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的内容全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3:39:30
初二物理的内容全部
x|[o[W_ѼȉlJ "HuԐ9FyAԅ" Iٔe%KI@{~D'琔\F 0@b7ϗzf?/k3lʭ\?v_iڗ[Ё/Qp=?{?hlpd~/nZͤ×n65ڗO;ӗh܁ɲwюMXeu̦C},Nrֽ8k&rLYu'`xӮ׃[xf:Cf;+nnyON9M7Wui]u̇f&աY2\9*bwb˲ %@k8Ak]/YV7rG|$ vm+g47\Isw}ꬿp] 2eʖ_oNg%%[8m;3naAk n}O9`IySG9@9@׊ 3jc\ξ_#wx/:fXxaA+c&3tEr7`0mUHnM u7cZڵTַۍ5}+̉GP?ޫvw0C` Zv^#8Kg,8V /szNV7kvr_S-ϝr$3S꽟ޟ{^1˧qwւVٌplMYk Qq= p+YB-pv4M?]v[zl98V (K~.Ξ5:A/mgdj,M_w5 ڍ *ZMVI^b}OXha}?w/y#)D7` Qd89y.4pt]Xʧ:oMG 8oZSvW{Ŵ}p}/o9Y=̓꺣ݔrJt[|uq;m}arI٠.I7h+I>w4dѽ1ʞш;3Y_hOBMBh&˨ZѴB/}KtfMe G*˅z]HHkS4]~!XJ ZOnӾw)`Moer#0Xޢd.y.’0aܩCwJ{scaMv0( tK5̠ #w_9IG?M_7un<l\ԔfOy'Sh z54c*Π Dp;fxg6^#>{8uYVMDym3}pl%]i_훡c2tI~^N*5TܜUtא#QusΙp5΅DSUZ|~=JzU]k [A_0x<_z8t[ 6l|]Cu$V"iϰLTju`vӭ1'6țnl.zΙ:}0 rxuNniF~)py]%ڵ{|έltVS]fp4!b?λ^GNd\2,&O=+uÃݭf& zE7);$F9&\Ǻ،0DžD! Z$W\T]3>D'2Ĉeo(!Ⱦ; c@d,s25lh6d>j7No5 *+肑c!c8%4j% ?k:u(a_n%UM#Bly~#/ٲs`[:D sUedPnދ ٯ;O|sܴjo̸YmAO04֦$2MVσGNrK4ԑAՊOqP`I/N'%V L̜!gօXA༊䬣nH+^QX3{?dN0] M?/;Oȍ&PuHt _bg; a>; .T!gezbȌqީ,H!vI42Be8I1S},skՅ|<!anxt OF2J8bQ6lNpmgvNr @_f`*Li M䖉Ei S~V^i щ!ȬsRNЩ8&+F!;Űh0%dLի5d@h2eeM?|# _m']HgI."92i4'@t~䱂@h<<%j,vV]iStxT>¤dII@ O1#o:ξ7eAW)[ՉP~w>t20ar<ڽ×0@~0O晢4`9o`4)\7?4c#X"<يX"sN<@;xsȀۍ"?YZpxo? EY}e~&Ģq~ <~00a'\\Hk)e%4& &uN rOcNʛj! +,j/LduKWF2-eoA+p 5e?f6 Ee'QE=xY}a'P(TK>#+hb38mD=DtxRejc1J>hD#'`!.cD$?f$ҦyE $x &G̮SnuE682b phADɁB2l5IH @6)!GYc'lL5_E܅&BtCUUuSY"^&f8/E6㌏}̘ؽ&3k-9<B f˄^gܙ'c@Ȇ/J$b̴|#9ֿk{i.X 8_.avG+QTx!ZJ -ʻ .skR?kh>zqyj9cΩ(KGXė y$(\8 lz@+Y }zudqEXUՠXFAmA g! "ȥC$TDd p+ºK2W鿩Z7f&A R%z>q7Y$bWzUSHu:&*_g<.Mreo<[=rÜWccٰW.APo' Y6f@ݠ+|ykB>g)|hdw,D@PqN|gXmTP pHs,&OǙI!V>]gO;/9 RLs7κ;틭z]Px˫Xm̓&ٯWDd, "]7Ox+q۝Ώ<.ƺM$~F ѥpU>r ^~[G /'ћu6o Id'^7Ĺ&OkTP-vV*ЛK 0c2Fp8EPkWqDon_IBd9^糃F-dVAiL>}m0Zx&g e()^n~r{?ifn|siZɉ-ܣcA]"ܹMBi  [:noD,sG¥*vR~_L&l|;%ou;JV2\P۪<`+ώ"{{PMkɢkiyl8J|44cI͖).B%/?U콟G 11_?P֑>w T;jE>%j|r4 zx^`_y`2֠rTOB%ܮ5>*gtVJ\S=ͅ۷,1ej_'x"\Ja"JarƇFgxtFF%ܝgpdPBHs+ٹBP;IqC!ü_?Rqdrpm% բO*,/s+@oWxE'mfmoGBӔMaR)ocR x$(n^{@ϭB2axoa+FBF_uMU|p/ҭ.[Nq6ew׎mj^"uHn _p,`e Cj=%J/y'0c&6y u.mPYVNEE, 9a^eO Jyfi‡gk n|H" RԓSXp;Wi/`Ԯ"7kMˋ'X &w,ʵVۮi=R"=N_.h޿(;oF]Ɔ~X8&WA_x۽gn*c|Lan{u[u2 QbJ! #Vf2eK=+ȠSM`LخwPqLHKa4@)G,l۵Rkb5T`%ܖ[ߣ_m=4@Rêֹ;erSoV>螥uRS65\} '_exhp:iH%/^/~x?Y(dD$bϿ&ˉw:-# ChFB,O }l e#^5O&z\/j)u?eIkͿVL0Hgo}llF85<͠_3fzx@}G :V}S6d/wH^)Lޅ{+.q$<<ˆ;Nv78ֆ4"EMܤ= *IfW2Y7/ET1i&"e7enB9gÊ$Hx53u=uf&Njd! yŶ4gA sq x^rșӎ?sƒdm/?@x['GNX/C;pܒ4`E:nf4 Yvwd]t/*kPF£8H^{X_HQ#O a7{@?hpY;ŐT@ꡲIAN҃ߝ2=:`r&q ba%.8tE>M#pZaJ ƴaWc*DCD"0xm5qL(Ǔ-4_M/:|AI@AcEXp<k:[C{N4ے;&7 TF]c~=Ղ߼&!3-Ki 21Y-!Hk2Ury3}C|ruVBQb6Ӈ^h 5t9{:-"%O"9N[0^u3.4(,;2SK( u¢FOq9s,ʥIEJ5Zz`RI_uss7lp RC#FKNiʖ󞙴w4S-L*/ͥZidVO4 SQ_tDE#+5X{R7T8-AIl=۷$†>T#覷l9}{Ρ DA-?O_Ƚ1bZ &WhReT̴k=pgꥆqF :6Hu ϵՈ~;1_M)X\h/FVڂو}2>Bb/eڲ} h3DȵŠp&~^i1C`7 nzԪ[TFHщc`ڧjq,F||oUW#+ooPO9/6DƾdoG=$>Im*N%9}:m>&*ײ5MHNDVGѧmDm^o/BMNH`Zuiik<n  +5TsEϽ>!ߥBrʩBJ!]}T4]sqwWBߛI-2;=]7TwaAk$1ET-4ہ% OƆȣ[׏A[c󫡸u]_tUFoI*JpìxѼ!+v*U,L~A\13kPgϰWHIyoS:xH{tMPIϑ;ZϜfA"<(=؟tLtJ?8^nsA/pjesu>[6xnnK2cLdD{㹧e:ĚPG뭡 4P8@A+đ 葻?G'<4:- h|2^ tmP~}Pk 5 awѵ O'JsnЧ?'+ܤz̊dQVO=:v2RNQ>k2&)ƕz㣬ɷM{ ݔ <1jENzUPQO3(lÄc.ӉJW87nXd4"Ka]C@04{]QN˽.;>kEC:_]`/{1+~hbV9+X_W>wqFhjsFzbe_?nagO\'R/ſһR71rr-^[Sᕎp1pZ=/.dԾ>W#Ƃˎ+3P.*aû;kKH^.d_l> _y1ۖt]MԨgɼ FwC>s]/.##G/|oT2;{ `rݽ4wH\ht;W.^P,h$s\ e k+ҏ[O0SuVjndrG÷]G_ wlDn«nL:p R"{oIJ& wycʀj͜ʸ^о*a].`$2AXwq`|Q 5 zß;˂*IPgn%垘2s[.vě0yZުҮ/nURx#1yg=}<0$ȏ u  ڂW. zyLr}w&/ ߜg3e}YP滩J>*r5)KG[*i?\w| ㈾ KeӦzc[3^NImoIiI>n?m:vo癊9Be? + |P6C bHCsQmNqڹ9]غ 1ՙlƄeDW^7y$x%>/l><58x2HrP +ϯ X<d/vQb;iF:

初二物理的内容全部
初二物理的内容
全部

初二物理的内容全部
你好!
声现象 :
1、声音的发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振动发出的声音都能被人耳听到.
2、声间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来说,固体>液体>空气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大约是340 m/s
3、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因此声音必须被距离超过17m的障碍物反射回来,人才能听见回声.
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远.
4、乐音
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乐音.
乐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音色
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用来分辨各种不同的声音.
5、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6、声间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7、噪声减弱的途径
可以在声源处(消声)、传播过程中(吸声)和人耳处(隔声)减弱
第二章光现象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可以解释许多常见的现象,例如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3、光在不同介质里传播的速度是不相等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是3×108m/s.光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的速度小.光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也可以认为是3×108m/s.
4、光射到物体表面上时,光会被物体表面反射,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5、从光的入射点O所作的垂直于镜面的线ON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
用符号i表示.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用符号r表示.
6、光的反射定律:
A、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C、发射角等于入射角.
7、光滑表面把光线向同一方向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8、凹凸不平的表面会把光线向着四面八方反射,这种反射叫漫反射.
9、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每一条光线的反射都是遵守光的反射定律的.
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上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镜面(也就是说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11、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相交而成,不能被屏幕承接.
12、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即使是同一种介质,如果介质不均匀,光也会发生折射.光垂直于界面射入的时候传播方向不改变.
13、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光从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在空气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是比较大的,即“空角大”)
15、眼睛看到的水深比实际的浅;斜插在水中的筷子在水中部分看起来向上弯;看见落到地平线下的太阳;叉鱼的时候瞄准鱼的下方;海市蜃楼等现象都是由于光的折射造成的.
16、凹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会聚,利用它可以制作太阳灶.根据光路可逆,把光源放在焦点上可以反射出平行光——手电筒的原理.
17、凸面镜(反射)能使平行光发散,利用它可以增大视野.例子:汽车的后视镜、街头拐角处的反光镜.
18、在光的反射和折射中,光路都是可逆的.
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做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2、凸透镜(折射)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折射)对光有发散作用.
3、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光心在透镜的中心.
4、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两侧的两个焦距相等,用F表示焦点,f表示焦距.
5、平行光线经过凹透镜后变得发散,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于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虚焦点.
6、凸透镜成像的情况以及应用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 像的情况 像到凸透镜距离V 应用或分界点
倒立或正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倒立 缩小 实像 2f>V>f 照相机
U=2f 倒立 等大 实像 V=2f 像大小的分界点
2f>U>f 倒立 放大 实像 V>2f 投影仪、幻灯机
U=f 不成像.光源放在焦点处可以得到平行光 虚实像的分界点
U U 放大镜
7、实像指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的光线相交所成的像,是由真实的光点会聚而成的且与原物相似的图样.实像可以在屏幕上呈现出来,能用底片感光.小孔成像、电影院屏幕上的像、照相机成的像、投影仪成的像都是实像.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并且像与物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8、虚像是从物体发出的光线经过光具后,实际光线没有会聚而是发散的光线,是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所成的像.虚像不能在屏幕呈现出来,也不能使底片感光,只能用眼睛观察到.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物体在焦距内的凸透镜所成的像都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物体必须放在小于焦距的地方,这时凸透镜起放大镜作用,像与物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9、凸透镜的物距大于像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且比焦距大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10、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眼角膜和晶状体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它把来自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形成物体的像.
11、眼晴可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是靠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厚度,从而改变这架高级相机镜头的焦距.
12、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强,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可利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来矫正.
13、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对光的折射能力太弱,使近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后,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来矫正.
14、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再次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
15、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凸透镜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相当于把远处的物体拉近到眼前,增大了视角.目镜的作用是用来把这个像放大,起放大镜的作用,相当于再次增大了视角.
16、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不仅和大小有关,还和距离有关.视角越大,看得越清楚.
专题·电路知识复习课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加深理解电路中有关概念和规律;
?(2)进一步掌握电路连接的基本特点.
?2.通过复习总结,使学生学会处理电路问题的基本技巧,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是电路连接的基本特点和处理方法.
?难点是电路知识的综合运用.由于电路的结构变化时,常常会引起一些电路参量(如电阻、电流、电压、电功率等)发生变化,这就造成了对电路连接形式的理解和电路知识的运用上的困难,因而也就形成教学上的难点.
?三、教具
?投影片(或小黑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引入新课
?1.提出问题.
?(1)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关系;
?(2)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电阻、电功率的关系;
?(3)电路一章中的物理量、定义式、决定式、测量仪器等内容.
?2.归纳上述内容,列成表格形式,填入相应内容,打出投影片.
?
?适当指出各处要点,讲述本节课要讨论的问题.
?四、主要教学过程设计
?(一)简单电路计算
?1.求等效电阻(投影片).
?例1 如图1所示电路中,电阻R1=6Ω,R2=3Ω,R3=2Ω,R4=12Ω,求外电路的总电阻.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要点.在这类问题中,可从电流的流向出发,在外电路中,由高电势点向低电势点流动,从而确定电势变化和等电势点,画出等效电路图.
?
?在图1所示电路中,a点与电源正极连接,电势最高;b点与电源负极连接,电势最低;a点和d点等电势,在外电路中,电流由a点流向b点的过程中,要流经c点,由于电流流经电阻时电势要降低,故c点电势低于a点电势,高于b点电势.由上述分析可知,该电路中有a、c、b三个电势高低不同的点.如图2所示,将a、c、b三点重新排列,并把原电路图中的各个电阻画在相应的两点间,从这一改画后的电路中,很容易看出各个电阻之间的连接关系:R1和R2并联后与R1串联组成一条支路,再与R4支路并联.
?根据串、并联电路总电阻的计算方法有
?
?解得外电路的总电阻为 R=3Ω.
?2.基本关系的运用(投影片).
?例2 图3中电阻R1的功率P1=15W,R2的电流I2=2A,R3=2Ω,电压UAB=9V.求:电阻值R1=? R2=?
?
?首先组织同学明确三个电阻的连接特点和各物理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为使问题明朗化可引导学生在原图标明已知量,成下图.
?如图4所示,将R2、R3划入一个圈内成RCB,整个电路是R1和RCB串联,所以UAC+UCB=UAB,RCB是R2、R3并联,如图5所示.
?
?UCB=I2R2=I3R3.
?
?
?解得 R2=3Ω.
?
?小结:从本例可体会到,将已知数据标在图上是非常必要的,对解数据离散程度高的电路尤为有利.这样,就使原来分散在题文中的数据,经过电路沟通,看到了它们间的内在联系,使解题有的放矢.
?例3 有3盏电灯L1、L2、L3,规格分别是“110V 100W”、“110V 40W”、“110V 25W”,要求接到电压是220V的电源上,使每盏灯都能正常发光,可以使用一只适当规格的电阻,应如何连接电路?
?组织学生认真读题,仔细思考.由于本题欲求电路的连接方法,这就需要对每个元件的特征量进行分析,利用已有的基本关系逐步分析推理,使问题的解答思路明确.
?
?
?
?
?这样选择R的规格是“345.7Ω 35W”的电阻.
?归纳简单电路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思路与方法,同时指出以上三例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并为含有电表和电容等的电路分析作些准备,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二)电表问题
?电路中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不是作为已知量给出,就是作为未知量待求,无论是哪种情况,正确分析电压表所测量的是电路中哪两点间的电压,电流表所测量的是通过哪些元件的电流,是搞清楚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含义的关键.
?例4 (投影片)如图7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动势ε=6V,内阻不计,电阻R1=12Ω,R2=6Ω,R3=4Ω,求电流表 的示数.(电流表内阻的影响不计)
?首先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识别电路,看清楚电流表的作用,即测量哪一部分的电流;各元件的连接特点,从而找出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在分析电路结构的基础上,画出电路中电流的通路,从中分析确定电流表示数的含义.
?
?把上述思路用于本题,在如图8所示电路中,A点电势最高,B点电势最低,D点与A点等电势,C点与B点等电势,电阻R1、R2和R3并联接在A、B两点间.电路中电流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的通路如图中所示,其中I1为流过R1的电流,I2为流过R2的电流,I3为流过R3的电流,IA1为流过电流表 的电流,IA2为流过电流表 的电流.从电路中电流的通路可以看出:流过电流表 的电流等于流过电阻R2和R3的电流之和.因而电流表 的示数为
?
?通过电流表 的电流等于流过电阻R1和R2的电流之和.故电流表 的示数为
?
?归纳本题思路和要点,引出如果在电路中由于开关S的断开与闭合,会使电路的结构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电表的示数也会随之改变.
?例5 如图9所示.当开关S断开时和闭合时,指明各表所测量的意义.
?作为复习课,教师可直接提出电压表和电流表在画等效电路图时的作用.由于与一般电阻相比,电流表内阻小得可略去不计,因此删去电流表,两端应短接;电压表内阻可看作无穷大,因此删去电压表,两端应保持断开,即“ 通 断”原则.
?
?S断开时,电路如图10、11所示.由于R2中无电流通过,故I2=0,则电压U2=I2R2=0.即UCD=U2=0.所以此时电压表示数即为R1两端电压UAD=UAC=U1.
?
?
?S闭合时,电路如图12、13所示.图13中RCB为R2与R4串联再与R3并联后的等效电阻.
?
?电压表示数为 UAD=UAC+UCD
?=I1R1+I2R2.
?电流表示数为I3.
?
?小结本题后,进一步提出如下问题.
?例6 (投影片)如图 14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ε=6V,内阻不计,电阻R1=R4=2Ω,R2=R3=4Ω,R5=3Ω,求电压表 和 的示数.(电压表内阻的影响不计)
?
?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识别电路,看电压表是测哪两端的电压,几个电阻是怎样连接的.从而确定它们间的关系,仿照例5方法等效电路如图15所示.
?讲述:分析电路中电压表示数的思路是:先分析电压表接入电路的那两点的电势高低,进而求出这两点间的电势差,即是电压表的示数.
?
?把上述思路用于本题,根据图15所示电路的结构可知,外电路的总电阻为
?
?电路中的总电流为
?
?因R1+R2=R3+R4,故通过两条支路的电流
?
?电流流过R2的电势降落为UBD=I2R2=2V,即B点电势比D点电势高2V.电流流过R4的电势降落为UCD=I4R4=1V,即C点电势比D点电势高1V,由上述分析可知,B点电势高于C点电势,B点电势高于C点电势的数值,即B、C两点间的电势差,也即是电压表 的示数.故电压表 的示数为
?U1=UBC=UBD-UCD=1V.
?同理,C点电势高于E点的数值,即C、E两点间的电势差,则是电压表 的示数.故电压表 的示数为
?U2=UCE=UCD+UDE=UCD+IR5=1+1×3=4V.
?归纳总结:电压表、电流表的运用情况.
?(三)电容问题
?电容器是一种储能元件,在直流电路中,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升高时,电容器被充电;当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降低时,电容器对外放电.电容器充、放电时,电路中形成充电或放电电流.
?电容器对电路起着断路作用.在研究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分配时,可以去掉电容器以简化电路,若要计算电容器所带电量,可再将电容器接入相应位置.
?1.当电容为C的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压改变量为△U时,其充电或放电电量△q=C·△U.
?例1 如图16所示,电源电动势ε=10 V,内阻不计,电阻R1=3Ω,R2=2Ω,R3=5Ω,C1=4μF,C2=1μF,开关S原来是闭合的,求当S断开后,通过R2的总电量.
?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然后归纳解答思路.
?当S闭合电路稳定时,仅R1、R2中有恒定电流通过,R3为无流电阻,N点与Q点电势相等.跨接在电路中的电容C1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M点与Q点间的电势差,即从UC1=UMQ=UR2=4V.而与R3串接的电容C2两极板间的电压,等于P、Q两点间的电势差,即UC2=UPQ=10V,两电容器每个极板上带电性质如图16所示.
?当S断开后,电容C1通过电阻R2、R3放电;电容C2通过电阻R1、R2、R3放电.放电电流都是从M点流入电阻R2而从Q点流出,电流方向如图中所示.因此通过R2的电量
?q=C1UC1+C2UC2=4×10-6×4+1×10-6×10=1.6×10-5(C).
?2.当电容器在充、放电过程中,充或放电电量为△q时,电源的能量也会随之变化,即
?△E=ε△q.其中ε为电源电动势.
?例2 (投影片)如图 17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动势ε=6V,内阻r=1Ω,电阻R1=3Ω,R2=2Ω,电容器的电容C=2μF,开关S是闭合的.求将S断开后电源所释放的电能?
?
?组织学生讨论一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谈分析思路,集中引导学生,再由典型发言,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如下:
?(1)S断开前,加在电容器C两板间的电压为电阻R2两端电压,此时电容器C所带的电量为
?
?(2)S断开后,电源向电容器C充电,直至电容器两板间电压增到等于电源电动势,这时电容器C带有的电量为
?q2=Cε=2×10-6×6=12×10-6(C).
?电容器C充电的过程中电源要释放电能,所释放的电能为△E=ε△q,其中△q即等于电容器C充电后所增加的电量q2-q1,据此电源所释放的电能为
?△E=ε(q2-q1)=6×(12×10-6-4×10-6)=3.8×10-5(J).
?3.在△t时间内,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改变量为△U,那么充放电的平均电流强度I=C·△U/△t.
?例3 如图18所示,将一电动势为ε=6 V,内阻r=0.5Ω的电源与一粗细均匀的电阻丝相连.电阻丝的长度为L=0.30m,阻值为R=4Ω,电容器的电容为C=3μF.闭合开关S,使其达到稳定状态后,将滑动触头P向右以速度v=0.6m/s匀速滑动的过程中,电流计的读数为多少?流过电流计的电流方向如何,
?
?组织学生认真审题,判断出电路的连接方式.明确电容器两端电压与电阻丝上滑动端P的对应关系,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t时间内,长度变化△L,电压变化△U,相应电量变化△q.具体分析思路如下:
?电容器通过电流计与电阻丝PB部分并接.当P向右匀速滑动时,PB间电压随时间均匀减小,因此电容器两极板间电压也随时间均匀减小,电容器放电,形成恒定的放电电流.流过电流计的放电电流方向为从右向左.
?在△t时间内,触头P移动的距离为△L,则△L=v·△t,由于电阻丝单位长度上电压值为UAB/L=R/L(R+r),因此在△t时间内PB间电压改变
?
?而 I=Δq/Δt=C·ΔU/Δt,
?
?最后做课堂小结.
?五、教学说明
?1.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教学设计中所出现的电路,大多数属于最基本的混联.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集中学习和领会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技巧上.
?2.由于是单元复习,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这需要教师做好知识准备.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一些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讨论分析,主要是为了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利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在复习课中,许多问题不宜求全,重点是点清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从复习内容上看,由于时间限制,本设计只提供了简单电路计算、电表问题、电容问题,而还有其他方面并未涉及.这可另外安排时间,再加补充.
?4.由于内容较多,本设计可安排二至三课时完成.因各地情况不同,教师可针对实际,具体掌握.
希望.我的答案你能满意.

人教版:第一章:声;第二、三章:光、第四章:热(物态变化)、第五至七章:电;第八章:电与磁;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没有力学的内容。此外还有上海版、沿海版、北师大版等不同版本,内容大同小异。把力学内容放在初三是为了避开难点,使初二初学物理的学生不会因为难度过大而对物理产生畏惧情绪。...

全部展开

人教版:第一章:声;第二、三章:光、第四章:热(物态变化)、第五至七章:电;第八章:电与磁;第十章:信息的传递。没有力学的内容。此外还有上海版、沿海版、北师大版等不同版本,内容大同小异。把力学内容放在初三是为了避开难点,使初二初学物理的学生不会因为难度过大而对物理产生畏惧情绪。

收起

力学与运动学
电磁学
声、光

前人之述备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