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1:53:13
如何理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xXYn#P31 hb("Y\lq_D⦍(X+E&Ŧz0V"ŋ4JPLmذ}A⫕ Z ٜbM C][Ͱ+ dkI'JÏ'﨏3Bnc/lb${v-c[/ V{w"l%^ >Or&Ys5"T&\ rVĒլ0WrLc)(WׇTFqs˅jNjCZ0񅼚*؉9z*b^{ S`{)=wr`LwXrK> ܅!/9LKSS$p}͒"bq%^S't7:4Tp3:T}y$~Ҥv((ӟ e}@;p}A |BfW1u\asa:X u_4ȉmRwCTVk.'T &^֢YT_8/g@(5qtAb!Zz%ιr78THb_YMӐ얿k뮿cq^PXNw{eAH7U2WJd?0v 60|ilԡE㣐vʫZ/DpR^!ԃFDX9|p 8p4wBԂf܎zq4įh7.wwAwjFP~ |/ b#Xl{'_o"0SҪoJ]adвa6V  ́yT\R|h ƁrVR79k$xAY .<-޵\@r]% 7ԟ˴Ÿ[`/S0KPZ>ޜG:h Yr Xdua|I Dgal*3S8K0]tsJsJΠ'Bb;DG~q5hž̰Q!O b M.>k'ή-`lE!.ӗu-x)LQDP7B1`pBDEʨxN6.iQLa M˜Rțfu~z?rq-=ѰSաpvXfcW׸_ul 7 xd8Q0Urj(+G%:AkY@y8͔EՉ0ihuD9Y捩|ݝ,vni A^`TMt%߶4Taf3 ~ʷ?p,QXFNL?HUnQ)3U١9Q|17F u3p;=H܇PQWwr!b8byh$C|N ']<OP/.UPΰ#ZUyMk<+#0IZQe} }k/? {4 6| `ka_tNGhu6i*f&[/ɱa+shIA8Er 4]II])[Qyj]8HFAsXI1:K8ZjJ+!uN# d|ȈE`# |ٳ:{s67 [K zZ!/0]OY#DqeAKyFZj =,K dr) [q`7qA 66*3C8,-(4)ʨTj Mڇ&d: L<E4R檈2Ϊ-),/S$M(Gkk#:֖̣W 0:cq3tr5=ٞʊ-ڀXMWLS,Om~ zJ -X&Ap#+1߼Rnn &4f;K]@+.WVIn4 c >i"_q&xbMkj~z[FH^\ zçu4MPVrpz>)hZ8o4El7u͂Υ"H艹 vE}Rf̸B ,XQZZg :<&Xn墠(ҙaBsԺ -.,%'a|iM7@u(#z9_* jwqv\^ܚJ|҂=]]i|W֐R>PW(Ca;r=jJ3Gh)RD] 6H2b)|:=u4Od q$u9X[exq `s'H08hdQfw7o;$x|ICIդj44A KD<GjxKb:l^m#M fiHiYT@GO=$3[ ӎǶhD3୨zF8Dڷkɯ5?4NzYɱ4W[&MG@K%BE_y23bP1`1B\"xSN#h7A8b| D[wmmu^o9|Oj

如何理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如何理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如何理解陈与义的《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其一)①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②不动夕阳迟③.
  登临吴蜀横分地④,徙倚⑤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⑥更凭危⑦.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
  ①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现在属河南)人,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登岳阳楼》共二首.②〔帘旌〕酒店或茶馆的幌子.③〔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④〔吴蜀横分地〕三国时吴国和蜀国争夺荆州,吴将鲁肃曾率兵万人驻扎在岳阳.横分,这里指瓜分.⑤〔徙倚〕徘徊.⑥〔三年多难〕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春天北宋灭亡,到写此诗时已有三年.⑦〔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
  教参:  登岳阳楼(其一)
  一、整体理解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登岳阳楼二首》中的第一首,也是诗人写岳阳楼的开篇之作,所以精心打造,郑重其事.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先从大处着墨,以洞庭湖和长江为背景,在一个宏观视野中隆重推出岳阳楼.“洞庭之东江水西”,诗人在一句七字之中,巧妙地运用了“东”“西”两个方位词,并以湖、江系之,则岳阳楼之所在,如或可见.而后再写举目所见,为“帘旌不动夕阳迟”.这一句是全诗写景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景,近景远景合而为一,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地扫描,逐渐放开,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不动的帘旌,表明湖面风平浪静;迟落的夕阳,提示着傍晚的安详.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怎能不引起诗人丰富的遐想呢?
  诗的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仿佛是音乐的变奏,这两句诗似乎是在重复上面的主题,风格却又迥然不同了.“登临吴楚横分地”,也是在说登临的地理位置,却加入了厚重的历史感;“徙倚湖山欲暮时”,也是在写黄昏时分登楼观景,却融入了些许怅惘之情.这样的渐变,是一种烘托,是一种过渡,是一种物我兼融的摹状.在这里,诗人的主体形象不经意地、自然而然地出现在诗中,他在思索,在徘徊,在融情入景,在借景抒怀.
  经过前面的蓄势,诗的颈联终于以近于直呼的方式,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万里来游还远望,三年多难更凭危.”这两句诗,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述其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读之让人感慨万分.诗人的“万里来游”不过是万里逃难的高雅说法,但是又能为之奈何呢?心中的苦闷,只好在“远望”中消解.“三年多难”,本来已经不胜觳觫,却还要在这里登高临危,让人如何能忍受呢?诗意至此,已经一波三折,千回百转,把感情推向了极致.
  诗的最后一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此时,诗人已届四十,到了不惑之年,所以言“白头”;不说伤今,而言“吊古”,含蓄蕴藉,意味深长;“风霜”明指自然事物,实喻社会现实,语意双关;而“老木苍波”更是包裹诗人形象的一件外衣,无限悲恨,尽在不言之中,可谓“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
  二、问题研究
  从本诗看陈与义的律诗风格
  陈与义诗宗杜甫,特别是他的律诗,明显地表现出老杜的特点,可谓神形兼备.之所以如此,除了刻意模仿追求,生活中的相似经历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杜甫逃难,一直逃到成都,再也没能返回北方的故土,伤心惨目,少有匹之者.陈与义身历靖康之难,也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虽然受苦受难的严重程度不及杜甫,而且“预后”很好——他后来做到了参知政事,位居宰辅,可是他对离乱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却与杜甫有共同之处,发而为诗,就不能不有杜甫的影子.前人论及此诗,多认为与杜甫的《登高》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至论.即与我们刚学过的《杜甫诗三首》比较,也能看出陈诗的杜诗风格.他和杜甫一样,都精于炼字炼句,也善于描写议论.其余诸如写景之瑰丽壮阔,抒情之豪迈超绝,音韵之响亮,偶对之工巧,都多有相似之处.然而,仅凭单纯的模仿,成就不了陈与义宋代大诗人的地位.他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注意从切身的感受出发,从具体的情境出发,加以创新,自成一格.即以本诗而论,其中布控之精巧,运作之轻灵,情思之绵邈,在杜诗中也是找不到相同“案例”的.不能说杜甫不屑于此,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