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1:36:00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赏析
x}Yn#ɖVbDԛ xx^G}tQ%$N%J"59h q^^̝_BsbH1efUI9mù]my{#?2I')>L.oN_ooζp/ьmM:Q[wf}thFI/M(7㏦zpV&ɟ&}N:dXInWVy%On쳟uSEzxxҿߝ褃_Og+ٛ&o{·҃k{;?㶬)l]`#LTd?xL!kn*"Srg7M"aӍZz#Z5Od0tsI$&m)W&rhуɷ&'}6Ydtw}a)?Gi`q?a~0]>`evz&W {f*fmm51f&Sz"5>ᩍƴb~?kO"f~a󤿃eGdFj3+%{`N-gd{l Gwu2̙G(W͠yuύ+(յ /A?e&6y΂L ]Ǚkn`15uM*;UVAfsCgt]:2šLJ&>MflD&#ۮwu/9sqpG~C@xxX/Vk|"ӳOdz;0;=tcۥi"OĮltCljRHf $X1N%! ]W +ek{pbFI!c~%A~lLg)yI[~ĶnnƮ *~tV19HkL>kwuÐQ#vc((-r^yw&^.v?pԁDP72:guS@CjbIS|mKI'ZTWC ?ADL *;3[ni+:)x#)+ i#n% y7P`N9 $ UlosrZYޖ(D6z<\gݞv"6j!:GJTt6gȴ6#/iһ@)6۔뒧q?woHr5 S'ÂI@kfF*CA4җ^Gf,rAuKw';A9f&b i|C i)BT|$9g^>mV3M},}>+]P? [=))%%heiz4 -Xڏn~=k&~)nƨO.\;dtX(> E ؋ەAD0 q߃#Pi9K%}& y(%b RC77UE$)Xzn/F ?j%S/h5YwT׵}"mTSB#b532MinÙjj>{ӈw2- e QO ͞ik@dM[{I~Pueid ?;u+@M-==8(3‰w^\Sݑߥ]?6T h[%+m05qdO?kbŜ|K(@.(&ɥ͝99.58 bQ I@kFn-by+7h^?jLIyw]6ޮCkڟޣg9N"Z5Ձ84s,+y5SŨhr oxU2uH~\j9:-)Max)2W% 3EtXIg gK}l-[84Y )\720͔mr&ٷc_WpQg&tM{s`J4K{lamhv e:A)@PZD~O+藔Mm9P3݋({}}AvhW ?"?cˆ&M5Rj)hSl&GB@%hc0j) n\7 e #QN>\N&ZIJpGP)HF*03?pAqxK0cşh],u6Ԅ,D_g:d4 9]}whہIxC̐ia&* 2Hd6FGB"v/\jw/HdH`FrT0Xg:>pKeΆH6}9T BMynQ77cI]juJ25M"XWʦzOPcAG )DEjŪJJ(ܝ-tQѴ^PWo!B@SEƲMhiDrOTmXحǡ(%C;P ՝0po2Z M)xޣWiJVjS 44E`@( GX"*ɝDs4t 6ԪFQm%z420 r &;IBRW(KNtS'CS9gdAHD_dhK Wc7IQҮ4N3W ~.2?X-aV# ٟ:0)-(}V!*a|Cf);]^̄33`(餲,]iv=pQހf!+_ôM0&bj7@ .4T;eN>df `̤wxm^u l CAG #ð܀T T"vOߩ4`TED́腂tFj&Jǫ&Z:pUjO^[q~qVO)o#?ƒP%$PG1Ut!3 !U>H!nu PӸ665Us/.+tu#ct΅06鷡I"uR"_U2fMQ}t\kibp),N>MS/8(Kn4Vd]! ۼicK9mTEr!zB e7ΚjG8)P1cQLWyW;+۹"Ed~g3~owǿB?~ҫI::*/ ]֎ +G.dwl.605H=0p&GǓa3SuRS4j7b\dz&t]E G3uxuCoƏF1 p P`̫g f$ ɹ6?zFr5gtovV+jfR;`3ph롟w_,B]Of+ U_U̘!Ź9^e"{KݛᕟzP\N8}Zre1g,sL:ҍJ`-Dd>]m<$%d((t[O8ucMiX뤑Z <tkgHvӞ.$Z?3>p!Ԩ z9i >5M3+>tjzk>Dmz䠰Hj6Hx@O٧jIg$ˆtriۣg̖Fu:͌iwͥ[Rf|L\?PAwjVў Wh43p in,.u Dӫ0:IBu 4}TtN4W)*jrWS|KкS">q?1H:`JҁkxiR,M=ypg`F-iH Z @ ʜtĒX (vTQ"m>rkE(N\ұBQ<]amf(}V%<AT4ȱWOvBD"۸iGdeTl$@e@xr_`bC'^}gؙ iUؖ. yEOxAA.aqe*^?iTWInr_XIO$@vkS_9j:߆14z'LA )l Ue2nтOϒAIQݻi5q?*hC La& Vo 3@ӻÖHC NvWڥi%>=z@Emc+#?>0%:Þ0=-7FߦlKQVo2MFoVSfy$n"q\Ni~9]h9y'E̷Кc9fQ>}bUw`ERx>fiuAm%Rg>φ)^ʣ8Z,U{jO"pTkC+%_gj\2zl0z 1& Cl.}ƽ ĘM(yudT; 6Uz/eXrҟLmI~^yCQJƩLUNwd#{=. =>Av Z ]_Iy(yw9m<.Ѣ{PWHW'ѭQ`Hjt2'-yG^?bn-74-_WJj2p'Dä'L(&lM(?d՘ht@_Piڣo$@ra'z,YlP_y ;tZ߶b t@rr)@.= [V Y:.b?EHDwLTn$F7ɫ׀ +K2طsi:kv5T>}bGStOk1EO,2B$d{Xka.M7̈qvqԈNp8Bt>ldas11[t:L SzC[ꉨk*#b>X3yZ|]YQuAs-.I|[&Swgqބfl}wB7{>-m;^,Ĝ!&yꞦzlh[%"*LuĆVEP]oyը9OO4yOŀM4"d LoNe]zQj`6MF{fv)`kAwRFExPnM%e~Vդ̔ΨKÌ.p4(]q(a[ PTڌ֪~;ɖ6!*hxǏ6׿k*E ( n8$<.@vz`\{7jU&HIE&F,*ӗFc[ eJ˒Tl [.; Fu9Ā$^eS])3HiD폺*K^b}.ܫuOfSPF08(˫>pnRN!w]O|6YH+v%Fw̶妕KFM@KX4 &n,/{ )0dӳCOR2O{k$u\JoʡLzCBLR/~ Q a膡Da:׊ӛ-u#+u 3Xn`X ؃D&l4H-M: ØmE :ViEC$4JiQveىQr2C)nRXٗtJ2Utw!(ra jd)E^5v w,,QLj8mADᜑGt$uӣ-`(bu{lrgHnh $ljP2,nDeBOqneVւ f5_%3הtݡ64ѽ?"nk蜛KXdyCGO@{}Φ'd9xi!M(>,e{V jNSS>[+HMh0zm? VfTJeqY} P \K({ eR*XI߻h|\!*[HdI8_ħgG"rRũ@H}iꨧv-q/qpP/dh`ln՝Ox#Fdmi%hymyՊDjLJE7vo\ϻܞٌ~ vBO0?@pFI'Nx 4NUzω&qDG*~%3{[^ \Y2Đ4<_oMk[0ވáN W^xA 𒈉pHAs$#dfPrl܁U:d4>EB sI8suCMGnW(r x;T€^;da}8dVE&_e@!`$fw~{+G"cnخa w5 ɢJe5舑LL*TM]˹=`;_>p3U$.AtZM]4،aR4Ɖ[~D{ [}Z W{9x.aN|8j gV$/yKIߙ*8;FmrǞ⢦ԘV_??q\NPJHdY!4^U)/^r7w]/,d]I]-4CR20!k]op_ su>5IZeGΪ'ɭ#Rxi ҽH; `~d>>fm@;uoҖf2tEHSqmp # tH$$F5j杄ƿuZj.d!Eg'W.%gPĴf\% \'`?]^,L84Zl' `yqydHH)^'Qd}eZ:PL Uΰ:WjJ¥T\mNFڳYnqs&{X!/}o_A}?jfƖߝ2|`K;; sU~V55+\xKWHZ|!#AZRA7\R3PRe,u)ZȒ ,xki/RT_#=bEUVM}^UV]՗ o{]YթשּׂJoW]UYg*VX} rެꌍ/VYUyU5H*rjϹj z\BjΒHު^->^} R_!WPU;{`Ua埿"QC~+W燪*wc KY:q UYu]VY_/Wg|V%lWh/hUfi4_y^Wj k?^U w뵒,jlU[CY$ʭG_bެ*mV%pdcW $BP!Kp"PfYgi+'c⎻m\"cqA~V1To7D7ˏ))"BeHqBځ߯iL|g9R_/H t$)/~()IeI%PTTҗJ~m,PeyRbWB7.>+ur; o+Y.ZϷ˖jp)t鋦~xuP) :`V S?W%(ԱPT B!@)SQeo3e3U 0_4Ch^}^T|EMCg5u¦.JViS%⦼mMN߻%N99uѷ:U{N_>۪b3eU8tnw*qj60gꋵ0C0_BRt*bʕ7jbV]7Ŝ@u~6&y:wc*!}^!~/| ~oVdl:RBL7e2Y1EAL8jd~GL5 ߬IvsPX̑APE9~+l$qꗰYMCUwY]Mg_~Ump)ߺppn>q)z.wr)¯J& -V"Q-d۠ BC9b7:Y>tE[~ylf1߄pv9=ϒ)c$aY$$ejZƫejZƫe+o?wwN|_y {ם>ȵ~aث Bu}—O" ]uF .ˀ2 ./ˀ-ht )"8=!Qp"b™UȖe4x ~YF#E{t 3Ej &]@! ES&DJJmI_ABJ6rB$TkP^}ǪPj{"=čHV瑑ڪz] n)%fʾ}@kEnԗyrv:<Za6frVxE$͆9M |HhĐ^!2XO~IĊ;-k/ATQy",8"{ÃٶMgD8?}|Xڜ u[29r$߃5C':ep8\r!t\vQ(/Y(!-IjΕu=D@/iυgN NqgM2^Ĕ3>"R &-SHKVWpwhga6"k.!"n?g:G7K}Y ;2g21|8:,h4= 0975 8W,šr,fQ |ˮIt+֨-#C* -a5t-XY3LQT5T-%-IגUKyxed+:nV7|5)@:"7/ݪ:8wR`?r,]nNÂZW`cP*_R1tCFĩ!I/3Mdmʣ)d'UV۶HfTmL*?! \Mczx]t{T2^Љ2$3{Bt@%dVIvdyDEcZPŭi > љ\uց>j\&Ea5M!JNE˛r,JKc~K4GHC f%3&?HVSVuL &\A!$%z+\u ޿#Y3^|{=aZLa@oƕ{Գ UaJ)_Ž"k^(еsE;˩qF*ipIkeɛRsO8٠Zn3Aߴ8)12UۡYvhJ*93J朹 M1/< t$ )IЋ#H84z+I֝;̏dD: #O;E[͊M=2I넄ڗ33}Ww]SP0!VP2cuҤScR̶K`f.?P;BGdO30_%q={pB\| q/Ĝ$ $.6-b# ~s8u7&hF5qWYҞ4cy0 2w~+K4mU(Df 2"*WwHآ$)я0\;|0#v=Eg8fz%gxl AGK@givsQɭ;EE+?+RRQFy[sdYQJY :98alg0VaG͇o(u0cMl-cLqt$ޗ _ǡSm6B3Q\`LǪ/]*HMWEB l@DEJ @!ߟ~;)ȁSodTqĝO+h:'(R%mX6ɲ™efpQ&ʨծ"JeiE^ڻE>2w m26Ӏb$F UKS&D5V1|Đ՝ kŕ^"\,ׄ(aC<|鍳 eɘ;V6Ll<`\D)26ϭhn.j]*_}`V-BWՇ.Y)05đ:d O 4aٽnFm "L#M¶-Nٜ4lo'CA\Q@N2fܜ(*I r *8 Z޻Ș[5IYj8/A]SgL/p$NpF!i"\d@ Y$Sco﹡ noz5nϑ0 "&&@Antd TOm ոaےr˅XS|' ~p1E>0%7;abqFG]Jn 4 $?94 pHra.j?T|%H0+3P e pQrgHnCF9gY:&]KwL6`~JBcn^bt%|G}_]N帶Mչ,R*\T`X+|oF<݁mlwW2F4]Xdꍽ=IQB|;/ ֺw6(:6tE_BՏR Ο p:ݗr'Qxʅle6 %Jd! py(=؜=W =din#_Mp{]=fs%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课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一、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贯穿情感线索,抓住叙事的脉络
  每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了那眉飞色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我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色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

全部展开

 一、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贯穿情感线索,抓住叙事的脉络
  每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仿佛在听一个天真烂漫的孩童向伙伴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听着那一声声的夸赞炫耀,看见了那眉飞色舞的神态,感受时而兴奋时而低落的情绪和由好奇到失望转而高兴起来又陷入深沉回忆的心理变化,我也会随之喜怒哀乐,似乎徜徉在季节变换、色彩艳丽的百草园,流连于书声朗朗的三味书屋。
  开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缓缓的开始了深沉的回忆,接着用新鲜好奇的语气描述百草园的美丽景致,以神秘的口吻叙述百草园的神奇传说,突然语气变得沉重了,似乎神态黯淡下来,总结美女蛇的传说给自己的经验教训。叙述者似乎不愿沉浸在对世事艰辛可怕的回忆中,短暂的沉默之后,像小孩子忽然忘掉了不愉快,“雪一下, 可就两样了”于是开始了眉飞色舞的讲述捕鸟的经历体验。讲完了百草园的乐,叙述人语气一转,变得沮丧来: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了。埋怨、疑惑、自责、懊悔都没有用,只好满腔遗憾的告别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书。
  至此,叙述的语气趋于平淡,但平淡的叙述中也还有一些小波澜,一是兴奋的请教“怪哉”是怎么一回事,遭到拒绝后,默默的但不服气的读书习字对课,小小的挫折之后言语又活泼起来,描述三味书屋的后园之乐。叙述人声鼎沸的读书之趣。一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幽幽的吐出,仿佛有无限的怅惘,曲终幕落,还令人回味无穷。
  二、构完整、环环相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就明确了本文的空间顺序和结构,课文用“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引出下文的叙述。叙述内容全面,有自然的景象,有神秘的传说,有捕鸟的行动。叙述井然有序,随季节变化重点突出春冬的特色。
  前后两部分之间,一段议论、抒情承上启下,将三味书屋和百草园紧密衔接起来。
  “三味书屋”这一部分,主要叙述怪哉和读书两件事,由行礼过渡到对先生的介绍,由先生的渊博才有请教怪哉的尴尬,由先生的读书过渡到课内的游戏——描绣像,并由绘画的去向收拢回忆。
清晰的线索,完整的结构,表现了大师叙事的功力,放的开又收的拢,内容繁多,而不芜杂,叙事清晰而有条理。
  三、观察描写、精巧细致
  在对春天的百草园的描写中,作者不露痕迹的使用了许多技巧,显得浑然天成。
  罗列了许多事物,但有主有次,有详有略。两个“不必”是简略列举,表现百草园的景象繁复多变,美不胜收。“单是”之后,重点表现儿童的探奇欲望,与下文的美女蛇的传说一脉相承,写百草园的神秘。
  观察角度不断变化,动物静物描写得错落有致。作者手中的笔引导我们的目光从地面上的菜畦向上望到空中的桑葚,描写了景物;目光由树上的鸣蝉落到菜花上的黄蜂,又随云雀直射向云霄,着表现了动物。而泥墙根一带先介绍动物再说明植物。
  描写层面各异,用词简洁形象。文章从颜色、形状、声响、体态、动作、味道等不同方面描写事物。用碧绿、紫红、黄修饰菜畦、桑葚、黄蜂;用鸣、长吟、轻捷、伏描写动物的声响和动作;用光滑、高大、缠络形容静物的外表形状;用肥胖、臃肿表现体态 ;以低唱、长吟、弹琴再现百草园的静谧和动物们的安详自由;“又酸又甜”的滋味叫人仿佛正含着桑葚或覆盆子,满口生津。
  四、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
  文章出现了许多动植物的名称,多达二三十种。动物:蝉、黄蜂、云雀、油蛉、蟋蟀、斑蟊、蜈蚣,甚至传说中的怪哉这虫;静物:皂荚树、桑葚、何首乌、木莲、覆盆子、竹筛、秕谷、腊梅、蝉蜕等等。这些事物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表现了儿童的好奇心、探索欲。
  为什么少年鲁迅知道那么多事物呢?这在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一个散文集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可知端倪。少年鲁迅特别喜欢绘图书籍:《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花镜》、《山海经》、《尔雅音图》、《毛诗百物图考》。这些书籍以及他以后为父亲东奔西走问医抓药,再以后独立生活求学的经历见闻,为他后来的文学储藏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可见,多识出智慧,多识出能力。多识有这样几种途径:一是亲眼所见,在社会实践、日常生活、旅游观光中要用心观察、勤于识记、勇于请教;二是阅读书报。“文学的学习不应该离开他们所代表的事物”(夸美纽斯);应该“把自己运用的词汇和词组同周围世界的各种鲜明的概念、事物、现象联系起来”(苏霍姆林斯基),建立自己的关于自然、社会、人生的语言系统。三是其他媒体,如电影、广播、电视、网络、广告、展览、各种节庆活动,这些媒体正在深入人们的生活,影响着人民的思想、交流方式。
  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向大师学习,观察、识记、理解、运用,才能丰富我们的语言仓库,熟练我们的语言技巧。

收起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52]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53] 在这...

全部展开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52] ,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53] 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54]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55] 藤和木莲[56] 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57] ,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长妈妈[58] 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59] 。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象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
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
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510] ,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511] ,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这是闰土的父亲[512] 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513] ,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
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514] ;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扁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
第二次行礼时,先生[515] 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516] 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517] 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518] ,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519] 。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520] 。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521]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522] 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523] 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524] 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525] 上一个个描下来,象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荡寇志》[526] 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527] 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九月十八日。

收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

全部展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年幼的鲁迅在这中间的快乐,也就顿时展现出来。
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收起

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

1、靠第9自然段过度的,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
2、写了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详写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
3、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
4、用了插叙,这样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全部展开

1、靠第9自然段过度的,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的依依不舍。
2、写了有趣的动植物,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详写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
3、神奇的传说,好玩的雪地捕鸟。
4、用了插叙,这样写为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收起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

全部展开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收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

全部展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收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

全部展开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组成的。先是百草园,顾名思义,是个荒凉的地方,如作品所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可是,“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草园”变成“乐园”,其间就充满了童趣,作品即以这为中心进行构图。儿童最大的心理特征就是好奇,自然的形态,自然的情调,自然的声音,必然萌发起他们的兴趣,勾起无穷的联想,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都是孩子们对昆虫“语言”的好奇想象。鲁迅在百草园里描绘的就是儿童在自然环境里的极乐世界。在作者笔下,百草园是一个充满了颜色和声音的生命世界,连那青青的野草丛里,也氤氲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这故事极有声色,但见金光闪闪,风声飒飒,鬼影幢幢,妖气重重,恐怖极了,又生动极了。有人认为这像是闲笔,其实这看似信笔插话,却是极具匠心,众所周知,这是一个民间的古老传说,鲁迅借助它饶有兴趣地从另一侧面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从结构角度看,这个故事是从园里草丛中相传“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引发出来的,文气贯通,毫无游离之感;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挖掘了潜存于他们心灵深处的奥秘。人们可以想象得出,孩子们对美女蛇的故事是又喜欢又害怕的。在技巧上看,这一插话是转叙事为描写,别开生面地为作品拓展了新的天地,百草园一渗入人情,就更具魅力了,这实是一记妙着。
百草园的另一景观是冬天,作品集中笔力只写雪天捕鸟,怎样张设机关,鸟雀如何入彀,闰土父亲如何传授方法,自己又是如何不行,虽然着墨无多,但却相当传神,是一幅充满了儿童乐趣的动画,你简直可以从里头看到孩子们欢蹦乱跳的情景,听到快乐的欢语笑声。写夏天,用浓墨重彩,写冬天则轻描淡写,这一笔路的转换,也是很讨巧的。把这两大片断连贯起来,构成了百草园的大全景,它所表现的就是“无限的趣味”,那是一个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欢笑的儿童乐园。
三味书屋的况味就完全不同了。由于对它理解不同,因此对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有多种猜测。有的认为鲁迅所勾勒的三味书屋是一个封建的囚牢,禁锢儿童身心的场所,因此论定作者意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有的则相反,以为三味书屋和百草园一样,都是表现儿童乐趣的。孰是孰非,只有正视作品实际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方能得出比较恰当的答案。三味书屋是个私塾,如作品所说,“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它的样子就很古老,何谓“三味”?实是经、史、子三类书籍,“三味书屋”这一名称就鲜明地表现了这所私塾的办学宗旨和教育内容。在作品里,鲁迅十分逼真地描写了三味书屋的陈腐味,学生进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其次是拜先生,平时只能专心攻读经书,旁的学问是不许过问的。日常课程也安排得十分刻板,每天只能专门攻读经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书慢慢加多,对课也逐渐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书塾设有打人的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总之,三味书屋绝不是和百草园一样是儿童的乐园,它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最严厉的书塾”,儿童在那里要受到规矩的束缚,自由是没有的;但鲁迅也没有把书塾写成儿童的囚牢,这不是他创作的本意。读这篇作品,谁都会真切地感到,在那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里,却有一股亲切的气氛流动其间,这就是儿童的谐趣。有三幅明丽的图景,值得注意,一是“园戏图”,书屋后面有一个小园,学生有时偷偷地从课堂里溜出来到里面玩耍。再就是“读书图”,师生都放开喉咙读,可读到后来,学生的声音渐渐地低下去,以至静了下来,只有老师一个人在那儿摇头晃脑大声地朗读着,这情景实在有趣极了。最后是“课嬉图”,在课堂间隙,当先生独自“读书入神”之时,孩子们便调皮起来了。这三个充满谐趣的图景,和“最严厉的书塾”似乎有点不大相称,反差很大,但这恰是透露了鲁迅的创作意图,于“严厉”的环境中,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天性和本能。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在结构上确实形成鲜明的对比,但书屋虽然是所典型的封建私塾,而鲁迅立意并不在于批判。这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点出了创作的本意和内容,即叙写自己从有“无限乐趣”的“乐园”到全城“称为最严厉的书塾”的过程和心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叙事生动,写人也出色,最感人的是塾师形象。对先生这个人物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他是一个封建老顽固,作者对他是暴露和抨击的。其实不然,如作品所暗示的,鲁迅对先生是“很恭敬”的,作品一开始便以简洁的线条描绘出他古朴的形象,接着,以肯定语句,介绍了他的品性。在鲁迅的笔下,这位老先生似乎也并不太“严厉”,学生行礼,他在一旁“和蔼”地回拜,备有一条“戒尺”,定有“罚跪”的规则,但都不“常用”。通常也只是“瞪几眼”,大声嚷道:“读书”。管制似乎也并不太严,学生不是都能溜到小花园里顽皮,课间也能偷偷地嬉耍么?但他刻板、迂倔,显然在他看来学生是只许攻读经书子集,其他都是不正经的,不许涉猎。课读那一场景却又映现了他性情的另一方面:朴真。只见学生都悄没声儿各自嬉戏去了,就他一人大声读书,面带“微笑”,“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那声音,那表情,那动作,自我陶醉,神游其间,真是活显出一个迂老夫子的天真灵魂,可爱极了。不可否认,鲁迅在对这位善良老人的描绘中,隐含有调侃之意,但其间多的是温和的微笑,眷念的深情。

收起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

全部展开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蜇,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了解写景的这些方法,不仅对于学习描写景物的方法有很大帮助,而且对于阅读写景的文字,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都有好处。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抓住了石井栏的“光滑”,黄蜂的“肥胖”……等诸多景物的特征。要做到这点,必须做到用眼看,细细观察;用心想,慢慢揣摩。还要注意写景的顺序。作者对百草园景物的描写采用了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写景顺序,这样,就能把百草园给人的总的印象交代得清清楚楚。再其次,还要注意作者如何做到了多角度地观察。例如:从听觉角度写“油蛉在这里低唱”,而从视觉角度写“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葚”、“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等景物。这些描写从形状、颜色、味道等方面把百草园在一个儿童眼里的感受写得有声有色,加之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叫人读来有滋有味,整个画面才能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另外,写景离不开抒情的支撑,在对百草园的描绘中,作者正是将自己童年时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融进对景物的描绘中,让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收起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

全部展开

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这便是鲁迅先生的生活。尽管如此,鲁迅先生还是经常和同窗们出三味书屋后的一个小园玩。虽然能折梅花、寻蝉蜕、喂蚂蚁,但人去多了,时间久了,就会被老师叫回来,继续读书,这远远不及在百草园的自由、快活。
这篇文章不仅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的心情,而且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达了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情。

收起

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一九二七年,40多岁的鲁迅把《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更名为《朝花夕拾》,在其上发表了此前他的10篇散文,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景事物呈现给了他人。相比于他杂文的严峻凛然、锋芒毕露、泼辣犀利、意味深长等特点,这些散文却透露着玲珑剔透、情趣盎然、细腻生动、鲜美可口(鲁迅自语,见《朝花夕拾》小引)的感觉。而我最为欣赏的则是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表现...

全部展开

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
一九二七年,40多岁的鲁迅把《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更名为《朝花夕拾》,在其上发表了此前他的10篇散文,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景事物呈现给了他人。相比于他杂文的严峻凛然、锋芒毕露、泼辣犀利、意味深长等特点,这些散文却透露着玲珑剔透、情趣盎然、细腻生动、鲜美可口(鲁迅自语,见《朝花夕拾》小引)的感觉。而我最为欣赏的则是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表现出的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文章里最为清晰和强烈的。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如果让我仅从文笔角度欣赏它的话,我想,最为重要的就是作者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真性情。文章非常清晰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了自己所见的东西,即使在我们(当然,我指的是成人)看来,情趣了了,但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却显得趣味盎然。这也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
文章里,非常分明地表现了两个情绪,一是百草园的景物,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书屋里教条、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我喜欢对百草远的描写。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是理论界争论比较多的,而我恰恰非常喜欢它。 “似乎”和“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象是矛盾,而且也手到一些人的指摘。但我认为这恰恰体现出了鲁迅的语言功底非常好,运用得心应手、传神入化。这两个词精确地体现了鲁迅现时的特殊心境。这种心境无疑就是他对百草园的怀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所以说“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的印象,还不能十分肯定它的现在,所以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可能还不精准,但那的确是我的乐园,这是十分确凿的。
文章的开始部分,就十分引人入胜:在百草园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么多景物,而且不是象流水帐一样毫无生气地罗列,是生动、细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点缀在前面的词汇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去年游览鲁迅故居时的感受,一个这么普通的园子,何以被鲁迅写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呢?反思后顿悟,是我以成人的平常眼光去看,它才如此平淡,而作者却以儿童的眼光,看出了它美好的景色和无穷的趣味。这更我对这位民族斗士投以敬佩的目光,原来,鲁迅才是真的性情中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百草园都有无穷的乐趣。冬天捕鸟的描写更始让人历历在目、蠢蠢欲动我当年初读此文时,一直想学着按文中的描写去尝试一下,这实在是被鲁迅的文笔煽动的,呵呵。
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当然有它的动人之处。许多人说它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体制。我倒宁肯相信,那仍然是作者对儿时的一种记忆,虽然,它不够美好。
常常想,这样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充满大无畏精神的斗士,能够写出如此充满情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是我们的幸运,也是鲁迅本人的幸运。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

收起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1、本段写出百草园的什么情况?这在文中起着什么作用?
写出百草园曾是“我”的乐园,点出了忆写百草园的缘由。
2、怎样理“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这句话是“夕拾”,...

全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