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读书笔记要10篇简短的历史笔记.有的话一定采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3 03:43:26
历史读书笔记要10篇简短的历史笔记.有的话一定采纳
x|n*ݳ%N~)tt$y07166w4 U4R|UUW+d9 (Uͪ6`mws5MĿ'Gqj71f9\ Ɲ,nF0ݷoF/ץڦ7ʴAxrx7߰鿎os;+LM䯂u&x/˦Yγq{uikce,LL_[ptB-d? [>7ALavqkWcE˔&x}I}^Nw 6Iب߉h1}8&sL\|  }YA¿şl3B9 ɭ'L~ o,l˺}[bb=n׉WLRޙޓ[26UQn3/d ?㯍,8_ w "ձ'Y=CiJT 째Ycv\6i=ŃHo܂cIѿK_(麶7cF&۰A|+4iSȘld[nfS},g}ވtNQÈ.3o{ƪú'p7e"cUylmf+[ztLqMAU+(\D=Nm;9u‡VęY}^pG-^e-@ln-ǔ11 m_tZޘ1; Y3^)n0O6fVRC~kY,D9> ^þAft!,lS\_O}7qX=wiu`p8}4oO1^2,elSUnPuu_#1UOwb Y.@JL񍌕Đ fPAr6[hTIEtAHuwMj,\49ar 5_0_NwG ƽo,mЅ=ERSIӅ#+uz=^w|ǘ ɭw8%@jpL٭.B:* e S$ Ч"~v|k %{VIK<ݫăQ4)VH=a~zE^H%Laɓ8Cەon`K8D߻jkXcHg*xn^sz"%Rm{p1\sm?ӥZ{Z>IҌа:6wcctX5Ɠ#"lܫշGU98pz&g3"Sun;v#\1F'2=s 4u&5Kڙ ٵu<]Ϙ .`)Lt8aAW/`B)!p]| ]xf9~0}g-WVh]!h}pV!bP^@a|F f ãMW?MrzxH!e~q1%S)pjXkI|cjmLe~6W&?'Dp/,E]z;6nr L| fd"0 &6U2u{Fֿa.!'l=Wx֣0ұW ߀߿8P_Smi7:X ?OèbȎ,zuߠV,YЅX[*CY!P"nlfrFPrs8l d:d_%nU>?XH`߻ 'A('Jپݘ20$}!k#MJ1 @)8ָ*$e`Ѱ sza MDŦNHSbsg!%|ē)2(U64x ]{K&iZ@F@N8zC3 \kLYUVL ;bv,ȹ=3vd2zp;Ho̲2 ffgo~ktO%`}r˭ٮN2lxz;!X^2 `߉ f`E PYV/ VDl:PUc6dos~n l)vlwܡc˜Qy&ވ&WD zǰݴ[{*Z "88 lX)Q7i%Šrvf(.7e?+'zt9)Af(P"rJWXݰ؝.cfSv$կB5fE<-̻15M#fDDH_A`zhH/Z=}np| + HA|?`z6W~ aЈULS"4pf5"`"588Jۊ9;4[pYsԈC gLGf׼h4)CLǐ ŁX *B_.|yJ=h|t?1S ͭ êf1:$g4*e$jbulG(RDImq(wo9v63$a"Dy.ywGVE MHAq"x$<$@:;W[I!r);XW^%A, yqڲ @ LBJQ { ~TOb&Mw)Tb57?|y뚨h`"n=ӛs"a#xfKxu.D@ (ItK+MLv1|VaM|ev4LI<mD0n_lu`a"-i7 }R9[xLw~;tfZre&F3 _'…fy`ed9Rws =nqp\3ӮGع$);L@][!*-"Za{PR+|Y_<˷$QV)GFx c%%$ >PB ?AwqAx LwLqg&%y"X/LRόy)*Z6wO0: <:Cq,u W~v*c2CfeQW@$6-c쓁~nzNp:fwPJfQD._BxF)~@:"u99=kՎ0n47Fbh׉|L|īя(=Eh'#z8G,tQ$ca$oFw X4qZ@hVDLb0DKU`w lss Wm(Ȍ&Ikt"XP̼~3,Sz35SutLXqT0X6Y k6dAA˺ޖ@|{:vܥpt&/v~Ӥ8?t+ɯ9#XG_I=;(Li߃ l;u‰ U-*F.qɪrL/. Sy/Z@?矌pp^U։% i#^o>p &i>7ҵ .A]w`mTs%ٲ"' 0˰*mJK צ0괈Ytd Fs2pW?Ks/)nOu_Ca/,+:bWLB0㾗^a=#f 4\kKc12"E85#Ub̏2ڸ\Ezo$Jhl5&YbL3Y v~~lgO /Awu˔kN0}4UP5Œ@~B |P)/hllg-mѫRErR,*bX\4b GoK5&H>N- bK4H@ ݞMС dG«;{qrZc}thT0S֧,A7nz+Qh_Ǻ֫mgQDiEʌn7kW`?IVĐE1ٻM{!23ʓ9ֲ}+AdSv0aGg(3wiaG$y'H CI.Ϗ#QXl<'{f% D0xqfܦk$%g3k+\eM{@mh`5\UE$*lTfݑZ#)Tp;;b08@B~5h}!@KccJl?1=|yՂ2pt_eN&P0p@qSr|{u&i%`ԧe&ܠr"7ܹ$πY:zNS#m˾FPx [MG[feqWoSKhv\.+pstћN(Mk&;Csl?s0O6X ٌ?ͼ!Isg=ew." bIXhV ^]<.r=OaE,Tp~%vE+oN4Svմa d.OG*Exw{ EIwnRͧkq0a1kLW>X& o,XL[L~t&@WPL}ޙQ^G 6KsR3Ѭ}1RLڙW.ԛOp/Vwth`-Um|(W 30SeyM?b22Yxm[}#F"ɂѫ{H9wLh"䧷9ڡHL7|uTiy,wx(9^<0;aper R} ##׭rD#, _aK~j݉V'|9vϴZ3ʢL{<bYnW:h^՗-Rvˠue/v]F]Yn(02)!W,KXkĄދL.vixߚvunkâI]I3Qڷ<8@ 0t,RLI)Sl@lx/.:Ǟ7l7{-a`>^I֔`?+|&Q5-06),3H[Mþv˸"`?}G ,M{r"8 $_D4޴Ţjs+Z&1= imdިV*%m`r>fAsԤ+*e aB1ԉ44x뙟<;9+'Iѱ6/DT: 0X%t4I8b H% ߓlbQ3FHha/ǗrQeT~ D![Z̰͒r0 Cl8_̠j^`&9GU=^4qJ##%1Ϫz3ؒ~䧳U{@mL= ^xr.A+MQ)Y|$lgסۍi^#PJIq _ԁ<h#~rO/6 ;45V ga 0w"D]mi WwzJt$8e}0aq(J=T?gM~DEJ.a+=t۾蜿 i0t4a}v`t2LNzaZ[y8]qD-M҄!uI>\8%U]6Evw\dq1kI0D]xKO}z_ct-=aJvUF6b~xW|1٫ D\hrQ-;v)pa(,l3@Ƽ! __m L&83XNxzyd?Jr^a"pS׋(XJSrn[S0PvD@oxll7[avhm{D2{ Ezs0 ؉%}~AXV ZArE Dpԡq}DOkEv C%_w,mpBHk)'nȬMVh+|Qg;Z'LSDzQF$bGb~Q8ԘȌN~ ˺`v7,k)iS`] 0M$;dJPrY$R1EZKJM3Wې 3) `gmqɋfځ̾&e푍e?%==%k=O]A>f$ 8ldrQWyxMqU 鋈~@~zq%.ȹzf;,(Td걪hG`@k%Ȧ+a NWG+9"xoPmw^" i_}K\Z|?OqGRhFJb`o3L7jۅ!Miv i ۚ9s"\dm?(D'ci*m]N ErZ<4P@bBT֔ab|ߥ}#v3y")Jq@'V0 Q`:S7kv1Y6LdW5/I-Sz>- ISݕf]P"lq |$b"͞:X%GAcz.eNA|mot$8UUT:M-t|UnDh; Ea7^ĢL/s)2ψHE#}yyc;,ܰf*pَYKG7de@ztѽp*X_@У}"F~5k3#ʯwqϝ-ZUtf%z{Aj[:lc7<|M#qj1ҿj 5#.xl bUzsg?lH/]}[fIWM?s,J3u HD@zPpɿ$jtdS3i'Zt'hZw%O%~6{Qsԝ@Y ԄA`ozpLw"rFᘋ3z[KVND٬nխ+Cy&aSv>+I^IC1At^~ ]ƙCN;K.fqom^ʯ=^ RHo K%!F=^u/1;>Rymư{V&cx{T^R(KQ[]UK1僎JY).:< 3 =Dd(:<'98k/ERLlfI@{l-|T^$ Fj ?x%jr JuH}EaR"/-/`^R.uG;_񄻃黹Kҹ6S|Eq̂s$r]Jͤ4.E'lm$ k'G ;3RL"%i{1uKS<5?S3g7)kOL&\%B8G=|B#8`h>;~/8Dk|*N")IK=#Iu2qtS" ktLMU9@ W)TDYNgʷNDk}ss00~9OOS.@xe5xFR$xY/ %+'c jǎ^DKL]2'UM;{.C@#Ps3?}@JOAg?DtS̈́Xw$ŞY]tVDqDAsZב4S( kjYjRןxȣwa#g?*j!) qj(Fw `S|x/L2A.#83ZY138TRR Kz.y;OID|yXA6 u") S,u ]H,Rl&&_BqSx6g}'OܨOd] I[℟' `wՇ9 V+c #)B_"_e2%DDw fpBQD5TZr݉닒O`ar?)soau碠٫9Eo*oZbxlZ"hiۏ &4<'+Kl!zSwWme%~ՓDz'(T(B9â،fڣ~Bg(̘DG=19PHs{좣NUN,)AhG"7/GRڒR0-M{OUJ:zjA&JvڢtߓQ]s(*O{I#j%~}KO,lk8.o`^Lt|rRk •HM=0egv#,ɝi5*rPNU C ˞`sz=uơ +#9nUBPjycCDE{ a(f8E9YEA! yD=le:ۤ"{JӃ$AyUVY G#bwe4 wl2]G'zMߊ)9-\P!AU^J|Ot=qP~6VOlj=D~h0

历史读书笔记要10篇简短的历史笔记.有的话一定采纳
历史读书笔记
要10篇简短的历史笔记.有的话一定采纳

历史读书笔记要10篇简短的历史笔记.有的话一定采纳
夜半想到《曾国藩》一书的若干问题,遂起床开空调,挑灯夜战.【文摘】
  清朝于军队的管理至严.凡须用兵,由朝廷供兵供饷粮,战役结束,将领功过赏罚完毕,便将军队交回政府.但当太平天国乱起时,朝廷的八旗、绿营兵已腐败透顶,无兵可调;又兼以次第而来的赔款条约,也无饷粮可调,才由着曾国藩以湘兵起家,几乎养为家私而朝廷竟调不动其一兵一卒,后攻克金陵,湘兵的威势于斯盛矣.
  可惜罗泽南早亡,曾国荃一介武夫,曾国藩又以骨肉之情,听之任之,于军队纪律丝毫不加整束,于金陵城中无恶不作.每尝读到此类史事,总不禁叹“杀中国人最多,实则是中国人自己”.
  湘勇初创时,以金钱作饵,许以城破纵掠三日,以此来维系湘勇的士气,从当时朝廷对他们不闻不问的情况,也是无可奈何的举措,却也因此将辛苦所募的朴实农民,驯成道德尽失的野兽,以纪律换战斗力,只是短期内的红利,长此以往,则必然导致湘军战斗力的丧失,走上与八旗与绿营相似的老路.
  后世将湘军捧得甚高,实在于捧曾国藩捧得甚高.1894年,湘军在牛庄与日军死战,全军覆没,至此湘军告别历史舞台.或以为其亡于日军,或以其亡于清廷,实则当年金陵城破之日,即是湘军灭亡之始.只能以金钱拢络,而不能以纪律整束,缺乏一以贯之的信仰,任何强盛的部队,都只能于历史上昙花一现.湘军如此,国军亦然.
  太平天国作为一个劳苦大众的理想天堂,曾经在中国掀起过滔天巨浪.因此曾国藩剿平天国,为颇多人诟骂.但站在任何一个政府的立场来说,凡遇有造反的,绝无乖乖就此下台的道理,此事古今中外必然.发兵围剿,也就顺理成章了.
  但如果一个政府只懂“剿”而不谙于“抚”,那么这个政府的“剿”,不仅无法延续其统治,也必将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何为“抚”呢?就是在平乱之后的总结.乱由何起?如何正本清源?政府有“剿”的权利,也有“改”的义务.以为一剿而天下太平,不知悔改如晚清者,虽然躲过了太平天国,却逃不过辛亥革命,其历史结局,就只有在国人轻视与仇视的目光中,黯然下台了.
  近日有杂志作了一期有关“曾氏家族”的专题,曾氏后人颇为兴旺,名流也多.但未想历史的曾国藩与曾国荃,却曾杀过那么多人.中国人说“杀降不祥”,在曾氏身上,倒是异数.
  以曾国藩自述,所谓“乱世用重法”,似乎“杀”,也实在是一件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最起码当初的另一杰出人物胡林翼,也有和曾氏相同的看法,世人称作“三如”——爱才如命,杀人如麻,挥金如土.
  还记得那期杂志上曾氏后人提到过曾国藩的一句家训——
  银钱、田产最易长骄气逸气,我家中断不可积钱,不可买田,尔兄弟努力读书,决不怕没饭吃.
  想来嗜杀的曾家兄弟,有如此兴旺辉煌的家族后代,功夫全在这一句话上吧.
  哪一对今日怒目相视的夫妻,会回忆婚礼宴上,情意绵绵、两两相望的男女?
  有哪些痛斥儿女不孝的父母,去回味婴儿床边,满心欢喜、憧憬幸福的自己?
  幸福的开始,只是开始.如果你的人生不能如电视剧般在此刻顺利结局,那么请谨慎小心些吧.
  【文摘】
  在稀里糊涂地将《胡雪岩》读完后,感觉胡老爷神乎其神,命好的不得了.俗话“经商就读胡雪岩,为官就读曾国藩”.
  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相比之下,倒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
  故事从曾国藩丧母回家奔丧开始.
  此时,太平天国声势浩大,战事已经波及到了长沙.而曾经能征善战的绿营、八旗兵已经腐朽不堪.当地的官员十分恐慌,为了打持久战,参考先前镇压白莲教的方法,准备在地方办团练.
  长沙的领导班子们商量了一番.小设计谋请出了在家守丧的曾国藩,曾国藩一介书生,至此开始募湘勇、办团练,创建水师,建奇功伟业……
  直行转而迂回
  曾国藩虽是一介书生,却有极强悍的性格.
  在我的固有观念中,特别佩服湖南人,湖南人能吃辣的,所以感觉脾气刚烈,争强斗狠.毛主席就是一个不怕打仗的领导人.在清末的时候,湖南出了一个叫黄兴的辛亥革命起义领袖.大清的那些官员们都无奈了:怎么又是一个湖南人?!
  曾国藩一上任就显示了令人叹服的铁腕,为了大清朝的安定用残酷的手段去镇压起义者,被人们称为“曾剃头”.正是如此,地方上的绅士官僚十分看不惯这位湘勇统帅的残酷手段,有辱孔孟之道.
  另一方面,曾国藩本人也心怀高远,处处不让,以至于处处掣肘,步履维艰.在前期与太平天国的战斗中,曾国藩几次险些丧命.直到曾国藩父亲病逝,他再次回乡守丧.此时的境遇坏到了顶点.
  那些曾经的忍辱负重、勾心斗角一股脑儿的反上来,嘲笑、责难、使曾国藩忧心忡忡,脾气变得焦虑和暴躁,整个人都似乎一下子老了很多.
  曾国藩日益消沉,在这时,当年设计谋劝曾国藩出山的道人又出现,点了曾国藩一记药方——老庄之道.曾国藩回想着过去的种种磨难,似乎一下子贯穿了起来,找出了答案,突然心胸开广.
  再次出山,已经大改以前为人处事作法,左右逢源,游刃有余.这次他胸有成竹,不畏妄馋,一一打通关节,在官场上自上而下,在湘军里自上而下,这次才是真正的有条不紊的运作起来.
  为什么呢,原来世人不畏“理”,而讲“礼”,礼贤下士,礼尚往来,说白了就是要给足面子.官员因为彼此的呵护而不断财路,士兵也不是因为要保家卫国而去玩命,都是为了能够有朝一日发达,光宗耀祖.
  这套行事准则,也就成了曾国藩能够保身安命的不二法则.
  人生的选择
  在曾国藩声望日隆之时,身边的许多亲近之人都明示暗示他自立为王,像当年赵匡胤一样,黄袍加身.曾国藩并非不心动,但因为性格使然,既为君子便不能落下一个不忠君的骂名.
  曾国藩的一生都是小心翼翼,这也不奇怪,官做的越大越要小心翼翼.正如他自己所说:“敬以持躬,恕以待人.敬则小心翼翼,恕则凡事留余地以待人,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曾国藩一介书生,为什么能够凭借征战太平天国的的功绩而封侯拜相.曾国藩自己也承认,自己一介书生,不能带兵打仗,感概自己没有王阳明的一样能够挂帅立功,而且每逢大战,只要有他在场,就是败仗,而他不在场,必然大捷.曾国藩对此深有感触,一旦有大的军事行动,他就不出现在现场.
  但是曾国藩会识人,手下将领个个是能才,并且忠贞不二.当然,能让一大批的人才为自己服务,肯定要个人的人格魅力,还有那套行事准则.
  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各方面的压力也随之而来,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国藩手握兵权,盘踞东南,朝廷如何能安心?还有各方面的势力,或是怂恿,或是谗言,开始了一场博弈.
  曾国藩是一枚大的砝码,他在哪边,哪边便占据有利的优势.无论在辛酉政变,还是垂帘听政,曾国藩都奉献一个“贵柔守雌”的原则,自己消减自己的力量,而不参与这些纷争,因为参与这些纷争是高回报,但也是高风险.虽然世人看来,他有九成的胜算(那一成在天),但他永远觉得实际不成熟.
  曾国藩在重大的抉择上,智慧地选择了第三条路.
  成圣化道能有几多?
  以洪杨为主,从广西出来的起义军,辗转大半个中国,最终在南京建立了太平天国,与摇摇欲坠清朝对峙.
  但是最终是却夭折,是清廷的军事力量庞大嘛?正如曾国藩自己的感概,剿灭太平天国哪是他的功劳,是太平天国气数已尽.
  开始的愤青洪秀全,建都之后就不思进取,贪图荣华富贵.而绝顶聪明的杨秀清也虎视眈眈.从军事上讲,不再继续北伐,就意味着没有坚持推翻清政府的决心,而最要命的是自己的窝里反.
  杨秀清逼洪秀全册封,洪指使韦昌辉屠杀了杨秀清家兵两万多人,一时间天京血流成河,许多被诱骗的士兵手无寸铁,被屠杀掉.这个宣传众生平等的天国,怎会做出如此残酷的事情,再愚昧的百姓也能懂得其中的虚假.
  太平天国里面除了王可以三妻四妾,其他的士兵都要男女分开,在一起就是犯罪,这违背人欲的规定,也见证了宣扬平等的伪装.
  从兢兢业业到滋生腐朽是一个过程,大清朝是这样,湘军是这样,太平天国也这样.只不过有是压抑的过久,就如塑料袋包裹着一样,臭得越快.
  好一个门生
  在曾国藩的众多门人中,唯有李鸿章让曾国藩格外赏识,后来李鸿章自领淮军,在上海一带发展自己的势力.
  李鸿章显然具备了曾国藩所不具备的素质.李鸿章不惧人言,坚决不裁自己的淮军,正所谓“英雄不自剪羽翼”.李鸿章手段凌厉,其“杀降”的行径不比“曾剃头”的名号差.
  梁启超是这样评价李鸿章的:“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举天下人而恶之,斯可谓非常之奸雄矣乎.举天下人而誉之,斯可谓非常之豪杰矣乎.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乌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
  李鸿章说道:圆通者为利也,变达者为名也,弱者扫舍人之门,强者滕公车之章,不外此二字而已.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
  李鸿章绝不像曾国藩一样,如一个老学究一般,他更加实际,手下肯卖命,他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为人又圆滑,不得罪人.这点确实要比曾国藩强,也比曾国藩少走弯路.
  能有几人如此
  在中学的历史书上听说过左宗棠这个名字,其实他也是一个神人.四十多岁,没过几年便封侯拜相.
  书中描述的左宗棠智谋过人,在四十岁之前并未出仕,是一个乡野村夫,后来赶上长沙被围,左宗棠被请出来当师爷,显示了其军事才能.左宗棠这个人恃才傲物,但又确实才高八斗,在那个摇摇欲坠的时代,大清的江山要仰仗这位左大人.左宗棠相对于曾国藩来说,更有魄力,更具野心,只是为人太过于张狂,让小人又怕又恨.只是在乱世之中,才能成就一番作为.
  后来左宗棠自领楚军,成为了晚清又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人生如下棋,越到后来越谨慎
  道学都是假,如果是真就成了傻.曾国藩如此有原则,也得罪了很多人.如果坚持如此有原则,恐怕没被太平天国打败,反叫大清朝官员的勾心斗角而整死.
  曾国藩也有私心,特别是对其九弟赋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曾国荃能够成为进入南京的第一人.这可是一个光宗耀祖的天大荣誉,于是曾国藩将最好的硬件都给了曾国荃.
  曾国荃虽然也是一个文化人,但是似乎他就是上天注定的攻克南京那个人.在取得了如此辉煌的大功之后,曾国荃并没有在官场上顺风顺水,最后还是守着掠夺来的财富回到了故里.
  曾国藩在剿捻失利之后被调任直隶总督,曾国藩为人小心翼翼,也肯定对圣意能把握得几分.后来在天津发生了火烧望海楼的“天津教案”.曾国藩前去处理这件事,因为考虑到英法各国联合施压,避免再起战事,只能让步赔款.
  这种“忍”的策略,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有失尊严,有失大清国的颜面.在这件事上,这位一向被人敬仰的湘籍官员甚至被同乡后生所不齿.当时,在京城中有处是这位曾大人题写的对联,被湘籍门生摘下来砸烂了.
  与之相比的,在此案中受惩罚的几个静海当地官员,反而成了青天大老爷.怎奈曾国藩的一番苦心,为了避免战争、为了维护飘零欲坠的满清统治,为了天平天国之后能过几年消停日子,为了避免再起兵戈,百姓蒙难……
  委屈向世人谁诉,后悔也无计可施.
  故事中的故事
  “刺马案”是满清四大奇案之一.两江总督马新贻在校场阅兵,被迎面上来的张汶祥一刀刺中,流血身亡.杀人者张汶祥却不慌不忙,束手就擒.
  一个大清朝的一品大员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刺杀,真是前所未有的大新闻.慈禧太后坐在帘子后面,问道:这件事岂不是很奇怪吗?曾国藩诚惶诚恐的回答:确实很奇怪.慈禧表示马新贻办事很好,然后让曾国藩去办理这件事.
  自从太平天国被剿灭之后,曾国藩的威望日益高涨,而曾的手下,尤其是那位曾家九爷(曾国荃)一直怂恿曾国藩“黄袍加身”.曾国藩这个人胆量不行,而且是典型的孔孟之道的读书人,对皇帝尽忠,是最大的事情,他的一行一言都以此为准则,让别人不能抓到一点把柄.
  当然,这是“面儿”上的事,其心中是否有“取而代之”的心就不得而知了.
  朝廷里高坐的两宫太后,其实也心里很清楚.曾国藩的声望日隆,湘军又能征善战,这东南的半壁江山坐了一直猛虎,朝廷着实寝食难安.
  朝廷一再明示暗示曾国藩“裁兵”,而僧格林沁的蒙古铁骑以做出了要挟的姿态.曾国藩还是硬着头皮裁了湘军,“英雄自剪了羽翼”.曾国藩最有实力的时刻结束了.
  太平军的残部和捻军会合,终于打败了羽翼不如先前的曾国藩,取得代之的是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
  朝廷始终不放心将曾国藩放在离朝廷那么远的地方,让他任了直隶总督,而派马新贻任两江总督,一个马新贻怎能跟曾国藩平起平坐?这是一个不公平的决定,不公平的决定就意味着有人不满,而且江宁是湘军的江宁,湘军盘踞多年,岂容一个外人来享受这胜利果实?
  世人说“天下无湘不成军”,湘军能征善战,敢玩命.为什么玩命?肯定不是为了保卫大清的江山.人为财死嘛,正是湘军将领纵容士兵烧杀抢夺,士兵才那么卖力.天国被攻陷的时候,举天下之人都对里面的金山银山而垂涎.但曾国藩却报了一个“一把火都烧光了”.
  谁也不会相信!既然他曾国藩已经裁兵,就不再是个大的威胁.于是慈禧召见了马新贻,对曾国藩来了个调虎离山.马新贻给慈禧办事去了,事情办得快有眉目的时候,被人杀死了.
  无凭无据,不可以怀疑任何人.慈禧也不例外,如果真是有人谋划暗杀两江总督,那这个人也定不是善类……
  曾国藩刚处理完“天津教案”,被慈禧派去处理“刺马案”.
  “刺马案”一发生,就立即成了老百姓的谈资,甚至书场都有了关于刺马案的评书.现在看来,百姓们所讲得都是江湖故事.流传最广的就这样:马新贻有两个义结金兰的兄弟,一个叫曹二虎,一个叫张汶祥.马新贻在这两个兄弟的帮助下屡建战功,后来因为贪婪曹二虎的美妻,而杀曹二虎夺其妻子.张汶祥苦练武艺而为曹二虎报仇.
  如今看来这绝对是一个有预谋的刺杀行动,舆论的导向就早已经设置好,掩人耳目,而让人忽略了真相.
  在许多资料中,说张汶祥是捻军,捻军杀清朝大员也是顺理成章.但《曾国藩》一书中写道张汶祥先前正是湘军!这种情况下,事态更为复杂.
  特别是广为流传的张汶祥杀夺人妻的马新贻,即使如此有辱大清一品大员的声誉,但还是广为流传了,难道真相比这个更可怕?
  《曾国藩》感觉是读一部战争书,其中很大的一部分都是行军打仗,整个连贯起来,你会清晰地看到里面的每个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以及在乱世之中,不仅安身立命,并且成就伟业.
  【文摘】
  读《雍正皇帝》,从中受益很多,做人、做事,为人、处事.虽然一直以来都不喜欢雍正这大清国的第五位皇帝,觉得他攻于心计,过于阴险,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同时又相当敬重他当皇帝后,改革积弊,加强集权,巩固边疆的一系列改革活动.的确,雍正帝,善于用人,勤于治政并有深厚的文学、史学、经学功底,虽然不及康熙与乾隆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大清国十几位皇帝中他算得上最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康熙去世前的几年由于广施仁政,导致国库亏空,贪污腐败严重,加上天灾人祸,此时的国家早已外强中干,可以说,没有雍正继位后的励精图治,也就没有了日后大清国的“康乾盛世”.
  这样的一位皇帝,我该如何评价?看过很多对雍正的评论,和预想中一样,褒贬不一,的确,对于他的皇位继承有太多的悬念,对于他继位前的半生有诸多说法.究竟历史是怎样的?现在已经无从知晓,比起说他谋权篡位,篡改圣旨,我更愿意相信是康熙爷因喜爱弘历而爱屋及乌,将皇权传位于他.毕竟,作为一国之君,他要看到的不仅仅是他的皇位传于何人,而是整个江山社稷,要高瞻远瞩看到以后.
  雍正,爱新觉罗·胤禛,康熙的第四个儿子,生于康熙十七年,在储君之战中他与众皇子一起角逐,最终获得胜利.他该是怎样的一个人?看书中对他前半生的描写,他的母亲是宫中贵妃的随身丫鬟,虽因生下了胤禛而母以子贵,但在这个尔虞我诈争权夺势的后宫,胤禛一出生就被抱离母亲身边,而他太过卑微的出身,也使得他从小性格孤僻内向,不善言谈,也使得他与生母关系过于僵硬,孤立无缘的在宫中长大.成年后,满怀抱负的他虽然处处章显才华,却始终不被康熙正视.不知道康熙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四皇子的,他虽口口声称希望家庭和睦,兄弟间相互友爱,却在对待每个儿子的态度与方式上各显不同:对老大的刻薄,对老二的纵容,对老八的不温不热,对十四的喜爱.尽管之子莫若父,康熙却始终没有明确的让每一个孩子看到自己在这个家的位子,以至于大家处心积虑的明争暗斗.也许不是出生在那个时代不是身处那个位置,谁也不会明白当时的胤禛,究竟他的刻苦与努力换来的是康熙的称赞还是白眼.
  记得曾经与同宿舍的姐妹谈论过康熙的这几个儿子,那时候也是看过一本以康熙和他的儿子们为背景的小说,当时我们几个有喜欢四爷的,有喜欢八爷的,更有十四爷的.那时候我似乎更希望八阿哥胤禩能继承大位,他为人和善,又知书达礼,对于胤禛更多的感觉就是冷.当看过《雍正皇帝》才明白,“和所有人都能相处得很好之人和谁都不能相处得很好,因为他取悦于任何人,和谁都不会深交,也就没有真的朋友,关键时刻谁都不会帮助他,这种人最危险.”这是邬思道对尚未继位的雍正说的话,告诫他不要过分在意八阿哥胤禩,与此同时不要过分轻信年羹尧.不知道是不是后人写古人的时候都带着一种崇敬,还是知道了结果推断过程时不自觉地夹杂了对结果的肯定,怎样都好,只是如果真能看到与人交心的这一层面,邬思道也的确过人.如果他说的是真理,那么八爷这个人也就不具备继承大统的素质,那么康熙自然也会看到这一层面,不传位于他也就顺理成章.那么对十四阿哥胤禵呢?康熙一直以来对这个儿子都喜爱有佳,他对于军事管理的能力几乎是与生俱来的,对于推崇“马背上打天下”的康熙,胤禵这一才能当仁不让.那为何在康熙最后几年要派他远征,而没有留在宫中传位于他?也许是因为所有人对于这点的想不通,无从考证,便有了后来雍正夺宫将遗诏“十四子”改为“于四子”之说.
  的确,雍正城府很深,心计算尽,却也相当知人善任,这也成就了日后.不知道康熙是不是看到了他身上的这些优缺点,然后委以重任?当然,我希望如此,毕竟在选用人才方面,雍正慧眼识人,比胤禵要强上许多.治理一个国家,才华不可或缺,要执政有道,治理有方,更要用人得当.雍正也许算不得千里马,他没有千里马无限量的潜力,但起码算一伯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由此看来,康熙选他做接班人也不无道理,尤其是他在临终前传位弘历,成就日后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