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上“大时代”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在很多书上看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时代”这个词似乎是指民国末年到国共混战到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这一段历史具体是哪几年?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11:01:54
中国近代史上“大时代”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在很多书上看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时代”这个词似乎是指民国末年到国共混战到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这一段历史具体是哪几年?
xYo+[W0Ԫϩ ݿq傫~%%QA[(LIA%q&R+3awp]S"rX1|+"ia*`1ݴsjj^9Lv+|Lb^Ln)Sۛq_͚T$A7 Zp8uhu8Zedӓя g*X4Szc*5L~ 3h+wǘ!-b؅c˘6/Nԕ֎ MsEn =07EVKLj#{)o=HNܜ1 (GLm`X!V9% d^W-/е5NCmibUMg\';чnb9?|NfriF?#Ie^'Kډ&U$/@KKoIg+up~e-ӹzwdRL5t.?#I 5g;yݶZ c&Ub1Q=VtDm}gc5瀵t})LtV}=:NnVY=ԕLY` &q5`RP3ߙ5 crm?7!F(' <28'7)#~rڿvۦylM{0 PXBF Euڭ,xS E/i@8ԣr:g;hnkDmphrG5DXK>5]$ULw{~[-pV'z; Z-U^T`Bd.uM/GGiۧMlS xp]18&f9?6ak8Zҿ_Y/e9`{-bgt@/4TcSZh s%IwtNI^ 355o‹yt4'芗ǃO.am6X%7΂iAk[yEٓ',hOXv^ҫsmӻRX]c>KUcnL]7k^il+{!8(.BfM9xĘvVMF~ #ywd(&rDDMWUɃVAzN'3@GAA-W>`"B쑝tttBgchm@ |0/Uu8XPkLǜ8k聵U;bhXU^k?#+5T&Sq%O,OlM̜gtHA: eRBtڶ0ndycp:RDхTdsb0Eů-$'nUB氨y1헸Y} n+-͜}1 f=$L-8vZ$r]2: 4'plİHC$AadW{=Ty,HdsX2:f cVv㗇-Ai(*m }~"UP- V|'8ILj1W،Y {@ڋi_GvKpEdϘŭH.[v&8=l7J2+kZP)պmEt/E>dd?.̽| a(;/[2Oo=c e9څ`U84̃Ź)}m.~ϸw[~~.*`w,1rY-/ّ?{~C,:xjv#D[D](RPz7 ~ǭ覑0&z)Lr3|~ecnpjmׯBkr_!L]bvk]3n+2kvOZˁ/h1:dt*dC s:6+Cdc3~춼#@.U=YcA1!IH( KU Uylq+A~sdm^&.\*C9<(N&G DEGi )~'~x& $0u9:`T3\čRʴ} 'Qu>oC<1Ey :2"VrJ)DS3jLω3du', U> 8J1 ڥ3vx;TqUr~然޸JV .o&]eNVZ[-Xn |rkrDRZ_/ILz:l)xroՉB?QlH Onwbgl|~D<+s_r' e`~I*3$R+|)>"\ \8D_Bu'"BAᑶzl~6,8e&t V〯emzX N-K~ȞVD#D_svRy)"  48/^!/ԙΨ G A 6(|Llqᇹ'>>quSn@4C{ydqWg6'"iG茹Ba"g|Q`ƻ!5=*k*HYt:d_wR2n;fVOiه/1+>g,:X ƪ ysv|4T1dFzuQҜxoRYlߺRMi/фd¿>.闀2|bP?!:9G"]r$B3()ѓzlУ!al)|t[CC4En/IuW{7j(d/Ad)H"x1b(~k?zZ_T Zqa鰌mY=vLk-3OUy8^6tu&s8K&R=Nftb 34>"}w'KMG#5_CF}/硽sy.?ҩO6 Я&U?Z^m^9"|"D~<7<)]/n\7x*o<d5Ix`ߞ0DIzQk0͒ʬfa 6D@ٹټO6(#Ĥ(3?:uz;O-1Jy4-.[A̪1WZ :dWˡll.ٜGbT.-X}Vٙv7==^z_FY |\g+uUcK־ &UVźhfevNf tcz@Džbr5ĉY,umҹxF -L ӹp?~ fkL'7gH6dVd7k~y΢R{LZgrl3^i!P&m~ȱ#N#t/yfk/E yF/Cmu( d+U9HW9P3㙵{d!y4<5x1 Z~.G+='MLHd=>;=z Hz?Wz nExT hosyMqvr;׬sgu3e~H#C9vCyVa krJ 4SPE.U;G9" @`9(uA p'.HƎ6U9\$n*H3!siUQ;RO_gA75 bᰒiKouo/}O714j n8k/`G!0@ANٖAnowG2RO_ӟ~ifw_BJة/XjT&F:IP#d&9­ݵMlɓNVֽ"STӳ]I($vb};^3#{;r"eEo$:¯x3dߔtp y:\zg5b/U_0̅uQss!T%bycnŪ=WbjZ@ Y;ؘ&tʘ[ p+M7ʽZ:nHF^stKNM 5]b:]&;WvY$"Tu5;ut;ry+OǸ]_<wZzSo2/`@)<VZ,UT+ϰ4&v/4\(7/ņGNNp¥9=b&V .?r{+ P&ɵ~;\6sI+UfvVCNlj TŒ:I']KXS gF*tJLS`cp7iȳ^lэ8.ƫx\l|&Vŏ.J۷j9Il+y(tu Nnl\zL&,qi7̭K*խi+6''_)wcP}Q_7E{iW0 +eeMeQW?P `? Ͳ8u0E+)pvW~PqOi 4ǰ(QgZc]AջWw~kp'_](g+$ZT+҄0 &Ƀk{]b^O 4602EE Z~{vłb~I#~;A萋YV ß7*%W›;Yn/_=zz$VdHhSkԒKBLC Z2N?-ً;GJ{ A14%Xû"ߙ^bqAfĩQKK,M~ VۦÀ4<29<ԯM^1.TGzrbY{%Ȃe2 .0 .) 53d57K:ή&}1L0xN/5kP qmg)eYTi".'v#.FjE-)t0ey\ ^}YF{<9*A³t.<#M[N:Q.H'm<Ädkv fO~QhRk@`+ _\Q{!O1պ= Pi upPIt Y@YlT;kRw$͐iY2~_Ͻ-ƧAGw[}+PfmDh-O{Uy()BV8)Pgy\~އ~w1x_کȗ6[6ոq4M(51}[jШJ:k *XU~D0g;תH߿u>nCZпLc:5f(_(+eJKþ6s(M6$g'G*j]9r1(,؃gS˒,^jϾy` $_ : eYoJ@+h Qt(QDܨ &f,CmRGr3< _hМ@C8Ԡy~,`*0l2jq?eFmhk}Wh}ɬUgqwrc)Y<;ͮD޴A+1ЎEAamkiILeN`TʟLF7ю~k DHȘ>._Zq zxL';Aæ3r0ɅW'Oh ,eV'Щ3慭&fZOP]+ZtҊRb[zPB=KzD1h=mj^s"ivlŌiSȦ .硻M"48»c)4%հdZ*?Jnl7s/.ӏ_bg =nTwW:272 R:6? =?!sj X.ӎJW^b`u 6\̏5.lmD6"e],RFdXWæ kk5# 4,1Ex%)x t rYWxKВ (RxSkW # /8m k$;M #Ө1{7'd1f /a!K<|ɨ$l 5Ќʮ#`Sy`FZkgrŬq?ga9:f[Ij֛(2J;g^` L(ZfS MfYOU ՗~36$rMC*DJ&qsI ';&)s+m~ n{]A~Vl,DË>r3e|^ 2y?g }1͈]afrHlr9uC U~% E$ RTU%ۺH*4,RWkF\mSw`E f4ɁdFp8bn>\2J7ݰj y2a<ܵzZr_` gj?(P䘍o#'7  )mg7zDqgƶ6T%hBBkZbȒ!|X g$3愉!T`bQ4=ڜk)c +Mg.6{L]\`8ڑ2{sbsTc/Lq,^f)rZ&h#z &83 .Ox\餢%QSihW]sbV??웆De.)r &E;=`q-lajun?sfvbΤ_.L띞B2亗dHdAd;8YZ5UYLf2{m RB91eA"Ff3g!:uMPR#]>'AŃܩ*.RN46;_W?J3g=*4H5(1LR>b,(p(K3]Ll4Lo*@[c)e&B Qz:m{ՊV+Y(\0I5ֲUҙZSX@X?f4cA `ݘwJA/~bjYF62 oM/ }B/zXD&\#ӑ) u*BI yp..~80"r W+\TRC"z`{BFTzheӦB EK[ե{Ymh`g` 6&i<-AKO@eMa]99sޢrhqKz1քd$+M&5Ȩh)rݾS5mNiI=_̓9A8H pU4?gizi.JŚ4Q9;AG`OT1ЧW++w3wVR?ҡf!|#-4f>rU{Jn"љph%mM bbzJN$JBJ_DiJWU;mBSv+g-FNSͬ- Kvl8ywMVmouΣiQT#sD@ ]f*: (O+tt^)0!Š_]^٪`XaKfT2?s/m$<⦔JRBUՔUܓdέAh~-˾8Yqrc1%aݔY|quۢorz fyc'm^KMЭ 0ۯ}vs[>}YU +1fI@S\]V^DKUS{sj V0/^Ġ X$ i 5ulNGsW ժRt1GmYq~z_*00^gQyMT/,[&)R9ГZK)7kxO?XyM8 ˶L*y ϣj=:"a]P2(쥚I\IU!EjAYD}#oL\Xi$-cПjMZl8Ze@,=?fKcĶ{(3,}<K|3Jtx5C17G<=*dޯ&5l[%螞{X~d9d_WEfM9H% ϜE&1ۨ0Φz)B.9Dڝ}nИ9:f%\S ͹%/jT )/~TG iG.{v}Ɖӟ4m)r#Oq塁Vah_"':L1KfEVI&G(4}^R ΅^kGQnnaQpFv 2lh%K5%+O-Y7cCKxh;mGH˫)$SFOm[ɾgM.sq԰;KE{1@\V 0hIsץ.` WSA|~E:銇7Nm 2 |XiֽGa&1>wRE)]\ d s4JR%y!f~|2<8$̾x]%R:ӟ~*?|Ҽ$xLH{qMD@sPPM%\_KyL 8B_) ihؔ>6Ga1;c(^*|?7w5y=CaLK b3?j-U$S_Rs@IX3%B ògLIϋjIARg(DILLF(S|I浴4=ǀZ;_1N2F.|yd>h8n,n^ 32ANK\_$>,aUz`jԒ M~-jf UthkmMBZ <\vܢcBD n~3}^Ba/}oo[ I3$S}EUƟW]=nS"-"޼졪׶S˄撧[Եvg-6={`;ʙs KAJs.钇@߽ik&6\qgk T@"B$J^aLm*w6#daF{F KJ6 D/)nD1S-ZZ]?v;3UcT;2kGOhq\j=fP!<#V'uEDm>ff:2!%7(aMu$X&|@>%a% ɧTʎtk[>Mnwy.vdy!2%VQ,e#Xd$ YZB"^jKglSXVz}p+,>Ilh=;/;-ìmkRA?fcZq&=FJnJueG]2Lib@.8ƨHƗ Ɔ0~zeV0FFq7, vV n/O{Ewze;m?qC:,e)IF0Qf&An3;aK{C7u|tp>ŗ_w;Ɨ/'MrVg6[L0SlL/9DC 4Ɋ46B&POQs>SYx K2NU+Q6iV59ݶ Vx+nTX Ab F[Y]h&~>T/Pc֜ɠ6!nٔFKAxw6c7:즼@`5[]*>Hy.G1,Ю҇! `$ɹH7-ɨsO+C0An(CA,j쵄 }HOBA2W,=kZ(v'oJqڿ3J'׼}aw E1?Ce[OW|Gɼ&_MX\ǵ6M%ᴈkюN>s|kmM{deI&pWA|C2' ∍aVpr姖:J##]+A1IHJ= `.M缹k–9vgժrM*QqJaT7?k'b^gbReӌWOt\hIh|b\gk5[6K^Lꈦif&Y^P\^=Rprt*vצФgoX7נ ) :x-(͵hPx1y*7⁠eQ킑dN FUm(M*Fk0طR;Tj8PIͶ ϩ*-B+$_jTbkR>3PWYƲ}e.pc,{QkʼnVR"dvNm*MG(H*n'JI J6颔̳lR$4cId+k=.0'I$ m8 i54A2Jgv3y;(o`iIR\An]؏Bq:2q*|T+z1;+qqCIX{#y8\k|V5SH\"}֛v {Ud!Qk(9@Fs=\=&t[Pi%WEɡ6Ti+~ :+7[ϔpIhd wAcβ$KI -`c:عOR~Îjj]c)l5k 6狚ǫU=Hr<__BI<Йgv۪jV5bPl:Ϛ//M=%ݕ|@$NbӂCM¤/}9crI% H>6B$Y8n1P p&c, [ׅC^IںV/'\)r/p"' +=:~bӡ2SE%Y{Лk#uLwe63v^2|</@ݝ)3!{kZOul=Z8Xyr!yr0#JRp8kgo]g}n1͓p?;YVvҿ8]0iއRY*TFqvK0zRkaڂj,9dELg0c N R??&A [26ISzu#n$75|5݋39b=w7+-ĤΒSْjynZ )E C[R5k(D=Eɤ r^/<+2ָGGxe*NUqpu,#'H) %6U(#r9wmF43z7U]JRϺUzt5u>I2/wd) *wt8R\P~+I |MYpC^n)Ad?See62A+ ySWf_DpJD`_MBW+KKP95

中国近代史上“大时代”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在很多书上看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时代”这个词似乎是指民国末年到国共混战到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这一段历史具体是哪几年?
中国近代史上“大时代”这个概念是指什么?
在很多书上看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时代”这个词
似乎是指民国末年到国共混战到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这一段历史
具体是哪几年?

中国近代史上“大时代”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在很多书上看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时代”这个词似乎是指民国末年到国共混战到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这一段历史具体是哪几年?
应该是指从1912(民国)~1949年,这是中国百年来最翻天覆地的一个时期,文化、艺术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由于历经两次世界大战,更是各种思潮互相激烈碰撞、冲突的大时代.

看到过一些书上有你这个说法,但我认为并不是学术界界定的范畴,而是文字工作者,为了突出时代的变迁巨大,而作的修饰,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那一年。你就拿航海大时代来说吧,它是个时期,模糊的概念是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那么按着你的问题来看,我作出的回答是,民国那个时期比较混乱,没有实质的统一政府,所以按着近代史来看,我认为,你所说的大时代应该是从1927年,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代替了北洋军阀政府,成为国家...

全部展开

看到过一些书上有你这个说法,但我认为并不是学术界界定的范畴,而是文字工作者,为了突出时代的变迁巨大,而作的修饰,也就是说没有具体的那一年。你就拿航海大时代来说吧,它是个时期,模糊的概念是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那么按着你的问题来看,我作出的回答是,民国那个时期比较混乱,没有实质的统一政府,所以按着近代史来看,我认为,你所说的大时代应该是从1927年,国民党南京国民政府代替了北洋军阀政府,成为国家的统治者,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这是根据新中国的开创的历史轨迹来定位的。国家从封建社会走出来之后,经过整合重组的混乱状态,又重新走向了统一,我想这就是你所问的“大时代”。

收起

大约为
1931年到1949年
另外这个大时代概念很少用,一般说的时代除了具体的年代,既定的时代概念外还有这个:
请你参照这个网站中的 时代中心问题 本来想复制给你,网页禁止
http://www.wenhuacn.com/lishi/article.asp?classid=70&articleid=5555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

全部展开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顺风南下,到达爪哇岛上的麻喏八歇国。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为南洋要冲,人口稠密,物产丰富,商业发达。
当时,这个国家的东王、西王正在打内战。东王战败,其属地被西王的军队占领。郑和船队的人员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占领军误认为是来援助东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误杀,计一百七十人。郑和部下的军官纷纷请战,说将士的血不能白流,急于向麻喏八歇国进行宣战,给以报复。
“爪哇事件”发生后,西王十分惧怕,派使者谢罪,要赔偿六万两黄金以赎罪。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师不利,而且又无辜损失了一百七十名将士,按常情必然会引发一场大规模战斗。然而,郑和得知这是一场误杀,又鉴于西王诚惶诚恐,请罪受罚,于是禀明皇朝,化干戈为玉帛,和平处理这一事件。明王朝决定放弃对麻喏八歇国的赔偿要求,西王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动,两国从此和睦相处。
爪哇岛三宝垄纪念郑和六百周年活动组委会成员向记者谈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说郑和对各国不论强弱亲疏,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即时两国发生冲突,仍能保持极大的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现出对邻国的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使中国和印尼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源远流长,我们定居在这里也感到脸上有光,我们以郑和为骄傲。
印尼的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特混舰队,是一支无敌舰队。而郑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义上的对外战争仅有锡兰(今斯里兰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无奈的情况下的防卫性作战。郑和在处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动用武力,而且不要赔偿,充分体现了郑和是传播和平的使者,他传播的是“以和为贵”的中国传统礼仪,以及“四海一家”、“天下为公”的中华文明。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 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 今文莱、暹罗 今泰国 真腊 今柬埔寨 、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 1409年2月15日 ,郑和、王景弘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 1409年 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 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 今新加波、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 1411年7月6日 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 1412年12月18日 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永乐十一年 1413年冬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 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 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 1415年8月12日 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 1416年12月28日 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 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 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 今索马里摩加迪沙 、不刺哇 今索马里境内 、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 。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 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 ,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 1419年8月8日 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 1421年3月3日 ,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 今索马里朱巴河 、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 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 1422年9月3日 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
宝船从龙江关出水
宣德五年六月九日 1430年6月29日 ,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 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苏门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 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船队编制
[编辑本段]
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是一支规模庞大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很多外国学者称郑和船队是特混舰队、郑和是海军司令或海军统帅.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1、人数众多,组织严密
郑和下西洋船队,是根据海上航行和担负的任务,采用军事组织形式组建的.
首先,人数多
郑和下西洋的人数,史料上有明确记载的有4次.
第一次:27800人
第二次:27000人
第四次:27670人
第七次:27550人
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郑和每次下西洋人数在27000人以上.约明朝军队5个卫,每个卫5000-5500人;从现在看到的《武职簿》,主要是来自沿海卫所.当时西方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航海的人数:分别在90-1500人之间;170多;265人.我这里不是单纯地谈数量,而是说明一个科学道理,航海人数的多少,反映了一种实力,尤其是在古代社会,它需要各方面物质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队编制. 根据我们海军专业人员多年研究,郑和船队由舟师、两栖部队、仪仗队三个序列编成.舟师就是现在的舰艇部队,基本单位战船,它们被组成编队,叫前营、后营、中营、左营、右营;两栖部队用于登陆行动;仪仗队担任近卫和对外交往时的礼仪,庄严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务,郑和船队人员主要有五个部分:指挥部分、航海部分、外交贸易部分、后勤保障部分、军事护航部分.指挥部分:整个船队的中枢,对航行、外交、贸易、作战等进行指挥决策.郑和职务是钦差正使总兵太监;航海部分:航海业务、修船的、预测天气的等;外交贸易部分:外交礼仪的、进行贸易的、联络翻译的;后勤保障部分:管理财务的、后勤供应的、起草文书的、医务人员等;军事护航部分:负责航行安全和军事行动的. 从对郑和船队人员组成研究,编制是完善的、严密的,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丰富航海经验,确保郑和下西洋的实现.
宝船
[编辑本段]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 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第一种类型叫"宝船"。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第五种叫"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可见,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我们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只组成的规模宏大的。
肯定派
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年)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四十四丈“宝船”。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编辑本段]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海道针经(24/48 方位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郑和的船队,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则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保持航向。由于对船上储存淡水、船的稳定性、抗沉性等问题都作了合理解决,故郑和的船队能够在“洪涛接天,巨浪如山”的险恶条件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很少发生意外事故。白天以约定方式悬挂和挥舞各色旗带,组成相应旗语。夜晚以灯笼反映航行时情况,遇到能见度差的雾天下雨,配有铜锣、喇叭和螺号也用于通讯联系。
体现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天文航海技术
中国很早就可以通过观测日月星辰测定方位和船舶航行的位置.郑和船队已经把航海天文定位与导航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提高了测定船位和航向的精确度,人们称 “牵星术”.用“牵星板”观测定位的方法,通过测定天的高度,来判断船舶位置、方向、确定航线. 这项技术代表了那个时代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
2、地文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地文航海技术,是以海洋科学知识和航海图为依据,运用了航海罗盘、计程仪、测深仪等航海仪器,按照海图、针路簿记载来保证船舶的航行路线.航行时确定航行的线路,叫作针路,罗盘的误差,不超过2.5度.
3、《郑和航海图》
《郑和航海图》得以传世,多亏明代晚期作者茅元仪收录在《武备志》中.原图呈一字形长卷,收入《武备志》时改为书本式,自右而左,有图20页,共40幅, 最后附“过洋牵星图”二幅.海图中记载了530多个地名,其中外域地名有300个,最远的东非海岸有16个.标出了城市、岛屿、航海标志、滩、礁、山脉和航路等.其中明确标明南沙群岛(万生石塘屿)、西沙群岛(石塘)、中沙群岛(石星石塘),1947年民国政府内政部以郑和等命名南海诸岛礁,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
《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该图与同时期西方最有代表性的波特兰海图相比,《郑和航海图》制图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虽然数学精度较其低, 但实用性胜过波特兰海图.英国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一书中指出:关于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问题,米尔斯(Mills)和布莱格登(Blagdon)曾作了仔细的研究,他们二人都很熟悉整个马来半岛的海岸线,而他们对中国航海图的精确性作出了很高的评价.
郑和下西洋折射出的中国先进航海科技光辉,表现了中国古代人的伟大智慧,从而创造了郑和下西洋的伟大航程.
郑和发现美洲论
[编辑本段]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1763年绘制的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的中国航海地图。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郑和航行前后达28年,他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地,郑和赠给各国国王厚礼,以示友好,船队带去丝绸、瓷器、铜铁器、金银和其他手工业品交换当地特产。随行官员随时记录见闻。回航时,各国派使同来,赠珍宝特产给明皇帝,并与中国商人交换。友好的交往,扩大了贸易,也增进了了解。郑和出色地完成了他的使命,南洋等地的人民一直纪念这位和平友好的使者,在一些城市里,至今还保有纪念郑和的寺庙和胜迹。郑和七次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欧洲航海家哥伦布、华哥达·伽马的海上活动,都比郑和晚得多,他们几次航行,人数在100人左右,船只三、四艘,吨位最大的仅120吨。在航程、规模、组织等方面,郑和都超过这几个欧洲航海家。
郑和的航海笔录
[编辑本段]

郑和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陈祖义本是广东人,洪武年间跑到现在的南洋,召集一伙人占领了旧港,常常打劫路经此地的商船,许多国家的商人都深受其害。这一次,陈祖义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在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赠送了许多礼物给明朝,表示两国修好。哪知贪心不足的亚烈苦奈儿见郑和船队装载了大量金银,就假意请郑和到他的宫殿。盛宴招待之后,他再次向郑和索取金币,暗地里却发兵去劫夺郑和的船队。郑和沉着冷静,了解到锡兰山的大部分兵力已派去攻打船队,都城空虚,就火速传令,调来了两千多将士,出其不意地攻打了锡兰山的都城,生擒了亚烈苦奈儿及其妻子官属。领兵打劫船队的将领听说明军回攻都城,赶忙下令撤兵回救。郑和的军队乘胜杀了个回马枪,又把敌兵打地溃不成军他们只得向明军投降了。郑和当场释放了投降的将士兵卒,只把亚烈苦奈儿和几个重要官属扣留在船上,然后继续访问其他地区。 当郑和的船队到达木古都束时。国王亲自去迎欢,并且设宴款待。郑和向国王和王妃赠送了丝织品陶器和茶叶。国王送给明朝皇帝一只珍贵动物,叫做“麒麟”,也就是非洲长颈鹿。回来的时候,不仅带回来了十七国的使节,和他们同来中国访问的,其中有的是王子,有的是王叔王弟,都同明朝建立了邦交。郑和还带回来了忽鲁谟斯的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阿丹国的麒麟、长角马哈兽;木古都束的花福禄和狮子;卜刺哇的千里骆驼和驼鸟。
郑和在国内休整了一年多时间后,永乐十年十一日,成祖又令他第三次远航西洋诸国。这次正好赶上了东北季风时节,郑和的船队顺风而行,不久就到达苏门答刺(今印尼苏门答腊岛)。
苏门答刺刚刚经过一场大的事变,使郑和的访问遇上麻烦。原来,苏门答刺的西面有个那孤儿国。1408年(明乐永六年),那孤儿国和苏门答刺打了一仗,苏门答刺国王中箭身亡。王子年龄尚小,不能替父王报仇。王后却复仇心切,她晓谕全国:谁能领兵打败那孤儿国,替先王报仇,我就嫁给他,并请他当国王。一个有本领的渔夫奋勇领兵打败那孤儿国的军队,杀了他们的国王。渔夫娶了王后,当上了苏门答刺国王。老国王的儿子长大以后很不甘心。他培植了一伙心腹勇士,乘机杀死了渔夫,自己登上王位。郑和到达苏门答刺后,向新国王赠送了许多礼品。 渔夫有个儿子苏干刺,想替父亲报仇,发兵攻打苏门答刺,企图争夺王位。没想到反被新国王打败了。他只得逃到一个叫邻山的地方,自立一寨。他听说郑和赠送给苏门答刺新国王许多礼物,却没有送礼给自己,心中有忌又恨就带领几万兵众,袭击郑和的船队。在苏门答刺的配合下,郑和指挥将士英勇还击,把苏干刺的兵众打得大败,乘胜追击到一个叫南渤利的地方,活捉了苏干刺和他的妻子、儿子。到永乐十三年回国后,永乐帝下令把苏干刺杀了。 1430年(宣德五年六月),明代的第五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又一次派遣郑和、王景弘率领船队,访问了忽鲁谟斯等二十来个国家。因为这次访问的国家多,地域广,路程远,因而时间也就很长,到1433年才启程回国。不料船队返航至古里(今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时,六十三岁的郑因积劳成疾,不幸辞世。王景弘命人把郑和的遗体妥为装殓,准备回国安葬。当时已进入夏季,热带气候酷热,船队航进爪哇(今印尼爪哇岛)时,眼见郑和的遗体难于保存,已不可能运回国内安葬,王景弘只好决定埋葬在当地。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与作用
[编辑本段]
作用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得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的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文出走,不知所终。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第四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郑和下西洋与西方开辟新航路的比较
[编辑本段]
郑和下西洋,其船舶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影响之巨,船只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众,组织配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含有其匹的。正如前文说指出的那样,他们的航海成就显然丝毫不比西方人逊色,甚至在航海时间,船队规模以及航海技术诸方面,均是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所望尘莫及的。然而,我们应当看到,郑和远航与西方人开辟新航路的结局,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后果。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虽然声势浩大,但明成祖和郑和死后不久,中国船队遍绝迹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中国的航海事业突然中断了,这使得中国与西洋各国业已建立起来的联系戛然而止。从此,中国人传统的海外贸易市场逐渐被欧洲人所占据,并最终推出了正在酝酿形成中的世界性市场。相反,哥伦布和达·伽马开辟新航路后,在西欧激起了远洋航海的热潮。在中国,作为国家的政治任务,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国的经济的刺激作用微乎其微。而在西方,东方的商品和航海贸易的利润直接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从而揭开了资本原始积累的序幕。从这一点来看,哥伦布等人的航海活动,对于西欧乃在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先前的郑和下西洋所无法比拟的。在郑和下西洋之前,中国经济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的转型,已出现了符合世界历史潮流的新趋向。然而,随着郑和下雪活动的终止,中国政府将自己与当时正在形成的世界市场隔绝开来。而新航路的开辟,为西欧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使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欧洲人在海外广阔的领域里建立了众多的殖民地,从而为西欧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创造了条件。大量的黄金,白银流入欧洲,引起来“价格革命”——金银贬价,物价上涨,而“价格革命”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发展。从这一点上来看,我们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应有恰如其分的评价。

收起

一般来说应该指二、三十年代

1912-1949

无话可说

“思想史即思想模式的历史”。旧的概念是新的概念的出发点和基础。如果旧的概念、旧的理论模式已经没有多少“生产能力”了,在它的范围内至多补充一些材料,一些细节,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了,那就会要求突破,创建新的概念、新的模式。我们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也面临这种状况: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作家越讲越多,越讲越细。唐代文学三百年,我们才讲多少位作家?当然年代越近,筛选越不易。可是三十年的现代文学,拚命挖出不少作...

全部展开

“思想史即思想模式的历史”。旧的概念是新的概念的出发点和基础。如果旧的概念、旧的理论模式已经没有多少“生产能力”了,在它的范围内至多补充一些材料,一些细节,很难再有什么新的发现了,那就会要求突破,创建新的概念、新的模式。我们的现代文学史研究也面临这种状况: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作家越讲越多,越讲越细。唐代文学三百年,我们才讲多少位作家?当然年代越近,筛选越不易。可是三十年的现代文学,拚命挖出不少作家来谈,总体轮廓反而模糊了。在原有的模式里,大作家已经谈得差不多了,只好“博览旁搜”,以量取胜。你看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谈的作家很少,但历史线索很清楚。
黄子平
用材料的丰富能不能补救理论的困乏呢?如果涉及的是换剧本的问题,那么只是换演员、描布景、加音乐,恐怕都无济于事。
陈平原
所以我们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不光是一个文学史的分期问题,跟一些研究者提出的“百年文学史”(一八四○——一九四九),或者近代、现代、当代中国文学的“打通”,跟这些主张也有所不同。我们是要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进程来把握,这就涉及建立新的理论模式的问题。
黄子平
涉及“文学史理论”的问题。在我们的概念里,“二十世纪”并不是一个物理时间,而是一个“文学史时间”。要不为什么把上限定在戊戌变法的一八九八年而不是纯粹的一九○○年?如果文学的发展,到二十一世纪,它的基本特点、性质还没有变,那么下限也不一定就到二○○○年为止。问题在于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是不是从我们怎样形成这个概念谈起,这样也比较亲切一些,因为在文学史研究中碰到的困难、苦恼、危机感,大家都是相通的。
钱理群
我最早“切入”到这个概念是做毕业论文的时候,我的题目是综合比较鲁迅和周作人的思想发展道路。从什么角度来比较?当时选取了好几个角度,最初是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发现不行,太狭窄了;后来又从知识分子道路的角度考虑,还是不能够概括。最后是从列宁的话里得到启发,他讲到二十世纪是以“亚洲的觉醒”为其开端的。我从这个角度来确定鲁迅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认为鲁迅就是二十世纪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个代表人物。
黄子平
“亚洲的觉醒”这里就已经蕴含了二十世纪和世界革命这样一些概念了。
钱理群
对,我觉得,既然历史的大趋势和历史任务是这样,那么鲁迅毕生都是为了促使中华民族在现代的崛起,可以说他是二十世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巨人,他既是本世纪“民族魂”的代表,又是新的“民族魂”的铸造者。开头当然是从世界革命的角度、政治历史的角度考虑比较多,慢慢地意识到东、西方文化的大撞击是一个带根本性的方面。它可以把很多重要的问题“拎”起来考虑,逐渐形成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东、西方文化撞击”的概念,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历史坐标。另外一个感觉是搞现代文学史的人都普遍意识到的,觉得新时期文学和五四时期的文学有很多相似之处,是一个更高阶段上的发展。比如“改造国民性”的线索,就一直延伸到新时期,如果切断了,就讲不清楚。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受李泽厚那本书的影响——
陈平原
《中国近代思想史论》。
钱理群
是我读研究生期间读到的感觉比较有份量的一本书。他里边提到中国近代以来的时代中心环节是社会政治问题。我觉得这个特点从近代、现代一直延续到当代。尤其是对文学的发展,影响很大,文学的兴奋点一直是政治。这就显示出一个时代的完整性,也就是说,对二十世纪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来说,许多根本的规定性是一致的。
黄子平
我是从搞新时期文学入手的,慢慢地发现很多文学现象跟五四时期非常相象,几乎是某种“重复”。比如,“问题小说”的讨论,连术语都完全一致。我考虑比较多的是美感意识的问题。“伤痕”文学里头有一种很浓郁的感伤情绪,非常象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思潮,我把它叫作历史青春期的美感情绪。文学中的美感意识,它是一个很内在的问题。美感这种东西,实际上就是对世界的一种比较深层的理解。它跟一时代的哲学、直观的经验、心理氛围,都有联系。美感的相象或者一致,它总是说明了许多问题的,至少其中蕴含的“历史内容”有相通之处。后来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考察新时期文学中的喜剧意识,悲剧意识和悲喜剧意识——
钱理群
你又追溯到鲁迅,追溯到五四时期的文学……
黄子平
我觉得一种现代的悲剧感贯穿了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古代文学所没有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往深里一想,就感到是由于一种共同的“意识到的历史内容”,提出来的历史任务一直在要求完成,至今仍在寻求解决的办法、途径。因为我们从小就学辩证法学得比较多,我就想如果把新时期文学和五四新文学看作两个高潮的话,这之间是不是有一种——
陈平原
(笑)否定之否定!
黄子平
对,一种否定之否定的现象。既然它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那就带有一种整体性。可是我们的专业之间隔着一条杠;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就把这个螺旋给切断了。研究起来就有许多毛病。同时我又发现,搞现代文学的也好,搞近代文学的也好,都跟我们搞当代文学的一样,都各自感觉到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某种“不完整”,好象都在寻找一种完整性,一种躲在后面的“总体框架”。那么这种完整性是什么呢?开始只是朦胧的感觉,后来经过讨论,才一步步明确起来,它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收起

楼上找乐 楼主要近代的 你写的是郑和下西洋 厉害
我现在开始回答你的问题
大时代 主要是指民国初年 也就是北洋军阀期间。
民国风云 中记载的是从清朝的灭亡到军阀混战。
所以我总结应该是开始在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是1912年左右,而结束在1937年左右。
然后 我解释下大时代这个词的意义
这个词既然是清朝灭亡后提出的,所以表现的就是一种创新与图强。体现出...

全部展开

楼上找乐 楼主要近代的 你写的是郑和下西洋 厉害
我现在开始回答你的问题
大时代 主要是指民国初年 也就是北洋军阀期间。
民国风云 中记载的是从清朝的灭亡到军阀混战。
所以我总结应该是开始在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是1912年左右,而结束在1937年左右。
然后 我解释下大时代这个词的意义
这个词既然是清朝灭亡后提出的,所以表现的就是一种创新与图强。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必须抛下陈旧的思想,而去学习新的思想,以及西方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上取得了突破的发展,所以将20,30年代称为大时代
都是自己总结的 我是这么认为 鲁迅还有一篇文章写大时代的 我记不清楚了

收起

我回来告诉你

大时代 主要是指民国初年 也就是北洋军阀期间。
民国风云 中记载的是从清朝的灭亡到军阀混战。
所以我总结应该是开始在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是1912年左右,而结束在1937年左右。 这个词既然是清朝灭亡后提出的,所以表现的就是一种创新与图强。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必须抛下陈旧的思想,而去学习新的思想,以及西方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上取得了突破的发...

全部展开

大时代 主要是指民国初年 也就是北洋军阀期间。
民国风云 中记载的是从清朝的灭亡到军阀混战。
所以我总结应该是开始在清政府的灭亡也就是1912年左右,而结束在1937年左右。 这个词既然是清朝灭亡后提出的,所以表现的就是一种创新与图强。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必须抛下陈旧的思想,而去学习新的思想,以及西方的政治体制。
在这种前提下,我国的经济,文化,社会交流上取得了突破的发展,所以将20,30年代称为大时代

收起

中国近代史上“大时代”这个概念是指什么?在很多书上看到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大时代”这个词似乎是指民国末年到国共混战到国民党军退守台湾这一段历史具体是哪几年? .中世纪这个概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原意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的时代..中世纪这个概念,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原意是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的时代.文艺复兴 春秋战国时期被称为大变革时代主要是指什么 中国近代史上所谓的“教案”,指的是? 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是什么?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 去SOA这个概念是什么时候提出的SOA又是指什么?最近在微博看到几个大V都在议论,明白人帮助解释一下! 是大时代 材料二中提到的“中国以日本为改革榜样”指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什么事件 “大时代”是什么时代?呃,看到一个喜欢的明星说想拍大时代背景的戏.想问一下大时代是什么时代呢.大时代背景是种什么题材. 史前时代是指什么 中世纪是指什么时代? 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深远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深远意义? 中国近代史上,无产阶级领导了什么运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第几次思想解放 中国近代史上最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