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0:29:09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
x|Wr#IUo3ҵ6w=HBEPT HP(qDdS_as ֌[F!\~."_Ux6z[*WŔ*=zC[__bƭj?FG*R5MFS_} zqz4x< tg[Wq %v[8){w[ѦAof˩_R?7/teB#kL_ ^#-'U;U3ܾ7)ҳh ]/{J`˟ >1:lP*SI]z[?Pd$u+U4=OeXBY/b\QoתtHF3zjc+_\|1M#&T?߷TU!r<u坷'f9 ޖ ^>VQU ۯ8w?_"2 ^AW#^O*UzJ3Ӂw_;۳pۡb<f°/otYEo.Ək^W@&ڏ/T ʩ~^%&*yl\OOɱ.CA<;Mxj-wԠ}@정CU?g{\~Nz-z66b]M+W{|%S4߭S*ԮUFOUmH4+ܪWߖ>[qpdj4UG Bσ['z> i$gYpq ^rRxGDF*/^?ák`͜;:>)l N1y&oqgT*=Jٰai.XqO\*?>} Ncv0.ohhp"G]Z"}s$gi5+O3|BB׶4Xb*֏jtJg!?Һ1CZvڀ!-iЉ>>5GNH!jwTfIWv/u5!6{x~U#m3uO*y^cB'{i;Ǒiv:d'\[jY2ub!{wn҆M!3oa"=fI";*M&☭ǐYWm&jJ^2!飻klgN) j쥕w7fɴα ̘pBٔf >I:8i?'E';R=+$vL ȿh#6M^hHXSWsoUk֜ $XS:ә/qm4E.p>w,b:A{? #rXaѸAEv"E$MwCi-:lz TPa"W**z@@L\7&574I;@>bxZڏlAbro|g/qI2J9U X0$ 4gċjg6'[7^vM⫳^kaq[ٌ`&QpĻ< ~WPdM]6f$YmG<Dャ%&hv'>fzބۋ{ɀn58Ϗ ?.ɱb9W$eEr%QoO,DwU{]# lW|P 'pH ~ Ko27QqI޺ H!A@QsNQHϭ݉eb+ơS, V)ֽ纨g" y^lZN˘g8pD·e% ՍT_/k9K_|flEq*ݓ]#feg/Rt>Od6*<f\/c`gC%2&>.ЄR7a?E(B8Y%䋻y;T'oǗ9Sqd +Hǣm3U W_6^!֜ e.6,&#IYs'1UZ'J8-LGpwUz3qRiN ˺uip^ m!!d!hJvˌ'ʰ)5 ;Z?d)捊9t`emfN#(&#UB"SAV3Ufk:x4 9iClK!hs"m,9O'ΧY:T@w=e1i6G[tDX@bH]KS{=nIg:Wy,ÿŰa;ϓ1kl~2;ď' GY#\5JiI4z"8,sLa F%aMsSPGmD /_ɋH>I vHfQ3_Y=ڬmMK$M҉lSZ9aINLȹ=`{d$KNf0n^VgU! |qH{4$9?ñǞL_>d׺@ D q;zUU2CS˼fO_rQq䬿#gqWF0`6Q!.@YDy5:{@{4\bh?5; SJrR[BY<2b@amNz:靺{lxuK=uQ43)ِt\ɴ `H4Ms$!|е/f#N%PT> 9 5jfl業.F8mG]3B~i7G&=kEMo}D!I@8n%Wlb0MD i0&C8;)%/Gh3(qK9g3'9z:mZ +z i CR0UP%T;d.IOD)b!9~|jrk_c\An\go[y78,؊& #$n#6Bg]T.fBBq ;2, UiZ[o40 lpetfu.Zcuk/pP3U*版j eNH+i@u} \Fg͉TB4ma?i]C&m-ƽ \7vu\=4e%4kCĦ>$7;c0P6 ,'TIW@Is&q((gFʆ&1!fhC ٚP3% BP}6F]ȋxwY݄\ol hG'뢙T"وFpD _^UMf -Z~UV@!/ vT6mʕ=ܟLV[;[Y)[Iͯ ̤= qqi (y՜ljD1Ԇڢ8z XGBb _F6߼/vpBBy(0*?\J ?= /̴L07f'+3 y IvEt/# kb~˂$E:!Ox\Xs>؝DbMmì ?Oȱre#DWN ^u>}Ҙmα}⿽ ]tn8(Tl:l+D1qY6l|fm K|%]5DH9- ƲA#սpFDM(7RED{ܢ_CcX92پ'Qӭ:,PrT\n'%UBޘn5 ~fO q B1ݠ&7I z|B qɔFqSC iO{(2Pwi#9g@]@*κ:%2Х<%)=y`56hsˆ"Iƀ! NlB\odsg @⃟[ҤzWReI3UJ7'ưα`s W$VttDa?!AOT{bNAa;]06"0^LuH9V&?ɼiX"F З>N{?>﹩RT93\ ܠ _#ߑ\$Mmi"ʕ%(-#%ۥL&[wywnZX5ZG7m!V:%*}m-we7;dS@ E9- n]Ĥe#Mz\:F\XɱO/H"-$-BKVFt]AZ[11[x-NQS'?͉,o㸨|9kݟ"}˛SÙVZ_'`(q- W#LB;(U yOs>D <:gaR%<lkU5ty3E%7kXq[O 44's88[L`V?NiN{7eaq,φ]΋đF p~/(!ZD.ۥ5_H'tو;įiܢ(o׬5?{¾v]Zs,@D73U¸͆92 p>Q<Αu_zsAo7rFZ"EDT쯒@5.=.a&2!(޺#\Y@ Q7.' ݤ*rv]+M,Q X}Z1y~5y%ڹW)0%̐.\RgUX}vx L=,/uɓHi2ߥnuKKQȹdK U!#l4EuT?ZUG{Y}իasVFv% IVCT9 H(.zf,\b {Rgoo3aKaE}Liۧ)4yi$2謵`ܒ ̰KD=7}Y_rKS[Av\lJK2VsU]J(yJ \x=מUy:_,&t_NE۝}qhN|85JdnA$. VgZԮ|HI5k6hlxYBE6e:"!9>+DHv)~!:nCNG9 xY}(0} { tB?!rdlzydL}_OS-,2uq utMذ*t^7Tf?74D Z_`JB !8AYl4\!Lk9!\lq&޵<0PtOq@]>=FP)owS)?mб^}V2^&yvm~2__C%>~Df:TS !ѢKR).f$%Bxﵤچjg3sbLG $%\^qޫ[a\ 'ޠF+Aֽjz7=svD<;*!HU!o 亘ץs-BY(5d}r.h.0 bU|(R"{9YA\e'{:먼&_(?_qq}x 1ށ5B r&@YYxiFn ה e@c ?@kw&t]م`\r$#g:MN&[rb"T.7`"R ֗,`^hg"η%>-ɋ{厜܎.A|̊7 .|6:bi,Mx%=&r MR0 ʹ=+v2s!92륃T&Hh@"k;vL4#Rt:Pu(ٗͼfXNn|HWuFh9ҥ`G.ŘfR Ĕ #bNvu˙(_Pܼsu8AMYgr-0ޡ-rE&sҷrtOh ާpv|Bg~C;qeo '`ë{^9DQx |eoR3ǰî9`-lUKH{L ].1ɼ+C[L0@0U~$`pӶc8VȝT8i Y&xO9^O木~v .cc nOyXN]3tK*taAOTЧmj:#@G26Tj"Kņ,N{"4PW.?6oyŪ'j DxUΑ.S_l9yKAbguGꄼ: wٻiJRěŜF8_YOYBytf# IVB+жۊl _^<=)?vop&]B>M.#4A?om hUxZ(Ys=,yG>ʥƁ@cO'8[BEs'FBݺIvmĠw(a3Sj7!]*O^'zo,5}3YŻy"9-"hj+*5sxS# 7ǹIBO*9QuMvIAzceˉa& -ǩdV8trEAMV'N}v:IܭpuD-^?1MRѥG'#5OUn^ #!f^7_$8>iXq'b+#t+]/{b(ff?U5wFe6(ɘ}+}],sݲҶ%{ {rʾn(c٢^I\-BV0l,QkP%9]v,ka'"/:}{bNH;Xjd=W/Ej8*jl7|Y B!udeO$1(fm!%sb|o?} _-T; y1MpS\7P~oP~+UW$gxޱ4ofZI:? M^`]A7Y-%,.WP|BY#CWuqrT^6Wy)mCl/]o/b ->_|C}BcagBj}{72-]/4nŌ&7Y9U̧j,MQI} Hn~)\ 7{]\7SEO1)p>qmN+7t+xZd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

初二下册历史知识点
太多了:凭回忆大概说下:
1课: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的时间和意义
2课,土地改革内容、意义
3课,抗美援朝的时间、英雄人物及事迹
4课,一五计划内容 重点工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历史巨变)
1、筹备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949 、9
2、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1953年间国家政治生活...

全部展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巩固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历史巨变)
1、筹备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 1949 、9
2、内容:①制定了《共同纲领》确定: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确定国家的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49——1953年间国家政治生活的依据)
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确定了首都、国旗、代国歌。
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成立新中国 ——— 开国大典 1949 、10 、1 (国庆节的由来)
准备: 10月1日下午2 时,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大典: 10月1日下午3 时,北京 30 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毛泽东庄严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4、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了主人;中国从此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②新中国的成立,也是 20 世纪世界的伟大的事件之一。它沉重地打击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
1、和平解放西藏 :1951年5月(知识联系:唐与吐蕃的关系;元朝西藏正式归属于中央管辖;达赖集团分裂西藏、分裂祖国行为。——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
背景:新中国成立后,解放军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为实现全国统一,解放军向青藏高原进军。
过程:①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②人民解放军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实现了祖国大陆的基本统一。
2、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背景:①为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②为争取农村广大群众、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政策: 1950 、 6 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内容:废除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结果: 1952 年底基本完成,三亿农民分到了土地。
意义:①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政治、经济上翻了身;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摧毁了中国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同时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3、抗美援朝
背景:①美国入侵朝鲜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
②美国把战火烧到了中国的国土上,新中国的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③中国政府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政府请求
目的:保家卫国
概况: 1950——1953 年,美国最终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英雄人物:用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黄继光
遵守潜伏纪律壮烈牺牲的邱少云
——发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意义: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不仅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也保障了我国的安全
②从根本上粉碎了美国的侵略,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③为新中国经济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备考建议:
本考点的考查常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复习的重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探索时期的成功探索
1、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概况: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内容: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代表大会。
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知识联系:中华民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①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参考苏联的建设经验
背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造)
时期: 1953——1957 年
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水平。
结果:到 1957 年底,主要工业指标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基本形成,青藏高原上的康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提前建成。
② 三大改造的完成
概况:
农业:1955 年,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到1956年, 90% 的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到 1956 年, 90% 的手工业者也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
方式:从以加工订货为主逐步向公私合营过渡
结果:到 1956 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意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此,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中共八大正确决策
主要矛盾:先进社会制度同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二、探索时期的两次严重失误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 年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过分强调了主观能动性,忽略了客观经济规律。在宣传中强调了前八个字,造成了全国范围严重的浮夸风。
大跃进主要目标:盲目求快,片面追求生产和建设的速度
全国掀起了全民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重大失误的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影响:破坏了国内经济正常的发展,工农业生产落后,党和人民遇到建国后从未有过的经济困难。
2、“文化大革命”
开始标志:1966年5月1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文革发动: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毛泽东发表《炮打司令部 —— 我的一张大字报》
过程: 第一阶段:红卫兵、造反派掀起夺取党和政府领导权的狂暴行动
第二阶段:夺权狂潮发展成造反派组织之间的激烈武斗。
结束标志:1976 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性质: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各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影响:①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严重破坏。
②国民经济发展缓慢,工矿交通企业长期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③人民生活水平基本没有提高
④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严重摧残,推迟了全民族为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拉大了。
3、20 世纪 50——60 年代英雄人物
①“铁人” ——— 王进喜
②“两弹元勋”——— 邓稼先
③人民的好干部 ——— 焦裕禄
④人民解放军好战士 ——— 雷锋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材料题为主。考察的重点为我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的两次重大失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思想界关于真理评价标准的讨论,使人民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
内容:1,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思想转折)
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
3,提出改革开放的总方针;(2和3是党的政治和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
4,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组织路线的转移。)
意义:1,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2,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的本质: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率先尝试)
形式:“包产到户”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就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
特点: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
方向:促使农业经济朝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
意义: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农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
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乡镇企业的崛起改变了农村单一产业结构,推动了城镇的发展,促进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
三、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有企业改革成为重点。
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了企业责任制,将企业推向市场,朝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目标迈进。
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四、对外开放
内容:(1)1979 年,对广东、福建实行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
(2)1980 年,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
(3)1984 年,开放了 14 个沿海港口城市;
(4)1985 年,进一步开辟经济开放区;
(5) 1990 年,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新格局:经济特区 ——— 沿海开放城市 ——-— 沿海经济开放区 ——— 内地
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
五、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
1、1982 年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宪法成为根本大法。
它规定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其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1986年)初步建立了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六、邓小平理论
提出: 十五大通过江泽民作的《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首次使用这个称谓。
意义: 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指导我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备考建议:
该考点是中国现代史内容标准的重点。可以各种题型进行考察。其重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内容。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民族团结
1、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①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颁布
②1954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总纲中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③我国省级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建立)、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建立)、西藏自治区(1965年建立)
二、祖国统一
1、“一国两制”的构想
背景: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邓小平“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成为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内容:在一个中国前提下,我们国家的主体部分是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为特别行政区仍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
特色:在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指导方针:“一国两制”
过程:香港
①1982年,我国政府做出收回香港的决策
②1984年12月,中英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
③1997年6月30日晚21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的先头部队开进香港,是中国队香港恢复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
④1997 年7月1日,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正式举行政权交接仪式(图)。
澳门:
①1987年4月,中国和葡萄牙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
②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了澳门政权的交接仪式(图)。
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汪辜会谈)
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祖国的完全统一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原则:相互尊重、互补互利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问答题为主。考察的重点为:各民族的团结、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一国两制”构想、香港澳门问题的解决及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国防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1、核武器的发展
过程:①1964 年10月,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6年10月,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③1967年6月,成功地进行了氢弹爆炸实验
意义: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的辉煌成就,集中代表了我国当时科学技术达到的先进水平,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东方红”卫星遨游太空
过程:1970年 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升入太空
意义: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地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生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3、解放军的发展:①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②1949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③1966 年7月1日组建地地导弹部队
我国“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1)组成:①地地战略导弹部队;②海军潜地战略导弹部队;③空军战略轰炸机部队
(2)意义:标志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走上科技强国之路。
二、外交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历史意义: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2、万隆会议:1955 年 周恩来在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内容: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
性质: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洲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万隆原则:“求同存异”
3、重返联合国
概况:1971 年10月第二十六节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意义:①中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等上国际政治舞台。
②在联合国组织内,我国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种植、维护十家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自己不屑的努力。
4、中美建交
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十分紧张
②1970年,两国领导人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直接会谈的共同愿望
③“乒乓外交”:1971 年,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对访问中国
过程:①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
②1978年12月,中美双方发表《建交公报》
③1979年1月1日,中国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意义:①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②对国际形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注:当前中美关系以三个公报为原则: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建交公报》、1982年《八一七公报》。
5、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1)1972 年,中日两国政府签署了《中日联合声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2)70 年代: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3)显著成就: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
注:我国外交取得巨大成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主要归功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备考建议:
该考点考察多以选择和材料题为主。内容标准要求了解人民空军和人民海军建立的史实、导弹部队的建立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
科技、教育、文化
知识清单 —— 明确考什么
一、“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
1、1960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自制的第一枚近程导弹“东风1号”;
2、1964年10月,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
3、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1975年,我国又成功发射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1984年,我国第一颗通信卫星被成功地送入地球同步轨道。
二、“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和推广
1、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 “杂交水稻之父” ,在国际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2、水稻特点:米粒细而长、亩产量很高。被外国媒体称为“东方魔稻“
三、“八六三计划”的制定
背景: 1986 年 3 月,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向党中央提出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高技术的建议。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及时做出决定,实施《高技术研究开发计划纲要》,后称“八六三计划“
内容: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和能源、新材料七个前沿领域实施高科技与开发的革命。
意义:加快实现高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国民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做准备。
四、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
概况: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
影响: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开始发生新的巨大变化
作用:1、在经济、社会、科技、国防、教育、文化、法律等方面积极加以运用。
2、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时发展。
五、教育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从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需要出发,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国策。国家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规,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就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事业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
战略:科教兴国
任务:大量培养通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
举措: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1986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20 世纪末,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覆盖率达到 80% 。
2、高等教育发展迅速
①1977年底,停顿12年之久的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制度得到恢复
②目前,普通高校招生人数大幅增加
③我国设立学位制度,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六、文艺体育事业主要成就
1 、文化艺术事业:
小说:20世纪50——60 年代著名作品:《青春之歌》《红旗谱》《创业时》 《红岩》
文学奖: 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五个一工程”:各省煤年度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一篇好文章。
2、体育运动事业:
我国竞技体育水平提高迅速,已成为世界体育强国,乒乓球、排球、羽毛球、游泳、体操、跳水、举重、射击等项目已名列世界前茅。
新中国打破世界纪录第一人:陈镜开(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苏联举重友谊赛中,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
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1959年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
第23 届奥运会:实现零的突破(许海峰——男子自选手枪射击金牌),获金牌 15 枚,名列金牌榜第四。
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第27 届):获金牌 28 枚,名列金牌榜第三。
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举行。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