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九卿制怎么理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9:33:57
三公九卿制怎么理解?
x|ir*YVra𺻪ҪHbuh+IBJND+~b@fVeN3q|8׿ly~MymronZۏ7l}A7ӹ׻*E4qk56f17D3gzgY3=G3*8imu`2&73;ӛLk3/L/1)|QL-ĴάMtz{n:~tW+E17Z:4Kd ׉~,]3]?'[T_:ui\&5aۧoe;,3踽s}N@ο%8o x>/K4kKt~w]17;Rrő{qYTH6d4&|0fqOٗYm y2>{K`O0{Zpϻ^lf{O \rld*. qM^twcҭS2eFgT ۓ{|vt'ppO'4J JǓoN~ޛnAko MS6z;?f6)$:qGOd#~g/ףCILD\ȯMj3^Q z cvw 7z͖I.1T9ׇL؞ & ^+{YB*۔'V80Vi 8ABO,J7={dMv%~0O!%>CKmJ* fb:uyʯn dAPQQ3  ҃ފ&ukXik3q'o:Dŧٶӵa=ԯ;N罻S,ᮤHk| O>-d_6 Ama߿O:'Kfp{ alƻ$oNQ;jsP$dhM,vZ 4W1Sunq%ZxkK=k%%NWenjc7Y68#̅3=^hbw$OҴ@s;'4Bml* $MU~ܞ)Lgyz8_LiƱ)ӂЃ^o9 MX?΢.0AJbk>ϮG|FZ{sGU*EǤːG[c^&f{vۗ`1OL@g'fyKX6 om7zwC_(^ 0wi,1VEm4&k/[@]9f^ߨ4{{PP ٦Spw[fớkx.fZ18I_`7E85O -o쬤_X8 ym,ëT|x,nB*}ȠtwzMXyfw}]>)LVf6 _p^>r[kK@ Xh&hBu|_ʚ|C* +647M?,;H.F& Oq qZ|aGГ"wY[ıRҀ_$i3zM:|H˾{gղsJ[TybrgB;YNxT[٘dľ6Ap>f54g<]ڐ1c *:FJo% ¡ 8et27H6{̹BSK"/3҅4Zyᤠ+R$F{|tBCɄyv1c>"yQ{G/ӖtDb}O-GYh<D\kq@s-NC`^] CAS;҈3QzW3Xt"28+҄0y.$N[ bFLC| oc*su^W"#YKDXGvXA@, In8=$ݥ$!$6>Y<:&HfOPzۋ\4& LlPG "- ƽqTDcA6Lva.U}wsR6e  BDJ1Qi Xy `Nzp}8GC{žs˴R/ ÑU#"g VL r,)asGTPzn_4MAO1CL&5K~eTJL93N:$^gEL^Ekp s@P iG^p}ڞ Q"L+VmB6219#ᗒ.q=-arYj^Yєxxxס$2AIO Q>pl] N7dMG$#>gPj,h-u@-ʣ^܀L1ԉ* Ŝ: -@3ڂۨ=0J@* {ZP_# rZɆj%X̄=4$4yf3mcpaᣖl,'e]:SImLLp֕Ԟd)ΎVƋYrlJ:dxb,Z4/j!S A/ MȖEC*]@sSJǡH&칌eh:O/IgNde bkEF-t`~R6Sg^mO,f6g}h묄[]**h=YjjOԁI2;TUY&xJB'tBtV|,2$^ͳHq^2w !6> 9s_I7A`PTG +K+4§5[FUR1qBzEQNOƈ̒j@2Ϩ..Ŝe~6$$P\>935C-<)a逥К%}K|kִ^A JUOBå"{&tj@p?2.#C]MR51=N`$@p7%nM~h׭͙^R5)*fkbBCO"X}kEkb4Ƈ wsbk8^K2š ˪XӘvizLVO b(80# t lyncsnOB1,j!ؗzHܗc9 ֥{|=xLP?K.\rv0UYdX@`rjWX^V ۆrHhؐQյ-K̊a+gKZCo/lamw@x?'Ut=;Wlޥw_~kx|zM@wқ`[?c_/`ď{Gj?b*B럒{VąA&ƃZ& hUo^ "{^Qc>wfTpOE䜇cZeW%%,:s˃$$@N_&iznW;)ic2,CSLApQ` E?@X2қeͪyJ$U*½}8db0m{, 6e56KK+Zݦ%g3.,OD˅v3 ;dgR)1 ^H絘"4}ڋZUϓ*-Qyn|\!}h+@|Yfv ܐhD7lm-*MX$/Ӏql֛lǮ/<CH!h7LZRdVExqnF3XA}]"k׾7BX.0,q*JpM!,W\Cg4')X8Mىrǐxmͅ};^ n+1\Xझ]-l<\𴁾 0#(ǥLQn?'d\"f=Jke1Re1MTiC, 5AJ"![ok-̾Kd+MRh  +[Y6唄lHVB? 1@pwܚIlܻ~CՅ08VkyH18)wim=áz*⤸W)Z"=)h8ƕj+]^U"}_e'-,i)>#d Ge04\/CaCM(RSɵ&O)qҁqozY+CgN1o3 1Ȃ # }y%̣{n2 .fwN96%ѨIy%y&hvKy/ -Eh8:J fɶiE[S{e/7{Ԅ6n(nDZ,OٸֆŃp+e%e4o&ɘwR+Y}:uwuqĘN,`iDYJ%i6oOJBފwlU$49*~9.p!NGc-f)KǭVoSpDPrL0ԑ醋}ٓO񺐼.QJ^#?p병`05s h`LY$eLζC`j ^\d=(`V ;Jf~'AY۩ !7;!\1F 5^23T%5~*tw6R$TL״"Q#7F5y$E426K:rufa@Ur Jh= * Ί$'e0>őߵ]ZWسK @Ėw9B)H/"c3ĸPú8Sq~z=9UK]uF1$ 8B~,V=&aQ+ WBS%/U e|fVI2Z %y5J`m{`Q$rd)E:+`+ )h ~MK┟[ږ_vl$_ jMv`puwrW_MOГ^/<^肕=?<=c3PDr՘2.!ix8$r53[^ɫbYA-9c=|]g!0gj$4筠1#ӹe O_nCFeNy [&qjw@T@PQz|jh$\kn~k4Lt 5[oqE?ڟ W=?-=;gcRM%&O״2KKeHogtqm!Ea,lF@Bd P

三公九卿制怎么理解?
三公九卿制怎么理解?

三公九卿制怎么理解?
三公九卿的中央官制为秦王嬴政接受李斯建议所制,以皇帝为尊,下有三公,分别为太尉,管理军事;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理国家监察事务.
九卿对丞相负责,按其职能,行使权利.九卿其实并不止此数,但按韦昭所说的“汉正卿九”,用秦时的官名分别为: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和国家之礼;郎中令,负责皇帝禁卫;卫尉,负责皇宫守卫;太仆,负责皇帝车马;少府,负责皇帝财政;廷尉,负责司法;典客,负责外交和内部少数民族事物;治粟内史,负责粮食和财政;宗正,负责皇室事务.
三公九卿制度的基本结构从秦朝一直沿用到两晋,直至隋文帝创三省六部制.从三省六部制的结构上来看,也无处不有着三公九卿制结构的影子.此后,一直到明代,明世祖皇帝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封建中央官制约达700年.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制度虽在结构上沿用了近700年,但在其间,官职的名称及权利和三公九卿制的部分结构却一直在变动之中.并且,制度之外其他中央机构的出现也冲击了三公九卿制.
汉景帝改了大量官名.把“奉常”改为“太常”;“卫尉”改为“中大夫令”;“廷尉”为“大理”;“典客”为“大行令”;“治粟内史”为“太农令”,武帝时改为大司农.武帝时改“大行令”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上述九卿更名大多没有影响到他们的职能,至于动机可能是语言变迁而寻求官名的准确.无独有偶,三公的名称也有比较大的变化.汉武帝更“太尉”为“大司马”,汉成帝时更“御史大夫”为“大司空”,汉哀帝时“丞相”更为“大司徒”.
以上更名在现在我们看来似乎是更名,其实在当时并非是更名,而是另有原因.
比如,大司马一职,原是霍去病和卫青讨伐匈奴,带去的马匹有十四万,但至班师入塞之时却不到三万匹,所以任两人同为大司马.而原来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后窦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职从此长期空缺.再加上,霍去病何卫青二人长期对匈奴作战,手下兵将极多,久而久之,太尉的职权就逐渐转移到大司马.另外,应当了解,太尉其实在汉初是不常设的.太尉一职的或置或废,大都与征伐或时局有关.如汉文帝三年,罢太尉官,归属丞相,这年五月就是由灌婴率军还击匈奴的入侵.景帝时,太尉职衔也只恢复了4年.以此为背景来看,大司马替代太尉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
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三公之中以御史大夫等级最低,职能也比较模糊,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廷的差遣.
在汉武帝之前,三公九卿制实际已有近代君主立宪的影子.丞相为主要的治国大臣,丞相府中有个百官朝会殿,皇帝有时也亲临朝会殿与丞相商议国事,或由丞相主持廷议,然后领衔上奏.而日本由首相对天皇负责,天皇听政则在一千多年后的“明治维新”时期才有此景象.但与此君主立宪制中不同的是,西汉的大司马依然对皇帝负责,军队依然为皇帝私人所有,而非国家.
孝武皇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凡丞相进见,皇帝得离坐;丞相病重,皇帝得亲临问疾,并遣使送药;丞相死后,移归私第,皇帝车驾往吊,并赐棺,赐葬地,赐冥器等.西汉,皇帝与丞相的冲突在武帝时达到高峰,本来汉武帝对田蚡言听计从,但田蚡得寸进尺.
《资治通鉴》记载:田蚡每次上朝奏事,奏着谈上大半天,他推荐人作官,有的位居二千石,把皇上的权利都夺了去(任命官吏是皇帝的权利),皇帝就对他说:“你任命完了没有?我也打算任命官吏.” 田蚡曾请求把考工官署的土地拨给她以扩建私宅,武帝发怒:“你为什么不干脆要武库”从此之后田蚡才稍稍收敛.
由于丞相权位太重,威胁了皇权,皇帝很不放心,所以自武帝以后,章奏的拆读与审议,转归尚书台(令),从此之后,丞相、太尉、御史大夫虽然都是政权的负责人,但实际权利已向尚书台.丞相有过失,由尚书问状弹劾.
相对于秦朝,三公之中职能变化最大的当属御史大夫了,汉文帝时下诏:“制诏御史,其除肉刑.”从此,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的法官和监察官.哀帝时又把御史大夫改叫大司空,再也不当法官了.
西汉时的中央官制改革集中在汉武帝时期.这次改革始于与太皇太后对抗时期,是以政治斗争为目的变革,是被称史家称为“大一统”一揽子改革的一部分.汉武帝的改革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突出了皇权,削弱了(丞)相权,把中央官员分为内外朝更加强了中央机构的皇帝服务职能.至此之后,除前文所述哀帝,成帝对御史大夫和丞相的名称变更外,再无值得一谈之事.
西汉末年,王莽相继为大司马,而后又任尚书令,逐渐掌握了实权,后自立为帝,国号新.王莽不以国号“新”为理念,九卿的名字全以《尚书》的文章为准.大司农改为为羲和,后更为纳言;大理改为作士;太常改为秩宗;大鸿胪改为典乐;少府改为共工;还有,“光禄勋”等改为六监.就连百官、宫室、郡县都换了名称.但这些仅仅都是 “托古改字”而已,同“托古改制”是不一样的,换汤不换药.
东汉从刘秀称帝起到曹丕废掉献帝共197年,其中以光武、明、章三帝时期为短暂兴盛,而后东汉历经外戚、宦官之祸,少数民族叛乱到黄巾起义,到最后所谓三国诸侯割据时代,一直是内乱不已.所以东汉在前期基本继承西汉官制略有改革,而在中后期则因内乱的局面而逐步抬升了军事官职的地位,也有几人以文官而称雄于世.
光武帝即位时以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为三公,27年后才改大司马为太尉,并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称司徒,司空.司空的职能已经从往日的监察“改行”去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①.
东汉光武帝在对皇权的加强上,比起西汉更有过之尔不及.光武帝亲政时,扩大尚书台的权利,职无不统.《通考·职官考》云:“至后汉,则(尚书)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
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以后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国家中央权利全部集中在皇帝的宫廷办公厅内,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三公地位逐步降低.最明显的就是(大)司徒,相当于西汉时期的丞相,再也没有西汉时期当皇帝上宾的好运气.如韩歆为司徒,因好直言,无所隐讳,光武帝不能容忍,把他免官,遣归乡里,并下诏责之.韩歆惶恐不安,与其子婴皆自杀.其后欧阳歙、戴涉为大司徒,皆以罪下狱死.
东汉时期增加了太傅、太保拜为上公.光武帝以卓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此后,每当新皇帝即位,辄置太傅录尚书事,总揽朝政.黄巾之乱后,董卓以太师自封,位在太傅、太保之上.这些官位均不常设,历任太傅,太保书事都在死后被除其官名.
东汉沿西汉旧制,同置九卿.其所职掌,也与西汉略同,只是机构的裁并,属官的精简,有异于前.此外,东汉的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三卿,为太尉所领;太仆、廷尉、大鸿胪三卿,为司徒所领;宗正、大司农、少府三卿,为司空所领.抛开现实意义不说,仅从官制的创新上来看,这是一项创新.它削弱了司徒的职权,三公各行使一部分国家权利,使官制更加合理.但从权利的角度上来看,司徒所领太仆,大鸿胪均是虚官.太仆服侍皇帝,没有参与国家政事的权利.大鸿胪执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这对一个自称天朝的国家来说,除了在某些施威仪时可利用外,其他时候无足轻重.仅仅留下一个管人头的廷尉还有点文字上的地位.
东汉自汉光武帝以来就战事频繁,所以除三公、九卿、尚书台以外,东汉又有各级将军,也是中央要员.有大将军,其次骠骑将军、车骑将军、次卫将军,又有前后左右将军.其中大将军位在三公之上,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在三公之下.前、后、左、右将军,位在上卿之下,不常置.东汉中期以后,太后临朝称制,外戚执政,常假借兵权以自重.于是,大将军便成为中央的主要官员了,并与太傅三公合称为五府.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董卓曾经以集太师、大将军、相国为一身.其中又以相国为尊,位居三公之上.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曹操自为丞相,至其死.
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他老子的遗志,废了汉献帝刘协,自己当起了皇帝.自此以后,吴蜀陆续建国,三国争霸的局面形成,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三国之中,窃汉朝天下的魏国实力最强,同时也是和东汉一脉相承的势力,在官制上也延续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时期.蜀国以汉朝正统自居,所以同汉朝遗风比较重,但是在诸葛孔明治蜀时有无尚书台一说还有待考证.吴国统治者坚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个别官职上动了动小手脚,但并没有值得一提的改革.房玄龄评价到:“孙吴、刘蜀,多依汉制,虽复临时命氏,而无忝旧章.”②在三国时期官制上的真正创新,大多出于魏国,其中有以置中书省影响最大.
曹操为魏王时,初置秘书令.曹丕称帝初,改秘书令为中书省,有监、令两臣,由通达文学的士人但任,当时的文学就是现在所说的学术.监、令之下有中书侍郎、通事舍人、著作郎等属官.中书省在名义上是皇帝的秘书班子,实际上有些机密命令的下达并不通过尚书省.从此尚书台的权利又渐渐转移到中书省,逐渐形成了书中“实握事要”,操纵政务的局面.曹魏加强中书权力和扩大官制组织不但是这一个国家的事情,而且是整个三国时代官制的一大变化,影响极为深远,也备受重规.历来被认为是中国官制史上中枢机要改变的一个标志.原来都认为秦汉机要之位,由丞相而归三公.东汉机要之位,由三公而归尚书.魏晋机要之位,由尚书而归中书.
西晋虽承魏制,但相对于魏国改革汉代官制一样,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迈的步子则更大了.虽然都还有三公,也有九卿,也还听得到太傅,太保之类的官名.但西晋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出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这就是隋文帝所制三省六部的雏形了.
自秦以来皇权和相权就一直国家中央机构矛盾的焦点.在汉武帝时,置尚书台,宰相的权利向尚书台转移,东汉时这样的转移更甚,尚书台位至宰相之上.魏国初置中书省,尚书台的权利又向中书省转移.西晋置中书省,本只是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但因亲近皇帝而显得很重要.从三省的职权来看,他们都为皇帝服务,皇帝是国家的直接治理者,这与三公九卿制是为根本区别.皇帝为加强皇权,拼命的扩大三省权利,扩充三省机构,三公九卿制被严重冲击.三公之中除丞相省置无恒且尚有实权外,九卿已徒有虚名,到了东晋时甚至已经可有可无.东晋桓温说:“今事归台阁,而九卿为虚设,皆宜省并”台阁指的就是
哀帝省掉了光禄勋、大司农.元帝省掉了太仆.东晋后,大鸿胪有事则置,无事则省,宗正并到了太常之下,又省掉了少府.于是乎,东晋后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门面.三公九卿一制名存实亡.
到了南北朝时期,虽然朝代变更不止,少数民族入侵,但是在中央官制上并没有阻止三公九卿的进一步衰败.刘宋出了一种“三公”“三司”“两大”的中央官制.三公就指太傅,太师,太保;三司是太尉、司徒、司马;二大指大将军、大司马.但已经不设九卿.隋朝统一中国后,隋文帝制三省六部,原本的三公也被取缔.三公九卿制最终宣告寿终正寝.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三公为主,九卿为辅处理国务。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剩下九卿则是辅助三公。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

全部展开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秦不设三公。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昭帝时,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职位辅政,以后享权重臣如张安世、史高、王凤等人,都居大司马大将军之位。于是大司马权越丞相之上。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未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根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哀帝元寿二年(前1)改丞相名为大司徒,和今文经所说的三公名称完全一致。又将原有的太傅和新增的太师、太保置于三公之上,头衔高而无实权。西汉未虽是三公鼎立,但仍以大司马权力最大,如董贤、王莽均以此职而专擅朝政。新时,沿袭了西汉三公制。
东汉初仍设三公官。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三公府当时简称为三府。三公中仍以太尉居首位。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名位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和帝、安帝开始,外戚、宦官更更迭专权。外戚窦宪、梁冀等,都拜为大将军,大将军开府置官属,位在三公上。三公不仅受制于尚书,而目还要俯首听命于外戚、宦官,有的甚至就是他们的党羽和亲信。按照经学家的说法,丞相辅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如果出现各种灭异,皇帝丞相都要引咎自责。东汉时,皇帝犯罪责推向三公,故每有水旱等灾,三公常被策免。所以仲长统说三公有名无实,“备员而已”。
东汉末年董卓为相国,居三公之上。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两汉时实行了两百年之久的三公制至此遂告终止。
曹魏重新恢冥三公之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依然位居极品,且开府置僚佐。但买权则进一步向尚书机构转移。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明、清同。
九卿
秦汉时掌管政务、魏晋以后逐渐不具实权的朝廷诸官。
各代“九卿”不一。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宣帝、元帝时,九卿称谓出现于诏书中。但《汉书》中所见的卿,有太常、光禄勋、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卫尉、执金吾、右内史、左向史、主爵都尉、太子太傅等十几种官。将九卿定为九种官职,则始于新,其制中以中二千石为卿。即以大司马司允、大司徒司直、大司空司若、羲和、作土、秩宗、典乐、共工、予虞为九卿,分属于三公。
东汉和新一样,中央政府中设有九卿的官职。《续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定为九卿。九卿固定为九官后,和九卿相近的其他重要官员被排斥在九卿之外。东汉末到三国,有人就试图为这种不合理的现象辩护。刘熙《释名》否认汉有九卿之说,认为所置是十二卿;韦昭《辩释名》则认为九卿是指正卿,九卿之外尚有所谓外卿。
魏晋以后九卿多同东汉之制,仅廷尉有时改称大理;北魏改少府为太府。故隋唐九卿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己无行政之权。南宋、金、元,九卿多有省并。明、清遂改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尚书,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司使为九卿,以前的九卿之官或有保留,但己成虚衔或加官、赠官。
秦朝的中央行政机关实行三公九卿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三公为:
(1)丞相,承受皇帝之命,辅助皇帝掌管天下的行政的官;
(2)太尉,掌管军事的最高官吏;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掌管图书秘籍,同时监察文武官吏;侍御史,掌管文书;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三公之下设九卿,作为中央行政机关分掌具体行政事务,如祭祀、礼仪、军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等。包括:
(1)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地位很高,属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宫殿警卫;
(3)卫尉,掌管宫门警卫;
(4)太仆,掌管宫廷御马和国家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审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务;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务;
(8)治粟内史,掌管租税钱谷和财政收支;
(9)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泽之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