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饮酒》的写作背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3:40:36
陶渊明的《饮酒》的写作背景
xWr|[O82Nu% AAo?x HĿ>:/dsh7r~֧/Vxm$7NVuͬ_*p(s5s>퟿ggYZ4"8'. ľ!gm%|+LMO0۶\UJGj6b\{o0E|Gٌ k#Eom/Q{CѫDldZ8qϟ&}!@NҰG_vd jN2>i{I~*{-ĀЪH#=׺ڮq04 dIĤe'偨ӯ rv!/䴐F n _X\%r+X:( @t$]D%niRGH:|I F{&Ag`h s !vYNfOi{*i0 {[\' 0#kzS>٣RR$10ġ-ʦ셜}=\‘7z̡ ӽ` `Yg،{ypƨS lVW۴3').8 TdCD YoY!n^<@ J;K!cY"`(jaG㓢Rq?IQRAbңRig 00%s!Q#Z~#L+@SkZw k'Q2h 2roji!M6Lrkp+\;2 AIb٪S3ҧnܠuF$\_^غ 4Io5&NW;lENP=-5*ވG\Z֏ĥR:Yqy=] ex5-Q=%`!p (ta('njtIpD֜ Wk314@R HiS[=|Ԯ\S2@0+cA\>t`MdP(Fz.GzCB5ĺIP3gsJhYv5' q<'s8z!c Zg*o_kc3ъ=VJD01YT ֲu W+xSc{DKl8qC}{K QVo@zn6,ֲ=.݀bCç__R>

陶渊明的《饮酒》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的写作背景

陶渊明的《饮酒》的写作背景
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他的评价还有隐逸诗人,靖节先生.后世称他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x0d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像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