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5 15:58:01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xXn"I~ܕJիVF?Pŵo\lccCۦۍKOEVSž(0M{4jGpQqI>9(NC8SeݽsO?ϟG;dR͐?H b'_9MQͼd7e&FU2p6e4*SsȻ^tTYN^ag{㒥_. .R+:Qu?! +ͩU˼=>_\߱ \Vl8ޞvҶ;zxYaI f-]6E9~g<φp.F|t-ʌ͆ 桿~(zꯇz&VFT~!l <% =A#F.AB `&g/Pc hьj=:B}^vpEWh[ܰ1ĻcܒCLGF:^Isp2%QY:ۂyq4>^0-u^D@*X?*%4F٢~6n1WKk5tIpj:8,d!oW@%K:?a\sGJϡ*\'P6fG:R&*?h=aֳ7 K/eԘ4"Ik=y@i{-xKۘ gDZSA\ԘP1h( sGA͒/H'Y7evgsA?d=ӫ8V/Ӵz@=e" aϟ7®5NL `2pY;M_0_fݽ,5{2d?(FxZzqІ V́`{wF-2KyUSh p,QXzu{כA^suW'w{׫}.oc 6[!p BCok>S Ԡu%$/fFE+)IeD>QpEZiLRM.?.wNoÅB&`c>bԘ^# )=Lja!s=.->XQXEm YlXPޡh^&" ݰ8% +S u_Vx~F (q^WQ5irQPnUֈ߬ff(C#q_ 85AC;ƞu6eBRO0.2tr|ޭt +F<@q}WтT"mQCl|%?PxO+)Pf7c(i:Y>Lվ u@v#*rYpFGiTr#?c'AFtD40"eW?a'FaDЌ[##N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的名词解释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选择“贤有识鉴”的中央官吏兼任原籍地的州、郡、县的大小中正官 九品中正制
,负责察访本州、郡、县散处在各地的士人,综合德才、门第定出“品”和“状”,供吏部选官参考.所谓“品”,就是综合士人德才、门第(家世官位高低)所评定的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但类别却只有上品、中品和下品(二品至三品为上品;一品为虚设,无人能达到;四品至五品为中品;五至九品为下品)三类.在德才与门第中,定品时一般依据后者,叫“计资定品”.所谓“状”,乃是中正官对士人德才的评语,一般只有一两句话,如“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德优能少”等,这是对东汉后期名士品评人物的制度化.陈群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实际上是和曹操“唯才是举”的思想南辕北辙的.设立九品中正制,就是为了缓和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矛盾,以求得世家大族对曹丕代汉称帝的支持.曹氏父子为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在选官制度改革问题上,之前“唯才是举”的措施对世家大族势力造成了不少抑制、打击,然而世家大族势力不断膨胀发展的客观形势又使曹魏不得不予以正视,只好转而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设置由中央委任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而中正官又都由世家大族出身的大官兼任,这样,世族渗透进选举,中央政权权和世族势力在选拔人才这个问题上,矛盾开始缓和,士族开始逐渐垄断大权.曹丕采纳九品中正制的建议,除了为争取世家大族的支持外,很大程度上也是九品中正制本身的确有其可采之处.九品中正制刚设立之初,除了照顾世家大族的利益外,也的确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选举人才时品状并重,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选贤任能以更好的维护其统治的作用.其主要内容为:①先在各郡、各州设置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②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道德、才能.九品中正制
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④ 中正评议人物照例3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 九品中正制
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全部展开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意见。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 (220年)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从曹魏始至隋唐科举的确立,这其间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