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鲁迅的词语外貌、语言、神态都可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2:18:00
描写鲁迅的词语外貌、语言、神态都可以
x}rkIvݯTIJՖe1$HbF>y ^k!/Z-Q[skß&c:xü7n{9{67n̉y׏/Lf? h˩La3-E6ws=gV ~ {Dnf5Ş7lGɹw7.7͉'~ҥ~k,݃$oN}DuieͲ,>M16L|W9uiR-&;O&3];OegNL#UaLrŚzĞ.C-+G_\yDskZ;f6 Iy}7kД%֡ia/L*bGioaNiz/NdR"pI-v}Ehm$fOx5_a'nI7,tO? )'L3xS9D{K/1fT,x3gsӎݙ_8 g~V f佗tY q'姲N0Bb&5ӽqSfĉwG3z&b `MmNEϝS܅gXV\vCdjpw^.n.k- 5^ (gfYl0( 0ՖY^Bn3g ^G1M?s}ݣBz״d3+BHiFf @e[٭g^pKYʛ١[Jq'id |VL)zt3b##|bK{!g=j1zWQ%7o4bZǝ7zUs]|zm!zK/ZI$04f1;)OR.7IXyWN+Ss( T0Pjg-oakآ:%u-cYBCy914*ѦN9k2y2vT'}zdw,LNG7pfuZEO:vP޺ P*'8^J\@ʻ{8,_AwT D*ퟮ̪F[rұNѬtǨ&?F7ɥI$wuJٌ{8KF(,;]`/rKӒҐA s[ 5%4@$N[g3q^v?B2&2HoޟHK)f=ʷ$a`? t~Ha>XUZȖ.:vh&'q޲TBr|9BMmDF37lö;Cljt[-zo ~m DK'Basnנd0QN] :u<jٖNx-1:%BНӂ=*|& ``d4S9 x%8٨yh 7/F SAl`(,Q-vnq þ}}@-5DSG_ Y>/7 -5L7Fz391w pC38&y^e{:xK4П>QC Fq`@B阈yo0} 5GRCsa,fB=:> ^j*Hn559:;kAbZԋO,\`"\Ǣ t߿B[O.cYT+< '^o(fn'[NɑW2B-'bup2)P>P⟬-W\*K&f"4 |׊I#eͪn+/6[OP :CS~!)[hH#H [i*p@F NR]uuLLpeJܢ<(=9^41": =nJz T.+k]zΤD@Y8V+6x -c̘rvF0X;EA=,#d!!1]`>i3%/ BK ^,Ӂ򚇑j/9h dLj F(iLtAY$QyM'f+2+T o۽$r73\D$94ַ*#$͠4C8V&E*rt^b`f̤4W`OЪC@GJG8tހfv=5x*5weL8+h q` s)mBrŊFox,a F_BOEsJo%dmxg!t_z4!lsUO;CGCdN[.sumE̥}:!\h @ Q7B_`,<< rY_E->>B! 166sHio3KLINŔ3r/!]l*鰮8YNKк }rb.g"4qy7fuhm=\X!9~f@JͨxAn-MJ-+ s[>R--錼eݗl&zV|nLtߝ[ؠ29,sLJ-{V^H5Moe^ŗפVxF{t5O1o٘I 躹 iXЙr{p9:ӜerSd5drHwb\my0Vt_SQz ,M&oQ2ESkBFk$j{2ͬ 3Zu1'%%­`Y Z{o B:T2kR`7T1acL^riic9\= ^XR>Ď4B;YeNCAP7q,K0C SH.̽`q9ÔOQ _APmK^$E'b.r9d:BVVOք&7R}ÛK% -]R 1n50c-tQLt |Y(YcҬMz˃<^3`-. 3mQ=t֐ >VgWŒ*g=+|K+{`1hH i\"l@ sQ f;ɗI,m_P/bxM 4f@4 = 9)ͳ0 sY+p{u d3{x+Cpb_cЅFhy;M[ڠcELb,{I3VRۙkjI݋Eѿ;bX/&L +]}oX>Lrz 2={b N.%%̬@iRFM,R7C 8U1MwBBUZD9,C$i;Ug[.Kn-}h"TtǗسQٿƝl|Ŷc7I3BH<+o PCK[6\AAJyNj,lM9In`YȼҧTL7X "Z>Ha,kx~8Զ&oUL&/8Kʜ*[1. 1ąˆ9 EY.n_0k'HO(Ø&n<1EExQFgA{$o<Ųr`0mC٬-G4ѕ7̐цSBU=rqhljCPsm8X3) sWiB7a )^ -%X 6ěf֪`//QioE I#FQ'L@5#!ڨYy)4Q$ckqt9λWfDjo |=6ST36@MH}vͤ9#R!)wEq.ɂyׄW= ?ݬkfqn"D;f*$WB57?zn⦵CBfҤ}_EFK rjH Lr5*DuMRh8 ` 5w!4ƞShP"\ 0~ÜԜ" C#Lt6$oV1&Y9kDNϝȿ2.TX}IH1T׺.uD4"6y#p(7 F5"< ȌrBMBA@H]n%P,Kc6>$ށjjsUh:o֪IM7y*~$D5aEnJ[^o1nF$ f OgLPN:܏>j10rY]r,8w@װq 3ǬLNK[͂Vtc`A ('I|m+˻=$m 8_J~{ǐ@1m)[oh}rئvA=ޤULh6 @Y^0.|3}~h>k+º鍰P$ A˜,*HdATaOjSSL|j9EYrI% Z>jս Ȝ;n;(Vi6[x OWLv@ ;/%t5:9 "f].0tC!>8GN-ڢ 8f:ޟC ,܋Zvg7އM7:Jk0fayłL2aHp6|*0ej%_GԔo2@W<8~dyEC4 z OɖKł~ZTD2߂$`sk- `&~$hၤM |GpVaQQ~aJl)Ah~RTٜ:cVNTg Fz:e<]V|(L0l.Y$8=w*k3#2go$䞚]Ov.N+72%/qp"˿{ ^FZ1 &OO+-ZR7u3LbbLGOYo}'} G;nhrO̓,5vsZSxN*mBdO{-,5Vq}nnF~flQ!INChGir9TMfDk6#m_Px%d{+4ߥ}VÜ0x92W15A}qRq[cB$X+ pof2aV)i &LhRUGl?sTőc9^6谂 ~Z3չ[-N$"^` X7%r9qɥ}|M8i(>;-J;`M4 k 1eʐ9B+#Ca3U8%C.j@9ӏ"4 f@ 9(T: Z?4@aI5.g{2X2'P>͘<֓˴UW} yjjvk4ct{=\-)6ЅlXOpl^c' 2 EBzW0u@bѝ׃ΜXɉVR%&5*[w)c0*«wzΝce*Tzу@ӣV@;[w=ߵhi @K}%}6:;39c;E"YSFL[̈4x?%,O SYEbv y7ZКȬ@k7Ǭk.#ӒspʡJaAt!V9lc!_8*ggF[H IdO'&ntΞ.|爭cb% ik*o  Ҥ9k(pyRL VUo('8BIK茴%u(2HI!spž?t!E^6P[+ߟ0C4QuޱRq?Sn6jw_B{{$;h>nPzsVHQY }\J )I51w%j^9ԶG_u4O卯ۉ nf7~͝xg\uč…1~%{]nnD~p(`:%9O_ߠE u/@h֧_! YfkohFl 舗IRI*+Ҵ{e=-ֱeGﺵ&3 ,}n,ߚ``LAO׃lp3{ ZQQݶ㠫ѕtaJEN9SFFN ^'~/Kk(b?f &J,eaʰ8@}_P*ʡZ~_Ǽ)^N/4`uP8&{F/xľa2Dޓ3QKIodp=@c?SjxEק=S2:'e>*:Х}5oY/t%6Cӛ~pdy9E(};Y[c0ځc+ z}د )đϚbABT'2~'| 5fK4xOfoʅtW=Ԃ2)E*e,)6+n),3oP:ˀQp>G ;fVLj}{LVl؈h i G J ʛyιc`!kȸrai7] T jЙ8spgm'Zܐ*.m  !l. e+ê)kk`(zoȢ`tdhG϶75vQWQ qTP4UC W$C̺Rc&K.y'y[r98ڒ% >BKmu}TQmss-mG+lw$Qe]NiN_ׅ$JBU[^z$%;39]DZ"5&;krzKԿ`2r;\PkidA۫R&n`-_juhp>+a2󆻼,yCˑ5sw>]x'Kߵ+O'YegTA{R/1 EA:JΌ@TokM̡V̳N dgm1E-N[]%: &oNyN[3к4[wK`thb˟)=RKc_ޝIz"{NijI_cq''&Y۠|iU@s~ᜌʩ6bV9;4`j׹,d16 H"q2l9Oc"$0mJEd& sW,U͌W xmoRr.2 ޛ[j[iYWNaVa ,RH 6a %JNG^*cD][uy=qz9C/ǂBFwt2 ݟB~ɩ K`ø~ ҋaO_~tR@^sraU YTg\e` 4P 0c}S¡~aPo*Y_O_yOj54["!^z{MTQ\a` }ЋW+*uLLoܩ΅qF_n8k|!Gxe{D3XC97\RP) 6艞ɳ^ʴObnSi"G) 73nx>vBi<@|7c(/]QܔW6K/jv>݋!yj!$Ab RoNM2bڥK"ImPCԢRipZw%$І1r]_,$>,}v:jnYf4,ν٣-zLl휩RǪy=uq76 7~&YP7eԛ=CAf9tl5g$2)7ot:o҂bP&eZXib]Y͚qי)ZL7 @Ü3CJ(QNG^;Y@Vg.޳2dKUҒ2.T732g* ΄GOrijW>^˱-D$* 5^g%@UF$N%0b9%j䟬mO[N@6 l]{=,Z-z ,XH^namsN ҧRvU0g r)Y4,LtCi^,Y¸Hޒxp wY2ZIy0Zuĭ$ф @]0[A ? 424yQi- bJx:*Wx'5'K{ ^`iwյl 5g)/5v&#A`Rn50>ws3eRwaط%OxQU(F]Ԭ5M%vKUlfM"DV`UeKfQĿwNjm`U['"hQx:+˙+ I/hW^ƃ>L:d% O^bAB,R $Çr;l)bU._\+Lb3q2`,mNN`R_cwwnۓxQIITMQMo&x[# eycem}҈IBe%aL2,J\8g 1ȡ(HIBpRh;KWIvN!|LOgFʐ`NI,!p;2o~mHh EWϺaM#DJvՁ0o̔ h'l`VՊz g)I-b5XFc%N]۝AwWk8~Lim5]_P0`nv}*"QT`]$ |jvCE~@- OW m~x=(.y"t&*/$iEP߮24!c: ũ+)3ToΥ R+ک%tb-Ĭ+2~cW)C .ݥ( "!уTj(˵WZn3:c2삇/.ڭ6P4/j WVj>8'O܇3.nlKΤ峒Z2,6c'G`ڿ6g9eaEh8 DmEWᅇg]LMj" (6m soȃ:j%7N\`!^. ZRaxKwZ8 &OY lR]VxyDNH3 XΏ @]2SU`Uxf Ol|& Uo 6nf,65@"Y.NJk%R@~? V)_? 7=@v4 yhD1 #W容Зß^?=4&IӠFsnS״<bS?!erCUeb奚RULѸԶO " ͇! jG~Thn*k=TiEή跲r|r~rґLzihbt&i3ʫs^jжmoܣIq_ z[HLSy3 NO/}."vc KHlKޕbrqtv<C3xs vh520*jJkWor[I)YQ!sN Mȳ,&VB}"䍯VFթiR"<0Y ni-i4hV+0sZ F|2J3 l˿gDfNH41}$[#yغfULJ"$5mj"RA:X)^~n7%xY>%Gk>J4g>Jwq}L~??g:5do֛t khYNd*%Q%p%ΟX]Ǐ[UjRƛiC#[ W1Rh\MW,LKb.j#Ho kCx0.zeyU%^665 5j;]7<>L:A)("9 JE'O\Iaga ݚix3$l9s&ힷ~w坆W.ȣZ%!O$(V!E(J(\5_ij8`btQ{[J"e_u*oί~r[ Xy]xqFcw|.Ť.$}ՓTk`D,G~Yϩ3L@F!رcw?yYoMQ8K 9H r:xB{3ٵ҆`*H—H

描写鲁迅的词语外貌、语言、神态都可以
描写鲁迅的词语
外貌、语言、神态都可以

描写鲁迅的词语外貌、语言、神态都可以
师傅说:“文字的快乐,主要来源于阅读.”短短的一句话,就概括了我的文字情结!
文字的快乐,虽然不只是阅读,还有写作,但没有阅读,又为何要写作?写作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深入地阅读.细细回想一下,我应该是享受文字快乐的受益者.
还在我呀呀学语的时候,妈妈便托人从上海带来一包看图识字卡片,倒也非是望女成凤,要把我培养成神童,而是希望那些花花绿绿的卡片,能引起我的兴趣,让体弱多病的我能安静地呆在家里,不跟院子里那些“光头”小伙伴们“冲啊!杀啊!”满沙滩疯乐乱跑.卡片果然让我爱不释手,一向出手大方的我,惟独对这些卡片,成了吝啬鬼,死活不让小伙伴们动它一下.
看图说话,拼音读物,小人书、连环画……在病床上能让我喜形于色的是书,哄我不哭不闹的是书,能让我安静的也是书.幸亏有书和我相伴,丰富了我的知识,培养了我的志趣,让我明白了不少事理.在师长们眼里,我要比同龄人更“乖”,在小伙伴眼里,我自然是他们的“洋囡囡军师”.
不知什么时候起,凡是妈妈给我的奖品除了书还是书.我好像也与其他小女孩子有点不同,零食和新衣服什么的,并不引我兴趣,如果谁手里有我还没有读过的书,我就会想方设法去换到手.我在小书摊前一坐就可以坐到天黑,一分钱可以看两本连环画,我的点心钱都进了那个小书摊老板的口袋……我就这样快乐地在小人书的阅读上中度过了我的童年.
上学的时候正处“文革”后期,很难得有好书读,一本《钢铁是怎么练成的》让我废寝忘食,读了又读,保尔与冬妮娅的故事,启开了少女朦朦胧胧的情怀,那些优美的句子,至今我还能背得出来.后来,好不容易弄到一本《青春之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却不敢公然拿出来看,可我又偏偏放不下手,想了好久,想出把《毛选》的塑套套在《青春之歌》上,表面一看,还以为我在读《毛选》.这个自以为很聪明的办法,差点毁灭了全家,幸亏我的语文老师——王增友先生发现的早.王老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喜欢读书,老师很欣慰,但不能这样,这要是让某些人看到了,会把你当作现行反革命抓起来不算,你的爸爸妈妈也遭灾了.”老师还告诫我:“读书不能只看故事情节,更是为了升华自己的思想,提高修养,丰富内涵.读时要记,记时要想,想时要懂,懂后会用……”
我阅读的速度有三慢,越是喜欢的文章,读得越慢;越是深奥的文章,读得越慢;越是让我有兴趣挖掘更深理论的文章,读得越慢.
我习惯做读书笔记.第一遍读,只记文中的好词好句.如遇我喜欢的文章,我再读时就会想,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如课文中的《社戏》,我首先想弄清鲁迅先生写那个年代江南水乡的少年向往愉快自由的生活,不满封建制度的约束,主要表现在“我”与农民孩子之间的那份挚情,是用描写人物活动和语言去表现主题的;再想想为什么写江南水乡的夜景,写景原就是为了更好地衬托人物的内在思想与情感,再想如何掌握具体的写作技巧,如何让词句显得更为精练……
对那些有思想,能挖掘更深理论的文章,我大都选用“能入能出”法.所谓能入能出,就是说我先钻进文章中,用心读,记下主要论点.再从文章中走出来,不被文章的具体字句束缚思维,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分析文章好在哪里,有哪些不同的观点.“入”,是我读书的手段,“出”,自然是我读书的目的了.我竭力不使自己死读,尽可能去理解,去分析,把文章读活了,我才敢谈论我的观点.四年的教坛生涯,六年多的网络编辑与论坛斑主,让我深知写评语的重要,要想写贴切求实的点评,尤其是指出写作者的具体不足之处,远远要比说好听的鼓励话难得多,必须精读,必须理解才能写出切实的点评.其实这是对写作者起码的尊重,也是对眼睛、对时间、对文字的尊重,更是对自己人格的尊重.
说到“能入能出”法,是儿子的爱书、撕书、拼书、讲书的独创读书法,和陈丕婷老师对他的肯定与欣赏,启发了我.我要感谢我的儿子和他的启蒙老师陈丕婷女士.
儿子从小喜欢书,刚刚会走,路过书摊,买一本不动,买两本不行,买三本勉强过瘾.他常常边看,边嘀咕,边不停地撕,撕出那些他喜欢的人物图案,然后重贴,结果刘邦与宋江成了哥们,潘金莲进了诸葛亮的帷幕……再精装的连环画书,在他手里都会变得面目全非,托儿所的阿姨常向我告状,为此我也没少买书赔偿.他撕书依旧,并只对被他重贴过的书感兴趣,常常独自滋味地欣赏“杰作”.儿子有幸遇上好老师,非但没有阻止,还找出更多的旧书让他撕,由他拼,启发他编故事讲给小朋友们听,久而久之,儿子脑袋瓜里装的故事越来越多,故事的内容日渐丰厚,语言表达也越来越有味道了,他成了小朋友心目中的故事大王……陈老师告诉我,不能把他撕书行为片面地当成是顽皮捣蛋,他撕书其实相对于我们成人做读书笔记,写评论一样,值得可喜的是他能走进书中,再出走书来,能学而会用很好.要好好引导,不可关闭他的创作思维空间.
我们的伟人毛泽东主席曾作过精辟的论述:“对于马克思主议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就在于应用.”这“精通”指的就是“入”书,不入能通?这里的“应用”,不就是“出”书吗?细细想来,恩师王增友先生在我初一时给予我的教诲:“读时要记,记时要想,想时要懂,懂后会用”,其实,也就是“能入能出”法啊.
师傅在《快乐写作》中着重谈了“学习小学生的语言风格”,乍看似乎让人有点不能置信,读透了文章的思想,再走出文章来分析,才明白其中内涵之深.万千世界中的“天地轮换”、“返朴归真”、“返老还童”、“过极必反”等,说其是自然规律,其实更是人生的哲理.
有一次我驾车外出,记错了路标,结果转来转去越转越迷糊,真是没辙了.平日不急不恼的我,在打给好友的求助电话中坦言:“我没辙了,转得都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急得我屁股都快冒烟了.”
“哈哈,你平日的机灵聪明咋都给冻结了啊?你把油加满了,甭管在什么位置,甭管是什么方向,就往前开,记住开过的路线不重复,不往左拐,不过市交地界,同一方向转,大不了从东转到东,最远也不可能超过你现在的位置啊!能转不出来?”这话太有哲理了.
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语言风格也不应例外!到了最高境界处,自然又返回接近基础了.任何一篇美文,都不能离开基础的字、词、句的组合,对小学生的要求不就是先要掌握用字准确,用词合理,句子顺通吗?决不可用华丽的词缀盲目地雕琢与修饰,企图急功近利,却忽视内美中不可缺少的平朴简洁.
能否快乐写作,作品能否让读者感到轻松,就取决于作者的写作心境.同是悲剧作品,有些作品读后有回味,有激情,有希望,而有些作品却让人萎靡不振,心像被煮茧似的.这类作品读多了,也渐渐明白了,成功的作者,就应尽最大的努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感到轻松亲切,即使是悲剧,也要引导读者走出悲情;让读者在阅读后走不出悲伤酸楚,即使是再好的文笔,也只能算是消极的作品.
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写作时,尽可能把心态调整到最佳状态,实在不行,就干脆放下,或去读别人的作品,或另找一个欢乐的题材来写.如前些天我写《萦绕梦系仙山魂》时,写到好友早逝,实在是太伤感了,就丢下不写了.随后,找个喜庆的题材来调整心态,又能让大家开心,一举双得,何乐不为?于是,一篇由70多名编辑朋友的ID和他们的40多篇文章名串成的《阳春醉梦烟雨村》出手了,大伙读过快乐的不得了,我当然也跟着快乐,回头再写《萦绕梦系仙山魂》时,我原本沮丧的心已淡然宁静了许多.
我希望我的朋友也能快乐写作.最近,一位让我尊重的朋友在写一部悲惨故事,他原以为把故事写出来就能减轻心里的伤痛,可适得其反,越写越不能自拔,真的让我心痛.我对他说:“快乐的作者,才会让读者快乐,就算是悲剧,也应给读者有所启示有所向往.如果写作的结果是让作者痛苦,读者也痛苦,那还不如不写.”我甚至有点过分的要求他:“放弃吧,别写了,答应我,以后只为快乐而写!好吗?”他终于答应放弃痛苦写作,过后不久,又看了他振奋人心的力作,真为他高兴.
我是学理工的,做的是载波网络传输工作;后又转行改学财会,从事金融储蓄与保险.我坚持写作,一是因为工作压力大,想在工作之余放松一下,二是因为从小就喜欢涂涂写写,作家和记者一直是我的梦想.我刚开始学写字,只是写我想说而无处可说的事,没有规格体裁,想到了哪里就写到哪里,痛苦的,快乐的,埋怨的,欣赏的……不图发表,写过而过,只是想放松被束缚的思想后而不至于耿耿于怀,权当是自己的日记,当找人发泄了,也就完了,我把写作当作倾诉的对象,一个不会出卖我的可靠对象.现在想想,我爱文字,是我在很多时候把文字当作了我的另一半了,可以对它笑,可以对它哭,即便是对爱人不能说的事,对文字就无需有任何保留……
网络文学给了我写作的空间和交流的平台,我坚持自己的观点,网络文字的虚实,是取决于操纵网络的人,我与网络文学的浓厚情结,是建立在淡然求实的写作态度上,并已成了我的风格.我讨厌,甚至于憎恨那些浅薄、媚俗和虚伪的文字,憎恨借网络文学空间而卖弄风情,制造垃圾文字的行为.
我与文字(我另一半)的情结,自然离不开我的写作.我的写作文风,是以完全真诚的自我为基调,以淡然求实为准则.要求自己做到语言轻松亲切,富有诗意,倒还能勉强去凑合,但要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上思想深刻新颖,尤其是写杂评,对我来说还真不容易,这是我快乐写作中最痛苦的一件事了.
很多时候,我虽有思想,却无法用贴切的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我的深刻,无法让人感到新颖.写完一看,没有了我原先想要写的那种韵味,淡如清水,没有任何味道.对于这样的东西,岂能称之文章?充其量也只能说是文字,对于这样连我自己都无法感到满意的文字,我只会选择丢弃,把其打入冷宫,权当是我写了日记,一篇无法道出真实情感的败笔日记.
我的写作灵感,更多的是来自对读者的感谢和回报,带给读者轻松快乐,如散文《阳春醉梦烟雨村》、小说《戏说嘻侃幽梦人》、故事《红袖添乱之戏侃编辑》等.我的灵感来源,正合我师傅“不能在阅读中体会到真诚快乐的人,是不能在写作中体会到真诚快乐”的教诲.
我与文字拉拉扯扯也有些年头了,能一直坚持下来,并有所突破,理由很简单,因为我很清楚,自己与文字有了难解难分的情结,文字已经是我的另一半了,将再也不可能改变这样的事实:活着,读着,写着,乐着!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深深地为鲁迅先生憎恨旧社会,热爱劳动人民,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所感动.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浙江绍兴人.“鲁迅”是他的笔名.
你知道鲁迅先生还有哪些笔名吗?他的笔名有什么意义?为什么用得最多的笔名是“鲁迅”?
鲁迅先生一生曾用过几十个笔名,而且每一个笔名都是有深刻含义的.1930年他用得最多的笔名是“隋洛文人”“洛文”“乐人”“洛”等.这些笔名都表示了鲁迅先生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嘲讽和蔑视.这是为什么呢?原来1930年2月,鲁迅先生和当时的进步人士发起成立了“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国民党反动派立即加以迫害.国民党浙江省党部诬蔑鲁迅为“堕落文人”,并秘密发出通知要逮捕他.鲁迅先生毫不屈服,继续写文章抨击国民党统治的黑暗.他的文章像匕首、像投枪,刺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要害,揭穿了他们的反动面目.为了对敌人的诬蔑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他把“堕落文人”几个字改写成以上几个笔名.由此可见鲁迅先生是不怕“碰壁”的.
三十年代,为了战斗的需要,鲁迅先生经常更换笔名,如“邓当世”“邓江”.浙江人读“邓”为“遁”.“遁”是逃走的意思,这暗喻避开当时反动政府的耳目进行战斗.鲁迅先生的最后一个笔名是1936年时用的“晓角”,“晓”是指拂晓的意思,“角”是号角的意思,“晓角”表示他愿作冲破黎明前黑暗的号角,为新中国的诞生而奋斗.
那么,鲁迅先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鲁迅”这一笔名的呢?那是在1918年5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诞生了.这是鲁迅先生第一次用“鲁迅”这个笔名发表文章.《狂人日记》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这个“狂人”的嘴,描绘了一个恐怖的人吃人的世界,深刻地揭露了在“仁义道德”薄纱掩饰下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号召人们起来推翻吃人的旧制度,体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狂人日记》有力地鞭挞了吃人的封建制度和旧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后来,鲁迅先生向朋友解释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一是由于母亲姓鲁,二是由于周鲁是同姓之国,三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认为,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分较好的人.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鲁迅”这个笔名不仅充分表达了鲁迅先生对母亲、祖国的热爱,而且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自己时刻不忘奋力前行的严格要求.以后鲁迅先生在《自嘲》中把自己喻为“孺子牛”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

犀利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志向的写照
千夫:指当时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也就是国民党反动派,鲁迅自然对其横眉冷对他们的指责。鲁迅是为中国无产阶级讲话的,就像一头老黄牛,甘为无产阶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人的志向和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

全部展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一生志向的写照
千夫:指当时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也就是国民党反动派,鲁迅自然对其横眉冷对他们的指责。鲁迅是为中国无产阶级讲话的,就像一头老黄牛,甘为无产阶级贡献自己的力量。
鲁迅先生曾说过:”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的志向,也是鲁迅先生之立场.同时,这也应该成为我们现在人的志向和立场.在人民面前,我们要痛恨的是反动派,是那些官僚资产阶级反革命,是那些还在掌握着人民的权力的贪官污吏,对反动派所谓之”千夫指”,我们是只有”横眉冷对”的,不怕的.我们要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对待我们的人民,我们要如对”孺子”一样地为他们作”牛”\作”马”.要诚诚恳恳\老老实实为人民服务.我们要有所恨\有所怒\有所爱\有所为.要以饱满的真理追求者\博爱的实践者\勇敢的战士的”年轻精神”去”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解析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运交华盖欲何求②,未敢翻身已碰头。优
破帽遮颜过闹市,优漏船载洒泛中流③。
横眉冷对千夫指,优俯首甘为孺子牛④。
躲进小楼成一统⑤,管他冬夏与春秋⑥。
注释:
① 《鲁迅日记》1932年10月12日: “午后为柳亚子书一条幅,云:
‘运交华盖欲何求……。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偷得半联,凄成一律以请’云云。”按,十月五日郁达夫在聚丰园宴请其兄郁华,请鲁迅作陪。闲人,(《三闲集·序言》里说:“我将编《中国小说史略》时所集的材料,印为《小说旧闻钞》,以省青年的检查之力,而成仿吾以无产阶级之名,指为‘有闲’。而且‘有闲’还至于有三个……”,所以把杂文集名为《三闲集》,又自称“闲人”。打油是自己谦称是打油诗。偷得半联,有三种说法:一、郭沫若同志认为即借用钱季重的“饭饱甘为孺子牛”,不是半联而是半句,见注④。二、借用南社诗人完姚鹓雏(锡钩)的诗句“旧帽遮颜过闹市。”三、熊融同志提供,那天鲁迅赴宴,郁达夫开玩笑道:“你这些天来辛苦了吧?”鲁迅用上一天想到的“横眉”一联回答他。达夫打趣道:
“看来你的‘华盖运’还是 汉有脱?”鲁迅说:“嗳,给你这样一说,我又得了半联,可以凑成一首小诗了。”所谓偷得半联就指第一句(《<偷得半联>别解》,
《人民日报》1962年2月22日)。按,一说是借半句而非半联;二说,检《南社诗集》没有找到这句诗;三说较合。日记所载诗中“破”作“旧”,
“漏”作“破”。后来鲁迅为日本杉本勇乘写扇面时也曾与这首诗,诗中‘对”作“看”。

华盖:鲁迅《华盖集·题记》:“我平生没有学过算命,不过听老年人说,人是有时要交‘华盖运’的。……这运,在和尚是好运:顶有华盖,自然是成佛作祖之兆。但俗人可不行,华盖在上,就要给罩住了,只好碰钉子。”华盖,象花那样盖在头上的云气。《古今注》:“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这是指黄帝仿云气作的车盖。
③ 漏船句:《吴子·治兵》;“如坐漏船之中。”《晋书·毕卓传》中毕卓说:“得酒满数百斛船,……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孺子牛:郭沫若同志在《孺子牛的质变》里,提到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一引钱季重作的柱帖:“酒酣或化庄生蝶,饭饱甘为孺子牛。”指出“但这一典故,一落到鲁迅的手里,却完全变了质。在这里,真正是腐朽出神奇了。”(1962年1月16日《人民日报》)《左传·哀公六年》:“鲍子曰:‘汝忘君之为孺子牛而折其齿乎?’”齐景公爱他的孩子,自己装作牛,口里衔着绳子,让孩子骑着。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
⑤ 成一统:这是说,我躲进小楼,有个一统的小天下。
⑥ 管他冬夏与春秋:即不管外面的气候有怎样变化。鲁迅在白色恐怖下经常遭受压迫,所以比做交华盖运,
比做“未敢翻身已碰头”。为了避免反动派的追踪迫害,在过闹市时,用破帽遮住了容颜。就是这样,处境还是非常危险,象漏水的船载着酒在水流中浮着,一不小心就会沉没。处在这样危险的环境里,鲁迅采取的却是决不妥协的坚强的战斗态度。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说:“鲁迅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对于,无论什么凶恶的敌人我们决不屈服。‘孺子’在这里就是说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一切共产党员,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学鲁迅的榜样,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己。”毛主席对这种精神给予极高的评价。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是写实,但又不限于写实。当时反动派丢掉东北大片土地,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国民政府躲避敌人威
胁.迁都洛阳,一直到这年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迁回,所以讽刺它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里。
这首诗,“横眉”两句成为传诵的名言,“横眉”、“俯首”形象地写出了革命战士对待敌人和对待人民两种绝然不同的态度。这两句不仅意义深长而且形象鲜明。郭沫若同志在《鲁迅诗稿序》里赞美这一联道:“虽寥寥十四字,对方生与垂死之力量,爱憎分明;将团结与斗争之精神,表现具足。此真可谓前无古人,后启来者。”“千夫指”的出处,本于《汉书·王嘉传》:“里谚曰:‘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里的“千人”即“千夫”,是指群众。但鲁迅在1931年2月4日《致李秉中》里说:“今幸无事,可释远念。然而三告投杼,贤母生疑。千夫所指,无疾而死。生丁今世,正不知来日如何耳。”鲁迅在这里给予新义,这个“千夫”不指群众,指敌人,指各式各样的敌人。这同《无题》“一枝清采采湘灵”里的“无奈终输萧艾密”一样,“萧艾密”指敌的众多,跟“千夫”的指敌人的多一致。因此,冷对“千夫指”,不是冷对群众所指责的独夫,是冷对众多敌人的指点,毛主席说“‘千夫’在这里就是说敌人”,是极正确的。
关于《自嘲》,在解释上还有一些分歧,可以讨论一下。
对题目《自嘲》的解释:一是说:“至于鲁迅所题‘自嘲’二字,只不过是一种曲笔,实际上,鲁迅先生是无需乎自嘲的。”既然无需自嘲,那末为什么要“自嘲”?说曲笔是不是说没有“自嘲”的意味?问题还不清楚。二是说:“本诗名为自嘲,实则是对敌人的讽嘲。”那末是嘲敌而不是自嘲。要是真的没有自嘲,那何必题《自嘲》呢?三、“自嘲就是自我戏嘲。鲁迅戏嘲自己的什么呢?戏嘲自己的遭遇,戏嘲自己的境况,也即戏嘲敌人对自己的种种迫害。”“它是自嘲,每句诗戏嘲的对象,始终都是自己。”戏嘲自己就是戏嘲敌人吗?每句诗都是戏嘲自己,难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两句,也是戏嘲自己吗?
那末“自嘲”应该怎样解释呢?“自嘲”这样的题目是有它的来源的。《文选》里有一类叫“设论”,收了东方朔《答客难》、扬雄《解嘲》、班固《答宾戏》,这三篇题目里就有嘲和戏,第一篇《答客难》就是解嘲。这三篇都是解释客人的嘲笑自己,不是“自嘲”,同“自嘲”不同。但《汉书·东方朔传》里说:“因著论设客难己,用位卑以自慰谕。”是东方朔假设一位客人来嘲自己,并不是真有客人在嘲戏自己,还是自己在嘲戏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扬雄的《解嘲》、班固的《答宾戏》,直到韩愈的《进学解》都一样,都是自己假设一个人来嘲自己,实际上是自己嘲自己,再由自己来解答。所以《文选》上称东方朔等三篇为“设论”,说明这位嘲自己的客人是作者假设的,即作者的自嘲。这类文章都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嘲己,一部分是解答,实际上是自嘲自解,不过形式上作客嘲自解而己。
鲁迅的《自嘲》就是从这种“解嘲”的文章中变化来的,去掉它的形式上的客嘲自解,采取它实际上的自嘲自解,而称为“自嘲”。过去的“解嘲”,实际上分自嘲自解两部分,鲁迅的“自嘲”也分自嘲自解两部分。过去的“解嘲”,先假设客人向自己提出问题嘲戏自己,鲁迅的《自嘲》也先提出问题来嘲戏自己,如“运交华盖欲何求”,实际是提问句,交了华盖运还要求得什么呢?过去“解嘲”的文章都有嘲戏自己的话,象东方朔说的“唇腐齿落”,扬雄说的“官之拓落”,班固说的“纡体衡门”,韩愈说的“跋前止疐后,动辄得咎”,“头童齿豁,竞死何裨”。鲁迅也有类似的“自嘲”,如“未敢翻身已碰头”,跟“纡体衡门”的怕碰头,和“跋前疐后,动辄得咎”相近;“破帽遮颜”写自己的形容,同“唇腐齿落”、“头童齿豁”写自己形容的也属一类。这是写自嘲的部分。
过去的“解嘲”写到“解嘲”这部分往往自占身分,如东方朔说的“计同范蠡,忠合子胥”,扬雄说的“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自比风凰,班固说的“和氏之壁”,
“旷千载而流光也”。鲁迅也有解嘲的话,即“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它的深刻的意义,已经由毛主席阐发无余,自然远远超越前人。因此《自嘲》有自嘲的部分,并不象上面引的解释认为“自嘲”是曲笔,是“对敌人的讽嘲”。说自己交华盖运,未敢翻身,破帽遮颜,怎么是“曲笔”,怎么是嘲讽敌人呢?难道说交华盖运就不是交华盖运吗?说交华盖运又怎么嘲讽敌人呢?《自嘲》又有自解部分,也不是每句都是自嘲。
当然,鲁迅的《自嘲》同前人的“解嘲”,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很大不同。前人是客嘲自解,鲁迅只称“自嘲”,这是命题的不同。前人借客嘲以鸣不平,借自解以占身分,主要是自我解嘲,对自己的不平不敢触及封建统治者,还有美化封建统治者的作用。鲁迅的《自嘲》,是革命的诗篇,是敢于刺向国民党反动派,是表明了他对敌人的藐视,表明了为革命事业战斗到底的决心。那末用前人的“解嘲”来比又有什么意义呢?这正说明鲁迅在创作上的发展,正象鲁迅的《我的失恋》有所继承而又有发展那样。指出这点,有利于我们对《自嘲》这个题目的理解,使它更符合于诗的实际。
其次是最后一联“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解释。一说“最后两句是讽刺当时那些只顾自己舒适自在,不过问政治的人”。二说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在1932年一二八事变时迁都洛阳,直到12月才迁回南京,作者写这诗时还没有迁回。三说“‘躲进小楼’再一次表达了鲁迅一贯主张的‘壕堑战’的思想。‘小楼’是掩体的工事,是前线的战壕。躲进小楼,乘机出击,是为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击敌人,消灭敌人。”四说“‘成一统’意思是自成一统,与蒋家王朝针锋相对。‘小楼’虽小,但作为对敌斗争的一个前哨阵地,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的。”
再看前人写的“解嘲”,在后一部分是怎么说的。东方朔说的是“时虽不用,块然无徒,廓然独居”;扬雄说的是“惟寂惟寞,守德之宅”;班固说的是“慎修所志,守尔天符”。都是讲自己安于寂寞,有以自守,不是讽刺别人的。一说讽刺不过问政治的人,是不恰当的。要讽刺的主要是敌人,对不过问政治的人是教育问题,不是讽刺他们。鲁迅讲的“躲进小楼”同前人的“廓然独居”,安于寂寞,在形式上也有相近处,当然两者的精神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退守,后者是战斗。
“躲进小楼”怎么战斗呢?是不是以小楼为壕堑作壕堑战呢?我们只知道当敌人攻进城市作街道战时,才躲在小楼里,以小楼为掩蔽袭击敌人。鲁迅反文化“围剿”而战,怎么以小楼作壕堑呢?反文化“围剿”而战,一定要利用报刊作为战斗阵地,向敌人进攻,离开了报刊这个战斗阵地,即使躲进小楼,又怎么去攻击敌人呢?鲁迅的壕堑战,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笔名.来迷惑敌人,是他写战斗的杂文时用各种巧妙的艺术手法来蒙蔽敌人的眼睛,是这样来掩蔽自已,进攻敌人,而不是“躲进小楼”来保存自己,打击敌人。三说恐怕不符合实际。四说认为“躲进小楼”是坚守阵地,“成一统”是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但原句是说“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即躲在小楼里成为一统天下,并不是以小楼为据点,再同革命根据地联系起来,才成为一统天下的。正因躲进小楼成为一统天下,才和“管他冬夏与春秋”相应,外界的政治气候不论怎样,管他呢!即不管的意思。倘以小楼为据点与无产阶级整个革命斗争联在一起,那就得密切注意外界的政治气候,怎么可以不管呢?所以四说不免求之过深。
那末这两句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鲁迅处在反动派的迫害下,经常在躲避,所以躲进小楼成为我的一统天下,管他外界的政治气候有什么变化,这是“自嘲”,但又不限于自嘲,也是讽刺国民党反动派只知躲避,不管祖国已经陷在怎样危亡的境地。这两句,既是“自嘲”,又是借“自嘲”来猛烈攻击敌人,刺中敌人要害的一击,这才显出“自嘲”是革命的战斗。这两句跟“横眉冷对”一联作了有力的配合。

收起

认真,严格,严肃,朴素,平凡的一个人

一张瘦削的脸庞,透露出刚毅与坚强;两道犀利的目光,仿佛能刺透那沉沉的黑夜;一头不屈的硬发,根根显示着与恶势力的不调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