法功能上,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作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介宾结构除了表示对于、关于的意义要作状语以外,其余(如表处所、时间)则多作补语;而“以”字在介宾结构中表工具,方式的既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方面,现代汉语一般是用状语来表达.此外,现代汉语 的介宾结构还可以作定语(与群众的联系),古代汉语则不能.

介词很多。抛砖引玉吧。
一、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1、 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置于介词之前。

全部展开

介词很多。抛砖引玉吧。
一、古代汉语介词结构的特点
1、 语序上的特点——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通常同现代汉语一样放在介词的后面,但少数介词(主要是“以”)的宾语因表达的需要而放在介词的前面。
“吾道一以贯之。”——“一以贯之”即“以一贯之”。介词“以”的宾语“一”前置在介词前面。
“何以战?”——即“以何战”。疑问代词“何”充当介词“以”的宾语而置于介词之前。
2、 省略问题——现代汉语中介词宾语不能省略,古代汉语中“以、为、与、从”等介词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 )遗之。”——介词“以”的宾语省略。
“即墨大夫出与( )战,败死。”——介词“与”的宾语省略。
3、 语法功能——古代汉语由“因、为、与、从”等组成的介词结构一般做状语,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于”字组成的介宾结构除表“对于”、“关于”外,其余多作补语;“以”字介宾结构可作状语,也可作补语,这些,现代汉语一般都用状语来表述。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前一介词结构“以羽”(用羽毛)置于动词之前充当状语,后一介词结构“以发”(用毛发)置于动词之后充当补语。今译时,则都译成状语。就是一例。
二、于(乎)
用法主要有四种:
(一)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或动作行为所涉及的范围,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意思可随文译为“在”、“从”、“到”,或“在……中”、“在……方面”等。例如…
“王坐于堂上。”——“于”表示“在”。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于”表示“到”。
“虎兕出于柙。”——“于”表示“从”。
“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于”表示“在……方面”。
“敏于事而慎于言。”——“于”表示“在……方面”。
(二) 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作补语或状语,随文意可译为“向”、“跟”、“给”、“对”、“对于”。例如…
“问于桀溺。”——“于”表示“对”或“向”。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表示“给”。
(三) 引进比较的对象,组成介宾结构,用在形容词或少数表心理活动的动词后面作补语,译为“比……更……”。例如…
“季氏富于周公。”——“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意思是“比周公更富有”。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引进比较的对象,意思是“老百姓比邻国更多”。
(四) 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组成介宾结构作动词的补语,译为“被”。(参见第十一节“被动表示法”)例如…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为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在“见……于……”句式里,“于”的作用仍然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五) 介词结构“于是”的用法:介词“于”和代词“是”构成的凝固词组,在句中作状语,意为“从此”、“在这里”、“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例如…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于是穿黑色丧服来安葬文公。晋国从这个时候起开始用黑色丧服。“于是”相当于“从这时”。
“于是鸱得腐鼠。”——这个时候鸱得到一只腐烂的死鼠。“于是”相当于“在这时”。
现代汉语“于是”为一个连词。与古代汉语的介词结构“于是”用法并不一样。这是需要加以辨析的。
“乎”与“于”上古音相近,用作介词,作用与“于”基本相同。例如…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乎”表示“在”。
“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乎”相当于“到”。
“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前“乎”相当于“在”,引进时间;后“乎”引进比较的对象。
“志乎古,必遗乎今。”——“乎”用于被动句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三、以
(一)引进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可译为“用”、“拿”。例如…
“许子以斧甑爨,以铁耕乎?”——“以”相当于“用”、“拿”。
“以千金为鲁连寿。”——用千金来祝鲁连长寿。
(二)引进动作行为连带的人。可译为“率领”。例如…
“宫之奇以其族行。”——宫之奇率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
“平明,汉军乃知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以五千骑”即率领五千名骑兵。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标准等。可译为“凭着”、“依靠”、“按照”、“论”等。例如…
“今以三寸舌为帝王师。”——“以三寸舌”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游说。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以时”即按照季节时令。
“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以中郎将”即凭着中郎将的身份。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处置或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此天以臣授陛下。”——“以臣”即“把臣”,意思是,这是老天爷把我授予陛下您的。
“秦不以城予赵,赵亦不予秦璧。”——“以城”即“把城”,秦不把城邑给予赵国。
(五)引进情况出现和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理由。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君子不因为这个人的言谈好就推举他,也不因为这个人的品行不好就废弃他的好言论。
“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骑及之。”——“以故”即因为这个缘故。
(六) 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可译为“在”。例如…
“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以”表示时间。“以强壮出”即在壮年时出使。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以”都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范围,相当于“在”。
(七) “以”构成的凝固结构“有以”、“无以”、“以故”、“以此”、“以是”、“是以”等用法。
“有以”、“无以”相当于“有东西(或办法)用来……” 或“没有东西(或办法)用来……”。例如…
“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意思是,没有办法养家。
“河曲智叟亡以应。”——“亡以”即“无以”,“亡以应”,即没有办法回答。
“吾必有以重报母。”——我一定有办法重重地报答您。
“以故”,相当于“由于这个原故”。
“以是”、“以此”,相当于“由于这个原因”、“根据这种情况”、“用这个东西”等。
“是以”,相当于“因此”、“所以”。例如…
“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以故”,由于这个缘故。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以是”,根据这个情况。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以此”,凭借这个。
“是以欲上民,必以身下之。”——“是以”,因此。
四、因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条件、依据或中介,有“凭着……”、“趁着……”、“通过……”之类的意思。例如…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因此时”,即趁着这个时机。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因我降”,即通过我投降。
“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因景监见”,即通过景监谒见(秦王)。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或理由,有“因为……”、“由于……”之类意思。例如…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因为先前出使绝国的功劳。
“始皇二十六年,蒙恬因家世得为秦将。”——一因为他的家世。
五、为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人谋划事情不够忠诚吗?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为他请求制地(作封邑)。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都为了利益而前来;都为了利益而前往。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意思是文章和诗歌都是为了时事而著作的。
(三)引进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例如…
“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老天爷不因为人们讨厌寒冷而中止严冬,大地不因为人们嫌恶遥远而停止它的宽广。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因为不在这上面用力;因为不在这方面用眼力;因为不在他们身上用恩典。
(四)引进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跟”、“对”、“向”。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不值得跟外面的人说。
“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为余言”,即对我说。
(五)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被动句中作状语,或构成“为+名词(或代词)+所+动词”的被动句式。例如…
“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为赤帝子斩”即“被为赤帝子斩杀”。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虏”,被俘虏。这是介词“为”后面省略宾语,但意思还是表示被动。
六、与
(一)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可译为“替”、“给”。例如…
“汉王与义帝发丧。”——即为义帝发丧。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与人佣耕”即为人当雇工耕地。
(二)引进动作行为的参与者,可译为“跟”、“同”。例如…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与之乘”,即跟他一起乘车。
“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为疑问代词“谁”充当介词“与”的宾语而前置,意思是,我跟谁同归呢。
(三)引进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或“跟……相比”。例如…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