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必修1历史复习提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3 03:44:39
高中必修1历史复习提纲?
x}nbY|ZUAcʌ{KYEux#xs6>+_o}6QU-uiu*2ΰ5|k؋ǿMnv[3JGS\5;S/R?~mo#܉}:~wiR1SފWyw}y4s}'m0hc?󂩗Y^k߶Kjpqj&-h29yf5eg#m=˞ \ƷqǖG8ղf!㥊aɛl_y%vO!*\b1$hv&糿l2WK~5klW+Eԯm]z1FnL6ӦVMMJxm9tr0jy4tbjA<%%}羚\Ѐw5帷Ӵl,lo.@>ap{ bG3Xqw+8ypțz/s04/1 v兒YSUPYX)`8 `:u<rצeҔYpy|l#e?x Ĩb1\ƿ^-)<.(@~wC|Kdld 2Z0Z2>ns]Fqx-|EP >1jl /qq/Aq.8kv :$LiM0JfJhלmS*fZs"I'`_J';\HgkfraN@$PhOU I29;G+ݸ[7eS3ZVшprZ;z1d[\lһARe-P 9KX]PJ"JS!KCJ;*fs϶0>C}LG7OW4UR3?9EXU*,',Du7:ZL*nr9Í=3][f[\?kCQŸ7J҈Xø-ȕ{3(:v{TV+i4MN3`SȏK]{nԈr6*6@94k61y oy,k業o5*fF4&_(Eqv^c +<]@f: e;7*e}Yu (Я·Jws|<{.d2k] A%dR_i` 14>fZ{04k޴; i-SgV{ܳ.} `iS=JQ-)tuLu5\CSz3bf:^|:տ́1j%DR n98;uN[!籨CNߡ]K[q_rAԇco(qmũ_BnL~jx4"]tB̀g m@($#̃+ -qzW>҈'ۍ):m?楤B.M}ܙlw`2/GSߒ5LSm 8[i[r?nyh.HrOiX.\q5+Hp*~*q/@HOl6S07kP e<!J!=- z/ xKM@n4T4m{ +k="jL.VŨY#;~4--gNCvб{4WU]ƈJ:KUU烰E=hBY6S@-3";9S B,;WY`fv_Re Ita';}3 FU "oAI4LTǦ2vBCRʸw !%z@ч8U2k^hsɁQ<l=8K"'EP`e@$h\ʓ߶bqNR-UD LS*xkB%g1!&s?2;^"uCXף9X!OCVF z<rg }%B?Cr'DO:A4j?YA/7%O ~x)ȵa8[r-f Wo1d'ON@2Vw,cЂww'-7VaQWS:g)^Oñ+{򅩭Dw?ןIOW'=&g瓥 حNރ< mO b9?]0/̎o9;#b >-PYT[=3<sdQL2|VI5z=)C|J xz)IA*ōgICK)u u!̰(}]l/r=д _b!z|6]5JqcKADzB?ˇu[x &# $-'z߂!`^\IoFm<柗48j Yc@tj?h ׻q4KP;{xWMidtŤ{h)\+J=E))$E]v؋ƞ>R[p_wwN린5jht֢N)ȏ͉y5TQϠG23N 4|EB(Q}fe|d`.н, l~36U[ԿtRz&[7_SE_w]u(<+]B[.Hqҵ!  +u?~ Y[xMwRw24f"JHv{j;ZJ?]|HГ1gYP%.Ap`H@6ጩ5VɘO禱X=*Ex`tV`[")hl0urA59d`zw $Tg A x:@1 Ϭ0E7v#a_= BN1D)!I=NvW`Bi) ]KX" 'Bݸ7w2ier*w]]iVHN[JHgdD Īww?z$V뢫S(Fۏyk`ZNťX,Nd6$-AC `".J#rt~Za쬨~`N3,REs{6Y5q M G#Y[| Y?eSVIQǢ-yFy0)j8m[8y<^}N'/hoGj#/ŊJh,RQv` 7!ċ![yϑ\'xmJ(^KH[*e[XT:N6'MDnm:d"TvbT!X%V/g +Z9sbfkuŏsQl&:jurE'T4 ~>VPgV.Cآ ~N#j.Y/_*ꯡűzhGI";U1#-؇G&7tA&`q0į\Bi\FH/(ĩ^&QħY$.j) w8% UbqP>չOOtE1|c!FVSnʩnNNra<0Ѯw$i jn(&sXL G"lZnk2=@Ɗ /5@q^O@utc4ehMOM'{ Ckqѯ:N9$k>nîC6ԝ?O]'tE3;o rd4 Cb7iˏmoc%88 ݞDݗ79ƼKKD'^"HBJyſ(}tBaV|Jm]mV 3L*&I!!STxXNYZ YouH!1[$Y1é7$yT*ay^K8(Rh`Oϵgh3(c|АBm \*_Y g],?0Nhp2@\Q:ZdmbsG>jw&8rk` ٗ@ 1Ϋelql)l{/b:Y@iaqw|UGB{+MܯX :}J=8\MќժM`P`&HN{w 뛅UQv6A +c\1oKP>l`|)-\=?{Z'nNRpis7LocFկu(0ֽ9h- ֛7otwP[+} t,^E;djhQs'ni%ڬo'a{6LAC@>MFN<ӏhX,wW6(^C5m#*eG>`*Ux+fXHg $Ycb Bpm#<2H5QPe6NdGژ괼wL- )PTSFŠŕ-UkT8̮ /CQGMť2 [ P0SXڢ>qz &Lc~IjFRU#fFXH_G,tny;9Y2Vb35l~d]L\A,.vљ="t|#12N94fG7튳)%L>Ncѝ5Q+d(3jACZwN#;nըgB_c~6te`S͵%No񽩷Ιt郩2߁=+}1l1qJ#_:yOhC*QwˇrG7X*~jPfu*0枋GEy$I'svYZ:%ФY.f82hJb|@@_`f9M=zqzvP; uu&/,^6B@O1A{I-l:)2kI_x+#V1#憊V(^ey侷|O{1_EG -*Y7}CUB6}:7ge@kYSawEC6̂a.|TRWtiGd"w5_܄tPw$ؓ^|'JE<9u+mB2h^B"H_ OjaWd`NגӞ"2s,Ydl[j@E !?&ON9>$ծu^ XB,"m(~hPpۏ܈]Ω->wp7&&h|҇wi=2`2UL<\"0rArcor#Lփ]-7xNs7Ν*GՁ{ϲ0pLn5G$a<>TULDX8[+lS2?[4ZG@fG 3wOI.{1)9 )C(b$Yd<0;"0tS{@ů2kh\I{evΣxEݞ{;yUB TbumX[-(BzuͿȚ}Ѐ^7pw&Iv)q4ZTŔSImKZg`ƀ̬vq9[%;!hZ ~o2BX%ls^MseBz?L{gqwGW8\; k`L~8Ά/df#Ü\SK! uRN1;(>[Uu0z60M .{j ` H?'s!SJl+B̦21qQdޞ׹SA(6m:Y4<sˉȮg ]AWhC%-ܣt!! DhEVDjBOs^MWpΡSe9nDz0âZՅ˭9$yS3Ӊ;&<UKk,dL_K(_R(D׏ ,%+(ý#I D9v>Ah^zb#*][-/GBnKȸZ|_d-qr_j\}qGy|$g?1ƶvFAfR8s1wd*v0y?9#`SB*m s`JC}.XfrJi )wtxy/5$rvVDn=OdH>Vʾ$VkVB `G&_rz0̤2J=.0|^=Ó?l$+xDqI*9E_/v3+Ź&댬ҧ7R#SWrHB>Q7G,!b1xpen%rK&x3+b9`J2nXdsE a~n?hC޶H .I]UJWIo7tyXedTr5/}ew!e"g82 xb\11C$ 6i׾poF^+yY`{yv0S],QfW"5%O$P-NN*A):񎰅l4N o3#uMPHÜҎDGFydUA#[b$OX 0\B =Zai+oL P°0>fhiZ&*jϞG;bP6@ם1Kb!Z|fHVԄrud:E>gMHC}mNn\T)y13OlN2qp.:aN{=^q7\, :NP ͌QI۞{Yg#,F@XJJ)rWomN7W1/N<3 x 3x)fxizYfO6cl낉Emƽ-S%""g1zxa3:h5ENe<xwn視::g٢2B)ֳ%ª5 t>J 2i{]5ÒL)8,c=S"XWL۱ K^wQJsjis @GGꊑiO_2:텷΅]\I¡Q5Ue|C= .MRJ;6!vW_9Kp U?iI濄'b'dSJq`;ݓ@9H\_3zb&/A3c"~r!I6xbF R ݰN_gۘ, yܩ['k]ll 9>Q 4qfH CtWj|[+Txu!hYRڣ 0q!m[?a}&I1% F={o§onth# _lI6KllJIl84VS)[B20Y#tFY hUA)={B_"o-5buˤԯg|@4UX-[K/H|oc5S7)su,3aS&/ V) 8`]=NňEEܻ̕tu`CjEqCPg\,&q6c_g]NA֚?jZg̛ѣ? \N(xxO˱5-UAů4KH$akmfZ Wj2-ڒjh` R|I*7 ]Y2JU!U.!֎›{%OQDuH'~D{8ӊU0ۺɈz8^UCejQy97OLPj!E&{)ewJ00Vz|Em"-Bۂ":C[4 -_ee!}oҫ>\t7âr$o<0'dcTz{uVD$렻 i:̴$o~MNg[ْyeSob_9Bo%z!7%OQXe-~hxN۠S}[-fiPb́x=4()KQQQ˵)h)Qs3xFxP΂\;;k\u" w9"N_\e7@#1E걼sۥ.bX6Q5 ޯ1C*~r9C>E!V>GUoIqrfQgY5fSYT[GUBqȶEy 4Ȉ0ѡR:YhVi[=,Jd19э`G3}Qh(*"\Y[^v-ؾ=JdcC= ߲/D "ȈǸ_Ј'[*9s{l֐ns)fcZL0U2Rq.:7%˳XVxn^c"|r2*Ȼ<-sWa6gi|*EA`-o2Bw#-@:iI:b64"N<9_R]u-<Nyٜ-T7 ^\>@j (Seb Kfb$!ϭJ=hMHX#7㞖:paCղZiuH2uS^6$K!~܃֓ddΜ];=!˃|żW"63Uex[W@êd'w_SMGL\AHI|H=臠GŀmuBM^tFPo'KTK{XgS +$|NV0jL+;II 9pRtDlu̾w7\9]MK6wƭs1PJD`wdVnXJEK=R>8o3*#Dz}Vm<1Ħ B˒ұas\^^Zu9f7[J6:Mֿ\Gh dDsg0g)SOk!Z.~LF q$V[ uD 2rhO'N3TaNJJL Qb!ni!N a`9DU+qXP{C!&uQO5[Lҧu21m~DiZSVʊy b<,]Wup Aü{-4|K"jvkZ1 #b~_I ӶBӢtQ6TZvZ#6I": Ln F_m(9jG3m"5pXvFrMr O4ڝjʤYVV!̗u>] ame܆YU b rif*(цؿ捛2*a3f9 G*uoebz4ζJۭPYFefRC²KU&jWi9)DF[Yi=_6`S؝ֺJ'1 =gӌi>͠)iYOy&f_Ԁ]V"t 0בgСNyǚw/<P;[44ERϒ= Ss FǬBOrE;ꂨxL腂`q_-x*e-4'YN8m“οo) TI$LsMWʓ"sD*Qb&VnEO7<7|VI44]NUO ""u,.$;{KԻQ/ꍎ> )͌H O=0h)i3 O~–QVT><0:~Yab3o%*nK PAsTbkڅT%i)zr3v'b^Gؔ G)> N.[ǬbOTπZI3;6 MWY74)Lgf0iX+HJZ>9Pa;FnYK-jF-f,(پqhf9Q̎(b]_di-hnXiF:>u[-uJ!K=UNd10Y[yRSUT2SbN+ F 3vQ 9>#9^mUw>{#,X,^tqB4N(Ϧ]5VC5 29fMh$vM%|-7)HiFđ_3IN~htw-w^ɵUg\ڕF`5ҩw?;D_u GFeNi?Ca 2Ugf]$Kug=P}}8M9*tZ^SE8冫i "x2c۷_oϽdX`.2}rSK2YŋѮ!cDR3 ^{\ÜQ7[fӟ.ՃorQ4yx`nZTԯPQZchTg{0]2OR24(N-Gu|A0T;Z [\zHm^r+PkZ0Ń!Ve7^svQD di*§_wHzԻ~S$ ́^_#YLU-UZsWm)X"WԞ,t)$ 2N-aehbT;E?/bj^oRRK9E H  L~}ӿzw @ϊja'QY#-ɸ.1[YUQX'JSmQuw6܉*@⚕S;DS(_KJCA2G&(>Az0NLfJ-+! %Y˫[l;"aIcrpB/soM$ɒ!m%Bf36U.<9CT"'')fBcB)˅_+|Eg6O~wKgP`QU`?E/DC

高中必修1历史复习提纲?
高中必修1历史复习提纲?

高中必修1历史复习提纲?
必修Ⅰ复习纲要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 )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了解宗法制、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的权利和义务: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 ②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③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分封制的作用(影响):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 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二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2、 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核心,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③皇位世袭
(2)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 ●中央: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下达诏令、监察事务)、太尉(全国军务)
(3)郡县制的推行: 郡: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郡守;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3、 ●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
(1)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标志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2)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都起了重要作用.
(3)秦朝的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4)强化皇帝的专制权威,激化阶级矛盾,秦朝短命而亡.
(第三课) 从汉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
1、 了解汉朝郡国并行制
汉初:在地方这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并行制(汉景帝、汉武帝逐步削弱王国势力).郡设守,后称太守,王国设丞相,分别作为郡和王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读14页地图)
2、了解唐朝三省六部制 (13页图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 尚书省(执行政令).三省的长官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下设六部: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部(户籍、土地和赋税)、礼部(礼仪、科举)、兵部(军政)、刑部(刑狱)、工部(国家工程建设).
3、了解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行省制度(中国省制的开端):元朝为改变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局面,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中央机构)直接管理; 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由朝廷任命,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第四课)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明太祖朱元璋诛杀丞相胡惟庸.
(1)废丞相,权归六部(明太祖时期),中国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制度达到新高度.
(2)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制度正式形成.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成了内阁的下属机构.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权,地位十分巩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咨询机构,无决策权,升降由皇帝决定,对皇权起不到制约作用
2、了解清朝设置军机处
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特点:简、速、密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 第二单元 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
(第一课 )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 了解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主要史实;
战争时间侵略国结果主要事件
鸦片战争1840-1842英国签订《 南京条约 》广州北郊 三元里 自发抗英斗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俄美英法《天津条约》英法《北京条约》焚烧圆明园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日本《马关条约》黄海海战中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殉国.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英美俄日法德意奥1901年《辛丑条约》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

● 了解《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1、鸦片战争(1840——1842):●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1)割让 香港岛 给英国,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2)赔款 2100万 银元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3)开放 广州 厦门, 福州 宁波, 上海 五处为通商口岸,打开了中国沿海门户;(4)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税率要与英国商定 (协定关税).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开始转化为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中国人民从此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战役:丰岛海战、辽东之战、平壤战役(回族将领左宝贵)、黄海大战(管带邓世昌)、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1895)
(1)、清政府割 辽东半岛 、 台湾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款2亿两白银.
(3)、开放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为通商口岸,日本轮船可以沿内河驶入以上各口岸.
(4)、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 投资设厂 ,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反映帝国主义时代侵略特点)
影响:①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此后帝国主义争相在中国划分“划分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②巨额赔款迫使清政府向列强进行“政治大借款”,使得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③在华投资办厂(资本输出),使得西方列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原料、劳动力和市场,沉重打击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清军刘永福、秀才姜绍祖、义军首领徐骧英勇抗敌
4、 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爆发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 4.5 亿两,分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 使馆界 ”,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这样的使馆界就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地.
(3)拆毁 北京 至 大沽 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这样,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就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4)惩办义和团运动中曾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各种组织.从此,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5) 改总理衙门为 外务部 ,位居六部之上.
影响:①赔款以中国的关税和盐税作抵押,中国的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使馆界成为列强在中国都城的占领城. ③京津到山海关一线的广大地域,被置于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 ④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⑤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对清政府的控制,接受《辛丑条约》并受列强“保全”的清政府,完全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⑥《辛丑条约》的签定,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第2课) 抗日战争
1、 了解南京大屠杀和“七三一”部队的罪行
南京大屠杀:1937年12月,杀害人数超过30万;
日本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用中国活人做实验.
2、 了解中国军民抗战的重要战役
(1)凇沪会战:1937年8-10月.坚守宝山县城的姚子青营长率500官兵全部牺牲,谢晋元副团长坚守四行仓库
(2)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3)徐州会战中台儿庄战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挥,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
(4)百团大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100多个团.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一次大规模的战役
3、了解洛川会议:中共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
3、 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作用:
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4、 认识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一课 ) 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2、发展:1853年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
3、失败:1864夏,天京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4、《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 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土地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产品分配 原则: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方法: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目的:振兴太平天国
内容:政治、经济、文教三方面.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第二课) 辛亥革命
●1、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黄兴为执行部庶务.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同盟会成立的意义: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新军革命党人熊秉坤、金兆龙
3、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元旦、定都南京、五色旗、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民国纪元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体制、责任内阁制. 意义:这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5、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第三课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和胜利
1、 了解五四运动的主要史实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 中心:北京 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 中心:上海 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2、 认识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 中国共产党的“一大”和“二大”的主要史实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4、 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合作的条件:中共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通过与国民党合作的决定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了解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过程:歼灭孙、吴主力,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
工农运动发展:农民建立农民政权;工人组织武装举行罢工;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的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的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5、 了解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第一次工作重心转移)
(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今年80周年纪念.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6、 了解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读54页地图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7、● 理解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8、 解挺进大别山和三大战役的主要史实
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1948年秋开始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9、 了解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1949年春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10、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国内:标志着中国一百多年屈辱和分裂的历史从此结束,人民期盼已久的独立、统一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国际: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具有世界意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思想: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1) 影响:冷战时代的终结,两极格局的终结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全部展开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一、 夏朝的政治制度(约前2070--前1600)
第一个国家政权,依据 :出现公共权力
二、 商朝政治制度(前1600--前1046)
1、 内服外服 A.内服是王畿,商王直接统治地区B.外服是附属国管辖地区 C.商王实权,控制有限
2、 神权色彩:通过垄断神权强化王权
三、 西周政治制度(前1046--前771)
1、 分封制:保证王室强大,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各地
1)内容:周王:最高统治/王都镐京/都城王畿/直接驻地
同姓:分封主体/富庶之地/战略要地/土地人口
2)影响:A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B周王确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
C形成 “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2、 宗法制
目的——巩固统治秩序,解决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矛盾
特点——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体系——大宗、小宗相对
影响——A不仅是家庭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B确立分配继承制度,保障世卿世禄特权
C利于凝聚宗族力量,“国”“家”结合起来
3、 礼乐制:政治生活准则,实质是宗法分封的工具
第2课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一、 秦朝的统一 (前221年)
1、 条件:A春秋开始,宗法分封遭到破坏,大宗频繁取代小宗,周王失去共主地位。兼并战争使小国逐渐被大国吞并。B战国时,新兴地主夺权,诸候竞争,各国变法。
二、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确立
1、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表现:A皇权至上 B皇位世袭
2、 中央: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分别辅佐皇帝处理政;监察百官;管理军务,它们之间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3、 地方:郡县制。皇帝任命郡县官员。郡县乡里
4、 选拔和考核官吏制度 5、秦律:细密、严苛,轻罪重刑。
三、 影响:形成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大一统王朝的基础,对2000多年中国政治产生重要影响。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 隋唐:三省六部制
1、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
2、 影响:A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效率 B相权分割,利于加强皇权
古代中枢权力的演变:三公九卿(秦)-三省六部(隋唐)-二府三司(宋)-中书省制(元)-废丞相设内阁(明)-增设军机处(清)
二、选官制度 世卿世禄-举荐制-科举制
三、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出现的原因:保证这支队伍的廉洁与高效 2谏议制度出现的原因:对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进行监督
3、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是他最为常设政治制度,在打击地方割据,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一、 西汉
1、 王国问题出现:西汉初年,郡国并行
2、 解决:A 汉景帝:削藩、平叛、废权。
B 汉武帝:设中朝、置刺史、行推恩令
3、影响——巩固大一统,促进经济发展,东汉后期,出现外戚和宦官专权
二 、唐朝:藩镇割据:节度使权利不断膨胀
三、 宋朝:1、背景: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后周改革—陈桥兵变—北宋建立
2、措施:宋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从“权、钱、兵”入手加强中央集权
A收精兵:禁军由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三衙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
B削实权:削弱宰相、节度使、州郡和官,下设通判向朝廷直接奏报。
C制钱谷:州郡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由中央掌握,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3、 影响:A改变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B造成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C中央与地方分权斗争处于绝对上风
D皇权与相权矛盾变的突出起来
四 明朝:(一)丞相制度的废除
1、 原因:明朝初期,沿袭元制,太祖朱元璋吸取元朝教训,控制相权,加强皇权。
2、 概况:明太祖诛杀丞相胡惟庸,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亲自掌管六部。
3、 影响:1600年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二)内阁的演变
1、 殿阁大学士:明太祖因废除丞相后,事务繁多而设。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协助章奏,不参与决策。
2、 设立内阁:明成祖正式设立。“票拟”、“批红”
五 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1、 背景:清朝建立,承袭明制,设立内阁。军国大事,由满州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 概况: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职权不断扩大,本身品级不高,日夜轮流值班,只能跪受笔录。
3、 影响:A简化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B完全听命皇帝,大事一人裁决。
C皇权高度发展,成为重要标志。
第二单元 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
一、 爱琴文明
1、 克里特文明(前2000-前1700年)标志—产生君主制国家,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
2、 迈锡尼文明(前1400年—前12世纪)特点—新的君主国兴起出现王宫,陵墓和刻有文字的泥版文书。
二、 黑暗时代:前12世纪,迈锡尼文明彻底毁灭。此后300年,希腊陷入“黑暗时代”
三、 古希腊城邦制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
1、 城邦:一种国家形态,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村落。
2、 殖民扩张:A 原因: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地少人多。
B 影响:促进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吸收先进文化成果;为创造独特文明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 城邦政体——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
A 公民界定:有公民身份、有权参加公民大会的成年男性成员。妇女、奴隶、外邦公民没有公民权。
B 政体类型:君主制、寡头制僭主制、民主制、贵族制
4、 影响:城邦公民享受充分政治权力,雅典民主制提供宝贵经验
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民主政体的发源地)
一、 民主历程
1、 民主初兴--贵族制:前8—前6世纪,实行平等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由君主制终身制、世袭制走向集体领导的任期制和选举制。
2、 走上正轨: 前594年,执政官梭伦改革
3、 确立民主:前509年平民克里斯提尼改革
4、 全面繁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二、 雅典民主政治---基本特点: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
A. 公民大会:最高权力机关,审决国家大事。所有公民均有参与、知情、发言、选举和被选举权。最重要的程序是辩论,促进了对知识的崇尚,大学说家辈出。
B. 五百人议事会: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准备提案、主持大会、公民大会休会期间最高权力机构。监督行政官员,落实大会决议。
C. 民众法庭:日常司法机关,审核任职资格,避行贿舞弊
三、 意义和局限
1、 积极:A为人类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B多数人参与,决定更民主
2、 消极:A非公民无民主权利B妇女没有政治权利,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C伟大文明的催化剂,社会不公的暴力机器。
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一、 从共和国到帝国
1、 君主制:建城之初,蕞尔小国,行君主制。
2、 贵族共和制
A执政官:共有两名,任期一年,权力相等,选举产生
B元老院:决策机构,贵族组成,政事共商,少数从多数
C公民大会:平民参加,选举公职人员通过元老院议案。
D保民官:平民斗争的结果
3、 帝制
(1)原因:积极对外扩张,成为地中海霸主,共和原则被废弃,逐渐走向帝制
(2)概况:A屋大维——前27年,采用元首制。实质是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罗马进入200年稳定时期,史称“罗马和平”。 B戴克里先——实行公开君主制。
二、 《十二铜表法》
1、 编著:前452-前451年,在保民官提议下,编订十个法表,为贵族利益服务,前450年,增编两个法表而成。
2、 内容:基本是未成文的习惯法汇编。明确维护私有财产和贵族既得利益。
3、 影响:A虽未给平民带来太多的好处,但是平民的胜利。B贵族不能象过去那样随意解释习惯法C罗马法的渊源,始终是罗马的基本法。
三、 查士丁尼法典
1、 形成:前3世纪后,帝国统治者整理、汇编各种法律,最终形成罗马法体系,代表为查士丁尼法典。
2、 组成:《法典》,《法学总论》、《学说汇纂》、《新敕》,总称《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
3、 影响:A标志着罗马法发展到完备阶段。B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
第8课英国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大宪章》
1、原因:削弱封建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2、签署:13C初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与市民利益。
3、影响: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限制王权
二、《权利法案》1689年制定,
1、目的:限制王权
2、影响:A确立议会主权,国王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B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进入稳定发展时期
C议会与国王集体统治,由人治转向法治。
三、责任内阁、
1、 形成:光荣革命后,国王“统而不治”,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1721年罗伯特•沃波尔为第一任首相。
2、 职责: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3、 两党政治:19世纪中,议会选举成为两大政党权力角逐的战场。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上台组阁。
四、 英国君主立宪制
1、 特点:以责任内阁制为核心,以国王为元首,以首相为最高行政首长,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
2、 发展:随着工业革命深入,工业资产阶级在1832年选举中取得更多席位,确保资产阶级政体的稳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