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山木的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1 12:44:18
庄子的山木的读后感
xXnNpރ ?I> $Oy#mS־z$YPHEj;fi~!%[sHc յ:uz> -5T̋\?OmunewлyMR6QsEFͽVWTq4{JC'Z*d䱎=ҽs=QIFޏ]VbXmZ,aU1ܐQiz{3'p^KD!ʴhyYG*q39vyC4Vq땒h9\ c(ሞg`1 'zC]y^dW+1uG~s`EZ,y#w$ 6+CJ[@QJ,9cR1k +(SrRc~"13{.<'Qےs yxUQ}Pp *" 6#L" 9n"@:ʊkEy\pz Ge!̠p_ڣcf3z]pEgHQ~84.pd導IcbbIU`.GNK>¦[6w<~)^j=--1 T YumKC$85:S9,9*Џhs#( #J?^Q _ sq_C   ݵɣu6hnY^ Q63b0gXm_故jm Eafyb_"q9Sp >@͞9طPކ1撊Q>B0)5")9K«Cd 1l؎hl6:v?e\,Iwî7*}N# c);(b@-EN)!&*mHӓ hn1cߠ3H2xÏu0lʱ`Y3*ZڡF4* d#SͳYEAYp Q& `.ŚtXH=k03jPj=&r($LXiyDPìr K9l`]&V4z!͏љp뀔r֤y';η>YLE>N>O- C먉!:g +,pā6ca~)('[$W ˟*n"YÔ7d},7pZT`Iv\]E hL⹈VPFbe@poѼZ0qʫG rՇd@\w{pEW[t:ISEUVvzN8~M h Ztk+EJt@xd $>Ǩ\ 7>RI74@>ZQJ\utNc,_OpѤE{ .Ao͊C|50NR3/- 묨\l\hRs%{c2L)cH`V4 AGo?;aC

庄子的山木的读后感
庄子的山木的读后感

庄子的山木的读后感
读庄子之《山木》
  By:上官月
  庄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和老子一样主张“清静无为”.曾经有一位朋友这样评论庄子的文章:“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纵横恣肆,想象丰富,辞藻瑰丽.但这只是画皮,撕开层层包裹的语言绸缎,暴露出来的庄子思想内核,只不过是一粒老鼠屎.”
  一直欣赏这位朋友的文笔,但就其对庄子的评价而言,我却不敢完全苟同.总体上讲,庄子的思想是消极了点,但他的学说中包含着许多辩证的思想,言词间也充满智慧和哲理,极富于思辩和逻辑.就算是庄子的处世哲学与人生态度不值得赞扬和效仿,但即便它的观点有什么过激之处,仍是瑕不掩瑜的.
  前日,读到《庄子》篇中《山木》一文,读后感慨颇深.这篇文章以寓言的形式完成,想像丰富、寓意深刻,有着很浓的文学意味.文章的大致意思是说:一日,庄子带着他的学生游历山中,行走中见一棵大树枝叶繁茂,令人奇怪的是,伐木的人只是站在林树的旁边并不砍伐.庄子走上前向伐木人打听原因,伐木的人说:“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庄子回来对他的学生说,这棵大树因为不成材派不上用场,所以才能活到它的自然寿限啊!
  从山中出来,庄子携弟子住在一个老朋友的家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于是故友很高兴地让家里的童仆杀鹅摆酒款待庄子师徒.这位殷勤的主人家里养了两只大鹅,一只会叫另一只不会叫,童仆问主人说:杀那一只.主人回答说“杀不能鸣者”,也就是说杀不会叫的.第二天,庄子的学生就问庄子:昨天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得以享尽自然的寿命,今天主人家的鹅却因不成材而被杀.那到底是成材好还是不成材好呢?庄子微笑着说:我庄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一段短小而又平凡的故事,却给人带来很深的遐想和回味.从“山中伐木”和“故人烹雁”这两个前后矛盾的故事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所阐述的在污浊的社会中,如何远祸事、保自身的处事哲学.俗语说的好:物无害者,无所用也.一种物体(人或事),如果没有谁加害它,说明它一无所用、一无可取.对于伐木的人来说,他来到山中当然是要选取一些有用的树木取以为材,于是乎成材的树木反而倒霉,无用的树木则可免遭厄运,如此说来“不材”也未必不可取.然而故人之雁,却又让我们看到了不成材也为患、不成材也倒霉的结局.这个时候我们该明白作者的用心了,无论是对于国家还是个体或者是个人,所谓“材”与“不材”无非是以自我为度,有用则取、无用则弃.此时此刻,不需要任何言语,人类自私的劣根性已经昭然若揭.
  庄子生活在一个权谋争霸的战乱年代,他很有才能却不愿意做官,一直都是以消极避世的态度示人.据《史记》记载,楚威王曾以派遣使臣,以重金请他出任楚国国相.庄子却以“终生不仕”为由拒不接受.我想庄公之所以“宁可穿破衣,居陋巷,自得其乐”,而不入仕途,正是因为他看穿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深谙“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高于众,言必诽之”的道理,所以才会有这样一个“材与不材”之间两难的选择.
  有的人并不欣赏庄子的这种处世哲学和人生态度,那是因为他并没有完全走进庄子的内心世界.实际上庄子之所以采取这种处事哲学和人生态度,是对当时那个现实社会不满和抗争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山木》我们不难看出庄子对“远祸全身”之难的愤懑和感慨,虽说有些地方略失偏颇,但庄子能够在那样一个污浊的社会里洁身自好,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我们怎么还能责怪他呢?
  想起了清时袁枚的一首诗:九级浮图到顶寒,十年前此倚栏干;过来事怕从头想,高处人休往下看.想来,袁枚两次登庆寺塔,因中间隔了十年的时间,都不能参悟从前的自己,而我们毕竟远离庄子生活的那个时代,即便是盖棺定论,以我们现在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谈《庄子》读《山木》,没准曲解了作者的本意,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