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介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6 06:59:38
蛐蛐介绍?
x}[ocW_60 89]]=n1$& L-ȃ]6{C@*%uD$$JL~{s}{R*W#6ɳϾ.ߺ]_3۟?_T+p4U!$?Bskiw1tBƒ-Nݜ$_Aj&RV wdzCT 'W+U,iԕZyMױmn&xDPc'C/rey>hXe18R{,^bEUhN'_}ןYkeSDeW2ݦ63i'0:ۀّ|_|tg.˧$vL[ninޕ0|_"=RDTfj5Y jUP־I[vr=i/֋Ow/`I}_s0إB7 AQyP+1WN!BQ+r|+U_G~ 3Ysbsn?by1H⿖%a_>іުw>Tw:~idk9zkv(*j9+ J>Vrqyu1HoWB.!5Qׯׯ/<IM! v'*vu;4vT|nSױ uI{j <ް^z~w䟵Q;xe ڲI=TX t-tT{;lܻ9ώ^W{CjR#x궻=Q݋f [0*7Vx_40&} J5̂;&s-6߆u*CDϣ|UQK%W.T{(`m/t‹gU Egs72q4ҪyN&CXnϸc= Gx K6=- }M!/օz%ȯ!XSxqK`)XKw=*PPhJhlDcSLϱ6Tn my=@(^r ,~QgkI=*^V7OD[Bwr Z~ʰN-"۩3}~T,R'۠a>v]ߜ46\ g'ㄱ+ʼ`SY>,W_}hG/o\)験WiXjo|[jF2ªF6v:W_B[rN [Jc-wv2bv޽ wrҟ|aSI'+fE%lE={B'tl8ѥYa9f+e+pPAj1-ƷDEDŽ7N`((-l݄b(t[ O$#è8vUH;/}Nah85[w[u<Sw^_q8ц;!1 x6j80Jtu]Y_w()MU2JyHD=RLbVְUt2Mwv+(D0x>f߆{#7&tdB_[ndZS̼ x0tPzjo'&U܍@ xkw6-7L| =d t*"o;jܭ$'9_CƢ*>/ҺsL&]42bNK'v+hqSJ^^4TR9}M8+xU/v~ -$Z YbE "Ln}`bXTuS_ȍUL1B,({B143y ̯kT@o mYv6e3:V3LR[7b\&@ra;WL6j ӧG1@!m.$t%A.FLx5~ī3 ?[ͶtYX}זvJ# Sg6.|n|Apz|V;I;׽ kBFuvWdoT(J]9y]qL kY::㔏v+h[0n @wb8w/ wH ;dfox3K'#4ā{NtI*>θi⽽a5#-ݒ1'!(!/r^ٿpNZk}̣-l:K8 V2s,P''eHf<2"9+WCmtGB `ثl&7e CPJTya;/pV-ԯ,1tQ [aÉ;6Xl5\+P5|y>yDT.+?6ڿsj2(o?o6 N%lڔnU} mWbVzSբ%$ێ.fCb$ Wy[ƒVx)ILC*u 1b0aLEipOhwO^c/5B7*0wOwxPpbVNfWqYZa1*]M3Ǝ&FzcmJE$y\;mvYa x38&Am뽌NުTYt!OKoؠilELpu^-8$\YUcHYp ̈sO S%o k&Ȑ De3w*ڷvaB݅JDCMUT^ ߪd1{;]bbd /@֋L!NZw =|U?tS5[u M}ݭlɫL˹c/m2X, v쀉pr#Q{lun¥PUh.&i?!>NzdV!ХF\uxn ;?UM'/KLjNt:*ёwf$.˾JQ|$Lc֣._:ʢIB0 SXpIt,xLoӫq0'N -(0&E2?T[sKoHBg IHdvLn $m= a0+l.tOߘ=uBQN3ǘhr#׻z/wIah_TfQͪ Itga–KEr<C; LA ߴPN$\b ^舖-_~d)SMT! P4IP'˄j8 j wP0di%'ew}(U}|{Dt%.\e `I& aCF2|؍Q}ϫ9אO6BG4#&*WMhy o,B ՝ [*\ͳeJYw 1e/ k8.e$[:Wb.138 =xjpձhS)ҥbw`u_A!Asȱ䃐-*lARqAzJ]b C,&9gOϦ; 2Hj A$ [FPTNۈXP+n0eϘߪy+`}U0y$)θ^_q% V2 V~WϜ*`5ҕ*iAYr5v4X+8yzdl)nƶnJpG%6) bem9):׏K88_wCe pTg[?Nr,Fs`r1XܑVث-CٕIA=8h`zubR*$ $'EU$xr!gf D t@#ASU5N6_MC^čMծѰHzΧM WH,hw)TW:f;RL̅jZFƗ[h @D׌St}U$ǵ&pup"JJ3xjurB>≓K)g>zc6[ WIxG!u;+#:oÌ(zbNT4Нu-1bWR:&gd(nퟟqnAl>ZDmh?Vt bd/)H6ÑJk̅mxgؤ_?-&PoƄÑs:O)hu6emYRLF 孋̂GYW5 q߽7_|ݗL٫B_m4)xyWO-S:hT,}: ܸmUʈMi1RO) 4ީ)\+rಆBKNk&RRǚ"ɂUw1,, GF2£t΋SRxTKPkDކP^&hO*$tN3|!0zYRHtY& ( "U΄WW R \Z`-؉W\\`qE#.QbWsp/'"[43˵I] g#+˘r.+C% l3^Kv NŨBr68ϢɑSI-SQK'jbz,K~<8V{N6vn\V5,Dyd^$P]kt}zpJg >}v~1cQ2"0k "}[l>UC nFKN'`>;=&~8̾ݰ f{څ>j@[C8qƉż:_~^^s1"?u/|*ҕ3v9=\Vslzeû-YC(C-3ݼ jb 8Re a`,Ѱ o/]O#F#=0S:V΁Yb;c5ζ׿0=@~19Й=UBLM3Cƾym<.8F+kIﳈYf  Uh_)DI4 JV߃Ex]˹1U>Ȧm'e)k >܇NN KaVjƖGic |8Z:a2c0 &9d T5DI* *2ջG7e!F?wh& _E?]}Sp0;[әM(e{v.΂n>Q'>T=@'[0;H Hvb~~r8e6QpFrgU:N!ŵk k=7rF%o/r5թC.f- U,myw>ߥVtM2Ȩ!GC!Z Ϥ\h㦻*g6q`96VuΒPpF=H>vub6&AY%qD*P5\bA2/#0JlNS 0`XQщ>spyThbna`$)޻-+ari( a)m6{I_v^-=0eWSrBk$nuލAҭeuqF/xɪnKOmZ:])E >OfpS?mJך8ਕҁs8l^#W EwXP<Ҡ8G SL-rh]sZ ?lX *`Tof%`ί#]+2 JA /tՕCw>ٻN3bl1;+/{M1$S`Ze}nqL~̜͒wʂ|+ _ׄ~%Y@ NLPSTO\D;PA7/Ll="-gd<Ƃ4;/`cbm_F}T!!3)c9>o1+{$&ˉ `_h;=?Ÿd~p} x9Ii8m},#5lcVщ8:4Ng^eb%2¥j]n/-9jw6.8e+eGy JrsWl!RL{Tl,32Y` <W3<-LLȆ}~6!NL phz8["l:;d҄Yܚ5Ts[L"e$ aQV lZ S^u%+PV`IcѴp o"$xH(:=K7#IoU 'qw Rx"y=t,0Ψ{,dU/%лpM+ qEm2ʐ˂?u)l%XJR7I7jb XRAä Կ@exrF欙*eK2zoN?|\Kדpo(pU|!/VsBu,9Mb jt:7_m#BPPo)(b@e_B~ڒHܜw@w1W.Nc Y^e3ݺ*V>uE/hCa|!_gwf(f\%u|G]u$x0 s:5 ہ$'de5Ëb4,iי~)H Ucr^ŘA1Ê۫I(\OL['VPL,dKYW#O"&-QLK'~ˠ-S#vhSȜFc8< -A!:WPX؂ 'ʹzJ,eg(nN2vSVSRm5Mlo@D])?S3DJId{c)Ɋ[{2ȌSϝ&"H## LT6vW! x7㿚`ZDN8{ou$zU=е"Cw`p㎎Qt"QRS 4xN*˥L;ub%a'Vg/ΒS<M&Lى$/iCV}7&*ug1p wvMIs*|l߱Z֑)YY p\"2ɖvd_R[M{J6pCjex/ VcOz3#72 ! &|`L]u]R-A=^dxD]e 9eGޘax9t̯'V]^Lq/4F>2a@[b$V ySɥM&i2?i:(ApO~ P$7 }]ag%1`^PhLP8 \S듰':THsm1/9{rneD Cnfn>~|L\o]۫J2+eynHz ÊD$[KkjT,# /j^϶|1qA ÔBhEPA;K8w&.;ε9s2 7A:*K$!o0C)?R-&dsIN͔LE&:X\.Uv&eSxg>ңI`&*Mb#s]k7w! ]9"~X@bCEot2TINwB,Fd;EN^Tj>N9*궐a+83ecIaü2#9NU_+>܂2Qt[/H--àD cI=ˮv%/AҾl Ij%l?xxhIܔr-S &N:#~&M%0yoр,$4UJ϶CL_8`n7^Kٯ)lk'?v¯6R7D9ˀH#CY >QyK7;,g" M_Ist[[Yɸ8C|; c?AWy%22$KgX C<`վ GtAO} ^r5 yc&M|`^3>:ͳ9w Rt.KH7jLÌ"'չ;0p%owx|1aGyS'  ;S.Θ>?[#='uH✭s$%K4YV cֆ%0ݘrWv2mk+glʿOLXvp+/|+쏗MoM ~4* Kx\pS]3}ŷO+ ++UzŌc8 FSaڨܖɍG;7tݾ=V`q]o f&'/Ik4.}H^4>IJE{>[W3f=s"WM-eq&6ws}pp``3{;JWֺ`\`7hs=2\k䈠2!H}b 9 9'ct+x-n]5Dr!Z~:3<{z|IG`Ťlj&)RA}gr2H(Kqo7"KLʥrA/o8tV::q̙'Xr-0&P߀)q Hl[\IdzZUe'5[& nS8ьܙs߇Wuss v]0WhS\nlZ,0Ikj;N4h Q-,¬,oso[ȿęfҧFiqJxh&Nuf*^<|6k:xt7?Bu%%Y`+17=sXRxG BKV!ų~)4OJE~0V”m(˧M3l^՘ )Eٗ.IUTP#^ZTsHx]xOcxw\H*RiN[ROH]掅Ed@5Nu.y[R/d bƚF.y%+7f޹9^ߨ<037qެdt Qd

蛐蛐介绍?
蛐蛐介绍?

蛐蛐介绍?
百科名片
  蟋蟀蟋蟀亦称“促织”、“趋织”、“吟蛩”、“蛐蛐儿”.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触角比体躯为长.雌性的产卵管裸出.雄性善鸣,好斗.种类很多,最普通的为中华蟋蟀,体长约20毫米.年生一代.以翅摩擦发音.干燥虫体入药,性温,味辛咸,有毒,功能利尿,主利水肿、小便不通等症.同科有油葫芦、大棺头蟋等.因均在地下活动,啮食植物茎叶、种实和根部,都是农业害虫.
  中文学名: 蟋蟀
  拉丁学名: Gryllidae
  界: 动物界
  门: 节肢动物门
  亚门: 有颚亚门
  纲: 昆虫纲
  亚纲: 有翅亚纲
  目: 直翅目
  亚目: 长角亚目
  科: 蟋蟀科
  分布区域: 世界各地
  生殖方式: 卵生
  发现命名: Bolívar, 1878
  蟋蟀(cricket)是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昆虫,因鸣声悦耳而闻名.全球约2400种,长3~50公厘(0.12~2吋).触角细,后足适于跳跃,跗节三节,腹部有2根细长的感觉附器(尾须).前翅硬、革质;后翅膜质,用于飞行.雄虫通过前翅上的音锉与另一前翅上的一列齿(约50~250个)互相摩擦而发声.音的频率取决于每秒击齿的次数,从最大蟋蟀种类的1,500周/秒到最小蟋蟀种类的将近10,000周/秒.鸣声的速率与温度直接有关,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快.最普通的鸣声有招引雌性的寻偶声;有诱导雌性交配的求偶声,还有用以驱去其他雄性的战斗声.雌雄在前足胫节都有敏感的听器.多数雌虫以细长的产卵器产卵於土中或植物茎内,对植物常可造成严重危害.在北方,蟋蟀多於秋季成熟产卵,若虫於次春孵出,蜕皮6~12次而成熟.成虫寿命一般为6~8周.    蟋蟀亚科(Gryllinae)的田野蟋蟀属(Gryllus)和家蟋蟀(Achetadomesticus,旧作Gryllusd 眉纹蟋蟀
  omesticus)体粗壮,黑或褐色,常打浅洞;取食植物、动物、衣服或互残.田野蟋蟀又称黑蟋蟀,常生活在田野或庭院,有时进入室内.家蟋蟀头部色浅,并有深色横带;已从欧洲引入北美;见於建筑物及垃圾堆中;家蟋蟀及田野蟋蟀均分布广泛,日夜鸣叫.在美国售作鱼饵,又用於生物学实验.田野蟋蟀属常出现於诗、文中.如狄更斯的《炉边蟋蟀》(TheCricketontheHearth).针蟋亚科(Nemobiinae,或归入蟋蟀亚科)长12公釐,鸣声为一系列高调的颤音,生活在牧区及林区.条纹针蟋(Nemobiusvittatus)腹部有三条暗纹.树蟋亚科(Oecanthinae)白或绿色.翅透明;因食蚜虫而有益,但产卵时损伤树枝;鸣声为悠长的颤音.雪白树蟀(Oecanthusfultoni)通称温度计树蟀,因其在15秒钟内发出的颤音数再加40,便大约等於当时的华氏温度.栖息在乔木和灌木的种类夜间叫,草丛种类日夜都叫.蚁蟋亚科(Myrmecophilinae)的种类小型,3~5公釐长,无翅,弓背,生活於蚁巢中.钲蟋亚科(Mogoplistinae)的种类(无翅灌丛蟋)常见於灌丛或热带多沙地区水边的碎石下,体细长,5~13公釐,无翅或翅小,而覆有透明易磨去的鳞片.蛣蛉亚科(Trigonidiinae)的种类(有翅灌丛蟋)4~9公釐长,产卵器剑形,生活於池边灌丛中.金蛣蛉亚科(Eneopterinae)的种类(褐色灌丛蟋)较大,瘦长,浅褐色,常见於树上或灌丛中.在东方,人们笼养雄蟋蟀听其鸣叫;在中国斗蟋蟀的风习已有数百年之久.蟋蟀在神话及迷信中起重要作用.人们认为有蟋蟀存在便等於好运和智慧,伤害蟋蟀便带来不幸.在缅甸曼德勒的市场上销售一种大型棕色的炸蟋蟀,常供游方僧人食用.    在英语中,许多其他昆虫亦称cricket,如突灶螽、沙螽(Jerusalemcricket)、蝼蛄(molecricket)和蚤蝼(pygmysandcricket).这类昆虫体形微扁,头部圆形,触角长.有翅时,翅平叠于躯体上.多数体色褐色或黑色.雄虫会发出求偶鸣声.多数雌性的产卵器很显著,呈筒或针状.卵被产于湿润的土壤里.肉食性的种类如树蟋将卵群产于植物组织   怎样分蟋蟀的雌雄   蟋蟀雌虫尾部中间有一根很长的针状产卵器,不会鸣叫;雄虫尾部没有针状产卵器,会鸣、善斗.
  编辑本段物种名称
  蟋蟀(xī shuài)(Gryllulus;Gryllus)无脊椎动物,昆虫纲,直翅目,蟋蟀科.一名促织,中国北方俗名蛐蛐夜鸣虫(因为它在夜晚名叫)、将军虫、秋虫、斗鸡'趋织. 蟋蟀   蟋蟀多数中小型,少数大型.黄褐色至黑褐色.头圆,胸宽,丝状 油葫芦
  触角细长易断.咀嚼式口腔.有的大颚发达,强于咬斗.前足和中足相似并同长;后足发达,善跳跃;尾须较长.前足胫节上的听器,外侧大于内侧.雄性喜鸣、好斗,有互相残杀现象.雄虫前翅上有发音器,由翅脉上的刮片、摩擦脉和发音镜组成.前翅举起,左右摩擦,从而震动发音镜,发出音调.雌性个体较大,针状或矛状的产卵管裸出,翅小.雄性蟋蟀相互格斗是为了争夺食物、巩固自己的领地和占有雌性.
  编辑本段生活史
  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越冬卵于10月产下,第二年4~5月孵化为若虫.若虫蜕皮6次(即6个龄期),每次3~4天,共需20~25天羽化为成虫.成虫寿命141~151天.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危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
  编辑本段分布范围
  全世界已知约2500种,中国已知约150种,其中省50种.(另此处数据有疑问:世界上已定名的约有1400种以上,我国已定名有30种以上.)若干种类为旱作物的害虫.   蟋蟀穴居,常栖息与地表、砖石上、土穴中、草丛间.也出活动.
  编辑本段生活习性
  蟋蟀穴居,常栖息于地表、砖石下、土穴中、草丛间.夜出活动.杂食性,吃各种作物、树苗、菜果等.蟋蟀的某些行为可由特定的外部刺激所诱发.在斗蟋蟀时,如果以细软毛刺激雄蟋的口须,会鼓舞它冲向敌手,努力拚搏;如果触动它的尾毛,则会引起它的反感,用后足胫节向后猛踢,表示反抗.是以蟋蟀也成为一些人博斗赢输的工具.诗人陈志岁《蟋蟀谣》:“杭城斗蟋蟀, 一只值万钱. 今日娱风起变化, 京都不玩民间玩.”(载《载敬堂集·江南靖士诗稿》). 斗蟋蟀
  蟋蟀生性孤僻,一般的情况都是独立生活,绝不允许和别的蟋蟀住一起(雄虫在交配时期也和另一个雌虫居住在一起),因此,它们彼此之间不能容忍,一旦碰到一起,就会咬斗起来. 蟋蟀是以善鸣好斗著称的.在蟋蟀家族中,雌雄蟋蟀并不是通过“自由恋爱”而成就“百年之好”的.哪只雄蟋蟀勇猛善斗,打败了其它同性,那它就获得了对雌蟋蟀的占有权,所以在蟋蟀家族中“一夫多妻”现象是屡见不鲜的.当然,从生物学进化论观点来分析,这也是自然选择,优胜劣汰,有利于蟋蟀家庭子子孙孙健康昌盛.此外,蟋蟀的鸣声也是颇有名堂的,不同的音调、频率能表达不同的意思,夜晚蟋蟀响亮的长节奏的鸣声,既是警告别的同性:这是我的领地,你别侵入!同时又招乎异性:“我在这儿,快来吧!”当有别的同性不识抬举贸然闯入时,那么它便威严而急促地鸣叫以示严正警告.若“最后通牒”失效,那么一场为了抢占领土和捍卫领士的凶杀恶战便开始了,两只蟋蟀甩开大牙,蹬腿鼓翼,战在一起,其激烈程度,决不亚于古代两国交战时最惨烈的肉搏. 蟋蟀的分布地域极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黄河以南各省更多.它喜欢栖息在土壤稍为湿润的山坡、田野、乱石堆和草丛之中. 此虫一般在夏季的8月开始鸣叫,野外通常在20度时鸣叫得最欢,10月下旬气候转冷时即停止鸣叫.它每年发生1代,产卵在土中以卵越冬. 雄虫遇雌虫时,其鸣叫声可变为:“唧唧吱、唧唧吱”,交配时则发出带颤的“吱.”声. 雄虫好斗,当两只雄虫相遇时,先是竖翅鸣叫一番,以壮声威,然后即头对头,各自张开钳子似的大口互相对咬,也用足踢,常可进退滚打3~5个回合.然后,败者无声的逃逸,胜者则高竖双翅,傲然地大声长鸣,显得十分得意. 蟋蟀因其能鸣善斗.自古便为人饲养,据记载,中国家庭饲养蟋蟀始于唐代,当时无论朝中官员,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在闲暇之余都喜欢带上自己的“宝贝”,聚到一起一争高下.据研究,蟋蟀是一种古老的昆虫,至少已有1.4亿年的历史. 每个宁静的夏夜,草丛 油葫芦
  中便会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鸣叫声.听,蟋蟀们又在开演唱会了!蟋蟀优美动听的歌声并不是出自它的好嗓子,而是它的翅膀.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蟋蟀在不停地震动双翅,难道它是在振翅欲飞吗?当然不是了,翅膀就是它的发声器官.因为在蟋蟀右边的翅膀上,有一个像锉样的短刺,左边的翅膀上,长有像刀一样的硬棘.左右两翅一张一合,相互摩擦.振动翅膀就可以发出悦耳的声响了.每到繁殖期,雄性蟋蟀会更加卖力地震动翅膀,用动听的歌声,寻找佳偶.其中歌王当属长颚蟋蟀.体长可达20毫米左右,触角长约35毫米,因两颗大牙向前突出,故名长颚蟋蟀,俗称萨克斯. 除了善于歌唱,蟋蟀还十分好斗.
  编辑本段生长繁殖
  蟋蟀腹部末端有一根产卵管,产卵时插入土中.常见的蟋蟀(如北京油葫芦)每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中越冬.卵单产,产在杂草多而向阳的田埂、坟地、草堆边缘的土中.雄虫筑土穴与雌虫同居.喜栖息于荫凉、土质疏松、较湿的环境中.虫口过于密集时,常自相残杀.花生大蟋在广西1年1代,若虫在土穴中越冬,翌年3~4月出土,为害花生幼苗.6月上旬羽化为成虫 ,继续为害.11月中下旬,以若虫开始越冬.成虫、若虫穴居深达0.6米甚至更深.新建的洞穴很简单,只有一个逃避孔.在产卵前增建3~5个供产卵用的支穴,并出外搜索花生嫩茎叶和种子,运回穴内储存,以供饲养初孵的若虫.初孵若虫群居,数天后外出觅食,各自分别掘穴.   蟋蟀是中国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长江下游和华南地区的重要农业害虫,它们破坏各种作物的根、茎、叶、果实和种子,对幼苗的损害特别严重.在南方,花生被蟋蟀破坏的花生幼苗达10%~30%,它们也危害玉米、黄麻、烟草、棉花、大豆和木薯,往往造成缺苗,影响收成.
  编辑本段中华蟋蟀
  (Gryllus chi-nensis).体长约2厘米,体黑褐色.年生1代,以卵在土壤中越冬.雄性发音器在 棺头蟋蟀
  前翅近基部,以翅摩擦发音.听器位于前足胫节上.穴居性,常在地下、地面或砖石缝中活动,为害植物根、茎、叶、种子和果实等,多于夜间取食,咬食植物近地面的柔嫩部分,造成缺苗,是农业害虫.
  编辑本段大棺头蟋蟀
  编辑本段蟋蟀文化
  当今社会赏玩鸣虫似渐成风尚,无论是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香港等大都市,还南京、杭州、苏州那样的中等城市,以及盐城射阳市县级城市,都有规模不等的鸣虫市场.赏玩鸣虫作为娱乐活动,多少可以折射出现代人渴望返朴归真的意趣.   一年一度的蟋蟀大赛于10月底在北京举行,北京市约400多名蟋蟀爱好者参加.此次蟋蟀大赛将持续一个月,蟋蟀爱好者全部来自民间,最后取得冠军的蟋蟀将获"虫王"称号.据中国蟋蟀专业委员会会长吴继传介绍,目前北京市大约有近十万名蟋蟀爱好者,在蟋蟀专业委员会注册的就有1000多人.双休日在京城的一些公园,经常会看到他们三五成群地在斗蟋蟀.   蟋蟀又名蛐蛐、促织,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养斗蟋蟀,兴于宋,盛于明清.以前,在京郊香山、玉泉山、温泉等地,蟋蟀俯首即得,即使城内的故宫、北海、天坛、太庙等地也能捉到蟋蟀.白牙青、白牙紫、垂青一线飞蛛、铁弹子都是北京知名的蟋蟀品种.京城民间始终保留着玩蟋蟀的习俗,各路玩儿家经常聚集到一起聊蟋蟀、斗蟋蟀.盛行时宣武门、牛街、椿树上头条是有名的摆擂台、斗蟋蟀的地方.   如今,北京的蟋蟀越来越少了,于是北京的蟋蟀爱好者争相跑到千里之外的山东省宁津县购买.目前人工繁殖技术的发展使玩蟋蟀者一年四季都能听到蛐蛐的叫声.近些年,冬季里繁育蟋蟀的行当在天津火热起来.现在,北京官园等虫市里的蛐蛐儿大部分是来自天津.   蟋蟀、油葫芦、蝈蝈号称中国三大鸣虫.三大鸣虫中,玩得最好、最精彩、最有文化韵味的当数蟋蟀.古人玩蟋蟀讲究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叫"留意于物".这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贾似道,竟然因玩虫而误国;第二种境界称"以娱为赌",把斗蟋蟀作为赌博手段;第三种境界叫"寓意于物",这是最高境界,多为文人雅士所为.   位于北京西便门明城墙遗址城楼的京城第一座鸣虫馆"古道茶苑",是京城新近开设的喝茶同时品味蟋蟀文化的场所.茶苑内挂着蟋蟀画谱,放着蟋蟀影雕,摆擂台、斗蟋蟀的玩友们纷纷来此重温旧时游戏.[1]
  编辑本段宁阳蟋蟀
  产自山东宁津的蟋蟀.   宁津蟋蟀种类繁多.因特有的地理条件和特有的环境小气候,宁津的柴胡店镇原尤集乡、孟集乡、保店镇、宁津镇原小店乡、杜集镇原常洼乡等地所产的“斗蟀”最好.尤其是原尤集乡陈庄一带所产的“斗蟀”最优.   宁津蟋蟀英勇善战,美誉九洲,每年都有成百上千的外地客商云集至此.这也变成了当地农民增收的“金虫”,在柴胡店镇就流传着“二月富万户,一厘值千金”、“小蟋蟀比头牛”的佳话.每年立秋之后,田野、树林、沟壑,村头空地、村内宅院,甚至农家屋内,到处有蟋蟀出没.日以继夜,鸣声不断.   据传,明朝时贾大岭、耿老夫(身份不明)为给皇宫寻找“斗蟀”,走访民间来到宁津县,住在原尤集乡赵铁锅村,亲自采定陈庄一带的土地所产的“斗蟀”为贡品.   传说风流皇帝宋徽宗酷爱玩蟀,被金兵俘虏,押送金国,路过山东宁津,突然随行的行李散了,从车上掉下来一个小盆,里头蹦出一只蟋蟀.宋徽宗睹此爱虫,思念故国,不禁黯然神伤,垂泪对蟋蟀说,你走吧,八百年后,你会称雄华夏.正好800年后,在宁津举办了第一届蟋蟀文化节.这个故事虽带有传奇色彩,但它说明中国虫文化底蕴的深厚.   宁津虫以其体魄魁伟,牙齿坚利,斗性厉害,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赛冠军而著称于世.由于蟋蟀使当地百姓脱贫致富,宁津县政府从1991年起,年年办蟋蟀节,招揽天下“虫迷”.宁津县的各个乡,几乎都设有蟋蟀市场,来自上海、北京、天津、杭州、南京、广州、深圳的“虫迷”川流不息,可乐坏了宁津的父老乡亲.蟋蟀文化已成为一道诱人风景线. 山东省宁津县蟋蟀,以体健力足、剽悍好斗、刚柔相济而闻名全国.近几年来,每逢夏末起,北京、天津、广州、上海、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徐州、西安等十几个大城市都有爱好者到宁津县大量选购蟋蟀.   斗蟋蟀在我国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一项很普遍的传统文化活动.近几年,我国部分城市及东南亚地区逐步形成了蟋蟀热.在一些省市,蟋蟀协会、蟋蟀市场也应运而生.   现在,宁津县城、龙集乡、孟集乡、柴胡店镇等都形成全国性的蟋蟀市场.每年在“立秋”前蟋蟀即开始上市.大量集中上市是8、9月份,一般接待外地选购人员,每月1000至2000多人次.一只蟋蟀,少则几元,几十元,多则500—600元,最高可灰一两千元,商场上日成交额能超万元.据专家介绍,宁津县有适宜蟋蟀生长繁殖的气候、水质、土壤.在以往的全国及国际大赛中,宁津县蟋蟀多次力挫群雄,夺得冠军.   近几年,宁津县把开发蟋蟀资源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中拉院联合成立了“宁津县蟋蟀研究会”,聘请中科院吴继传教授为名誉理事长兼技术总顾问,同时编写出版了《中国宁津蟋蟀志》一书,组织了中国宁津蟋蟀节.   今年8月6日蟋蟀上市,随着日期的推进,上市蟋蟀越来越多.县城、龙集乡、孟集乡等处,售蟋蟀的人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每人面前少则有三四十,多则有六七十罐,更多的有一二百罐.他们在南东墙根下、树荫下等凉爽的地方,一溜一溜的,分开等级,摆摊出售.   外地的蟋蟀爱好者,大部分是二三十岁的青壮年,也有些六十多岁的老者.他们都是行家里手,拿着蟋蟀草(俗称马唐草、爬蔓草,一端有一绺像胡须似的纤维),用它拨斗蟋蟀,然后观察其反应,进行挑选,最后成交.   而今在蟋蟀市场旁,每天有多次班车和出租车辆往返于柴胡店、龙集乡、孟集乡之间,还有包车,约定时间接送,十分方便.   2010年8月15日,中华蟋蟀第一县·宁津蟋蟀文化节在宁津开幕.这一时隔16年后重新举办的节日,把古老的蟋蟀文化重新推向大众的视野.   宁津是全国第一个举办蟋蟀文化节的县,1991年到1993年连续举办过三届蟋蟀节.近年来,该县蟋蟀产业迎来了爆发式大发展,每年来宁津捉虫、贩虫的达10万人次.捉蟋蟀、贩蟋蟀、养蟋蟀以及蟋蟀用具、蟋蟀旅游、蟋蟀工艺品等,每年带来3亿元以上的收入,全县有3.7万人从事与蟋蟀有关的产业.   蟋蟀文化节开幕式上,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著名相声演员李金斗,海政文工团国际一级演员、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卞小贞等也前来助兴演出.
  编辑本段北京人玩蛐蛐儿
  宗春启   白露、秋分、寒露,是北京人斗蛐蛐儿的高潮期.“勇战三秋”,就指的是这三个节气.   蛐蛐儿,学名叫蟋蟀,有的文章里叫它鸣蛩,比较普遍的名字是促织.因为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故有“促织鸣、懒妇惊”之说.   不知是谁先发现的,雄性的蛐蛐儿好争斗,斗起来挺好玩儿的,于是就把它们逮回来,令其争斗、观其胜负,以博一乐.据记载,斗蛐蛐儿之戏,始于唐朝天宝年间.南宋权相贾似道,“少时游博无行”,掌权后尤喜促织之戏,写过一部专著:《促织经》.明朝宣德皇帝也爱斗蛐蛐儿,致使一条好蛐蛐儿价至数十金.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北京人玩蛐蛐儿,大概也始于明朝吧.   并非所有的北京人都玩蛐蛐儿,玩儿蛐蛐儿的,只是北京人中的“玩家”.   玩家,外行读作“玩儿家”.听起来,好像“玩儿”是动词,“家”是宾语.好嘛,把“家”给玩儿了,这不成了败家子吗!正确的读法是“玩家儿”.“玩”,不带“儿”音.   玩家儿是有一定身份地位的.逮上一两条蛐蛐儿搁在罐儿里养着,称不上是玩家儿.斗架是雄蟋蟀之间的较量.蟋蟀相遇会用触角辨别对方,两雄相遇必然露出两颗大牙,一决高下.而一雄一雌相遇则是另一番情景.两只蟋蟀会柔情蜜意,互表仰慕之情.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编辑本段拿蛐蛐儿
  蛐蛐儿是野生的.要想玩蛐蛐儿,先得把它逮到手——不说“逮”,说“拿”.   过去拿蛐蛐儿,要到北京郊区.据金受申先生在《老北京的生活》里说,过去北京专有人从事逮蛐蛐儿、卖蛐蛐儿的.立秋之前带上干粮到北京西山、北山去拿蛐蛐儿,一走就十来天,回来后拿到庙会上去卖.玩蛐蛐儿的主儿到庙会上去拿就行了,当然不是白拿,得给钱.有名气、有地位的玩家儿,到时候有人把蛐蛐儿送到府上去.真正的玩家儿拿蛐蛐儿,一拿就是一筐.一筐里装十把,一把十四罐,每罐里装一条.这140条蛐蛐儿就够玩一个秋天了.当然140条不是全部养起来,还要挑选一番.挑选的标准是:“头圆、牙大、腿须长,颈粗、毛糙、势要强.”符合这些标准的留下,其余的就处理掉了.   玩家儿们也有自己到郊区去拿蛐蛐儿的.北京郊区有几个地方出蛐蛐儿.说什么地方出蛐蛐儿,大概源于两条:一是那地方蛐蛐儿多,好拿;一是那个地方的蛐蛐儿善斗.先是到西山八大处,后来到永定河西边的云岗.笔者小时候就听说:云岗盆底坑儿的蛐蛐儿善斗,号称铁嘴钢牙.昌平十三陵一带的山区也是出蛐蛐儿的地方.到后来北京附近没蛐蛐儿可拿了,就只好去外地买了.如今蛐蛐儿的产地,讲究是河北易县的,号称“小易州”.山东泰安宁阳的也不错,最好的数宁津尤集的蛐蛐儿.
  编辑本段养蛐蛐儿
  养蛐蛐儿的器具,讲究的是蛐蛐罐儿.蛐蛐罐儿有瓷的,也有陶的,最好的是用澄浆泥烧制的:高15厘米左右,直径13厘米左右,厚近2厘米.要求口儿大、膛儿深、壁厚,上面有盖.如今谁手里若有百年以上的澄浆泥蛐蛐儿罐,那可是值钱的宝贝了.这种罐儿的优点不在它的外观,而是保温保湿性能好、适合蛐蛐儿在里面生存.新罐儿不是拿来就用,得先打底儿:用黄土、黑土、白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垫在蛐蛐儿罐里.为什么要加白灰呢,因为没有白灰粘不住.白灰不是有碱性么,打完底儿等三合土干了,还要放在水里泡,把碱性彻底泡出去才能用.打好的底儿既不能掉,又不能碎.   光有罐儿了还不行,还得有两样东西:水槽儿和过笼儿.   先说水槽儿:瓷的,半圆形,直径约3厘米,高0.7厘米,槽内深0.3厘米.这东西做得精致、小巧,挂着釉儿,描着花儿,图案有金鱼、水草、蛐蛐儿什么的,还写着字:勇战三秋.笔者见识不广,觉得这应该是体积最小、建造最精细的瓷器.它的用处不必细说:喂蛐蛐儿水喝的.听说这么一个水槽儿,时下价值数百元!   再说过笼儿:澄浆泥烧的,质地细腻,颜色浅灰,高不到3厘米,扇面形,上面有盖,盖上有提手,可以揭开.过笼儿两端有洞门,蛐蛐儿可以穿过去.里面的空间可以容纳两条蛐蛐儿.这过笼儿有什么用呢?一是蛐蛐儿喜欢在暗处呆着,过笼儿就是蛐蛐儿的窝;二是养蛐蛐儿不能光养雄的(二尾儿),还得有雌的(三尾儿)做伴儿才行.如果雄蛐蛐儿不和雌蛐蛐儿交配——行话叫“过铃儿”,它是不会和同性斗的.过笼儿,就是供蛐蛐儿过铃儿的洞房.   养蛐蛐儿,必须给蛐蛐儿提供一个和在野外差不多的生存条件.这其中的学问多了去了,此处难以尽述.过去有钱的玩家儿,一到秋天专门雇把式给他养蛐蛐儿.蛐蛐儿把式,就是伺候蛐蛐儿的专家.
  编辑本段斗蛐蛐儿
  养蛐蛐儿为的是斗.斗蛐蛐儿也有许多讲究.一是斗蛐蛐儿的季节,不能早了,早了蛐蛐儿未发育成熟.要等到秋分,天气渐凉时才开始.   蛐蛐儿也讲究重量等级.斗蛐蛐儿之前,要把蛐蛐儿放在专门的“舀子”里,用专门的“秤(读平声)儿”称出蛐蛐儿的体重.现在可能有专门的电子秤了.笔者见到的“秤儿”,比老中药辅里称中药的戥子还小巧,“秤儿杆”是象牙的,比筷子还细,固定在一个一尺左右见方的红木框子里.它能把蛐蛐儿的体重精确到一两的万分之一(两、钱、分、厘、毫).一般的蛐蛐儿的体重在六厘左右,八厘就是大蛐蛐儿了.称体重的目的是为了公平竞争,体重相差一毫都不斗.因为蛐蛐儿的主人不希望他精心养护的“爱将”有一次战败的记录.一条好蛐蛐儿只要战败一次,便从此丧失了斗志,对它的主人来说也就没有价值了.因而如果让它和重于自己的对手比赛,就是赢了,也要自身受损,要是输了就更“冤”了.   真正的玩家儿斗蛐蛐儿是很正规的.事先要备好“战场”,要下请帖.玩家儿们带着自己的蛐蛐儿赴约,没有带一两条的,一般还要带上一两个人,帮助照看自家的蛐蛐儿.正式比赛有专门的“斗盆”作为战场,有专人担任裁判,还有专人负责核准参赛蛐蛐儿的体重.比赛开始以后,赛场上鸦雀无声,多少只眼睛都盯着赛盆里的蛐蛐儿,蛐蛐儿的主人心里甭提多紧张了,手心里能攥出汗来!因为蛐蛐儿之间的争斗也是很激烈、很有观赏性的.蛐蛐儿和人一样,有的勇猛,有的狡猾,你来我往,有进有退,有时两虫纠缠撕咬在一起,犹如摔跤场上的两名勇士!斗胜了的蛐蛐儿带给主人的必然是心花怒放;斗败了,主人自然沮丧.但玩家儿都是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彼此客客气气、礼尚往来.玩家儿斗蛐蛐儿,图的是好玩,非为获利.有时虽也“挂点儿彩”,不过是一两盒香烟而已.当然,用此种方式赌博的也不是没有.但也应以“玩物不丧志”为度.   古时娱乐性的斗蟋蟀,通常是在陶制的或磁制的蛐蛐罐中进行.两雄相遇,一场激战就开始了.首先猛烈振翅鸣叫,一是给自己加油鼓劲,二是要灭灭对手的威风,然后才呲牙咧嘴的开始决斗.头顶,脚踢,卷动着长长的触须,不停地旋转身体,寻找有利位置,勇敢扑杀.几个回合之后,弱者垂头丧气,败下阵去,胜者仰头挺胸,趾高气昂,向主人邀功请赏.最善斗的当属蟋蟀科的墨蛉,民间百姓称为黑头将军.一只既能鸣又善斗的好蟋蟀,不但会成为斗蛐蛐者的荣耀,同样会成为蟋蟀王国中的王者.
  编辑本段词语释义
  北方俗叫“蛐蛐儿”.一类有害的昆虫,身体黑褐色,雄的好斗,两翅摩擦能发声.   附录:咏蟋蟀诗句   《蟋蟀》   花丛月下总吱吱,正是秋声欢唱时.   得意之时多失意,三五成群捉蛐蛐.   ——(安平)张志真
  编辑本段蟋蟀式自行火炮(Grille)
  蟋蟀式自行火炮(Grille)为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所使用的一款自行火炮(即自行榴弹炮).它是以捷克制造的Panzer 38t坦克的底盘作基础,再加装上150毫米sIG 33榴弹炮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