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0:31:12
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x[Yr*[v@:T\8* D{ tK# I P^櫦>^*\t3]{Y Oڔލw})5|6Lb3Y#܇rZ7A&?4 NϢt?j+>? z^QG5~ o4A=uTЩ_ʰxU ݽalm [|Ã_`OD,_4^+;0(WT!dhW "bT*O29 'E8?E0 #4;̟/AgSG-Ly^Nd][̖jD1{A ֟ṕ힉o.񫸛ރ.}bZ6%Y`Uy*CY_Tai5=*&VlqL>ݛI!\~7bH ʒ_^ ZSͅ k0rm,ƹ3=:K)hP& ͟?Bc0HX :P&:kgUHV`>.ܵ@׿f_T|B|6 +j끉fUfZ0cz 1S D;u#% ZX fßDstf^ :Nxq,m'ksA!,2Q+Mt3zKou]I_ e8dp{1v!i08ۊ3`Н)]JX;bIC@|Nv2 |^N- jDeT{CY"}G?*~v)ա>BaZN>Qv|jBZhpvzS: mG/.Vh#s=S(iwbu)~8`.Kb{}W($'^o4F…j|=L ݣkRh:*З]h<O~pN!Lы'7]A1#w5@ _:fꩩ-bPƌ⻂Y:aa ^uI泎KLY ęM`ڒv$O&?ޒ7Drw'^t+ %3BAF0'}s`? ZNk~vߠ1 : 7E} t$Bތ>ca{\dX0Bl 0H#Ї{dp!.VpB'pZOoJgq/&a-H)>}[[)uL[oY̏qpp{Gqn̸COa;$xBibEXr H'уF)ZAߠV`=vӁÀ׻JW!f\v'S}5N%xCT?j !ZiU܁9ܘc&wN{ ZWus߄#G?d \(V*G C1-֖beN; uΆ)#,jdXTFaAC8AFՆkWDeuCa3z:D˖TN1xV1 SSOTٗI$zMJވf+zX`{/~Bƙ84$^fAvV@-i6 2\f%BK 0:;g-:ODpmЎXIE K@Kg@'$2F&3|PvmԊcZ>c:OT9+$c h% 2A59{%th!莉 G'VCA`nb1sȸ|__bA[&@m^X dĺ>ū>)|$t]jSZkA݆ޏ;1f4)p\nJaR^}8:nYBzk#0m0i2rt_I3l:q@e5<|;i& f>P{/?fhs:V jlM1عG43w9 3gHy|wdF2C4mAx83gTI-OEPg!d$0ܧK\w-`s &,'SD3AXs;k[\aAEf2\Mކ߻POH[hPZ^t}j|sB5T%DL ϫLSxnj217@=-^&t:Ԓ`psN1怎K~ubioUǫYDpj8[ը!z0C`˰;б0=GNV'|!Ё֚shmj﯏=OG-K65*HZ{SHuU Xk/ w/3]e4 4JvR$JP$CTI9Ɂ;OƜ@[ź=.$g"b擴ጘz f-o^6Vϑ(IɊGK\X#{LKFV_a؝!;s( !w$SHaLS/Z&6t3f&@ jÌ=-C9l dpM-26ۄ"cUUL~ 5)ZXEG' 7V%&iR,7iɉ4sa ͨQI~+CNz]J3/K8]UJ cjS屉 ]NLV`]ҀokPz VBI*ze*S1 _++ߎG M*Qy F7f] % ZDuiIK ̤{T4JXFwCXMDĖV/ -^7=OGbMnSWt}v\c{`&j4O 6%9WNYFj_a=VC pDs4W:JEKwOBKXJ$iY$U7ů/; bA#asꆢEvQ33^';lS 5]hrwCjÐ? Өmt+HG~ʇL)xY\DȤ~ ڬKA$cdq[u"mHQoD3D٣A|_ro)$4V5-DB,@5mz~X渵AUҵ8Ɛǜ:I5 $QU4GEl畜I vG$_|/쥙+AzzMIؾcQp6˂۸_G0L+Me|d bt< J$0fLtlRѷvlrh>&Ű?Һc|ƀUShHMVKM2mQ? SLY"94Qq&*1P RܰlM@7.ӗ2;:_HCQ+qGCI[ֱL:xU ,JҌº;e~a>_~%cF '>jP6y-_!z|ɛn< (t8i_?@;SlAU.M-숹z'д v[)jxZm+P緌aM$b9fޓw+QPz'X=b-qg1']%CCэO[=v6J=TgLԼ3\5k)ac|[ Əs_b.fHm eޝ mZ4Fydʖ \m h=dSgf-W}!6Y'M$"@[3 R:>&88-u`eVbn7|^xjhv/l3U_;D=!6'5C&{ΰQhثxH@c zCia C ε/3txNcw%<uJTg{3hM[Z%ktneIUZ&Tv)@T;6v&Lw 픛Dv6+ C?EA <R˕Z\S?Ye8ݜҹvJo|iwm(P|ƆOPq̴Ύ OCO\z= eewރ񛫟4)pB`[ߒ@rzFxq˒ٍ+:0~lk _or>i|:ClJͥ>g:n< mތX>5Y~Oxbyҡ|Zc$cO!d$%/.3_<9{@NkOYo% ]k Qx`~Fo6qoiH'TԢ=vtҊfbFyKrRyۥձƗJbtGfFeׂR; ՙN[dW~Uy[yI9㛉ԟjzgϗ^F$w&Hf BP0>9* |0\M?f~r;Bط38DO&!v07ݲZ|A*%즨y68ml)#zMza_9̙][[>QyH&yEZnfM,. ($d9hh/Q!u9_\ 0kM!9&L\,P.֌o:=(jq5phs=,8c_hTz%@*>*m';۹r}l *JxRigXo'xG٠ӏJI~IX6Ir6q!zUI\ SDISsu6YX6fhePr\I2)2nA ԮJ@fbNRidL܊eeo\Qefjq'%t~_Vi',۬rwEwXV,ROA'!UٕShm@*|O%\jC`Ҵ)+JOc"±h84#ʾBi7åFD.?d5#"F# V$Wiq9},h Ш?^5w;"kyMU,^/{P̶5 鱷Ŋ=MNYV{/ؔ2K?|έtX-M5_8/ܣǴŽ IΫABmo>K 9Sf牟/߽zMbPvԻ:w *ĘQ[BRͥT8GMPU?_Ʌ})|0{d-1S@ M71 xS&ε׭jp3 .f|:* " jM~YJ `Yzx=x@e޵o~]^Ib\6Uҵ9~0Bkn{GWcJ1_}Sz 4No㻂JTMM͓4^/.}alW}ү;⃞3Q>3YIzV61\NBP ##VnXFA×54͒9|ھ$iQɦgc (p;U"㓿(Xxk4ҺA1Ty]b'iK%}Qk}bnr] FK7\~.ieGhF֦_K2VzǮ멽=Yg!e$%;>IS?*1Ȓt"윇?z2|=\ҵ§+˄4` JC}^@/tp _4>T!-36#}qT@UL>xuܶ/P -swTyn jznM]_y kph x s^ .gAerC]U7<$à?c)VKN:?~{%-L0kk#f$c~ J#%ޑYņ+y}KT g6x}tģJx^_B4w^VB0ūD77@QpiAu,y#]E ǝWUa}-LPW(&{l3|]:

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从科举制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局限性等方面探讨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明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作用是: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在于: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