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论语八则》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3 03:57:37
初中的《论语八则》翻译
x}R#03Snaބ;vvI@! 8C@gELoGԯ}L%*=ݎ_~|7_YqFjۭUL$F֝Aǭm7ɟ~ o_GrF6u4l[fj>wka++kwPwZwN St7ᐯ#sޢxhTQݩr Wdʍ9~ANX[$,wg\| \b'ئ=m[Vi|)58X5n[&/8~갓/͈NQ::ٵ'\u.Ǭ{OaŽ8ĦI5xȥx V =[6_sA;:)tWv읺e2allf)[B<fS.P bvc};c2N.9zLF6} l&p(@fN/MzwqѮy:ÖT3kSYb\Z.D<رMLfyնcw:X1l:˭ݚ;W?,%f?-S ujt#rWjQ:Wltɮŋ)0KzO^r8xkǛhFB;6ַp#ud' #>" @hz@F::5ÌNdJWfDZCvvx:G&$nt7&L <#%!p}0.j1=3y֕Md N%7lq*_ukn.ݚn=2uiuvq0IoTB`ubYH JM[  3rC ^[㚃U¥Ytbݭ! s[*rӨeBf⻢&ׯ.>&v|4ZX̽zo#>f ^Bn,s+t>[ Jwd9 R8 ቧ>_P\䊢 dRd+dlTt @EBKJ"$܋(֔w~"S9T~Tc 6MS /ьL\+Z^,S1|`&87 Ajcߴv d{RrJH l3|dpm_yϹu/H58L{J7c=r'+BFH-˔cXx؁y. fVPUŬɜP 6c`[q5f0A0~ҿhe>fey|+n㍝ψ%OKQ `8ffzhy*x5(4S(RRYubq;UQ[-CJ. kJ2 Nt`25[[#a I7P~h.m ΙҡN۸hk!sX*Po`K1Yv;-5;g3_ m٢EiJ5q5AǔNJ%pj&)© =6`֖i `Z@8+:-?a{rRK%,Gڬ6vI|%05(OKƌ>W\7m&S-7lɖf{-EՑuⴴL62U(amE?t;w^hctd&6h%`_>̎. 9ڲ K|۲/]Vp9B-m)|݈܀x[[jF<ڍ FR޿04\<*a/W`uKMY\^JL&HKx0+/Ѝ[\禣K*Md"69n=x&ԌTk!2J_JzXNKUhPD;(]@ΤI >XbH2Jppqz*\ n]|@S ƙ4v&EXrwS.K C J ( McX2Qe7j} #w^,HAMl% b85z \-*rhwjek/TOFS(G0N鬿GVn0혊v*P fESr_j)x pBI}%?>d|q )9D"{<~=S5&']Lw6p>T?m; fW@9-.9-n̤xEm3T@2zYg9i;AP  $>teU; ŠY-/ի]չ{(1`]cv㡕̗{Ndvóۺ:SD)(獵܅_PNxk8XRޚ`WSޚZ hGZ\GOjU9Lw׮At:Ue(uS;/&A٫tHC4}tn \pM-h(Ebt4oWU,Xz6J:,lM0QLw͂ꡓf s+$:tFuB_lŶfB?z8|ThP8'guz3q95|k"AW8/GAL>ADS{q/#s%Nm_!Qj?~oGiH07o->wz,jro!0ZQ Uȑ,-k-v,W+_t{d  %71yiZiP$=bK&X(xJx EM.#]}@w0Q_]̀_` hNN WfcCwjޏwF?.?HVC7Ԉ嗘ʂ:pznTH K쎱=Um{ii$5w&g'ݐŬi`|ɢ\sn:~ucY,I%1R_nOJ0 (*UқQr,Ѻ \P</7v-4qIcnTn/Yih)Ptrn?f-{şhĴc228{Lw$a)^:id4Kƀx lr?=9@1pW<.*6XZ(M|󕔓tMEqfanSY2ʡauSޱم13zy# Qn#zYwT07g=vWIzaFxĜ4$`GkT%<v,) I4rr U01+ӌ\r(_GrȀCbU25)Jx^+%N$.e;;Aۢ sx%:&u'u{aݯ+)',|H| )-)DF;E'qC hh_6w/tw,هLϩGTrr$sZt ,g@KVTf@ȩ$-/D?'2MraL<9sV<,ONC(8~X֛ҤjyLUގkŋUWG{@A]#aCi㻧rS.a>t6U̔sIgE,1:]ҰvG{stcx1pVw&-]woDl;kӗ!4Š .yT''2NR@ճv3Ӆ@Kp[#6r\MZݵ|pc=Mr0T{ 3lTATzS]597uR9ߩr \ VD#6ςyd5~X:[${M4}Ҥ-Mة'`QuMzŐڀ?.,?g!7",^*UXo^b ;yqn9Ab]r^ 1{gI,S٥iASuD;"rTlRgׂɒЧv^N9MŒ]9ѩ݊7?ɏ9l9*d3to1ᬌ\)0 BCbgmo)zfq.^0/:l3߃0z*HgeT'1f{q^-o2KظQއ-i15f:|]B2Ed3;T;[zA֮{7\I^8ɂ_[#׃Lmtƕ~nyc@OhhJ}}ÀyŦmQfy]=!nA^l3&7սaq! !GÒh0`ҭAʦc޲D69".a;[EX\![7Y)`j{K&"Os ^ {}7!vūU5F}!b^.`m_|(lf%.]9* -Yl'WvS0XsY)Y(G'2 o(ezmm=.'.VemHV7_|*Z@:n>n-XPm^THB+1kgXɡG|]7[=6<CăU2պC0Y=Ehsa+!ݕk $SOqy7#-+\ZNvYiRO S.2a'c|6*}q!D2`|{걬{WvJE²B6W;Ԋ.?= -oFjT7JԉDm^q%h,;陛m =a$ޞ Ph%4Z*0-5U| lY(d@,No^ڰy Ⱦ-of}MXd"PY&b^$$OYNaӽX!{m +ٽX-XM9BipL\T}}[F%֙/TL?"`PF%-tab!Yg&."!I@@q ؤe;"L%X0@aJGW_|^IjS]ub!$?e}e GnXiS/Y ;-gx:7Dw- b2آo?XN1CHVgZ_(k@d->PӌZ,ڐXٔX)Gؙ>קyJϐYNXT"]* ˚K h-`캱"JAi%ї3ӌ(%t.qD7>!t$޼aͤ)dD ؾ5<'ys7[;N\M=OsJ~ndg٨p:NBg q~XCKݼDo)m6]ޮ:?wԛ&^--+~ˁ߶_ ml>;q >fħq)g \'Ao.iPk>]zħ:u?pkm]:RQSv|v7/J'ݬ;>P.ECʭEKKV4T^;zYNS#ap0?6|w IJw`ǜy`dz5nsk<&wl [ꁕ{ة!jޞ݇l]ȼ"|_32={ڑ>'Dߗl>\SG6){o}x2%ǽ4t+b4GM-[Ѵ̫e>Owq!(C};zho58! $ 4m=P:IQ }m'hM= z UcA){v,g9~ΣǝMmΤ3/7<4#Ď3#S)+$B@KH'EI/YKKdؓ1M2_f6m]1`9]Rv7|@xDt 4l/]EokjZhqmKؕ%j2-HM?dS l ;7$"4KP[6\XJy ag&,m܄'MwU4"dBH#N3+p|{Tx)xǪ:hNd$QtitYJ*SbAdzڵWܲ{V"k+Þn5DM3?lƨSy+M%, h7<[պQԝ\Mz"L9`(x|V׏1`ē)`DGبhF^{<~0T|.K,wZ4%>λY_> qm/e0a(h&/z2niYԠ]^2kA+aȻ MV@Eh?WLCKM:a?e6DZ̯#=qjx>9'u)C v籈o&vܲ`GBEc%gaT+LXֶ㾵2]#J}D(a#y<.:|E` +is+zGv|ФTLc[>E7ZrDfT{tNy@'>-R/J.ozϞ;~r7mBSh?vIJAQZWĻHwu~)ۺrLDX~uRBAԇZjhbn-aS[ Ԡ,zXʐ7޻1e:v9Ǒb̳%$YJ>8[wq3 QJf=# rIL=n1T1*bYB^53ryo0a"}FmF`#'/bJ/-9S-=y/hPhGJ2͘v)s\E5pcȣ@D3}P~'VyŒc^1DȂR벻xC(!_ p!3pOOw_)

初中的《论语八则》翻译
初中的《论语八则》翻译

初中的《论语八则》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不到想弄明白却不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在教他了.

学习(知识)而又按时温习巩固(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和你相互切磋学问),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别人),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知道的(知识)就是知道的(知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它为乐的人。
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

全部展开

学习(知识)而又按时温习巩固(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和你相互切磋学问),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别人),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知道的(知识)就是知道的(知识),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对于知识)了解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学习它为乐的人。
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选择他们(的)长处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哪些短处就要弥补。
温习以学习掌握的旧知识(能从中)发现新东西,凭借(这一点),(它)就能做老师了。
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不要求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做不成大事。
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整夜不睡觉,(用这些时间)来思考,也没有什么益处,(与其这样)还不如去学习更好。
『这个肯定没错,我的作业上就是这么写的,因为我全对,所以以放心。我是按照老师说的 ,一个字都不差。』

收起

http://baike.baidu.com/view/979150.htm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

全部展开

第一则: 为人处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
孔子说:"学习知识而又经常温习功课,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赶来,不是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并不恼怒,不也是个有德的君子吗?"
【注释】
(1)子: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子。《论语》书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5)有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6)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8)愠:音yùn,恼怒,怨恨。
编辑本段第二则:为人处事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
【注释】
(1)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2)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3)忠:旧注曰: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5)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编辑本段第三则:学习方法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本章的“温故而知新”有两解。一为“温故才知新”:温习已闻之事,并且由其中获得新的领悟;二为“温故及知新”:一方面要温习典章故事,另一方面又努力撷取新的知识。
我以为合并这两种解法,也许更为完整:在能力范围以内,尽量广泛阅览典籍,反复思考其中的涵义,对已经听闻的知识,也要定期复习,期能有心得、有领悟;并且也要尽力吸收新知;如此则进可以开拓人类知识的领域,退也可以为先贤的智能赋予时代的意义。像这样融会新旧、贯通古今方可称是“温故而知新”。
也有学者以为作“温故及知新”解不太合适,因为按字面上解释,仅做到吸收古今知识而未有领悟心得,只像是知识的买卖者,不足以为师。所以我们就来看看“师”的意义。在论语中师字一共见于14章,其中意义与今日的老师相近者。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
为:做。
编辑本段第四则:学习方法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对自己)有害."
编辑本段第五则:学习方法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做法)."
知识点:“女”通“汝”意思:你
是知也的“知”通“智”意思:聪明智慧。(其他知不变)
诲的意思:教,传授。
乎的意思:语音助词。
由:指孔子的学生仲由
编辑本段第六则:取长补短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编辑本段第七则:取长补短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的哪些短处就要改正."
编辑本段第八则:怎样做人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编辑本段第九则:怎样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báì二声)树是最后落叶的."
编辑本段第十则:怎样做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编辑本段相关知识
编辑本段“乐”之解释
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不应该读yuè。
因为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论语》第一篇第一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朱熹的注释是:说,同悦;乐,音洛。《论语 雍也》中还有一句孔子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朱熹注释也是:好,去声;乐,音洛。按今天的读音,“洛”字音luò。但在古代,作为快乐的“乐”和“洛”都属于入声“十一药”韵部(见《平水韵》),可见“洛”、“乐”的韵母一样,加上声母都是l,当然完全是同音字了。这在南方人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因为南方方言保留更多的古音,例如在福建的方言里,“洛”和“乐”发音完全一样,都读成lok。所以今天用普通话读,“不亦乐乎”中的“乐”也应该和“快乐”中的“乐”字一样,都读成lè。
“乐”是多音字,除了读yuè(音乐)、lè(快乐)外,在《论语 雍也》篇中还有一处也有很多人读错:“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朱熹的注释是:知,去声。乐,上二字并五教反,喜好也。下一字音洛。“五教反”是指我国传统的拼音方法——“反切法”:取上一字的声母(也叫“声纽”,“五”字的声母是“疑”,相当于今天的y) ,与下一字的韵母(即“教”的韵母iao)拼读成yao。可见,在“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二句中,“乐”字作为“喜爱、喜欢”的意思时应该读yao。
归纳起来,“乐”在古书中的读音主要有三种:(1)作名词用的意思是“音乐、乐器、乐工”等,音yuè。(2)作形容词用的意思是“喜悦、快乐”,音lè。(3)作动词用的意思是“喜爱、喜欢”,音yào。
编辑本段成语
不亦乐乎
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编辑本段通假字
不亦说乎:“ 说”同“悦” ,愉快;
诲女知之乎:女同汝,你;
是知也:“知”同“智”聪明。
编辑本段活用现象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名词作状语;
温故而知新:旧知识,形容词做名词;
传不习乎:传授的知识,动词作名词。
编辑本段古今异义
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把,今义:可能、许可
是知也:“是”:古义:这,今义:表判断
有朋自远方来:“朋”古义:志同道合的人,今意:朋友
编辑本段作者-孔子
孔子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 家 世 】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周武王灭殷后,封殷宗室微子启于宋。由微子经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传至泯公共。泯公长子弗父何让国于其弟鲋祀。弗父何为卿。孔子先祖遂由诸侯家转为公卿之家。弗父何之曾孙正考父,连续辅佐宋戴公、武公、宣公,久为上卿,以谦恭著称于世。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侯,“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 生 平 】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侯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鲁定公九年(前501年)阳货被逐,孔子才见用于鲁,被任为中都宰,是年孔子五十一岁。“行之一年,四方则之”。遂由中都宰迁司空,再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鲁由孔子相礼。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早有防范,使齐君想用武力劫持鲁君之预谋未能得逞,并运用外交手段收回被齐侵占的郓、灌、龟阴之田。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加强公室,抑制三桓,援引古制“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提出“堕三都”的计划,并通过任季氏宰的子路去实施。由于孔子利用了三桓与其家臣的矛盾,季孙氏、叔孙氏同意各自毁掉了费邑与后邑。但孟孙氏被家臣公敛处父所煽动而反对堕成邑。定公围之不克。孔子计划受挫。
孔子仕鲁,齐人闻而惧,恐鲁强而并己,乃馈女乐于鲁定公与季桓子。季桓子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政治抱负难以施展,遂带领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流离生涯。是年孔子已五十五岁。先至卫国,始受卫灵公礼遇,后又受监视,恐获罪,将适于陈。过匡地,被围困五天。解围后原欲过蒲至晋,因晋内乱而未往,只得又返卫。曾见南子,此事引起多方的猜疑。卫灵公怠于政,不用孔子。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三年有成。”后卫国内乱,孔子离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魁欲杀孔子,孔子微服过宋经郑至陈,是年孔子六十岁。其后孔子往返陈蔡多次,曾“厄于陈蔡之间”。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以币迎孔子。孔子遂归鲁,时孔子年六十八。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
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
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
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
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
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
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
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
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
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
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
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
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其中多半是简短的谈话和问答,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本文所选的十则,主要是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
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子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子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这一段讲躬身实践的重要性。
曾子说:“我每天常三次反省我自己。我替人谋事,没有尽我的心吗?我和朋友相交,有不信实的吗?我所传授于人的,有不是我自己所日常讲习的吗?”
孔子说: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对照反省自己。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曾子认为,作士人,不可以不弘毅。因为士人的责任重大,而且所行之道遥远。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所喜爱的,但不应该得到而得到了,君子就不会去享用它。贫贱是人人所不喜欢、讨厌的,但不以正当方法而去除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君子助人成就善事,不助人成就恶事。小人与君子相反,见人作善事,便妒嫉,见人作恶事,便赞成。
孔子认为富是不可以去乱求的,是求不到的,假使真的求得来,就是替人拿马鞭,跟在后头跑,所谓拍马屁,乃至叫我干什么都干。假使求不到,那么对不住,什么都不来。
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竞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夏历三月末,春天的农事都已完成,(我偕)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小孩子(一齐)到沂水边洗个澡,上舞雩台纳个凉,然后唱着歌,一路走回来。

收起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全部展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收起

1,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3,能学习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能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
4,三个人在一起,其他两个人身上总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选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要是自己也有的话,改掉

全部展开

1,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件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件愉快的事?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难道不是君子吗?
2,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3,能学习知识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能把学习当作乐趣的人
4,三个人在一起,其他两个人身上总有我可以学习的地方,选他们的优点学习,他们的缺点和不足要是自己也有的话,改掉
5,复习旧的知识(指学习过的知识),由此获得新的知识(指未学习过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
6,年岁寒冷,然后才知道松树和柏树最后萎谢的道理。比喻中仍经过严酷考验,才能识别一俱的品质
7,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到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
8,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收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全部展开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论语》八则读后给我们的感受是什么?
《论语》是孑L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书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课本所选八则的关于学习的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
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倦。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这八则语录,深刻地阐述了学与习、学与思、学与问、学与师、己与人的辩证关系,倡导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辞约义丰,精练传神。
自己找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