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3:00:59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x}r*M櫜bƺm0թ꙲>V306 jE,Bie]'"3+H2Y2##<|wۿXAY̻k%Pf7/6ÿ_OWSsIoDR^f1gE f$[{\6?'ekc|,577 H<̜22n[D>㶫TD&pj홉Wǰ .hpa]4.qSWXo5OO$za+Rf%CR;ӲWDZdXMx\ọjzD>Y/T#ktff7FG PhZu PS#$n!t!UHk]\AK Sh`OIÎ#!"y>OdX4I,,M8y2<&r}sr9\8Z4MGMv` JMm3EdQ,Z3S" 3ǷQ|Ŗ.wHL;c(gݶ1쮅ھzނw>=%Rqof)!OND)q3[d3|>6#?%l{6n~^W|MRhoWiT UrNO fĉjX(k ˽c*˵˯Yv55_,ILiߕVK{+} #>WHI֕}d4?BvHo_9Jwzi"l#=~gre oPz%vݛ}&;QŪ.Q2 #5fϋH8<=0}"4EY#z'5䅙7%1gB \:(v*϶Zlf(lRvE"(p m$s5&i=ETGFsDa$AaL8Pss\zBOXͩCt;!yK =B &!H=uarf hS9NjtUx5>V=62b.I˩ߥ~BCw RΊ!IFQ{I9 J} Bל $7"٢M sG1YPD5`15#T6 W_U* +Td1h"X(/ZR3@@xչf mf8 `,sF;\4+nM"Jt> k5'5&TI²vYXi N)(,%%g]}=*x`w]D^/,+fyw(!+ruqJ|Y~uMP4ӧ`mJc䚪)y**^Uˁ([|11zX *H6èwN^ɝoqnחť y˅@Sߘfyxz>A__O;Uz#3bSKhp@Ѝ69ԠD͐@lta33E y\p2FMtvT=nIy*&BkHinw1ΑR\dZ?9 H9zH7RkzZd&GNNۏ,L// dž(91^zdtn!Ow#ci!2FC C˒~#Rgbe5a&G*IJrkyNg8e|18\+f.YAeHlFY8s]ʤ #`>lQ{!gOeJk(75[g\l~Ey^kk^,Q}-%ש}~hcS`V=N36\颶]ű NJ+Pػ7|+1lFn>2 G1W L $qldoZ3L̨"(CotK\mų1=щƭdPRU%&OYfUqpypaׅQ' ïj}p ʳXAF]RmPqRWycouRĻg8Ply`-ZE` HS!\L6uōYEXWkZA^h,@% XAICȽ/W}+΄[w{[;`H/^#b!,ŋF[_Zu4 uiXiaZUCfL[8 tViYk G]GOJ0kޘ4vn3LIxt@}pipg}Me,9-d>ާ%n+2Uu^0vLz&Rͽ1K,DҊ>mCH6WI,OUcŏ{1g[^ܴ=Nc:~eYHV& H_H8])bΆ^O.S?ޫi'N4)uU!]n,$<&KWqˍg?#Xe@TZh}u7ғ5 "X^!=g{틡 {2Q؈>FN?sNH PSH"f)U΅vϜ σ0Ӟj1S?Q&hOv~)vEq /HaﬕNx@ N)2ItHojĨuyW3;]Oouy5S쵗-̇ch*̙aʻd(^A#[nyAnrN7!/d9a%-ǫfc 7U* ׼;tټC3y VM8onjCȂ 3@ÜlS<~Υf=4qu.Dl)Nߌ~Ǯ?t<,~!:;fO>6i SbBbTK<)+^aչR\piFviAFG-.%i9^{/إtfo8ݓp a/H"H}u֔h D%i rMz~SK2&1.fqiOO݃Y5 &[17n_ZъN̕p?tIYdtx83f0ØVըFkO9Fᯓ'%m59@LF+o_?G*yOK$-sS3WHw ysFV@E=J:h4q:c_$ b+ۼʕq֫53a@j`0]cu\#6" p"&vmf}rέ"ۇu&AgƓ_DwAg%$\p9u1Lyِy6dQ,95fzj. ͸Fcf}3ҝTFH O uL8g%vבq8qd,&Nf1V(Q^jcǧtI5˦ yu-2^ew3|Á99tOWݢns +"+t QB[5iEw8&T2,pFMbV J`tۏOnFuQ4tLO>Lk A]IW?ݠ۴\EWK 7 I#BG?Rf1:V[k8L~ LJDkR[\?A/ @QAnu^*CE;1SsǬx|"$]7vK:qS֠KN9H'vO C.L_k rr3mSadgrv Mt^U7T̬~KEamIiIi2%QE_͜Ro]7d\ Yq&OGރ59&khaOB|1?Jnn]g~:LUI΅lqsLJpx'ҷ~X Ќ]G#D)wVNO$LLdg~_KW仪GS^UH(:ؐA{zLS GL[!vU()Z8͹ʾRщU.w=. D qE'D6$!>G 7F7si< x؊ .7.9*샼."/==$hd)LZ/f"P `,:MKi_z"V_@^[uȥ'H^?L[Gm dV/q&=B}WÌRC|uA>!6GZ}[E"WH| ~P!("uqG}d]xOX-#yw;my{tf2k;9ʹGOE@EcZ?$XOx2qiC:|BA/~Y 8+3F5_v4*{Tש#8>ϚdLx;'Ϻ"GD̷SKN w Ԃ+LpZ=DcjFUk>u3b?ʣ>,!C_JcЦgw~ ,p@")_ZbF1>rM(Cw-(V9ג`\Ga%l1wB$ Ȓp+V nV8.2{@IM+_gSsdRjI]XiNɹǗä>gr)$32RG6$;Bl'pP >$WժT(Z:FDn .A߰;7 ,H/}O A(bPS𬆤5kE|di>h$8~> /x֗toGWvHz4$86oZ`}49b->4TJSkʘ?*cM˩gJ<*|"q .?2ø8ϨLǟ|Q1>yU̙T٭H'}y\4]I2Uc~e$A ~MJ}YPaIpV'Ŵ6@[s'lw1Jb:kx 9(3HIVѧ;RwzXICJ>ѻ-JP76'0f'l"fIC],7ڙ}`{n6w3>`nP$>:k싋qٚ]Tș\($BzmF4z~D%&B bfpG?DCv>m w­[mydXEb[6vBZ)'o%.;~%-K[(MN1}+/}.)nZ[5fGrsI#1e1!xL&`ί 7g@&ϔ2S ٛ!׆7UJ##n&%-dU_hݺ=5>U׭8{F\޷M'fsa#[nsu27(ƄK>1Ԍtc!dIp ,r-:H`8n\zdĖ-DgѪUƞ"r/ 庻.(p}ʪw-Na{|̆EQWqjӊ0,N/'#KMO@tC^(4aPxa"$r1,(F|* ,I?婰(>ϣk>/ ڞhAAHi.@cv +bY>5շ@ Oy =ZBXi,aa *_PڸaAt48&x>֯zl=ZLcAEً?*@휴wd9ѿs!bW NE\`T qp@!Zx@>,,o6vJ߰9cP=*Dn39MUT=sZ=fHxB^d5,i\ٙи\v9݇&H\fT$Rm+Қrid[SH.CD 3!ՉKN?է$C2֖'6||KXqblސmȍjcH/MLGjoj|hux[_l|Om߇e.݀ 5Z75G/ ~?&dZVZ{} A(cXBb5HO׾T>؛@!LhIGiҤLGNRNԧ]n'ed}җSؕ!٠QF^+iON|c/yD:"[irXt {;e.4#&Z}~LBBad<~)J>rwn2o@9f&ǯʪ] 9)k& 3T:CfKZnlX1=]3ԾZæ o,_~ &R:i%uPL\hݍNGtb 2z|KN4q69Nt|6:*WGU>wUۢz_d׵r΢sM QM#G?N,. "ź6byvo @H`ڳ 7=dE sF\ȵo8'МW3;Rgb-))'֓uQ`+NX,sJpweĆ.{iM@yx@qW=gr5sZfyLNm v5+lzscyg6Q {8SG~3-'v\8ߠٗaUN1 f4S|3CDӟ|08@,f\SWӭ b~zAv)}KIIcI!u1|b ׎O 1c:thv~K-%q3&,iAF挮l5YRI{y,RF7v5i{&crw[BBI!j9*Dv=ޠA H2vթosبH6[tGdt s,$ڱ}V.lޣ%d?!,r~㠥-q)bĩʕ%z~g #Q y3( 0bx/ݾiwq5mΰg h{'X(~cFM'i2ltq}%3de:tnegܦ ;Yg}za'~?!WVpU0-U YLqgin<%cjf / 6P2 vo ] j LJNUKX>(pFg|N>vHoHV3EV>7 -#_z;{A|ϛw|ߜPևSpa>EvP(U7|\uPM{/{*n,P+}I#HԦpxd`=x$,BQFVeA{,/t3D/t7!^*P1*؋F7 Cq 6G S YjO =KCBb_q2YXHE43Gْv p|YȾĐctPw7Ĝ8 K(YUn=dY#:#?޷4ㄤ~5.,9F/wm_ QMb2"XS5s=@l5 tĜŌ~Y^iftm<+V >cwA&dSg du.1UX6k&H%suRQ8ݨ}FtHc:#5@7Rg{ ԓ#&m#„h)6T@j! H89/nj۝?3J3I#~u)bn>: ˸i4&v.@q]:'h!\oǙTͷkZq[&d4y)Mi{s2RɈ %>vnٽ"+Wa 䌈 W,՟_+>XFDY VBpطHn(ZJ,4?j쀹 lo f}3տ |Df%h6Y],733cMdq+WM!ptz;|`b c6 M(>uI=j> :%soܜm2YhF(Z6ǒs* 5Skr ܧ0'՗~i<JJ7?ü@OhU. /L1]2BUgaFp2'+~2bˆ>F@3JHdiQq-'~P6#7'4pc. 8,ll.Xv9I[4Z_ 搇m5~r灜_\3I.Jv&{ lؿK"["^pD^|(?„E-Z^^TVf| ._4o`+(}WyoXoo6S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高中语文文言文重点字词?
有实词、虚词啊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和”或“及”或“又”.如:
闻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墨子?尚同》)
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与蚁.(《韩非子?说林》)
剑阁峥嵘而崔嵬.(《蜀道难》)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承接关系.一般不译,有时译作 “就”“才”“接着”.如: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4)表转折关系.可译作“但是”“却”.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5)表假设关系,可译作“如果”、“假如”.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左传?襄公三十年》)
(6)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不译,有时译作“地”.如: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而”“所以”如: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一般译作“来”,或不译.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9)为下文提出更甚的事情作衬托,译作“还” “尚且”常与“何况”“而况”相呼应,表递进.如:
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淮南子?人间》)
夫禽兽之愚,而不可妄致也,而况于火食之民乎?(尸子《明堂》)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如: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若欲死而父, 即前斗.《书博鸡者事》③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④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罢了.复音虚词,表示“限止”,语气助词.例: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 尺而已.(《口技》)
[而后]才,方才.例:①三月而后成.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庖丁解牛》)
二、【何】
1、疑问代词
(1)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
“什么原因”.如: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2)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如: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如:
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4)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如: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如: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1)“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如:
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2)“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如:
何以哉?(《曹刿论战》)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3)“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如:
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如: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如: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猜度语气.译作“吧”.如: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4)表感叹语气.译作“啊”“呀”.如: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美哉乎,山河之固!(《史记?吴起列传》)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如: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九章?涉江》) 生乎吾前……(《师说》)
3、作形容词词尾.如: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如:
而君幸于赵王……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如: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如: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今欲发之,乃肯从我乎?(《汉书?翟义传》)(发:发兵)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主谓短语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主谓短语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如:
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其一人专心致志.(《弈秋》)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
“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猜度,译作“大概”)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问,译作“难道”)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祈使,译作“还是”)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可省去不译)
3、连词
(1)表选择,两个“其”连用.译作“是……还是……”.如:
其然乎,其不然乎?(韩愈《祭十二郎文》)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2)表假设,译作“如果”.如:
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
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如: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六、【且】
1、连词
(1)表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尚且”“再说”,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2)表并列关系.一般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作“一边”“又”,如: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先生仓卒以手搏之,且搏且却.(《中山狼传》)
2、副词
(1)表动作或情况就要发生.译作“将”“将要”.如: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接近某个时间或数字.译成“快要”“将近”.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率其党且万人降匈奴.(《汉书?匈奴传》)
(3)表短暂时间.译作“暂且”“姑且”.如: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七、【若】
1、代词
(1)、作第二人称.做主语或定语.译作“你”“你的”.如:
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如:
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宪问》)
2、连词
(1)、表假设.译作“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2)、表选择:可译作“或”“或者”.如:
以万人若一军降者,皆万户.(《汉书?高帝记》) 时有军役若水旱……(《汉书?食货志》)
3、动词,像,好像.如: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八、【所】
1、助词: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2、“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⒊“所以”连用
⑴、表原因,译作“……的原因”.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根据、依靠或凭借,译作“……的根据”“……的方法“靠他来”“用来”等.如:
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察今》) 吾知所以拒之矣,吾不言.(《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4、名词: 表处所,地方.如: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九、【为】
1、介词:表被动时读二声,其它读四声.
(1)表对象.译作“向”“对”等.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涕.(《触龙说赵太后》)
(2)表替给.译作“替”“给”等.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3)表时间.译作“当……的时候”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为其贫也,使之有屋庐而多禄廪.(王安石《上执政书》)
(4)表目的.译作“为着”“为了”.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5)表原因.译作“因为”“由于”.如: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天论》)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6)表被动.译作“被”,“为”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施动者,有时也可不出现施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被动式 .如: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贤能为之用.(《隆中对》)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2、助词:读二声,放在疑问句末,表反问,译作“呢”.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十、【焉】
1、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表陈述或反问语气,用在句中,表提顿,相当于“也”.一般译作“嘛”“呢”“呀”等.也可不译.如: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
则牛羊何择焉?(《齐桓晋文之事》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庄子?秋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师说》)
2、代词
(1)相当于“之”,作宾语.如:
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2)疑问代词.作状语,译作“怎样”“哪里”等.如: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 割鸡焉用牛刀?(《论语》)
3、兼词.一种兼“于+何”,作状语,译作“在哪里”.一种兼“于+是”或“于+之”,用在句末作补语,译作 “在那里”,如: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刿论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 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礼记?檀弓下》)
集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
4、作词尾.译作“……的样子”.如:
盘盘焉,困困焉……(《阿房宫赋》)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钟山记》)

古文实词浩如烟海,进入高考的主要是一些常用词,常考其第二义项,尽量多背、多积累,别无他途。
先来虚词:
虚词就十八个,每天背2个,然后不时回顾,会有较好效果的。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例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全部展开

古文实词浩如烟海,进入高考的主要是一些常用词,常考其第二义项,尽量多背、多积累,别无他途。
先来虚词:
虚词就十八个,每天背2个,然后不时回顾,会有较好效果的。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用法例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
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
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报任安书》)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③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其:这)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无悔矣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③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
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②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②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②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何其】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且】
(一)用作连词。
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
②肃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且问备曰。(《赤壁之战》)
③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己久疲。(《赤壁之战》)
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
②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让步关系,尚且,还。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②故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孔雀东南飞》)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记》)
(二)用作副词。
1.将,将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②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④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2.暂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孔雀东南飞》)
【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②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赤壁赋》)
③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报任安书》)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
(一)动词,像,好像。
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
②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齐桓晋文之事》)
③其若是,孰有御之。(《孟子见梁襄王》)
(二)用作代词。
1. 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①若入前为寿 ,寿毕 ,请以剑舞(《鸿门宴》)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若属:你们这些)
③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
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三)用作连词。
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
②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赤壁之战》)
③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
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
3.至,至于。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
【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
【若何】怎么样。
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
【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
①车后若干递送夫。
8.【所】
(一)名词,处所,地方。
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③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二)助词
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②臣所过屠者朱亥(《信陵君窃符救赵》)
【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报任安书》)
【所以】
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所谓】所说的。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所在】
1.到处。
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2.所在之处,处所。
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
②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促织》)
9.【为】
(一)动词。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
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
③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⑤赵王窃闻秦王善为(演奏)秦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⑥今日嬴之为(帮助)公子亦足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南取百越之地,以为(划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②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③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过秦论》)
④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⑤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庄暴见孟子》)
③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庄暴见孟子》)
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臣请为王言乐。(《庄暴见孟子》)
4.对,向。
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③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孩子加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